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故事

合集下载

票证的记忆

票证的记忆

(栏目编辑:胡菡)在北京市档案馆于今年6月举办的“票证的记忆”展览中,那一枚枚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购货证不仅见证了几代人生活的艰辛,也记录了无数个家庭的心酸坎坷。

往事如烟,如今这一枚枚票证成了收藏者心头所爱,静静地讲述着过往的故事。

“面粉购买证”开启北京市的票证时代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百废待兴,国民经济进入了恢复和发展的轨道上。

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北京市也制定并实施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至1957年),票证在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了。

1953年10月,“为了对面粉实行计划供应,防止奸商投机,以稳定市场,保障国家建设顺利进行”,北京市出台了《面粉计划供应实施办法》。

规定自1953年11月1日试行“面粉统一由国营粮食公司按照政府规定实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任何私人不得从事面粉贸易,并严禁囤积倒卖”“须持面粉购买证于当月到国营粮食公司或其代理机构购买,逾期无效;面粉购买证暂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商业局统一制发”。

自此,北京市发行的第一张票证——“面粉购买证”诞生了。

商品票证作为调节商品计划供应的手段应运而生,开启了长达40年的票证时代。

“面粉购买证”使用到1955年底废止,之后正式改为“面票”。

面票的使用标志着具有时代特征的第一套北京商品票证问世了,面票也是北京市粮油票证中使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票种之一。

定量供应,各有不同1953年的《面粉计划供应实施办法》,详细规定了按照不同岗位的人员供应不同定量的粮食。

其中规定:“凡在本市居住并已办理正式户口登记的居民(农业人口除外),每人每月一律供应面粉八市斤。

凡公私企业职工、国营农场职工、合作社职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文教卫生工作人员、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手工业者、大车工人、三轮车工人等,其本人除上述八市斤外每人每月增加供应面粉四市斤,共计十二市斤。

铁路职工及职工在一百人以上的公私工矿企业、建筑企业及现代化的交通企业职工、装卸工人(零散装卸工人除外),其本人除上述十二市斤外每人每月再增加供应面粉六市斤,共计十八市斤……。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我也离不开你。

现在你已远远离去,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

”这是某旧粮票展览上的一句话,是否勾起了你无数的回忆?票证,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但对于我们这群亲历者来说,这方寸纸片中曾经容藏着太多的饥饿寒冷和无言期盼的“时代记忆”。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我们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

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里,各式各样的票,成了我们过日子的基本保障,甚至是“命根子”。

吃饭的“护照”当时凭票证供应的商品种类最多时曾达66种。

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是凭户口、凭票证供应;没有票证,意味着无法生存。

当年,有些人为了娶媳妇,一两一两地攒粮票;有些人用粮票包红包,也是很受欢迎的礼金。

1、粮票2、肉票3、油票4、醋票5、酱油票6、花生票7、柴票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

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

8、布票9、棉花票10、线票11、背心票12、肥皂票13、火柴票14、煤炭票鸡蛋、饼干都是奢侈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缺乏,如果想改善一下生活,也只能买点糖、鸡蛋、饼干和糕点,而这些“奢侈品”,有时候凭票都买不到。

15、糖票16、鸡蛋票17、饼干票18、月饼票19、糕点票贵重物品一票难求三四十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

那时如果一个家庭同时拥有这“三大件”,那绝对是一件非常牛气的事情。

当然这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20、自行车票21、手表票22、缝纫机票23、汽车票各种奇怪、特殊的票都有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所得的票证数量是有限定的,只够支付日常生活所需。

可是谁家要是有个结婚、生育、死亡这样的大事,个人的票证提供的东西肯定是不够,因此这时候专用票证就出现了。

24、结婚补助票25、死亡补助票26、生育补助票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当然还有很多特殊的票:27、粪票28、月经带票29、理发票30、觉悟票就这样,各种各样的票证“计划着”我们的生活。

旧票证里的故事

旧票证里的故事

趟 ,花 上 些 钱 就 什 么 都 有 了 。 这 些 现 在
看 来 是 如 此 稀 松 平 常 的 日常琐 事 ,住 过
当 时 贵 阳 市 属 几 大 专 营 公 司 经 营
的 紧 俏 商 品 如 肥 皂 、 棉 花 到 货 后 , 一 . 滴 细 节 ,想 来也 别有 一 番 滋 味 。 日 票 类 五 花 八 门 连 打 火 石 都 有 票
差 别 进 行 分 等 级 的定 量 供应 ,全 国通 用
也 发 行 使 用 ,最 小面 额 为 一两 。
绘 制 图 案 的 时 候 , 我 会 在 不 同 的 粮 票 开 始 发 行 。 同年 ,第 一 套 贵 州 粮 票 在 当 时 ,最 常 见 的 除 了粮 票 以外 ,
描 摹 、 练 字 的 我 经 过 推 荐 ,进 入 贵 阳 百 这 些 记 号只 有 我 知 道 ,可 能 是 某 处 的花
那可 真 的 只能 攥 着 钱干 着 急 。这个 时
候 只 有 偷 偷 地 到 一 些 票 贩 子 手 上 高 价
购 票 , 果 不 到 , 能 把 人 急 病 来 。 如 真
没 有 票 证 就 意 味 着 全 家 人 这 个 J 只 能 j
喝西北风 1 r。
那 个 时 候 ,做
‘ 中 山 装 要 1_ 套 支
觉 的 人 们 逐 渐 达 成 共 识 ,出 门走 亲 戚 , 钱 可 以 不 带 , 但 定 要 带 足 粮 票 。 这
可 是 齐 啬 、 小 气 , 实 在 是 巧 妇 难 为 无 “ ” 炊 啊 。如 果 不 慎 弄 丢 了粮 票 , 票 之 或 者 为 什 么 差 错 导 致 粮 票 小 够 川 ,
大 伙 都 舍 不 得 穿 , 大 多 数 时 候 郜 穿 着 此 之 外 凭 票 、 凭 址 供 应 的 还 有 食糖 、糕 经 济 的 配 给 制 度 完 全 掌 控 了 老 百 姓 的 南 各 种 颜 色 各 种 布 料 组 成 的 补 丁 服 。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食品和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票证时代”。

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直至1993年,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使命。

那些年,
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
生活中不需要票证的几乎没有。

这对于时下相当一部分“90后”
和尚未成年的“00后”来说,
这样的生活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
有那么一批人真真切切地经历了
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

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
我也离不开你。

现在你已远远离去,
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

现在物品极大丰富了,
票证也走过了近40年的踉跄路,
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
宣布光荣“退休”。

方寸票证看似朴素无华,
却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浓缩本,
是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
是一枚写满了苦乐年华的名片。

图文:网络。

票证年代散文

票证年代散文

票证年代散文票证年代散文我常常想,每个时代,都会留下每个时代的印记。

那些印记,我们若说与后人,也许就不会有人相信,也不会有人能够理解。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总是远远超出人类的进化。

千百年前的人类,跟今天的我们,也许并无太大差异,但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以及我们生存生活的空间,却都有了飞跃的改变。

多少年后,当人们回望今天,就像我们追溯我们曾经的那个年代。

我们怀揣的各种各样的卡,若说与后人,也许就恰如我们当年配给的各种票证,一样的让人不能理会。

票证是一代人的记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当年那些有限的配给,只能依靠票证体现。

于是,各种票证应运而生,如:肉票、糖票、煤油票……等。

当然,更规范,且印制更讲究,发行范围更宽、且发行时间更长的,当数布票与粮票。

布票,由各省印制发行,省内统一使用。

而粮票却有两种:全国通用粮票和省内通用粮票。

省内通用粮票由各省印制发行,只能在省内使用,若是跨省,则必须提前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

而全国通用粮票,则自然是由国家统一印制发行的了。

当然,不管布票还是粮票,它都只是一种票证,是不允许兑换和买卖的。

但由于当时的城乡差别,城市和农村的需求不同,而票证的配给又有差异。

于是不管布票还是粮票,便都常常被拿来兑换和买卖,并几乎跟货币一样流通。

在当年,缺粮的不是城市,而是农村。

农村在完成了统购统销之后,便几乎难以温饱,常常缺粮。

而城市,粮食是有配置、保障供给的。

当然,能持有粮票的,便自然都是城镇居民了。

于是,城镇居民有粮票用不完、或者节省下的,便常常拿到乡下兑换鸡蛋、或紧俏的农产品。

而乡下人缺粮,也往往乐意接受。

当然,农村也因为缺钱,便常常有“余下”的布票,于是便卖给城里人。

有多余粮票的,自然是城里人。

而有“用不完”的布票的,则往往是农村人。

但不管是粮票还是布票,那都是可以用来兑换和折价买卖的。

因为这种差异,那时候的农村姑娘,便纷纷都想嫁往城市。

偶有那长得漂亮、标致些的,或者稍有些文化的,能嫁给城里人吃上商品粮,那至少吃就有了保障。

票证背后的历史故事500字左右

票证背后的历史故事500字左右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种类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我国的粮票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苏区的“饭票”、“米票”;抗战期间,解放区官兵实行供给制,粮票的发行与管理逐步细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票证发行提供了经验。

1953年,中央作出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954年9月,各省市发放“布票”,之后全国又正式使用粮票、油票和肉票等。

延续了将近40年的票证制度,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里摘选的有关内容,从这个方面反衬出我们国家在今天的巨大进步。

上海最早发给票证的回忆作家何满子回忆说:建国的头几年,倒没有这票那票的,市场上也没有排长龙的现象。

大概在1955年,上海开始发粮票和布票了。

开头觉得很麻烦,上个馆子、买包点心,钞票之外还要加粮票,很不习惯。

谁知麻烦的事情还在后头,一到“大跃进”时期,什么票证都出来了,粮油、布票之外,陆续添上了香烟票、糖票、火柴票、日用品票、副食品票、绒线票和现在已忘了名目的花样百出的票证。

许多票证以编号表示。

普通分为几十个“号”,“文革”十年期间,多达上百个“号”。

每月发下来一大叠票证,还要分上、中、下旬。

有些还规定着商品等级,如“烟票”,一般按季度发给;城镇居民平时只能得到低档次的“乙级”、“丙级”香烟若干包,节日才供应“甲级”香烟。

烟票上印制“几等烟几包”,等等。

家庭主妇为掌管这些票证大伤脑筋,搞得晨昏颠倒,而这些玩意又是命根子,稍一不慎丢了或弄错了都是性命交关的。

其中粮票更是可以致人死命,是一点也含糊不得的。

何满子就自己家里说,大女儿不小心,姐妹俩一个月的粮票被人扒窃了。

老伴只得用家里的衣物以不等价的交换方式换成粮票替补。

由异想天开的瞎胡闹带来的物资极度匮乏,逼迫人们为了活命而卑微委琐。

何满子举一小例:1961年他回上海医病,住在一个老朋友家里。

朋友们的孩子只要一放学,就到街上去看商店里有没有不要票证的什么商品在排队出售。

何满子寄居在朋友家里,心想也该为他们尽点力。

一天经过一家大商场,从里到外,人们排着一条长龙,问是卖什么?排队的人也都不知道。

从票证看社会生活的变化

从票证看社会生活的变化

・就是 不 道 是什 么意思 。 叮 我疑惑地拿去给爸爸看 , 爸爸便给 我讲起 了这些 “ ” 票
的故事。
儿 卜 年前 ,我们 闫家物资 奇缺 ,很 多 日常用 品都是 凭票定量供 应 的。票证
很 多种 ,行 I 行 禁订 也不一 定能买 到东两 ,尤 其是 食品 .那 时市场很 少 ,不 t 寸 E .
去 的苦难 生活一 去不复返吧 !”我说 : 不 !留下来 当个 收藏 品也 不错 ,况 且它 “ 们还是 过去苦 日子 的见证 。经 常看看 它们 ,提醒 我们 要更加 珍惜 现在 的生 活 , 这也是忆苦思甜 啊 !” 是 啊 ,苦尽 甘来 !改革 开放 改变 了一 切 ,国家 富裕强 盛 ,民众安 居乐 业 。 只有建设好 国家 ,才可 以让人 民过上更好 的 日子 。
{ 一

薰港姆 镌
林 妍
指 导老师 程 益 龙
城翼 霉
安 徽 省 盱 眙 县城 南 实验 小 学五 ( )班 】
这 天 ,家 J 在搞装修 我在 帮家里整理 东 两时 ,从 I物 堆 中找 到 _ 打 卜 . 『 一 票证 一L 而各 肴 “ 票”“ 粮 油票”“ 煤票 ”“ 布票”…… 一 卜 几种 , 花八 门,
论你多 到 巾场 ,都行很 多人 在排 队 ,有时一 排就是 大半天 ,还 很难 买到想要 的物 特 别是逢 年过节 ,人们 默默地站 在寒风 中排 队 ,那 刀子 似的疾 风打在 1
脸 上 ,疼痛 难忍 。 可是 现在 呢 ,买 东 眄哪 还用 排 队 ,
你一定 要珍惜 现在 的幸福 生 活啊 !这些 票 证也 没有 什么用 了,丢 掉算 了,让 过
紧 张
队 的 子 迅
地 夹

粮票的改革(改革开放——昔日的票证)

粮票的改革(改革开放——昔日的票证)

粮票的改革(改革开放——昔日的票证)改革开放前,由于各种物资相对紧缺,国家为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基本需求,商品实行“定人定量”供应,一切物料都凭票供应。

当时,国家推行票证制度,发放的购物票就是按量供应商品的凭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其中管吃的粮票,成了除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价值最稳定的中国“大票”。

1955年,第一套全国粮票开始发行,粮票,这种购粮凭证,作为一种购粮的资格,成为影响当时百姓生活的“命根子’.“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城市,一些粮累的面额甚至精确到以“钱”为单位.比如,一钱粮票,五钱芝麻案等等,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这首直无法想象。

在那个特定年代,由于粮食医乏,物资短缺,粮质是极被青睐的贵重物品,因为它是粮食的代名词,一切主食,都必须凭粮票到国营粮店购买.不仅是粮食,为了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油,肉、糖、布、肥皂等生活必需品也全部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买。

当时,粮票是按照城镇人口从事的职业、工种、劳动强度定量发放的,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工人.城市居民每日都有粮食定量标准.当时国家规定的标准是: 机关干部30斤,体力劳动者45斤,学生35斤,居民28斤。

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情况有所不同,还有更细致的规定。

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38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

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

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

从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在全国各地发行使用,到1993年终止流通,“票证时代”长达40年之久。

据统计,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数百种之多,各式各样的票证,成了老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票证史话

票证史话

不能通用 。 那时吃 、 穿、 用无 所不发票 , 百姓开 门七件事 : 柴 发行的地方粮 票 ,
那时 去外地 出差 、 旅行 、 探友之 前 , 必须带好 全 国粮票 , 否则出门就要挨饿 。因为 , 各 省的粮票只限
证最 多 , 稀 奇古怪 的 , 什 么都 有 : 如棉花票 、 肥皂 票 、 于在各省 内使用 , 跨省便作废 。只有全 国粮票 通用 ,
手表 票 、 自行车票 、 缝纫机 票 、 灯 泡票 、 电池票 、 水瓶 到外地饭 店吃饭 时 , 光有钱而没有全 国粮票 , 饭店不
票、 搪瓷杯票 、 铁 锅票 、 板凳票 、 草席票 、 雨伞票 、 抹布 会卖 给顾 客主食吃 。而且 使用大 面额全 国粮票 时 ,
票、 手帕票 、 袜子 票 、 牙 膏票 、 卫生纸票 、 学生 练 习本 各 地饭店 找零一律 给 当地 粮票 。所 以 , 出 门前 一定 票等等 。此外有 特殊供应票 : 如 春节供 应票 、 侨汇商 要计 算好 日期 , 精 打细算 每天能 吃多少粮食 , 否则 , 品供应票 、 高脑 力补助食油票 、 两周 岁 以下儿童 食品 不是挨饿 , 就是 浪费。
使用 , 过期 作废” , 二钱 肉怎么称?切不成 片 , 只好凭 交 了七 天伙食 费 , “ 伙食费 每天 2 . 5 0 元, 合计 人 民币
感 觉切几根 肉丝 ; 新疆 发行 1 厘米布票 , 不到一 ,
已被收进“ 基尼斯世 界之 最” 。粮 、 油、 肉、 糖、 布是百
八大 处趣 谈
文 /李新 乐
T7 到春暖花开时 , 前 往八 大处踏青赏景 自是 不错 寺 。卢 师 寺 建 在 先 , 且 有 隋代 卢 师 从 江南 来 的说
/\ 的选择 。

还记得那些啥都要用票买的年代吗?票证——几代人的难忘记忆!

还记得那些啥都要用票买的年代吗?票证——几代人的难忘记忆!

还记得那些啥都要用票买的年代吗?票证——几代人的难忘记忆!“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我曾离不开你。

现在你虽已远远离去,你的记忆却永远印在我的心底,忘不了!”这是某旧粮票展览上的一句观众留言,她是否开启了你那些难忘的回忆?从1955年新中国发行第一张粮票开始,我们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们吃穿用都离不开票证,甚至将这些票证视为命根子。

直到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等。

伴随我们长达近40多年的各种票证,渐渐地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对票证的记忆,却永远深深地烙进了几代人的脑海中。

票证岁月:物物皆凭证我国解放初期,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了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国家通过发放票证来分配商品。

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粮票、肉票、布票这些常见票证,还有粪票、尿票、月经带票等,甚至出现了“0.0055斤油票”“一厘米布票”……意味着即使要买一滴油、一分布,也得凭票才行。

粮票:吃饭的“护照”1953年,国家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居民粮食供应证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也要凭专门粮票获取。

▲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山东省粮票▲北京市粮票▲黑龙江省粮票▲上海市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广东在1992年4月全面放开粮价之后,1993年1月,浙江也取消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油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并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肉票:每人都有定量1957年7月开始印发肉票。

▲各种肉票1958年春节开始,国家对猪肉、牛肉、羊肉、鲜蛋、白糖、红糖、糕点、粉丝等8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

▲糖票▲鸡蛋票▲粉丝票1959年,市场副食品供应全面紧张,对大白菜、萝卜、葱、蒜、豆制品、副食调味品、蛋糕、糖块也采取按城镇人口分配,限量凭票证供应。

票证唤醒的记忆

票证唤醒的记忆

票证唤醒的记忆■◇城镇居民在商店选购布料,凭票供应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居民物资的供需尤其是粮、棉、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缓解供需矛盾。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扩大到棉花、纱布、食油。

为了有计划的供应各类物资,票证便应运而生。

自1955年全国第一张粮票和肉票发行,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

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体而言,票证可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凭票购买的不仅仅是粮食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实行对粮食限量供应,城镇居民每户必须有一本“购粮证”,上面注明全家总人口、总定量,每人每月的粮食定量。

当时,居民和小学生每月27斤,中学以上学生每月32斤。

职工视工种而定,非重体力劳动者只有30多斤,搬运工、炼钢工、煤矿工、石油工及在野外工作的则有40到50斤不等。

如劳动强度大,单位可适当补贴,俗称“工种粮”。

居民每购一次粮食,粮店工作人员就在其粮本上填写购粮数量,并盖上工作人员的私章。

每月当全家的总定量购完,即使给钱也买不到一两粮食,只有等到下个月才能买到。

据说一些机关干部为了多些口粮,主动要求下基层劳动。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国家粮食部很快发行了全国通用粮票,其面值有伍市斤、叁市斤、贰市斤、壹市斤、半市斤、贰两、壹两不等。

全国通用粮票的票面图案设计新颖,题材广泛,精心选取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工农业建设工程等,且采用套色印刷,制作精美。

除全国通用粮票外,当时还有省级地方通用粮票、市级地方通用粮票。

全国粮票在国内任何地方都可买到食物,地方粮票则不能通用,只能在本地使用。

笔者还见过一种专供出差、旅行使用的“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

如某人要到外地出差或探亲,就向粮店申请用粮证上的口粮换取所需的全国通用粮票。

票证的故事作文

票证的故事作文

票证的故事作文江西南昌二中佚名春节前的一天,我走进书房,就看见爸爸独自儿翻弄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小纸片。

起初,我以为爸爸在欣赏邮票,走近一看,才知道不过是些商品供应票证。

“可别小看了它们,每种留一张,留给你们作个纪念。

”听到有纪念品,哥哥凑了过来。

“瞧这五百多斤粮票。

”他指着桌上的一叠厚厚的粮票说,“我去年就要拿二百斤换个打气筒,奶奶不肯。

看,现在没用了,多可惜。

”正在收拾客厅的奶奶听到了,也走了进来:“可惜啥?全国都不用粮票了,再也饿不着了,高兴还高兴不过来呢。

”奶奶的话使我想起了老人换蛋的事。

10斤粮票换12个蛋时,奶奶舍不得;换8个蛋时,奶奶仍舍不得;换6个蛋时,奶奶还舍不得;去年贱到20斤粮票换一个蛋时,奶奶更舍不得了。

在奶奶每次费尽口舌与小贩讨价还价又没换成蛋时,好奇的我总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舍不得?奶奶就像舍不得粮票似的,只说一句:“怕饿着。

”打“三年自然灾害”时起,各种票证就以比钞票更重要的特殊身份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用就是30年。

那时,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买糖要糖票,买烟要烟票,买肉要肉票……吃的要票,用的也要票。

要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的城市干脆每户发一份印上了200个号码的“购物券”。

于是,逢年过节,商店门口便贴着一律的告示:1号券买酒,3号券买蛋,5号券买鱼……”“万能票”的发明也称得上中国一绝了。

然而它给人留下的只能是无奈的一笑。

因为无论计划供应是带来了一人一份的“公平”,还是增添了难以摆脱的烦恼,票证当家的日子证明这样一个事实:社会的商品严重短缺。

据说,10多年前,台湾曾经从大陆各个省、市收集了五花八门的票证,在岛上搞了次票证大展览。

毫无疑问,这是他们对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奚落与嘲笑。

可是,曾几何时,这些柴米油盐票也被大陆人送进了历史博物馆,当作了茶余饭后谈笑取乐的资料。

为什么这些年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原因就在于我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就在于我们成功地进行了农村的改革,逐步克服了计划经济的弊病,调动了工厂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就在于我们勇敢地启开国门,把一个开放的中国展现给世界。

陈怀生丨票证的故事(散文)

陈怀生丨票证的故事(散文)

陈怀生丨票证的故事(散文)改革开放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无数的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于百姓非常重要,那就是买东西不再需要“票证”了。

如今的年轻人,不知道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票证”曾经起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那些年,由于物资匮乏流行各种票证。

这就是说,买东西就多了一道“门槛”。

这些“门槛”,有时候会演绎成一种道德衡量。

对此,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票证时代”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留给我的凄凉记忆很难消失。

有时会对年轻人唠叨这种事,却没有相信的。

我也只能希望那段历史不会重演。

饭票在我的记忆深处,镶嵌着一张1962年的饭票。

这张用粗糙马粪纸油印的饭票,上面只有“潭埠中学”的印章和“肆两”两个钢板刻的字,皱巴巴地泛着暗色的黄光。

可是,你千万别认为我矫情,因为它在我心目中是一块会发出光和热的珍藏!我们读初中时的学业不繁重,只是觉得饿。

我每天8两米(还有一段时间只有6两米)的粮食定量,早餐是2两米的稀粥,中午和晚上各3两米的干饭,又没有任何油水,我常常饿得抬不起头,眼冒金花,全身出虚汗……我们学校许多同学被饿魔赶出了校门。

这年的11月,天气十分寒冷。

一天,公社通知学校,组织全校学生帮助公路沿线的生产队积肥。

我的任务是把其他同学从山上拖下来的树枝,一堆堆地码在田里,再在上面盖些稻草和草皮。

远远看去,田里尽是肥堆。

我堆了20来个肥堆,突然流口水,头上出汗,眼前尽是金光。

一阵头晕,差点没跌在田里。

我急忙爬到田塍上坐下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怀生同学,你参加全县的数学比赛,得了三等奖……”我没抬头但知道是班主任、数学老师范仁惠来了,痛苦地抬起头。

范老师托着我的下巴,又问:“不舒服?”我摇摇头。

范老师笑了,接着说:“学校要奖励你了,孩子,你想要点什么奖品?”我毫不迟疑地回答:“要饭票!”范老师没吭声,默默地看着我,她慈祥的双眼涌出了泪水。

她又抚摸我的头,过了一阵,声音有些颤抖地说:“孩子,你可以要饭票……”第二天上课间操后,袁世杰校长和范老师找到,交给我一支“关勒铭”钢笔,一本笔记本。

票证的故事作文600

票证的故事作文600

票证的故事作文600
票证的故事。

粮票?哈哈,这是老古董了!你知道吗,这是爷爷当年用来买米的“宝贝”。

那时候,粮店门口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大家手里都捏着这么一张小纸片。

别看它薄薄的,可关系到一家人能不能吃上饭呢!
布票?哎呀,妈妈说起这个就来劲了。

她说,那时候买布可不是像现在这样随便挑。

你得拿着布票,排队等号,有时候还得跟售货员套近乎,才能买到心仪的布料。

那时候的衣服,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每件都显得格外珍贵。

火车票?哈哈,说起这个我就兴奋了!这是爸爸年轻时出差的“通行证”。

他说,那时候坐火车可不像现在这样舒适。

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但爸爸总是充满期待地拿着这张火车票,因为那代表着新的开始,是追梦的旅程。

电影票?嘿嘿,这个我可有发言权了!每次看到这张电影票,我都能回想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看电影的情景。

那时候的电影院,
总是热闹非凡。

我们早早地到场,兴奋地等待着电影的开始。

电影票在手,就像握住了快乐的钥匙,一家人共享着难忘的时光。

票证的故事-600字四年级作文叙事

票证的故事-600字四年级作文叙事

票证的故事-600字
前些日子的一个双休日,天气很好,我跟妈妈去城市广场游玩。

顺便逛了好又多超市。

超市里人特别多,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长的购物队伍,其间还有几位大妈用小推车装了三、四袋大米,有的满满地装了一车。

我好奇地问我妈妈:“他们买这么多大米干嘛?”妈妈说:他们怕大米涨价,在抢购呢!“妈妈还说,其实国家粮库贮备多着着,他们这样做是过去缺粮的日子过怕了。

接着妈妈给我讲了一个票证的故事,这个故事还是妈妈听外婆讲的。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确实发生过买米除了要钞票还要粮票的事。

粮食是政府按人头发给城镇居民的,根据不同的工种发给不同的粮票,年龄不同,发粮食的数量也不同,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不一样。

有了粮票才可以到粮站购买粮食,否则粮站是不会买给你大米,没有粮票别说在饭店吃饭,就连买早点都不能。

除了吃,穿得也一样,买布用布票,买自行车用车票、买家俱要木器票,想吃豆腐、买火柴还需要用豆制品票、火柴票。

每到季末,居委会的大妈就会挨家挨户送来十几种票证。

有些票证,外婆至今还珍藏着呢。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物资越来越丰富,这些票证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超市开到了家门口,吃得、用得、玩得应有尽有。

票证与超市的巨大差别反映了祖国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作为一名生活在新时代的小学生,我虽然没有经历过票证的年代,但
妈妈的讲述让我深深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将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用自己的行动,将让这美好的生活长久地留下来!。

抗战票证军民浴血奋战的记忆

抗战票证军民浴血奋战的记忆

抗战票证军民浴血奋战的记忆
抗战票证军民浴血奋战的记忆
2015年9月3日,第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其间保留下来的各类抗战文物是对这段历史最为真实和直观的物证,军政票证在我国抗战时期文物资源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各大拍场上成为竞争的抢手货。

抗战票证是抗战文物中的国宝级“大熊猫”,为什么这样比喻,首先是票证特性决定了它的地位:一是不可再生性,能够留存下来的十分稀少;二是票证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记录者,清晰反应了八年抗战历史;三是抗战票证作为各根据地和解放区票证均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

抗战票证收藏可以细分出许多不同的板块,黄金板块无疑是军政票证。

那么,具备收藏投资价值的军政票证又有哪些考量标准呢?珍稀度高、票幅大、印刷精美、高面额,这些特点任何一条都值得关注和期待。

如果抗战票证可以集上述特点于一身,无疑有机会成为未来的“票王”。

近年来,日本右翼分子肆无忌惮地篡改历史,他们杜撰、扩散各种“阴谋论”,将“七七事变”以及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

作为日本社会整体历史认识混乱的反映,日本教科书对于“七七事变”的记载也是或轻描淡写,或将责任归咎中方。

抗战票证
收藏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戳穿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谎言提供了大量确凿可信的历史证据。

我们呼吁,通过抗战票证收藏和举办展览,激发全民族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曾说过,谁不反观历史,谁就会对现实盲目;谁不愿反思暴行,谁将来就可能会重蹈覆辙。

军政票证可以让我们共同回顾日本侵华战争历史,重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古训。

餐券小故事继续

餐券小故事继续

餐券小故事继续
这是一张珍藏了五十年的一张沈阳军区作战地区的餐劵。

看起来,很普通,蕴含着的意义绝不平凡。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打响。

在此之前,中苏
边境争端不断,苏军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上的黑瞎子岛、七里沁岛、珍宝岛等地不断侵入我领土,对我边防军民进行挑衅和伤害。

珍宝岛一战,让苏修丢了面子,恼羞成怒,妄想升级战争,甚至叫嚣使用核武器。

我国在九大之后,提出主足大打、早打、打核战争,放进来打,并在全国开展“深挖洞、广集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


以说1969年大规战争一触即发,战云密布。

这张餐券的关健词是“沈阳军区作战地区”。

为了加强边防力量,落实“放进来打”的战略方针,同时为后方准备战场赢得时间,将一部分野战军充实边防地区,也为了边防的统一指挥,成立了不同方向的作战地区。

餐券背面的印章“绥财务组”印证了这是一张绥芬河作战地区的餐券。

那个年代,因物质缺乏,又要保证人们公平地享受一定的生活资料,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种类繁多,而军人接触的只有军用布票粮票和士兵每年一个背心票。

这些票证大多数只是一种购买许可,本身不具有价值,而作战地区餐券是为方便不同伙食单位间的核算的“饭票”。

我因为经常往返绥芬河、红花岭团部和绥西等地,手里也就有
了餐券,所幸保存了下来一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票证故事
六七十年代,因为文化大革命,物资生活相当匮乏。

票证,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障着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家里还保存着许多崭新的粮票,也不知道有没有收藏价值。

80后的女儿对粮票已经没有感性认识了,60后的我还残存一些关于粮票的记忆。

关于票证发放的细节记得最清楚。

粮店的人一般都是上门来发放,住大杂院门口的夏大娘家成了发放票证的“定点”户。

发粮票的时候,会有人在院里吆喝一声,于是家家户户拿着户口本去排队。

都是一个院的邻居,排队的事情由户口本“代劳”,邻居们围拢一圈看着。

领票证这个光荣的任务我们家都是交给我,我也非常乐意去。

我喜欢看那新旧不一的户口本、粮本,喜欢看那各式各样的印章,喜欢听发粮票的喊那些户主的名字。

这些名字平时是很少听到的,有新鲜感。

过年的时候发的票证比较繁杂,那些印有阿拉伯字母的一寸大小的票劵分别代表布票、猪肉、鱼、白糖……甚至是豆腐。

凭这些票劵可以买到稀缺的食品,丰富、喜庆了当年的春节。

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工作人员的态度都非常和蔼,和那个年代国营商店的营业员形成鲜明的对比。

粮票还分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

到外地去,那是必须带全国粮票的。

记得厂里一有人出差,就会到处兑换全国粮票。

物以稀为贵,全国粮票也因为稀少,票面图案给我的感觉特好看。

全国
粮票是通过什么渠道发的,因为年龄小已经不记得了。

但拿地方粮票买早点万一人家“找零”找了全国粮票,那感觉像拣了漏,窃喜。

我同学老李,母亲去世早,父亲另续单过,哥哥结婚做倒插门女婿,很早就一个人挑头过日子。

老李对自己特吝啬,常常连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可是他喜欢存粮票,仿佛在储存着一个幸福的梦想。

那时候人们常拿粮票交换东西,粮票相当于货币在民间流通,除了布票几乎没有换不来的。

后来,粮票渐渐淡出流通了,老李的几百斤粮票也打了水漂。

80年代初,买早点还要粮票。

在家门口早点铺买早点,总是要排队。

卖票的女人是个罗锅腰,但脑子特好使。

她卖票速度快,常常是她不耐烦地等人掏钱掏粮票。

因此虽然身有残疾,心气却极高傲,态度极蛮横,常常跟顾客吵架。

其实人家也是恃才而傲,哪天“罗锅”不来,那买票的队伍都能排到门外去,比罗锅在要慢很多倍,人们又开始念叨她。

八十年代厂里还发粮票补贴。

各工种补贴粮票的定量,一般还会用红纸贴个告示。

后来,粮票逐渐贬值直至完全失效,但粮票照样发,告示照样贴,成为一道令人迷惑的风景。

我敏感地意识到,粮票虽没有了使用价值可能会有收藏价值,于是新粮票就都刻意保存下来了。

粮票春秋,折射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忆起粮票的故事,有点像忆苦思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