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震技术设计要点之浅析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6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6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05-12T08:06:15.988Z 来源:《福光技术》2022年10期作者:王长远李亚文[导读] 我国抗震结构主要包括刚性抗震结构、延性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及隔震结构四种结构形式。

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全国各地常会遇到地震现象,不仅对当地环境及其经济造成影响,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因此,做好隔震减震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材料与技术不断创新,为了满足经济及人们居住安全,就要对隔震减震方法进行优化。

通过提升整体水平,降低地震造成的影响,保障人们居住安全性,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提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1抗震结构类型我国抗震结构主要包括刚性抗震结构、延性抗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及隔震结构四种结构形式。

刚性抗震结构采取“硬抗”思路,通过加强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抗震性能,因此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

延性抗震结构采取“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理念,使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延性,达到“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目标。

减震、隔震结构是通过在主体结构中设置耗能装置或隔震装置,以耗散或隔离输入结构中的地震能量,从而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完善隔震策略第一,特殊材料的合理使用。

特殊材料的隔震应用可以有效地将地震波削弱,从而让地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许多的建筑材料使用的都是砂子和黏土这两种,这两种材料的应用能够在基础方面加固,从而有效地降低地震所带来的作用力。

从现阶段来看,建筑能够使用的隔震材料在大面积增加,例如弹性隔震砖,并且全新的隔震技术也应运而生,在建筑结构设计进行的过程当中将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材料进行结合使用在基础层就能够大大降低地震所带来的影响。

基础隔膜的出现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地震向产生的作用力被削减,从而让上面部分的结构受到较小的地震影响。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09-25T03:35:10.006Z 来源:《建筑创作》2022年第4期(2月)作者:朱亚鹏[导读] 建筑的使用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建筑的稳定性和防震减震能力被民众重视。

朱亚鹏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006摘要:建筑的使用效率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所以建筑的稳定性和防震减震能力被民众重视。

隔震减震措施的科学运用,可以改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将建筑的使用寿命延长,为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证。

因此,加大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研究力度,很有现实意义。

本文从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概述展开分析,探究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要点以及相应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前言: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是评价房屋建筑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对房屋建筑的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抗震理念非常有必要。

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房屋建筑的规模在不断的增加,对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结合房屋建筑的结构合理选择隔震减震措施,减少地震对房屋建筑造成的影响。

一、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措施概述(一)隔震减震水平概述建筑的隔震减震技术水平是指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物的环境条件和工作目标进行一定的统计参数衡量。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隔震减震水平是中国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规范标准。

可是因为对各个层次的设防水准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导致了建筑的设计成本以及风险增大。

(二)隔震减震目标概述隔震减震目标,是指一个房屋在抵御自然灾害时能到达的特性水准,或者说是级别。

一个建筑的性能指标是要依据现场的地震频率、群众住宅的总体数量状况、周围土地的构造特性、以及建筑及其所属区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诸多要素来加以确定的。

而建筑抗震能力指标则是反映建筑隔震减震能力,建筑稳定性程度的评估水准。

(三)隔震减震设计意义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环节首先应该着重考虑结构隔振减震性能的优化,以便于改善结构耐震特性,这直接关乎着施工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所以若要从根本上提升施工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从而保证施工结构的使用性能,就必须从施工结构设计环节开始层层严格把关,高度重视房建筑结构隔震减振的设计,并尽可能地从结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综合分析,为施工进度的合理开展、施工质量超过期望等目标营造良好的外在条件,相应的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免受地震等恶性灾害的影响。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16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16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10-13T06:52:27.017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6月11期作者:杨建波[导读] 由于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地震时严重威胁到人员和财产的生命和安全,杨建波身份证号码:45032519841024**** 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由于地震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地震时严重威胁到人员和财产的生命和安全,因此在设计建筑物结构时必须考虑到地震的影响,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当控制建筑物结构的刚性,允许建筑物的某些部分在发生地震时进入非弹性工作状态,从而使整个建筑物结构具有较大的可扩展性,达到裂缝和d目标但是,这种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存在诸多缺陷,在抗震设计强度超过抗震设计强度的地震中,整体结构的安全性无法保证,因此抗震缓冲控制技术应运而生,以满足新型建筑的抗震需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分析引言这些年来由于中国各地频频出现地震情况,对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健康和经济社会蓬勃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所以在当前的工程结构设计中优化防震减振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不断蓬勃发展,当前的隔断水平、尖端建筑材料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已日益完善,为满足当前社会主义民族经济的蓬勃发展、保障重大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已迫在眉睫。

通过进一步改善建筑的防震特性,降低建筑结构在抗震中所遭遇到的损伤程度,不仅保障了住宅人士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1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概述建筑物内部的阻尼大小直接影响能耗,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性,通过阻尼增加地震能量,以提高主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

在建筑工程中,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地震隔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导致出现了更多的抗震建筑。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10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_10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发布时间:2022-08-08T06:58:45.594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2年6期作者:陈强[导读] 一直以来,人们对在建筑中有关的耐震措施都是秉承着“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准则,陈强身份证号码:******************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在建筑中有关的耐震措施都是秉承着“小震不塌、大震能修”的准则,尽管建筑设计在耐震方面也采用了不少的措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质量问题,与此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影响建筑物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施工工人的安全意识不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了侥幸心理,偷工减料,甚至私自更改了总体设计方案,从而未能切实地把建筑防震的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关键词:抗震设计;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引言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多方面出发,对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吸取经验,将其作为促进建筑行业发展的指导依据。

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应重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立足房屋建筑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不断优化房屋建筑设计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国设计行业可持续发展。

1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1.1整体性原则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尤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而且抗震设计还是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点。

设计人员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情况,对房屋建筑整体结构进行规划和布局]。

由于房屋建筑的抗震性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关设计时,一定要从整体视角进行分析,并对影响抗震设计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要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结构构件的作用,通过逐步优化结构构件的设计情况,增强结构构件的协调性,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要明确每一个结构部位的力学特征,然后根据房屋建筑所处的位置进行结构设计工作。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建筑物的内部减振性能对能耗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充分利用减振减振技术,通过采用室内减振减振和吸收振动,改善建筑物的整体稳定,减少对减震的冲击。

我国的隔震施工技术与中国的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高层结构的技术上,可以采取分层隔震的方法来改善结构的地震特性。

采用适当的减振隔振技术,既可以节省工程造价,又可以改善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浅析引言要提高施工体系的科学水平,确保施工构件的正常运行,就需要从结构的设计上进行层层严格的把关,注重隔震减振的设计和优化,并尽量从工程的全局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为合理推进施工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施工质量等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延长施工周期,防止发生诸如地震等恶劣的自然灾害。

1.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概括1.1.减震技术建筑物构件消能减震即是在建筑物的特定部位设计耗能装置,并通过耗能设备产生的碰撞、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来充分消耗并吸收在地震过程中对建筑物构件所形成的力量,减少主体构件的抗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构件发生损伤甚至坍塌的问题,最后达到减震的目的。

1.2.隔震技术与减震建筑构造设计比较起来,建筑架构设计中的基础隔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断层间隔地震等是较为普遍的设计办法。

但选用特殊材质的地基隔震时通常会使用豁土、砂浆或沥青等建筑材料。

地基隔震也是一个效果比较好的隔震手法,体形规则的建筑也可采用这一设计方法。

而地基隔震构造则惜助于在建筑的基座及其上构造之间设计隔震层,将整座建筑分割为上部构造、中部结构和底部构造等三种组成部分。

2.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2.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就建筑工程而言,在抗震工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国家都制定有相应策略,对工程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工程规划和初步设计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自然灾害的地段,都必须进行抗震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构进行了抗震工作,以保证工程建筑的抗震结构质量。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隔震减震技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抗震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隔震减震技术的深入分析和浅析,旨在提供对该技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将介绍隔震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然后,通过对国内外隔震减震建筑案例的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将讨论该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和分析,为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抗震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日益关注,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隔震减震技术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抗震措施之一,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隔震减震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浅析,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为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1研究背景和意义隔震减震技术的研究背景主要源于地震带国家的建筑安全问题。

地震是一种常见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必要且紧迫的任务。

隔震减震技术通过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或采用减震装置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和内部设施的冲击力和变形量,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安全要求的提高,研究和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对于建筑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并为地震灾害防范和抢险救援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2隔震减震技术概述2.1 隔震与减震的概念及区别隔震和减震是两个与地震抗震相关的概念。

隔震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将地震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它形式,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减震则是通过在建筑的结构中设置减震装置,如阻尼器和加权质量等,通过吸收或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的振动幅度和响应。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关键问题分析隔震设计是指通过结构减震或抗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和人员的影响,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关键问题如下:1. 地震力计算:高层建筑所受地震力是设计的基础,地震力的计算需要准确地估算地震的发生频率、地震波的特征和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

通过考虑地震波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确定建筑的设计地震作用。

2. 基础设计:高层建筑的隔震设计首先需要考虑建筑的基础,包括基础的选取、基础的稳定性和基础的抗震能力。

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冲击和损失。

3. 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隔震设计的核心。

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形式和节点的连接等因素。

通过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使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并采用合理的连接方式,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 隔震技术: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关键技术是隔震技术。

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底部设置隔震层,使得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水平位移。

常见的隔震技术包括摩擦隔震、液体隔震和弹簧隔震等。

5. 系统设计:高层建筑的隔震设计需要考虑整个建筑系统的全局性能。

包括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刚度、结构的轻质化和柔性化、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等。

通过系统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减轻地震对人员的影响。

6. 隔震装置的选取和设计: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中的关键问题是隔震装置的选取和设计。

合适的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地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可控的能量,并减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支撑隔震、摩擦隔震和弹簧隔震等。

7. 辅助设施: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一些辅助设施的设计,包括建筑的监测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安全疏散系统等。

这些设施可以及时监测地震的影响,提供相应的控制和疏散措施,保证人员的安全。

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地震力计算、基础设计、结构设计、隔震技术、系统设计、隔震装置的选取和设计以及辅助设施的设计等。

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隔震技术

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隔震技术

浅论建筑设计中的隔震技术隔震,系从以柔克刚的概念出发,通过将结构置于隔震层之上或用隔震支座将结构隔开,调整结构动力特性使结构地震中状态由剧烈振动变成缓慢平动,有效减小地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结构及结构内部设备、仪器和装修等的目的。

而隔震结构工作原理其实很容易理解,假设我们把建筑悬空不与地面接触,地震来临时则建筑不会受到任何破坏,就完全隔离了地震作用,但建筑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又不可能悬空,我们就得想办法解决或者协调这个矛盾-在建筑基础与上部之间设置隔离地震的装置来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达到隔震的效果,通常基础隔震需具备下述4中特性:1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强度宜支撑上部结构重量的承载特性;2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凤载和小震作用下,体系能够保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小,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的隔震特性;3地震后上部结构能恢复到初始状态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复位特性;4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能够耗散足够的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的耗能特性。

隔震体系能够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来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已被强震记录所证实。

国内外大量实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一般可使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降低60%左右,从而消除或有效地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其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增加震后建筑物继续使用的功能。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切不大于相关规范规程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性特征宜接近剪切型,最大高度应满足规范对非隔震结构的要求;高宽比大于4或给隔震结构相关规定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2.建筑场地宜为Ⅰ、Ⅱ、Ⅲ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基础类型。

3.风荷载和其它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10%。

4.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建筑结构设计中正确采用隔震减震措施,可有效避免或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有效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作为抗震策略。

常见的隔震技术有地基隔震、悬挂隔震、基础隔震、层间隔震等;常见的减震技术有:设计无粘结钢支撑体系、采用消能减震装置进行抗震加固、合理布置结构的平面与竖向。

另外,科学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和施工工艺,也能实现较好的抗震效果。

本文从隔震减震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出发,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所采用的隔震减震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措施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引言为优化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问题,很多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但是在建筑中,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利用一切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抗震措施,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切实可行性,使建筑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建筑的隔震减震技术一直是我国的建筑行业研究的课题,对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创新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上下功夫,提高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能力。

1隔震减震措施的衡量标准建筑结构损伤可分为未受损和在一般维护下受损,可修理或倒塌;地震设防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在某些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现行规范以普通维护和倒塌的分层变形角度作为定量指标,而在各种防震级别中,则采用了不同的防震方法。

举例来说,乙级建筑采用的防震措施标准要比丙级建筑的有关规范要高一级。

如果按照设计要求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那么在遭受与当地设防强度相同的地震冲击时,乙级建筑受到的破坏程度要比丙级建筑要小一些。

在遭受该区域罕见的地震冲击时,乙级建筑的抗坍塌性能显著高于丙级建筑。

现行《抗震鉴定标准》中所提出的“建筑总体的抗震能力按量进行划分”,可以从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物结构所具备的抗震能力进行划分。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经过多年来地震灾害的灾后表现能够看出地震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地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所以,建筑设计中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破坏程度的有效措施即隔震与消能减震,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与减震技术,对于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效果十分显著,尽管运用该种技术手段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建筑成本,但是伴随着时代的改变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对于隔震减震技术的必要性与可应用型也在不断凸显。

回顾过往建筑工程实施案例能够发现,消除器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建筑结构的阻尼,通过效能器使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震动得以缓解,从而实现建筑消能减震的目标。

此外,通过研究国外强震经验分析得出,通过延伸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的隔震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缓结构的水平地震效用。

下文即对隔震减震具体操作手段进行叙述。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引言近年来,为了研究加强新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对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考虑采用主、次波双向地震作用加载的方式,对结构进行弹性时程补充分析和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关键构件的抗震性能验算。

认为框架结构由于其结构体系的限制,存在刚度较弱、抗震性能较差、跨度较小等缺点,并通过使用空腹夹层板和网格式框架,在大幅度提高了结构跨度的同时,降低了水平构件的高度,并且其抗震性能、耗能能力、刚度均相较于传统框架结构大幅度提升。

根据性能化抗震设计方法等内容,利用多种软件进行小、中、大震作用下的分析和设计,补充时程分析等,提出了适用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位移设计谱方法。

在抗震性能研究基础上,发现抗震设计十分重要,建筑高度、建筑材料、地质情况等都是影响抗震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持续改进和完善抗震设计,落实科学专业的抗震方案。

1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建筑物结构隔震体系是通过在结构底部或层间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的,该体系主要包含了下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上部结构。

建筑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很多城市的高层建筑占比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当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优化隔震减震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在隔震减震技术的运用中存在若干问题,包括如何有效规避现有的设计缺陷、保障设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利用高新技术对现有隔震减震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扩大高素质从业人员在隔震减震工程中的比例等。

为保障高层建设工程住房安全性,建筑物设计的减震技术和防震措施需要进一步发展。

通过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保障建筑物设计科学、合理,增强工程可靠性,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措施1建筑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1.1 支座受到抗震墙造成的影响在进行减震和隔震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到尽量分散,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稳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地震时给建筑带来的倾覆力加成,减弱支座拉力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根据要求确保受力较大的一面设置抗震减震支座,并确保各支座间距离不得超过2 m,否则会导致抗震减震支座的作用无法体现,进一步影响建筑的减震隔震效果。

1.2 建筑物的走向设置对抗震性能造成的影响设计人员不仅要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还要结合当地的地质状况和地震发生的方向,降低房屋在地震过程中的震向方向的过度震动。

为了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使建筑物的走向和地区震向呈现出相互垂直,有助于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毁概率。

1.3 墙体与防震缝设计问题在墙体的规划和设计中也可以进行隔震减震设计,要根据实际建设需求设计合适的防震缝,综合考虑其长度和宽度,促进建筑设计向更稳定、更安全方面发展,同时,在一些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应该着重设计防震缝,方便设计方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稳定性控制,从而约束建筑物以及地面出现位移的程度。

1.4 建筑结构的选择随着建筑隔震减震设计的稳步提升,新型的重叠橡胶支座具有更强的隔震减震作用,大幅提升了主框架的避震能力,加强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故成为当前框架结构的常规选择。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

浅谈建筑隔震设计流程及要点摘要:建筑隔震设计是个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活创新的思维和严肃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作为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隔震设计的流程及要点,保证结构设计的安全,还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

本文根据笔者工作经验,对建筑隔震设计的流程以及注意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隔震设计;流程;要点一、建筑隔震设计流程隔震技术已经系统化、实用化,包括摩擦滑移系统、叠层橡胶支座系统和摩擦摆系统,其中工程界最常用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目前常用的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有:普通叠层橡胶隔震支座、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隔震结构建筑的减震原理隔震,即隔离地震。

隔震结构是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以隔离地震能量结构。

在房屋底部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部件组成高度很低的柔性底层,称为隔震层,使基础和上部结构断开,以延长整个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建筑隔震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1确定隔震层位置;2明确减震目标和设防标准;3基础隔震方案选择,上部结构布置及初步计算;4根据上部计算的支座反力进行隔震层结构布置;5上部结构带隔震层结构计算分析,并按照基本地震计算确定减震系数;6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减震之后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然后进行减震结构上部设计;7隔震层及隔震支座验算(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下最大压应力,罕遇地震下支座拉应力,支座水平位移验算,偏心率验算,屈重比验算等)8下部承结构设计(下部支承结构按照中震进行正截面设计,按照罕遇地震进行斜截面设计);9基础设计及地基处理(基础按照正常结构进行设计);10明确隔震支座连接安装设计要求;11撰写基础隔震设计分析报告(供专项审查)。

二、建筑隔震设计要点在隔震建筑设计时,主要需考虑预设地振动周期、烈度、最大位移量和建造物重量等参数.隔震器和阻尼器的合理利用,将降低1~2级地震烈度。

与以往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以下优点:提高地震时结构的安全性;设计自由度增大;防止内部物品的振动移动和翻到;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抑制振动的不适感;可以保证机械器具的使用功能。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地震灾害在高烈度区域发生较频繁,由于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人员伤亡情况极为严重。

在一系列的损失中,由于建筑自身结构坍塌而产生所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所以,建筑领域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如何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采用减震隔振措施是较为直观的方法。

在经历地震灾害后我国人民对房屋建筑本身的抗震性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们的抗震意识也有了显著提升。

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提升建筑隔震减震措施的认识,根据建筑工程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布置工作,在设计楼房结构的时候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真正提升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这样既能够保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控制要点1导言为了优化城市布局,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问题,很多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拔地而起,但是在高层建筑中,建筑结构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这就需要设计师,能够利用一切技术手段,通过科学有效的抗震减震措施,来保证建筑设计的切实可行性,使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

2隔震减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作用近年来建筑设计中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设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设计是有效确保建筑抗震性,提高建筑整体质量,使地震频发地区一部分重要建筑物在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或者高于本地区抗震设放列的的罕遇地震下能不发生严重破坏。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合理地运用减震措施,是可以帮助建筑物提高自身的抗阻力性,能够保证在长期的风力作用下,不会产生位移的情况出现,保证建筑地基的牢固性,而且减震措施能够减少地震过程中带来的竖向影响;而隔震体系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延长建筑结构的地震自振周期,减轻地震中产生的水平震力对结构主体构件的破坏,从而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保证建筑结构的强度和韧度。

而且经过一些有效的实验研究和相关的实验数据表明,合理的减震、隔震措施能够有效的减低地震的出现时的加速度反应,不仅减少地震当带来的损坏,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作用。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是在结构设计时采用的一种减震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利用隔震装置(橡胶垫、隔震器、消能支撑)对建筑物进行有效地隔离和减震。

隔震减震技术的出现,有效地避免了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害,具有经济、可靠、安全、环保等优点。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运用隔震减震技术,能够有效地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将地震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我国的一些重要建筑中都会应用隔震减震技术,例如北京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等。

隔震减震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保护建筑物结构本身不受到破坏,同时也能够保证建筑物整体结构不受到地震灾害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方案;隔震减震;技术创新引言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采用隔震减震技术来进行抗震设计有较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技术应用。

随着我国对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力度的加大以及在建筑行业中应用范围和数量的增加,我国在隔震减震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一、隔震装置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装置是指能够阻止地震的能量进入建筑物内部的装置,一般包括隔震支座、减震支座以及橡胶隔震支座。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害的程度。

目前,常用的隔震装置有:(1)橡胶支座;橡胶支座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隔震装置,能够有效地控制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害的程度,橡胶支座分为两种,一种是水平橡胶支座,另外一种是竖向橡胶支座。

水平橡胶支座可以有效地对建筑物结构进行固定,竖向橡胶支座能够有效地防止建筑物发生变形。

在实际应用中,水平橡胶支座能够将地震能量吸收到建筑物内部,同时也能够将地震能量传递到地面上。

(2)阻尼器;阻尼器是指能够吸收或者消耗地震能量的装置,主要用于吸收或者消耗由地震造成的能量。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安装了阻尼器的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使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粘滞阻尼器,主要包括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和振动阻尼器三种类型。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

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也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的隔震减震技术一直是我国的建筑行业研究的课题,对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创新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上下功夫,提高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能力。

本文就建筑结构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提出一些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技术浅析引言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壳运动引发的地震最具破坏性,例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8.0级大地震,这场大地震中,不仅导致学校、住宅、工厂和办公楼倒塌,还导致众多的生命瞬间消失。

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严重影响,使人们更加重视建筑工程设计中对隔震减震措施的应用。

对比不同损坏程度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时,笔者发现,没有采取隔震减震措施的建筑,损毁程度严重;科学合理采取隔震减震措施的建筑,依然稳如泰山。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符合实际建设要求的同时,一定要采取隔震减震措施有效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效保护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本文从隔震减震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出发,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所采用的隔震减震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1隔震减震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对建筑物结构隔震减震的技术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如果发生地震等级较小,那么建筑物结构将保持良好,不会断裂及倒塌;当发生的地震等级为中等规模时,建筑物结构受到的损伤可以进行修缮;当发生的地震等级为较大规模时,建筑物结构会出现断裂,但是不会倒塌,可以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目前来看,现有的抗震减震设计主要有两个缺陷:第一,如果设计的构件比较大,在地震等级较大时,会对空间和建筑所要实现的功能发生影响;第二,虽然结构构件的延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地震的能量,防止建筑物倒塌,如果进行震后修复,会需要比较多的资金。

因此隔震减震技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其关键技术在于对其结构性能如何更好地提升。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

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措施摘要: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也很迅速,各地随处可见高楼大厦。

但是其高速发展背后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处在地震带的我国在近些年地震频繁发生,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措施应用就很关键。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入手,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环节的隔震措施,希望对有关从业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隔震设计1 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和优点由地壳移动产生的地震是各种类型灾害最具毁灭性的一种,比如说:在2008年的时候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造成学校、工厂和民房等大量建筑坍塌,使得大量人员伤亡。

隔震主要是对地震隔离,是建筑结构中的新型耐震方式。

当前我国建筑基础隔震概念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底层基础设施安全可靠的隔震柔性底层,使得建筑物主体和底部进行隔离开,支撑在隔震系统上的建筑物,在出现地震自然灾害的时候形成较大剪力变形力,使得地震对建筑物破坏力能够降低到最小,阻止地震作用向上传递,减弱结构地震反应,实现地震发生时的建筑物只是轻微变形,进而保障建筑物安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隔震技术可以说是抗震技术的优化。

高层建筑物结构隔震有着很多优点,能够提升地震发生时结构安全性。

在上部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抗震结构简单,在产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有效抑制地震自然灾害带来振动不适感,提升房屋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物体移动对人体带来的伤害,进而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成本。

2 隔震建筑的设计方法我国的建筑隔震设计是经过应用分部设计方法、水平向减震系数,将其隔震设计与传统的抗震设计结合在一起,使得设计人员便于掌握隔震设计方法,充分了解隔震设计的效果,对隔震技术进行大力推广。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中,就把水平阻尼系数定义为上部结构水平地震分析、抗震设计,把水平阻尼系数则是定义为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的最大水平之比,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所带来的减幅。

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是在原地震系数基础上,依据水平阻尼系数、调整系数进行计算,使得设计上产生缩减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隔震技术设计要点之浅析
建筑隔震技术设计要点之浅析
摘要:目前,一种以柔克刚的新型抗震技术――隔震技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在分析了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建筑隔震技术的原理、优点以及在地震区的应用设计方法。

关键词:抗震设计;基本原则;隔震技术
Abstract: At present, a new type of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 a killing with kindness,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eismic structure design, mainly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ic isolation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in seismic zone.
Key words: seismic design; basic principle; isol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
1、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

①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

②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③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1.2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①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②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
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③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④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1.3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①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②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③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④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2、建筑隔震结构设计分析
2.1 结构设计参数。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结构设计时的主要参数有:
①形状系数,第一形状系数S1主要体现薄钢板对橡胶板的约束效果,第二形状系数S2主要反映橡胶支座在受压时的稳定性。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一般取S1≥15,S2=3~6。

②外形尺寸。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橡胶支座发生的水平变形在高达支座平面尺寸的60%时也是安全的,因此推荐的支座直径为
D=DT/O.6(DT为最大水平位移)。

实际应用中,一般取D=DT/O.55。

橡胶支座的高度日可以根据形状系数和其他有关参数设定,对于
Φ400、Φ500、Φ600的支座,一般H分别采用150mm、175mm和200mm 比较合适。

③夹层钢板厚度。

橡胶支座的破坏表现为夹层钢板的断裂,钢板越厚,钢板发生屈服强度和屈服的位移量越大。

钢板的厚度t。

一般
为2~4mm。

④胶层厚度及层数。

在一定范围内,橡胶支座夹层钢板与胶层厚度之比越大,则支座的竖向承载力越大。

⑤铅芯直径。

铅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支座的阻尼,可以根据设计的阻尼性能选定。

2.2 性能设计参数。

橡胶支座的性能设计指标主要是指承载能力、刚度、阻尼特性等。

①竖向承载力。

橡胶支座的S1越大,或者钢板抗拉强度越高、钢板与橡胶板的厚度比越大,则竖向承载力越大。

②压剪承载力与水平位移。

压剪承载力是指橡胶支座在发生某一规定的水平变形下的竖向承载力。

在竖向压应力为10~15MPa情况下,一般要求当支座的极限水平剪切变形达到350%时,橡胶支座也不会出现压剪破坏。

③水平刚度。

橡胶支座的水平刚度KH.受橡胶材料性能、支座形状系数及压剪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支座S1≥15,S2≥5,竖向压应力≥15MPa,设计剪切应变≤350%时,可以按剪切情况计算KH。

④竖向刚度。

为确保支座在使用中不产生过大的竖向压缩变形,必须保证支座有足够大的竖向刚度Kv,一般由建筑结构设计时提出。

影响Kv的主要因素有橡胶的硬度及弹性模量、支座形状系数(S1、S2),以及竖向压应力和水平剪切变形。

⑤阻尼特性(阻尼比)。

橡胶支座的阻尼比基本上代表了隔震结构体系的阻尼比。

MRB、HD-MRB和LRB的阻尼比分别为3%~5%、10%~15%、20%~30%,因此LRB不需匹配阻尼器便可单独使用。

2.3 橡胶与钢板的黏合技术。

隔震橡胶支座是由薄钢板和薄橡胶板交互叠合、模压硫化而成,钢板与橡胶板的黏合强度关系到支座在承载时钢板对胶层的约束效果及在发生地震时的变形能力,因此黏合强度极为重要。

目前钢板采用喷砂处理,涂上由含卤聚合物弹性体、黏合增进剂和偶联剂等组成的热硫化胶黏剂。

双涂比单涂更佳,黏合强度一般都在15kN?m-1以上。

3、建筑隔震技术设计要点
3.1 “基础隔震”的基本原理
现代建筑“基础隔震”概念的基本原理是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
基础之间设置安全可靠的隔震柔性底层,使建筑物与基础隔开。

这样,支撑在隔震系统上的整个建筑物在地震时便具有较大的剪切变形能力,使地震的各种破坏力对上部建筑物的直接拉力降至最小,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一般可减小至1/5左右),确保建筑物在任何突发强地震中不被破坏和倒塌,是一种立足于“隔”的以柔克剐、以隔减震的积极抗震的方法。

可以说,从“抗”到“隔”,是抗震设防策略的一次重大改变和飞跃。

3.2 隔震体系的优点。

①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隔震体系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只相当于传统结构(基础固定)加速度反应的l/3~1/10。

这种减震效果是一般传统抗震结构所望尘莫及的。

从而能非常有效地保护结构物或内部设备在强地震冲击下免遭任何毁坏。

②确保安全。

在地面剧烈震动时,上部结构仍能处于正常的弹性工作状态。

这既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结构,确保居民在强地震中的绝对安全,也适用于某些重要结构物和重要设备。

③减低房屋造价。

采用隔震技术建造的房屋比传统抗震房屋节省房屋土建造价:7度区节省3%-6%,8度区节省8%~14%,9度区节省15%~20%。

并且安全度大大提高。

④抗震措施简单明了。

抗震涉及的对象从考虑整个结构物的复杂的不明确的抗震措施转变为只考虑隔震装置,简单明了。

结构物本身与一般非地震区的做法无疑,设计施工大大简化。

⑤震后修复方便。

地震后,只对隔震装置进行必要的检查更换。

而无需考虑建筑结构物本身的修复,地震后可很快恢复正常生活或生产,这带来极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的基本原理
在众多基础隔震构件中,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是应用比较广泛的。

隔震橡胶支座是由柔软的薄橡胶板和坚硬的薄钢板分层交替叠合、模压硫化而成。

其中橡胶层与钢板紧密黏结,当橡胶支座承受上部结构的自重和使用荷载时,橡胶层的横向伸展受到钢板的约束,竖向刚度
增大,使橡胶支座具有足够的竖向刚度和承载能力,有利于稳定地支承建筑物;当橡胶支座承受水平荷载时,其橡胶层的相对位移大大减小,使橡胶支座可达到很大的位移而不致失稳,并且保持较小的水平刚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物结构的整体安全,并且能够防止非结构部件的破坏,避免建筑物内部装修、室内设备的损坏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

加快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高烈度地震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曹广明, 何嘉焱. 浅谈多层砖混建筑抗震设计的几点要求[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8).
[2] 李瑞明. 关注地震灾害强化建筑抗震设计[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4).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