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背景及作者简介
毛泽东经典诗词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现代:毛泽东【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原文】西风烈⑶,长空⑷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⑸,喇叭声咽⑹。
雄关漫道⑺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⑻。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⑼如血。
毛泽东另版《忆秦娥·娄山关》的手迹。
另附写于1934年的原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
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解】这首词,毛泽东曾有注云“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心情。
”当时,中共和红军由博古,周恩来和李德(德国人)“三人团”领导。
毛泽东被排挤出了领导集团,在会昌“养病”。
赣南军区司令员龚楚去看他,酒后毛泽东喟然长叹,“我自从参加革命以来,受过三次开除中委和八次严重警告的处分,这次更将造成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在我的身上。
现在,可不是我们井冈山老同志的天下了!”说时竟凄然泪下。
【注释】⑴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⑵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⑶烈:猛烈,强劲。
⑷长空:辽阔的天空。
⑸碎:细碎。
⑹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忆秦娥-娄山关》
霜晨月, 从听觉来写行军,强化寂静、 马蹄声碎, 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 喇叭声咽。
碎:地势不平、山路崎岖、步伐零乱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忽高忽 低,显得悲壮深沉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以动写静、以有声衬 托无声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 月。 霜晨月,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马蹄声碎,
残阳如血。 喇叭声咽。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渲染苍 凉沉郁的气氛。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形容太阳 象征义: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革命 前途虽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艰难险阻,还 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 意境壮阔,亦喜亦悲,忧亦欢
本词的艺术特点: 1、两种风格(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 劲豪放)融成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 4、既炼字(碎、咽)又炼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深化主题。
学 习 目 标
一、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 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 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二、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深入地感 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三、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 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 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1935年1月在四川江津八宝山上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大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境内,进入陕北的壮丽场景,泛指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与胜利。
诗中的"秦娥"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女秦娥,"娄山关"则是长征途中红军所经过的难关。
整首诗以娄山关的雄伟壮观为背景,与长征中的红军壮举相呼应,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红军战士的英勇赞颂。
毛泽东通过描写山势险峻、峡谷深邃、瀑布飞流的场景,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危机四伏的环境。
他用"月明千里织秋波"来形容红军壮丽的场景,表达了红军挺进敌人重重封锁,但仍然坚持斗争的决心和意志。
诗中还描绘了红军士兵的英勇和顽强,他们在峡谷中与"万箭穿心走马雕"的敌人搏斗,用血肉之躯赢得了长征胜利的道路。
这体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赞美和对革命斗争前途的坚定信心。
整首诗意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操,它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又表达了红军士兵的英勇与无畏,充满了对革命事业胜利的希望和信心。
这首诗也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忆秦娥娄山关知识点总结
忆秦娥娄山关知识点总结《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绘发生在古代汉代的故事使得作品情节一般,充分表现了作品悲凉、怅然和沉郁的气氛,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老将军“受辱”的形象,体现了杜牧“感慨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愁绪。
本文通过对《忆秦娥·娄山关》的分析,探讨了其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诗歌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点,以此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一、背景知识《忆秦娥·娄山关》是杜牧创作的一首抒怀离别之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怀念和离别之痛。
娄山关是一处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南部的关隘,是古代长安通向蜀地的门户,也是诗人任职陇西时常去往长安的必经之地。
关于秦娥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汉代曹参的妻子秦娥为报仇而制止自己丈夫,以身殉国,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忠贞、勇敢的角色。
二、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唐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北幽州(今河北迁安),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代表诗人之一。
杜牧是唐代“五言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赤壁怀古》、《登科后》等。
三、内容概要《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古代故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怀念和离别之痛。
诗中首先描绘了长安的春日景色,然后通过对娄山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离愁。
最后,诗人以古代故事为比兴,表达了自己的忧伤之情。
四、艺术特色1.运用典故《忆秦娥·娄山关》通过对古代故事的描写和比兴,使得诗歌更加具有含蓄、深远的意境,使得诗中的离愁更加深刻、悲凉。
2.描写景物诗中通过对长安春日景色和娄山关的描写,使得整个诗篇的氛围更加悲凉、怅然,增加了读者的共鸣感。
3.抒发情感诗中对妻子深情怀念和离别之痛的表达,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思和伤感,表现出诗人对家庭、情感的珍视和怀念。
4.气势滂沱整首诗的语言流畅、雄浑、大气磅礴,诗中语言的运用极富张力,语言的韵律优美,用词精练。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红军长征中在娄山关的激战场景,以及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怀念。
下面将从与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情感表达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对《忆秦娥·娄山关》进行探析。
与毛泽东的个人经历有关。
娄山关是中国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处重要关隘,毛泽东是湖南人,他曾在娄山关附近的湖南军校接受过军事训练。
毛泽东在长征中亲身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战斗,娄山关的战斗对他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回忆和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同志们的敬慕和深情。
诗中的情感表达是这首诗的亮点之一。
毛泽东通过描写长征途中的艰苦、困难和牺牲,以及伟大的战士们的英勇抗敌,表达了对革命烈士和革命事业的深情厚意。
他写道:“霜雪纷纷何所似,暴风雨里追寻你。
”这里“你”指的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战士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慕和怀念之情。
毛泽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感人之处。
这首诗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1935年,红军长征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和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忆秦娥·娄山关》的写作背景正是在长征进行的关键时刻,诗中所描述的战斗激烈、残酷和血腥,体现了长征的艰险和人民军队的坚定意志。
这首诗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坚定信念,表达了他为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社会而奋斗的坚定决心。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通过个人经历的回忆、情感的表达以及时代背景的渲染等手法,描绘了长征途中在娄山关的激战场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和革命事业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展现了他为建设一个幸福美好社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更是一种对革命先烈和红军长征历史的深刻诠释。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
毛泽东诠释《忆秦娥·娄山关》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描写了在娄山关观赏秋景时怀念故国和亲人之情。
这首诗以秋景烘托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颂和解读。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更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领袖人物。
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是一种文学解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毛泽东的诠释中,他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揭示了其历史背景和意义。
通过探析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的美学特点和历史价值,以及毛泽东对文学的独特见解。
毛泽东的诠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学批评和创作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展现了其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更体现了其卓越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1.2 研究意义研究《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对于理解毛泽东思想和文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对中国的革命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不仅展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见解。
通过深入研究毛泽东诠释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把握毛泽东的思想思路和文学审美,为解读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立场提供重要参考。
对毛泽东诠释的探析也可以为当代文学理论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帮助拓展文学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深入研究毛泽东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诠释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思想渊源。
2. 正文2.1 《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与主题《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一首词,描述了楚王项羽在娄山关与秦军作战时,想起心爱的妻子秦娥,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妻子的眷恋之情。
第8课 《忆秦娥-娄山关》 五年级上册
点明时间和环境。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造成 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 气氛。
诗句的意思: 西风吹得很猛烈,广阔的天 空传来群雁的叫声,霜降的 清晨,残月还斜挂在天边.
霜晨月, 从听觉来写行军,强化寂静、 马蹄声碎, 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 喇叭声咽。
碎:地势不平、山路崎岖、步伐零乱 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 忽高忽低,显得悲壮深沉。 诗句的意思: 在残月点缀着寒霜的清晨,马蹄声急促 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渲染苍 凉沉郁的气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 见所感。
加横线的词语 的特点:词牌 规定,上下两 阕的第三句必 须用叠句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漫道”二字,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 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歌颂了娄山关 战役的辉煌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的 豪迈情怀,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决 心。“而今迈步从头越”暗示这场胜 利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还要坚持 不懈,争取新的胜利。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比喻:把山比作海,以血 形容太阳
诗句的意思: 从娄山关越过,放眼望去,连 绵起伏的苍翠山峦,好像翻腾着的大海, 彩色浓丽的夕阳好像一团殷红的鲜血. 精神与气概: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 乐观的革命精神,表现红军不怕困难的英 雄气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 声咽。
写作背景: 1935年1月16日至18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 随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 面军会合。2月5日,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 毛泽东。毛泽东率军攻打失利,于是,他当机立断, 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 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 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 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 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两个师,取得了自 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 个大胜利。毛主席这首词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 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忆秦娥 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咏史作品。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国辽阔大地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以娄山关为背景,通过对娄山关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秀丽的风景和关城上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本文将从娄山关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进行赏析。
娄山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东南部,是淮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的交通要道。
它坐落在山岳之间,环境优美,风景宜人。
在文章中,杜牧的描写给人一种亲身参观的感觉。
他写道:“门多欲寺曾寻绝,路处不闲人步频。
环回空碛蔓丛绿,望断层层稗米春。
”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娄山关的自然风光。
杜牧用“门多欲寺曾寻绝”来形容关城的繁忙,描绘了关中的热闹景象;用“路处不闲人步频”来形容人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样子,使读者感受到关城中的繁华和热闹。
同时,他还用“环回空碛蔓丛绿”来描绘娄山关周围的田地,形象地表达了大地的繁茂和春天的气息。
关于娄山关的历史背景,文中提到了“会昌中州关”和“武昌御故关”。
会昌中州关是指娄山关的旧称,而武昌御故关则是唐代皇帝经过的关口。
这些历史的标志使得娄山关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文化内涵。
在文中,作者通过这些历史背景的点缀,使得娄山关更加丰满而有内涵。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苏洵在娄山关病逝的故事,这不仅展现了娄山关的历史,也表达了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此外,《忆秦娥娄山关》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中提到的秦娥是一个历史人物,她是秦始皇的后妃之一,因为她有一颗忠诚的心,为秦始皇守寡三年,后来被授予“秦娥”之号。
在文章中,杜牧通过对秦娥的赞美,表达出对忠诚和坚定的崇敬之情。
同时,文中还提到了关城中唱忆秦娥的人们,这不仅展现了关城丰富的文化活动,也表达了对秦娥这一历史人物的传承和崇敬之情。
艺术特色是《忆秦娥娄山关》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给读者一种唯美的艺术享受。
忆秦娥娄山关
Part
06
相关作品及比较
相关诗词比较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该词创作于1935年,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战斗后抒发的感慨,描绘了娄山关的险 峻和红军战士的英勇,表达了革命的豪情。
辛弃疾的《忆秦娥》
比喻
通过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 物情感相互映衬,如“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对仗
词中运用了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式 和词语,如“西风烈,长空雁叫 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 叭声咽。”使得词句更加凝练、 优美。
Part
04
作品价值及影响
文学价值
表现手法
作品运用了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现了 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谊和对民族历史的 责任感。
Part
03
作品风格及手法
风格特点
豪放雄浑
整首词气势恢宏,意境深 远,表现出一种豪放雄浑 的风格。
苍凉悲壮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 遗迹,表现出一种苍凉悲 壮的情感。
细腻入微
在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变 化时,运用细腻入微的笔 触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
写作手法
STEP 01
对比手法
STEP 02
虚实相生
通过对比娄山关前后不同 的景象,突出表现词人对 历史变迁的感慨。
STEP 03
情景交融
将情感与景物相互融合, 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实写眼前之景,虚写历史 传说,虚实相生,营造出 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修辞手法
用典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历史传 说,如“秦娥梦断秦楼月”、“ 燕雏告诉花都尽”等,丰富了词 的内涵和意蕴。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歌曲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历史韵味的歌曲,它以娄山关为背景,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同时也展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
下面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歌词内涵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忆秦娥娄山关》是由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作曲、诗人公木作词的一首经典歌曲。
它诞生于20世纪中期,为了纪念娄山关战役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而创作。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音乐风格《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歌曲,其音乐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
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原则,同时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多段式结构,使得歌曲既具有传统音乐的韵味,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创新。
在旋律上,歌曲采用了优美动人的曲调,将娄山关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气息融入其中。
特别是在副歌部分,采用了公木诗中“烈火真金”的意象,通过激昂的音乐旋律,展现了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配器上,李焕之巧妙地运用了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歌曲既具有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具有现代音乐的质感。
例如在引子部分,采用了二胡的滑音和颤音技巧,表现了娄山关的苍茫和悲壮。
而在副歌部分,则采用了管弦乐队的宏大音效,展现了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气势。
三、歌词内涵《忆秦娥娄山关》的歌词是公木先生根据娄山关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所创作的。
歌词通过描绘娄山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展现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歌词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娄山关冬季的景象,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反衬出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雄关漫道真如铁”,则表现了娄山关的战略地位和革命先烈在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时的坚定决心。
“而今漫步从头越”,则表达了后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继续奋斗、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忆秦娥 娄山关》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及作者简介著名的古战场:娄山关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遵义县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北距铜梓县城约13公里,地势险峻,为黔北门户,周围千峰万壑,层峦叠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黔北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在战略转移中,曾两次在娄山关打败黔军,为北上抗日开辟了道路。
从此,娄山关以著名的红军战斗遗址而名扬天下。
现在娄山关口建有一座高近14米的大理石诗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手书的《忆秦娥·娄山关》词。
在关口西侧广场上,还建有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2023-11-04
目录
• 词牌与作者 • 词的内容与意境 • 艺术手法与风格 • 评价与影响 • 忆秦娥·娄山关与毛泽东诗词 • 忆秦娥·娄山关的传承与发扬
01
词牌与作者
词牌介绍
01
02
03
词牌沿革
曲牌体式
声韵特点
忆秦娥源于唐代教坊曲,始创于 李白词中,又名《秦楼月》、《 碧云深》、《双荷叶》等。
06
忆秦娥·娄山关的传承与 发扬
传承方式与途径
文本传承
通过书籍、报纸等传统媒介,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现代媒介,广泛传播《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让更多 人了解和认识。
口头传承
通过朗诵、演唱等方式,将这首词的韵律和意境传递给 下一代,使他们在口耳相传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学校教育
将《忆秦娥·娄山关》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 和课外活动,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意义和艺术价 值。
词人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在 作品中溢于言表。通过对红军 战士的形象描写和语言运用, 表现了词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 和缅怀之情。
忆秦娥表现了词人对革命事业 的坚定信念和对胜利的信心。 词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 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不畏艰 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03
艺术手法与风格
修辞手法
拟人
诗人将物象赋予人的情感,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 从头越”中的“雄关”被赋予 了顽强不屈的意志,表现出革
忆秦娥为双调,上下片各五句, 共七十五字。上片第三、四句押 韵,下片第四、五句押韵。
忆秦娥以入声字为主,上片第三 、四句多用对仗,下片偶有对仗 。
作者介绍
•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 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忆秦娥娄山关
结尾
它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 珍惜和平,同时也鼓舞 我们勇往直前,为美好 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1
结尾
让我们携手前行,传承 先烈们的遗志和精神, 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强
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尾
在新的时代里,我们要 用我们的行动,书写新 的篇章,创造更美好的 未来
XXX
感谢各位观看
xxxxxxxxx
忆秦娥娄山关
汇报人:xxx
-
结尾 01
结尾 02
目录
忆秦娥娄山关
五千多的历史长河,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文学体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的词体变化多端,如毛泽东创作的《泌园春·雪》、《忆 秦娥·娄山关》等就是词的优秀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1
结尾
结尾
在这个时代变迁的洪流中,我 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为 了民族而英勇奋斗的先烈们。 他们的牺牲和付出为我们换来 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让我们 心怀感激,珍惜当下,为了更 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同时, 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重演, 坚决维护和平与正义的价值观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描绘了战 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提醒 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珍爱和 平。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 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和精神,勇 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而努力拼搏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 繁荣的时代,但我们仍然面临 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在这个关 键时刻,我们要牢记历史,珍 惜和平,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 未来的挑战
我们要以先烈们的精神为榜样, 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我们要 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华 民激扬着民族精神
背景介绍: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 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 一次最大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峰,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 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 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的写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的写作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1.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素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2.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主席。
1、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是由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2、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
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
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
忆秦娥 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一、创作背景1.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 这首词写于1935年2月,当时娄山关战斗刚刚胜利结束。
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为继续长征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二、原文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三、词的上阕赏析1. 景物描写-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这几句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娄山关的壮丽而又冷峻的画面。
“西风烈”,一个“烈”字写出了西风的猛烈,渲染了一种紧张、肃杀的气氛。
“长空雁叫”,大雁在高空鸣叫,更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
“霜晨月”点明了时间是清晨,有霜有月,这种清冷的环境描写为后面的战斗场景做了铺垫。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马蹄声碎”中的“碎”字用得极为精妙。
它写出了马蹄声的杂乱、细碎,表明红军战士行军的匆忙和谨慎。
“喇叭声咽”,“咽”字形象地写出了军号声在西风中低沉、呜咽的状态,暗示了战斗的紧张和红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这些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了娄山关战斗前的紧张氛围。
四、词的下阕赏析1. 抒情表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指娄山关,“漫道”即不要说,“真如铁”形容娄山关的坚固难以逾越。
这一句强调了娄山关的险峻,但是红军战士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而今迈步从头越”则表达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
红军刚刚取得娄山关战斗的胜利,这一句体现了他们在胜利后的信心和继续前进的决心。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从头越”再次强调了红军跨越娄山关这一壮举的意义。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全词的结尾,这两句写景,意境开阔而悲壮。
《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与鉴赏
《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与鉴赏《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原文:《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
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而《秦楼月》则与《忆秦娥》同取词中首句为之名。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5《忆秦娥 娄山关》
咽:形容晨风中的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悲壮, 表现红军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庄严气氛。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上阕:写霜晨行军的情景。
苍凉沉郁
雄关漫道真如铁, 漫道:不要说。 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险阻的蔑视 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真如铁: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反衬红 军英勇豪迈的气概。 “从头越”勾画出红军越过娄山关的雄姿, 表达了胜利的自豪。
下阕:写红军越过娄山关时的情景。
主题理解
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 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 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 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 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 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 的重要关口。海拨1576 米,关口地势险要,四 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 群山之中只有一条盘山 公路通过,自古以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人称黔 北第一险要,素有"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之 说。
听读、自读课文。
忆秦娥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象征意义:
比喻:把山比作海, 以血形容太阳
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 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
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 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 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 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
写作背景: 1935年1月16日至18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 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 军会合。2月5日,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 泽东。毛泽东率军攻打失利,于是,他当机立断, 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 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 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 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 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 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 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忆秦娥·娄山关》
VS
与同时代作品的比较
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忆秦娥 ·娄山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脱颖而出,成 为一代文学经典。
04
《忆秦娥·娄山关》的现代解读
主题的现代解读
主题的现代解读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娄山关的深深怀念和感 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在现代视角下,这首词的主题可以解读为 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 思考。
对后世的影响
激发爱国情感
该作品以其豪放、激昂的风格,激发 了读者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成 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启发创作灵感
该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影响,许多作家和诗人从中汲取灵感 ,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与《沁园春·雪》的比较
《忆秦娥·娄山关》与毛泽东的另一首代 表作《沁园春·雪》在风格和主题上有一 定相似之处,都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豪 放、雄浑的特点。
词意分析
主题思想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以娄山关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
词句解析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西风劲吹,天空高远,大雁南飞,霜花满地,明月高悬。通 过这些自然景色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则通过描绘行军的马蹄声和 军号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果
高度评价
01
该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广受赞誉
。
深入研究
02 该作品引起了许多学者和读者的深入研究,从不同角
度挖掘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传承与影响
03
该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中国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及作者简介
著名的古战场:娄山关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位于遵义县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北距铜梓县城约13公里,地势险峻,为黔北门户,周围千峰万壑,层峦叠嶂,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黔北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在战略转移中,曾两次在娄山关打败黔军,为北上抗日开辟了道路。
从此,娄山关以著名的红军战斗遗址而名扬天下。
现在娄山关口建有一座高近14米的大理石诗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手书的《忆秦娥·娄山关》词。
在关口西侧广场上,还建有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
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
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
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
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
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
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
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字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
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
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
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
《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
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天,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
下半阕“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
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
南宋慢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