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深圳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
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居住行为变迁及特点_闫凤英
2008年1月Jan.2008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TI AN J I N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S )第10卷第1期V ol.10 N o.1 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居住行为变迁及特点闫凤英1,赵黎明2(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072;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对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居住组织结构、社区类型和社区空间、社区组织行为等居住行为的要素进行了分析。
指出当代我国城市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正在或已经从“单位型”向“社区型”转变。
当代城市居民出现了异质性,多类型城市社区并存是当代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社区正向阶层化发展。
关键词:居住行为主体;居住聚合模式;城市社区;社区空间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9(2008)0120060204 收稿日期:2006209210.作者简介:闫凤英(1967— ),女,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闫凤英,fyan @.一、引 言居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微观上讲,居住行为是指人们的居住内容,人们对住宅的使用方法及其与生活、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从宏观来看,人类的居住行为是指某时期、某地域、某阶层、某个社会、某个文化圈、某个群体的居住活动的方式和状态的宏观体现,它既包括人类居住的空间特征,又包括人类居住的社会聚合模式和组织形式的选择,表现的是居住行为的群体特征。
人类的宏观居住行为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社会聚合关系、婚姻与家庭形态、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1]。
人类居住空间的发展和分化———从最原始的人类栖身场所,到现代社会的住区和城市,是与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发展和分化———社会劳动分工、阶级、氏族、宗族、家庭的出现同步的和同构的。
人类居住空间形态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物质体现。
而人类在居住空间的行为活动的总和———居住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体现。
深圳城市更新的蝶变——解读深圳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深圳城市更新的蝶变——解读深圳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摘要:城市更新,是城市化快速扩张之后,城市发展寻求再生空间的必要手段,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
深圳凭借改革开放,成为全国城市化发展领先地区,深圳城市更新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系列问题。
2016年深圳市政府施行“强区放权”改革,2019年国务院推进“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客观上为深圳城市更新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可以说,目前深圳城市更新面临的困境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需要从顶层制度上做出变革。
本文将结合深圳城市更新发展的特有历史进程,通过“三个阶段”梳理当前困扰深圳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挖掘内在逻辑,通过“五个转变”深入解读下一阶段深圳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并以“四个持续”提炼深圳城市更新实现蝶变的可持续路径。
关键词:蝶变;政府主导;市场运行;片区统筹;有机更新。
一、深圳城市更新已经走过的三个阶段特区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深圳城市建设很快由快速扩张阶段进入到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经过近40年酝酿发展,深圳积累了大量城市更新实践经验,已将城市更新常态化、制度化,并成为国内城市更新发展的引领者。
总的来说,深圳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2008年的起步探索阶段、2009-2016年的成熟完善阶段、2017年以后的重组升级阶段。
(一)起步探索阶段(1980-2008)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两次城市化转地,深圳迎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建设用地由1979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729.08平方公里,且头一个五年的年均增长率一度高达88.8%,后期逐年下降,至2006年下降到3.7%。
深圳市政府于1991年5月24日成立了旧村改造领导小组,推进了一批旧村改造项目实施,其中以泥岗村、赤尾村、上步旧村、渔民村、蔡屋围等为典型案例。
2004年10月,深圳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办公室设立,《深圳城中村(旧村)改造暂行规定》出台,改造对象拓展至城中村、旧城、旧工业区三种类型,方式拓展至全面改造(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两种。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近年来,全球社会迎来了一个转型期,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转型期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传统产业逐渐衰落,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
一些发达国家注重创新科技和知识产权,努力打造高科技产业链,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侧重于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开发。
这种多元和差异化的经济发展,使每个国家都有机会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路径。
其次,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
在信息爆炸和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人们对于工作、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期望和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许多年轻人选择创业或自由职业,而传统的工作稳定和枯燥的生活方式逐渐被边缘化。
同时,性别、种族、宗教等各种身份认同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多元和多样性的社会发展趋势,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社会矛盾。
再次,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平等问题。
虽然社会转型带来了一些机会和福利,但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和行业,在资源和机会分配上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此外,新兴行业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群受益,而传统产业的萧条又导致了大量工人的失业和就业困难。
这些不平等问题给社会稳定和公平带来了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均衡和包容性。
最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过去几十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化能够创造出比较多
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
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 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 会更加进步。
过度城市化的城市内部往往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这些城市中, 既有现代化的产业、高档住宅区和相应的现代化设施,同时也存在着 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缺少最基本公共设施的贫民住宅区。这些城市的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城镇 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目前每年城镇人口增加约2000万人, 这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我国城镇人 口有8亿多,但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城 镇化发展的空间依然很大。 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 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特点: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地 区的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它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 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深圳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的变化
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生活变化在未改革开放前深圳人的生活如渔村人民生活,靠打鱼为生,生活穷苦。
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抉择改变了这一窘境。
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划时代的飞跃。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
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而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
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奋斗,进行改革开放,为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
而深圳则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
而后深圳充满改革和创新的激情,迎合着中国的国情并且迅速的发展着经济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我们对比一下三十年前的深圳,听父母他们上一代人叙述之前的深圳农村人可谓穷得叮当响,他们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香港上去打工。
在层层的阻挠下他们竟然不惜以生命的代价也要逃离30年前的深圳这个地方,可想而知,当初深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实施改革开放后,听说,那个时候的深圳遍地都是黄金,只要一弯腰,就能找着一金矿,当然这只是隐喻,但也足以可见当初的深圳有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
而那时我的父母也来到了深圳这个地方打工,他们可以说是见证了深圳崛起的辉煌,还记得爸爸曾经给我讲过他来深圳打工的经历,初来深圳,深南大道这条重要的路都还没有修好,如今那片繁华的华侨城在当初很是荒凉,他们住在铁皮房里,工资竟然一个月才两三百多块。
我想那个时候的深圳应该是初具规模吧。
听爸爸说过,那个时候的深圳三天就建高楼大厦中的一层,被称之为“深圳速度”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可见当初深圳的决心与毅力啊,这不可思议的事实如今都让我将信将疑。
而后深圳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贸易的增长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并且早已带动周边的城市的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转型期时代特征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 明末清初(16~18世纪) 甲午战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1949—1956年)
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一、春秋战国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诸侯争霸,国家分裂,宗法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崩溃; 新: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②经济: 旧: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
二是中国转型的关键在于冲破种种束缚,完成中国社会和人的 解放,即观念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解放;政治的解 放;民族的解放。
三是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必须解决两个认识,即如何认识世界,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自己。
2、转型原因: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同时代的世界: 经济经济区域集团化 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4、相关主题 制度变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经济转型: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 看,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 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 外交政策转变:不结盟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
总体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1、具体表现: ①政治: 旧: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新:市民工商阶层兴起,但没有出现资产阶级 ②经济: 旧: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 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 旧: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文字狱)、理学统治禁锢思想; 新: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进步思潮;
近二十年来深圳住宅的发展演变
近二十年来深圳住宅的发展演变摘要:本文通过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深圳近二十年来的住宅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深圳住宅在户型的风格上展示了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深圳住宅、发展演变、户型、风格、赠送面积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discusses the shenzhen nearly 20 years of housing development change,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shenzhen residence in the style of the family were on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shenzhen residence, development evolution, family, style, give area引言:深圳改革开发三十年成果显著,深圳的住宅由稚嫩走向成熟,本文通过梳理这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可以看见每一次走过的历程,都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利益和舒适在博弈,智慧和政策在博弈,最终的结果,都是希望破茧成蝶,引导住宅往更健康和人性化的道路发展。
一、1980年至1988年以前的深圳住宅1.社会背景(1).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初期大量人口涌入深圳,住房比较紧张,掀起了一股建设住宅的热潮,那时候特区建设还不成熟,商品住宅市场还没有形成,大部分住宅是各单位自建房,建筑风格极为单一,普遍为板式结构。
(2).目前状况大多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住宅区,规划设计滞后,市政基础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卫生状况差,居住人口中多是低收入租住居民或养老的特区初期的建设者。
政府现在开展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引入规范物业管理、整合社区管理资源,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和社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深圳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深圳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经济特区,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和创新中心的迅猛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深圳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当前产业结构、产业升级和未来趋势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深圳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一、深圳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深圳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1979年,深圳确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开始吸引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
这一时期,深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纺织、服装、五金制品等。
随着改革的深入,深圳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
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立了电子产业基地,吸引了大量的电子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
深圳的电子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到了1990年代,深圳开始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等。
这些企业在通信技术、网络设备和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深圳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
二、当前深圳的产业结构目前,深圳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调整和优化。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深圳的主要产业包括电子信息、金融、房地产、物流、文化创意和高端制造等。
电子信息产业是深圳产业的核心和主导产业。
深圳是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生产基地,华为和中兴是中国两大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此外,深圳还拥有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制造企业。
金融是深圳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深圳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多家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总部。
同时,深圳还发展起了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和金融服务企业。
房地产是深圳的另一个重要产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高楼大厦、别墅和公寓楼在城市中拔地而起,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物流业是深圳的一个新兴产业。
深圳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货物进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同时,深圳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推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深圳的新兴产业之一。
绿色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绿色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录1. 绿色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2)1.1 内容概括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3 文献综述 (5)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5 时空分异特征的描述与分析框架 (7)1.6 研究区域概况与边界划分标准 (9)1.7 研究指标体系与标准构建 (9)2. 绿色生态效率的计算与评估方法 (10)2.1 绿色生态效率的定义与理论基础 (11)2.2 计算模型设计与参数选取 (12)2.3 数据处理与预处理方法 (13)2.4 结果展示与分析工具 (15)3. 全国绿色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 (16)3.1 摘要与背景介绍 (17)3.2 时空演变趋势分析 (18)3.3 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间的比较 (19)3.4 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 (22)3.5 讨论与建议 (24)4. 绿色生态效率提升的驱动因素研究 (25)4.1 环境质量优化对绿色生态效率的影响 (27)4.2 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贡献分析 (28)4.3 科技进步在绿色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29)4.4 社会经济条件对绿色生态效率的可能影响 (31)5. 案例研究 (32)5.1 研究区选择与研究目的 (33)5.2 案例一 (34)5.3 案例二 (35)5.4 案例三 (36)5.5 政策建议与落实措施对比 (37)6. 展望与未解决问题 (38)6.1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39)6.2 进一步讨论的未来研究趋势 (41)1. 绿色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绿色生态效率(GEE)是指一个地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退化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时空分异特征”指的是同一个绿色生态效率指标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和发展模式。
这可能包括分析不同时间段(如季度、年度)的绿色生态效率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理区域(如城市、乡村、不同省份)的绿色生态效率差异。
深圳变化调研报告
深圳变化调研报告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特区城市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下面是针对深圳变化进行的调研报告。
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深圳的城市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深圳的人口从1979年的30万人增长到了现在的1500多万人,增长速度之快可谓惊人。
城市面积也由最初的396平方公里增长到了现在的1996平方公里。
这一变化表明深圳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
二、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经济发展也十分迅猛。
调研数据显示,深圳的GDP从1980年的9700多万元人民币增长到了现在的1.74万亿元。
这一指标的增长表明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三、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深圳的城市建设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建筑风格到交通设施,深圳都在迅速追赶和超越其他城市。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宽敞的道路、便捷的地铁和完善的公共设施为深圳居民提供了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此外,深圳还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四、科技创新的引领深圳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深圳被誉为中国的硅谷,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调研发现,深圳的创新力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
许多领先的技术企业和创业公司在深圳诞生,并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科技创新的引领也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民生福利的提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的民生福利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完善。
调研结果显示,深圳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居住条件、教育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深圳还大力推进绿化环保工作,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深圳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规模扩大、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建设现代化、科技创新引领、民生福利提升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深圳的变化。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京、宁、深三市为例
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京、宁、深三市为例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京、宁、深三市为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问题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社会议题。
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涌入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因此,研究流动人口的聚居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规划城市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了我国的三个典型城市——北京、南京和深圳为例,通过分析这三个城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探索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一、北京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线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庞大,聚居形态复杂多样。
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种聚居形态:1. 传统聚居区域:在北京市郊区和城市副中心周边,许多人流量大的工业区域和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聚集的流动人口。
这些人口多以农民工和服务业从业人员为主,住房条件相对较差,与城市中心的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
2. 农民工新村:随着北京城市规划的调整,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得到了改造,建设了新的农民工新村。
这些新村相对于传统的聚居区域来说,住房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管理不到位等。
3. 高端住宅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的高端住宅区也逐渐成为一些流动人口的聚居地。
这些人口多是来自其他地区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经济实力,对住房条件要求较高,这对于高端住宅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南京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流动人口的聚居形态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1. 大学城周边:南京市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大学城周边的街道和社区成为了大量留学生和外来学生的聚集地。
这些人口通常租住在附近的出租屋或者学生公寓,他们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社区的形成,同时也给周边商业带来了商机。
2. 经济开发区:随着南京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一些来自内地和外地的流动人口涌入经济开发区。
中国人口城镇化时空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然而,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研究中国人口城镇化的时空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了解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时空 变动特征,为政府制定城市化政策和规
促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策略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人口城 镇化的宏观调控,制 定有利于人口城镇化 的政策法规,如户籍 制度改革、土地制度 改革等,以促进农村 人口向城市转移和城 市群的发展。
提升城市承载能 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城市的交通 、教育、医疗等公共 服务水平,增强城市 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为人口城镇化提供 良好的物质基础。
促进产业升级和 转型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 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提高就业 机会和收入水平,吸 引更多农村人口向城 市转移。同时,注重 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 经济,实现城乡协调 发展。
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 育投入,提高农村人 口的受教育程度和素 质。针对城市农民工 等群体,加强职业技 能培训和教育,提高 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 能力和竞争力。
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城镇化率较高,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低。这种区域 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受到政策、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03
城市群发展
随着城市群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的趋势日
益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的人口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发展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上,还体现在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等 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群和城市圈逐渐形成,人口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向大城 市和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
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一种经济制度向另一种经济制度转变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对这些特点和趋势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社会转型期中,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是高速增长。
社会转型期常常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这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转型期,改革的推动下,企业和个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创新和创业的活力大大增强。
这种高速增长的特点往往会带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其次,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特点。
在转型期中,由于经济制度的变革和市场的扩大,各种经济现象和社会矛盾可能会激烈冲突。
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起伏和不平衡发展常常使得社会出现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因此,在社会转型期中,需要注重稳定和公平的发展,以避免社会冲突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情况的发生。
此外,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在转型期,人们对于经济和环境的关注越来越深,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也日益增强。
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国合作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转型期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需要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跨国资本的流动加深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跨国合作的方式使得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和创新。
总之,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趋势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
高速增长、剧烈波动、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跨国合作都是其重要表现。
对于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指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深圳市城市更新问题总结及典型案例分析报告2016-11-16⽬录⼀、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 (3)(⼀)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关怀 (3)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 见物不见⼈”的状态32、以⼤拆⼤建为主导的城市更新建设对历史记忆与⽂化遗传传承重视不够33、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不清晰,缺乏有效协同3(⼆)管理机制:职能配置不清,政策设计滞后 (4)1、职能配置:纵向职责定位不清,横向权责边界模糊42、制度设计:制度零碎、缺失、缺乏有效协同43、操作流程:现⾏零散、复杂的操作流程给城市更新项⽬实施增添压⼒9⼆、深圳城市更新典型模式及评价 (11)(⼀)特区内城中村改造模式—拆除重建类 (11)1、蔡屋围旧改模式112、岗厦旧改模式123、渔农村改造模式134、⼤冲旧改模式145、⿅丹村旧改模式156、模式特征总结18(⼆)原集体经济组⾃改模式——传统旧改类 (19)(三)⼯改商更新改造模式——功能改变类 (20)1、集体合法⽤地的旧改:西乡劳动村202、制度边界上的预期:未经批准改变功能22(四)旧⼯业区升级改造模式——综合整治类 (22)1、沙浦国际艺展中⼼模式232、笋岗艺展中⼼综合整治233、华侨城创意⽂化园三期项⽬244、葵涌鸿华印染⼚综合整治项⽬255、模式特征总结26⼀、深圳城市更新问题梳理(⼀)价值导向:忽略了对城市更新本质的思考,缺乏⼈⽂关怀1、当前城市更新处于“见物不见⼈”的状态城市更新是为了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优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以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前所谓“绅⼠化运动”的城市更新建设⼀直是物的视⾓,缺乏⼈的考虑,忽略了城市的⽣命主体——⼈,尤其是城市中的低收⼊⼈群。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城市的⽣活质量是提⾼了,但与此也带来了不断增⾼的⽣活成本,导致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低收⼊外来⼈群如农民⼯等⽆法在城市⽴⾜,⽽他们是城市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个重要部分。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分析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经济特区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创业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
然而,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深圳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面临着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挑战。
一、深圳产业结构的演变深圳的经济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经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
这一阶段的深圳大量吸引了一批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形成了完善的制造业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深圳的经济开始向服务业转型升级。
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金融、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在深圳迅速崛起。
深圳市政府也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创业的热情。
二、深圳产业转移的原因1.土地资源短缺:深圳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小的城市之一,土地资源有限,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
有些传统制造业对土地面积要求高,而深圳土地紧缺的状况限制了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
2.人力资源成本上升:深圳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高,原有的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
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了较大的压力,部分企业开始将生产线外迁到其他地区或海外。
3.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升级,深圳的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导致了市场对高附加值和创新产品的需求增加。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一些企业开始进行产业转型或者外迁。
4.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简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提高运营效率。
三、深圳各区产业转移的趋势1.南山区:南山区是深圳的创新创业中心,拥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未来,南山区将继续聚焦发展硬科技,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培育更多的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中国民众经济的城市化发展与生活方式变革
中国民众经济的城市化发展与生活方式变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众经济的城市化发展与生活方式变革,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但是近年来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吸引力的增强以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
城市中的就业机会更多,薪资更高,社会福利更好,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
同时,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二、城市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民众的经济结构,也对其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城市工资的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
他们能够购买更好的衣食住行,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城市中的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不断涌现,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此外,城市化也带动了文化和娱乐产业的发展,人们可以参与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最后,城市化也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购买房产,改善了居住环境。
同时,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三、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尽管城市化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密度,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次,城市化加剧了城乡差距。
虽然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
此外,城市化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四、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与展望中国民众经济的城市化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变化
岁月如流,深圳经济特区33岁了, 深圳改革开放已三十余载了。从一个渔 火薄田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 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 中城市前列,创造了罕见的工业化、城 市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 然而,一个 令中国骄傲的深圳,是否可以不断更新 其崭新的面貌呢?思维总需要先行一步, 走在发展之前。驻足现在,回顾过去, 是为了深圳更加不凡的将来。
•
(二)排除各种干扰,始终不渝地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 深圳在改革之初,就遇到了选择什么改革目标模式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问题。深圳从经济结构以外资和外向型为主的实际出发, 充分运用中央赋予的改革试验权,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市场 为取向的改革模式。在十几年的改革过程中,深圳虽然遇 到过各种各样的干扰和困难,但始终坚持了改革的市场取 向没有动摇。
与今日的经济特区深圳相比,改革开放前的深 圳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那时的房屋结 构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纵向式屋和大齐头屋。 本地人(讲粤语的人)的住房,多为纵向式,入 大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越过天井是正厅,厅 后是卧室,卧室有楼廊。富裕之家,再加一天井, 天井前建一厅一房。前者称纵向式“二进”,后 者称“三进”。建筑材料多以三合土(黄泥、沙、 石灰)砌墙,房顶光线极暗。客家人的住房,多 为大齐头式,一进门为厅,两边为厢房,用作卧 室及厨房,以靠墙开一小窗和明瓦采光,光线不 足,建筑材料与本地人建材相同。
今天的深圳,实住人口超过1500 万(非户籍1280万),综合经济 实力进入中国大陆城市的前4名, 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 位,已初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 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 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的 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 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 彩缩影与生动反映,从一个侧面 折射出中国在新时期紧跟世界文 明进步潮流、大步发展的进程。 其中深圳金融仍将充分发挥经济 特区的新时期“带头”作用,在 金融体制、机制、组织结构、技 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保持在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 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使深圳金 融成为全国最有创新能力、市场 化水准最高、开放度最大市场。
2016年深圳居民出行调查主要结论
2016年深圳市居民出行调查主要结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为更好掌握深圳市居民出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于2016年11月15日至2017年1月15日组织开展了全市居民出行大调查。
本次调查包括6.8万户传统入户调查及微信等其他方式调查,总抽样率达到2%。
结合公交轨道刷卡数据、土地利用及历年居民出行调查等相关数据,形成本次调查报告。
一、社会经济与人口特征(一)人口规模增速放缓,家庭户比例及户均人数大幅提高,社会家庭结构趋于稳定2016年常住人口1190万人(统计公报数据),比2010年增加154万人,年均增长2.4%,低于“十一五”年均4.6%的增长水平。
图1 深圳市历年人口数量变化家庭结构趋向正常化。
家庭户户均人口从2011年的2.11人/户提高到2016年的2.49人/户,相比北京(2.6人/户)、上海(2.5人/户)、广州(2.75人/户)的差距在缩小;同时,家庭户中2人及以上户占比已达到69%,原特区内2人及以上家庭户占比近80%。
社会年龄结构趋向成熟。
2016年全市人口平均年龄32岁,高于2010年的30岁,人口年龄分布曲线峰值往后平移,平均年龄逐步增长。
但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的人口红利仍较为突出,18-50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比72%,北京、上海分别为56%、47%。
图2 不同年龄段人数所占比例图图3 大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对比(二)产业升级优化就业结构,但以办公为代表的服务业仍主要增加在原特区内,居住人口增量主要分布在原特区外,职住分离加剧工业从业人口明显下降。
为应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空间紧约束,深圳市实施了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相比2010年,工业人口占比从47%下降至24%,产业转型效果明显。
常住人口增量主要分布在原特区外。
从2010年至2015年常住人口增加154万人,原特区内增加38.6万人,原特区外增加了62.1万人。
图4 人口增量空间分布情况职住空间分离进一步加剧。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
深圳各区产业转移趋势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以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深入进行,深圳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产业转移一词最早源自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指的是将制造业产能从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地区的现象。
然而,在深圳这座经济特区城市中,产业转移的含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在,它包括了将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以及将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等方面的转变。
深圳市是中国科技创新和创业的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深圳正在经历从制造业重心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吸引等。
近年来,深圳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如华为、腾讯等知名科技企业的崛起,以及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等。
与此同时,深圳的产业转移还涉及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过去,深圳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区以及一些周边的工业园区,这导致了城市的空间过于集中和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圳市政府开始推动产业向城市边缘和周边地区转移。
这一转移趋势不仅解决了城市的承载能力问题,还将深圳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例如,龙华、光明等区域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深圳新的制造业中心,并且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劳动力资源。
此外,深圳的产业转移还涉及到了去杠杆化和降低房地产的依赖。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次蓬勃发展的过程,深圳也受益于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深圳的房地产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
因此,深圳市政府决定通过产业转移来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并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这一举措既可以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又可以促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深圳的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层面的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空 特征 进 行 了较 为 全 面 的 描 述 , 而 , 有 涉 及 到 对 然 没 于 同一 地 区不 同时 期 居 民 行 为特 征 的变 化 。因 此 , 于 基 20 0 7年深 圳居 民活 动 日志 调查 的第 一 手 资料 , 合 时 间 结 地 理 学 方法 与 GS三 维 可视 化 技 术 , 深圳 居 民 日常 活 I 对 动 的时 空问 特征 进 行描 述 , 将 近 期 数 据 与 历 史 数据 进 并 行对 比, 以揭示 近 年来 居 民行 为 发生 的变化 。
中 图 分 类 号 :K 0 91
1 研 究 背 景
在人 本 主 义 、 现 代 主 义 思 潮 的 影 响下 , 文 地 理 后 人
在 信 息化 、 全球 化 、 网络 化 的 时代 背 景 下 , 民 的 日常 活 居 动行 为 开始 呈 现 出 新 的特 征 u 。对 于居 民 日常 活动 时
空 特征 的研 究往 往 从 某 一 类 活 动 着 手 , 购 物 如 、 通
学者越来越 关注对于微 观个体行为 的研究 。时 间地 理学方法作为微观个体研究 的重要 方法之一 , 已在生活 行为 、 日常活动空 间、 通规划及社 区规划 等方面 的研 交
究 中显示 出独 特 的效 果 。 。随 着 G S技术 的飞 速 发展 I
第2 9卷
21 00年
第 4期
8月
地 域研 究 与 开 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0PM ENT
V0. 9 No 4 12 . Aug 2 0 . 01
转 型 期 深 圳 居 民 日常 活 动 的 时 空 特 征 及 其 变 化
申 悦 , 彦 威 柴
空 活动 的 可视 化 。
2 数 据 基 础
2 1 调查 与数据 .
文 中基 础数 据 主要 来 自 20 07年 1 月 对深 圳 居 民 网 1 上购 物行 为 与 日常 活 动 的调 查 研 究 。调 查 以 行 政 分 区
为地 理基 础 , 以学 校 为 主 要 渠 道 , 以学 生 家 长 为 调 查 对
勤 、 闲娱乐 等 , 休 并且城市地理学研究者更加倾 向
于空 间研 究 视 角 。而 从 整 体 上 对 城 市 居 民 一 天 中所 有 活动 时空 特 征 的研究 较 少 , 彦 威 等 基 于 大 连 、 津 、 柴 天 深
圳 城 市居 民的 活 动 E 志 调 查 , 样 本 的 时 间 分 配 、 t 对 日常
象, 兼顾深圳市特定的经济 、 文化背景环境 , 在特区内的 南 山区 、 田区 、 福 罗湖区, 选择 1 2个小 区进行调查① 。共
发放 问 卷 60份 , 0 最终 回收 54份 , 5 回收 率 9 .0 。 调 23%
改 革 开放 以来 , 国经 历 了 深 刻 而 复 杂 的 经 济 与社 中 会 转型 , 在政 治 、 济 、 会 、 人 主 体 及 各 因 素 交 互 作 经 社 个 用 下 , 市 空 间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化 , 于 不 断 重 构 的 过 程 城 处
化, 工作 、 动 、 物 活 动 时 间增 加 , 作 日 出行 频 度 下 降 , 息 日出行 频 度 上 升 , 移 购 工 休 出行 的 多 目的 率 显 著 增加 。
关
键
词 :转型期 ; 时空特征 ; I ; GS 时间地理 学 ; 深圳 市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3 3 2 1 )4 0 6 —5 0 3 26 (00 0 —0 7 0
与广泛应用 , GS技术的结合成为促使时间地理学进 与 I
入 全新 发展 阶段 的重 要原 因 。
生 活节出 并
之 问 的对 比 。这些 研 究 对 居 民一 天 内 日常 活动 的
国外 不 少 学 者 为 GS与 时 间地 理 学 的结 合 乃 至 新 I 时 间地 理学 的发展 做 出了 突 出 贡 献 , 主要 体 现 在 时 空路 径 可视 化 、 空 数 据 库 管 理 、 空 数 据 分 析 等 方 面 。 时 时 M lr ie 构建 了 时 空 路 径 的 测 度 理 论 ; w n对 全 职 女 l Ka 性 、 职 女性 和 全职 男 性 3类 人 群 进 行 了 时 空路 径 的显 兼
示, 并进行不 同人群活动移动特征的对 比 ; u ug等 Bln i
人 针对 家庭 层 面 的 活 动 移 动行 为 开 发 了一 系 列 空 间 和
时空间分析工具 ;ag等开发了研究家庭成员间相互 Kn
作 用 的工具 包 , 中 , 空 路 径 的 可 视 化 是 该 工 具 包 的 其 时 重 要组 成部 分 。国 内该 部 分 研 究 尚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赵 莹 等利 用 20 0 7年北 京 城市 居 民 日常 活 动调 查 数据 , 现 实 了不 同群体 、 同活 动 、 同时 间 区 间 、 同 空 间 范 围 时 不 不 不
( 京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 , 京 10 7 ) 北 北 0 8 1 摘 要 :基 于 2 0 07年 深 圳 居 民 活 动 日志 调 查 的 一 手 资 料 , 结合 时 间地 理 学 方 法 与 G S三 维 可 视 化 技 术 , 深 圳 居 I 对
民 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 , 将近期数据与 历史数据进行 对比 , 以揭示近年 来居 民行 为发 生的 变化。研 究发 现: 工作在居 民的 日常 活动 中仍 占有 不可替代 的地位 , 男性的工作强度 大于女性 ; 工作 日出行 以单次 多 目的为主 , 休 息 日出行以 多次 多 目的为主 , 息 日出行 比工作 日活跃 ; 休 近年 来, 民在 时间利用及 出行特征 方面都发 生 了显著 变 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