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头隧道监测方案
隧道工程检测技术方案
隧道工程检测技术方案一、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建设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它对于城市交通的畅通、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隧道建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将会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的影响。
由于隧道通常位于地下,隧道工程检测技术方案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对隧道的质量和安全进行有效监测,已成为当前隧道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隧道工程检测的技术方案,包括检测方法、设备选取、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以期能更好地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隧道工程检测技术方案的重要性隧道工程检测技术方案在隧道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质量保障:隧道工程的建设需要严格的质量要求,而检测技术方案能够对隧道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
2. 安全保障:隧道的安全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检测技术方案能够对隧道的结构、设备和环境等进行监测,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行。
3. 维护管理:隧道工程建成后需要进行维护管理,而检测技术方案能够对隧道的使用状态和结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指导隧道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工作。
4. 数据积累:检测技术方案能够对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产生大量的数据,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隧道工程检测技术方案对于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下面将介绍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检测的技术方案。
三、隧道工程检测技术方案的内容和方法1. 检测目标和要求隧道工程检测的目标是对隧道的结构和设备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具体要求包括对隧道的地质、水文、结构、设备和环境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检测方法及设备隧道工程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测和远程监测两种。
现场检测主要依靠人工对隧道结构、设备和环境等进行检查和测量,远程监测主要依靠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获取隧道的实时数据。
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实例
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实例一、背景介绍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能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缩短城市间的距离,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然而,在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隧道的结构是否牢固、隧道的通风是否良好、隧道的排水是否顺畅等等都需要通过检测来保障。
本文将以某城市某隧道工程为例,介绍隧道工程检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二、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制定1.需求分析隧道工程建设完成后,需要对隧道的结构、通风、排水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测,以确保隧道的安全稳定。
因此,首先需要对检测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明确检测的目的和重点,确定需要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2.检测内容确定针对该隧道工程,需对隧道结构、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等方面进行检测。
具体包括隧道的地质构造、隧道结构的稳定性、隧道的通风功能、隧道的排水系统等。
3.检测方法选择针对不同的检测内容,需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地质雷达和地下探测技术来检测隧道的地质构造;可以采用无损检测技术来检测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可以采用风速仪和温湿度计来检测隧道的通风功能;可以采用水位计和流量计来检测隧道的排水系统等。
4.检测方案制定根据需求分析和检测内容确定,结合检测方法选择,制定隧道工程检测方案。
具体包括确定检测时间、确定检测区域、确定检测人员和设备等。
三、隧道工程检测方案实施1.检测前准备在实施隧道工程检测方案之前,需要做好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确定检测时间,组织好检测人员和设备,准备好相关的检测工具和仪器。
2.隧道结构检测隧道结构检测是隧道工程检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和地下探测技术来对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通过超声波检测仪对隧道结构进行超声波透射检测,以获取隧道结构的厚度和完整性。
通过地质雷达和地下探测仪器对隧道地下结构进行探测,以获取地下结构的情况。
3.隧道通风系统检测隧道的通风系统对隧道的使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风速仪和温湿度计来对隧道的通风系统进行检测,以获取隧道内部通风的情况和气候数据。
石桥头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071228
石桥头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 工程概况隧道区起于裕锦园,线路穿越解放路.林业局.法院,起讫里程DK2+450~DK4+026,全长1576m,最大埋深60m.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一)勘察地目地和任务在定测勘察地基础上,为编制初步设计提供准确地. 定量地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1. 计划勘探孔总数4孔(不包括初测勘探孔 1 个),主要包括隧道进出口及隧道洞身浅埋位置.2. 查明隧道区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不良地质作用地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3. 探明隧道地覆盖层及基岩风化层地埋深. 厚度,隧道围岩地风化程度. 岩体地完整程度.构造破碎程度与软弱夹层以及隧道围岩分级, 了解地下水类型. 初见水位,稳定水位埋深. 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对基础砼地腐蚀性.4. 测试岩土地物理力学特性, 提供隧道围岩分级.5. 查明地基地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类别.范围.性质及地下水对地基地影响程度并进行评价, 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治理地依据.6. 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地分布特性, 可能对施工期间地影响提出工程建设地防治措施.(二)勘察地工作方法1. 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调绘紧密结合工程设置,采用远观近察.由面到点.点面结合得工作方法, 在地质调绘得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布置工程勘探.地质测试工作,为线路方案比选和工程设计提供准确. 可靠地地质资料.2. 钻孔定位测量钻孔地定位及孔口高程地测量均由仪器测量, 精度符合要求.3. 钻探工作钻探使用XY-1型液压工程钻机.采用冲击钻进.回转钻进.压进等孔底钻头环状切割全取芯法地钻探技术和套管或泥浆护壁等施工工艺. 基岩地钻探使用硬质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原状土样地采取:硬土使用国产标准厚壁活阀式取土器,采用液压或重锤少击法;砂类土取扰动样. 钻孔岩芯经装箱后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相片保存.4. 原位测试现场标准贯入试验,使用国产标准贯入器,采用63.5kg 标贯锤自动脱钩地自由落锤法,落距为76cm,锤击速率小于30击/, 使用63.5Kg 锤与自动落锤装置进行.5. 样品测试岩. 土. 水试样均按设计要求完成了有关指标地取样与试验分析. 样品地室内测试由核工业华南工程勘察院工程测试中心完成 .6. 资料整理以钻探和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样品测试地成果为依据 , 进行工程地质分层 ,结合地 区经验提供各土层地物理力学参数 . 由于岩土层力学性质不均性 , 所给出隧道围岩分级 是综合推荐值 . 岩土层层次编号按岩土层时代(成因) . 岩土性质自上而下(由新至老) 统一编序 .7.依据地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内外业依据地技术标准是中国铁路系列地标准 . 规范. 规程及相关地岩土 工程勘察地标准 . 规范.规程. 主要参照技术标准有:⑺《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暂行规定》铁建设〔 2003〕13 号 ⑻《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J111-87⑼《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TB10210-2001 ⑽《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 TB 10049-2004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三. 完成地勘探工作量根据任务要求 ,于2006年6月21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 XY-1工程钻机 1 台及其它 勘察设备进入施工现场 .于2006年7月26日完成外业勘察工作 .2007 年十一月完成补勘 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见下表: (各钻孔主要参数详见附表一 . ) 勘探工作量统计表Ⅲ 测段 和Ⅳ阶段勘察工作量统计:四. 工程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 拟建地石桥头隧道位于龙岩市区内 , 地表民房较集中 ,低山区, 丘坡植被不发育 ,自 然坡度 10°~25°. 工地交通条件较好 .(二)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根据勘察揭示 , 场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有:⑴《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⑵《铁路不良地质勘察规程》 ⑶《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⑷《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 ⑸《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12-2001 J124-2001 TB10027-2001 J125-2001TB10038-2001 J126-2001TB10018-2003 J261-2003TB10077-2001 J123-2001 TB10014-98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 .第四系坡残积层粉质粘土(Q4el+dl ).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粉砂岩.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粉砂岩.灰岩.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自上而下叙述之:1. 第四系人土填土层(Q4ml)(1)素(杂)填土:灰黄色,灰褐色,稍密,稍湿,成份以碎石,砼及黏土,碎石成份为粉砂岩, 石英砂岩, 粒径[[1 ~5]]cm, 棱角状, 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Ⅱ级.层厚约2m.2. 第四系坡残积层(Q4el+dl )(2)粉质黏土(黏土)夹碎石:灰黄色,褐黄色,硬塑,以黏粒为主,粉粒为次,局部含少量碎石,其特性为高含水量,大空隙比,低液性指数. 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Ⅲ级.本层在每一钻孔均有出现,共6孔.层厚5~23m.标准贯入试验18次,实测N=13~41 击.本层取原状土样8 件.建议隧道围岩分级取Ⅴ级.3. 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3)粉砂岩:褐黄色, 全风化, 呈砂土状,局部泥质含量较高. 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Ⅲ.本层在钻孔Jz-Ⅱ06-4有出现,厚度大于10m,与下伏地层P1q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与C1l 地层断层接触. 标准贯入10 次, 实测13~41 击. 建议隧道围岩分级取Ⅴ级.4.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粉砂岩(4)粉砂岩:褐黄色, 全风化, 呈砂土状,局部泥质含量较高. 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Ⅲ.5. 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 )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5)-1 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紫红色, 灰白色, 全风化, 呈砂土状. 岩土施工分级为Ⅲ级.(5)-2 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紫红色, 灰白色, 强风化, 呈碎块状. 岩土施工分级为Ⅳ级.(5)-3 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紫红色, 灰白色, 弱风化, 呈短柱状或柱状. 岩土施工分级为Ⅴ级.6.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6)-2 灰岩:青灰色,强风化, 钙质胶结. 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Ⅳ .(6)-3 灰岩:青灰色,强风化, 钙质胶结. 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Ⅴ .(6)-0 溶洞;内有冲填物, 为粉质粘土夹碎石.本层在在钻孔Jz-Ⅳ 07-石隧补1和补2及Jz-Ⅲ06-D002002有出现.灰岩下覆于粉砂岩之下, 两者呈不整合接触关系.灰岩地区溶蚀比较发育,溶洞教多. 隧道围岩分级建议取Ⅴ .本层在隧道地出口位置有出现, 节理较发育, 局部岩石较破碎. 隧道围岩分级建议取Ⅲ级.地层参数表三)地质构造隧道范围内岩层产状(龙岩方向)75°∠ 15°, (厦门方向)210°∠ 84°.隧道范围内DK3+130~+150段.DK3+340~+360段为推测断层,断层以破碎带形式产出, 带内岩石破碎, 呈角砾状, 且挤压擦痕明显, 岩石风化强烈, 均呈碎屑状.碎块状, 岩石质较软.(四)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GB18306).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五.水文地质特征(一)地下水地类型. 埋藏情况及其变化特征隧道处于龙岩市市内,属低山区地貌, 地表水较发育;地表水丰富,为地下水渗入补给提供了充足水源.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粉质黏土(黏土)地下水贫乏, 里程在DK2+650~DK2+930之间下伏基岩为灰岩,溶洞发育,溶洞充填物为软塑~硬塑地黏土.受地下水地影响, 洞身上部土层和风化层具有高含水量. 高孔隙比. 低液性指数等特性.强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见有地下水活动痕迹,强富水,强透水. 弱风化带裂隙较发育,一般地下水较贫乏,弱透水,局部岩体破碎段, 地下水丰富, 强透水. 隧道进口及出口位置地下水埋藏较浅, 在13m左右, 洞身位置埋藏较深, 约60m;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 水位随季节影响而变化.(二)隧道涌水量预测地下水地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其补给量受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形及地表节理.裂隙地发育程度控制.隧址区为崇山峻岭, 山坡及冲沟坡度陡, 地表岩石露头较差,不利于大气降水地渗入补给. 现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古德曼经验式预测隧道涌水量大小.古德曼经验式:最大涌水量采用公式:Q0=L(2∏·K·H)/ ㏑(4H/d)式中:Q0: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地最大涌水量(m3/d);K:含水体渗透系数(m/d);H:静止水位至洞身横断面等价圆中心地距离(m);d:洞身横断面等价圆直径(m);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长度(m).由于不同性质地土体和岩体地入渗系数不一样, 所以在运用古德曼经验式计算最大涌水量时分为两段来计算, 第一段长906m,主要以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及全风化层为主,入渗系数地经验值取0.02m/d ;第二段长670m,以基岩为主,入渗系数地经验值取0.20m/d.根据公式, 计算Q0=670×2×3.14 ×0.20×5/ ㏑(4×5/10)+906×2×3.14 ×0.02 ×5/ ㏑(4×5/10 )=6071.57+821.02 =6892.59(m3/d);根据地下水动力学法古德曼经验式计算得出石桥头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地最大涌水量为6892.59m3/d .六.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综合土工试验. 孔内测试等多种成果综合确定岩土层力学参数. 列表提供参数建议值如下表:(二)不良地质. 特殊地质评价1. 岩溶(1)隧道区域岩溶形态及分布规律隧道区域DK2+633~+830段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下统栖霞山组(P1q) 地灰岩, 岩溶较为发育,据钻孔揭露,岩石常见溶隙.溶沟及溶洞.本区属隐伏岩溶区,地表被覆盖,仅靠钻探揭露,在已钻地4个钻孔中,见溶洞总数2个.溶洞内有冲填物,为粉质粘土夹碎石.(2)覆盖型岩溶区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据钻探资料显示,灰岩区溶蚀现象较发育,且隧道于DK2+650~+930处穿过溶洞,在施工过程中易形成坍塌. 隧道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七. 隧道工程地质评价低山区, 表层系第四系坡残积粉质黏土夹碎石,褐黄色, 硬塑,厚5~27m;其下为P1q粉砂岩和灰岩 1. 隧道进口段( DK2+450~DK3+65)0为砂岩和灰岩不等厚地互层关系, 表层为第四系粉质黏土夹碎石,厚5~27m.下为砂岩及灰岩地全风化层,厚度大于20m,地下水较发育,受地下水地影响,其上部土层和风化层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液性指数等特性, 建议仰坡坡度35~40° .2. DK2+650~DK2+930段: 表层为第四系粉质黏土夹碎石, 厚5~27m.下为砂岩及灰岩地全风化层,厚度大于20m,洞身部分为溶洞充填物, 为灰岩上部溶蚀后形成地土层,其具有高含水量, 大孔隙比, 低液性指数等特性.3. 隧道浅埋口段(DK2+930~DK3+52)0表层为第四系粉质黏土夹碎石,厚5~10m,下为全风化粉砂岩,厚度大于30m,岩石风化呈砂土状,隧道埋深较浅,为10~60m;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较发育.为Ⅴ级围岩,洞顶稳定性差,易坍塌,需设一定长度地明洞,.4. DK3+520~DK3+975段:炭系下统林地组 (C1l )全-强~弱风化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岩石较软;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为Ⅲ级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易顺层理开裂, 稳定性较差, 应加强支护.5. DK3+975~DK4+026段:炭系下统林地组( C1l)弱风化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 岩石风化层较厚, 裂隙较发育, 较完整;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 不发育.地表建筑物较多. 为Ⅴ级围岩, 节理裂隙较发育, 应及时支护, 防止掉块.6. 隧道进出口开挖时应及时支护. 衬砌, 以避免隧道塌顶及破坏山体自然平衡. 进出口边坡仰坡35°, 边坡控制高度8~10m.八. 隧道围岩分级九. 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1. 由于岩溶在空间发育地复杂及不确定性, 及上部土层具有高含水量, 大孔隙比,低液性指数等特性,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上部建筑物地稳定性, 并进行安全性评价.2. 在施工过程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必要时进行水平钻探, 确定前方地准确地层和水量, 为施工提供合理地参数.3. 隧道位于城区, 应做好弃渣地处理.4.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GB18306)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隧道地抗震设防措施按有关规范执行.。
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地表监测报告
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地表监测报告(DK2+880~DK2+990挡土墙部分)一、工程概况新建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地处龙岩闹市区,由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设计、中铁二局承建。
隧道整体由西北折向东南方向,进口里程为DK2+450,出口里程为DK4+036,全长1586米。
该隧道为双线隧道,线间距4.0~4.4m,设计行车速度120Km/h,位于R=1000m的右偏曲线上。
前进方向为上坡,其中进口DK2+450~DK3+050段(长600m)坡度为1‰,其余地段(长986m)坡度为11.1‰,变坡点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竖曲线半径R=15000m。
该隧道具有埋深浅、地表建筑密集、地下管线众多、围岩破碎、施工对地表建筑及地下管线影响大等诸多施工不利因素。
二、监测目的由于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较差,所以需要在施工期间对地表位移、建筑变形等进行监测。
监测成果不仅为评价施工对建筑的影响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反馈施工,为施工方案及爆破设计参数等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地表沉降监测及建筑物变形监测对确保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三、监测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四、监测内容、方法和测点布置1、监测内容本报告涉及DK2+880到DK2+990之间四个挡土墙部分。
2、监测方法挡土墙沉降监测: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监测。
监测断面垂直隧道中心线。
在挡土墙主体上均匀布点。
挡土墙位移监测:采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监测。
对监测点采用小角法或基准线法监测垂直于走向的水平位移量。
3、测点布置DK2+880~DK2+990区间段对4个挡土墙进行监测:B7、B6、B5、B4,受地形条件的限制4个挡土墙的测点分别为11个、5个、8个、7个。
该区间段挡土墙的测点详细布置图如图1所示。
(a)B7挡土墙(DK2+884)(b)B6挡土墙(DK2+935)(c)B5挡土墙(DK2+960)(d)B4挡土墙(DK2+986)图1 挡土墙监测点布置图五、监测成果分析1、B7挡土墙(DK2+884)B7挡土墙里程为DK2+884,沿隧道中心线垂直方向共布置监测点11个(B7-1到B7-11),监测时间从2008年10月28日到2009年8月27日。
石桥头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071228
石桥头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隧道区起于裕锦园,线路穿越解放路.林业局.法院,起讫里程DK2+450~DK4+026,全长1576m,最大埋深60m.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一)勘察地目地和任务在定测勘察地基础上,为编制初步设计提供准确地.定量地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资料.1.计划勘探孔总数4孔(不包括初测勘探孔1个),主要包括隧道进出口及隧道洞身浅埋位置.2.查明隧道区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地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3.探明隧道地覆盖层及基岩风化层地埋深.厚度,隧道围岩地风化程度.岩体地完整程度.构造破碎程度与软弱夹层以及隧道围岩分级,了解地下水类型.初见水位,稳定水位埋深.地下水化学成份及其对基础砼地腐蚀性.4.测试岩土地物理力学特性,提供隧道围岩分级.5.查明地基地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特殊岩土类别.范围.性质及地下水对地基地影响程度并进行评价,为岩土工程设计提供治理地依据.6.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地分布特性,可能对施工期间地影响提出工程建设地防治措施.(二)勘察地工作方法1.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地质调绘紧密结合工程设置,采用远观近察.由面到点.点面结合得工作方法,在地质调绘得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布置工程勘探.地质测试工作,为线路方案比选和工程设计提供准确.可靠地地质资料.2.钻孔定位测量钻孔地定位及孔口高程地测量均由仪器测量,精度符合要求.3.钻探工作钻探使用XY-1型液压工程钻机.采用冲击钻进.回转钻进.压进等孔底钻头环状切割全取芯法地钻探技术和套管或泥浆护壁等施工工艺.基岩地钻探使用硬质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原状土样地采取:硬土使用国产标准厚壁活阀式取土器,采用液压或重锤少击法;砂类土取扰动样.钻孔岩芯经装箱后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相片保存.4.原位测试现场标准贯入试验,使用国产标准贯入器,采用63.5kg标贯锤自动脱钩地自由落锤法,落距为76cm,锤击速率小于30击/,使用63.5Kg锤与自动落锤装置进行.5.样品测试岩.土.水试样均按设计要求完成了有关指标地取样与试验分析.样品地室内测试由核工业华南工程勘察院工程测试中心完成.6.资料整理以钻探和现场原位测试及室内样品测试地成果为依据,进行工程地质分层,结合地区经验提供各土层地物理力学参数.由于岩土层力学性质不均性,所给出隧道围岩分级是综合推荐值.岩土层层次编号按岩土层时代(成因).岩土性质自上而下(由新至老)统一编序.7.依据地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内外业依据地技术标准是中国铁路系列地标准.规范.规程及相关地岩土工程勘察地标准.规范.规程.主要参照技术标准有:⑴《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TB10012-2001 J124-2001⑵《铁路不良地质勘察规程》 TB10027-2001 J125-2001⑶《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 TB10038-2001 J126-2001⑷《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 TB10018-2003 J261-2003⑸《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 TB10077-2001 J123-2001⑹《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TB10014-98⑺《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暂行规定》铁建设〔2003〕13号⑻《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GBJ111-87⑼《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 TB10210-2001⑽《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 TB 10049-2004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三.完成地勘探工作量根据任务要求,于2006年6月21日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XY-1工程钻机 1台及其它勘察设备进入施工现场.于2006年7月26日完成外业勘察工作.2007年十一月完成补勘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见下表:(各钻孔主要参数详见附表一.)勘探工作量统计表Ⅲ测段和Ⅳ阶段勘察工作量统计:四.工程地质概况(一)地形地貌拟建地石桥头隧道位于龙岩市区内,地表民房较集中,低山区,丘坡植被不发育,自然坡度10°~25°.工地交通条件较好.(二)地层岩性及物理力学特征根据勘察揭示,场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分类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坡残积层粉质粘土(Q4el+dl).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粉砂岩.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粉砂岩.灰岩.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自上而下叙述之:1.第四系人土填土层(Q4ml)(1)素(杂)填土:灰黄色,灰褐色,稍密,稍湿,成份以碎石,砼及黏土,碎石成份为粉砂岩,石英砂岩,粒径[[1~5]]cm,棱角状,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Ⅱ级.层厚约2m.2.第四系坡残积层(Q4el+dl)(2)粉质黏土(黏土)夹碎石:灰黄色,褐黄色,硬塑,以黏粒为主,粉粒为次,局部含少量碎石,其特性为高含水量,大空隙比,低液性指数. 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Ⅲ级.本层在每一钻孔均有出现,共6孔.层厚5~23m.标准贯入试验18次,实测N=13~41击.本层取原状土样8件.建议隧道围岩分级取Ⅴ级.3. 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3)粉砂岩:褐黄色,全风化,呈砂土状,局部泥质含量较高.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Ⅲ.本层在钻孔Jz-Ⅱ06-4有出现,厚度大于10m,与下伏地层P1q为不整合接触关系,与C1l地层断层接触.标准贯入10次,实测13~41击.建议隧道围岩分级取Ⅴ级.4.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粉砂岩(4)粉砂岩:褐黄色,全风化,呈砂土状,局部泥质含量较高.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Ⅲ.5. 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5)-1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紫红色,灰白色,全风化,呈砂土状.岩土施工分级为Ⅲ级.(5)-2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紫红色,灰白色,强风化,呈碎块状.岩土施工分级为Ⅳ级.(5)-3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紫红色,灰白色,弱风化,呈短柱状或柱状.岩土施工分级为Ⅴ级.6. 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6)-2灰岩:青灰色,强风化,钙质胶结.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Ⅳ.(6)-3灰岩:青灰色,强风化,钙质胶结.岩土工程施工分级为Ⅴ.(6)-0溶洞;内有冲填物,为粉质粘土夹碎石.本层在在钻孔Jz-Ⅳ07-石隧补1和补2及Jz-Ⅲ06-D002002有出现.灰岩下覆于粉砂岩之下,两者呈不整合接触关系.灰岩地区溶蚀比较发育,溶洞教多.隧道围岩分级建议取Ⅴ.本层在隧道地出口位置有出现,节理较发育,局部岩石较破碎.隧道围岩分级建议取Ⅲ级.地层参数表(三)地质构造隧道范围内岩层产状(龙岩方向)75°∠15°,(厦门方向)210°∠84°.隧道范围内DK3+130~+150段.DK3+340~+360段为推测断层,断层以破碎带形式产出,带内岩石破碎,呈角砾状,且挤压擦痕明显,岩石风化强烈,均呈碎屑状.碎块状,岩石质较软.(四)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GB18306).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五.水文地质特征(一)地下水地类型.埋藏情况及其变化特征隧道处于龙岩市市内,属低山区地貌,地表水较发育;地表水丰富,为地下水渗入补给提供了充足水源.地下水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粉质黏土(黏土)地下水贫乏, 里程在DK2+650~DK2+930之间下伏基岩为灰岩,溶洞发育,溶洞充填物为软塑~硬塑地黏土.受地下水地影响,洞身上部土层和风化层具有高含水量.高孔隙比.低液性指数等特性.强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见有地下水活动痕迹,强富水,强透水.弱风化带裂隙较发育,一般地下水较贫乏,弱透水,局部岩体破碎段,地下水丰富,强透水.隧道进口及出口位置地下水埋藏较浅,在13m左右,洞身位置埋藏较深,约60m;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水位随季节影响而变化.(二)隧道涌水量预测地下水地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补给量受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形及地表节理.裂隙地发育程度控制.隧址区为崇山峻岭,山坡及冲沟坡度陡,地表岩石露头较差,不利于大气降水地渗入补给.现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古德曼经验式预测隧道涌水量大小.古德曼经验式:最大涌水量采用公式:Q0=L(2∏·K·H)/㏑(4H/d)式中:Q0: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地最大涌水量(m3/d);K:含水体渗透系数(m/d);H:静止水位至洞身横断面等价圆中心地距离(m);d:洞身横断面等价圆直径(m);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长度(m).由于不同性质地土体和岩体地入渗系数不一样,所以在运用古德曼经验式计算最大涌水量时分为两段来计算,第一段长906m,主要以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及全风化层为主,入渗系数地经验值取0.02m/d;第二段长670m,以基岩为主,入渗系数地经验值取0.20m/d.根据公式,计算Q0=670×2×3.14×0.20×5/㏑(4×5/10)+906×2×3.14×0.02×5/㏑(4×5/10)=6071.57+821.02=6892.59(m3/d);根据地下水动力学法古德曼经验式计算得出石桥头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地最大涌水量为6892.59m3/d .六.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综合土工试验.孔内测试等多种成果综合确定岩土层力学参数.列表提供参数建议值如下表:(二)不良地质.特殊地质评价1.岩溶(1)隧道区域岩溶形态及分布规律隧道区域DK2+633~+830段下伏基岩为二迭系下统栖霞山组(P1q)地灰岩,岩溶较为发育,据钻孔揭露,岩石常见溶隙.溶沟及溶洞.本区属隐伏岩溶区,地表被覆盖,仅靠钻探揭露,在已钻地4个钻孔中,见溶洞总数2个.溶洞内有冲填物,为粉质粘土夹碎石.(2)覆盖型岩溶区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据钻探资料显示,灰岩区溶蚀现象较发育,且隧道于DK2+650~+930处穿过溶洞,在施工过程中易形成坍塌.隧道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七.隧道工程地质评价低山区,表层系第四系坡残积粉质黏土夹碎石,褐黄色,硬塑,厚5~27m;其下为P1q粉砂岩和灰岩1.隧道进口段(DK2+450~DK3+650)为砂岩和灰岩不等厚地互层关系,表层为第四系粉质黏土夹碎石,厚5~27m.下为砂岩及灰岩地全风化层,厚度大于20m,地下水较发育,受地下水地影响,其上部土层和风化层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液性指数等特性,建议仰坡坡度35~40°.2. DK2+650~DK2+930段: 表层为第四系粉质黏土夹碎石,厚5~27m.下为砂岩及灰岩地全风化层,厚度大于20m,洞身部分为溶洞充填物,为灰岩上部溶蚀后形成地土层,其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液性指数等特性.3.隧道浅埋口段(DK2+930~DK3+520)表层为第四系粉质黏土夹碎石,厚5~10m,下为全风化粉砂岩,厚度大于30m,岩石风化呈砂土状,隧道埋深较浅,为10~60m;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较发育.为Ⅴ级围岩,洞顶稳定性差,易坍塌,需设一定长度地明洞,.4.DK3+520~DK3+975段:炭系下统林地组(C1l)全-强~弱风化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岩石较软;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为Ⅲ级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易顺层理开裂,稳定性较差,应加强支护.5.DK3+975~DK4+026段:炭系下统林地组(C1l)弱风化石英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岩石风化层较厚,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不发育.地表建筑物较多.为Ⅴ级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应及时支护,防止掉块.6.隧道进出口开挖时应及时支护.衬砌,以避免隧道塌顶及破坏山体自然平衡.进出口边坡仰坡35°,边坡控制高度8~10m.八.隧道围岩分级九.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1.由于岩溶在空间发育地复杂及不确定性,及上部土层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液性指数等特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其上部建筑物地稳定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2.在施工过程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必要时进行水平钻探,确定前方地准确地层和水量,为施工提供合理地参数.3.隧道位于城区,应做好弃渣地处理.4.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GB18306)隧道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隧道地抗震设防措施按有关规范执行.。
隧道工程监测方案实例
隧道工程监测方案实例1. 引言隧道工程是指在地下或水下开挖通道,并在其内铺设适当的设施以供交通或其他用途。
隧道工程施工具有很高的风险和复杂性,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以某隧道工程为例,详细介绍其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 监测对象和目的该隧道工程位于山区,全长约5公里,设计为双线双洞隧道。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对隧道的变形、渗水、地震等情况进行持续的监测。
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修复。
3. 监测方案的制定(1)监测项目确定根据隧道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以下监测项目:地表沉降、隧道内部变形、地下水位、渗水量、地震活动等。
这些监测项目覆盖了隧道工程施工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监测隧道工程的安全状况。
(2)监测技术选择针对各监测项目,选择了相应的监测技术。
例如,对地表沉降采用了全站仪监测,对隧道内部变形采用了激光测距仪监测,对地下水位采用了压力水位计监测,对渗水量采用了流量计监测,对地震活动采用了地震仪监测。
这些监测技术能够满足监测项目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监测方案细化对于每个监测项目,细化了监测方案。
包括监测点的设置、监测频次、数据传输和处理方式、异常情况处理等。
确定了监测点的位置、数量和布设方式,保证监测数据的全面和有效;制定了监测频次和数据传输方式,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明确了异常情况的处理流程,规范了异常情况的处置和修复。
4. 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点的设置根据监测项目的要求,确定了监测点的设置。
地表沉降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口周围和隧道上部的地表;隧道内部变形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内的不同位置;地下水位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周围的井内;渗水量监测点设置在隧道内的不同位置;地震活动监测点设置在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频繁的地方。
(2)监测设备的安装针对各监测项目,安装了相应的监测设备。
包括全站仪、激光测距仪、压力水位计、流量计、地震仪等。
桥梁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方案
桥梁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桥梁隧道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对桥梁隧道工程进行试验检测,以验证其设计和施工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保障城市交通安全和顺畅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检测方案主要针对桥梁隧道工程进行试验检测的详细步骤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以确保试验检测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在试验检测中,我们确保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以取得准确、可靠的试验检测成果,为桥梁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试验检测范围桥梁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桥梁结构的静载试验2. 桥梁结构的动态试验3. 隧道结构的位移监测试验4. 隧道结构的变形监测试验5. 隧道结构的地下水位监测试验以上试验检测项目是桥梁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删除试验项目。
三、试验检测步骤1. 试验前准备在进行桥梁隧道工程的试验检测前,应对试验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了解试验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周边环境。
确定试验检测的目的和要求,并提前准备好所需要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2. 试验检测方案制定在试验前,应根据试验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试验检测方案,包括试验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步骤等。
并根据试验检测的目的和要求,确定试验检测的技术指标和标准。
3. 试验检测仪器的校准和调试在进行试验检测前,需要对所使用的试验检测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试验检测的数据准确可靠。
同时,需要对试验检测仪器的使用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试验检测仪器。
4. 试验检测数据采集在进行试验检测时,需要对试验对象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包括静载试验、动态试验、位移监测、变形监测等。
数据采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试验检测数据处理在完成试验检测后,需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试验检测的结果和结论。
石关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石关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石关隧道是一条重要的交通隧道,承担着连接城市的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监控与量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针对石关隧道的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施工目标1.对石关隧道进行全面监控,了解隧道结构运行状况。
2.检测并记录隧道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3.提高隧道的运营效率和安全水平。
三、施工内容1.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在关键位置设置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车辆通行情况和隧道内部状况。
2.安装温度监测设备:布置温度传感器,监测隧道内部温度情况,防止温度异常导致火灾等安全问题。
3.安装振动监测设备:设置振动传感器,监测车辆通行时的振动情况,保证隧道结构稳定。
4.数据采集与处理: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生成报告,以便分析隧道运行情况。
四、施工流程1.设计方案:根据石关隧道的实际情况,制定监控量测方案。
2.设备采购:购买监控量测设备及相关器材。
3.安装调试: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数据采集:开始监测隧道运行情况,数据采集周期为每日。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报告,并根据报告调整施工方案。
五、施工注意事项1.确保设备安装牢固可靠,避免设备脱落或损坏。
2.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
3.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保隧道施工人员安全。
六、总结通过本文提出的石关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可以有效监控隧道结构运行状况,提高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隧道运营提供保障。
同时,应严格按照施工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隧道工程检测方案
隧道工程检测方案一、隧道工程的设计要求隧道工程的设计要求是隧道检测方案的基础,需要明确工程的设计参数以及要求的工程质量,以便进行合理的监测和检测。
设计要求包括隧道的几何尺寸、承载能力、抗震性能、排水设施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予以详细规定。
例如,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需要对隧道的支护措施进行特别要求,包括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架等方面的支护要求;在高速公路隧道设计中需要考虑隧道的通风、照明、排水等方面的要求。
二、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隧道的安全和施工难度,需要在检测方案中予以充分考虑。
地质条件包括地层结构、岩层性质、地下水情况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详细的勘探和分析。
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工程,需要配备专业的地质勘探队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施工和检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地质较差的地区,需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监测和控制,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三、施工材料的性能隧道工程的施工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着隧道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在检测方案中进行充分考虑。
施工材料包括隧道的支护材料、混凝土、钢筋等多个方面,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
对于特殊材料,需要进行专门的检测和试验,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材料质量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四、隧道检测方案针对上述的隧道工程设计要求、地质条件、施工材料的性能,需要制定合理的隧道检测方案。
隧道检测方案包括隧道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多个阶段,需要在每个阶段都进行全面和细致的检测和监测。
隧道检测方案需要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和设备,包括地质勘探设备、材料检测设备等。
在隧道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分析,并进行地质条件的定期监测;在隧道施工中,需要进行隧道的支护和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在隧道施工后,需要进行隧道的定期检测和维护,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稳定。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完整版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中铁十四局集团武广项目部XXTJIII标隧道监控量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核:日期:中铁十四局集团武广项目部XXTJIII标第三项目队二○○六年八月隧道施工监控测量方案一、工程概况我管区内共有四座隧道(马家冲1#隧道,长度133m(其中明洞28m);马家冲2#隧道,长度307m(其中明洞34m);茶园林隧道,长度231m(其中明洞97m);大塘冲隧道,长度150m,(其中明洞68m)),共计长度821m。
所有隧道埋深浅,围岩属V级软岩,为褐黄~褐红色,全风化、强风化砂质板岩,强度在200~350Kpa之间。
节理裂隙与板理及层面等结构面极发育,易软化、变形,易造成塌顶、坍塌。
隧道范围内地下水总体不发育。
设计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后变更为三台阶留核心土法施工。
二、监控量测的目的为了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提供有关隧道施工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料,为评价和修改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二次衬砌施作时提供信息依据,确保施工安全和支护结构的稳定。
在新奥法施工中,监控量测是施工过程中必须的施工程序。
对围岩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是确保施工安全、指导施工程序、便利施工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监控量测项目隧道施工监测量测项目主要有:洞内外观测、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拱顶下沉量测。
四、监控测量设备仪器、量测方法、频率五、测量监控方案A、洞内外观察①洞内外观察(即地质和支护状态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围岩岩性、产状、变形、围岩风化变质情况、节理裂隙发育、断层分布和形态、地下水情况、工作面稳定状态、底板情况、及喷射砼的效果等,观测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类别识别卡,对已成区段的观测应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砼、锚杆、钢架的状况,并将观测情况进行记录。
隧道监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建立单位:设计单位:地理位置:工程概况:拟建隧道位于,走向根本呈东南~西北西向,为单洞隧道。
隧道起讫桩号为K1+870~K2+150,全长280m,设计纵坡为3.0%隧道进口端位于半径R=1500m圆曲线上,出口位于直线上。
二、地质条件本工程隧道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分布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详见本工程勘察报告1、地形地貌隧道位于新安江北岸,工程拟建处钟潭岭属于千里岗系中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稍低。
地表植被比拟发育,基岩露头零星可见。
隧道进口原地面高程在~55.0m左右,隧道出口原地面高程~72.0m左右。
2、工程地质条件〔1〕A区段(K1+730~K1+895m):本区段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一般54.54~,覆盖层厚6.75~,拟建隧道洞身及洞顶以上大局部为覆盖层。
表层耕填土厚度1.1~,下部以②4碎砾石混亚粘土为主,局部夹有亚粘土。
②4层以中密状为主,碎砾石主要成分为凝灰岩,粒径1~3cm,偶有大者达20cm,渗透性一般,工程性质一般。
基岩岩性主要为弱风化蚀变晶屑玻屑凝灰岩,浅青灰色,紫红色,岩体较破碎,夹有较多破碎夹层。
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少量柱状、短柱状,为硬质岩。
按?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 D70-2004〕对隧道围岩级别进展划分,围岩级别属Ⅴ级;建议采用明挖成明洞,边开挖边支护,早成拱。
施工应避开雨季,应及时衬砌。
〔2〕B区段〔K1+895~1+915m〕:大致为暗洞进口段,隧道浅埋,节理及破碎带较发育。
按?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 D70-2004〕对隧道围岩级别进展划分,围岩级别属Ⅳ级;建议采用边开挖边支护,早成拱。
施工应避开雨季,应及时衬砌。
〔3〕C区段〔K1+915~2+020m〕:该段为山体主要局部,段内跨山脊。
南坡坡度28~40°,北坡坡度30°。
覆盖土层厚1~,山脊处基岩裸露。
围岩岩性主要为弱~微风化蚀变晶屑玻屑凝灰岩夹弱风化〔粉砂质〕泥岩段。
石关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石关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一、施工目标及背景:本方案旨在对石关隧道进行监控量测,及时获取隧道安全运行情况,为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石关隧道位于市境内,全长约10公里,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对保障交通运输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车流量的增加,隧道使用年限的延长,隧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二、施工内容及方法:1.安装摄像头:在隧道的各个重要位置安装高清摄像头,通过监控画面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事故和异常情况。
摄像头的数量和位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2.隧道内传感器的安装:在隧道内设置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传感器,用于监测隧道内的环境参数,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施工方法:a)检查隧道的原有监控设施是否完好,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更新。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b)根据隧道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和数量。
c)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时,要确保其位置固定稳定,并进行适当的防护措施,防止被破坏和损坏。
三、监测报警系统:1.报警装置:在监测防护系统中设置报警装置,当监测到隧道内有异常情况时,立即报警,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报警信号传输方式:报警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到监控中心,并及时展示在监控中心的控制台上,以便监控人员及时处理。
四、监控中心建设:1.监控中心设施要求:监控中心应位于离石关隧道较近的地方,具备良好的通信、供电和防护设施,确保监控系统稳定运行。
2.监控中心设备:监控中心应配备专业的监控设备,包括监视器、服务器、录像机等。
并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五、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采集:监测装置采集到的数据需要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并进行分析。
2.数据处理:监控中心应配备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3.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隧道内的安全隐患和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桥梁隧道监测方案
桥梁隧道监测方案一、引言为了确保桥梁和隧道的结构安全和运营可靠,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检查。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和有效的桥梁隧道监测方案,以确保其结构安全性、实时性和准确性。
二、监测设备1. 桥梁监测设备:(1) 应采用应变计、振动传感器和倾斜仪等传感器进行桥梁构件的监测;(2) 应使用高精度的位移传感器和测量仪器来测量桥梁的沉降和偏斜情况;(3) 应配备温湿度传感器,监测桥梁结构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2. 隧道监测设备:(1) 应采用应变计、位移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等传感器监测隧道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变化;(2) 应配备烟感器和气体检测仪,监测隧道内的烟雾和有害气体浓度;(3) 应配置视频监控设备,实时监测隧道内的交通流量和安全状况。
三、监测内容1. 桥梁监测内容:(1) 桥梁结构的应力变化和变形情况;(2) 桥梁的振动和共振频率;(3) 桥梁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2. 隧道监测内容:(1) 隧道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变化;(2) 隧道内部的烟雾和有害气体浓度;(3) 隧道内交通流量和安全状况。
四、监测频率1. 桥梁监测频率:(1) 桥梁结构的应力和变形情况应每月监测一次;(2) 桥梁的振动和共振频率应每季度监测一次;(3) 桥梁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应每天监测一次。
2. 隧道监测频率:(1) 隧道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变化应每月监测一次;(2) 隧道内烟雾和有害气体浓度应每天监测一次;(3) 隧道内交通流量和安全状况应每小时监测一次。
五、监测报告1.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1) 定期收集并整理监测数据;(2)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监测报告的编制:(1) 每季度编制桥梁和隧道监测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相关管理部门;(2) 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应的建议措施。
六、紧急处置和维修1. 在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桥梁或隧道存在危及安全的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2. 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桥梁和隧道的正常运营和使用。
隧道与桥梁监测方案
重庆市轨道交通六号线二期工程长生桥站-刘家坪站后地下区间段暗挖、明挖隧道与桥梁现场监控量测实施方案重庆交通大学二○一一年十月目录1 编制的依据 (1)2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1)2.1 工程概况 (1)2.2 监测目的 (2)2.3 暗挖隧道监测实施方案 (3)2.4 明挖隧道监测实施方案 (10)3 桥梁工程监控实施方案 (14)3.1 工程概况 (14)3.2 监测目的、目标 (15)3.3 监控实施内容 (16)4 监测信息反馈 (26)5 监测实施组织 (26)5.1 工作组织构成 (27)5.2 施工监测信息流程 (27)5.3 人员职责 (27)6 监测技术方案的保证措施 (29)6.1 安全措施 (29)6.2 质量控制措施 (30)1 编制的依据(1)委托书;(2)委托方提供的图纸资料及对监控量测工作的要求;(3)长生桥站后地下区间段隧道与桥梁施工图纸;(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2003);(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7)《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9)《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10)《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1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1);(1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1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8);(14)《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15)《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2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实施方案2.1工程概况重庆轨道交通项目六号线二期工程(茶园~上新街,礼嘉~五路口)长生桥站~刘家坪站长生桥站后地下区间段隧道起迄里程为:右线YDK3+490.184~YDK3+720,长229.816m,左线ZDK3+490.184~ZDK3+720,长229.816m,起点(Y(Z)DK3+490.184)顺接长生桥车站,终点(Y(Z)DK3+720)顺接路基段,线路走行于通江大道之下,埋深较浅。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缙云山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缙云山隧道设置一览表缙云山隧道工程地质情况地质构造隧道横穿温塘峡背斜,该背斜走向北15°东,北段为并报华夏构造系,南至江津长江南岸的油溪镇,长48Km褶曲宽〜,为典型的线形褶曲。
轴部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 i j )和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I )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类,两翼岩层由老至新依次出露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 s xj )和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组(J i z)、中一下统自流井组(J i-2Z)、中统新田沟组(J2X)和沙溪庙组(J2S)的泥岩夹砂岩、页岩等。
隧址一带温塘峡背斜岩层产状较陡,西翼岩层走向北10〜20°东,倾北西,倾角42〜50°;东翼岩层产状走向北10〜20°东,倾南东,倾角50〜62°。
地层岩性隧址区分布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侏罗系上统珍珠冲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详勘中隧址区未发现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现将各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①第四系(1)人工堆积层(Q4ml)填筑土:灰褐色、黄褐色,稍湿,松散,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块碎石组成,块碎石直径约3-50cm,含量约30%-50%。
堆填时间约半年至10 年不等。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洞口已修建完善的乡村道路上及周边区域。
揭露厚度约,已揭穿。
(2)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褐色,稍湿,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块碎石组成,土体呈可塑状,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
厚度〜。
主要分布于进洞口斜坡坡脚及洞身平缓沟谷一带。
粉质粘土夹块石:黄褐色、灰褐色为主,稍湿,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灰岩、白云质灰岩、砂泥岩块碎石组成,碎块石直径约3-150cm,含量约40%-60%。
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斜坡地带及断层破碎带附近。
②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根据现场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该地层主要揭露有泥岩及砂岩。
泥岩:紫红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主要以粘土矿物为主。
施工复测及控制测量情况
施工复测及控制测量情况
中铁二局指挥部报审施工复测及控制测量资料后,我部及时组织监理工程师进行了审核,对存在的问题通知施工单位进行修改完善,并针对其不及时修改的现状签发监理通知一份,督促其及时修改完善。
到目前为止具体情况如下:
1、8月21、22日,组织施工单位对存在问题的控制点进行了局部重测。
2、重测结果证实复测数据与设计值之差超限的控制点中,设计数据有误。
现正督促施工单位整理重测资料,并将正确数据资料报设计单位确认。
3、重测结果确定石桥头隧道入口控制点SJ1坐标有误(资料显示方位误差大的控制点)。
要求施工单位将这个点踢除使用。
4、石桥头明洞(凤凰路处)控制点SJ
5、SJ6为两个孤立控制点,资料显示方位误差大,目前在没有GPS仪的情况下,重测难度大,现要求施工单位将这两个点踢除,待GPS到位进行重测确认正确无误后再使用。
5、多次要求施工单位联系建设指挥部组织对交界控制点进行联测,至今未见行动。
6、建议一:因本次复测及控制测量使用GPS测量,在选点中没有充分考虑通视情况,存在几处仅两点能相互通视的情况(如和溪特大桥Y6、Y7,下东山隧道出口XD2、XD3),不利于施工过程中的随时复核,建议施工单位及时用全站仪进行加密连通。
7、建议二:本次测量采用0m高程投影面进行坐标计算。
而平均施工高程面高程为393m,因此在施工放样、控制测量时要求进行距离两化改正,这对现场实际施工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因此建议将坐标投影到符合施工要求的施工高程面上,以便更好地指导施工。
西安铁一院工程咨询监理公司龙厦铁路JL-Ⅱ标项目部
2007-8-22。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太原铁路枢纽新建西南环线工程XNHS-2标段隧道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中铁十五局集团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项目部第四架子队二0一六年四月十五日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专项方案由我架子队承担的隧道工程分别为取消晋祠地下车站DK18+715-DK19+185段;东晋隧道DK9+700-DK10+190段;晋源车站DK10+190-DK10+590段;晋祠车站DK10+590-DK13+100段,全长3.85km,设计为双线隧道。
其中DK12+550-DK13+100(长550m)段采用暗挖法施工,其他段采用明挖法施工。
隧道经过地区地质情况复杂,围岩类别Ⅵ级。
施工监控量测包括深基坑段监控量测和浅埋暗挖隧道段监控量测。
明挖深基坑段和浅埋暗挖隧道段地质条件复杂,基坑两侧和隧道穿越地表上方建筑物和管线众多,基坑跨度大、深度深,隧道开挖埋深浅、跨度大,采用的支护措施和结构形式复杂多样,施工中各种工法转换复杂,地表和周围建筑物对基坑开挖和隧道施工要求较高,因此为保证基坑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经济、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全过程监控量测措施,以根据监测信息反馈设计和指导施工,积极优化与调整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了解围岩动态变化,掌握最佳工序过程,从而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并保护周围环境的安全。
1 监测目的和意义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动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深基坑和隧道安全开挖的基础。
在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监控量测结果调整设计支护参数,指导施工,积累资料并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类比依据;同时预测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达到安全施工、节约工程投资的目的;同时根据监测情况实现周边建筑物保护方案,防止地表房屋过大沉降甚至破坏。
(1)了解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程管-04a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二)龙厦铁路LX-III标工程(DK2+450~DK4+036)石桥头隧道监控量测方案第一册共一册中铁二局龙厦铁路LX-III标工程指挥部二○○八年五月目录第一部分监测方案 (1)1 前言 (1)2 编制依据 (1)3 监测准备 (1)3.1 现场调查 (1)3.2 重点监测区段分析 (2)4 监测范围 (2)4.1 监测对象 (2)4.2 监测范围 (2)5 监测内容及方法 (2)5.1 监测内容 (2)5.2 监测断面布置 (3)5.3 监测方法 (3)5.3.1 地表下沉监测 (3)5.3.2 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监测 (3)5.3.3 建筑物沉降监测 (3)5.3.4 建筑物倾斜监测 (4)5.3.5 地层水平位移监测 (4)5.3.6 建筑物开裂监测 (4)5.3.7 爆破震动监测 (4)5.3.8 掌子面及支护状态观测 (4)6 量测频率 (4)7 监测数据分析处理 (5)8 监测成果应用 (6)8.1 建筑稳定评价 (6)8.2 爆破安全性评价 (6)8.3 设计及施工优化 (6)9 监测组织与管理 (7)第二部分监测总工作量 (8)1 测试工作量 (8)1.1 测试断面数量 (8)1.2 测点数量 (8)1.2.1 地表下沉、隧道收敛及拱顶下沉 (8)1.2.2 建筑沉降、倾斜及地层水平位移 (8)1.3 量测工作量 (9)附件: (9)石桥头隧道地面房屋调查记录表(重点监控) (9)石桥头隧道监控量测方案第一部分监测方案1 前言监控量测作为新奥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隧道施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建龙厦铁路石桥头隧道(DK2+450~DK4+036)地处龙岩闹市区,具有埋深浅、地表建筑密集、地下管线众多、围岩破碎、施工对地表建筑及地下管线影响大等诸多施工不利因素。
在施工期间对地表位移、建筑变形及爆破震动等进行监测,监测成果除了为评价施工对建筑的影响服务外,监测成果还可反馈施工,为施工方案及爆破设计参数等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测试成果对确保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2 编制依据(1)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新建工程龙岩至厦门铁路龙岩至漳州段石桥头隧道施工图(以下简称施工图);(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3)《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4)《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TB10003-2001);(5)《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
3 监测准备3.1 现场调查在地表放出隧道中线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对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建筑及地下管线进行详细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保留建筑:①建筑结构(土坯、砖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②层数;③地面标高;④距隧道边界距离;⑤基础类型、埋深;⑥用途、荷载大小;⑦建筑年限及变形、破坏现状。
地下管线:①平面位置及埋深;②用途;③管径、管材及接头连接方式;④单节管道长度、接头位置。
3.2 重点监测区段分析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地面建筑作用在隧道拱顶的竖向附加应力及作用在边墙上的水平附加应力,作出拱顶竖向附加应力沿隧道径向、深度的分布图;作出边墙水平附加应力沿深度及径向的分布图。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隧址的地层分布,分析隧道施工对地表建筑及地下管线影响的重点地段及关键部位,确定需重点进行监测的地段、部位及各地段宜进行的监测项目。
4 监测范围4.1 监测对象隧道附近的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及其它施工期间需保护的建筑或设施。
4.2 监测范围监测范围为隧道施工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
根据隧址区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本项目初定的监测范围见表1,监测期间再根据地表变形的实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5 监测内容及方法5.1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地表下沉、建筑物沉降、倾斜和开裂、地层水平位移、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施工爆破震动等。
5.2 监测断面布置监测断面的布置根据施工设计图(铁四院新建龙厦铁路施工图—石桥头隧道设计说明)及隧道施工技术的要求布置,监测断面按表2的要求进行布设,重要地段适当加密。
5.3 监测方法5.3.1 地表下沉监测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监测。
监测断面垂直隧道中心线,断面间距按表2的要求进行布设,重要地段适当加密;对于地下管线,测试断面则沿管线纵向布设。
测点根据距隧道中心的距离呈梯度布置,间距4-6m。
5.3.2 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监测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量测布置在同一个断面上。
测试断面根据隧道埋深、围岩条件及地面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布设。
断面间距一般地段按表2的要求进行布设,重要地段测试断面适当加密。
每个断面布置3 个拱顶下沉观测点、4 个水平收敛观测点(即2条水平收敛测线,分别布置在拱腰和拱脚)。
当隧道掘进至监测断面时,立即埋点进行量测。
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量测,水平收敛采用专用隧道收敛仪进行量测。
5.3.3 建筑物沉降监测测点布设在被测建筑物角点的基础或墙角上,埋设高度应方便观测。
建筑沉降采用精密水准仪,按照二级变形测量精度要求(即将测量误差控制在±0.15mm以内)进行观测。
5.3.4 建筑物倾斜监测在待测建筑物不同高度(应大于1/2建筑高度)布置两个观测点,在大于两倍观测点距离的位置建立观测站,采用TCA1800 型(角度误差为1″,距离误差为1mm +2ppm)全站仪测定两观测点的坐标,根据两次观测坐标差值计算建筑物的倾斜量。
5.3.5 地层水平位移监测在每幢待测建筑物附近靠近隧道的一侧布设一个地层水平位移监测孔,采用测斜仪进行地层水平位移监测。
5.3.6 建筑物开裂监测在建筑已开裂的部位和在不均匀沉降影响下易出现裂纹的部位设置灰标,施工期间对裂纹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量测、拍照或素描,分析裂纹产生或发展的原因。
5.3.7 爆破震动监测此项监测仅在采用钻爆法开挖的地段。
测点布置在重要建筑物的基础、立柱和地面上。
采用三分量拾振器、EXP2850型测振仪及计算机等测震装置进行监测。
测试内容主要包括:①爆破震动速度;②最大震动速度发生的位置及方向;③爆破地震效应及地震波衰减规律。
5.3.8 掌子面及支护状态观测施工期间对掌子面出现局部坍塌、挤出,初期支护出现喷层开裂,钢筋网鼓出的部位、规模及发展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和记录。
6 量测频率(1) 地表下沉、地层水平位移、建筑物沉降、倾斜、开裂的量测频率见表3。
注:上表中D为隧道开挖宽度。
(2) 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的量测频率见表4。
(3) 在爆破设计参数改变(如单段爆破用药量增加、段差减少、爆源距地表距离减少等)或爆破工艺改变时均需进行爆破震动测试。
此外,为了对爆破震动的动力特性进行研究,选择3~5次规模较大、并且有代表性的爆破进行多点爆破震动测试,以确定爆破震动的传播特性。
7 监测数据分析处理(1) 上述5.3.1- 5.3.5的监测内容,每次观测后及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观测值的检验、计算,测量平差计算等),求出每个观测点的当期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变化速率和地表沉降曲率。
在此基础上,进行下列处理:①作出不同测试断面地表累计下沉量、下沉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②作出不同测试断面最大下沉量、下沉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③作出地表下沉最大曲率点至隧道中心水平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④作出地表下沉最大曲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⑤作出隧道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量及其变化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⑥作出地层水平位移及其变化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⑦建筑物沉降、倾斜值及其变化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⑧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变形发展趋势。
(2) 对爆破震动测试数据检验、滤波后作如下处理:①得出各测点震动速度、频率及震动持续时间;②在多个测点测试的基础上,对震动速度V、测点距爆源点距离r及炸药用量Q 之间的关系按下式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适宜于本场地的场地及岩性影响系数k 、α。
α⎪⎪⎭⎫ ⎝⎛=r Q k v 3 ③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得出符合本场地的爆破安全距离与用药量的关系式。
8 监测成果应用8.1 建筑稳定评价根据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石桥头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隧道周边房屋稳定的标准如表5所示。
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对照表5的稳定标准,可对隧道附近地面建筑的稳定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8.2 爆破安全性评价我国《爆破安全规程》(GB6722-86)规定的爆破安全标准见表6。
在现场爆破震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照表6的稳定标准,可对隧道爆破施工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8.3 设计及施工优化(1) 根据地表下沉、建筑物沉降、倾斜、开裂、地层水平位移、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的大小和变化速率,综合判断建筑、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并根据变形管理等级(表7)及时反馈给指挥部和项目决策层,为修改施工方案和优化设计参数提供依据。
0n(2) 根据爆破震动测试结果优化爆破设计参数。
如果实测爆破震动速度大于安全爆破速度可采取如下措施减震:①微台阶分部开挖,每部分又分多次爆破;②短进尺,控制单段爆破用药量;③多打眼、少装药,掏槽眼增加减震孔、周边眼增加导向孔, 隔孔装药;④增加导爆管段别、降低单响药量;⑤增大爆破延迟时间,避免爆破叠加;⑥用楔型掏槽,掏槽部分应尽量位于底部,以增大爆源距地面的距离。
9 监测组织与管理(1)为保证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和高质量完成,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本项目拟组建由5名从事岩土工程测试、研究人员组成的监测小组进场进行监控量测。
(2)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所有测试仪器进场前必须进行检校,经检校无误后方可进场进行测试。
(3)测点的埋设严格按测试元件的埋设方法和要求进行。
测点应牢靠可靠、做好易于识别的标志,并妥善保护,避免施工及人为破坏,以确保量测工作顺利进行。
(4)量测期间,设立值班记录本,详细记录值班期间的一切情况。
记录内容主要包括:①施工方法、部位、工艺流程以及施工进展情况;②量测时气候环境情况;③地表变形及爆破震感等。
第二部分监测总工作量1 测试工作量1.1 测试断面数量石桥头隧道全长1586m(DK2+450~DK4+036),其中Ⅴ级围岩1071m(含明挖段159m),Ⅳ级围岩80m,Ⅲ级围岩435m。
按照表2的断面间距,隧道测试断面数量如表8所示。
1.2 测点数量1.2.1 地表下沉、隧道收敛及拱顶下沉根据表8的测试断面数量及地表下沉、隧道收敛及拱顶下沉每断面的测点数量可计算出上述测试项目的测点总数,如表9所示。
1.2.2 建筑沉降、倾斜及地层水平位移项目部前期对隧道沿线地面建筑物进行了调查,根据隧道埋深、房屋以前的开裂情况、房屋的结构类型,拟对36幢建筑进行重点监测,重点监测的内容包括地表及房屋沉降、倾斜及其附近地层的水平位移进行监测;其余房屋只进行一般监测,共有86幢,一般监测只测量房屋的沉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