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语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一)了解并掌控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控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育同学仔细审题的习惯,使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精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预备老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同学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厘米老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同学口答后老师板书:面积单位1米2=100分米21分米2=100厘米2厘米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4米=( )分米=( )厘米。
(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
(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老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日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
提问:体积是多少?(10×10×10=1000(厘米3)。
)老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同学口答后老师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老师:假如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再请同学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同学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老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五篇模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五篇模版)第一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包装盒上的数学,导入新课(5分钟)1、师:同学们,先让我们走进生活,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数学。
(课件播放)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包装盒,这样的包装盒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
其实,在包装盒上就有数学知识,同学们想想看,这上面有哪些数学知识呢?生:提出有关图形、面积等的问题。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本节课我们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基本的“图形问题”开始研究!大家请看,这几个包装盒是什么形状的呢?(出示课件)生:长方体,正方体师:现在我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给它“画个像”,然后把它藏起来,就得到了这样的一些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师:要想研究立体图形,我们还得借助手中的实物来研究,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学具摸一摸,然后用手指沿外沿滑动“画个像”,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不能想象出这个立体图形的样子呢?(生活动)4、师:好了同学们,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刚才摸到了什么?生:说一说,同时(课件展示:面、棱、顶点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上给出专门的名字并板书。
(板书:面、棱、顶点)(简单介绍面、棱和顶点)二、循序渐进,探究长方体的特征1.自主观察,了解“面”、“棱”、“顶点”的数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引导探究1.出示例一:(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具,回答上面的问题。
(2)抽象图形。
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长方体。
(师边讲边画长方体的直观图,注意要规范。
)问: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它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但实际是什么形?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另外3个面在哪里?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结合直观图逐一向学生介绍棱和顶点,并及时在图中作出标注。
(2)同桌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电脑分别显示面、棱、顶点这三个部分,加深印象。
3.长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并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长方体有什么特点,讨论后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特点。
(1)面的特点长方体有几个面?谁能迅速地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比较哪一种方法好?长方体的6个面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不同看法吗?这两个面的位置是怎样的?(可结合拍手理解“相对”)(还可以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纸盒让学生直观感受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来说,长方体的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案(优秀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反思篇一看到许国璋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老师教学一首诗的文章。
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接连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
她让学生探讨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探讨非常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这位老师的胜利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纳换位思索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驾驭了学习的主动权,变更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老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动身,在老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终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老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动身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休戚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旧存在着老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学问的境地。
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老师。
在教学,这课是以概念性的学问为主,虽然只是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
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探讨沟通,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最终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
学生一听非常兴奋,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肯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肯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须要多少铁丝吗?”……。
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一」活动目的: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活动反思:在上两个星期我上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在上第一次课时,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时间有些过长,应该让4人小组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通过改进,在第二次课上,有了好的成效,让每3个小组动手做一种长方体,这样便于多样化和节省时间。
1.教学时我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如让学生小组合作,发现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小棒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12条棱的关系,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得出总棱长的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如长方体棱的认识,在学生已掌握长方体有3组相对的棱并制作了长方体框架后,我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只需量出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这样12条棱又在学生脑中分成了4组,对总棱长的计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3)能够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采用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互动与合作;(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培养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你们见过这种形状吗?它们是什么形状的?(2)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新知呈现(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和特征,并给出定义。
(2)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其计算方法。
3.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并解释其应用。
(2)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比如:你手中的本子是什么形状的?你的水杯是什么形状的?(3)小组合作讨论如何用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并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4.拓展应用(20分钟)(1)给出一些进一步拓展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新问题,并给出解决思路。
5.讲评与归纳(10分钟)(1)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对正确的解题方法进行总结。
(2)再次强调和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6.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例题1、例题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三第1~5题。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学例题1出示一些画有长方体或正方体实物的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你能说说哪些物体是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吗?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师: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
分组操作,进行验证。
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三个面。
(2)师:依据同学们的观察结果,我们画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师:直观图中线和点都有各自的名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什么是棱?什么叫顶点?生:两个面相交的线叫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在直观图中用实线和虚线两种线画成,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生:直观图中的实线表示从某个角度能看到的棱,虚线表示从某个角度看不到的棱(3)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怎么数?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面可以一对一对的数,棱可以一组一组的数,顶点可以4个4个的数。
(4)师:长方体的棱和面有什么特点?说说自己的猜想和判断。
同学们通过观察,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下面我们就通过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的写作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操作引疑: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
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较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学习小组合作研究: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集体交流: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生:面:前后、左右、上下(2+2+2或2×3)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或4×3)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较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7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7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活动目标:1、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能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
2、感受行与体的不同,发展空间知觉。
3、培养动手动脑及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1、长方体纸盒若干个、画有花的长方形若干;2、正方体、长方体物品若干;3、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认识长方体1、观察桌面上的操作材料小朋友们,你们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呀?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来玩个找朋友的。
2、教师讲解操作要求这个纸盒老师给它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等会儿请小朋友们先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数一数它总共有几件衣服,再帮衣服找出和它自己同样大小的衣服做好朋友,然后请你把这对好朋友身上的花涂上相同的颜色,涂好后再将这些衣服穿回到纸盒的身上。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分析幼儿操作结果(1)将每组幼儿的长方体展示在上面,教师与幼儿一起来观察。
(2)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将纸盒的衣服脱下来过了,你们说它有几件衣服呀?(6件)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6件。
教师逐一将衣服脱下展示在黑板上。
那你们说这个纸盒有几个面啊?(3)你们看看这6个面谁和谁是好朋友?也就是它俩的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将6个面是一对的两两放在一起)(4)现在我将它们都穿回去,这个面在这里,这个面……(5)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左右两个是一样大的,前后两个是一样大的。
5、教师小结:像纸巾盒、牛奶盒这样的盒子,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的形体我们叫长方体(出示字体:长方体)二、认识正方体1、(教师出示正方体)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个是长方体吗?是的请举手。
2、那它倒底是不是呢?我们来看看,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这6个正方形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像这样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这6个正方形的大小都一样,这样的形体我们叫正方体(出示正方体字体),正方体也是长方体。
三、区分正方体和长方体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在后面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的物体,请你到后面去挑选一个长方体或是正方体,看哪个小朋友能又快又好的挑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通用7篇)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通用7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篇1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5篇
认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5篇认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二)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打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习新课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老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老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次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身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老师:(拿着长方体盒子)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能一眼全看到吗?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一眼全看到?学生讨论。
(把六个面打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老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打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
也请每位同学把自身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打开铺在课桌上。
老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口答。
)老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同学拿着自身的长方体(用打开图折上)。
老师:请量出它的长、宽和高,说一说哪些面大小相等?指出相邻的三个面各用哪两条棱作为长和宽?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老师:对长方体实物,我们已经会找它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了,在平面图上会不会找呢?请同学用自身的打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2.出示一张纸。
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
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一、认识长方体
1. 引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向学生介绍长方体的概念。
例如,盒子、笔筒等都属于长方体。
2. 属性讨论:请学生一起讨论长方体的特点。
指导学生注意长方体的三个特点: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
3. 观察实例:给学生展示一些长方体的图片,并要求他们描述这些长方体的特点。
4. 辨认形状:给学生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他们判断每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5. 平面图案: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长方体的边长和高度绘制出长方体的平面图案。
引导他们讨论,确认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绘制同样尺寸的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 引入:通过展示图像,让学生观察和讨论正方体这个形状。
2. 属性讨论:指导学生注意正方体的三个特点:有六个面、八个顶点和十二条棱;并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
3. 观察实例:给学生展示一些正方体的图片,并要求他们描述
这些正方体的特点。
4. 辨认形状:给学生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他们判断每个物体是不是正方体,并解释他们的理由。
5. 相互转化:利用具体的物体或图像,让学生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例如,一个长方体可以通过拉伸其中的一条边而转化为正方体。
三、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强调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即所有的边长均相等。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及重要性。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渗透事物空间观念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识别和区分它们。
2.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对面、相对棱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课件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如文具盒、课本、桌面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特征。
3. 课堂讲解:通过模型、图片和课件,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如相对面、相对棱等。
4. 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观察、触摸、比较,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5. 小组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家里的家具、玩具等,区分它们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2. 设计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试评价:进行一次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测试,评估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让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
四、当堂检测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学生自我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作业
布置
练习五2、6
板
书
设
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审批
意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第2课时)
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
教学
难点
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
教法
设计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具准备
教
学
流
程
棱长度相等。③长方体有()个顶点。棱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 )、( )、(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组,每组棱的长度()。
2.正方体的特征:①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 )形,()的面积都相等②正方体有()条棱,它们的长度()。③正方体有()个顶点。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 )。
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
学
流
程
一、自主探究
1、用学具,小组同学共同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二、问题生成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课题名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以及相关的词语;学生能够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能够解决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判断一个几何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学生能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属性解决计算和应用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判断一个几何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学生能够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属性解决计算和应用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几何体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是指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几何体,而正方体是指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几何体。
3.属性描述(15分钟)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项属性进行描述,如边长相等、相对的面平行等,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4.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两者。
5.练习巩固(15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根据已知信息判断一个几何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或者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等。
6.展示分享(10分钟)请学生将解题思路和答案展示给全班,通过讨论来互相学习和纠错。
7.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场景,如建筑方面的设计、装饰方面的摆件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教材分析】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学生已有的观察物体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先明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等知识,自然地由实物图抽象出直观图。
在介绍棱和顶点的概念后,引导研究有几条棱、几个顶点,接着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教材力图沟通棱、顶点和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注重用直观实证的方式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而对面、棱、顶点之间关系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定义所描述的层次。
这也就限制了这一内容对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
事实上,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已经积累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认识。
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深层次构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学生学习体的困难往往在于缺少从面到体过渡的桥梁,从点、线、面到体的认识发展需要充分地在体上寻找点、线、面之间的联系,实现认知结构的顺应,这是空间观念建立的关键。
【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动脑筋有条理地数出了长方体有──
生(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师:我们的研究不能满足于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
(学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诉我:这有什么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嘛!)
师:没问题?我先来说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形有4条边,这些边就是长方体的(棱)。
那长方体就应该有64=24条棱,可为什么只有12条棱呢?(学生仔细打量眼前的长方体模型,积极探索着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着直观图)就拿这条棱来说,它既是上面的一条边,又是前面的一条边。
所以,在计算时,同一条棱算了两次。
其他的棱也是这样。
师:那应该怎样算呢?
生(齐):642=12条棱。
师:你现在也能提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吗?
生1:长方体的6个面,每个面上有4个顶点,能算出24个顶点,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师:问得好!你有答案吗?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让其他同学回答。
生2:(指着直观图上的一个顶点)这个顶点既是上面的一个顶点,又是前面的一个顶点,还是右面的一个顶点。
也就是
说这个顶点计算时被算了3次。
其他顶点也一样。
所以应该用643=8个顶点。
师:真是太好了!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
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1:能不能由棱的条数推算出顶点的个数、面的个数?
生2:由顶点的个数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个数和棱的条数?
师:真会提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研究吗?
(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并汇报了两个问题。
)
师:观察一下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顶点之间关系推算时,有什么规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
这是为什么?
(学生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儿,陆续举起手。
)
生2:这儿的24表示的是24条边(棱)或者24个顶点。
因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这6个长方形一共有24条边、24个顶点。
生3:推算时,就要先算出24条边或24个顶点,再看看与要求的面、棱、顶点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出最后的结果。
师:老师也没想到,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弄清楚了这么多为什么。
师:同学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了
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除此之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过重叠比较,我们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两个长方形完全一样,也就是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所以,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反过来呢?
生: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而相对面的长和宽分别是两组相对的棱,长和宽分别相等的长方形完全相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案例
师:真厉害!看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不仅可以通过操作来发现,更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思考来发现。
【教学反思】
一、数学学习是经验的,也是推理的
新课程注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但如今的课堂上不乏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但很少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有人说,推理是中学的事。
其实不然,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如果忽视学生推理
能力的培养,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数学思维的发展。
所以,重视学生在具体、丰富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从已有的数学事实出发,展开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小学几何常被称为经验几何,这并不意味着几何教学无须承担发展推理能力的重任。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知识经验,已经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使学生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没有任何障碍。
因此,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诉求。
实践表明:从学生熟悉的面(长方形)的数量和特征出发,联系面围成体的活动经验,对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及棱的特征展开验证性推理是非常有价值的。
这其中有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进行的推测,也有依据已有的某个事实,按照逻辑和运算进行的推理。
形式化结果的解释也蕴含着丰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断让我们看到了证明的雏形。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空间观念是具象的,也是关系的
一般认为,小学阶段几何图形教学承载的空间观念目标主要是能进行实物和图形间转换。
这种空间观念是相对具象的。
实践表明:要实现实物与图形间的转换,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建立准确的模型。
这就要求,对图形的认识不能停留于
直观建构,而要适度抽象为头脑中的模型,这种模型的稳固形成依赖于对图形基本元素关系的理性思辨。
否则,学生头脑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随时顺利提取和准确利用。
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有意识地思考长方体的基本元素面、棱、顶点之间关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这种关系的找寻以棱和顶点的概念为出发点,以各自数量之间的关系、面和棱的特征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教师引导学生以长方体的模型和直观图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个数与棱的条数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这一概念的认识;接着由面的个数到顶点的个数的推算则从面的角度揭示了顶点的形成;后来又逆向地从棱到顶点、棱到面、顶点到棱、顶点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四条棱围成了一个面,一条棱的两个端点就是两个顶点,一个长方形四个角的顶点就长方体的顶点等。
教者还引导学生从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从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这也深刻揭示着面和棱之间的密切联系,沟通了面与体的内在联系。
这些元素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明晰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长方体模型,为后面学习长(正)方体展开图、长方体的表面积等知识提供了坚实的观念基础。
三、课堂思考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课堂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但个体思维的成果也需要与同伴的交流和碰撞。
这其中,教师是促进个体思维深入、群体思维共享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当个体思维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开或难以实现转换时,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便成为重要的源头。
正如学生面对由对面、棱、顶点的是多少向为什么的思考跃进时,教师示范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将思维聚焦于利用关系推算数量,从而搭建起一个对原有信息整理分类、分析关系的思维桥梁。
这也激活了学生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维随着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不断展开,个体思维的丰富成果不断被演化和推广。
在由此及彼的类比处,教师适时的点拨:刚才我们是由面的个数,根据面与棱、顶点之间的关系推算出棱的条数、顶点的个数。
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再次打开学生的思路,促进自主提问和思考的深入。
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时,教师画龙点睛式的追问有什么规律,再次引发群体思维的风暴。
而后,学生群体水到渠成地证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现出思维的无限潜力。
这么丰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群体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