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二、条约制度的确立与中外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合集下载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

2024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历史上的中国,一直是一个注重对外关系的国家。

特别是近现代中国,根据这段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变革,对外关系显得更加重要。

以下是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对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知识点的总结。

1.不平等条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例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使得中国丧失了主权和领土,并被迫开放多个港口和承认列强的势力范围。

2.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进行了一场由于对朝鲜独立引发的战争。

中国以惨败告终,签署了辛丑条约,使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

3.辛亥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次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次革命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思想和政治结构,并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变。

4.五四运动:1919年,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在北京发动了一次反对《凡尔赛和约》的示威活动。

这场运动在中国引起了一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潮流,对中国后来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5.国共合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产党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崭露头角。

1949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6.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这场战争被誉为二战东方战场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7.中美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

正式建交后,两国之间开始了一系列的合作和交流,包括贸易、文化、科技等领域。

8.港澳回归:1997年,英国将香港回归给中国,结束了近150年的殖民统治。

1999年,葡萄牙将澳门回归给中国。

这两次回归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的一次重要转折。

9."一带一路"倡议:2024年,中国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

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与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

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与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1 9 9 4年版 ) ; 孙克复 : 《甲午 中日战争外交史》 ( 辽 宁大学 出版社 1 9 8 9年版 ) ; 关捷 : 《 中 日甲午战争全史》( 吉
林人 民出版社 2 0 0 5 年版) ; 王晓秋 : 《 近代 中 日关 系史研 究》 ( 中国社 会科 学 出版社 1 9 9 7年版 ) ; 张振 鹂 : 《 中 日甲午 战争与 东亚》 ( 《 抗日 战争研 究》 1 9 9 5 年第1 期) ; 戴选等: 《 甲午战争与 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 ( 《 抗 日战争研 究》 1 9 9 5 年第 1 期) ; 刘艳等 : 《 试论
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朝贡体 系的解体》 ( 《 朝鲜韩 国历史研究1 2 0 1 2年第 1 2期) , 等等 。
】 2 7
抗 日战 争研 究
2 0 1 5年 第 2期
的关 系 , 尤 集 中体现 在 中外条 约关 系 的变化 之 中。 以往较 多 关 注其 对 相 关 国家 与 东 亚 国 际关 系 的 影响 , 尚未从 中外条 约关 系 的整 体视 角作 一宏 观透 视 , 随着这 一 领 域相 关 研 究 的展 开 , 由此进 行 新 的探讨 已具 可 能和必 要 。作为 新 的 国际秩序 , 条 约关 系系 中 国近代 的基本 问题 之一 , 反 映 了中 国在
的认 识 。


单 一 国际秩序格局 的形成
通 过鸦 片 战争 , 西方 列强将 体 现强权 政 治 的不 平等 条约 关 系强加 给 中 国 , 由此在 华建 立 了一 种 新 的国际秩 序 。与此 同时 , 传统 的朝贡关 系 虽然 面临危 机而 不 断趋 向衰落 , 但在 清政 府 的苦心 维持 中仍 然存 留着 , 中国处 于两种 国 际秩 序并 存 的格 局 之 中 。经过 甲午 战争 和 《 马关 条 约 》 , 这一 双 重 格局 基本 上被 打破 , 朝 贡关 系完全 被条 约关 系所 取代 , 传 统对 外 体 制 转 向新 的轨道 , 中 国 的外交 观

高中二年级历史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

高中二年级历史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

高中二年级历史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涵盖了晚清末年至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一时期的经济变革。

一、开放与外资注入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始于19世纪中期,当时中国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战争,迫使中国开放了一系列的港口和城市,为外国资本和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条件。

这种开放带来了大量的外资注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二、商业和制造业的兴起随着外资的注入,中国商业和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外国商人和企业家进入中国市场,推动了商业的繁荣。

在中国本土,许多商业家和企业家也兴起,他们大胆创新,积极孵化本土产业。

特别是以上海作为中心的近代商业帝国的兴起,对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制造业方面,近代中国逐渐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制造厂。

这些制造厂的兴起不仅提高了产业水平,也为中国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三、铁路和交通发展近代中国经历了铁路和交通方面的重大革新。

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了许多铁路线路,改善了交通状况。

铁路的修建不仅加速了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近代中国还修建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港口和航道,为国内外贸易提供便利。

四、农业改革与现代农业近代中国的农业领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传统的封建农业制度逐渐被废除,农民们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自主权和流转权。

同时,引进了种植高产作物和农业机械化等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使得农民可以更高效地种植和收割农作物,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高产作物的引进也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

这些改革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金融体系的建立与改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金融体制上的改革和建立。

西方列强带来了现代金融制度和理念,引进了现代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演变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演变与外交政策

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演变与外交政策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外交政策也有所调整和变化。

这一演变主要集中在两个重要时期,即晚清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中国时期。

在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统治下,对外关系较为薄弱和封闭。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的对外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这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为核心,同时也在努力寻求与西方列强的平衡。

在这个时期,黄河以北的内地和东北地区相继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滑。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追求开放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尝试寻求国际支持并增强国家实力。

其中,甲午战争后的《辛丑条约》签订,可谓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强制开放政策,外交政策逐渐转向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方向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建国初期,中国对外关系主要是以援助和支持亲共的政权为主,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事务。

中苏两国的结盟和分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转向了一个相对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

这一时期,中国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旨在摆脱对外依赖的状态。

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以自我发展为核心,同时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国家间平等和互利的原则,同时鼓励中国积极参与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斗争。

中国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对外关系再次经历了一次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化进程,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

中国开始倡导互利共赢的理念,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国也积极构建自己的区域外交格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强调了和平发展和互利合作的原则,旨在建立一个持久、健康和平衡的国际关系。

高三历史中国近代经济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近代经济的知识点

高三历史中国近代经济的知识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多次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经历了清朝末年的动荡和争霸,到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探索。

本文将介绍高三历史中国近代经济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巨大变化。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等。

这些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多个港口,并且割让了香港和澎湖列岛给英国。

这导致了中国的海港贸易遭受了巨大打击,并且经济上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二、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落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西方列强相继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的一些领土,并且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列强,技术和工业水平也远远不及。

这使得中国的产品无法与西方列强竞争,经济上陷入了被动局面。

三、洋务运动的推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试图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制度,提升中国的工业和军事实力。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一些工矿企业和船坞,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近代工业。

四、甲午中日战争的教训甲午中日战争揭示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严重不足。

中国在战争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暴露了兵工技术和装备的落后,经济上的薄弱等问题。

这次战争的教训使得中国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了后来的改革和探索。

五、戊戌变法和新政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戊戌变法中,中国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上的改革,以提升中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其中,新政则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兴办工业、推行铁路、发展银行等,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六、辛亥革命和民主革命的探索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事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标志着民主革命的开始。

第二讲 条约制度的形成及其对中外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二讲   条约制度的形成及其对中外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二讲条约制度的形成及其对中外经济关系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
1.买办:是指在那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中,替外国公司在本国市场上经营对
外贸易、商业、银行业、工矿业、运输业等经济活动的中国人或经纪人。

2.子口税:中国近代史上给予西方商人的一种税外特权,即外商在缴纳进出口关税外,
如果把进口洋货自通商口岸运入中国内地市场,或将中国土货从内地运往通商口岸,只需在缴纳一次从价2.5%的自口半税,就可在中国广大内地通行无租,不再缴纳任何捐税。

3.汇丰银行:1865年成立的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它的全称是“香港上
海股份银行”。

二、简答题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处为通商口岸。

②中国政府赔款2100万元给英国政府。

③割让香港给英国。

④规定中国进出口关税税率由中英两国协商决定。

⑤取消公行制度,允许外商与华商直接交易。

2.简述外国投资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变化。

答:甲午战争前: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以贸易业、金融业为主,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小。

甲午战争后:工矿运输等行业的投资所占外国企业投资的比重上升更为明显。

三、论述题
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的概况。

答:(1)五口通商时期: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严重滞销;走私鸦片泛滥,长期占据进口商品的首位。

(2)19世纪后半叶后:中国手工业失去了价格主动权。

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作者:李育民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10年08月25日一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

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第3页。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确实揭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些条约正提供了保障列强在华特权的法律形式。

用费正清更直截了当的话来说:“即依靠条约、法规使各种权利成为制度”(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238页。

)。

显然,这个新纪元就是列强用暴力在中国建立“条约制度”,以保障它们在华进行殖民掠夺的权益的开始。

它并非使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列强建立新的关系。

相反,列强用“条约制度”把中国纳入它们的“统治范围”,确定了对华关系的真正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正是“条约制度”的内核。

“条约制度”在中国有了立足之地,并不等于它已获得稳固的地位,形成为确保列强特权的制度体系。

它本身还不完善,还未包括列强在华的主要特权,其适用范围还有很大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还没有最终取代“天朝体制”,并迫使清政府信守条约。

因此,列强要求进一步充实“条约制度”的内容,改善实施“条约制度”的各种条件,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样不可避免。

通过战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列强实现了这一目的,“条约制度”至此基本形成。

1.“条约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列强在华的主要特权列强在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所获得的特权,在这里得到了明确和具体的肯定,而且还增加了不少新的特权。

至此,它基本上囊括了列强在华的主要特权,尤其是经济特权,如英人伯尔考维茨所说,“它包括了商人们所要求的特权”,是“整个时期英国和中国外交及商务关系的根本基础。

经济学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自我总结复习资料

经济学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自我总结复习资料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与中外经济关系[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XX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1)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总结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个承载着国家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关系日益紧密的时期。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与国际关系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一、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内忧主要体现为社会经济问题的多发和政权的腐败。

外患则来自于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尤其是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让中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领土丧失的增多,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

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彻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也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更平等的国际关系打下了基础。

三、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个重要节点,它是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近代革命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与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四、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合作的重要体现。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时期的崛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新中国的成立与独立自主外交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新阶段。

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国际关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崛起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又一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演变

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演变

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演变近代中日通商条约是指近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关于通商贸易的条约。

这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合法化。

通商条约的签订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起源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主要是由福建、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商人在一些禁港贸易点进行的。

这些商人通常通过私人贸易官员(俗称“旗人”)进行贸易,但这种贸易比较零散,并且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1860年,中国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开启了对外通商的大门。

日本也在1854年签订了《日美和约》,从而结束了两百多年的鎖国政策。

这两个国家的通商政策的变化,为两国之间的通商贸易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演变1. 第一次中日通商条约第一次中日通商条约是指1858年签订的《日中和親条約》,俗称《日中和親通商条约》。

该条约是中国清朝与日本幕府签订的第一份正式的通商条约。

该条约规定了中国商人在日本开设商号、进出口货物等事宜,并为双方一定的互惠待遇。

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两国贸易关系正式化和合法化。

《日中修好通商条约》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与清朝签订的第二份通商条约。

该条约规定了中国向日本支付赔款、放弃特权和领土等事宜。

此后,中国开始与日本之间的贸易便开始逐渐增加,日本的商品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中日两国的贸易关系由此进一步加强。

《日清修好通商条约》是1896年中日双方签订的通商条约。

该条约是日本开始实质性扩张的标志性事件。

日本在该条约中获得了对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权,并且中日两国的贸易也开始更加密切。

这一条约的签订在当时引起了中国国内一片哗然,因为这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的又一次屈辱。

《中日和平友好通商条约》是1930年中日两国签订的通商条约。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了共和国,而日本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帝国主义强国。

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演变

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演变

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演变近代中日通商条约的演变是中国与日本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关于通商问题的历史过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与日本发生了一系列通商条约的签订与变更,反映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变迁。

1842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首次被迫开放苏州、上海、福州、厦门四个城市对外贸易。

这一事件开启了中国近代通商条约的历史。

在此基础上,中国陆续签订了与英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更多的口岸,放弃了关税主权,并承认对外国传教士、领事的法律特权。

这些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与此日本也在19世纪中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舰队抵达日本,并以武力威胁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开放对外贸易。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和约》(也称“神奈川条约”),开放横滨港,并允许美国在日本设置领事馆。

这一事件成为日本国际关系史上的一大转折,日本开始接触西方国家,也迎来了通商的浪潮。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日本的通商条约也开始发展和演变。

在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日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外交事件,中国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广州、上海、杭州等多个港口。

日本也在1858年与美国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接受了与西方国家的平等贸易地位。

1860年,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进一步开放了天津口岸,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并赔偿了巨额赔款。

这一系列事件表明,中国与日本都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力下,逐渐开放了对外贸易。

1871年,日本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鎖国政策,开始对外开放。

1873年,日本与英国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在日本的对外贸易的限制,允许英国在日本各大口岸设立领事馆。

此后,日本陆续与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国签订了通商条约,合称为“不平等条约”,但相对于中国来说,这些条约规定的内容更加平等。

近代中国对外政策及其变化

近代中国对外政策及其变化

近代中国对外政策及其变化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

但是,在近代以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自主独立的意识较低。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打好了自己的一张牌。

本文将就从这个大背景下,探讨近代中国对外政策及其变化。

一、传统的中国对外政策自古以来,中国的对外政策总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念。

这种思想将天下大家的理念视为最高原则,认为周边国家应该和中国一样受到尊重和保护。

因此,中国历来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领土、文化、经济等核心利益。

宋代时期,中国与西夏、金朝、高丽王国等周边国家发生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并通过联合抵制蒙古洪水灾害等方式维系着互利的外交局面。

明清时期,则更是实行了“闭关锁国”,经济文化与其它国家的交往逐渐减少。

这种对外关系,虽然具有保护稳定的功效,但也导致中国其他方面的落后。

二、近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开始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遭遇了来自外部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挑战。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弱点,思考如何找回失去的尊严、独立和权利。

这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开始。

首先,中国开始摒弃以往的关门主义观念,主动地与外界展开联系和合作。

自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中国政府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割让领土、开放五港口等内容。

这些条约并没有宣告中国的失败,而是随着中国逐步参与世界经济活动和近代化进程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其次,在寻求军事上的保护以及进行国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开始为其外交政策提出官方标准。

这在当时是极具革命性的一步,因为中国之前一直是依赖朝廷和皇帝的个人口头指令。

1901 年,清朝成立了外交部,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正式化方向。

三、中国对外政策在共和时期的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中国进入共和政治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对外政策进行了一些重大变革。

首先,近代国家的标志——领土、口岸与海关关税权归中国所有,外国没有征服打台,因而实现自主的贸易与海关管理。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报告,600字晚清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条约制度报告为了双方的未来,本文将综合分析晚清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条约制度改造以及相应反映。

伴随西方世界作用力的不断深入,晚清中国早已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其宗教信仰、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都受到了改变或者打破。

尤其是当清政府与欧美贸易商订立条约之后,晚清中国也因此而变得日趋弱化并被西方世界所改变,本文将以此为背景,介绍晚清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条约制度改造及其主要内容。

在晚清的条约制度中,西方世界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经济方面,晚清中国与西方世界订立的条约将会引入西方经济学。

晚清中国必须接受西方世界所实行的开放贸易,放弃它过去所遵循的贸易壁垒。

第二是外交方面,晚清中国必须接受条约的外交原则,以便于更好的与西方世界交流和联系,这也将影响双方在政治上的实质性关系。

第三是法律方面,西方世界的法律渗透力也不断增强,晚清中国必须采取西方法律系统,并且使之成为国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

第四是文化方面,在宗教信仰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方面,晚清中国也被对应改变。

晚清中国改变的表现也有多方面。

第一,晚清中国已经不得不承认西方世界的优越性,并从西方学习和接受先进的知识。

第二,晚清中国的统治者被再一次提醒必须重新考虑极权政治,以及应当如何促进国家的发展。

第三,晚清中国改变了许多落后的宗教系统,尤其是道教,以及其他各种宗教形式,以鼓励社会改革。

第四,晚清中国还发展出一系列新的文化活动,如剧场、书法、绘画等,也是晚清中国改变的一大特征。

总之,晚清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条约制度改造无疑是晚清中国极大的改变,影响无穷。

晚清中国的经济、外交、法律、文化等几乎方方面面都与西方世界的经验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西方世界也对晚清中国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两个强大势力之间的条约制度改造必定会改变当时的国际格局,而这一改变也给晚清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西方世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近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国际关系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国际关系发展》

土地改革:废除 封建土地制度, 实行土地公有制
工业化:优先发 展重工业,建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实行 计划经济体制, 集中力量办大事
对外开放:引进 外资和技术,推 动经济发展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 立近代工业
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轻 工业繁荣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经济建 设,支持抗战
1950年,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成员
1953年,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建立外交关系,拓展了亚洲地区的友好关 系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中国家的 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特点:近代中国国 际关系发展具有复 杂性和多样性,受 到国内外多种因素 的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废除封 建剥削,发展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工 业化进程加速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快 速发展,国际地位提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鸦片战争: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 开放通商口岸。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对晚清时期的国际关系 产生了深远影响。
甲午战争:日本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发动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 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允许各国 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国际关系的新篇章
国际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逐渐提高,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贸易往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从条约关系视域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读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有感

从条约关系视域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读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有感

从条约关系视域看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读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有感〇成最近读了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颇有 收获。

该丛书由李育民教授主编,是他带领几位师生共同完成的最新学术成果。

李育民教授长期从事中外条约研究,开创了近代中外条约研究新天地。

该丛书是继其完成《中国废约史》力作之后的新拓展。

这套丛书被列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2011年陆续推出。

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有12册,分别是:《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李育民著)、《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究(1835—1937 )》(李传斌著)、《不平等条约与中国近代领水主权问题研究》(刘利民著)、《晚清中英条约关系研究》(胡门祥著)、《不平等条约与晚清中英贸易冲突》(曹英著)、《近代中外条约关系刍论》(李育民著)、《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综述》(李育民、李传斌、刘利民著)、《晚清中国与国际公约》(尹新华著)、《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王瑛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李传斌著)、《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 )》(李斌著)、《列强在华租借地特权制度研究》(刘利民著)。

该丛书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颇具特色的学术著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选题新颖,视野开阔首先,该丛书选题新颖,视野开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将条约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条约研究领域的缺失,推进了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

正如丛书总序所指出,学术界对于近代中外条约研究仍远远不够,“不仅诸多已辟研究领域存在薄弱之处,仍有继续充实之必要,而且还有不少尚未予以关注或重视不够的空间”。

该丛书以宏阔的视野充分探讨了学术领域这一重大课题,不仅揭示了中外条约这一近代历史的基本问题,而且将这一基本问题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结合起来。

具体微观研究深化了对该领域的探讨,包括条2021年第1期(总第500期)f"m约特权制度本身以及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的变迁,如条约与领水主权、租借地特权制度,条约与基督教和教会医疗、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等等。

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论略

作者:李育民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更新时间:2010年08月25日一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被迫和资本主义世界建立新的关系的产物。

作为中国蒙受屈辱的标记,它产生和形成于两次罪恶的鸦片战争。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外关系开始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对列强来说,战后签订的条约“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

它标志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破产,同时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

”(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第3页。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确实揭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些条约正提供了保障列强在华特权的法律形式。

用费正清更直截了当的话来说:“即依靠条约、法规使各种权利成为制度”(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238页。

)。

显然,这个新纪元就是列强用暴力在中国建立“条约制度”,以保障它们在华进行殖民掠夺的权益的开始。

它并非使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列强建立新的关系。

相反,列强用“条约制度”把中国纳入它们的“统治范围”,确定了对华关系的真正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正是“条约制度”的内核。

“条约制度”在中国有了立足之地,并不等于它已获得稳固的地位,形成为确保列强特权的制度体系。

它本身还不完善,还未包括列强在华的主要特权,其适用范围还有很大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还没有最终取代“天朝体制”,并迫使清政府信守条约。

因此,列强要求进一步充实“条约制度”的内容,改善实施“条约制度”的各种条件,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样不可避免。

通过战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列强实现了这一目的,“条约制度”至此基本形成。

1.“条约制度”的内容包括了列强在华的主要特权列强在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所获得的特权,在这里得到了明确和具体的肯定,而且还增加了不少新的特权。

至此,它基本上囊括了列强在华的主要特权,尤其是经济特权,如英人伯尔考维茨所说,“它包括了商人们所要求的特权”,是“整个时期英国和中国外交及商务关系的根本基础。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在条约制度方面,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改造和被改造的情况。

条约制度是指国际社会通过签订和执行各种条约来规范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行为的制度。

在19世纪末期的晚清中国,由于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相对较弱,遭遇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中国被迫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破坏。

首先,晚清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其中最著名的有《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分别为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的结果。

这些条约中,中国不得不割让领土、开放多个港口,以及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享有更多特权等。

此外,中国还被迫支付了巨额赔款,使得中国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

这些条约的签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尊严和独立性,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其次,条约制度对晚清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列强通过这些条约,促使中国开放了许多港口,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商品和技术。

这些新的商品和技术对中国的社会生活、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是完全积极的,因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剥削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导致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最后,条约制度还导致了晚清中国国内的动荡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由于外国势力的压迫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对外国的敌视情绪逐渐增强。

晚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反对外国势力的起义和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

这些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独立和尊严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对晚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重大冲击。

总之,条约制度在西方世界和晚清中国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改造了中国的领土、经济和社会结构,而同时也引发了晚清中国内部的不满和反抗。

这一时期的条约制度不仅造成了中国境内的动荡局势,也为日后的近代化进程埋下了种子。

受条约制度的影响,晚清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薄弱和落后,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独立,开始积极进行变革和改造。

经济史条约制度

经济史条约制度

经济史条约制度1. 经济史条约制度啊,那可真是如同历史长河中的航标!就说近代中国的那些不平等条约,不就像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国家的发展吗?例子:《南京条约》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影响何其深远!2. 你想想看,经济史条约制度有时候是不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机遇,也可能暗藏危机呀!比如欧盟的一些条约,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但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呢。

3. 经济史条约制度,这简直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心电图啊!像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条约,不就主导了一段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嘛!4. 哎呀,经济史条约制度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呀!它就像一个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得谨慎。

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那可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呢。

5. 经济史条约制度有时候就像一阵风,能推动经济的帆船快速前进,也可能把船吹翻呢!像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变,带来了多少变化呀。

6. 经济史条约制度,这可是个充满故事的领域啊!好比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相关条约,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那是杠杠的!7. 你说经济史条约制度神奇不神奇?它可以像魔法一样改变经济走向。

就像当初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互助条约,有着特殊的意义呢。

8. 经济史条约制度就如同建房子的基石,重要性不言而喻啊!像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曾引起多大的关注呀。

9. 经济史条约制度难道不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吗?它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我们挖掘。

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相关制度,就是新的探索呢。

10. 经济史条约制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像一部精彩的电影,情节跌宕起伏。

就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直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呢。

观点结论:经济史条约制度是非常复杂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 105
368 187 504
单位:百万银元
• 鸦片进口中国的数值 • 1868-69 38.93 • 1870-74 41.01 • 1875-79 44.21 • 1880-84 42.98 • 1885-89 43.54
单位:百万银元
• 1868-1886 共计约2亿余银元
• 两相对照:1857-1886年间,流入白银 6.91亿银元,支付鸦片款约2亿左右,共 流入白银8.91亿银元
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局
• 第一节 条约口岸制度与市场开放 参考资料: 鸦片战争前的中外经济关系的变动历程
• 鸦片战争的起因问题讨论
• 禁烟 白银外流
鸦片走私
• 中国贸易大量顺差
西方列强不能 打开中国市场
• 依上述逻辑,鸦片进口造成中国白银大 量外流,势必对中国社会造成全方位影
响(如银贵钱贱等)。但这与西方列强 打开中国市场之最终目标相去甚远。
脉的第一步。

这一步,使得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逐渐染上了浓厚的半
自给自足不如市场购买。
⒊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
• 经济作物推广,形成几个重要的经济作物 区。出口增加。
• 国内农产品价格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 1882年胡光墉动用官款二千万两收囤生丝,
与外商较量,结果失败,阜康钱庄倒闭。
• 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对中国市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其 主要表现在:
• (1)高价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工业品。
三.上海在全国对外贸易中首要地位 的确立
• 1.丝茶产地靠近上海
• 2.上海地处中国海岸的中点 ,扼长江出 口处,有广大而富饶的长江流域腹地, 水陆交通又甚为便利。
• 3.具有相对其他口岸更为明显的区位优 势.
• 4.受传统贸易体制影响小,形成口岸贸易 的百川归流.
四、外贸发展的后果
• ⒈中国外贸逆差增大,加速白银外流。 • 出现银荒,银钱比价上升。 • 国家贫困,人民负担加重。 • ⒉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 国外廉价商品的冲击。 • 先纱后布,再洋油、洋烛、洋铁、洋钉。
• 在1845年至1905年的60年间,列强在我国共攫得 租界27处.
• 租界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于贸 易活动的城市中,换言之就是外国资本主义能够 进行经济活动的地点。由于租界的特点,外国人 多愿意在租界投资办厂或从事贸易活动,此外也 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开办具有本国特点的学校、 医院、坟地等附属设施。因而租界的经济文化繁 荣程度往往远高于其周围的地区,依照城市发展 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为该城市的商业中心,并 以租界为中心向外慢慢扩张,为城市留下有别于 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外国特色。并成为拉动城市 部分相关行业发展的契机。对于相当多曾经是通 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几何中心一般都有 租界的影子,可见租界对部分城市区位因素的影 响。
• (2)低价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
• (3)夺取海关行政权;
• (4)降低关税;
• (5)控制中国交通运输;
• (6)建立强大的金融系统和商业网。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和早期资本输出,开始
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逐步控制了中国的
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这就是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经济命
• 赫德:继李泰国担任 总税务司,制定并推 行一整套由外国人管 理半殖民地的海关制 度,控制了中国财政 收人大权,干涉中国 的内政与外交,尤其 扩展了英国在华的势 力范围。
第二节 流通领域的制度转型
• 一、外国工业品的大量进口
• 进出口量的增加
• 一想到和3万万或4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都好 象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 一顶棉织睡帽(或衬衣加长1寸),不必多久, 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 上海开埠通商
• 一般认为,租界要具备中外文件条约作为依据, 有明确的地域四至,区域内的外国居留民行使独 立完善的行政、司法体系。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 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并影响到其他租界。 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 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 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 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 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返回
外国商品在华市场场扩大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1817-1834年中英棉纺织品和土布进出口值
1817-18 1818-19 1819-20 1820-21 1821-22 1822-23 1823-24 1824-25 1825-26 1826-27 1827-28 1828-29 1829-30 1830-31 1831-32 1832-33 1833-34
税率问题:值百抽五,协 定关税
• 整个十九世纪,中国海关的进口税率始 终保持在值百抽五(税率为货物价值的 百分之五)、甚至低于值百抽五的水平, 成为世界上进口税率最低的国家。
• 1858年6月《天津条约》进一步减低进出 口税率。条约第二十六款这样写道: “前在江宁条约(南京条约)第十条内 定进、出口货税,彼此欲综算税饷多寡, 均以价值为率,每价百两,征税五两”。 这样,值百抽五的税率又成了一项硬性 规定被强加给清政府,并且一直保持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这次协定的 进口税则中,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比 1843年的水平又降低了13—65%。
• 若以上表来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 经济结构的“不变”,除了自身因素外,
尚可考虑来自英国的新技术、新产业,
其自身的影响力是否足够强大到横扫一 切。
• 再有,西方技术和商品的大量输入,带 来的也不一定是“自然经济的解体”,
相反,它还有可能是“自然经济的进一 步强化”。
• 英国产业革命时,纺业技术革新速度远远超过 织业。
• 南京条约后,实行领事报关制度
• 上海小刀会起义后 ,领事代征制度
• 改组海关,由外籍人员进入海关帮办税务。
• 天津条约之后,要求各口划一办理,实现外 籍税务司制度。1859年设立总税务司,为 李泰国。
• 1859-1949九十年中,总税务司有五人,李 泰国,1859-1863;赫德1863-1908。安格 联1927,梅乐和1943,李度1949。
• 再有,鸦片战争之后的条约体制显然更 有利于鸦片进口,若依上述逻辑,则白 银外流速度更快,晚清政府的统治不但 谈不上“同治中兴”,可能会以更快的 速度覆亡,料想不会维持至20世纪。
• 年份
白银流入 白银流出
• 1721-40 • 1752-1800 • 1808-56 • 1857-66 • 1868-86
二、海关与关税主权的丧失
• 1.协定关税制度 • 自主关税”的对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用缔
结条约或贸易协定的方式,相互给予某种优惠 待遇的关税制度。分自主协定关税和片面协定 关税两种。自主协定关税,是订立协定的国家 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为了发展相互间的贸易而 制定较低税率的关税制度。片面协定关税是帝 国主义国家强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弱小国 家,片面地减让关税而制定的关税制度。如鸦 片战争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制定的 关税,就属于片面协定关税。
• 南京条约后,中国出口税则共修改四次, 即1843、1858、1931、1943年各修改一 次。
• 由此可见,正是列强对近代中国海关税 则修改的重重限制导致整个近代中国一 直处于严重的低关税局面。
• 近代中国的低关税局面“既没有达到财 政收入的目的,更谈不上保护生产的作 用。因此,大量洋货涌进来,大量的农 产品被吸引外运”。中国成了帝国主义 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 起初出口仍大于进口,60年代后进口才快速增 长。
1842—1846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输出总额(单位:英镑)
1842
969381
1843
1456180
1844
2303619Hale Waihona Puke 18452394827
1846
1791439
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涌入上海通商口岸。 (图为1891年上海码头外国船只卸货情景)
• 二、中国农副产品的源源出口
–中国出口商品长期是以茶叶和生丝为主 , 70年代以后,棉花、毛皮、豆类成为新出口 商品,茶丝出口比重下降。这一时期出口商 品呈多样化趋势,但殖民地色彩加强。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
• 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 • 工业品增加,棉纱、棉布上升,鸦片下
降。 • 出口以农产品、手工制品为主。 • 丝茶下降,棉豆糖烟增加 。
• 近代中国自1858年修改进口税则后,几 乎经过半个世纪才在各帝国主义国家对 华勒索赔款的共同要求下,于1902年修 改进口税则。然而,税则的修改也未能 真的将进口税率提高到“切实值百抽五” 的水平上。几宗进口货物的税率由2%提 高到3%,另几宗进口货物税率原已达5% 或高于5%者,均压低到值百抽三、四的 水平。就是后来1918年和1922年两次修 改税则中也没有做到“切实值百抽五”。
自英输华棉纺织品值 自华输英土布值
• 从国际分工看,欧美各国需要亚洲的胡椒、 香料、丝绸、瓷器,到了17和18世纪,棉织 品和茶叶贸易也已经变得十分重要。东印度 公司最初与中国通商时,“恒须以大宗现金 运华以为购买货物之用,其输入之货值平均 恒不及现金什之一。” 格林堡认为“自十六 世纪至十九世纪,在这将近三百年的中西交 往中,最显著的事实是,西方人希求东方的 货物,而又提供不出多少商品来交换。在机 器生产时代之前,在技术上的优势使西方能 够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单一经济之前,在大 多数工业技艺方面比较先进的还是东方。”
• 在1840年代初至1870年代初这30年里,西方 棉纺织业生产力还不能广泛摧毁中国耕织结合 的经济形态,而洋纱的充分供应,解除了手织 业原料供应不足的限制,促成洋纱土布的生产。 结果,外力造成了纺织分离,却使耕织结合更 加紧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