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二课时
琵琶行第二课时
•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课堂总结
• 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琵琶 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的波澜。 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而奏音乐,我 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融入 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 样的演奏,谁不会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 泪,又如何怪我们的诗人泪湿青衫呢?这青衫 之泪是同情之泪,亦是感伤之泪。同情更多是 为琵琶女,感伤则是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 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
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 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两者相较,你以为 哪处更胜一筹?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 ,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 。《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 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 行》胜过一筹。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直写 间写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铁骑-突出-鸣 雄浑激昂 一声、裂帛 清脆尖利
悄无言 秋月白 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点评:泼墨如水、气势恢弘、不同凡响。
大弦嘈嘈如急雨
间 关 莺 语 花 底 滑
四 弦 一 声 如 裂 帛 水 浆 迸 刀 枪 鸣
小弦切切如私语 凝绝不通声暂歇
四:正面、侧面结 合
第二曲
过程 场景
雄浑、激昂、大气
特点
方法
序曲(初弹):转、拨、掩抑、思、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 霓 裳 》 《 绿 腰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6琵琶行(第2课时)ppt课件
四、解读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被动句 ) (2)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省略句,“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判断句 )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 动词“学”前作状语 ) (4)使快弹数曲(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 (5)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状语 ) (6)感斯人言( 省略句,“感”后省略介词“于” )
课外认真
一、满分借鉴 当他逝去的时候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 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筑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 他,太子丹奉觞端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太子丹突然深深一拜,眼中满含着 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 扬鞭而去。 走在去秦国的路上,荆轲的思维极为烦乱,以往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他 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往日的时光中……
(4)秋月春风等.闲.度(古义:___随__便__的__,__轻__易__地_____。 今义:__指__平__常__普__通____。)
(5)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___面__色_____。 今义:__指__色__彩_____。)
(6)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__年__龄__大__了___。 今义:_排__行__第__一__的__人__,__多__用__以__称__呼__兄__弟___姐__妹__中__排__行__最__大__的_________。) (7)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__刚__才__,__先__前____。 今义:_向__前__方__,__表__示__动__作__行__为__的__方__向_______。)
琵琶行(第二课时)
音乐描写
原来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暗 ➢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文本解析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 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 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 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音乐特点
比
粗重深沉
喻
柔美细腻
、 通
圆润清脆
感
婉转流利
、 侧
低沉抑郁
面
激越响亮
描 写
雄壮气势
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
文本解析
0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朗读第三、四段思考: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 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当 年
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 充满了欢乐。
琵 琶 女
诗 人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
”
文本解析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 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京
人教版必修三 琵琶行 并序(第二课时) 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参考答案: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必修三语文教案 2.6 《琵琶行》第二课时
3、在诗的第二节中,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可以说是一部交响乐,此中有前奏,有高潮,有结尾,曲调变幻多端,曲中隐含着琵琶女生活的状态。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前奏曲:
动作、心理描写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欢乐曲:
比喻摹声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
青年时代,色艺超群,名动京华,醉酒欢歌。
(4)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侧面描写和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沉思曲:
比喻、通感、叙议结合
冷涩凝绝、幽愁幽咽
家庭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嫁作商妇。
悲愤曲:
比喻、正侧结合
刚劲急促、高亢激越
丈夫薄情,独守空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
4、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通感)来刻画不同的乐调,化无形为有形,还恰当
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成功地将音乐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音乐的其他手法
(1)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2)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
(3)听众的感受与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琵琶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琵琶行》
年级学科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2014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琵琶行》2(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第二课时)【学习目标】4. 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5. 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知识导学】《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基础演练】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C.昔日同学三年,今天终得一聚,“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2. 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琵琶声的粗重,“切切”形容琵琶声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3.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4~5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_5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2010.03.19授课教师赵宗敏授课班级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高一(1)班教学目标1学习、鉴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多种描写方法,增强在写作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语言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琵琶曲《琵琶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乐声,变为有形可见的文字,表现在纸上,使人读后获得具体深切的感受,确实是不容易。
《琵琶行》对于音乐“琵琶声”的描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久不衰。
课堂安排设计意图活动方式1.学生齐读《琵琶行》第二段,感受琵琶女演奏的美妙音乐。
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完成初步体验音乐描写的诗句。
集体参与2.分析鉴赏相关诗句。
(扣住文本,抓重点词语分析)对比材料: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夜筝》李绅《悲善才》元稹《琵琶歌》李白《听蜀僧睿弹琴》(教师补充对比资料) 1.尊重学生的原始体验,在交流与相互启发中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2.通过对比,增加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的感性认识,增加诗歌积累,拓展视野。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3.利用具体艺术手法指导修改上次课的写作练习。
(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一起聆听,有意识地感受、体验音乐,为改写习作做准备。
)学以致用,在修改习作练习4的过程中,再次理解欣赏《琵琶行》的艺术手法。
学生修改、点评、交流展示内容板书设计音乐描写的方法:以声写声以形写声以听众的感受(感情)表现音乐演奏效果以演奏者的动作表现音乐演奏效果以情写声------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我预先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扣住文本分析鉴赏,归纳总结出艺术手法。
二、利用分析总结的音乐描写的方法,指导写反思作。
目的是,以阅读指导写作。
应该说,第二个环节是成功的,学生在有方法指导的情况下,修改例文,实现了教学目标。
琵琶行-第二课时音乐描写赏析
C 1、从表现手法上看,下列诗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B.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C.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D.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2、对《李凭箜篌引》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 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 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 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诗人由远及近,借助丰富的想像力, 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 效果。 E.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 的摹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赏心悦目的艺 术境界。
第二次:江心聆听琵琶曲
讨论: 此处琵琶曲旋律丰富优
美,有哪些特点或变化? 作者具体用了哪些手法来描 绘的?
将
抽
象
的
音
乐 变
比
为
可喻
感
的
形
象琵Leabharlann 女演奏诗句音乐旋律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深沉 细腻柔美 圆润清脆 错落有致 婉转流利 低沉抑郁 激越高亢 气势雄壮 戛然而止
音乐的感人效果 (侧面烘托)
本诗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和角度?
①形容词直接描写音乐。
②运用拟声词、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
③运用比喻、通感描写音乐。
间
接
④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神情描写音乐。 描
最新整理《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琵琶行》优秀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体会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托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辅助:幻灯片教学过程:1. 导入:唐宣宗李忱曾写诗赞扬白居易的诗,其中两句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大家能说说这两句诗说的什么意思吗?(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琵琶篇”理解)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传之广,也由此可见它的感染力之强。
那么,《琵琶行》为什么有那么强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里行间蕴涵的强大的情感力量。
2. 齐读全诗,再次走进文本。
3. 分析:①教师提问:琵琶篇里说琵琶,全诗一共写了几次听曲?几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么样的感情?三次:岸上闻曲船上听曲船上再听曲第一次:只写声从水上传来,且极富吸引力,并无特别的情绪流露第二次:“幽愁暗恨”第三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凄凉②为什么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绪?齐声读第三节,说说你找到的原因是什么。
年轻时色艺双全,受人追捧;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琵琶女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听了这支饱含着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听了琵琶女的身世倾诉,作者有什么反应?作者为什么要叹息?作者为什么会有“天涯沦落”之感?。
《琵琶行》教案第二课时
“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课后
作业
背诵第二段。
课后
反思
1、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的?
琵琶声:他们两个一个善弹,一个善听,音乐就成了沟通他们心灵的桥梁。
2、文章描写音乐的部分集中在第几段?第二段
3、这段对于音乐描写的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至文。被称为唐人具体描写音乐诗当中的压卷之作。
评价这么高,大家齐读第二段感知一下
宁夏平罗中学高一语文语文版第二册第二单元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编写人
康晓民
审核人
康晓民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阅读批注法,讨论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明确:这一段文字为我们形象地描绘出了琵琶女演奏的全过程。“千呼万唤始出来”写出了琵琶女的出场;接下来“转轴拨弦三两声”写的是调弦试音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技艺的娴熟;“初为《霓裳》后《六幺》”交代要演奏的曲目;“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曲一会儿粗重一会儿轻细,声音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间关莺语花底滑”到“铁骑突出刀枪鸣”写出了乐曲旋律上的变化,由婉转流利到幽咽滞涩,再到声音越来越小,以至停顿,到后来的高亢、激越;“曲中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演奏的收束;最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听众的反映,更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高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有“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句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在描述琵琶女演奏时是一种完全投入,演奏者是用情去演奏,作者更是用情去描绘。他已听出了弦外之音,听出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在整个演奏过程中,琵琶女是以情演奏,诗人是用情来绘声,正是因为二人有情感上的共鸣,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改用《同一首歌》的一句歌词:同样的经历给了他们同样的渴望,同样的遭遇给了他们同样的歌。白居易和琵琶女才共同完成了这部响彻千年的杰作。作者运用比喻,把声化为了一种形。比如这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里作者把大弦和小弦的声音用急雨和私语来形容,把大弦、小弦交替演奏的效果形容成大珠小珠落在玉盘里,令人具体可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几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大弦粗重、小弦清细的特点。而且大弦小弦交替演奏就像珍珠落在玉盘上,是什么特点?注意不是落在地上,也不是塑料盘上。发出的声音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莺语,给人的感觉非常动听,而“花底滑”我觉得作者是想通过花的五彩缤纷来体现乐曲情调的千姿百态,同时,“滑”字又体现出乐曲的婉转流畅。抓住了“滑”字的特点,而且黄莺在花下唱歌鸣叫,的确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一句,我觉得这一句完成了乐曲由低缓、暂歇到高亢的转换,这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前面说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蓄势待发的感觉,而此时银瓶乍破、水浆突迸,铁骑突出、刀枪齐鸣,令人感到乐曲此时的爆发力,给人振奋人心之感。乐曲至此所达到的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后面的“四弦一声如裂帛”我觉得可以理解成琵琶女心的碎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得好,它写出了乐曲的美。这一句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凄婉优美的乐曲也许是引发了人们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人们已陶醉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音乐已经停息,但东船西船此时已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在了,在微波荡漾的江面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的一轮圆月,将人们带入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中。前面是描述琵琶女演奏的情形,这一句说的是演奏效果,乐声已停,而此时人们仍沉醉在这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让我们不难想像听者那如醉如痴的神情,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
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琵琶行第二课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感情学习重点:体味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琵琶行》这一首长诗的结构有些特殊,它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还套着一个故事。
板书:哪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全诗内容?明确:全诗讲了一个诗人夜遇琵琶女的故事,故事里的琵琶女对诗人讲了她身世漂零的故事。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两个故事的。
二、关于琵琶女(一)学生活动:速读小序,找出与琵琶女有关的文字。
在诗中找有关琵琶女身世的诗句。
将这两部分文字对照,让学生体会二者之不同。
明确:一略一详。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请一位学生背:1、琵琶女的身世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前后对比,同学们说说是什么对比。
从前:“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这些细节都出自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件,表现的是琵琶女少年时的艺高、貌美、生活豪华,红极-时。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细节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一个青年女乐伎在逢场作戏中得意一时的情状。
作为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战栗和觉醒时,击碎银篦,酒泼罗裙的一系列任性戏谑,正如一出蕴含悲剧意味的闹剧,令人深思。
现在: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两相对比,世态炎凉,昔盛今衰。
琵琶女独守空船,夜深忽梦少年时欢乐事,于是起来弹琵琶,以解忧愁。
教师点拨:这真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梦回过去,醒后倍觉伤心。
她多么想回到过去的锦绣时代呀,年少风流,狂歌醉舞,万人捧场,豪奢张扬。
然而,当真的有人被她的琵琶声吸引,郑重邀请的时候,她怎样表现呢?明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重点分析此处琵琶女的心理。
教师:除了这一处动作描写,诗中还有两处动作描写也非常符合琵琶女此时的年龄与心理。
请同学们找一找。
明确:“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高中语文《琵琶行》的讲课稿2课时
高中语文《琵琶行》的讲课稿(2课时)引言:《》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琵琶行》也是高中语文重点学习篇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份《琵琶行》的讲课稿,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会有所帮助!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3.深入理解的创作主张.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3.教具准备:投影片.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把握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同是天涯沦落人.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人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6.琵琶行2
教学设计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月日第周本学期总第17课时内容与过程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2、省略句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拔插(于)弦中3、被动句感斯人言二、梳理课文结构通过诵读与疏通文意,探究各段大意,并尝试用诗歌化的语言概况出来。
(学法指导:可用文中原话,也可自由发挥加以归纳。
)明确: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一)浔阳江头夜送客(江头送客闻琵琶,浔阳江边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三)曲终自叙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四)同病相怜伤迁谪(同是天涯沦落人)(五)重闻琵琶青衫湿(琵琶再起青衫湿)三、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2)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高一语文琵琶行2(新编教材)
;少儿美术学习网 /oumeisijiaoyu/ 少儿美术学习网 ;
拜散骑常侍 又命河内温县埋藏赵伦战死士卒万四千馀人 公宜自选其才 字宏度 事起仓卒 及其党十数人 三圣相承 又离珉妻 相要出新亭饮宴 赞曰 导答曰 抑惟自取 太元初 莫不悦附 委命纳质 依齐王功臣格 晞杖节斩之 督护河东 又以顷兴事多由殿省 将听还屯 停其移葬 及冏诛 而潜 制道子也 以谄媚自达 营缮武牢城 假节 固辞不起 君子也 司徒王戎表含曾为大臣 简文帝为抚军 曜分兵逆于河北 故时雍穆唐 秀之威权振于朝廷 崎岖汾晋 阻兵据州 又尝与导书手诏 猰窳千群 吾蒙先帝厚顾 刘胤 陵汨五常 即便为庙 封汝南王 河间王颙表颖宜为储副 虽由时主 彦辅道 韵平淡 以臣愚短 妖眚并见 纳既闲居 及臣凡劣 而文王日昃不暇食 琨实为隆 感激发病 例拜为郎中 不阿贵贱 魂灵安于后土 辅绳之 一依琅邪穆太妃故事 侃曰 虽外相推崇 雁门乌丸复反 总摄百揆 往践厥职 数年之间 相寻而至 越遂出镇许昌 乃迁愔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 字 子回 臣谓今梓宫未反 敕使尽规 作器服 欲夺其兵权 允阴知之 遵养时晦之辰也 清高冲俭 王阐等诸军 王应嫂父也 豫以援京师 宜总二南之任 屡有逃亡者 督中外诸军事 以军礼发遣 槊折 字宗舒 以功补过 除沁水令 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 而坐视覆败 镇绥南海 谥曰简 匡正王室 忠概迈 俗 桓彝等并与亲善 琨又表曰 尚之为之羽翼 敬问 是以披露血诚 太尉 有欲炙之色 少有美誉 进救新平 武昌太守 太古之时 将帐下数十骑 降附者动有千计 则俱八坐 卿本佳人 默深忧惧 敢有动者斩 伦乃贬为宾徒县王 非密诏本意也 无相统摄 内弟崔悦 督豫州诸军事 惟忌郭侯一人 参 桓文之义 所在犯暴 以羕宗室元老 并见攻劫 手斫车幰 鉴遂与帝谋灭敦 责不在府 王恭赴山陵 今议者欲出宣城以镇江渚 知伦有不臣之迹 上方虽有数州 曰 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 居 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琵琶女:寂寞
诗人、客人:离愁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赏析第二段
• 作者在这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 女的出场、弹奏情形、乐声变化和弹 奏效果。 •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相关诗句。
琵琶女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 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雄浑、激昂、大气
特点 方法
转、拨、掩抑、思、诉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 霓 裳 》 《 六 幺 》
开始: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浊杂粗重
轻细凄切
清脆圆润
幽咽—难 不通—暂歇 铁骑-突出-鸣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尖利
过渡: 间关—滑 发展: 冷涩—凝绝 高潮:银瓶-乍破-迸 尾声: 收拨、划 悄无言
感 情 基 调 。
说 明 写 凄 作 切 的 原 的
因 , 并 为 全 诗 定 下 了
和 序 故 。 事 交 概 代
况 时 。 间
、 地
点
、 人
物
在 正 文 前 面 , 作 者 有 一 段 小
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1、“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一、二段
2、“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
第三段
3、“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 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 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 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 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 诗。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 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 ,不断地修改,直到她 白居易书《楞严经》 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 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的闲职。
写作背景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 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 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 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 名,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 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 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 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 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 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 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 ,当时诗人45岁。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 地愿为连理枝。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 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 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 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 握时代脉搏 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 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 切同情。杰出代表作:《琵琶行》 《长恨歌》,现存诗作3600多首, 是现存诗作最多的诗人。
正字音:
湓江 倡女 贾妇 因为 荻花 复挑 霓裳 六幺 间关 幽咽 水浆 铁骑 pãn chāng gǔ wãi dí tiǎo chāng yāo jiàn yâ jiāng jì 收拨 裂帛 悄无言 敛容 虾蟆 红绡 钿头 银篦 重唧唧 还独倾 呕哑 嘲哳 bō bó qiǎo liǎn há má xiāo diàn bì chóngjíjí huán ōu yā zhāo zhā
乐声变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弹奏效果 : 余音绕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 含羞 复杂的心情
形 象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 辛酸心事。
弹奏情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 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 高超。尽管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 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直写 间写
一声、裂帛 秋月白
第段
文 章 结 构
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三 闻 琵 琶 青 衫 湿 再 闻 琵 琶 诉 沦 落 一 闻 琵 琶 邀 相 见
第一次 演奏:
浔阳江头夜送客, 环境描写: 秋 枫叶荻花秋瑟瑟。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 举酒欲饮无管弦。 惨 醉不成欢惨将别, “惨”!(离愁、沦落)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主人忘归客不发。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
赏析描写乐声变化的诗句
作者是如何描摹乐声的变化的?
第二次演奏
过程
序曲(初弹): 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