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教学大纲1003
《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网络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网络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开课院系:适用专业:教育技术本科开课学期:第6学期总学时:学分: 6 学分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全面、系统的了解,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OSI/ISO模型、TC/IP模型,局域网标准及主流局域网技术,IP网络技术,Internet网络技术,广域网技术,网络安全知识以及Windows 2000 server组网技术等,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最新发展。
通过本课程学习,还将培养学生具备局域网组网与管理能力,从而为后续网络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理论和技能训练课的学习,使毕业生具备基本的网络基本知识,具有组网的基本技能,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调试以及进行网络管理、维护的能力,掌握常用网络操作系统之上的各种网络应用的配置等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一、目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等内容。
二、讲授内容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2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1.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1.5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1.6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三、参考书目《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第2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一、目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熟悉ISO/OSI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熟悉TCP/IP体系结构。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602003课程名称:路由与交换技术英文名称:Routing & Switching Technology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总 学 时:64 讲课学时:40 实验学时:24学 分:4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本科生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以网络互联为主线,重点阐述网络互联设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介绍IP地址的分配与聚合、园区网中的广播流量控制、交换网络中的冗余链路管理、IP子网间的路由技术,还介绍了园区网的安全设计以及局域网与Internet的互联。
本课程重视实践,注重网络管理和设计以及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从事网络管理和设计、网络安装维护以及取得网络工程师认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2.了解网络互联设备3.熟悉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方法4.熟悉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使用方法5.掌握Port VLAN和Tag VLAN的配置方法6.掌握冗余链路的解决方法及配置7.掌握路由协议及配置方法8.掌握局域网与互联网的连接及配置方法9.掌握网络安全设计及配置方法10.熟悉网络故障分析和解决办法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交换机和路由器概述① 网络标准化概述②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组成及其功能③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性能指标2.网络互联设备① 网络传输介质互联设备② 物理层互联设备③ 数据链路层互联设备④ 网络层互联设备⑤ 应用层互联设备3.交换机和路由器操作系统及基本配置① 操作系统② 配置方法4.IP地址的分配与聚合① 网际协议IP② IP地址与子网划分③ VLSM可变长的子网掩码5.广播流量的控制① VLAN概述② VLAN的种类③ VLAN的种类6.交换网络中的冗余链路管理① 概述② 生成树协议③ 以太网链路聚合7.IP子网间的路由技术① 概述② 路由算法③ 设计目标④ 路由协议⑤ 静态路由⑥ 默认路由⑦ 动态路由⑧ 路由信息协议RIP8.园区网安全设计① 园区网安全隐患② 交换机端口安全③ 路由器中的ACL控制④ 防火墙基础9.局域网与Internet网互联① NAT概述② NAT技术的应用③ NAP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④ 常规NAT操作⑤ NAT配置10.网络故障分析及处理①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软件升级② 排错四、实践环节实验安排在课程内,开设10个实验:1.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2学时2.利用TFTP管理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 2学时3.点到点协议PPP 2学时4.RIP Version 1路由协议 2学时5.网络地址转换 2学时6.虚拟局域网VLAN 2学时7.生成树配置 2学时8.IP访问列表(设计型) 2学时9.交换机安全 2学时10.交换机和路由器综合实验(综合型) 6学时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应布置适量课外习题。
《TCP-IP网络编程》课程教学大纲
《TCP/IP网络编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TCP/IP网络编程英文名称:TCP/IP Network Programming二、课程代码及性质学科(大类)基础课选修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学分:2四、先修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TCP/IP网络主要协议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Python)实现各种典型的网络应用,提高学生的网络编程技能,拓展学生开发网络应用的能力,为学生在通信网络方向进行深入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TCP/IP网络主要协议(ICMP, TCP, UDP, HTTP, DNS, FTP),socket网络编程,http协议应用编程,html5/CSS3/javascript前端开发课程难点:网络爬虫开发,网络嗅包器开发,web后端开发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协议原理,编程方法,演示编程与调试。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的手段包括ppt讲解和现场编程演示,并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课后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课堂所讲授的程序并进行拓展,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预备知识(教师课堂教学学时(3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3小时))教学内容:python编程入门,网络嗅包器开发课后文献阅读:《爱上Python 一日精通Python编程》课后作业和讨论:学习使用windump分析网络协议;编程实现网络嗅包器(二)网络层协议与相关编程(教师课堂教学学时(5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3小时))教学内容:IP,ICMP,ARP协议回顾;IP地址等网络相关信息编程获取方法;Ping功能编程实现课后文献阅读:《Python网络编程攻略》第1,3章课后作业和讨论:编程实现Ping工具(三)传输层协议与socket编程(教师课堂教学学时(8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4小时))教学内容:UDP/TCP协议回顾,socket编程,回显客户端/服务器,聊天室服务器课后文献阅读:《Python网络编程攻略》第2章课后作业和讨论:编程重现回显客户端/服务器程序与聊天室服务器程序(四)应用层典型协议与应用开发(教师课堂教学学时(8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8小时))教学内容:DNS,FTP和HTTP协议回顾,FTP服务器开发,HTTP协议应用编程,web后端开发课后文献阅读:课后作业和讨论:编程使用http或https协议获取监控服务器的有关数据;编程实现ftp服务器;实现Blog网站(五)前端开发(教师课堂教学学时(6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8小时))教学内容:HTML5/CSS3入门及游戏开发,Javascript入门及游戏开发课后文献阅读:课后作业和讨论:使用html5开发打地鼠游戏;使用javascript 开发坦克大战游戏(六)网络爬虫(教师课堂教学学时(2小时)+ 学生课后学习学时(4小时))教学内容:网页获取和分析,浏览器模拟,爬虫框架课后文献阅读:课后作业和讨论:使用python开发网络爬虫十、教学参考书及文献教学参考书:十一、课程成绩评定与记载课程成绩构成(建议增加形成性评价成绩所占比例):课程成绩=课堂讨论(10%)+课后作业(10%)+终结性考试(80%)终结性考试形式:闭卷大纲制定: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审核:XXXXXXXXXXX。
网络管理教学大纲
网络管理教学大纲引言:网络管理是指对企业或组织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规划、配置、维护和优化的过程。
网络管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网络管理技能和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档将提供一个网络管理教学大纲,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3 教学方法和要求二、课程内容2.1 计算机网络基础2.1.1 计算机网络概述2.1.2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2.1.3 网络拓扑和传输介质2.1.4 IP地址和子网划分2.2 网络设备和技术2.2.1 路由器和交换机2.2.2 网络安全设备2.2.3 VLAN和WLAN技术 2.2.4 VPN和远程访问2.3 网络配置和管理2.3.1 网络设计和规划2.3.2 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 2.3.3 网络故障排查和解决 2.3.4 网络性能优化和监控2.4 网络安全管理2.4.1 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 2.4.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2.4.3 安全策略和风险管理2.4.4 数据备份和恢复三、教学方法3.1 理论讲授3.2 实践操作3.3 讨论和案例分析3.4 小组合作3.5 课程项目四、评估方法4.1 平时成绩4.2 期中考试4.3 期末考试4.4 课程项目评估4.5 学习参与度评估五、教学资源准备5.1 教材和参考书目5.2 实验室设备和软件5.3 网络资源和教学工具六、教学进度安排6.1 第一周:计算机网络概述6.2 第二周: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6.3 第三周:网络拓扑和传输介质6.4 第四周:IP地址和子网划分6.5 第五周:路由器和交换机6.6 第六周:网络安全设备6.7 第七周:VLAN和WLAN技术6.8 第八周:VPN和远程访问6.9 第九周:网络设计和规划6.10 第十周:网络设备配置和管理6.11 第十一周:网络故障排查和解决6.12 第十二周:网络性能优化和监控6.13 第十三周:网络安全威胁和漏洞6.14 第十四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6.15 第十五周:安全策略和风险管理6.16 第十六周:数据备份和恢复七、教学团队7.1 主讲教师7.2 助教或实验室管理员7.3 其他相关技术人员结语:网络管理教学大纲提供了对网络管理课程的整体规划和目标。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常用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以及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和通信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网络安全;
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和最新发展趋势;
4. 培养学生进行网络和通信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大纲
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3) 局域网和广域网
(4)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2. 网络通信基础
(1) 通信原理和信道传输
(2) 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
(3) 数据的编码和调制
(4) 随机访问和多路复用3. 网络协议与安全
(1) TCP/IP协议族
(2) IP地址和子网划分
(3) 路由和交换技术
(4) 网络安全和防护4. 网络应用与服务
(1) 网络应用概述。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它实现了各种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应用,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网络拓扑、协议、传输介质等。
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并能够深入了解每个网络层次的功能和作用。
3. 熟悉网络通信协议的原理和应用,包括TCP/IP协议族、以太网等。
4. 掌握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网络攻击与防护、网络性能优化等。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拓扑结构- 子网划分与路由选择2. 网络通信协议- OSI参考模型- TCP/IP协议族- 以太网及其扩展3. 网络传输介质- 有线传输介质- 无线传输介质4. 网络安全与管理- 网络攻击与防护- 网络性能优化- 网络管理与监控5. 计算机网络设计与实施 - 网络设计原则与方法 - 网络实施与部署-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3. 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资源:提供相应的教材、教学课件和实验设备。
5. 学习评估:通过作业、考试和项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高教出版社2. 《TCP/IP网络配置与管理》第4版,Beale与Sidnie Feit,机械工业出版社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TCPIP协议》课程教学大纲
TCP/IP协议课程教学大纲(TCP/IPProtoco1)学时数:32其中: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2适用专业:网络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多个物理网络为什么能够互连成为一个协调得很好的系统,互连网络协议是怎样工作的,应用程序怎样使用互连网络系统。
学生还可以了解到TCP/IPInternet的许多技术细节。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其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协议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TCP/IP协议联系网络程序设计。
三、课程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由于IP协议大部分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已经讲过,本课程不全面学习IP协议。
第一章概述(2学时)一、主要内容:(一)了解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的产生和TCP/IP协议簇(二)理解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和TCP/IP协议的工作过程重点:计算机网络,Internet简介,TCP/IP协议的产生难点:TCP/IP协议的体系结构,TCP/IP协议的工作过程,TCP/IP协议簇。
第二章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3学时)一、主要内容:(一)理解ICMP的应用环境,了解ICMP报文的类型(二)理解各种ICMP报文的应用和结构,掌握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的工作过程(三)掌握ICMP时间戳请求与应答的工作过程,掌握ICMP端口不可达差错的工作过第三章传输层协议(3学时)一、主要内容:(一)理解进程间通信和TCP段格式,掌握TCP连接的建立和拆除(二)掌握TCP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控制(三)理解TCP状态转换图,掌握用户数据报协议。
重点:TCP连接的建立和拆除,TCP流量控难点:TCP拥塞控制,TCP差错控制第四章域名系统(3学时)一、主要内容:(-)理解命名机制、因特网域名和DNS服务器(二)掌握域名解析、DNS报文格式、DNS资源记录和DNS配置重点:命名机制与名称管理,因特网域名,DNS服务器难点:DNS配置及数据库文件第五章引导协议与动态主机配置协议(3学时)一、主要内容:(一)理解BOOTP原理和DHCP/B00TP中继代理,掌握BOOTP报文和DHCP运行方式(二)了解启动配置文件和DHCP基。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技术,了解互联网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编程与网络管理能力。
课程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协议;3. 熟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技术;4. 能够使用网络编程进行应用开发和网络管理。
授课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和组织结构。
2. 网络协议-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族;- 常用协议及其功能和特点。
3. 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 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常见网络设备;- 网络拓扑结构的组成和分类。
4. 网络编程技术- 套接字编程基础;- 服务器编程和客户端编程;- 常见的网络编程框架和库。
5. 网络安全与管理-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防火墙、入侵检测、网关安全等常见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和知识点。
2. 实验演示:通过网络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络技术和网络编程的理解。
3. 讨论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练和作业:通过课堂练和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40%):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于课程基础知识和网络编程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30%):综合考察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2. 《TCP/IP协议详解》3. 《网络编程权威指南》以上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具体的授课安排和教材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补充。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大纲的编写旨在全面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本教学大纲将涵盖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设备与协议、网络通信和传输、局域网与广域网、网络安全与管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教学大纲,学生将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2.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2.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介绍2.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第三章:网络设备与协议3.1 网络设备的分类与功能3.2 网络协议的定义与分类3.3 TCP/IP协议族及其应用第四章:网络通信与传输4.1 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4.2 数据传输的基本概念与技术4.3 常见的网络传输介质与技术第五章:局域网与广域网5.1 局域网的概念与组网技术5.2 广域网的概念与组建第六章:网络安全与管理6.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原则6.2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与防范措施6.3 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与方法第七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7.1 互联网与Web技术7.2 网络应用与服务7.3 移动互联网与无线网络技术第八章:实验与实践8.1 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设计与实施8.2 网络故障排除与维护8.3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测试与优化总结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学习,用户将能够了解网络组成和功能,并具备网络设备与协议的评估和选择能力。
用户还将掌握网络通信和传输的基本原理、局域网与广域网的设计和搭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实践。
我们相信,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将在未来的计算机网络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 Networks)一、课程简介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手段,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基础、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理论体系,以TCP/IP体系为应用体系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了解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初步掌握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方法;能独立组建较为简单的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的构建与配置;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引入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二)规范课程实验、实训,完善课程实验及实训的考核体系,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评价中比重,突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四)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五)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六)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七)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八)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导言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全面理解和运用能力,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法律框架和管理方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技巧。
第一章:知识产权概述1.1 知识产权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产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知识产权的分类:专利、商标、版权和商业秘密等1.2 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 国内外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概述-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组织和协定1.3 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 知识产权对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和价值评估第二章:专利管理2.1 专利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专利的定义和法律要求- 专利的申请和审批流程2.2 专利权的保护和维权-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和期限- 专利侵权纠纷的解决方法2.3 专利运营和管理- 专利的商业化和授权- 专利信息检索和分析第三章:商标管理3.1 商标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商标的定义和法律要求- 商标的注册和维护3.2 商标权的保护和维权-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和期限- 商标侵权纠纷的解决方法3.3 商标运营和管理- 商标的品牌建设和推广- 商标的价值评估和授权第四章:版权管理4.1 版权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版权的定义和法律要求- 著作权的取得和保护4.2 版权权利的行使与维权- 版权权利的范围和期限- 版权侵权纠纷的解决方法4.3 版权运营和管理- 版权的授权和许可- 版权的数字化管理和防护第五章:商业秘密管理5.1 商业秘密的基本概念与要素- 商业秘密的定义和法律要求- 商业秘密的保护和维护5.2 商业秘密权的保护和维权- 商业秘密权的范围和期限- 商业秘密侵权纠纷的解决方法5.3 商业秘密的运营和管理- 商业秘密的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 商业秘密的评估和交易第六章:知识产权管理实践6.1 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管理- 知识产权在企业战略中的作用- 知识产权与创新管理的关系6.2 知识产权风险管理与合规- 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知识产权合规的制度和措施6.3 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运营-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策略- 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易和合作结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法律框架和管理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计算机网络以及Internet是当代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是新世纪人才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标知道《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的性质、重要性和该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其它学科的关系,知道这门课在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地位,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手段,知道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知道计算机网络各种接入技术,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应用,知道信息保护方法和手段及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知道学科进展及未来方向。
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重点理解网络的分层原理和分层策略。
理解网络体系中各层的功能及实现这些功能所用的原理、方法、手段和策略。
初步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中ISO/OSI的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初步掌握各层的基本功能和实现方法。
初步掌握模型中的基本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层中的常用协议,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接入技术,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学会运用一些知识去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要做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计算机网络实现和现代网络应用的关系。
培养出学生发现计算机网络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养成学生以计算机网络原理为基础的对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意识,并为日后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其它学科、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中知识点的认知。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制订教学大纲的依据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适用范围本教学大纲适用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
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当具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预备知识,实训方面应具有电工、数字逻辑方面的技能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1.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2.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
3.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和维护的最基本方法。
4.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
5.初步培养在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
6.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
四、课程的背景知识1.前导课程及主要知识:2.后续课程及主要知识: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设计和解答与网络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的所学内容。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设(若没有,可以省略)1.本课程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实训教材两部分,文字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媒体,着重反映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形式上要便于学生自学。
2.录像教材配合文字教材的讲授,内容重点在于复习指导。
3.VCD光盘配合文字教材,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4.CAI课件作为新的网络教学媒体,采用HTML样式表、Java等格式编写,可以在互连网上使用也可以直接以光盘从微机中使用。
第三部分课程的学时分配及考核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课程教学总学时90学时,5学分(04级之前的教学大纲没有)。
其中授课54学时,实训24学时,社会实践12学时。
IP网络技术复习提纲
《IP网络技术基础》复习提纲一. 概述1.网络体系架构●TCP/IP体系使用3种类型的地址:物理地址、IP地址和端口地址,其中物理地址是所在连路定义的结点地址,IP唯一地定义了主机所在网络位置,端口地址用来标识进程。
●网络服务的概念:在分层的网络模型中,各层次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体现在相邻层次之间的界面上。
而服务的概念反映了相邻层次之间的关系,它定义为一个网络层次向相邻的高层提供的一组操作,是相邻层次之间的界面。
一个网络层次所提供的服务是向高层单向提供的,其表现形式是原语。
2. 底层子网技术●子网的类型:点到点类型,广播类型(以太)●冲突域和广播域的概念●网络连接设备:集线器、网桥(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
二.网际协议IP1.有类编址和无类编址(1)特殊地址:0地址和1地址路由器的IP地址是108.5.18.22/24,它发送一个直接广播分组到该网络上的所有主机,该分组使用什么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如果是受限广播呢?(2)子网及超网:超网:将多个 C 类的网络聚合起来,构成一个单一的、具有共同地址前缀的网络;超网掩码小于24 位;可以减少路由表表项的数量,节省路由器中的资源要构建超网,条件:•块数必须是2的整数次方(1,2,4,8,…)•这些块在地址空间中必须是连续的•超块的第1个地址的第3字节必须能够被块数均匀地分割开。
即:第3字节必须能够被块数N整除在下列地址块中,哪个组可以构成超网?其超网掩码是什么?a. 199.87.136.0 199.87.137.0 199.87.138.0 199.87.139.0b. 199.87.130.0 199.87.131.0 199.87.132.0 199.87.133.0c. 199.87.16.0 199.87.17.0 199.87.18.0d. 199.87.64.0 199.87.68.0 199.87.72.0 199.87.76.0(3)私有地址:问题: 当企业网有很多台主机,但只有很少数量的合法IP地址时,如何规划地址方案?解决方案:使用私有地址空间来进行企业网的地址分配在企业网和公网的边界路由器配置NA T,管理合法IP地址池当企业网的一台主机要发送数据报到公网,NAT设备从地址池中取出一个合法IP地址,并将该地址和主机的私有地址邦定(4)IPv6地址:兼容IPv4地址的IPv6地址: ::<IPv4 address>映射IPv4地址的IPv6地址: ::FFFF:<IPv4 address>用十六进制冒号记法给出映射到IPV4地址129.6.12.34的IPV6地址。
《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接入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AccessNetworkTechno1ogies学时数:32其中:实验学时:8课外学时:0学分数:2适用专业:网络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通信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网络技术等得到飞快发展。
用户对业务需求的多样化、个人化,促使电信网向数字化、IP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接入网是通信网络(包括电信网络与IP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入网技术,特别是【P接入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与普遍应用是当前通信网络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在全球广受重视。
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接入网技术的最新动态。
课程主要讲授接入网两大总体标准框架,即电信接入网标准G902和IP接入网标准Y.1231;以IP接入为中心,全面介绍各种宽带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技术原理、技术标准及典型应用;讲授用户接入网管理体系及相关控制和管理协议。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各种接入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能根据实际接入环境和接入需求,对接入网进行规划,培养学生对接入网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在课程中综合地运用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熟悉基础内容;掌握基本概念、主要宽带接入技术的原理、技术与应用;了解新技术动向;理解宽带接入与应用的基础内容,掌握宽带接入基本概念如信源压缩、信道纠错技术,掌握多载波调制、主要的线路编码思路,了解ADS1的超帧结构、APON中的测距、电视基础,了解HFC与CM、V5接口协议、家庭网络标准等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在以后的工程中加以实施和应用。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二章接入网体系结构(2学时)一、基本内容:(一)什么是接入网(二)电信接入网总体标准(Ξ)IP接入网的总体标准(四)接入网的功能模型(五)宽带接入技术(六)用户接入管理二、基本要求:了解接入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重点:电信接入网标准G902和IP接入网标准Y.1231。
ip规划课程设计
ip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IP地址的基本概念,掌握IP地址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IP规划的原则和流程,掌握子网划分和IP地址分配的方法。
3. 学生能够掌握网络地址转换(NAT)的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小型网络的IP规划。
2. 学生能够运用子网划分和IP地址分配方法,为给定网络拓扑图分配合理的IP地址。
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解决IP地址不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IP规划,培养对网络技术感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为我国网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IP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对网络技术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IP地址基本概念:IP地址的定义、分类(A、B、C类地址)、特殊IP地址(如:私网地址、广播地址)。
2. IP地址表示方法:二进制表示、点分十进制表示。
3. IP规划原则与流程:规划目标、网络规模、地址需求、可扩展性等考虑因素,以及IP规划的基本步骤。
4. 子网划分:子网掩码的概念,子网划分方法,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的应用。
5. IP地址分配:为网络设备分配IP地址的方法,包括静态分配和动态分配(如:DHCP)。
6. 网络地址转换(NAT):NAT的原理,NAT的类型(静态NAT、动态NAT、NAPT等),NAT的应用场景。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IP地址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引入IP规划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程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国际政治、外交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开课学期:第4学期学分:3 学分主讲教师:陈岳、房乐宪、方长平、闫谨、田野等指定教材: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印刷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际政治学的专业理论,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专业思维,提高专业素养,并初步具备运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方法观察分析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为本专业其它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认识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熟悉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重要思想及当代国际政治学的不同流派和观点,了解及当前的发展动态和学术前沿,掌握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以及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从而加深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理解。
课程简介:《国际政治学概论》是大学国际政治、外交学和政治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主要讲授内容是国际体系中各个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熟悉国际政治学的专业理论,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方法,加强专业训练,培养专业思维,提高专业素养,并初步具备运用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方法观察分析国际关系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为国际政治、外交学和政治学专业其它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国际政治体系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与部分重合。
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它集中表现为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定结构状态,即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行为主体是国际政治体系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公司等等。
它们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方面。
本课程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即国际政治互动。
冲突和合作是国际政治互动的最基本的形式。
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体现了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本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关系这个中心,研究经济、军事、法律和文化等因素对政治关系的影响和作用,及其受政治关系影响的方式、程度。
上述四层内容,即国际体系、行为主体、政治互动和一般规律,彼此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
国际体系是一个大的系统和总体环境,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互动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因此,本课程的讲授内容可简称为SAIL模式,即S(System):国际政治体系;A(Actor):国际行为主体;I (Interaction):国际政治互动;L(Law):国际政治规律。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教学要点:本章主要讲述国际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分析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渊源,论述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
课时:2周,共6课时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国际政治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包括国际行为主体及其对外行为、世界体系和国际格局、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多方面的综合。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国际政治学是在现代意义的国际政治形成等历史条件具备后才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特别是近代政治学、哲学、地理学、史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国际政治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国际政治学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本身经历了一个从理论探索、独立学科建立到发展完善的不同历史阶段;冷战后国际政治学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时期。
本章思考题:1、如何认识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2、如何认识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3、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前提是什么?4、如何认识国际政治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本章必读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1-307页,人民出版社,1995王沪宁,“政治时代”,《比较政治分析》,第1-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李少军,“国际政治学科”,《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3-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肯尼斯·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本章选读文献:李少军,《国际关系学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王逸舟,“理论大厦的地基与砖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邹三明,“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二章国际政治学的主要学说和流派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和评析国际政治学的不同理论流派及其基本理论观点。
首先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西方国际政治学形成以来不同时期的理论流派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
其次,总结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思想。
最后,对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发展进行介绍和评述。
课时:4周,共12课时第一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理想主义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观点;现实主义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以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理论分歧;行为主义学派和科学行为主义方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及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新现实主义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理论特点,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以及新现实主义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联系和区别;新自由主义学派对新现实主义的批评和挑战;建构主义学派的兴起及核心命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国际政治已经产生的历史条件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精辟论述和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和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和学术价值。
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理论前苏联东欧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对国际政治学理论进行探索,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和理论学派;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既有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历史的思想文化传统,又有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理论总结,在国际政治学理论和实践中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章思考题:1、试析西方国际政治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区别。
2、试析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贡献。
3、当代中国对国际政治理论的贡献是什么?本章必读文献:李少军,“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36-1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秦亚青,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胡宗山,学派争论与学科进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五次学派争论及其启示,《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李少军,国际关系大理论与综合解释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2 期邹三明,“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本章选读文献:[美]肯尼思•汤普森,《国际关系中的思想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美]肯尼思•汤普森,《国际思想大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罗伯特·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章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世界政治研究,第1-23页第七章世界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及其超越,第144-186页第十章政治现实主义的丰富传统,第274-293页第十一章反思《国际政治理论》——对我的批评者们的答复,第294-315页[美]大卫•鲍德温,《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三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对国际政治的系统和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对国际社会、世界体系和国际系统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和特征;对国际格局的发展演变及当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课时:2周,共6课时第一节国际社会与世界体系国际社会、世界体系和国际系统是从不同的视角在宏观上和整体上观察国际政治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国际社会强调单位成员之间的联系性和关联性;世界体系则强调行为主体的全球性和整体性;国际系统重点研究国际社会内在联系和结构功能。
第二节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国际政治格局是一定历史时期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国际政治格局一般具有单极、两极和多极等典型形态,以及一些中间型和过渡型形态;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与世界经济格局相互作用,以国际秩序为基础并呈现出过渡型和交错性的特点。
第三节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单极、两极和多极等各种形态,但都体现了以欧洲为中心和以大国为中心的基本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美苏之间的两极格局;二战后的国际政治力量多次分化组合,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对峙到两极多元的发展变化,但基本保持了两极格局的特点;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发展为单极多元的过渡形态,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本章思考题:1、如何认识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2、如何认识世界体系的形成?3、如何认识国际格局的基本类型?4、如何认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本章必读文献:[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系统”,《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第21-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李少军,“国际体系”,《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版,第140-18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宇燕,“对当今国际格局的几点思考”《文汇报》, 2004-03-28本章选读文献:李义虎,《国际格局论》,北京出版社,2004第四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教学要点:本章主要分析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等;研究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的历史条件、基本分类和行为特点;客观的评价个人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