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的“生态”问题解读
流域、农耕与民间音乐生态文明
流域、农耕与民间音乐生态文明作者:胡晓东王亚军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3年第06期摘要:江西省九江市武宁打鼓歌是在长江流域农耕文化浇灌下孕育出的民间薅草锣鼓,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宁打鼓歌是在1774年左右从湖北通山传入,融合当地方言、曲调,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具有武宁本土特色的“武宁打鼓歌”。
从“流域音乐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武宁打鼓歌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已成为维系中国农耕社会秩序强有力的文化符号,其声音符号已经建构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武宁打鼓歌;流域音乐人类学;线性文化空间;农耕社会;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J64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3)06-0080-013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3.06.010人类自古逐水草而居,庞杂的水系浇灌出丰厚的农耕生态文明,孕育出江西九江武宁打鼓歌等一众薅草锣鼓群体,并使其流布各地。
在此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流域这一线性文化空间发挥了孕育和沟通的巨大功能。
近年来,“线性文化空间”逐渐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新热点,具体表现为:“流域”“通道”“走廊”等“路”文化空间的关系探讨。
[1]89胡晓东认为,流域作为文化大动脉,有力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流域音乐人类学”在吸收“流域人类学”①研究理念的基础上,旨在对流域内部所有水系的音乐文化事项进行立体式研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探究流域音乐文化的多元叙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1]89目前学界对于武宁打鼓歌的研究尚且薄弱,多数学者论及打鼓歌的传承与保护,[2][3][4]鲜有文献涉及音乐形态层面,且均未在历史语境中探究武宁打鼓歌与长江流域农耕社会的互动关系。
故本文取流域音乐人类学视角,通过田野考察与历史文献互证、音乐分析与文化阐释,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探究武宁打鼓歌在流域这一水脉文通驱动下的历史演变、符号象征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其在维系农耕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出的巨大作用,揭示长江流域线性文化空间的多元立体叙事(图1)。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生态观视野下的 音乐教育未来发
展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发展趋势
数字化音乐教育将 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音乐教育将更加注 重跨学科整合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 乐教育将更加注重 实践与体验
音乐教育将更加关 注个体差异与个性 化需求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创新方向
创新教育理念:强调音乐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策略
提倡多元化音 乐教育,尊重 不同文化背景
强化生态意识 教育,将环保 理念融入音乐
课程
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创新音
乐教育模式
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借鉴 国外先进经验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材编写
教材内容应注重生态平衡,选取多样化的音乐作品,避免单一文化倾向。 强调音乐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生态意识。 增加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比重,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材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评价
评价标准:注重音乐教育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发展,强调音乐与自然、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融合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资源开发
音乐教育资源分类: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如乐器、教材和音乐家等。
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方式: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等多渠道进行开发,并注重资源的 共享和利用。
音乐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包括资源的多样性、适应性、可获得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
音乐教育资源开发的挑战与机遇:面临资源分布不均、更新换代等问题,但随着科技 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音乐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音乐教育应倡导绿色发展,减少对 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原生态唱法简介
原生态唱法简介原生唱法的存在是客观事实。
它最初源自于我国民间极少数人的口中,但分布广泛。
之后又数次成为央视青歌大赛的亮点声音,并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今天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唱法的发声原理是新生儿的哭声,该哭声的发声位置恰恰是在人体的胸腔,于是原生唱法就成为了人类唯一的原自然声发声方法。
原生唱法的问世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未来乃至对世界声乐的发展都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原生态唱法"这个名词通过青歌赛已被众多人所熟知,它包括我国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的民间音乐的各种类型,除了民间歌曲外,还有民间戏曲演唱、民间曲艺(说唱)演唱等,总体上说是最接近民族、民间的没有经过太多修饰的一种唱法,它是民族唱法的初形和起源。
而民族唱法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系统科学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
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它们同样来自中国这片土壤,民族唱法从原生态发展而来,以民族音乐素材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点为载体,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手段,逐渐形成了一种成熟完善,内容丰富的演唱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原生态唱法也属于民族唱法的一种。
两者在如今音乐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互通和交流,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等主流媒体的重视,使得积蓄已久的两种唱法在这一时间点上同时绽放,并表现出了特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原生态唱法的简介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并区别于其他唱法,就如同某种文化不能取代另外一种文化一样,同时它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快速衍变,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人民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提倡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创新。
原生态唱法出现在文化繁荣的今天,以其独特的形式,质朴的情感,天然的唱法独树一帜,也成为了一种时代的产物。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
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范文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非遗视野下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古事音乐论文摘要:“非遗”视野下展开的对民间音乐之传承与保护的探讨,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关注的问题。
文章以山东新泰大谭村“古事音乐”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几点思考,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音乐,引起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随着现代文明影响的逐渐深入,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音乐品种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此背景下,对民间音乐进行普查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具体策略之意义重大,抢救与保护人类的民间音乐遗产,以维护民间文化生态平衡。
一“古事音乐”概况大谭村位于山东新泰市果都镇境内,由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枣强县谭氏居民迁入此地聚居而成现在的村落。
所谓“古事音乐”,即该地区群众对秧歌音乐的统称,称“秧歌队”为“古事队”。
秧歌最初是一种纯粹的歌唱形式,后发展到独立的民间歌舞表演。
音乐一般有小场演唱、打击乐和吹唢呐等部分组成。
用到的乐器有锣、鼓、二胡、唢呐等。
内容以歌颂太平、扬善惩恶、儿女情长为主。
由于各地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区域文化内涵。
笔者曾就“古事音乐”的起源问题,探访过当地居民。
据本村民间艺人谭西风(1929-,田野调查中主要采访对象)叙述得知,从其爷爷的爷爷就有传唱,曾为县令表演过。
这些话虽不具有确定性,但可以说明当地“古事音乐”存在之久远。
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现只能就所掌握的资料对“古事音乐”的产生作一推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其一,陕西甘泉县出土的宋金时期的浮雕砖刻距今已八百多年,本村村民为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枣强县迁入,所以推测当地“古事音乐”有可能是祖辈从山西老家带来的。
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借 鉴 而 来 的 , 态 学 中就 多使 用 。“ 合 起 来 , 原 生 综 ‘ 生 态 ’ 指 一 切 在 自然 状 况 下 保 存 的东 西 , 未 受 是 它 人 为 干 扰 和 人 类 活 动影 响 。” ⑦原 生 态 一 词 , 前 些 在 年还 是 一 个 较 为 生 僻 的 词 汇 , 近些 年 来 在 文化 艺 但 术 领 域 却 逐 渐 成 为 一 个 较 为 热 门 的词 汇 。 们 常 常 人 会 看 到 诸 如 “ 生 态 书法 ” “ 生 态 文 学 ” “ 生 态 原 、原 、原 舞蹈” 说法 。 等 “ 生 态 民歌 ” 成 为人 们所 关 注 的对 象之 一 。 原 也
维普资讯
●薛
[ 摘
军
要 ] 文 首先 对原 生 态 民歌 概 念加 以梳 理 和剖 析 。 同时 , 者 对原 生 态 民歌 的传 承 与发 展 提 出了 自己的一 些 看 本 作 法 。政 存部 门及 电视 等媒 体 以及 音 乐教 育机 构应 该 在 原生 态 民歌 的传 承 与发展 上 作 出 自 己应 有 的贡献 。
和 发 展 的 状 态 。 “ 生 态 ” 个 词 是 从 自然 科 学 上 原 这
“ 口头 方 式 传 播 于 特 定 民 族 、 域 社 区 , 统 习 俗 以 地 传 生 活 中 的 民 间 歌 唱 。特 别 应 该 强 调 的 是 , 风 格 、 除 唱
法 要 求 是 ‘ 生 ’ , 指 出它 的歌 唱 环境 也 必 须 保 原 外 还 持 其 原 本 的 ‘ 态 ’ ” 乔建 中 的 界定 中 , 别 强 调 状 。 ⑥ 特 原 生 态 民 歌 的 演 唱 环境 , 持 原 本 的状 态 。这 一 点 保 也是 十分 关 键 的 。 杨 民 康 也 认 为 ,真 正 的 “ ‘ 生 态 ’民间 音 乐 , 原 应 该 是 指 那 些 从 艺 术 形 态 到 表 演 环 境 均 呈 民 间 自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作者简介:赖雅琳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而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
第一章: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象征,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等多种形式。
民族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亟需保护和传承。
本论文将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第二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由特定民族或地区的人民创作、传承和演奏的音乐形式,它典型地反映了该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这一音乐形式具备重要的文化表达功能,并且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性而著称。
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拥有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中,通常在社区内进行,参与者涵盖了老年人、年轻人以及儿童,形成了一个跨代的传承体系。
这种音乐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头传统,由前辈传授给后代,传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此外,民族民间音乐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承载体,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一音乐形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地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
第三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容忽视,这一问题涉及多个层面,严重影响着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传承。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一些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正逐渐走向衰亡,这引发了文化的丧失,不仅令人遗憾,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这些传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怎样看待民间艺术的“原生态”问题
维普资讯
保 留?当苗族 的姑娘穿着 民族 服装 , 游客面前 , 在 坐在原始 织布机前 , 或者每天重 复着去 乡间河 流汲水 的动作 , 它是不
是 已经失去它的原始意义 ?让一种活 的生 活状态停 留在 一
我们的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和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一方面深入民间向民间艺人学习民间艺术然后不断地提炼加工成为另一个层面的表演艺术一方面又本着扶持提高民间艺术的责任下基层热心地辅导业余人员将自己改造了的东西再返回去教授业余人员把最质朴的东西抹掉了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一行最可怕的破坏
维普资讯
国各族人 民在生产生活实践 中创造 的 、在 民间广泛流传 的 ‘ 原汁原味 ’ 的民间艺术形式 ”的标准来看 , 目前 存 留闽南
的民间艺术 , 想要找到这样 “ 原始 ”的艺术 已经很难 了。如
这样 , 于艺术的 “ 生态 ” 对 原 如此 强调 , 大概源 于现 代社 这
会 的快 速发展 , 传统 的东西转 瞬 即逝 , 以 , 所 在提 出保护 民 间艺术 的时候 , 人们更强 调保 护 民间艺术 的 “ 原生态 ”。那
宋 江 阵
在 资讯 如此发 达 的今 天 , 孩子 还能 坐下来 听你 “ 讲古 ”吗 ? 或者说 , 我们 的 “ 讲古 ”形式还能 吸引孩子们吗 ?当你 的受 众行将消失 的时候 , 府发大力气来 培养 “ 政 讲古 ” 先生 , 现实 吗? “ 但 讲古 ” 这种文化形式又是我们过去时代 的文化遗产 ,
我们要保护 ……我 的思绪是多么矛盾啊 !
展规律最真实的表现。
就让 民间艺术工作者犯难 了。在一些偏远山区 , 传统农业社 会结构还未遭受太大的冲击 , 原汁原 味”的民间艺术 、 土 “ “
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传承途径研究
原生 态 民歌虽 然 由大众 口头创 作 , 在 其 流传 但 过程 中不 断得 到丰 富和发展 , 其歌 词越加 精 炼 , 使 曲
调渐臻 完 美 , 最终 成为具 有很 高艺术 价值 的精 品。 并
( 大不 列颠百 科全 书 原 生物 ” “ 《 、 生态 ” ) 原 条 。“
原生态 民歌的文化价值 及其保护 与传承途径研究
张春 苗 , 张 素枝2
(. 1 宿州 学院 附属 实验 中学 艺体 教 研 室 , 安徽 宿州 240 ;. 3 002 宿州 学院 音乐 系 , 安徽 宿州 240 ) 300
摘要 : 阐述 了原 生态民歌的基本 内涵、 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 剖析 了原 生 态民歌 目前 的生存现状 , 在此基 础上进 一 步对原 生态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基本途径提 出了若干建议 , 为, 生 态民歌 具有极 强的 艺术魅 力和很 高的 文化价 认 原 值, 它在 文化 、 历史、 社会 、 学、 美等方面具有一定 的研 究价值 , 哲 审 它是 民族声 乐创作 的源泉 , 是A.1 4 精神文化 的食  ̄
原生态 民歌 的语 言生 动 , 十分讲究 韵 律 、 比兴等 传统 的诗歌 手法 , 源 于生 活 而 高 于生 活 。原 生 态 民歌 它
最重要 的特 点就 是 它 的多样 性 、 性 化 。无 论 是 土 个
统 一 明确 的说法 。笔 者通过 大量查 阅资料 归纳 出 以
下几 种观点 : 一种 观 点从 原 生 态 的 自身 的音 乐 特 点 出发 , 强调 的是 “ 汁原 味 ” 未 经 改 变 传 统 的 民族 原 ,
第 2 卷第 7期 5 2010年 7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大理州白族聚居
[民间音乐]I 尢裱4电]National folk music嗣艷音乐篠承与阳肿确的鯛与对策——以大理州白族聚居地创川县弥井滇剧为例■周刚兵(大理大学艺术学院)洁剧传统丰厚,流派纷呈,剧目众多,名家 俱辈出,被誉为“滇粹” “省粹”。
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间,“丝弦” “襄阳” “胡琴” 等戏曲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 渐结合云南当地方言声腔、民间风土人情,进而演变成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滇剧。
滇剧主 要分布在滇西的云南省,是云南最具代表性地方戏曲种类。
2008年,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网络信 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更多的人可通过各类网 络音乐平台,以最快捷的方式欣赏不同类别的音乐,而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更多的只是喜欢当 下流行音乐,对于戏曲这类音乐也就只是望门兴叹或知之甚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滇剧这一地方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 问题,都有待人们不断探索对策,本文将以大理州白族聚居地剑川县弥井滇剧为例来阐述民 间特色音乐在传承和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弥井滇剧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弥井滇剧发展的现状剑川县是以白族为主的聚居县,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人口比例占全国最 高的县份。
在这居住的都是典型的白子、白女, 平时都是用白族话进行学习、交流生活,白族话语境在当地的生活、娱乐、风俗里根深蒂固。
在剑川最具代表的民间特色音乐当属白族调,化体系也发挥了自身的整合机制,将“原生性白剧 艺术特征”与汉文化因子有机融汇。
通过对白剧艺术的“自然孕育与塑造” “历史的建构与延续” “社会的维系与支持” “个人创造与体验”,可发现白剧艺术”原生性一次生性一再生性”的文化 生态衍变过程,也鲜明地反映出汉文化和白族文化 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白剧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文化与白族文化之间长期交流的“历 史一社会~人”的影响因素以及白族文化深 受汉文化影响的文化内涵。
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唱法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末 《从
云 南 少数 民族 原 生态 唱 击的 生存 环 境
一
载体 的 壹化 等可 阐述 T原 生 态喵 法 临 的 生 存危 机 ” 进
步 分析 原始 生 态 法 保 护 的现 实 意 *
关键饲:少数民族 原生志唱法 意≈
一
绪论
随 着云 南城 镇化 建 设步 伐 的加 快
◎地 方 女
Q Q
:
5 U 49 Ⅲ
- /049 1 13II日 I14615 3 29 … 8 58 7 i ¨
45 / l l… 】 一 3@ s
云 南 少 数 民 族 原 生 态 唱 法 的现 实 和 社 会 意 义
文 \ 韩大蕤
擅
要 : 少数 民族 原 生志 唱 法 临 严重 的 生存 危 机 ,需 要我 们 重 新重 视起 其 社 台意
的 农 村 农 业社 会 与 大 自 然相 依 与 当 地 的 民俗 风 情 相 融 传 递的 是 当地 劳动 人 民的 向往 和 对生 活 的热 情 而现 今 随 着云 南 经济 的快 速发 展 以及 经济 发展 不 断纵 深 广 大的 农村 社 会正 发生 了 巨大 的变 化 以科技 为 动力 的机
越 多 的音 乐家 也开 始 关注 民族 歌 曲。 原 生态 民歌 是我 国古
老 的 民间 艺术 是 在 自然 生存 状态 下 非 专 业音 乐剖 作领
域 的~ 种 民间 声乐 艺术 一般 包括 原 生态 作 品及 其特 有 的
演 唱 形 式 和 演 唱 方 法 原 生 态 唱 法 是 区 别 干 学 院 派 民 歌 唱 法 (学 院 派 民 歌 唱 法 以 民 间 音 乐 为 基 础 吸 取 了 西 洋 唱 法 的 长处 ) 一种 说法 的 是 我 国 各 民 族 人 民 在 生 产 生 活 实 践 中
生态环境变迁与陕北民歌保护
民族的音乐是母体 。总之 , 很久 以来它就存在 了 , 没有人去记录 它 。它依靠 的是 口头传唱 , 引起我们 的注意是那些牧 人 , 山梁 在
上、 沟谷里 , 而听众大多是一群默默吃食的山羊。它的小曲多数 很酸很悲 , 多数是情 歌。 当然 , 不是只有牧人会唱 , 在家 的妇女也 会唱 , 更多时候它发生在一个人独处 的场景里 , 陌生人 的闯入可
迁至此 , 这里曾经建立过辉煌 的统万城 周边 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原发生战争 的民族都 曾经在这里活动 ,占领这里的中原政权不 断屯耕 ,少数 民族渐渐的汉化 ,在唐时代这里已经是一个半游
牧、 半农耕的地 区了, 可生存环境 的恶化很快 , 犯罪 的汉 民很多
原 特色的话 , 那么 , 于这个高原 中心 的陕北 , 处 则更是 黄土高原 地 理地貌 的一个典型 。 与周边 黄土高原诸邻居相比 , 陕北黄土高 原 内部塬 、 、 、 梁 峁 壑及丘陵 、 沟川纵 横交错 的状貌 , 不仅凸显 , 而
且 更 具 统 一 性 。 里 流 黄 水 、 土 地 上 刮 黄 风 的地 域 特 色 更加 普 河 黄
能会打断它。没乐谱 、 没记 录的歌词 , 任何人可 以根据心情 即兴 创作 , 随后可能就将它忘记了。 它可能 以第三者的身份将故 事唱 出来 , 也许会传唱一方 、 风行百年 , 了人们的共同记忆 。 成 歌者可
段 进 行 历 史性 静 态 保 护 , 以文 化 移植 与 建设 黄 土 风 情 文 化模 型 的仿 原 真 性 保 护 , 立 高 品 质 的原 生 态陕 北 民 歌 队 等 等 形 式 。 建
【 关键词】陕北民歌 生态环境 变迁 保 护
陕北 民歌是陕北劳动人 民精神 、 思想 、 感情 、 智慧 、 才能 的结
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对陕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份子,陕北民歌需要我们的继承和保护,这是必不可少的。
保护和传承,应该从扩大陕北民歌理论研究,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文化消费,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这样才能确保是行之有用的。
(一)拓展陕北民歌地域文化和文化生态研黄土文明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而陕北民歌是深入黄土文明的研究载体,因为它包含了黄土高原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黄土文明的代表。
所以,从地区文明发出研究陕北民歌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陕北民歌,还有助于了解黄土文明的起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解的民歌在陕北造成的习俗的影响,并帮助我们理解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会对陕北民歌整体变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然而,继承和发展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将陕北民歌融入多元的地域文化框便能够更好地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由于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的其他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因素,因此,陕北民歌的研究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这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不同的选择。
关键是要检查和研究陕北民歌作为整个区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讨论民歌,以一个孤立的艺术形式。
因此,在全面的区域文化体系,民歌的地域文化在陕北的研究应单独或综合考虑。
例如,陕北的民歌已经逐渐形成区域文化元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风格和内部因素,文化,生活和陕北人民的工作方其他文化艺术门类是分不开的。
因此,从区域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出发,将他们进行融合式继承和发展是对民歌在陕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的。
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的出现,是由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作为依托的。
生存和文化艺术品种扩散必须依赖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因素发展。
因此,探讨继承和陕北民歌的保护,我们也必须利用文化生态理论和文化生态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研究了陕北的民歌发展的外部条件,并讨论了民歌的起源和崛起和衰弱的内部进化规律。
本文分析了环境,资源和整体文化环境的角度来看,文化生态系统的状况,找出影响的民歌赖以生存的重要的土壤环境因素,并研究在陕北的艺术继承与民歌的保护。
玉林市民间音乐遗产的保护现状与文化生态保护机制
[ 关键 词] 玉林 市; 民间音 乐遗产 ; 文化 生态; 护 保
玉林市地处 广西东南部 , 与梧 州市及 广东省 东 的茂名市 相 邻 , 与 北海 市 及广 东 省 的 湛 江 市 毗 南 连, 西与钦 州市 、 宁市交 界 , 南 北与 贵港市 接壤 。是 桂东南地 区政治 、 经济 、 化和交通 中心角经 济 区和 东盟 位 自由贸易 区的结合 部 , 是我 国东部 西进 、 西部 东进 最便捷 的通道 。属于典型 的亚热带 季风气 候 , 气候 温和 , 雨量充 沛 , 是全 国粮食 、 水果 和禽 畜 的重 要生 产基地 。是“ 中国优 秀旅 游 城市 ” 自古有 “ , 岭南 都
一
5 0 7 7月 , .2 0 年 玉林 市 文化 局 与玉林 师 范 学 院联合举办 了“ 东南 民间音乐 文 化研 讨会 ” 桂 。玉 林市所辖各县 、 、 市 区的专 家 、 民间艺 人和 玉林师 院 的部分教师共 3 O余人参加 了研讨 。 6 0 7 8 ,玉林 市非物质 文化遗 产普查 .2 0 年 月 “ 培训班” 玉林 市 委党 校 开 班。来 自玉 林 市各 县 、 在
理 、 记和造册 。 登
历史 。玉林 市现辖玉州区 、 福绵管 理 区、 容县 、 陆川 县 、 白县、 博 兴业 县和北 流市 , 总面积 1 2 平 方 . 8万 公里 , 总人 口约 6 0万①。全 市有华 侨及 港澳 台同 0 胞 10多万人 , 住着 近 2 0万 客 家人 , 广 西 最 0 居 0 是 大 、 国著名的侨乡和客家人集居 区 。 全
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生 活 在 内蒙 古 这块 辽 阔 大 地 上 的 鄂
温 克 民 族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文 化 艺 术 渊
原 生 态 的 民 间音 乐 已经 失 传 鄂 温 克 民 间 音 乐 之 所 以得 不 到 有 效 的 保 护 与 传 承 . 不 外 乎 一 下 几种 主 要 原 因 当地 政 府 对 鄂 温 克 民间 音 乐 的保 护 力 不 从 心 我 们 不 能埋 没 当地 政 府 对 此 工 作 的努 力和 贡献 . 很 多 政 府领 导 也理 解 这 些 民族 文 化 艺术 的价 值 和 传 承 的重 要 性 , 但 是 在 保 护 过程 中 . 由于缺 乏 足够 资 金 的 支持 、 专业 人 员 的参 与 , 因此 成 效 不 大 。 任 何 民 间音 乐 的 保 护都 需要 一定 经 费 保 障 .
型 生 活在 牧 区和 狩 猎 森林 的鄂 温 克 民族
有 文字 。 他 们 只 能 靠 口传 心 授 这 种 方 式 传 承 民 间音 乐 但 是 随 着社 会经 济 的 发 较
舞蹈《 爱哈达喜楞 舞》 、 《 哲辉楞舞》 , 节 奏
承 三 种 由于 鄂 温 克 族只 有 民族 语 言 而 没
源 鄂温 克 族 在 游 牧 与狩 猎 生 活 中创造 了 璀 璨 的 民间 音 乐 . 不同地域的鄂温克人因 其 历史、 地理和人 文因素的差异 , 其 民 间 音 乐 也 有 着 自 己 独 特 的 艺 术 特 点 及 其 文 化内涵 . 如鄂温克 民歌就可 以分为“ 扎 恩 达 拉嘎” 、 “ 努该 勒 ” 、 “ 萨 满 以若 ” 等 不 同 类
论鄱阳湖地区民间音乐现存状况与保护对策[论文]
论鄱阳湖地区民间音乐的现存状况与保护对策摘要:鄱阳湖地区的民间音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现存于生活当中。
就目前所处的现状而言,鄱阳湖地区的民间音乐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保护与发展的主体模糊,载体缺失,群众积极性不高等,致使一些民间音乐濒临消亡,急需加以保护措施。
关键词:鄱阳湖地区民间音乐生存状况保护对策一、鄱阳湖地区民间音乐的现存状况分析1、音乐形式丰富多彩,但仍有许多民间音乐流失鄱阳湖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号子、山歌、小调,其中号子又分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排工号子,山歌分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小调有瑶曲、儿歌、生活音调、风俗仪式歌、灯歌等等。
这些音乐形式当中,目前明确记载的有:修水的排工号子《撬排》、船工号子《拉纤》,九江市的搬运号子《起肩》、《抬货》、《打夯》、《打硪》、永修县的一般山歌《拖山歌》《斗古人》、《对歌》、九江县的田秧山歌《我在田中把秧分》《手捏秧苗口唱歌》、九江县的放牧山歌《牛娃对花》《牛对角》《放牛去》《唤牛仔》等,九江县的风俗仪式小调《锣鼓打得闹洋洋》《爆响三声龙舟开》修水县的儿歌小调《打骆驼》等等;这些歌曲都被正式记载入《县志》和《中国民间歌曲集》(江西卷),然而还有许多民间音乐没有被正式记入,收集出版,处于完全自由放任状态,有永修县的《车水歌》《棉花歌》《起床歌》、鄱阳县的《打鱼歌》《戏水歌》、都昌县的《哭嫁歌》《大闹歌》等,这些歌曲只有在民间老艺人那里有所闻所唱,很少人知道,对取名没有明确的说法,只是根据歌词的意思随口说。
这类歌曲在民间很多,但知道的人很少,如果再不急需收救,随着老艺人的去世,就将流失。
2、许多民间音乐缺少文本记载,学习与传唱后继无人文本信息是人们用于信息保存与信息传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最熟悉、使用最多的一种记载方法。
鄱阳湖地区的民间音乐很多,但不少缺失文本记载,而正式出版的则更少,从查找资料来看,目前县志里有些简单的记载,绝大部分停留在个别民间音乐研究者和部分民间艺人自己私下的手中,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人们了解不多,少有人问津,加之老艺人的认识不够,这种状况随着老艺人的慢慢去世,这些停留在他们手中的文本也将慢慢流失,文本的流失意味着之后的学习与传唱没法进行,也就意味着这段民间音乐的消失。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原生态民间音乐
后 现代 主义语 境 下的原 生态 民 间音乐 , 由于具 有 了独特 的音乐 文化价值 及 审 美价 值 , 因而有其存在 的必 然性和合 理 性。 关键 词 : 生态 音乐 ; 原 审美价值 ; 文化视 野
分 类号 : 4 .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6 3—19 20 ) 5— 0 8— 3 J 22 6 A 17 3 5( 06 0 0 9 0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5期
长 江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u a o ag eU i rt(oi cecs o rl f nt nv s y Sca Si e) n Y z ei l n
V L2 . o 9 No 5
・
对戏 班成 员 的表演 也 自有一 套评 判标准 。
察的情况 , 谈谈对原生态 民间音乐 的音乐概念认识
及 其审美 体验 。
一
与其他几种已被人们认可的形式相媲美 ; 有人认为 , 原 生态 音乐 岂能 与 美声 、 民族 等 雅 乐 同台竞 技 ?也
有 学者认 为 , 原生态 音 乐 的 出现 是作 为社 会 个 体 的 人 之 审美所 必 需 , 如 “ 正 常食 萝 b 菜 者 必 欲食 肉 青
维普资讯
Hale Waihona Puke 第2 9卷 第 5期 向文 : 后现代主义语境 下的原 生态民间音乐
・
99 ・
发现 不无 关 系 。在 专 业 音 乐领 域 , 统意 义 上 作 传 为审美 对 象 的音 乐应 当是 丰 富 和 有序 的 , 后现 代 主 义 的出现 , 使 音 乐 “ 出 了艺 术 的容 器 ” 丹 尼 尔 则 溢 (
是社会 意识 形 态之 一 。 儿
浅析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融入音乐美育的接受性
浅析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融入音乐美育的接受性【摘要】江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价值。
本文通过对江苏民歌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传统生态文化价值对音乐美育的重要性,以及江苏民歌融入音乐美育的可行性。
文章还探讨了音乐美育在江苏民歌传承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提升江苏民歌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的途径。
结合江苏民歌传统生态文化价值与音乐美育的融合,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总结了江苏民歌在音乐美育中的重要地位。
该研究旨在促进江苏民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音乐美育在江苏地区的普及与提升。
【关键词】江苏民歌、传统生态文化、音乐美育、传承、融合、文化价值、传统文化、音乐教育、价值观、民间艺术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江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江苏省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江苏民歌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价值,反映了江苏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融合,如何将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融入音乐美育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苏民歌的特点、传统生态文化价值对音乐美育的重要性、江苏民歌融入音乐美育的可行性、音乐美育在江苏民歌传承中的作用以及提升江苏民歌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的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探索江苏民歌传统生态文化价值与音乐美育的融合,为未来的发展和推广提出建议和思路。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江苏民歌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如何融入音乐美育教育中,以拓展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欣赏,促进音乐美育的发展。
通过对江苏民歌特点的分析,探讨其背后蕴含的传统生态文化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对音乐美育的重要性。
研究将探讨江苏民歌融入音乐美育的可行性,以及在传承过程中音乐美育的作用。
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一些可行的途径,以更好地提升江苏民歌传统生态文化价值,推动其与音乐美育的融合发展。
通过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江苏民歌的文化内涵,拓展音乐美育教育的视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再认识
[ 文章编号 ] 17 19 ( 06 0 0 0 0 6 1— 6 6 20 )3— 16— 2
之不同 , 单看看 策划 、 编导 的专业科 班性 , 会对所 标榜 的原 就
时下 , 在民间音乐领域研究 中, 原生态” “ 一词 的使用率极 高, 俨然成了一个 约定成俗 的概念 , 但在近几届 的“ 原生态 ” 民 歌南北擂 台赛 中, 笔者深感此“ 原生态” 非彼“ 生态 ” 究竟怎 原 , 样才是“ 生态 ” 原 ?我们心 中约定俗成的“ 原生态” 又是个什么 形态 ?没有 多少人给出过 明确 的回答 , 至在我们 的专家 、 甚 学 者中间也存在着分歧和不同的观点 。 众所周知 , 音乐是人类文化 的一种 表象 , 们研究音乐 及 我 民间音乐 自然 应在 文化 意识 中去追 寻音 乐 的不 同表 象和 形 态 。“ 人类 的文化意识可以分为 3个层次 : 第一 层次是原 生态 的民俗 ; 二层次是 由民俗提炼分化 出来的各分类学 科 ; 三 第 第 层次 , 即是 由人 文 与 自然 学 科 高 度 理 论 的抽 象 的 结 晶哲 学 。 ” 可见“ 生态 民间音 乐” 于第 一层 次 的组 成部 原 属 分。虽其产生的确切 的时间 不能确 定 , 但从其 属于人 类文化 发展 的第一阶段来看 , 原生态 民间音乐 ” “ 一定是与 人类 的生 活和环境紧密相连 的, 也必将 随 着 民风习俗 、 生活 模式 、 心理
生态舞蹈 的名副其实性 大打 折扣 , 不用说专业 的灯 光 、 响 更 音
的加入 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 。是不是 “ 原生态” 术都 作 艺
古 了, 当代 找不到 “ 原生态 民间音乐” , 了 这就 涉及到 “ 原生态
民间音乐” 界定 的问题 。所谓 “ 生态 民间音 乐” 个相对 的 原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 一 词 的 提 出 便 是 错 误 的 . 主 要 是 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慎 与理 性 .主 要 是 由于原 生 态 关 系着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与 继 承 原 生 态 源 于
于 音 乐在 不 断 发 展 与演 变 . 因此 , 原 生
态 的 音 乐是 不 存 在 的 .在 各 种 原 生 态 音 乐 的赛 事 中 .其 舞 台 的人 工 化 较 为 明 显 ,未能 全 面 彰 显 民 间音 乐 的 生命
民间 音 乐 “ 生态 ” 问题 的 解读 是 重 要 的 .它直 接 关 系着 我 国 民 间音 乐 的 继 承 与发 展 。 现阶段 , 民 间音 乐文 化 遗 产 的破 坏 与 流 失 速度 较 快 .在 社 会 发
展 与社 会 变迁 过 程 中 。 民族 政 治 、 经 济
争 论最 为激 烈 但 原 生 态 音 乐 的含 义
音 乐 的 探讨 才 能够 具 有 科学 性 。
原 生 态一 词 在 表 演 艺术 领 域 的应
用较 多, 如: 原 生态 歌 手 、 原 生 态歌 曲 、
合 的基 础 上 . 符 合音 乐存 在 方 式 的 “ 整
合论 ” . 同 时 此理 论 注 重 着 音 乐 的 “ 结
果” 与“ 发生 ” , 因此 . 民 间 音 乐 存 在 方
民 间音 乐 的“ 生 态’ ’ 问题解 读
■ 金平 信 阳师范 学 院
摘要 : 现阶段 , A . 4 7 1 的 生 活 水 平 在 不 断提 升 , 精 神 文 化 生 活作 为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具 有 了较 强 的 丰 富 性 与 多元 性 , 随 着 文
化 生 活 的 快速 发 展 , 民间 音 乐 的 重 要 性 日益 凸显 。 为 了促 进 民 间 音 乐的 可持 续发 展 , 文 化 消 费群 体 与 文化 创 作 主 体 二 者
问题研 究 日益 深 入
一
、
原 生 态 音乐 的概 况
目前 .原 生 态音 乐 的研 究 具 有 广 泛性 , 为 了实现 对 其 系 统 的 、 全 面 的 掌
握, 首 先 要 了解 原 生 态 的概 念 、 涵 义 与 构成方式等 . 在此基础上 . 关 于 原 生 态
原 生 态音 乐可 以称 之 为 乡土音 乐 或 者根 源 音 乐 。它拥 有 着 比较 鲜 明 的 民 族 民间 文化 特 点 与 地 域 文 化 特 征 . 此 类音 乐与 民族 群众 的生 活 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是 其 地域 文化 的重 要 构成 内 容。 二、 民间 音 乐 的存 在 方 式
的 转换
交 流 与 学 习的生 态 环 境 欠缺 但 为 了 促 进 民间 音 乐 的发 展 .实 现传 统 音 乐
文化 的保 护 ,要 全 面 认 识其 生态 性 问 题。 并 了解 民 间音 乐的 存 在 方 式 在 国 内外众 多学 者 均 对 音 乐进 行 了理 论 研 究 ,其 中音 乐存 在 方 式 可 以 分 为形 态 、 观 念 与行 为 . 在 三 者 有效 结
与 文 化均 在 不 断 的发 展 、衰 落 、再 发
展、 繁 荣等 , 在这一过程 中 ,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的继 承 与 传 播 被 破 坏 。 在 2 1世 纪, 传 统 音 乐文 化 、 民 间 音 乐 的传 播 、
演 、影 视 作 品 与歌 曲大 赛 中均 应 用 了
原 生态 , 它 经 历 了 比喻 、 形 容 词 到名 词
对 民 间 音 乐 的 生 态 问题 展 开 了探 讨 , 在 此 背景 下 , 本 文 阐述 了原 生 态 音 乐 的 概 况 、 分析 了民 间 音 乐 的 存 在 方 式 、 发展 观 及
应用性 , 旨在 提 高 民 间音 乐艺 术 的 实践 性 与 生 态性 , 并 且 保 证 民间 音 乐 文化 遗 产 的 维 护 与 民 间 音 乐 文化 的进 一 步 发 展 。
就 引 发 学 生 对 自 己 职 业 的 认 识 与 重
在 音 乐 教育 专 业 培 养 方 案 的调 整 上 。 为 了 加 强 学 生 的 音 乐 基 本 技 能
( 弹、 唱) , 艺 术 系调 整 思 路 改 变 以往 的
教 学 内容 安 排 模 式— — 紧密 结 合新 版
课程 。 重视 实践 实训 环 节 . 在 教 学 中充
息 的敏 锐 度 , 引领 艺 术 系 的专 业 发 展 4 . 紧密联 系实训 基地 。 互 派 教 师
力。 在 此 背 景下 , 关 于 民间音 乐 的生 态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民间 语 言 、 民 间 舞
蹈 、 民间 音 乐等 均 属 于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 此后 , 原 生 态 在诸 多 方 面 被 应 用 . 但 此 概 念 一 直具 有 模 糊 性 ,在 舞 蹈 表
关键 词 : 民 间音 乐 “ 生 态” 问题 发展观 应 用 性
近 几 年 .对 于 民间音 乐 的 关注 度 在 不 断增 强 . 在 谈论 中 . “ 生态” 问题 的
原 生态 音 乐 、 原 生 态 舞蹈 、 原 生 态 小 说
与 原 生 态 旅游 等 。 为 了明确 原 生 态 音 乐 一 词 的概 念 .学 者均 保 持 较 高 的谨
进 行 相 关 学 科 的 教 学 交 流 研 讨 一 方 面 邀 请 一 线 小 学 音 乐 教 师 为 在 校 学 生
分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 性 .鼓励 学 生
个 性 发 展 和 进行 创 新 学 习
( 四 】提 升 师 资 水 平
小 学音 乐教 学 内 容 .将 小 学 音 乐 教 师 的弹 、 唱基 础 技 能 技 巧 与相 应 的 曲 目 内容 融合 在 第 一 学 年 的 声 乐课 、琴 法 课 中进 行 这 样 的安 排 能在 入 学 时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