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 ppt课件
• 非洲绿猴肾细胞、人胚肾细胞、传代猴肾细胞 (Vero、BSC1、FRhK-4、FRhK-6)、人胚肺2倍体成纤维细胞和人肝癌细 胞株 (PLC/PRF/5) 等。不引起CPE。因此需用免疫荧光法 或放射免疫法检出HAV。
11
流行病学
我国人群甲肝感染率约80% 12
致病性及免疫性
▪ 传染源:病人(潜伏后期、急性早期) ▪ 途径:粪—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造成爆
发流行 ❖ 发病机制:主要通过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
细胞损害。
13
临床表现
• 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
– 潜伏期:15-50天(30天) – 临床类型:
– 免疫力:较牢固
14
临床表现与血清学反应
16
微生物学检验:形态学
免疫电镜直接查粪便中病毒颗粒。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粪便用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
• 急性肝炎,粪-口传播,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短,发 病较急,一般不转慢性,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
5
生物学性状
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 球形,27-32nm,单正链RNA,20面体,无包膜 – 电镜下两种颗粒同时存在
❖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 ❖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
6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球形,衣壳二十面体,无包膜 • 单股正链RNA
只有一个读码框架,可分为3个功能区 P1区:编码衣壳蛋白(VP1-4) P2区:编码转录与基因调控蛋白 P3区:编码蛋白酶和RNA转录酶
• 抵抗力强 • 粪-口传播,致肠外疾病
7
HAV的电镜照片
生物学性状
• 发病急;症状明显,90%以上出现黄疸,85%以上的病人 抗HA试验阳性;
11
流行病学
我国人群甲肝感染率约80% 12
致病性及免疫性
▪ 传染源:病人(潜伏后期、急性早期) ▪ 途径:粪—口传播,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造成爆
发流行 ❖ 发病机制:主要通过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造成肝
细胞损害。
13
临床表现
• 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
– 潜伏期:15-50天(30天) – 临床类型:
– 免疫力:较牢固
14
临床表现与血清学反应
16
微生物学检验:形态学
免疫电镜直接查粪便中病毒颗粒。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粪便用免疫电镜检测HAV颗粒;
• 急性肝炎,粪-口传播,暴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短,发 病较急,一般不转慢性,无慢性携带者,预后良好。
5
生物学性状
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 形态结构(与肠道病毒相似)
– 球形,27-32nm,单正链RNA,20面体,无包膜 – 电镜下两种颗粒同时存在
❖实心:有感染性,有抗原性 ❖空心:无感染性,有抗原性
6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 球形,衣壳二十面体,无包膜 • 单股正链RNA
只有一个读码框架,可分为3个功能区 P1区:编码衣壳蛋白(VP1-4) P2区:编码转录与基因调控蛋白 P3区:编码蛋白酶和RNA转录酶
• 抵抗力强 • 粪-口传播,致肠外疾病
7
HAV的电镜照片
生物学性状
• 发病急;症状明显,90%以上出现黄疸,85%以上的病人 抗HA试验阳性;
肝炎病毒 PPT精品课件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es
病毒
致病 基因组
传播 流行 好发 重型肝炎 慢性携带 慢性 肝硬化/肝癌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HAV HBV HCV HDV HEV HG V
甲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庚型
ssRNA ssRNA
血性垂 血性垂 血性垂
ssRNA
粪-口
ssRN A
血垂
流行/暴发
流行/暴发
儿/青
青/成
+
+
++
+
-
+
++
-+
+
+
+
+
+
+
+
丙球 HBIg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sAg Prevalence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HBV感染者血清中, 电镜下可看到三种与 病毒相关的颗粒
Dane particle mode
3. 发病机制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 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HBV对细胞的直接损伤
4. 感染HBV的临床类型
HBV感染量少,免疫功能正常:急性 免疫功能低下:慢性 病毒感染量大,免疫功能亢进:暴发 免疫功能未完全发育:耐受
5. HBV与肝癌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HBV Ag、Ab的检测
(四)抵抗力:强
100℃ 10’:感染性(-),Ag性(+) 121℃ 20’/160℃ 2hs(干烤) 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 白粉、环氧乙烷等。
(五)实验动物和细胞培养
黑猩猩敏感,体外培养尚未成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携带者、乙肝患者 2. 传播途径
Hepatitis Viruses
病毒
致病 基因组
传播 流行 好发 重型肝炎 慢性携带 慢性 肝硬化/肝癌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HAV HBV HCV HDV HEV HG V
甲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庚型
ssRNA ssRNA
血性垂 血性垂 血性垂
ssRNA
粪-口
ssRN A
血垂
流行/暴发
流行/暴发
儿/青
青/成
+
+
++
+
-
+
++
-+
+
+
+
+
+
+
+
丙球 HBIg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sAg Prevalence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HBV感染者血清中, 电镜下可看到三种与 病毒相关的颗粒
Dane particle mode
3. 发病机制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体液免疫所致的免疫损伤 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 HBV对细胞的直接损伤
4. 感染HBV的临床类型
HBV感染量少,免疫功能正常:急性 免疫功能低下:慢性 病毒感染量大,免疫功能亢进:暴发 免疫功能未完全发育:耐受
5. HBV与肝癌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HBV Ag、Ab的检测
(四)抵抗力:强
100℃ 10’:感染性(-),Ag性(+) 121℃ 20’/160℃ 2hs(干烤) 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3%漂 白粉、环氧乙烷等。
(五)实验动物和细胞培养
黑猩猩敏感,体外培养尚未成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携带者、乙肝患者 2. 传播途径
肝炎病毒 ppt课件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AV infection
Anti-HAV Prevalence
High
Intermediate Low Very Low ppt课件 13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抗原稳定,只一个血清型。感染后可产 生持久免疫力。
Ig M Ig G 急性期出现 恢复期出现 早期诊断 防止再感染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种类: 甲型肝炎病毒(HA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丁型肝炎病毒(HDV) 戊型肝炎病毒(HEV) GBV-C/HGV、TTV 其他病毒 黄热病毒、CMV、EBV、风疹病毒等
ppt课件
ppt课件 5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HAV对乙醚、酸、热 (60℃1h) 稳定,在零 下20℃贮存数年仍保持感染性。 HAV经高压 (121℃20min)、煮沸 (5min)、 干热(180℃1h)、甲醛 (1∶4 000、37℃3d)以 及氯 (10ppm~15ppm、30min) 等处理均可使 之灭活。 鉴于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因此对肝炎 患者及其排泄物处理应特别小心。
ppt课件
22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结构
完整的HBV颗粒亦称Dane颗粒,直径为 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 颗粒内部:双股环状DNA和DNA多聚酶。
颗粒表面(内衣壳):含有HBcAg
和HBeAg 外衣壳(包膜):厚7nm。 脂质双层:含有HBsAg 和PreSAg
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引起的甲型肝炎是急性肝炎, 主要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可造成暴 发或散发流行,潜伏期短,发病较急, 一般不转为慢性,亦无慢性携带者, 预后良好。
肝炎病毒ppt课件
治疗:对症处理
学习交流PPT
13
hepatitis B virus,HBV)
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结构 2、培养特性 3、抵抗力
学习交流PPT
15
形态与结构
1、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
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
2、结构:核酸——双链DNA、长(负)链、短(正)链
小球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颗粒
学习交流PPT
18
大分子 膜蛋白
中分子 膜蛋白
小分子 膜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模式
学习交流PPT
19
S区
正链
C区
负链
P区
重复序列
X区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结构模式
学习交流PPT
20
培养特性
1、动物接种:黑猩猩 2、细胞培养:肝癌传代
学习交流PPT
21
抵抗力
1、100。C 10min、0.5%过氧乙酸灭活 2、耐干燥、紫外线、低温
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
标本采集:血清 血清学诊断:“两对半”测定 病毒核酸测定
学习交流PPT
28
HBsAg
表15-3 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临床分析
HBeAg
抗HBs
抗HBc
抗HBe
结果分析
+
-
-
-
-
感染HBV,结合肝功能判断有无乙肝
+
+
-
-
-
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者
+
+
-
+
-
急性或慢性乙肝(俗称“大三阳”,传染
肝炎病毒 PPT课件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 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 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 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已型肝炎病毒(HFV) 庚型肝炎病毒(HGV) TT型肝炎病毒(TTV)
通过胆汁随粪便 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
入血并形成
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血症
• 致病机理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不明显 机体的免疫病理作用——主要机理
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早 期——抗HAV-IgM升高——甲肝的确诊依据 恢复期后——抗HAV-IgG升高
(Hepatitis B Virus, HBV)
1965年发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有一 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产生抗体抗原反应的神秘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命名
为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
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也就是乙肝病 毒的表面抗原(HBsAg)。自此,对乙型肝 炎的研究势如破竹,病毒的其他部分很快被 发现了: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 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展现了病毒的表 面和核心;1972年,认识到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感染 性有关。
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 27nm,无包膜
电镜下可见核心致密与 空心两种
呈20面立体对称 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
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Feinstone(1973)
HAV的结构
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 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 化及肝癌相关。
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缺陷病毒 已型肝炎病毒(HFV) 庚型肝炎病毒(HGV) TT型肝炎病毒(TTV)
通过胆汁随粪便 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
入血并形成
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 病毒血症
• 致病机理 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损害作用——不明显 机体的免疫病理作用——主要机理
免疫性
HAV只存在单一的抗原抗体系统,即HAVAg和抗-HAV. 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诱生出高效价抗-HAV。
早 期——抗HAV-IgM升高——甲肝的确诊依据 恢复期后——抗HAV-IgG升高
(Hepatitis B Virus, HBV)
1965年发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有一 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产生抗体抗原反应的神秘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命名
为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
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也就是乙肝病 毒的表面抗原(HBsAg)。自此,对乙型肝 炎的研究势如破竹,病毒的其他部分很快被 发现了: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 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展现了病毒的表 面和核心;1972年,认识到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感染 性有关。
HAV的生物学性状
属小RNA病毒科,直径 27nm,无包膜
电镜下可见核心致密与 空心两种
呈20面立体对称 外面为一独立外壳,内
含一个单链RNA分子
Feinstone(1973)
HAV的结构
医学课件-肝炎病毒(HepatitsVirus)-课件
防治措施
提出了预防肝炎病毒的措施,如注射疫苗、避免接触感 染源、注意个人卫生等,以及治疗肝炎的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休息与营养疗法等。
展望: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进展
介绍了近年来肝炎病毒研究的进展,如病毒基因组研究、病毒变 异与耐药性研究等。
未来发展方向
探讨了未来肝炎病毒研究的发展趋势,如新型疫苗研发、抗病毒 药物的研发等。
肝炎病毒的控制策略
监测与筛查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和筛查,以及时发现和治疗肝炎病例。此外,对孕妇进行筛查 也有助于预防母婴传播。
治疗与管理
及早发现和治疗肝炎病例可以降低传播风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抗病毒 治疗等。同时,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也是控制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引起戊型肝炎,主要通 过污染水源、食物、海 产品等传播。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 ,即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等传播给 人类。
2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 血、注射、母婴传播等。
3
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 毒相似,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接种效果评估
定期对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效果评估,以了解接种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为后 续接种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肝炎病毒的种类与传播途径
总结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途径和危害性。
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详细阐述了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此外,肝炎病毒还可能影响皮肤、眼睛等部位, 导致黄疸、皮疹等症状。
提出了预防肝炎病毒的措施,如注射疫苗、避免接触感 染源、注意个人卫生等,以及治疗肝炎的方法,包括药 物治疗、休息与营养疗法等。
展望: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进展
介绍了近年来肝炎病毒研究的进展,如病毒基因组研究、病毒变 异与耐药性研究等。
未来发展方向
探讨了未来肝炎病毒研究的发展趋势,如新型疫苗研发、抗病毒 药物的研发等。
肝炎病毒的控制策略
监测与筛查
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和筛查,以及时发现和治疗肝炎病例。此外,对孕妇进行筛查 也有助于预防母婴传播。
治疗与管理
及早发现和治疗肝炎病例可以降低传播风险。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抗病毒 治疗等。同时,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也是控制肝炎病毒传播的重要手段。
引起戊型肝炎,主要通 过污染水源、食物、海 产品等传播。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1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 ,即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海产品等传播给 人类。
2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 血、注射、母婴传播等。
3
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 毒相似,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接种效果评估
定期对疫苗接种计划进行效果评估,以了解接种覆盖率和免疫成功率,为后 续接种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肝炎病毒的种类与传播途径
总结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途径和危害性。
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详细阐述了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此外,肝炎病毒还可能影响皮肤、眼睛等部位, 导致黄疸、皮疹等症状。
-肝炎病毒ppt课件
HAV微生物学检查
感染早期可检测血清中的抗-HAV IgM; 流行病学调查可检测抗-HAV IgG; 对已接种甲肝疫苗者检测中和型抗-HAV抗体; 直接检测抗原或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
RNA。
甲肝的防治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急性期病人;所有废弃物
及日常用水均需严格消毒。
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水产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3、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的生物学性状
40--60nm球形;有包膜;+ssRNA
基因结构
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似HBV 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 潜伏期: 4-8周 无症状HCV携带者和慢性丙肝者多见 诱发肝外损伤:肾小球肾炎 免疫力不牢固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概率很小,主要 是由于三个方面的因素阻止了禽流感病 毒对人类的侵袭。首先,禽流感病毒不 容易被人体细胞识别并结合;第二,所 有能在人群中传播的流感病毒,其基因 组必须含有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 而禽流感病毒没有;第三,高致病性的 禽流感病毒由于含碱性氨基酸数目较多, 使其在人体内的复制比较困难。
肝炎病毒
概况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尤以甲、 乙、丙、戊4个而且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目 前已知的甲、乙、丙、丁、戊、庚及TTV型肝炎, 在我国均有发生型别的流行情况严重。 仅乙肝病 毒携带者以达1.2亿之多。可以说,病毒性肝炎是 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
概况
甲型肝炎病毒与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 起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乙型、丙型主要由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 染而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可致慢性肝
2021/1炎/8 ,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2021/1/8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Anti-HAV Prevalence
High Intermediate Low Very Low
2021/1/8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AV infection
2021/1/8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 致病机制。
• 致病机理:HBV感染人体后,其所引起的肝脏和其他脏器病 变,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与人体 的免疫状态有一定的关系。HBV 进入人体后,侵袭肝细胞, 在其中复制繁殖,然后从肝细胞中逸出,并不引起肝细胞的损 害,但在肝细胞膜表面上形成特异性的病毒抗原。从肝细胞逸 出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和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
一、生物学形状
• 属肠道病毒72型 • 形态:呈球形 • 结构:直径27-
32nm,单股正链 RNA,二十面体产体 抵对抗称力,:无抵包抗膜力强,对乙
醚 、酸、热等较稳定。
2021/1/8
HAV病毒结构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 传染方式:粪口途径 • 致病机制:
在肝细胞内增殖,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 免疫病理作用也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急性肝炎。 • 免疫性: HAV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HAV IgM 和IgG, 抗HAVIgG对再感染具有免疫力。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2021/1/8
2、核心抗原(HBcAg) • 存在于Dane颗粒中; •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 血清抗-HBcIgM的检出,表明病毒在肝细
胞中复制。
2021/1/8
3、e抗原(HBeAg) • 存在于Dane颗粒中; •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 是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 突变株可不产生HBeAg。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四、防治原则
•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 力
• 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 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接种者:
医务人员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发现已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 2021/1/8 与HBsAg、HBeAg阳性者有密切性接触者
西南地区感染率高;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 正常,或HBsAg阴转。
• 与HBV协同或重叠感染 1. 同步感染(coinfection) :与HBV同时或先后感染。 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 上发生HDV感染。在重叠感染中,HDV复制水平较高, 极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加重和慢性化,与肝硬化 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2021/1/8
(五)抵抗力
•强 ◆能耐受低温、紫外线、干燥和 一般消毒剂100℃10分钟、高压蒸 汽灭菌、0.5%过氧 乙酸等能使 HBV灭活。
2021/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传染源:乙肝病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 传播途径:血液和血制品途径、母婴垂直传
播、性接触传播等途径; • 临床表现: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
+
--
-
-+
-
-+
-
--
期 -” - +
2021/1/8
- - HB 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 - 急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 - + 急慢性乙肝(大三阳)
+ + 趋于恢复(小三阳)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既往感染或“窗口
衣壳组成。
管形颗粒直径为22nm, 长度100~500nm不等, 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2021/1/8
(二)乙肝病毒的基因
• 短链:为正链,长 度是长链的50%~ 100%
• 长链:为负链,含 HBV全部遗传信息
S区:编码HBsAg 和前S1抗原和前S2 抗原
C区:编码HBcAg 和HBeAg
P区:编码DNA 多 2021/1/8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 球形,有包膜,属RNA病毒 • 传染源:病人、病毒携带者 • 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性接触等 • 引起丙型肝炎 •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 •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 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
2021/1/8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属缺陷病毒,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经输血等途径传播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人,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
2021/1/8
2021/1/8
HAV体内过程
三、微生物学检查
• 形态学检查:免疫电镜检测病毒颗粒 • 抗原或抗体检查:
检测抗HAVIgM是确诊甲型肝炎的依据 检测抗HAVIgG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ELISA法和放射免疫测定
2021/1/8
2021/1/8
甲型肝炎病程
四、防治原则
• 一般性预防:加强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 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 • 紧急预防: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程度决定肝细 胞的损伤程度。免疫反应强力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重症肝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后易演变成慢性肝炎或携带 者;免疫功能正常且侵及肝细胞的病毒量较多时,临床表现多 为一般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重症肝炎和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 肝外损伤;
• 2)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组成、抗抵力; 致病性(传染源与传播途经,致病机理)与免疫性
; 微生物学检查法(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在临
床上的意义); 防治原则。
• 3)HCV、HDV和HEV
传染源、传播途经与所致疾病。
2021/1/8
病例
56岁,女性。因乏力10 d,尿赤3 d人院。10 d前出现乏力、 四肢酸软、胃纳减退伴恶心,无呕吐和发热,3 d前尿液加 深如浓茶样。体格检查:精神委靡,皮肤和巩膜明显黄染。 心、肺(一),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 GPT 727 u,STB 47.7μmol/L,HBsAg(+), HBeAg(+),抗-HBc(+),抗-HBcIgM(+),HBV DNA 2 .37×105copies/ml。
•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 • (2)HBV有哪些抗原抗体系统,各有哪些特点? • (3)请分析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
2021/1/8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 致病机制。
• 临床表现: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性 损害,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其 潜伏期为45-180天,易感者通常在受感染后3个月左右发病 。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及 腹泻等,部分病人有发热、黄疸,约50%患者起病隐匿,临 床症状多不典型甚至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患者肝功能 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DNA和 DNAP均为阳性。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或转为慢性,有的发展 为肝硬变甚至肝癌;还有个别病例病情发展迅猛,肝细胞大 片坏死,成为重型肝炎;而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无症状的乙肝 病毒携带者。
(三)乙肝病毒的复制
吸
附
、 穿
壳脱
前基
入
因组
肝
细
胞
转译外衣壳蛋白 转译内衣壳蛋白 复制子代核酸
组装 释放
2021/1/8
2021/1/8
乙肝病毒的复制
(四)HBV的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HBsAg) • 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 HBsAg亚型的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并与种族
有关; • 血清HBsAg是感染HBV的重要标志; • 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是中和抗体,
2021/1/8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HEV)
• 球形,无包膜,属RNA病毒 • 传染源:病人,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 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极少转为慢性 • 少数病情较重,孕妇感染死亡率高
2021/1/8
小结
• 1)甲型肝炎病毒
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
学习要求
➢1)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 免疫性、防治原则。
➢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结构 、抗原组成、抗抵力;致病性(传染源与传播 途经,致病机理)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 防治原则。
➢3)熟悉HCV、HDV和HEV的致病性。 ➢4) 了解其他内容。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 脂蛋白暴露,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 细胞;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2021/1/8
HBV与原发性肝癌
• 乙肝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比对照高 • 原发性肝癌患者有HBV感染标志者比自然
人群多 • HBV感染者比阴性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
险性高217倍 • HBV可诱导土拨鼠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 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2021/1/8
2021/1炎/8 ,并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
2021/1/8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Anti-HAV Prevalence
High Intermediate Low Very Low
2021/1/8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AV infection
2021/1/8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 致病机制。
• 致病机理:HBV感染人体后,其所引起的肝脏和其他脏器病 变,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是与人体 的免疫状态有一定的关系。HBV 进入人体后,侵袭肝细胞, 在其中复制繁殖,然后从肝细胞中逸出,并不引起肝细胞的损 害,但在肝细胞膜表面上形成特异性的病毒抗原。从肝细胞逸 出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和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
一、生物学形状
• 属肠道病毒72型 • 形态:呈球形 • 结构:直径27-
32nm,单股正链 RNA,二十面体产体 抵对抗称力,:无抵包抗膜力强,对乙
醚 、酸、热等较稳定。
2021/1/8
HAV病毒结构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 传染源: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 传染方式:粪口途径 • 致病机制:
在肝细胞内增殖,直接造成肝细胞损伤, 免疫病理作用也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急性肝炎。 • 免疫性: HAV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HAV IgM 和IgG, 抗HAVIgG对再感染具有免疫力。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2021/1/8
2、核心抗原(HBcAg) • 存在于Dane颗粒中; • 不易在血液中检出; • 可在感染的肝细胞表面存在; • 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G、IgM); • 血清抗-HBcIgM的检出,表明病毒在肝细
胞中复制。
2021/1/8
3、e抗原(HBeAg) • 存在于Dane颗粒中; • 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 是病毒复制及强传染性的指标; • 产生抗-HBe,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 突变株可不产生HBeAg。
-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四、防治原则
•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 力
• 人工自动免疫: 疫苗(血源性、基因工程)
• 人工被动免疫: 高效价人血清球蛋白(HBIg),接种者:
医务人员或实验室工作人员 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 发现已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 2021/1/8 与HBsAg、HBeAg阳性者有密切性接触者
西南地区感染率高;患者可不定期隔离,或隔离至肝功能 正常,或HBsAg阴转。
• 与HBV协同或重叠感染 1. 同步感染(coinfection) :与HBV同时或先后感染。 2.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 上发生HDV感染。在重叠感染中,HDV复制水平较高, 极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加重和慢性化,与肝硬化 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2021/1/8
(五)抵抗力
•强 ◆能耐受低温、紫外线、干燥和 一般消毒剂100℃10分钟、高压蒸 汽灭菌、0.5%过氧 乙酸等能使 HBV灭活。
2021/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传染源:乙肝病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 传播途径:血液和血制品途径、母婴垂直传
播、性接触传播等途径; • 临床表现: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结果分析
+
--
+
+-
+
+-
+
--
-
-+
-
-+
-
--
期 -” - +
2021/1/8
- - HB V感染或无症状携带 - - 急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 - + 急慢性乙肝(大三阳)
+ + 趋于恢复(小三阳)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既往感染恢复期 - + 既往感染或“窗口
衣壳组成。
管形颗粒直径为22nm, 长度100~500nm不等, 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
2021/1/8
(二)乙肝病毒的基因
• 短链:为正链,长 度是长链的50%~ 100%
• 长链:为负链,含 HBV全部遗传信息
S区:编码HBsAg 和前S1抗原和前S2 抗原
C区:编码HBcAg 和HBeAg
P区:编码DNA 多 2021/1/8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 球形,有包膜,属RNA病毒 • 传染源:病人、病毒携带者 • 传播途径:输血、注射、性接触等 • 引起丙型肝炎 •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 • 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 ELISA法检测抗HCV抗体
2021/1/8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属缺陷病毒,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经输血等途径传播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人,我国丁肝感染率在1.6%-5%,
2021/1/8
2021/1/8
HAV体内过程
三、微生物学检查
• 形态学检查:免疫电镜检测病毒颗粒 • 抗原或抗体检查:
检测抗HAVIgM是确诊甲型肝炎的依据 检测抗HAVIgG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ELISA法和放射免疫测定
2021/1/8
2021/1/8
甲型肝炎病程
四、防治原则
• 一般性预防:加强饮水和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 • 特异性预防:接种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活疫苗 • 紧急预防: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细胞免疫应答的强弱程度决定肝细 胞的损伤程度。免疫反应强力的患者可能发生急性重症肝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BV后易演变成慢性肝炎或携带 者;免疫功能正常且侵及肝细胞的病毒量较多时,临床表现多 为一般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免疫复合物性的免疫损伤:重症肝炎和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 肝外损伤;
• 2)乙型肝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抗原组成、抗抵力; 致病性(传染源与传播途经,致病机理)与免疫性
; 微生物学检查法(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在临
床上的意义); 防治原则。
• 3)HCV、HDV和HEV
传染源、传播途经与所致疾病。
2021/1/8
病例
56岁,女性。因乏力10 d,尿赤3 d人院。10 d前出现乏力、 四肢酸软、胃纳减退伴恶心,无呕吐和发热,3 d前尿液加 深如浓茶样。体格检查:精神委靡,皮肤和巩膜明显黄染。 心、肺(一),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 GPT 727 u,STB 47.7μmol/L,HBsAg(+), HBeAg(+),抗-HBc(+),抗-HBcIgM(+),HBV DNA 2 .37×105copies/ml。
•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致病机制。 • (2)HBV有哪些抗原抗体系统,各有哪些特点? • (3)请分析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
2021/1/8
(1)试述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 致病机制。
• 临床表现: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炎症性 损害,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其 潜伏期为45-180天,易感者通常在受感染后3个月左右发病 。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及 腹泻等,部分病人有发热、黄疸,约50%患者起病隐匿,临 床症状多不典型甚至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患者肝功能 异常,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DNA和 DNAP均为阳性。少数患者病程迁延或转为慢性,有的发展 为肝硬变甚至肝癌;还有个别病例病情发展迅猛,肝细胞大 片坏死,成为重型肝炎;而相当一部分患者是无症状的乙肝 病毒携带者。
(三)乙肝病毒的复制
吸
附
、 穿
壳脱
前基
入
因组
肝
细
胞
转译外衣壳蛋白 转译内衣壳蛋白 复制子代核酸
组装 释放
2021/1/8
2021/1/8
乙肝病毒的复制
(四)HBV的抗原组成
1、表面抗原(HBsAg) • 以三种不同形式存在于患者血清中; • HBsAg亚型的分布有明显地区差异,并与种族
有关; • 血清HBsAg是感染HBV的重要标志; • HBs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HBs是中和抗体,
2021/1/8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HEV)
• 球形,无包膜,属RNA病毒 • 传染源:病人,由胆汁经粪便排出体外 •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 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及免疫病理作用 • 多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极少转为慢性 • 少数病情较重,孕妇感染死亡率高
2021/1/8
小结
• 1)甲型肝炎病毒
形态结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第27章肝炎病毒-精品PPT课件
学习要求
➢1)掌握甲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性与 免疫性、防治原则。
➢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结构 、抗原组成、抗抵力;致病性(传染源与传播 途经,致病机理)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在临床上的意义); 防治原则。
➢3)熟悉HCV、HDV和HEV的致病性。 ➢4) 了解其他内容。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 脂蛋白暴露,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 细胞;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2021/1/8
HBV与原发性肝癌
• 乙肝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比对照高 • 原发性肝癌患者有HBV感染标志者比自然
人群多 • HBV感染者比阴性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危
险性高217倍 • HBV可诱导土拨鼠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自身免疫反应的免疫损伤:肝细胞表面肝特异性脂蛋白暴露, 诱发自身抗体,直接或间接损伤肝细胞;
病毒变异:逃逸免疫或出现重症肝炎。
2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