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美术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美术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文学艺术
美术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李徽昭
[江苏理工学院,常州 213001]
摘 要:新世纪以来,美术为主导的视像化阅读越来越普泛,并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文学发展。 在此语境下,应重视美术的他者化视角,以 “美术” 透镜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多维扫描,从三个角 度介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是关注现代小说中的美术家形象,审视叙事视点与美术透视的关系,多 元解析美术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二是注意美术关联的文学流派发展,探讨文学思潮与美术思潮的同步 性,建构美术关联视域下的文学史书写新路径;三是多维观照现当代作家从不同视角的美术论述,以 此激活中国现代文论新资源等。通过美术视角的介入,或可重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问题,拓宽 文学研究边界,也期待由此建构更新维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87·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8卷·第 5期 文学艺术
化中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身份已被颠覆,整个文 学界由此而普遍滋生强烈的挫败感和生存危机 感”。① 的 确 如 此, 文 字 阅 读 的 耐 心、 体 力、 时间消耗显然强于图像阅读,图像正逐渐改变 以往 “文 之 余 ” 的 传 统 地 位, 大 有 图 像 统 治 阅读的趋势。有学者认为,图像阅读的流行乃 是 “图像 主 因 型 文 化 取 代 传 统 的 语 言 主 因 型 文化”,其中 “隐含着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 这或许意 味 着 “当 代 文 化 正 在 告 别 ‘语 言 学 转向’ 而 进 入 ‘图 像 转 向’ 的 新 阶 段 ”,② 宣 告我 们 已 经 进 入 一 个 “读 图 时 代 ”。 读 图 时 代、图像 阅 读 建 立 的 基 础 是 对 视 觉 感 官 的 亲 近,是对视觉文化的认同。表面来看,亲近视 觉感官、认 同 视 觉 文 化 与 电 子 媒 介 的 发 达 有 关,其 实 背 后 是 美 术 学 科 的 逐 步 发 展 壮 大 (直至近年被纳入 艺 术 学 学 科,从 文 学 中 独 立 出来)。新世纪 以 来,在 影 视、电 脑、手 机 等 新媒介拱动促引下,美术学科已走出原来相对 单调的架上绘画、纸媒创作等,不断向其他领 域拓展,动漫、设计、家装、印刷、布艺、建 筑等无不与美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直 接侵入文学领域,文学期刊、文学策划、网络 文学等诸多文学活动都离不开美术设计视觉效 果的影响与催化。可以说,好的文学文本,没 有相应的美术视觉创意推广,在当下显然难以 即时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潘天寿的中国画思想

潘天寿的中国画思想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5年11月号 总第172期20文/赵成清潘天寿的中国画思想内容提要: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他不仅重视中国画的创作,还强调对绘画理论的总结,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画理论与思想。

潘天寿的中国画理论主要包括对笔墨、构图、色彩等方面的技法归纳与分析,同时,他坚持应将绘画视为学术,从而将诗文、篆刻理论包含与绘画体系中,构建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绘画观,他的中国画理论为中国画的内部改良与现代演进起到了推进作用。

关键词:潘天寿;中国画技法;诗文;篆刻;人品潘天寿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画家,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席卷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时,潘天寿立足传统,坚持对古典书画的掇英,他在绘画、书法、诗文、篆刻方面均有着高深的造诣。

作为文人画家的代表,他坚持从中国画内部进行改革,不但形成出“强其骨”的用笔法则,其构图和立意均不同寻常,最终,潘天寿以不落窠臼的艺术面貌立于画坛。

而他的中国画艺术理论与思想对于中国画的现代演进也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其中,潘天寿的中国画技法理论、诗文与篆刻理论一道构筑了他的中国画理论,既反映出他的绘画方法,也显示了他的绘画观。

一、 潘天寿的中国画技法理论 在现代中国,面临西洋画的冲击,中国画大有式微之势,作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潘天寿始终对中国画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中国画必须为自己“正名”,中国画并非文人画中单纯的“消遣游戏之作”,而是可以“载道”的高雅精神产物,他提出:“人系性灵指挥之物,生存于宇宙间,不能有质而无文,文艺者,文中之文也。

然文,孽乳于质,质,涵育于文,两者相互相成,故《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为人之大旨欤。

’”[1]文人画滥觞以来,对画家全面修养的要求与日俱增,潘天寿尤其强调“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他从绘画与生活的关系出发,直接形容画事是精神食粮,更为画家之学术。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美学思想分析作者:李灵阁(指导老师:朱强)正文摘要:在20世纪中国的美学思潮发展的最为迅速,它结合了东方与西方,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成为中国艺术成效最显著的时期。

从而在这个时期也成就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例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李剑晨等。

他们在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绘画思想,以及他们绘画流派中的美学观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本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谈论这些艺术家的艺中国当代术思想及美术观。

关键词:20世纪当代艺术中国齐白石艺术流派美学思想传统与创新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这五千载历史中留下了不少令世人瞩目艺术作品和杰出的艺术家,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是中国画发展最迅速、成果最显著的时期。

它经历了从衰微、探求、奋进和走向复兴的历程。

画坛群星璀璨,名师辈出。

2003年,我国选出20世纪13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们是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吴昌硕、林风眠、李可染、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蒋兆和、刘海粟、石鲁、黄胄。

这些人的名字在20世纪当代美术史上熠熠生辉。

20世纪是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复兴和繁荣的世纪。

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的同时,文化方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仅从中国人物画来说,不仅摆脱了清末文人仕女画衰败的迹象,在几代画家的影响下,终于形成了关注社会、深入生活、亲近人民、结合传统、追求创新的人物画布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杰出的艺术家,其中齐白石影响深远。

①齐白石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用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

这种境界,得到传统文人阶层和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中国画坛的历史性地位。

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芳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同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同意,无限生机跃然纸上。

历史描述和逻辑构建——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

历史描述和逻辑构建——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
在上 述 的逻 辑基 点下 ,展 开 对 中国 2 0世 纪 审
历史描述 , 清理 其 内在 和外 在 的历 史 动 因 , 深 入 为 的观念 分 析 和逻 辑综 合 奠 定感 性 基 础 。另 一方 面 ,
对 2 0世 纪 的 中国审 美 主 义思 想予 以历 史理 性 和 辩
证 理 性相 得 益彰 的逻辑 综 合 . 而使 这 一 重要 的美 从 学 论 题 获得 历史 与 现实 相互 依 存 的 凸现 。
“ 美 主 义 ” 然 是 一 个 包 含 着 宏 大 历 史 叙 事 审 显 的话 语 . 寓 和 交 织 着 哲 学 、 学 、 学 、 史 、 寄 美 文 历 政
治、 经济 、 教 、 理等 多 种 意识 形 态 的丰 富 复杂 的 宗 伦 内涵 ,尤其 是 对 中 国 2 0世 纪 的审美 主义 进行 历 时 性 的描 述 . 显然 是 一个 宏 大 艰苦 的精 神劳 作 。作 者 把 握 着 一 个 重要 的理 论 准 则 . 鉴 现象 学 的 “ 原 借 还
描述 之 中。
体 系之 内与之 构成 积 极 的互 动 关 系 ,成 为组 织 、 整
合 、 聚 民众 的审 美话 语 系 统 ?文 学 的 审美 原 则是 凝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何种 方式 令 政 治训 诫 获得 审美 的表 现 力 ?再 次 , 围绕 2 纪 8 0世 0年代 以 降文 论话 语 转 型 问题 , 描述
史 演 进转 换 为 2 O世 纪 中 国历 史 语 境 的洞 穴影 像 ,
苦 跋涉 。令 人 欣慰 的是 , 叶世祥 在 经 历 十余 年 的艰
辛 思 考 和写 作 之 后 。 呈 现 这 本《 0世 纪 中国 审美 所 2

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反思.docx

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反思.docx

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反思20世纪中国的美学研究从无到有,从知之渺渺的隐学成为国人注目的显学,发展迅猛,成果斐然。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大专院校都已开设了美学课程,有条件的大学把美学列为了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不少大学拥有美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点;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及研究者人数之多,在世界各国中是名列前茅的。

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美学在中国学术文化中所取得的重大发展和重要影响。

中国美学研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浓缩了西方美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一事实本身又说明了中国美学研究广泛而混杂、多元而粗疏的特点。

就广泛而言,中国美学研究几乎涉及到了美学研究的全部领域:美的本体及本质;美的发生;美学的对象与范围;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审美差异、共同美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各门类的美的特征;审美范畴如美、优美、崇高、滑稽、悲剧、荒诞等。

此外还涉及了美学同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如同宗教、哲学、心理学、伦理学、艺术理论等等。

就混杂而言,中国美学研究把西方的各种美学思潮、流派都在短时间内大量引入,打破了西方美学在时间发展上的自然流程,同时唯心的与唯物的、超验的与实验的、思辨的与经验的、理性的与非理性的、阶级论的与超阶级论的观点、方法都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同时运作,显得体系林立、派别丛生而观点混杂。

就多元而言,中国美学的研究从本世纪初引进西方美学理论至建国初期,就呈多元的态势。

从30年代起,各种哲学和政治派别的美学理论同时在学术上斗争共生。

在50年代大争论的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呈现出美学家们不得不自觉归向一元化的趋势,但在许多根本问题和具体问题上的分歧依然较大。

进入80年代后,随着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的大量涌入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蓬勃兴起,更是呈现出纷繁的多元化趋势。

20世纪中国的美学研究多次在短时间中大量引进西方美学思想,尤其在80年代以来,以非常迅猛的态势引进了各派现代西方美学理论。

在一个世纪之中,就引进和容纳西方两千多年美学的思想,以至于在20世纪末的时候,我国美学理论界研究的课题,出现了几乎同西方现代的美学研究同步的现象。

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意境”观点综述

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意境”观点综述
—墨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画 大 家 “ 境 观 点 述 意 " 综
袁 晓黎
( 国艺 术 研 究 院 研 究生 院 , 中 北京 1 0 0 ) 0 0 0
摘 要 :谈 及 “ 境 ” 所 见 多 为 中 国 古代 画 论 中及 至 近 意 , 现 代 关学 家对 此 问题 的 论述 ,其 实二 十世 纪 的很 多 中 国画 大 家在 通 过 创 作 实践 发 展 中国 画 的 同 时也 在 理 论 上 努 力 充 实和 发 展 了 中 国画 。 对 “ 境 ” 意 的研 究和 探 讨 即 为他 们 倾 注 了颇 多 思考 的 一 个 领 域 。 是 这 些理 论 较 为 零散 。 文 以理 论 思 考 的 但 本 逻 辑 演进 为 线 索 , 理 并展 现 了这 些 画 家从 对 “ 境 ” 个 概 梳 意 这 念 本 身 的探 讨 衍 生 出对 一 系 列 中 国 画 特 有 的 审 美 之 “ ” 意 和 “ ” 深 入 思 考 。 而 对 如 何 营 造 意 境 见 仁 见 智 、 抒 己见 的 境 的 进 各
“ 境 ” 称 “ 界 ”是 中 国古 代 最 基 本 的 关 于 艺 术 形 象 意 又 境 . 的审 美 范 畴之 一 。先 秦 时 已有 意 境 说 的萌 芽 :易 经 》 “ 象 《 的 立 尽 意 ” 庄 子 的 “ 不 尽 意 ” ; 诗 六 义 ” 比 兴 。汉 魏 六 朝 时 ; 言 说 “ 有 期 , 机 、 勰 、 嵘 论 述 情 与 物 的 关 系 :意 象 ” “ 味 ” “ 陆 刘 钟 “ 、滋 、 肉 骨 ” “ 韵 ” 概 念 , 意境 说 的形 成 产 生 了直 接 作 用 。中唐 时 、神 等 对 期 “ ” “ ” 个 概 念 结 合 成 “ 境 “ 一 新 的审 美 范 畴 , 意 与 境 两 意 这 随 后 经 刘 禹 锡 、 空 图 、 羽 等 论 述 , 意境 ” 断 得 到 详 尽 丰 富 司 严 “ 不 的 阐 释 和 发挥 。 明清 时深 入 探 讨 意 境理 论 , 使其 成 为 固定 的 审 美 概 念 。最 后 王 国维 集 前 人 之 大 成 , 出 了完 整 的意 境 理 论 。 提 在 此 之 后 . 宗 白华 、 友 兰 、 光 潜 等 先 生 拓 展 境 界 的存 在 有 冯 朱 传 统 。 境 界 观 念 多元 性 转 向上 层 建 筑 的许 多 领 域 。 么 对 二 使 那 十 世 纪 中 国 画大 家 而 言 . 意 境 ” 在 他 们 的 创 作 实 践 中 又 引发 “ 了怎 样 的 思 考 , 们 对 如 何 在 画 面 中 营 造 出 “ 境 ” 有 哪些 他 意 又 创 建 性 的论 述 呢? 本 文 就 吴 昌硕 、 黄宾 虹 、 悲 鸿 、 海 粟 、 徐 刘 潘 天寿、 大千、 风眠 、 张 林 傅抱 石 、 可 染 这 几 位 画 家 的 观 点进 行 李 综合 阐述 。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

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论著述卷帙浩繁,蔚然可观。

据统计,从东晋至清代(1919年以后者不计)仅画学著作,已达814种。

如果再加上书法、工艺、雕塑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史论著述,数字就会更大。

当然,在中国古代美术研究中,主要以书法和绘画为对象,其他门类的著述则比较零碎和少见,而且,史与论以及鉴赏、批评区分不明,往往融合为一体,再有,论述多为经验性的、感悟式的,文体近乎随笔、杂谈一类,较少理论色彩和系统性。

这些,是20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美术研究的一些主要特点。

自本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美术研究受到西方艺术研究方法的影响,特别是1949年以后,更多的学者和书画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使中国美术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突破。

艺术院校培养了美术史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随着美术考古发掘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和美术创作的繁荣,美术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回顾本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历程和学术成果,拟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美术理论研究以及对外国美术的介绍和研究等三个方面,逐一论述之。

一中国美术史研究“美术”一词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是“五四”时期移入中国的。

在此以前,中国古代的有关著作只有画史画论、书史书论等专史专论。

直到本世纪中叶,这种状况没有多大改变。

用现代方法研究和写作的比较系统的专史出现于20年代中期。

1925年出版了潘天寿《中国绘画史》,随后,陆续出版了郑昶《中国画学全史》(1929)、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1)、滕固《唐宋绘画史》(1933)、陈师曾《中国绘画史》(1934)、秦仲文《中国绘画学史》(193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1937)等多部史著。

50年代以后,才有所谓综合性的美术史出版,如胡蛮《中国美术史》(1952)、李浴《中国美术史纲》(1956)、阎丽川《中国美术史略》(1956)、王逊《中国美术史讲义》(1956)等,同时,也有一批专史和断代史出版,如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和《中国连环图画史话》(1957)、王伯敏《中国版画史》(1961)、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196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1982)以及王伯敏主编的8卷本《中国美术通史》(1988)、毕克官、黄远林合著《中国漫画史》(1986)、张少侠、李小山合著《中国现代绘画史》(1986)、薄松年《中国年画史》(1987)、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1988)、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1985)、王子云《中国塑雕艺术史》(1988)、陈少丰《中国雕塑史》(1993)等。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研究的新拓展——评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研究的新拓展——评叶世祥《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
本 文 的 P F文 件 可 以 从 x ea .Z . uc D u boW Ue . d n获 得
DoI 1 . 7 ̄i n17 —5 5 0 2 30 2 : 03 5 .s.643 5 . 1. . 8 s 2 0 0
在 中 国现 当代 文 艺理论 研究 中 ,审美 主义 是一 个具有 相 当热度 的关键 词 ,尽 管 由于特殊 的 社 会政 治 原 因,审美主 义 的研究 步伐 多少 显得姗 姗来 迟 ,但 是 ,这 并不 影 响其研 究成绩 的取 得 。国
中国现代 审 美 主义 思 想研 究 的新 拓 展
— —
评 叶世祥 2 O世纪 中国审美主义 思想研 究
巫 明 川 , 刘 坛 茹
( 温州 大学 物理 与 电子信 息工程 学 院,浙 江温 州 35 3) 20 5
摘 要:叶世祥教授 的 2 世 纪 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 究》是一部 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在研 究路 径上, 0
了一个 独特 的视 角 。


研 究路径 :敏锐 的问题 意识和精 妙 的概 念梳 理

个 学 者在 研 究路径 的选择 上如 果大 刀 阔斧 容 易挂一 漏万 ,而 全面 梳理 则容 易分 不清 主次 。
由此 ,作者 以一种 切 中肯綮 的外 科手 术 刀式 的研 究来 探讨 中国审 美主义 思想 。作 者 以问题 意 识为
2 1
课 题研 究 成果 “ 0世 纪 中 国审美 主义 思想 研 究 ”被 国家社 科基 金年 度项 目鉴 定 为优秀① 2 ,这位 一
度 是温 州 大学 最年 轻 的文科 教 授 ,以他 一 贯 的执著 和睿 智探 寻 古老 而又现 代 的审美 主 义思想 ,从

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旨在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作家群体在美术领域的思想变迁与影响。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文化、艺术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也是美术思想多元化、创新化的时期。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作家美术思想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与贡献。

本文首先回顾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影响作家的美术思想。

在此基础上,文章对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美术思想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他们的艺术观念、创作实践、审美追求等。

本文还将探讨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与变化。

文章还将关注这些美术思想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艺术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风貌。

通过对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的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对当时及后世美术创作与理论的影响,以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理解,也为今天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20世纪中国作家的美术观念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社会的剧变与文化的冲突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家群体,其美术观念亦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

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交汇中,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美术思想。

许多作家在美术观念上,坚持了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继承。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发扬光大。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传统艺术需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美术观念,既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评论和理论中。

随着西方艺术思想的传入,20世纪的中国作家开始了一场关于东方与西方艺术的对话。

他们一方面积极学习西方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另一方面则试图在西方艺术中找到与东方艺术的契合点,实现艺术的跨文化交流。

这种对话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美术思想,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摘要本文对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主要特点、规律及其与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的关系。

通过对研究方法的科学设计、样本收集和分析,总结出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的主要特点和规律,并深入探讨其创新性和启示性。

关键词: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发展历程,特点,规律,创新性,启示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Chinese writers in the century, ming to explore their historic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 process, mn characteristics, law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politics, culture, art, etc. Through the scientific design of research methods, sampl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Chinese writers in the century,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ir innovation and inspiration. Keywords: Chinese writers in the century, Aesthetic thoughts, Development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Laws, Innovation, Inspiration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鲁迅简介200字

鲁迅简介200字

鲁迅简介200字
鲁迅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浅谈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

浅谈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

浅谈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作者:苏浩宇何可任雨龙于越许少锋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0期[摘要]“诗书画”同一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历史传统,受此潜在影响,20世纪以来,中国作家以不同方式关注、介入并思考着传统书画、民间美术、现代美术,在木刻艺术、传统书画等美术类型发展上提出了诸多值得探究的观点与见解,这些美术论述与现代中国作家的文化艺术实践及其文学文本有着复杂的内在关联,与文学思潮、文学文本构成了审美表意实践共通而又有所差异的张力关系。

本着学术探究与创新的出发点,本论文对这一现代文学与美术的学科交叉地带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解读了新文学成长与现代美术发展间的密切互动关系,为美术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

[关键词]20世纪;美术思想;现代美术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0-0010-0120世纪中国作家在文学创造外,以群体或个体方式关注、介入、思考着传统书画、民间美术、现代美术等不同的美术类型。

这些由文学出位的关注、介入与思考显示了20世纪中国作家的美术面向,他们以美术实践、修养内化而来的精神资源滋润着20世纪中国文学,推动着现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在当下视觉文化冲击文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空间受限、文学理论研究创新点不足的形势下,20世纪中国作家介入美术创作的现象,作家书画创作中的审美迁移,现当代作家的一系列出位之思,这些美术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联问题有着值得思考与探究的丰富意义。

一、读图时代的文学与美术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社会,时空距离逐步缩小,消费文化日益发达,人类感知世界的渠道、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对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视觉文化逐步兴盛并逐渐攻城略地,在“‘潮来天地青’的视觉文化洪流‘扫,传统文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从意识形态话语到大众审美文化,卜的中心地位和权威身份已被颠覆,整个文学界由此而普遍滋生强烈的挫败感和生存危机感”。

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

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

202120世纪我国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启示范文 20世纪是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在嬗变中不断成长的一个世纪,此时的美术教育是在传统美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的美术教育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学科。

其教育思想的变迁是在教育、学术、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等格局的变动中由诸多因素的进行互动和形成合力的结果。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思想对传统与外来文化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不断融合西方教育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美术教育实践和不同的政治观点的影响下,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直接决定了这段时期美术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一、中西思想观念的融合与碰撞对美术教育思想的影响 20世纪,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始终在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清末民初是学校美术教育的萌发阶段,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西方教育制度被引进,美术教育体制被纳入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都以日本师范美术教育为参照物。

此外,不少仁人志士还把所接受的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和学员美术教育方式引入中国,“为西方美术教育的中国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当时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日本教育进行全盘接受,他们仍把教育思想建立在以“中学为体”的基础上,在斥儒的同时,仍没有摆脱儒家的教育理念,从而使美术教育刻上了明显的“改良社会”的烙印。

辛亥革命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美术教育体制由“日本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推动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此时期,美术教育思想也从实用性开始向人文性转变:一方面,倡导美术教育要“救国”;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了美术教育“塑造人格”的思想。

新中国建立后,苏联教育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席卷中国的以契斯恰科夫为代表的前苏联素描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美术教育模式。

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西方教育理念影响着中国教育,同时,美术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均被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

20 世纪初期“海派” 代表画家书法观念研究

20 世纪初期“海派” 代表画家书法观念研究

20世纪初期“海派”代表画家书法观念研究徐海东内容摘要清末民初由赵之谦、任伯年等人开创的“海派”画风对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同以往的文人画派相比,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海派”画风艺术风格上有其独特之处。

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海派”画家比较重视书法在绘画中的作用,重视笔墨线条的金石味,绘画用笔方式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这种改变是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在艺术领域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关键词赵之谦吴昌硕书法金石入画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发生巨变的时期,政治经济上的变革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在发生。

在五口通商重镇的上海,由于“海禁一开,贸易之盛,无过上海一隅,而以研田谋生者,亦皆于而来,侨居卖画。

”1这种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前来谋生的职业画家。

英国的艺术史家迈克尔·苏利文在其书中写道:“活跃于上海的任伯年画风中,通商口岸特有的喧嚣的气氛与融汇在大众性之中的蓬勃生气文化交融在一起。

”2“海派”画家在吸收外来艺术积极因素的同时,作品带有强烈时代气息,给衰弱的清末绘画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绘画创作的同时,“海派”画家十分重视书法在绘画领域的运用,社会民众审美取向的变化影响了其书法风格的形成。

其书法倾向于古朴厚重的碑派意趣,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一“海派”画家以书入画观念和书法的碑学取向在中国艺术领域,由于绘画与书法特殊的亲缘关系,历来不少文人画家都主张以书入画、书画相融。

而其中影响较大者,则首推元代赵孟頫,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其绘画名作《秀石疏林图卷》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正是赵对书法与绘画在用笔、形式美感上的联系的理论总结。

王原祁的《麓台题画稿·仿大痴设色》云:“书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然后可以言画。

”3则是从传统的文人画角度阐释了书法在绘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指出:且画法与书法相通,能书者大抵能画,故古今书画兼长者,多画中笔法与书无以异也。

翻译下的20世纪中国美学

翻译下的20世纪中国美学

翻译下的20世纪中国美学
的发展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是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进入近代化的阶段,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促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德国化”和“日本化”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的背景下,20世纪中国美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实践者和思想家,他们努力寻求一种适合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

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是著名的新文化运动家、哲学家和诗人鲁迅。

鲁迅提出了“新民风”的概念,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

同时,20世纪也出现了以陈独秀、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提出了“国学”和“自由主义”的思想,强调了中国文化的自我审视。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冯友兰提出了“西方化”的概念,提出结合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

此外,20世纪中国美学还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例如,田汉提出了“日本化”的概念,提倡将日本的文化理念应用到中国的现实生活中。

总之,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中国美学家们不断探索一种新的美学理论,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浅析鲁迅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贡献

浅析鲁迅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贡献

浅析鲁迅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贡献关键词:鲁迅;美术;木刻;文艺理论1906年的青年鲁迅还在日本仙台留学学医,受到日俄战争幻灯片的影响决定弃医从文。

以前我以为“从文”就是写文章而已,现在才明白其实不仅仅是写文章,“文”不仅是文学,而是文艺,包含了文学和艺术,鲁迅自从开始了文学活动以来,同时也开始了美术活动。

直到1936年逝世,这其间的三十年鲁迅为了中国的美术发展可谓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胡蛮曾评价说:“鲁迅对于美术,是一个中国历史遗产的整理者,国际美术的介绍者;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并且是革命美术运动的倡导者”。

在日期间,鲁迅接触到了大量的外国美术作品,当时鲁迅研究过古代希腊的雕塑和瓶绘工艺,历经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十八九世纪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以来的各种流派的作品;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美术史、浮世绘和漫画,更有深入的研究和真切的认识,欧洲艺术在青年鲁迅面前展示了另一图画天地。

对他后来指导木刻,这个阶段的广泛接触和学习研究是很重要的。

也正由于鲁迅对美术素有研究,辛亥革命后,就被“临时革命政府”请去教育部主管文物图书和美术事宜。

教育总长蔡元培很重视美育,他也知道鲁迅研究美学和美育富有心得,希望鲁迅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这也正是鲁迅愿意做的。

鲁迅在北京期间共写了五篇美术论文。

即《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序》和《随感录》第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三。

当时鲁迅先生不仅撰文,还参加实际美术活动,他从不放过美术展览,1926年6月他处在因撰文怒斥段祺瑞军阀政府一手制造“三一八”惨案而受到通缉,行动不自由的境况下,还去看司徒乔个人画展,买了两幅反映北京贫民生活的画。

那时鲁迅还很注重新兴的漫画创作,认为漫画和杂文一样可以“针砭社会的痼疾”,给邪恶势力以辛辣的讽刺和打击,是短兵相接的战斗利器,因此在北京时期的五篇美术论文中有两篇都是谈漫画创作的。

1928年12月,鲁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等人在上海成立“朝花社”,合资出版《艺苑朝花》,目的就是为了“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国作家美术思想研究
“诗书画”同一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历史传统,受此潜在影响,20世纪以来,中国作家以不同方式关注、介入并思考着传统书画、民间美术、现代美术,在木刻艺术、传统书画等美术类型发展上提出了诸多值得探究的观点与见解,这些美术论述与现代中国作家的文化艺术实践及其文学文本有着复杂的内在关联,与文学思潮、文学文本构成了审美表意实践共通而又有所差异的张力关系。

本着学术探究与创新的出发点,本论文对这一现代文学与美术的学科交叉地带进行了尝试性探索。

论文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美术、文学思潮汇通角度呈现现代作家美术思想的宏观文化背景。

对20世纪早期与末期的文学与美术思潮进行了比较阐释,还原了“五四”时期文学革命与美术革命的历史情境,指出美术与文学范畴由交融到分立过程中的工具功能化特质,进而对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增多的艺术跨界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其现象、缘由、趋势。

同时解读了1927至1977年文学与美术大众化思潮中的协同并进关系,透析出半个世纪文艺大众化思潮的宏观脉络,从而对比审视20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与美术中的伤痕、寻根、先锋思潮,由于其全民参与的大众化实践方式,也可以说是对半个世纪文艺大众化的内在呼应式的历史反拨。

第二部分,对典型的作家群体与个体的美术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与解读。

群体角度主要选择美术论述较多,可阐释余地较大的新月派诗歌群体来解读。

在论述新月派群体美术关联基础上,从总体视角阐释新月派群体及其诗学观念的美术影响,并具体探讨新月派核心人物闻一多与徐志摩的美术
思想。

个体角度主要选择与美术关联度较深、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家来论述,如鲁迅、沈从文、丰子恺、汪曾祺、贾平凹等。

具体的美术类型阐释上则选择影响较大的木刻艺术及与文学关联较多的传统绘画、书法进行解读。

具体来说,首先,从美术视角对鲁迅、沈从文进行比较解读,指出作为美术家的鲁迅、沈从文在绘画经历、书法风格、美术兴趣上的不同,沈从文爱好古典书画,鲁迅则较多关注民间美术,这种差异与二人审美取向有着内在关联。

鲁迅、沈从文都集中关注过木刻艺术,且都注意到木刻艺术地方色彩问题,不过,就木刻艺术发展趋向,鲁迅显然比沈从文乐观,也印证了二人审美取向的差异。

其次,以汪曾祺、贾平凹为中心,解读传统绘画与文学的关联论述,他们以文学方式实践着源自传统书画的文化意识,其文学文本的美术书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美术思想。

汪曾祺、贾平凹与丁玲小说中传统书画与现代美术的不同画家形象及美术书写,显示了文化发展中美术类型的不同意味,现代美术与传统绘画由此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

再次,从审美现代性角度阐述作家书画的传统渊源、审美特征,在现代语境下提出“作家书画”类型独立的观点。

面对艺术市场全球化趋势,提出“去艺术化”的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再造命题,进而阐释当代中国作家的系列书法文化观,指出书法创作者精神文化修养和生命投入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对作家美术思想中的留白、地方色彩范畴的文学实践进行拓展探究。

通过文本细读,论述文学创作的结构形式、人物塑造、刹住结尾三种留白方式,提出文学地方色彩的风景风俗、方言运用、形式技巧三种形态,指出留白与地方色彩范畴的思想价值及实践意义,这
或许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传统,是中国文学面向世界的文化主体意识建构的一种可能。

总体而言,本论文以文学立场透视20世纪中国作家不同的美术论述,由美术视角介入文学研究,用文学思维透视现代
作家的美术思想,作家群体及个体与不同美术类型相结合,文学思潮
与美术实践相联动,以美学、美术史、思想史、比较文学等多角度的交叉思维方式,解读了新文学成长与现代美术发展间的密切互动关系,审视了新文学作家文学观念与美术观念互为渗透与影响的现代艺术
现象,梳理了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美术协同发展的历史经验,开拓了新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为美术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