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吸收力心智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教育需要在婴儿一出生就开始。
婴儿天生具有一颗吸收知识的心灵,有独自学习的能力。
父母的作用是帮助婴儿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
下面一起看看《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吧!《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一一、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
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
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
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
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二、决定一生的教育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
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
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儿童并不是一个处处需要我们帮助的被动个体,并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空瓶子。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档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1-11章作者简介: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
没过多久,蒙台梭利又进入罗马大学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并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的蒙氏早期教育法,赢得了各国同行的尊敬和崇高评价。
本书是根据二战期间,蒙台梭利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授课时的意大利语讲稿而完成的。
第一章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
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
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
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第二章决定一生的教育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
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重要著作,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和节奏。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一种“吸收力的心灵”,这种心灵能够像海绵吸水一样,从周围的环境中无意识地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 0-6 岁这个阶段是发展最为迅速和关键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从而构建起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灌输,而是主动地去吸收和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成人在主导,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节奏去教导孩子。
然而,真正适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
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的玩具和书籍,而不是一味地规定他们必须玩什么、看什么。
书中还提到了语言的发展。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非常神奇的,他们似乎能够毫不费力地学会母语。
这是因为他们处于一个充满语言的环境中,能够自然地吸收和模仿。
这也让我明白,在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多和他们交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
蒙台梭利强调了重复练习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会反复地做一件事情,比如反复地搭积木、反复地读同一本书。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无聊或者固执,而是通过这种重复来巩固自己的技能和认知。
作为成人,我们不应该因为觉得厌烦而阻止他们,而是要理解和支持这种行为。
另外,关于儿童的秩序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儿童对于环境的秩序有着敏锐的感知,如果环境是混乱无序的,他们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在教育实践方面,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和家长的角色应该是观察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指挥者。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这种心灵使得他们能够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自我构建和发展。
这与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儿童是通过成人的教导来学习的观点截然不同。
在书中,蒙台梭利强调了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在特定的时期对某些事物具有特别强烈的兴趣和敏感性,例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
在这些敏感期中,儿童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敏感期,并为儿童提供适当的环境和刺激,就能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同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不应该过度干预或阻碍他们的发展。
成人往往会以自己的标准和期望来要求儿童,却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内在需求和节奏。
比如,我们可能会急于让孩子学会走路、说话、认字,而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自由探索和发展。
这种过度干预可能会破坏儿童的自然发展,甚至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的“有吸收力的心灵”就像一块海绵,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一切。
一个丰富、有序、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
相反,一个混乱、压抑、缺乏关爱的环境则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教育方法方面,蒙台梭利主张让儿童在“工作”中学习。
这里的“工作”并非指成人意义上的劳动,而是指儿童自发地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拼图、搭积木、绘画等。
通过这些“工作”,儿童能够锻炼自己的手眼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专注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
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
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
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
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儿童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
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例如:0—3岁的语言发展,儿童出生后对别的声音是不太敏感的(除非很大的声响),唯独对语言的声音非常敏感;到三个月左右,婴儿会偶然发现自己的嘴巴有发音的功能;到六七个月时则会主动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双音;到一岁左右时,则会发现语言的指称意义,开始呀呀学语。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摘要和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摘要和孩子的童年,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呢?当翻开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著名教育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灵》时,我找到了答案。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这本《有吸收力的心灵》汇集了她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总结起来,有这样几点:1.顺其自然孩子拥有内在发展的力量,他们的成长,不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要想一岁的孩子,拥有三岁孩子的心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样的,该到了做什么事情的年纪,也应该顺其自然才行。
婴儿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对他的一生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一个人从出生之后的那一刻开始,他的人格就已经在不断地形成了。
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一种神奇的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
他们拥有特殊的天赋,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
他们可以独自学习,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吃奶要人喂,不会翻身不会爬,也不会说话。
他们唯一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哭。
但是,很快地,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快了。
若是仔细观察,我们就能够知道,孩子每一天都有变化。
这种变化太神奇,也太迅速,有可能是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自动完成了新技能的学习。
相比较而言,我们大人的成长,实在是太慢了。
甚至或许可以说,我们没有成长,已经到了近乎退化的程度。
2.适当帮助让孩子得以成长的,不是教育,而是工作。
这是蒙台梭利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
我们大人能够给予的,也不是无穷无尽知识的传输,而是适当的帮助。
儿童在能够使用手的时候,就开始了学习。
他们能够天然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吸收,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同样的,婴儿的第一本能就是拒绝别人的帮助,自己去做事情。
我们要关注这一点,也以此警醒,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婴儿的成长不是以身体为起点,而是以心理为起点的。
怎样做,才能既提供适当的帮助,又能不破坏孩子自身对世界探索的欲望呢?这需要我们成年人用心去体会。
只要仔细观察,总能找到合适的方法。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2020-07-18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吧。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11、“有吸收性心智指的是什么”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
在儿童生命的前几年,他们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同海绵吸水般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
儿童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儿童再将这些印象重新分类和重组。
这些经历在儿童身体体验和大脑工作之间持续相互影响,成为儿童心智成长的基础。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做“吸收性心智”。
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2、吸收性心智什么时候有?什么阶段会消失?吸收性心智从幼儿出生开始就有。
0―3岁是无意识的阶段,儿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了精神的内在结构。
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独立的发展,如语言、手和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发展出来。
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的吸收。
他们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了,他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和建设阶段。
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任何高等教育都无法抹掉婴儿在0~3岁时期形成的东西。
由此可见,0~3岁阶段内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儿童在3岁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了他人格的偏离,那么在3~6岁这一时期还可以进行补救,因为这一时期是大自然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
”王炜晴妈妈分享:幼儿与成人学习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如何进行教育,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关注。
提出问题:在幼儿有吸收性心智的阶段,如何在家进行配合教育。
3、园长分享:在0―6岁之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开启哪些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吸收性心智,是0―6岁阶段的成长特性,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心智发育、成长时期。
“成像式记忆”特点,可以培养孩子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不求理解,但求记忆”是这个阶段开发左脑的黄金期;“游戏中识字”,可以奠定早期阅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识字和阅读”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即生活,不要把学习当做生活之外的内容,是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特点;吸收性心智阶段的阅读,要遵循“三七原则”“奥斯卡原则”,好妈妈就是好老师,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打下扎实基础,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着眼未来,快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未来学习、工作的效率,节省阅读速度造成的时间浪费。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一部经典著作,这本书让我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吸收力的心灵”。
这种心灵使得儿童能够从周围的环境中毫不费力地吸收各种信息和知识,如同海绵吸水一般。
与成人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取知识不同,儿童的学习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他们的身心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时期是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刺激,他们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儿童在没有经过刻意的教导下,能够通过倾听周围人的交流,逐渐掌握语言的规则和用法,并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书中还提到,儿童的发展具有敏感期。
在特定的时期内,儿童对某些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敏感性。
比如,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会对物品的摆放顺序和生活的规律有着近乎执拗的要求;而在感官敏感期,他们会通过触摸、观察、闻嗅等方式来探索世界。
了解和尊重这些敏感期对于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敏感期,为儿童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强调自由与纪律的平衡。
她认为,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是必要的,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放纵。
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的纪律和规则框架内的,这样才能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在一个蒙氏教室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他们需要遵守不打扰他人、爱护教具等规则。
在书中,蒙台梭利对于教师的角色也有独特的见解。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观察者、引导者和环境的准备者。
教师需要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引导。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1一、儿童在世界重建中的作用儿童真正的创造力和潜能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今天,我们开始发现这些未经采撷的果实的价值,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因为它们属于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童似乎在忠实、准确地根据自然界已经设计好的严格时间表进行语言学习,犹如一个经过严密组织的老式学校。
心理学家们肯定地说,与儿童相比,我们成年人需要60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学会儿童用3年就学会的东西。
我们为3岁之前的儿童提供的仅仅是一所房子而不是学校,他们在这里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学习知识,不需要任何直接指导。
教育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如果一个人的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精神肯定未曾因受到压制而感到情绪低落。
因此,所有教育改革必须以人类个性为基础。
如果遵循这一原则,儿童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向我们展示自然的伟大和神奇的尤物。
我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仅仅需要帮助的人,他会通过自己的天赋喜好不疲倦地进行学习,并且严格地遵守时间,最终长成了宇宙间最为神奇的作品——人。
我们作为老师只能像奴仆伺候主人一样协助这一进程顺利进行。
二、决定一生的教育教学体制与社会生活相当疏远。
教育界就像一个孤岛,里面人们的生活与世隔绝,并且准备终生这样隔绝下去。
儿童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儿童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对处于这一成长时期的儿童给予科学的关心和关注。
就像保护他们使他们免受身体伤害一样,我们也应当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
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第一篇: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读书笔记之——《吸收性心智》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是饮誉全球的一位教育家。
她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知道如何再犊蛎壳中发现珍珠,在山里发现金子和在地下遭到煤矿,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当婴儿降临世间是所隐藏的使人类复兴的精神胚芽和创造星云。
” 她这话强调早期教育的的必要性,创新了儿童教育与课程,她创立的教育思想与放法,是当代最重要的幼儿教育改革成果,她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人类成长的过程,规律法则。
如何再孩子的敏感期中掌握孩子的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奠定智能的良好基础,发掘儿童的潜能。
她的思想被全世界的教育学者以及家长认同,是科学合理、有效提升人类智能、塑造人类新生命的新途径。
读《吸收性心智》感触良多,让我们知道儿童具有一种与成年人不同的心理发展机制,他们最初的发展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
所以,成人和所获得的知识之间是分离的,如同花瓶与水,两者并未混合在一起,而儿童所获得的知识却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就像盐溶入水中一样,这些印象进入儿童的心智中,成为儿童身体的一部分。
正如蒙台梭利所述,“婴儿不但完成了语言的创造,同时也完成了发音器官的发育成长。
他必须时时刻刻为智力等因素的发展作身体方面的准备,这些伟大的工作都不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的。
我们成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儿童却不知道。
” “成年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其加以思考,儿童则对环境进行吸收,儿童不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而且这些事物还形成了婴儿心灵的一部分。
成年人可能对所见所闻无动于衷,婴儿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塑造自我,而且这些所见所闻可能会成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
”蒙台梭利将儿童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称之为吸收性心智。
“知识进入儿童的大脑而且促使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部分。
儿童通过他们周围的环境建立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们称这种心理类型为‘吸收性心智’。
”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具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
大脑潜能与吸收性心智读后感
大脑潜能与吸收性心智读后感读完关于大脑潜能和吸收性心智的这些内容啊,真的是感觉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先说说大脑潜能吧。
以前就知道大脑很厉害,但是没想到它就像一个超级巨大的宝藏,里面的潜能简直是深不见底。
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自己住在一个超级豪华的大房子里,可一直以为只有几个房间能住人,现在突然发现原来有好多好多隐藏的房间,每个房间里都装满了各种神奇的东西。
比如说那些记忆能力、创造力啥的,就像是这些房间里的宝藏。
我们平时可能只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就像只在客厅里活动,其他的房间还都没去探索呢。
这潜能要是都开发出来,那不得像超级英雄一样啊,感觉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再聊聊这个吸收性心智。
这可太有趣了。
小孩的吸收性心智就像是一块超级海绵,啥都能吸进去。
你看那些小娃娃,学东西可快了。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孩,没几岁呢,听大人说了几句外语,他就跟着学,发音还挺像那么回事儿。
这吸收性心智就像是大自然给孩子们配备的一个超级学习工具。
他们不需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还得费劲地去理解、去记忆,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周围的一切都吸收到小脑袋里了。
这让我想到,要是我们大人也能有这种吸收性心智的一部分能力就好了。
比如说学一门新语言,那不得轻松加愉快啊,哪还用得着背单词背到头疼。
不过呢,这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好像慢慢丢掉了这种神奇的能力。
可能是因为我们被太多的规则、习惯还有那些固定的思维模式给束缚住了。
就像本来是自由自在的小鸟,后来给自己套上了枷锁,飞都飞不高了。
所以啊,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小孩子们学习,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像他们那样对周围的世界充满新鲜感,也许这样就能重新唤醒我们大脑里那些沉睡的潜能。
而且啊,这大脑潜能和吸收性心智还让我想到教育这件事。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利用他们的吸收性心智。
不能老是按照老一套的方法,把知识硬塞给他们,而是要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让他们像小海绵吸水一样自然地吸收知识。
就像种小树苗一样,给它合适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它自己就会茁壮成长。
大脑潜能与吸收性心智读后感
大脑潜能与吸收性心智读后感读完关于大脑潜能和吸收性心智的这些东西啊,就感觉像是突然发现自己脑袋里原来藏着一个超级大宝藏,可我之前却一直在拿着小铲子在旁边挖小土坑玩儿呢。
先说这大脑潜能吧。
以前就觉得自己的脑子就那么回事儿,能记点东西,能应付应付考试,再就是偶尔想个点子。
可看了书才知道,我的天呐,大脑的潜能那简直就像是宇宙一样,浩瀚无垠,有着无限的可能。
就好比你以为你的手机只能打打电话、刷刷短视频,结果人家告诉你,这手机其实能控制宇宙飞船呢,就是你没发现那些隐藏功能。
这大脑潜能也是,我们平时用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那么多的智慧和能力就这么在脑袋里沉睡着。
然后就是这个吸收性心智。
这可太神奇了,就像小宝宝们都自带一种超级学习能力。
他们就像一块儿超级海绵,不管是好的坏的,干净的脏的知识或者经验,全都一股脑儿地吸收进来。
我就想啊,要是我现在还能有那种能力就好了。
我可以在学外语的时候,就像小时候学母语一样轻松,听几遍就会说了,看几遍就会写了。
哪像现在啊,背个单词背了忘,忘了背,感觉自己的脑子像是个筛子,知识全从那些大窟窿小眼儿里漏掉了。
这吸收性心智还让我想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可太大了。
小宝宝在一个充满爱和知识的环境里,就像在一个装满宝藏的屋子里,能吸收到好多好东西。
要是在一个乱糟糟、充满负面情绪的环境里,那就像在垃圾场里,吸收的也都是些不好的东西。
这就提醒我们大人啊,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不能把他们的超级吸收能力给浪费了,或者让他们吸收一堆坏东西。
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呢,我觉得虽然咱长大了,不能像小宝宝那样完全靠着吸收性心智学习了,但也得试着挖掘挖掘自己大脑的潜能。
不能老是觉得自己不行,要相信自己的大脑有那种像变魔术一样创造奇迹的能力。
比如说,我可以试着去学习一门新技能,像画画或者弹吉他。
开始的时候肯定觉得难,但是如果我能不断地去刺激自己的大脑,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开窍了,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一下子就学会了。
吸收性心智读后感
吸收性心智读后感《吸收性心智》读后感。
《吸收性心智》是一本由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著的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讨论了人类智力的多元化,认为智力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智商测试来衡量的,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和形式来展现的。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智力和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提到了“多元智能”的概念,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七种类型。
这种观点颠覆了传统的智商观念,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智能,而不应该被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衡量。
这也给了我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智力多样性,不再仅仅看重传统的学习成绩。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吸收性心智”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特定年龄段内对于某些领域的学习能力特别强。
这让我对于教育方式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擅长领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传统的学科知识。
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潜能。
通过阅读《吸收性心智》,我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反思。
书中提到了多种学习方式,比如文字、数学、音乐、绘画等,让我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这让我更加开放和灵活地对待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而是尝试多种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总的来说,《吸收性心智》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智力和教育的概念,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智力多样性,也让我更加开放和灵活地对待学习。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和成长的启迪之书。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成长。
吸收性心智读后感
吸收性心智读后感《吸收性心智》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哈洛德·加德纳所著的一本心理学研究书籍。
书中作者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论”理论,并深入阐述了这一理论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类的智力和学习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从中受益良多。
在书中,作者明确了他对智力的理解,他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独立的智能组成。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的智能,如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等。
这种多元智能的理解让人们不再将智商作为衡量一个人智力的唯一标准,同时也使得每个人可以发现并发展自己在不同领域的潜在智能。
作者还提到了吸收性心智这一概念,他认为吸收性心智是儿童在特定阶段对特定事物表现出的高度接纳力和学习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迅速掌握语言、文化、价值观等知识,并且能够轻松地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作者指出,吸收性心智只存在于儿童阶段,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阶段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这本书对教育的启示让我深感震撼。
作者不仅强调了对儿童智力的尊重和培养,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作者认为,传统的教育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和逻辑能力,而忽视了其他各种形式的智能。
因此,作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即根据学生的潜在智能,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我们在教育中的错误做法。
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只注重学生的语文和数学能力,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智能。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法无疑会限制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失去了发展自身潜在能力的机会。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帮助他们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个体差异的概念,他指出每个人在智力方面的差异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启发。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精选3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读书笔记(精选3篇)1、“有吸收性心智指的是什么”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
在儿童生命的前几年,他们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同海绵吸水般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
儿童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儿童再将这些印象重新分类和重组。
这些经历在儿童身体体验和大脑工作之间持续相互影响,成为儿童心智成长的基础。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做“吸收性心智”。
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2、吸收性心智什么时候有?什么阶段会消失?吸收性心智从幼儿出生开始就有。
0—3岁是无意识的阶段,儿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了精神的内在结构。
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独立的发展,如语言、手和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发展出来。
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的吸收。
他们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了,他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和建设阶段。
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任何高等教育都无法抹掉婴儿在0~3岁时期形成的东西。
由此可见,0~3岁阶段内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儿童在3岁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了他人格的偏离,那么在3~6岁这一时期还可以进行补救,因为这一时期是大自然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
”王炜晴妈妈分享:幼儿与成人学习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如何进行教育,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关注。
提出问题:在幼儿有吸收性心智的阶段,如何在家进行配合教育。
3、园长分享:在0—6岁之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开启哪些终生受益的“童子功”?吸收性心智,是0—6岁阶段的成长特性,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心智发育、成长时期。
“成像式记忆”特点,可以培养孩子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不求理解,但求记忆”是这个阶段开发左脑的黄金期;“游戏中识字”,可以奠定早期阅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把“识字和阅读”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即生活,不要把学习当做生活之外的内容,是这个阶段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特点;吸收性心智阶段的阅读,要遵循“三七原则”“奥斯卡原则”,好妈妈就是好老师,让孩子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爱上阅读;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阶段打下扎实基础,为学习数学奠定基础;着眼未来,快速的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未来学习、工作的效率,节省阅读速度造成的时间浪费。
吸收性心智读后感
吸收性心智读后感《吸收性心智》读后感。
《吸收性心智》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所著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在这本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智能组成的。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吸收性心智》,我对于人类智力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这些智能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而不是单一的智力。
在教育方面,加德纳的理论给了我很多启示。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为主导,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培养。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只有在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因此,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优势。
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吸收性心智》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传统的选拔标准往往是以学术成绩和智力测试为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
然而,加德纳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智能,并且这些智能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得到发展。
因此,人才选拔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看重学术成绩,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最后,在个人发展方面,《吸收性心智》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而成功并不是只有一种形式。
通过了解自己的多元智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宽容和尊重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价值。
总的来说,《吸收性心智》是一本充满启示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类智力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教育、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启示。
我相信,只有在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人类的潜能,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1 拜读了玛利亚·蒙台梭利的《有吸收力的心灵》一书后,让我深有感触,幼儿教育并不像自己原来想象的如此简单,对于每一个孩子,从心灵开始接触、了解他们,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感想:一、幼儿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教育是开始于降生的终生教育。
作为幼儿教师,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是为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先驱者,要将人类已有的文明,利用幼儿能接受的形式,帮助他们积累、掌握,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在幼儿教育中形成。
教育不应该以仅停留在时间表、活动安排表上,而是应该与人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幼儿的内在力量,在适当的帮助和关心之下会使幼儿变得更加坚强,心理更加平衡,精力更加充沛。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他们的心理,使他们的大脑和心灵免受伤害。
二、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蒙台梭利女士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无法完成儿童大脑所完成的东西,从无到有地学习一种语言需要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儿童就具有这种心理能力。
3—6岁儿童已经有了自主能力,可以自己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人类的智慧形成,人的心理定性也是在这一阶段完成。
语言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成年人是通过大脑学习的,而儿童则是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知识不仅仅进入了他们的大脑而且促进了大脑的形成,成了大脑的一个部分。
作为学前教育者,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每一个阶段的儿童,理解他们的需要,进而延长他们具有这种吸收知识能力的阶段。
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向儿童的这种能力提供帮助,并提高儿童的这种潜能。
有吸收力的心灵读书笔记2 相信每一位幼儿工作者对蒙台梭利这个名字都很熟悉,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于罗马大学毕业后,在本校附属精神病院作临床助手,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后成为弱智儿童学校的主任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吸收力的心智读书笔记
学前师范091 0906022002 马娟
外界的刺激不仅进入孩子的心智,还能复制它、肉体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因为孩子正利用环境中的事物,构成他的“精神躯体”。
我们把这种心智叫做:“吸收性心智”,如果这个力量继续运作的话,我们很难想象其影响有多大。
但我们已失去它了,代价是获得了完整的人类意识;这是相当沉重的代价——从“神”变成“人”。
——蒙台梭利《新世界的教育》
我们知道,人和动物都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和发展的,但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一生下来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本能,并做到动作协调。
人的本能是在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的,是通过自己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内部组织结构”。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人类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可称之为“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具体表现在从出生到3岁的婴幼儿阶段,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形成时期。
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着和生理胚胎期发展同样的路线,开始几乎是一无所有,受到一种内在生命力及创造能力的驱使而发展,经过吸取外界刺激和印象,积累材料,形成许多感受点和心理所需要的器官,然后才产生心理活动。
刚出生的婴儿,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都还不成熟的,就像一张白纸,不能和小鸡一样刚刚出生就会啄食,婴儿的各种智能必须靠他日后自己的种种努力而慢慢地发展。
人类是依据着上天的“预定计划”逐渐成熟的。
然而,初生儿一离开温暖湿润的母体随即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面对这个突然而且复杂的环境,这项“预定计划”又是如何的展开,让孩子由小长大、由无知变有知的呢?
婴儿一出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为了面对它,也为了适应它,求得生存发展,儿童会有一种蒙台梭利所说的特殊“力量”来帮助他。
这种特殊力量会帮助他从复杂的环境中,自动地选择成长所需要的事物。
并且会使孩子主动地尝试、摸索,快速地了解和学习这个“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也使他不得不看,不得不听这些目不暇接的东西。
可是这种内在的敏感动力并不是永远的,到了6岁以后几乎就减弱了。
这种看不见的生命力共有两项,其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二是幼儿期间的“敏感力”。
儿童的成长受内部潜能的驱使,但又说这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发展能在脱离外界环境的情况下自动地实现。
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力,简称“吸收心理”,即能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这种自然吸取和创造性的功能是成人所没有的,儿童在幼年期所获取的一切将保持下去,甚至影响一生。
她要求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必须为儿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精神食粮,供儿童吸收,并且认为这种需要如同生理胚胎期的胎儿需要母腹这样一种特殊的营养和保护环境一样重要。
我们大人在面对一项新的事物时,可以借用旧经验来学习。
例如你初次到非洲去,听见那儿的人发出一些叽里呱啦的声音,就算你听不懂,你仍会判断那是“语言”。
而孩子呢?从完全黑暗的母体,滑进这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没有任何经验,智力也还没有成熟,“吸收性心智”这项内在的助力,就会驱使他“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且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累积、储蓄底基。
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3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
就好比说,我们经常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我们还必须忙着手上的工作,做家务、打电话等等,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孩子能很顺溜地说出我们的口头禅,能模仿着我们的样子做家务
了,虽然我们从不曾刻意地教孩子这些。
这就是“吸收性心智”的神奇力量!
人一旦获得生命,在人最初创造时所发生的事情在所有人的身上都会再现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不断地重复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初见蒙台梭利的这句话,我们多少有些惊愕,甚至觉得有些荒谬。
事实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的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达到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纯朴素的童心。
的确,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们更多的认为儿童是混沌初开、蒙昧无知的个体,而我们成人则因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健壮的体魄,无论思维还是智慧都比儿童复杂、成熟、睿智。
在成人的眼中,我们往往把儿童看作是乞求成人爱怜的宠物或者附庸。
所以,从这些看来,无论现代的蒙台梭利还是古代的老子,他们的话的确是有些惊世骇俗。
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对儿童精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深刻。
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文化进化论的首创者泰勒,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复演说的倡导者霍尔在19世纪后半叶各自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讲过“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话。
后来,幼儿园的创始人,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具有神圣的本性,这种信念使她对童年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充满敬意,她说;“孩子是大人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儿童乃成人之父”,这是一种诗意般隐喻的表述。
它为我们认识儿童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进化论视野,它不仅使我们在儿童那里感受到生命进化的神奇,也使我们在儿童那里体悟到个体生命的绵远历史。
对这种思想和精神的深刻把握,必将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种革命性的转换。
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
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
我们过去常说母亲塑造了儿童,因为母亲教他走路、说话等等。
但这些实际上都非由母亲所教,这是儿童的成就。
母亲所带来的只是婴儿,是婴儿创造了成人。
……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成未来的人。
《有吸收力的心智》是蒙台梭利先生最后一部著作,她在这部著作中进一步阐述的一个问题就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究竟谁是创造者,谁是作品。
她认为,传统的观点所认为的儿童是由成人塑造的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
从蒙台梭利看来,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他们在其“内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工作着。
“教育并非教师教地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自然过程。
”儿童在自己建设自己,其发展是自身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潜能的展开。
所以,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发展的外部条件,“只有以恰当的方式给予这种帮助,儿童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
“儿童的生活是连接两代成人的分界线。
儿童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生活总是从一个成人开始又以另一个成人结束。
这条航道总是紧紧围绕着成人的生活,这项研究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兴趣和启发”。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也是工作者,他的任务是造就成人。
任何一个成人的精神世界都源于他的儿童时代。
那童年迷人的生活、天真的想象、一切的喜怒哀乐,他还记得吗?“儿童乃成人之父”,这句骇世的“谬论”是多么的睿智。
我们成人来之于儿童,我们没有理由歧视他。
儿童既是我们的前身,又是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