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第2节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1课时8,9的乘法口诀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1课时8,9的乘法口诀西师大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1课时 8,9的乘法口诀西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节第1课时 8,9的乘法口诀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8,9的乘法口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8,9的乘法口诀。

学生需要掌握8,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让学生掌握8,9的乘法口诀。

2. 培养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记忆8,9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口诀卡片3. 黑板4. 粉笔5. 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我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例如,我可以问学生:“如果我们有8个苹果,每个苹果分给2个人,一共可以分给多少人呢?”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2. 知识讲解(10分钟)接着,我会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8,9的乘法口诀。

我会逐一解释口诀的每个部分,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诀,我会举一些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我会讲解如何用8,9的口诀计算16乘以24。

我会让学生跟随我的讲解,一起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5. 团队合作(5分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会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一起背诵8,9的口诀,或者进行口诀接龙游戏。

6. 板书设计(5分钟)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将8,9的乘法口诀进行板书设计。

我会将口诀的每个部分写在一起,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口诀的结构和规律。

7. 作业设计(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8,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案

第2课时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课时内容教材第33页例9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经历用列表的方式解决“安排货车”的过程,体会列表法的优点,学会结合具体情境有序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2.能熟练运用列表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选用合理的方案。

3.通过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用列表的方法有序整理信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考考你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课件出示)教学提示:第二题填空要提示学生答案不唯一,并要求学生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举出来。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能够正确回答。

师:同学们都表现不错。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板书课题: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课前安排两个习题,与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通过对习题的思考和解答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原理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探究用列表的方式确定分配方案。

(课件出示)(1)理解题意。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仔细看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学提示:学生理解题意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次都装满和恰好运完36吨煤这两个关键点。

【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有两辆车,一辆载质量是8吨,一辆载质量是6吨。

预设2:两辆车要运完36吨煤。

预设3:在运煤的时候,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

预设4:要求的问题是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2)小组交流,探究方法。

师:“恰好运完36吨煤”是什么意思?【学情预设】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36吨或超过36吨都不合题意。

师:求怎样派车恰好把36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8吨的车、载质量6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36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8×()+6×()=36表示。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节余多少钱——第二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节余多少钱——第二课时》
运算解决。
板书设计
节余多少钱(二)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减,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运算。
225 450 675
225+225=450(元) 450+225=675(元) 675元>580元
答:三个月就够了。
580-225=355(元) 355-225=130(元) 130元<225元
答:三个月节余的 钱能买到洗衣机。
谢谢!
580-225=355(元) 355-225=130(元) 130元<225元
答:三个月节余的 钱能买到洗衣机。
说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结论总结
今天在解决问题时,又一次遇到三位数加 减混合运算,我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把前 两个数相加减,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运算,我们 计算时特别要细心,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新课学习 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225 450 675 答:需要三个月。
新课学习 几个月节余的钱才能买到一台洗衣机?
225 450 675
225+225=450(元) 450+225=675(元) 675元>580元
答:三个月就够了。
580-225=355(元) 355-225=130(元) 130元<225元
答:三个月就够了。
580-225=355(元) 355-225=130(元) 130元<225元
答:三个月节余的 钱能买到洗衣机。
刚才我们解决用节余的钱购买洗衣机的问 题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结论总结
225+225=450(元) 450+225=675(元) 675元>580元
答:三个月就够了。
答:三个月节余的 钱能买到洗衣机。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分数除法1、分数除法第2课时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分数除法1、分数除法第2课时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第2课时西师大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第2课时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3单元的第2课时,主要包括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

具体内容有: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

2. 学会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例如:“小明有2/3的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3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解答,引出分数除法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通过示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分数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 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进行解答,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除法计算法则:1. 分数除以分数,等于分数乘以倒数。

2. 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3.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七、作业设计(1)2/3 ÷ 1/2 =(2)3/4 ÷ 4/3 =(3)5/6 ÷ 7/8 =2.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1)小明有5个苹果,他想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2/3,如果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那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第2课《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第2课《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第2课《分数除以整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分数除以整数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3单元第2课的内容。

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对于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运算方法进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为学生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运算方法。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进行拓展讲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单元第2课时《运白菜》(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第2课时《运白菜》(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第2课时《运白菜》(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节课主要讲解以下知识点:1.掌握物品数量的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加法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培养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热爱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运用加法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自主思考、合作学习的习惯。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物品数量的变化如何影响加法运算的结果。

2.如何让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问题:“小明拿回家10个白菜,妈妈又给了他5个白菜,这时他家一共有多少个白菜呢?”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等学生讨论了一会儿之后,再请同学上来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述一遍。

最后,老师简单地讲解一下加法运算的概念。

2.新课讲解(1)设置情境老师提出以下问题:“假设今天是农村里的一个大集市,已知某一个卖菜的摊位上开始有10个白菜,接着他卖了2个白菜,再又卖了3个白菜,那么目前他还剩下多少个白菜呢?”并请一名学生上来回答这个问题。

(2)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老师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观察是否有两个不同的运算方式计算这个问题。

等学生讨论过后,老师指导学生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在黑板上展现。

(3)运用加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老师给出更复杂的问题:“某一天,农村里有一个卖菜的摊位上有10个白菜,他一共要卖15个白菜,那么他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一共卖了多少个白菜呢?”并请一名学生上来解答这个问题。

让学生将自己的解决思路向大家展示。

3.实例演练老师出示一道作业题:“小明去菜场买了24个白菜,其中8个白菜卖给了王大伯,再卖给李阿姨的比王大伯多了1个,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白菜呢?”。

让学生自己完成这道作业题,并互相核对。

全国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第2节3《程序流程图》教学设计

全国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全册第三单元第2节3《程序流程图》教学设计
3. 项目导向学习
教师将设计一些编程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应用程序流程图。学生将分组完成项目,通过实践来提高他们的编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角色扮演
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程序设计师的工作场景。学生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项目经理、程序设计师、测试员等,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程序流程图的理解和应用。
-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程序流程图,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1. 学生层次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然而,在程序设计方面,他们可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程序流程图的理解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深入。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编程基础,如变量、数据类型、控制结构等。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可能在程序设计和流程图绘制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素质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这对学习程序设计有一定的影响。
3. 行为习惯
3. 培养学生利用流程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程序流程图的概念和作用
2. 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3. 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4. 流程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1 利用课件展示程序流程图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程序流程图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流程图的基本符号
2.1 介绍流程图中的基本符号,如开始、结束、判断、循环等。
3. 题型三: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题目:请描述流程图的绘制方法。
答案:流程图的绘制方法包括确定起始点、确定结束点、绘制判断条件和循环条件、连接各个符号等步骤。首先确定算法的起始点和结束点,然后绘制判断条件和循环条件,最后将各个符号通过直线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流程图。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教案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 1 课时【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水钟激发学生对本课的探究兴趣,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为探索环节做好铺垫。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水流的速度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燃香是利用“变短的速度是均匀的”来计时的,那么你们猜测一下,水流的速度是否也均匀呢?(预设:是;不是。

)让我们来观察一下。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过渡:好像大家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呢!接下来我们就用秒表来准确地测量一下。

探索二:测量水流的速度1.布置任务:出示秒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2.小结:当孔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时,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水流帮助我们粗略地计时。

3.过渡:如果要计量更长的时间呢?(预设:需要流出更多的水。

)那么水继续流出至100毫升、150毫升,所需的时间会是多少呢?探索三: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1.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在探索二中测得的数据,推测量杯内的水积聚到100毫升、1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探索与研讨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测量的水流速度的变化情况。

小组1: 我们组测量出量杯中的水积聚到50毫升所用的时间是30秒,推测水积聚到100毫升和150毫升所需的时间分别是60秒和90秒,但实际测得的时间分别是64秒和103秒。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主持人:其他小组对小组1的结论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吗?小组2:我们同意小组1的结论,另外补充:水流速度的大小与水位有关,我们在实验中发现,随着瓶内水位的下降,水流的速度越来越小。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4.小结:水位的高低会引起水流速度的变化,随着水位降低,水流速度会减小。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根对水分的吸收课件 (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根对水分的吸收课件 (新版)冀教版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2.作出假设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 细胞吸水。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 细胞失水。
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萝卜条 开始时质量 硬度的变化情 结束时质量变化(克)
(克)



甲 一段时间后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的生活离 不开水,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 成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 原料,水在植物的生活中有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
植物生活需要的水是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的
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
植物形形色色的根
合作讨论
1.根的主要吸水区域是根尖的 哪个部分?
2.根与土壤接触面积是 成熟区
根毛
怎样扩大的?
喷灌
滴灌
小结 一.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植物主要通过 根毛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 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水溶液的浓度 细胞失水 三、根毛吸水的原理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溶液的浓度
四、合理灌溉
课堂巩固:
1.在根尖形成大量根毛与
相适应C.( )
2019/10/19
28
谢谢欣赏!
2019/10/19
29
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表面积, 提高根吸水的 效率,即增加根单位时间的
吸水量。
根毛吸水的原理
1、根毛吸水的条件:
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土壤

溶液的浓度
2 、根毛适于吸收分 的结构特点:
细胞壁薄,细胞质少, 液泡大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背生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工具和技术第2课时 斜面 笔记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工具和技术第2课时 斜面 笔记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工具和技术第2课时斜面笔记
以下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第 2 课时《斜面》的笔记: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

2.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

3. 能用斜面的原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2. 难点:能用斜面的原理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图片,如盘山公路、螺丝钉等,引发学生思考斜面的作用。

2. 认识斜面:讲解斜面的定义和组成,让学生了解斜面是一种倾斜的平面,可以用来提升物体。

3. 探究斜面的作用: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斜面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并记录所需的力。

-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

- 进一步探讨坡度对省力效果的影响,发现坡度越小,省力效果越明显。

4. 应用斜面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斜面原理,并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斜面的作用和应用。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的斜面应用,并思考它们的工作原理。

通过以上的笔记,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斜面的相关知识,理解斜面的作用和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和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粤教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广东靓汤》教案

粤教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广东靓汤》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指引三年级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不了的食物,那广东人冬天都煲什么汤呢? 一起来看看吧!(1)虫草熟地老鸭汤(润肺、止咳、去燥)(2)紫苏生姜红枣汤(暖胃散寒、促进胃部消化)(3)白萝卜猪骨汤(预防感冒和治疗感冒、提高自身的抵抗力)(4)莲藕花生排骨汤(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师:广东人个个都是资深的美食家,喝个汤还能喝出好身体,真让人佩服哦。

4、小活动:小厨师们,行动起来!让我们向长辈学一学煲汤吧。

活动2:美味“靓汤”我学做1.师:每次喝到家人煲的美味的“靓汤”都会让我们回味无穷,这么好喝的汤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2.思考:想煲的这个“靓汤”需要用什么食材和调料呢?我先向长辈请教一下。

●第一步:选购食材。

小厨师想学煲的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确定步骤。

选购好食材后,请教一下爸爸妈妈,你想学煲的汤要怎么煲?将烹饪步骤和注意事项写下来。

了解冬季适合喝的汤有哪些。

小活动学生学习煲汤的方法指名说一说填写表格●第三步:开始烹饪。

经过向家长请教学习,我们已经有一定的准备了。

现在可以小试牛刀,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给家人煲一次汤吧!记得把烹饪的过程拍摄下来。

师:看照片中的小朋友做得多认真呀!●第四步:请家人品尝。

经过小厨师的一番努力,美味“靓汤”终于大功告成了!先别急,放一小会儿,等汤没有那么烫的时候,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盛上你精心烹制的“靓汤”。

活动3:学做“靓汤”活动日记师:小厨师煲的汤味道如何?家人怎样评价?煲汤中有哪些值得记录的难忘的事情?将它们记录下来吧。

可以写我的煲汤日记,也可以把自己煲汤时的工作照制成相册。

交流与分享1.把我们煲的“靓汤”与老师、同学分享,用照片记录这开心的一刻吧!2.设计一份创意手抄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了解的广东“靓汤”。

反思与体认1.在煲汤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是怎样解决的?我遇到的问题:我解决的方法:我还收获了:2.通过活动,我们了解到不同食材的汤适合各试着写一写,做一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2一个数除以小数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2一个数除以小数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2 一个数除以小数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3单元第2节内容,主要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掌握这个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规则,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计算,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难点在于理解运算过程中的逻辑和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和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我要去超市买苹果,每公斤的价格是12元,我想买3.6公斤的苹果,那么我需要支付多少钱呢?2. 例题讲解: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将3.6公斤转换成3600克,然后用3600克除以1000克(1公斤),得到3.6。

接着,我们用3.6乘以12元,即可得到最终的价格。

所以,我需要支付3.6乘以12等于43.2元。

3. 随堂练习:请大家计算一下,如果我买2.5公斤的苹果,我需要支付多少钱呢?4. 讲解答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2.5公斤转换成2500克,然后用2500克除以1000克,得到2.5。

接着,我们用2.5乘以12元,即可得到最终的价格。

所以,我需要支付2.5乘以12等于30元。

5. 深入讲解:那么,如果我有一个数,比如说5.6,我想知道它除以2的结果是多少呢?我们可以将5.6转换成560,然后用560除以2,得到280。

所以,5.6除以2等于2.8。

同样的,如果我们将5.6转换成5600,然后用5600除以2,得到2800。

所以,5.6除以0.2等于28。

大家明白了吗?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今天的重点内容,包括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方法,以及我们刚刚讲解的例题和练习。

七、作业设计请大家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包括一些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题,以及一些应用题,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巩固今天学到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2课时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_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2课时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_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2课时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_西师大版《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节问题解决第2课时有关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意义和运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那个是多少的应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例题中的两道小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乘、除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用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明白得。

明确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运算;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用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练习,把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发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的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迁移和知识的融会贯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培养学生的分析、判定、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照等量关系式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究发觉成为学生自身进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猎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要紧采纳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看推理能力,同时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点,因此我要紧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第三单元    第二节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小试牛刀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 酸钾溶液”的解释,正确的是( B ) A.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硝酸钾 B.100克硝酸钾溶液中含有10克硝酸钾 C.该溶液中硝酸钾与水的质量比为1:10 D.该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9:10
公式变形
1.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3.溶剂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达标测试
1.把一杯食盐水倒出一部分,没有改变的是( D ) A.溶质的质量 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质质量分数 2.家用食醋是含醋酸质量分数为5%的水溶液,其中的 “5%”的含义是( ) A.100克醋酸中含醋为5克 B.100克醋酸的水溶液中含醋酸5克 C.100克水中含醋酸为5克 D.100克醋酸的水溶液中含水5克
3.在80g15%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g水, 求此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
80g×15%
80g+20g
×100% =12%
4.向40g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 60g10%的氯化钠溶液,求混合后 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 40g×5%+60g×10%
×100%
40g+60g
解:设稀释时所加水的质量为x 50 g × 20% =(50 g +x)× 10% x=50 g 答:稀释时所用水的质量为50 g。
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在100g水中溶解20g食盐,所得食盐水中 溶质质量分数为20%。 (2)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碳酸钠溶液 中取出10g溶液,则取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 数变为2%。
1.配制400g20%的氢氧化钠溶液, 需要氢氧化钠多少克?需要加水 多少克? 氢氧化钠: 400g×20%=80g 水:400g-80g=320g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2分数除法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2分数除法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2 分数除法人教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分数除法。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分数除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学习如何将一个分数除以另一个分数,以及如何将分数除以整数。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计算,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个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我已经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分数除法的学习,让大家理解分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 讲解与演示:我会通过黑板和粉笔来进行讲解和演示,详细解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一些例题来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和演示之后,我会给大家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大家独立完成,以检验大家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解答与讲解:我会对同学们的练习题进行解答和讲解,指出大家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我会利用黑板进行板书设计,清晰地展示分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分数除法的相关练习题,包括一些计算题和应用题。

我会给大家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些作业,并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

同时,我也会给大家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这就是我今天的数学教案。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和大家的努力,我们能够一起理解和掌握分数除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细节1.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第九节-分数除法的应用(4)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第九节-分数除法的应用(4)
部编版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分数除法的应用(4)
分数除法
部编版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你见过工人修路吗?
部编版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一条道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队 单独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想一想 (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 (2)要解决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部编版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2.5km
30km
1.67km
30km
30km (2.5+1.67)km
假设这条路长30千米
一队每天修 30÷12=2.5(千米) 二队每天修 30÷18≈1.67(千米) 两队合修,每天修 2.5+1.67=4.17(千米) 两队合修,需要 30÷4.17 ≈ 7.2(天)
小提示
要求“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是求两队合作的工 作时间。合作时间一定小于任何一队单独完成的时间。
部编版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一条道路,如果甲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乙队单独 修,18天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如果知道两队单独修完所需要的 时间和这条道路的长度,就能求 出各队的工作效率。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
1 6
小时,乙队需要
1 8
小时,
两队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辨析:两个分数后边都有单位“小时”,因此这两个分数是 工作时间而不是工作效率。
1÷(1÷
1 6
+

18)=114(小时)
答: 114小时可以完成。
部编版 数学 六年级 上册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 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基本等量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第2节《有多少名观众》(学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三单元第2节《有多少名观众》(学案)

3.2 《有多少名观众》学案一、学习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和方法(以小估大),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数量进行估计,发展数感;2、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到估计的应用价值。

二、重难点1、掌握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的估计方法;2、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估算,把估算的方法也写下来。

96×28≈101×32≈52×321≈70×257≈(二)设问导读结合课本第33也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要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1)一个一个地数?一排一排地数?有更好的方法吗?(2)可不可以先估计体育场有多少个看台,再估计一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最后估计出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用上面的方法估计人数,这样得到的结果是()的。

(填“可以”或“不可以”)3、当堂练习——估计语文课本其中一页的字数。

(三)合作探究1、要估计这个看台的人数,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吗?(1)讨论后列出算式并估算。

×≈×=(2)这个体育场实际能容纳多少名观众?×=思考:我们估计具体事物的数量,可以将其分成()的几部分,先估计()的数量,再估计出();也可以列出乘法算式,估计出乘法算式的(),确定具体事物的数量。

(四)自我检测——课本第34页第1题、第4题。

(五)拓展提升自选一张报纸,估计其中一版的字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图表展示] 教材第63页 图322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先读图识表]———————————————
由图中文字和箭头指向可知: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由气 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的。 2.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 有机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生态系 统的变化。 3.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 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
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
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 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 产生土壤盐碱化。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先思考再核对答案 教材第64至65页活动
【点拨】 每隔2~7年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厄
尔尼诺现象与东南信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由于东南信风的增 强或减弱而引起了洋流变化,进而引起附近海域生物的变化。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首先把握绿色植物光合
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的过程,然后依照二者内在的逻辑关系 逐层展开进行分析即可。
【解析】
本题给出了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
图。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 中吸收水分、氮和其他化学元素,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氧 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氮气及其他气体释放到大气 中,把无机物等归还到水体、土壤中。 【答案】 (1)CO2 O2 N2 H2O
2.当南下暖海水迫使秘鲁寒流向西运动时,南下暖海水不 仅抑制了上升流,使海水中的营养盐类减少,而且使太平洋东 部海域水温升高,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 海鸟因饥饿而死亡。 3.“厄尔尼诺”年时,东南亚、东非、亚马孙平原干旱, 北美、东亚气温升高,墨西哥湾沿岸、秘鲁沿岸、南美洲东南 部、维多利亚湖周围、太平洋中部降水增加。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2.西风漂流形成的最主要动力是什么?其形成体现了哪些 圈层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
【提示】 盛行西风。其形成体现了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 能量传输与交换。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1.作用 (1)是地理环境 发展演化 的原因。 (2)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第3步 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1)填上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__, E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现代地理环境的形成中起着重 要作用,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使自然界中____________的 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________圈、 ________圈和岩石圈。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解题思路 (1)要简要阐述整体性的含义。 (2)分析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 地理要素。 (3)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其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 果关系。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举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会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严 重,使黄河三角洲每年向大海延伸几千米,是形成华北平原的 主力;西北地区植被破坏引起的荒漠化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沙 尘暴频发;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 雾,使喜马拉雅山降黑雪等。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再演练应用]———————————————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了图中哪些要素的相 互影响?
【提示】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反映了 地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哪些要素的相互影响?
【提示】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使上升流减弱,海区水温
【提示】 生物循环。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 1 问题 2 问题 3 问题 4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学生分组探究一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拓展延伸)
第 1 步 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 飓风。 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 1963 年提出来的, 也是“蝴蝶效应” 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 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2)化学元素
服/务/教/师
N(P、K)
返回菜单
大气

免/费/馈/赠
LJ地理· 必修1
(1)生物在物质运动中的作用:生物通过生物循环联系各大 圈层,进行着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 (2)碳循环在维持地表系统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另一方面,碳循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保持在某一相对恒定 的水平,保证地表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起到调节地表气温 的作用,为动植物生长繁衍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环 境。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2.体现
吸收 光合 作用 呼吸 作用 CO2、H2O O2
释放 O2 CO2、H2O
制造或消耗 制造 有机物.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返回菜单LJ地理· 必修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述的是哪种循 环过程?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和 土壤等。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2.整体性 (1)形成
(2)体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 协调一致 ; ②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区域间相互 联系 ,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其他区域。
【提示】 生物圈与岩石圈。
2.在生物循环过程中是如何实现能量交换的。
【提示】
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
再通过食物链将能量传递给动物,生物体死亡后,被微生物分 解,将化学能转换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去。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第2步 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 1.图示法表示四大圈层间能量的交换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教材第68页活动
【点拨】 植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
环境的创造者,通过物质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 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 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地球上植物的出现,使地球面 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 境。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2.各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 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各圈层物质运动如 下所示: (1)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2)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第3步 巧练——习题印证,落实强化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 (1)~(2)题。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 的作用( A.a C.c ) B.b D.d )
LJ地理· 必修1
学生分组探究二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深化 理解)
第1步 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请思考下列问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地理环境 哪些圈层之间的物质运动?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LJ地理· 必修1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1)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 动力 。 (2)是联系各圈层的桥梁和纽带。 2.例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