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鲁迅导学案教学文案
《藤野先生-鲁迅导学案》
《藤野先生-鲁迅》导学案一、导入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上节课进修的内容,简要介绍一下藤野先生和鲁迅的背景及主要作品。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藤野先生和鲁迅在文学创作中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二、进修目标1. 了解藤野先生和鲁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2. 掌握藤野先生和鲁迅的文学风格和主题特点。
3. 分析比较藤野先生和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三、进修过程1. 分组讨论:请同砚们分成小组,讨论藤野先生和鲁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简要汇报。
2. 阅读理解:请同砚们阅读《藤野先生》和《鲁迅》两篇文章,回答以下问题:- 藤野先生和鲁迅的生平有何不同?- 藤野先生和鲁迅的主要作品分别是哪些?- 藤野先生和鲁迅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有何异同?3.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再次分组,讨论藤野先生和鲁迅的文学风格和主题特点。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比较分析:请同砚们就藤野先生和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四、拓展延伸1. 请同砚们自主选择一篇藤野先生或鲁迅的作品进行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评论。
2. 请同砚们结合教室进修和自主阅读,分析藤野先生和鲁迅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启迪。
五、总结反思1. 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谈谈自己对藤野先生和鲁迅的看法和感悟。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文学作品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何影响?六、作业安置1. 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2. 撰写藤野先生或鲁迅作品的读后感或评论。
3. 准备下节课的小组讨论内容。
七、板块设计1. 导入:引出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目标:明确进修目标,指导学生进修重点和难点。
3. 过程:分组讨论、阅读理解、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环节,增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合作交流。
4. 拓展:引导学生自主进修和思考,提升综合素养。
5.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进修内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不仅了解了藤野先生和鲁迅的生平及主要作品,还掌握了他们的文学风格和主题特点。
《药》公开课教案教学文案
花环暗示:尽管黑夜漫漫,但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5.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 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勾勒出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带有几分恐怖。这
一方面暗示了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思考:本段的描写近乎琐碎 ,作者的 写作用意是什么?
明确:“掏钱”、“交钱”、“接钱”、 “装钱”、“按钱”,“点灯笼”、“吹灯 盏”、“进屋”、“嘱咐”,一连贯的动作 几乎一个不拉的加以描绘,这表明华老栓在 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可能是拿出夫妻一 生的积蓄为唯一儿子治病,这两个“一”体 现在父母对儿子无限的关怀上,从而也为小 说的悲惨结局作了铺垫。
布置作业
课外预先探讨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 物形象
第二 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 题;进一步探讨小说的标题;总 结学习本文的主要写作技巧 。
通过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
无效的痨病药 人血馒头
小栓
软刀杀
钢 刀 杀
反动派
康大叔 (刽子手)
夏瑜
老栓夫妇
含义上,表层义(明显义)?深层义?
作用上,看看其语言的新颖性、深刻性,看看 其与小说情节、结构线索以及主题的关系。
初读课文,借助文本,挖掘小说 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
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 画出来。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 个典型环境?
提示:
1.黑沉沉 、寂静、阴冷
2.心理、动作描写,对比反衬(专注而轻快,满怀 希望)
《药》导学案
《药》导学案一、阅读指导1.背景介绍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可想,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阅读建议学习《药》这篇小说时,最好结合鲁迅的《<呐喊>自序》来读,因为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描绘了自己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而且对于同学们理解《药》的结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1)拗开()(2)黯淡()(3)丛冢()(4)板滞()(5)瘐毙()(6)纸锭()(7)发怔()(8)攫取()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①béi进()②hàn血()③wǎn然()④sǒng然()⑤搭shàn()⑥uán色()⑦lánlǚ()⑧报yìng()3.下列标点有误的一项()A.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B.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
C.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D.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
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鲁迅被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在1918年创作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B.鲁迅于1932年出版了小说集《彷徨》,从此他就将创作转移到被称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上,再也未写过小说。
C.小说《药》以民主革命家秋瑾等被害为素材,表现了革命党人为中国老百姓牺牲还得不到群众理解的悲剧。
D.我们中学课本中选录过的鲁迅小说作品,除去《祝福》选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
5.问题讨论①梳理小说情节的脉络,体会小说独特的结构形式要点:小说自始至终围绕着“药”做文章,因为所谓的“药”实质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而最终被华老栓作为“药”从刑场上买回,给儿子治病。
药-(鲁迅)教案
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得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得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得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得方法。
4、领会《药》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章得情节结构与人物性格特点得分析2.难点:《药》得主题与结尾景物描写得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得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得情节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就是一个怎样得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得小说《药》。
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得短篇小说集《呐喊》。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得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得社会现实。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得亲兵残酷地挖出徐得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得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得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就是以秋瑾被杀害得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得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得鼓舞。
但就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得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瞧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瞧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得妥协性与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就是一次又一次得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鲁迅在失望与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得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得真理。
高中语文药试讲稿
高中语文药试讲稿高中语文药试讲稿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针对“药”这一主题进行的一堂课的教案设计。
以下是一个关于“药”的主题的高中语文试讲稿示例:---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上的是高中语文的一节课,主题是“药”。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药”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导入(5分钟)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药”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治疗疾病的物质,还是某种精神慰藉?在我们的生活中,“药”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指那些瓶瓶罐罐中的药片、药水,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情感的寄托。
二、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 文学中的“药”我们将阅读几段文学作品中的片段,看看作家们是如何描绘“药”的。
例如,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提到的“人参与鹿茸”,不仅是一种药物,更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再比如,古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里的“浊酒”虽非药物,却有着解忧的作用。
2. “药”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古代,药与宗教、哲学紧密相连,被认为是调和阴阳、治病救人的圣物。
我们会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如华佗、扁鹊的故事,来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药”的文化意义。
三、互动讨论(10分钟)现在,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们对“药”的理解。
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四、总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药”在文学和文化中的各种形象,还体会到了“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大家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认识“药”,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健康,珍惜生命。
五、作业布置最后,请大家写一篇短文,题目是《我心中的“药”》,字数不限。
你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也可以发挥想象,写出你对“药”的独特见解。
感谢大家的聆听,下课!---以上是一个关于“药”主题的高中语文试讲稿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导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宁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
他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摩登思想解放的旗手。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阴郁和封建迷信为主题,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二、作品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风波》等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文学特点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
他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震撼和触动,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反思。
四、阅读指导1. 在阅读时要注意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写作动机和思想内涵。
2. 注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
3. 深入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展开讨论和思考。
导学问题:1. 鲁迅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 你认为鲁迅的作品对当代社会还有哪些启迪和影响?4. 你如何评判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拓展阅读:1. 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有哪些?你有什么感想?2. 你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影响有多大?为什么?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经典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分享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评判。
3. 撰写读后感或评论,表达自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你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对中国摩登文学和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吗?希望你能继续深入进修,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愿你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启迪心灵,成为有思想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药》导学案
《药》导学案华夏青年怎么了夏瑜死了,华小栓也死了,华、夏两家两个青年都死了,这是华、夏两家的悲哀。
不排除鲁迅先生想作这样的拼合:这是“华夏”的悲哀,中华民族的悲哀。
一、小栓死得呆小说中,没有过多刻画小栓。
我们只知道他得了痨病,病得厉害。
吃了“人血馒头”也没治好,葬在西关外坟地右边穷人的丛冢里。
痨病,中医指结核病,当时虽不算小病,也不是突发病,不可能一下子倒头。
可是,好像他的病不是他自己的事,一切听由父母包办。
华大妈叫他不要到灶下来,他就不来;叫他进来,他就进来。
叫他吃“人血馒头”,他就吃,问也不问一下,虽然也看了一会。
叫他睡一会,他就依着睡下,尽管睡着咳。
看起来是一个听话的青年;不过没有一点活力,也没有丝毫主见,是一个死呆子。
二、夏瑜死得莽比之小栓,夏瑜走到另一个极端。
他活力四射,勇往直前,不知道什么叫屈服。
为革命而关进了牢狱,仍一个劲地劝牢头造反。
可是,他头脑不冷静,也太单纯。
被自家叔伯夏三爷出卖了,还蒙在鼓里。
儒家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连家人都没有争取到,摆不平,又怎么能轻易得到其他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呢。
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却和他攀谈,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被没榨到一点油水的阿义给了两个嘴巴,还要说“可怜可怜”。
我们钦佩他的忠诚与勇猛,但总感觉缺少起码的认识与策略。
他更没有对革命群众做工作。
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
他所从事的是“夏瑜式革命”,只能是一个悲剧结局。
三、“二十多岁”活得愚第三章里还两次写到一个“二十多岁的人”。
第一次,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第一个反应的就是他:“阿呀,那还了得。
”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发了疯了。
”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这是社会麻木的悲哀。
而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应该说脱去了少年的幼稚,也没有染上老年的顽固,对世界自然有一份较为清醒的认识,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鲁迅学生导学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生导学案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了解生活中的鲁迅学习难点:感悟鲁迅平易温和的性格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鲁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902年赴日本留学,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
1 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他发表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7年10月起定居上海。
1 930年,他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3月,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932年,他与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组织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6年10月19日病逝。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性和不妥协性。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16本,还有书信、日记和学术著作等。
《祥林嫂》人性的残忍,“咀嚼人的灵魂”《药》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吃掉《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民族的劣根”,呼唤生命的强者《狂人日记》吃人的文化,打破“瞒”和“骗”《在酒楼上》平庸对人的吞噬,绝望的反抗《肥皂》对意淫的伪君子的幽默讽刺《社戏》对纯正善良的人性的呼唤《纪念刘和珍君》对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对革命的反思《论“他妈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卑劣心理《论照相之类》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二、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现代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鲁迅《药》教案范文
鲁迅《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
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
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药 鲁迅
小
结
看客,是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 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作者以幽默但又带有讽刺 的语调,描写了这一群体的形象,揭示出国民 的劣根性。正是这样的现象,使鲁迅先生毅然 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站在“立 人”的启蒙文学 立场上,拯救国民具有劣根性 的灵魂。
迷信、愚昧、落后
思考质疑
你认为夏瑜坟上的 花圈是谁添上的?
—— 鲁 迅
走近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主要人物 2、人物 次要人物 线索人物 3、情节: (序幕、引子)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
4、环境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为: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时代)、地点及环境;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表现人物品质及性格; 5、推动情节的发展
走近作者
(1881——1936),原名周 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 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 Q正传》。 作品集主要有: 小说集 《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 《坟》《华盖集》 《南腔北调》等。
自然环境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 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 的路,看得分明。 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 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用“乌蓝”的天,“青白”的光 ,“灰白”路,勾勒出黎明前最黑 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沉寂 、凄清,带有几分恐怖,渲染了夏 瑜就义时的冷峭,肃杀,悲凉的气 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段极其黑暗 的时代特征。
2、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药》说课稿
《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小说。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欣赏的重点是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性格及描写技巧。
鲁迅小说以扶植国民、疗救中华为目的,在上个世纪的烟火中完美地体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结合,因此要把握它们的主题就不得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
落实到《药》这篇小说,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主题的深刻性。
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杀,他的血却成了愚昧国民用来医治痨病的药引;二是双线结构中的人物塑造。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透过血淋淋的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在看客围观中的革命志士的无辜被害。
二、教学方向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探讨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而要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既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又要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还要结合双线情节中人物的比照描写。
三、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总结;四、教学过程因此,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如下:(一)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对小说的感性认识。
(二)领会主题这一阶段只是在学生感性认识上的初步鉴赏。
我想,任何原始的、最初的状态可能比较粗糙比较稚嫩但却是最新鲜最珍贵的思维火花,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
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提问:“阅读完这篇课文大家觉得是悲剧还是喜剧?”明确:“悲剧。
”“那么悲剧的‘悲’体现在哪儿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人物为立足点按照不同人物就有不同主题说大胆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
比方:“表现了华氏夫妇对儿子的爱,尽管可能是错爱”;“表现茶客们的冷漠,不仅不对夏瑜的死表示同情反而认为他宣传革命是‘发了疯了’”;“反映了夏瑜的善良和迂腐,竟劝起牢头阿义‘造反’”;“表现了康大叔的野蛮凶残,见钱眼开,发死人财”;……通过这种开放的自由的讨论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高中语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导学案(学生版)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题点必备知识题点1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的构成:(二)情节结构安排1.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明线是显性的,暗线是隐性的,明线和暗线一般交织在一个共同点上。
《药》鲁迅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药”对连接线索的作用,学会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分析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方案(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鲁迅,字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文章被称为“投枪匕首”。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品★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第一部小说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14篇作品。
《彷徨》:《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故事新编》:8篇作品。
②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③散文诗集:《野草》,24篇作品。
④杂文集16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鉴赏小说技巧★▶小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对理解主旨十分重要)2、理清情节(结构安排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①抓线索:明线(常常是主要内容),暗线(往往暗示主旨)②抓标题:(文章的眼睛)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4、把握主旨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鲁迅 药 教学设计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鲁迅的药课堂时间: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2. 分析《药》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3. 提高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药》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2. 探究《药》这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1. 复印鲁迅的《药》一文;2. PPT或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鲁迅的相关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
步骤二:导读《药》(20分钟)1. 分发《药》一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全文。
2. 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步骤三:分析《药》的情节(20分钟)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有哪些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含义?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步骤四:分析《药》的主题(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药品混杂和售假等问题来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
步骤五:分析《药》的艺术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药》中所运用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和意象描写等艺术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细腻的写实描写与讽刺抨击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步骤六:鲁迅的贡献(15分钟)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包括其对白话文的运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等。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步骤七:提问和讨论(20分钟)1. 提问:你对《药》这篇小说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指导价值?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就同学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
鲁迅《药》教学设计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见人教社“教参”第139页),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见215 页),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夏俞(《药》的主人公)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药》鲁迅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药”对连接线索的作用,学会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分析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方案(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鲁迅,字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文章被称为“投枪匕首”。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品★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第一部小说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14篇作品。
《彷徨》:《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故事新编》:8篇作品。
②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③散文诗集:《野草》,24篇作品。
④杂文集16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鉴赏小说技巧★▶小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对理解主旨十分重要)2、理清情节(结构安排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①抓线索:明线(常常是主要内容),暗线(往往暗示主旨)②抓标题:(文章的眼睛)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4、把握主旨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药_(鲁迅)教案(共五篇)
药_(鲁迅)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药_(鲁迅)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的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药”对连接线索的作用,学会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把握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分析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方案(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鲁迅,字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文章被称为“投枪匕首”。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品★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第一部小说集《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14篇作品。
《彷徨》:《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故事新编》:8篇作品。
②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③散文诗集:《野草》,24篇作品。
④杂文集16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鉴赏小说技巧★▶小说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鉴赏方法:1、了解背景(了解背景对理解主旨十分重要)2、理清情节(结构安排也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①抓线索:明线(常常是主要内容),暗线(往往暗示主旨)②抓标题:(文章的眼睛)3、分析人物形象(在“三要素”中最重要)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4、把握主旨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5、理解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是表现主旨的重要手段)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等。
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作用:①渲染某种气氛;②交代时代背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③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心理;④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三)背景、内容与主题1、介绍背景《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来又收在《呐喊》中。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兴起,资产阶级革命者虽然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秋瑾烈士的被害,使鲁迅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创作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2、文章内容与主题: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四)基础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油腻.()咳嗽.()熄.灯()蹩.进()瞥.见()镶.边()颈.项()踌躇.()黯.淡()夹袄.()脊.心()拗.开()玄.色()痨.病()搭讪.()徘徊.()结.果()结.实()乖角.()绽.开()板滞.()捏.住()瘐.毙()丛冢.()褴褛.()纸锭.()发怔.()悚.然()(二)释词①窸窸窣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蹩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跄跄踉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瘐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搭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置之度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无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完成以下各题1、请你想一想:“药”,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用来治什么病?谁得了病?“药”从哪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迅创作爱憎分明,请根据作者对笔下人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给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纳各部分的内容,理出文章结构线索。
请你将空缺的部分补充完整。
《药》的情节线索图华 家(明线) 地点 夏家(暗线)开端: 老栓买“药 → 刑场 ← 夏瑜被杀( 秋天的后半夜) 明暗连接↓ ↓ 发展:→ 茶馆←( 当天早上 ) 交织↓ ↓高潮: → 茶馆 ←( 当天上午 ) 交织↓ ↓结局: → 坟场 ← ( 第二年清明 ) 融合小结:《药》采用双线索组织材料,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
明线:华家 买“药” 吃“药” 议“药” 上坟 暗线:夏家 被杀 被吃 被议 上坟▶探究思考(1)这两个家庭的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展,但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和人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线和暗线各自揭示或揭露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课一明一暗双线索结构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题目“药”的含义。
文题《药》有着揭示主题....的作用,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充分发动群众,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
▶探究思考文章以“药”为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随堂检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咳嗽(sòu)蹩(bié)进乖角(jiǎo)儿瞥(piē)了一眼B.瘐(yǔ)毙竦(sǒng)然肩胛(jiǎ)骨窸窸窣窣(sū)C.攫(jué)取丛冢(zhǒng)一挫(cuò)身簇(zú)成半圆D.拗(ǎo)开搭讪(shàn)红镶(xiāng)边踉踉跄跄(c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褴褛宛然馒头捏一捏层层迭迭B.油腻骚痒喉咙瞪眼睛歪歪斜斜C.橄榄破匾屋檐贱骨头恭恭敬敬D.黯淡踌躇笼罩笑嬉嬉跄跄踉踉(3)、《药》有两条线索:明线写华家悲剧,暗线写夏家悲剧,作者把线索处理成一明一暗的意图是:()A.文中华家的人物都登了场,而夏瑜则是虚写,故做华明夏暗的处理B.作为文中唯一的革命者夏瑜,作者主要揭示其脱离群众的弱点,故做暗线处理C.明暗交错,结构新颖、节省笔墨D.突出华老栓的愚昧、落后、麻木,进而揭示夏瑜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哀(4)、对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远地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