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孟子·告子下》含答案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

专题12 《孟子三章》(中考真题精练)【2020·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二)何易于为益昌令。

盐铁官榷取茶利①,诏下,所在②毋敢隐。

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③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④,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死,公得免窜⑤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

”即自焚之。

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

榷(què),专卖。

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

③矧(shěn):况且,何况。

④阁诏:搁置诏书。

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2)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一)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分)4.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2分)【答案】1.(1)行冠礼;(2)遵从。

2.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3.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

使用排比,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同严,气势磅礴。

4.能称得上“大丈夫”。

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2016年中考语文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试题(含解析)解析

2016年中考语文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试题(含解析)解析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解读考点[2015年题组]一、(2015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16分)【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

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注释】封:封赏。

②贵:认为可贵。

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7.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8.回答下面问题。

(5分)(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答案】5.(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4分)6.B (3分)7.(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分)(2)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2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把自己比作“鹓鹐”(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绿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5)

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赵襄子①攻翟②,胜老人、中人③,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④,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襄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有删改) (三)(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

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

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

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

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

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

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

⑤虞:考虑,防范。

⑥从:同“纵”。

⑦(qìng):用尽,消耗殆尽。

⑧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

⑨殒(yǔn):死亡。

13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B.行拂.乱其所为拂:辅佐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13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5.结合语段(一),分条概括孟子认为成就人才要承受哪些方面的磨难。

136.文段(一)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结合语段(二)和语段(三)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33.B134.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35.思想上的煎熬;生活上的饥饿劳累之苦;行为上的做事不顺。

136.示例:赵襄子取得“一朝而两城下”的胜利之后仍然忧虑,反思自己的德行,后来得以昌盛,这体现了“生于忧患”;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穷奢极欲,以致身死国灭,这体现了“死于安乐”。

九年级语文《孟子三章》中考题

九年级语文《孟子三章》中考题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真题盘点1、河南省:(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2、莆田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译文《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原文】白圭①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

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③,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注释】①白圭:名丹,曾做过魏国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

②貉(mo):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

③饔(yong):早餐。

飧(sun):晚餐。

这里以饔飧代指#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 end#请客吃饭的礼节。

④去人伦,无君子:去人伦指无君臣、祭祀、交际的礼节;无君子指无百官有司。

【译文】白圭说:“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

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

只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

如今在中原国家,取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恬静(tián jìng)B. 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C. 横财(hènɡ cái)D. 巷道(hànɡ dào)答案:A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事故,各部门都要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C.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D. 这篇文章深刻地剖析了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对教育改革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答案:D3. 下列词语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勤奋——刻苦B. 勤恳——勤奋C. 勤快——勤勉D. 勤劳——勤恳答案:A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水浒传》是一部章回体小说,讲述了宋江等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故事。

B.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C.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由一块神奇的石头孕育而成的。

D.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曹操麾下的谋士。

答案:B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小蜜蜂一样忙碌。

B.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C. 他的成绩名列前茅。

D. 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6. 《孟子·告子下》中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3分)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 请补全下面的句子。

(3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答案:花落知多少。

8. 请用“春暖花开”造一个句子。

(3分)答案: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9. 请写出《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上一句。

(3分)答案: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中考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

中考文言文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桃花源记陶渊明[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 ... 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孟子》两章》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

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居安思危的警戒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

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课后练习答案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中考语文》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训练附答案(1)【精选30练】

《中考语文》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训练附答案(1)【精选30练】

一、文言文阅读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17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饿.其体肤饿:_________________ (2)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____(3)昭公出亡.亡:__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 17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177.(甲)文论证了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宋昭公亡而能悟”说明了(甲)文中____________的道理(用原文回答),(乙)文作者认为宋昭公亡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78.(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概括其中的两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6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孟子三章》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担忧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好处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生于.担忧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面山而.居C.行道之.人弗受小大之.狱D.乡为.身死而不受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下列对选文相干内容的知道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B.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杀身成仁”的中心论点,令人震动。

C.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受物欲、人情的蒙蔽,普通人常常会丧失本心。

D.《孟子》文章重视推理,逻辑周密,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特殊。

4.文言文阅读,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第一段的“举”意思是( ) A.举出事例B.行为举动C.被选拔D.发动起义2.横线上的“故”字意思是( ) A.由此看来B.所以C.这样看来D.原来3.横线上句子的“是人”指( ) A.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B.任何人C.作者D.第一段列举的6个人4.解释加点词:4分⑴苦:⑵过⑶虑⑷喻⑸衡5.翻译句子:4分⑴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⑵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⑶入则无法家拂士6.上文选自,全文论证了和的问题。

3分7.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8.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 )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9.“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 )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 )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

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1.加点的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苦其心志 C.劳其筋骨12.“大任”指什么 ?13.“是人”要经历哪些磨炼?答:14.通过这些磨炼,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答:15.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哪些困境?答:16.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答:17.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答:(二)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告子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12·1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③,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④。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⑤?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⑥?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⑦,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⑧,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注释〕①任:周初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

屋庐子:孟子的弟子,名连。

②亲迎:古代婚姻制度“六礼”之一,新郎必须亲迎新娘。

③揣:衡量。

④岑楼:尖顶的高楼。

⑤一钩金:意谓一丁点金子。

⑥翅:同“啻”,仅,只。

⑦紾(zhěn):扭转。

⑧处子:处女。

12·2 曹交问曰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③,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④,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⑤,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①曹交:曹国国君的弟弟,名交。

②雏:小鸡。

③ 百钧:一钧为三十斤,百钧为三千斤。

④乌获:古时候的大力士,能举千钧。

⑤假馆:借住处。

假,借。

馆,住处。

《孟子·告子下》的一处断句问题

《孟子·告子下》的一处断句问题

《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及其断句处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告子下(节选)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

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有改动)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上述材料中,孟子认为国君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臣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案】1.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周济臣子,礼遇臣子,践行臣子之言。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的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话的翻译为:君主知道了,便说:‘从大处讲我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会倾听他的言论,从小处讲我让他在我的国土上饿肚子,我引以为耻。

’于是救济他,给他个官做,这也可以接受,以免饿死罢了。

”“曰”后是君主所说的话,此处应断开;“行其道”与“从其言”对称,“也”在此作句末语气词,应在“道”和“也”后断开;“于”是介词,后面跟宾语构成介宾结构,“吾”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土地”后面断开;“耻之”“周之”是并列分句,中间可断开;“亦可受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断开。

原文标点: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文中主要讲了三个内容:“言将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周之,亦可受也”。

抓住了这几大内容,就可以概括出本题的答案为:周济臣子,礼遇臣子,践行臣子之言。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孟子 告子下 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 告子下 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孟子告子下文言文阅读答案【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孟子·告子下》含答案

3.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孟子·告子下》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孟子·告子下》《左传·襄公十一年》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敢①以此规②。

(选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注】①敢:谦词,有冒味的意思。

②规:规劝。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空乏其身空乏: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衡:______________(4)居安思危居:______________(5)敢以此规以:______________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15.【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16.从【甲】文看,请你说说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居安思危,保持兴盛。

(2分)答13.(5分)(1)财资缺乏(2)违背(3)同“横”,梗寨、不顺(4)处于(5)用,拿(共5分。

每小题1分。

意思对即可)14.(4分)(1)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考虑到了(危难)就会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了就会避免祸患的发生。

(共4分、每小题2分。

意思对即可)15.(4分)知生于优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居安思危(共4分。

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16.(2分)在国内要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要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译文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译文《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原文】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③,我将见楚王说④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6)。

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7)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

何必曰利?”【注释】①宋牼(keng):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②石丘:地名,其址不详。

③构兵:交战。

④说(shui):劝说。

⑤遇:说而相合。

(6)指:同“旨”,大概,大意。

(7)号:提法。

【译文】宋牼准备到楚国去,九象,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

孟子问:“先生准备到哪里去?”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兵。

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

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宋牼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

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问、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

【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九年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2 《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⑤必先苦其心志二.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B、多助之至色愈恭,礼愈至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此教我先威众耳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于:困于心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者:无故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孔子云:“何陋之有?”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B.间:举于版筑之间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四、问答题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孟子·告子下》《左传·襄公十一年》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书》曰:“居安思危。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敢①以此规②。

(选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注】①敢:谦词,有冒味的意思。

②规:规劝。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空乏其身空乏:____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_________
(3)困于心,衡于虑衡:______________
(4)居安思危居:______________
(5)敢以此规以:______________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15.【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分)
16.从【甲】文看,请你说说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居安思危,保持兴盛。

(2分)

13.(5分)(1)财资缺乏(2)违背(3)同“横”,梗寨、不顺(4)处于(5)用,拿
(共5分。

每小题1分。

意思对即可)
14.(4分)(1)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考虑到了(危难)就会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了就会避免祸患的发生。

(共4分、每小题2分。

意思对即可)
15.(4分)知生于优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居安思危
(共4分。

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
16.(2分)在国内要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要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意思对即可)
【课外参考译文】
《尚书》中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

考虑到了(危难)就会有所准备,(事先)准备好了就会避免祸患的发生。

(我)冒昧地以此话来规动(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