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饮酒(其五)》写作背景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课件(共26张PPT)
理解性默写:
7、写出了诗人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的诗 句是:_山__气_日__夕__佳_,飞__鸟__相_与__还__。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 受的句子是:__问_君__何__能_尔__?_心__远__地_自__偏__。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__山_气__日_夕__佳___,__飞_鸟__相__与_还___。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 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 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 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 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 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 “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 现。
质疑探究:
苏轼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时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 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 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 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 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 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 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 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 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轻声读,结合注释,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1-4句:建造房屋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 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第24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知识点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知识点+同步练习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之鼻祖”。
陶渊明诗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影响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二、故事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三、理解诗义【注释】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悠然:自得的样子。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四、古诗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课件
示
我发现“庐”中蕴含着作者的悠然之意。
“庐”是简陋的房屋,从中感受到了安于田园、
例 生活简朴的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与世无争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渊明吾师” “愿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东坡
《陶渊明诗集》
月缺不改光 剑折不改刚
--《饮酒》其五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品诗韵,读出悠然之味。 明确方法,绘诗情,感悟陶潜之志。 纵古贯今,守心志,汲取人文精神。
朗读诗歌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评价标准: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漫漫太空路 坚守航天梦
你活成了世人心中 理想的样子 进退自如 悠然脱俗 采菊东篱
你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归隐田园
最低的境遇中, 活出最高的境界
萧萧竹声 抚慰吾心 山河岁月 时光肆虐 映澈了你的坚守奏乐 我追寻着你 追寻着你的人性光芒 我的旅途一路高昂
作业
必做
用描绘画面的方 法,描绘《归园 田居》(其一) 的田园生活。
评价标准:
语气舒缓从容 声音悠长绵远
巧绘“悠然”之境
如何诗意地描绘这悠然的画面?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视觉
锦囊一:抓意象 锦囊二:调感官 锦囊三:融细节
示 例
夕阳西下,云雾缭绕,霞光漫天,万籁俱寂中,耳 听觉 畔突然传来清脆的鸣声,感受着晚风雾霭的气息,
飞鸟正成群结伴,展翅飞回南山之中。
细节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饮酒》赏析及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24课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1]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总体理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主旨情感: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阅读理解: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初中语文《饮酒》(其五)说课稿
《饮酒》(其五)说课稿一、说教材《饮酒》这首诗是在义务教育2016版教科书中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当中的第一首。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边塞诗、思乡诗之类,现在让他们感受田园诗的不同与独特风采。
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选择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的任务、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发展水平。
我在教学中重于引导,希望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从听说读写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合作探究与自主思考的方式结合,充分地体现出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布置预习时,明确预习的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印象;在结尾处的古诗文配曲环节,寓教于乐,使学生很快记住诗文。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又见炊烟》导入;“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多让人心醉的田园风光!旧时代的一些文人由于对现实社会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这些人就是田园诗人。
陶渊明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耳朵听到的远不如亲自体会来得真切与深刻,让我们一起欣赏《饮酒》这首诗!2.预习检测字音检测;学生搜集的作者的相关知识3.作者简介4.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学生散读诗文,琢磨读法;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听录音范读生自读并指名学生朗读诗文;集体齐读5.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梳理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字音】见(jiàn)【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我的房屋建造在众人聚居的地方,门前却无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怎么能够如此?心远离尘俗就会觉得地方幽偏。
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
傍晚时山中景色最美,飞鸟结伴回林。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作家、作品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后人称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因对统治阶级和黑暗政治不满,辞官归隐。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主要内容】第一句:喧闹的环境与自己静谧的茅庐形成对比。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烦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第二句:承接上一句,设问作答,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心远”指诗人的心灵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诗眼)第三、四句:这两句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妙手偶得之笔,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
第五句:诗人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揭示主旨: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饮酒》教学实录
“饮酒”滋味浓学诗韵味长——《饮酒》诵读型+拓展型文本教学实录第一部分导入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诗,说说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
生:他是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
生:人称“靖节先生”。
师:你真了不起,那你知道,为什么称“靖节先生”吗?生:不知道。
师:有知道的吗?生:沉默。
师:大家听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生:我查过资料,陶渊明调任彭泽县令时,浔阳郡的督邮经常以巡查为名,索要贿赂,而且督邮都粗俗傲慢无礼,陶渊明对他们非常鄙视。
一天,督邮又来巡查,尽管陶渊明不愿意见,但还是要见的。
他刚要去,身边的人说:“大人,您得穿官府,束大带,跪在路边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辞官归隐。
师:从此以后我们见到的是“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今天我们走进陶渊明的诗,走进陶渊明精神的殿堂。
《饮酒》就是归隐后写下的一组诗,共二十首,今天我们学习《饮酒》其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了解陶渊明其人,其生活的社会背景黑暗的,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小鹿悟课:设疑激趣,资料引入,初识其人,巧置铺垫。
第二部分读出“悠然”之状态师:诗歌非诵读不能尽其境,尽其意,尽其情。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
生:自由诵读。
师:请一位同学读。
生:读(紧张,快读不下去了,老师鼓励读下来)师:很不错,字音都正确。
你自己觉得怎们样?生:不好。
师:哪里不好?生:紧张,特别快。
师:怎样才能不快。
生:停下来,慢一点的。
师:读好停顿,看大屏幕。
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请刚才的同学再读一遍。
生读的好多了。
其他学生给鼓掌了。
请另一个同学再读。
师:他读的怎样。
生:不错。
有感觉了。
师:啥感觉。
生:悠然的感觉。
师:什么是“悠然”。
生:悠闲淡泊的样子。
师:你怎么样能读出悠闲淡泊的感觉?生读。
师:你们觉得读的悠闲吗?生:不太够,那怎样读?生:慢点,声音有高有低。
师:这叫“抑扬顿挫”。
我们就齐读读出节奏,读出抑扬,读出悠然之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
6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 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
2021/10/10
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2021/10/10
铠甲迎着太阳 闪出的光。
2021/10/10
30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
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 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2021/10/10
3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 (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 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 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 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 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 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 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句解】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
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021/10/10
34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
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
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美课件
饮酒(其五)
课文导入
问世间酒为何物?
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
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
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
人那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酒文化渊源
流传,诗文化更博大精深,你能举出诗文中哪些
人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白 欧阳修 陶渊明
他们嗜酒的背后心理是否都一样?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 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 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 以为欢笑尔。陶渊明饮酒后吐真情,我们再次走 进陶渊明的诗歌,触摸他深邃的思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
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 人。他
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 ”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 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 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
飞鸟,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那样悠然自在!
布置作业
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古诗。
第六单元 ·第二十四课
春望
课文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
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
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 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 赏名作之境界。
悠然
体会诗人悠然的心境。
诗人从中悟出了 。
悟出了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雁门太守行》李贺【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饮酒(其五)》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饮酒·结庐在⼈境》是晋朝⼤诗⼈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的第五⾸诗。
这⾸诗主要表现隐居⽣活的情趣,写诗⼈于劳动之余,饮酒⾄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的作品之⼀。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四课《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陶渊明⽣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追求和热爱⽥园⽣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志⾼远的精神境界,启⽰学⽣培养乐观向上的⽣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的⽣活⽅式⽣存的处世⽅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陶渊明出⾝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司马,祖⽗陶茂、⽗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与母妹三⼈多在外祖⽗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2张PPT
何宁 曾可 吹枝 落头 北抱 风香 中死 。, • 菊荷 残尽 犹已 有无 傲擎 霜北槛,残照下东 篱 ——白居易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李清照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 扣东篱 ——《红楼梦》
《 陶饮 渊酒 明 》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
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 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这几句语言 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
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
后的感受。
心远地自偏
• 心远 指心远离世俗,远离官
场。 • 哲理:一切自然的乐趣都是由 于心灵的超凡脱俗才能感受到
1至4句为第一层, 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
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 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 方也偏僻幽静了。
真正的意趣。 抒隐居之情
由山中之景领会到人生真
谛,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 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
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 感受它。
真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 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 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 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 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
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
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