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

合集下载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技术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虛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遵医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艾柱、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

(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

中医艾灸:隔姜灸的具体操作

中医艾灸:隔姜灸的具体操作

中医艾灸:隔姜灸的具体操作灸法种类很多,其中隔姜灸属于间接灸中的一种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又是怎样操作的?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

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

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之后在明。

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

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主治病证】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如胃病(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操作方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注意事项】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

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隔姜灸名词解释

隔姜灸名词解释

隔姜灸名词解释
隔姜灸是一种中医艾灸疗法,利用艾炷和生姜间隔施灸的方法,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以下是隔姜灸的名词解释:
1. 隔姜灸:将艾炷与生姜片间隔施灸的一种方法。

生姜具有辛辣、温阳、祛寒的功效,能够增强艾炷的温热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施灸时,可以将切好的姜片放在艾炷的上面或下面,使姜片与艾炷形成一层隔热层,防止艾炷直接接触皮肤,从而避免烫伤。

2. 艾灸:采用艾炷熏烤穴位或身体部位的治疗方法,具有温阳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功效。

隔姜灸是艾灸的一种形式,利用艾炷的温热作用和生姜的辛辣功效,加强治疗效果。

3. 疾病治疗:隔姜灸通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关节炎、痛经、月经不调等。

在施灸时,可以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部位进行隔姜灸,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姜片:生姜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辛辣、解表、祛寒等功效。

在施灸时,可以使用切好的姜片放在艾炷的上面或下面,以增加隔姜灸的效果。

5. 艾灸盒:艾灸盒是一种常用的艾灸工具,可以将艾炷和生姜片放在艾灸盒中施灸。

艾灸盒具有方便、实用、灵活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艾灸治疗。

隔姜灸是一种中医艾灸疗法,利用艾炷和生姜间隔施灸的方法,具有温阳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功效。

在施灸时,可以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部位进行隔姜灸,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使用好的艾灸盒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艾炷燃烧的时间,避免烫伤。

隔姜灸的方法分解课件

隔姜灸的方法分解课件

创新灸法的研究
研究新的隔姜灸方法和技 术,提高治疗效率和安全 性。
应用领域的拓展
扩大适应症范围
深入研究隔姜灸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拓展其 适应症范围。
跨学科融合
将隔姜灸与其他中医疗法或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 ,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国际化推广
推动隔姜灸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其推广到全球 更多地区,造福更多患者。
操作难度
隔姜灸的操作难度相对较低,因为生姜本身有一定的厚度和弹性,可以更好地适应穴位的 形状和位置;而传统艾灸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经验来掌握火候和灸感。
安全性
隔姜灸由于生姜的隔离作用,可以避免皮肤直接接触火焰,从而减少烫伤的风险;传统艾 灸则需要更高的注意力来避免烫伤。
功效与作用的比较
功效
隔姜灸和传统艾灸都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调和气血等功效,但隔姜灸由于 生姜的辛温作用,更加强调散寒止痛的作用;传统艾灸则更注重调理脏腑功能。
孔。
第二步
将艾绒捏成小圆锥形,放置在 姜片上,然后用镊子或筷子夹 住姜片和艾绒,放置在需要灸 治的穴位上。
第三步
点燃艾绒,待其自然燃烧至熄 灭。
第四步
燃烧结束后,用纸巾清理灰烬 ,观察灸斑情况,判断灸效。
注意事项与技巧
注意安全
隔姜灸虽然相对安全,但仍需注意防止烫伤和火灾。在操作过程中要 远离易燃物品,避免在有易燃气体或粉尘的环境中使用。
调理脏腑功能
平衡阴阳
隔姜灸能够平衡体内的阴阳,调 节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使身体达
到和谐的状态。
促进消化
隔姜灸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增 强脾胃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症
状,改善消化功能。
调理月经
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隔 姜灸能够通过调理脏腑功能的作 用,调节内分泌,缓解月经不调

隔姜灸操作标准

隔姜灸操作标准

隔姜灸操作标准
隔姜灸是一种中医艾灸方法,其操作标准如下:
1. 准备材料:需要新鲜的生姜、艾绒、艾灸工具(如艾灸盒、止血钳等)以及水杯。

2. 切姜片:选取一块新鲜的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根据穴区部位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

3. 穿孔:在姜片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4. 放置艾绒:将艾绒捏成圆锥形状,然后放在穿孔的姜片上。

5. 施灸:将做好的艾绒和姜片置于需要艾灸的部位上,点燃艾绒。

一般艾绒烧到下1/3时可感到热感,若感到灼热,可移动姜片位置,稍作缓解。

过程中切忌过烫,以温热、舒适为宜。

6. 更换艾绒和姜片:待艾绒燃尽后,即可用止血钳把艾绒灰夹到备好的水杯里,灭火。

之后继续用清理干净的姜片按好艾绒,接着做第二壮。

艾灸至第三壮时,若姜片变干,可更换姜片继续艾灸,总共灸5-10壮。

7. 注意事项: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疱,须注意防止感染。

另外,避免在施灸完成后立即接触风寒,注意保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隔姜灸和隔盐灸

隔姜灸和隔盐灸

(一)隔姜灸灸法当中最传统的一种叫瘢痕灸,虽然疗效很快,但是痛苦也很大,这里介绍几种相对不那么痛苦的艾灸方法,都是间接灸法,效果比瘢痕灸差一些,但是疼痛相应也减少很多,这同时也给艾灸增加了许多可能性,这些方法可以统称为隔物灸。

隔物灸当中最普遍的是隔姜灸,切一片大概一块钱硬币厚度大小的生姜片,上面用牙签戳几个洞,放在要灸的部位,然后拿一些艾绒,用两个手掌心像是搓麻绳一样搓在一起,但是注意掌心要留点空间,搓成一个纺缍的形状,然后从中间掰成两半,拿其中一半放在生姜上面,在过去这时候就要用香去点燃了。

随着艾点的燃烧,火气透过艾炷、姜片顺着小孔洞,带着姜片的热药力渗透进穴位当中去。

艾炷的燃烧程度有两种,一种是燃烧完全,效果最好,但是疼痛也更剧烈,往往也会起水泡、落瘢痕。

还有一种是不要等着燃烧完全,烧到感觉皮肤温热的时候就取走,这种灸的好处是更温和,但是效果肯定也会差一些。

选择第二种方法的可以在旁边准备一个碗,碗里面放一些水,没烧完的艾就丢在水里熄灭掉。

一次灸的时间,过去是拿壮来计算,一根艾炷是一壮,30壮、50壮是入门,百壮才算是调病,还有一些讲究的,在单双数量上也有要求,灸单数不灸双数,因为艾为纯阳之物,所以在灸的时候要取阳数。

但是这么灸也还是容易起泡,起泡了就从泡的侧面用消毒过的小针刺一个小洞,把水泡慢慢按压,排出来,好处是不留疤。

(二)膏肓穴在这里推荐一个保健穴位叫膏肓穴,关元、三里是用来调理气血延年益寿的保健穴位,那么膏肓穴是一个专门用来调病的穴位,不管什么病都可以用艾灸灸膏肓穴,每次灸百壮以上,无所不疗。

膏肓穴在后背两侧肩胛骨骨缝的位置,首先需要一个比较特殊的动作,双手交叉抱住自己的双肩,这时我们把头低下,另一个人会摸到颈椎那个部位有一个最突出来的骨头,下方就是大椎穴了,从这个骨头开始摸起第四椎和第五椎之间,左右平移四指的距离,注意,是我们四指的距离,这叫同身寸,三寸的距离,在骨缝那个位置里面会摸到一个小三角地带的凹陷,按下去会有明显的弹感和酸胀感,胸口也有一种闷痛一下的感觉,这个穴位就是膏肓穴,属于膀胱经的一个很重要的穴位。

隔姜灸的方法分解课件

隔姜灸的方法分解课件

要点二
操作步骤
首先选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2~3毫 米厚的姜片,用针扎几个孔;然后将 姜片放在选定的穴位上,用艾柱置于 姜片上,点燃;最后待艾柱燃尽后, 再换新的艾柱继续施灸,一般需要灸 5~10壮。
要点三
注意事项
施灸时应避免烫伤皮肤,对于过饥、 过饱、酒后、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应避 免施灸。
案例分析
案例一
05
06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隔姜灸治疗。
注意事 项
01
隔姜灸时应选择舒适的 位置,避免在破损、炎 症等敏感区域进行。
02
隔姜灸过程中应注意安 全,避免烫伤和火灾等 意外事故。
03
隔姜灸后应保持局部清 洁干燥,避免感染和炎症。
04
对于不同病情和体质的 患者,隔姜灸的次数和 时间应根据医生建议进 行调整。
01
火柴或打火机:用于点燃艾绒。
02
03
镊子或筷子:用于夹取艾绒。
04
05
纸巾:用于清洁Biblioteka 整理。操作方法将新鲜老姜切成约0.3-0.5厘米厚的姜片。
01
02
用镊子或筷子在姜片上扎几个小孔。
取适量艾绒捏成小圆锥形,放置在姜片上。
03
04
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艾绒,让其自然燃烧。
当艾绒燃烧至接近姜片时,用镊子或筷子 夹起姜片,轻轻拍打,使艾绒掉落。
隔姜灸的方法分解课 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 隔姜灸的简介 • 隔姜灸的操作步骤
• 隔姜灸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 隔姜灸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隔姜灸的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隔姜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通过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然后 置于穴位上施灸,以达到温通经 脉、散寒止痛的效果。

隔姜灸

隔姜灸

隔姜灸一.定义是在艾绒灸的基础上加上姜的药性。

在施灸前应事先备齐鲜姜洗净后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

二.功效:通十二经,温润不燥,通经扶阳。

归肺脾胃经,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

三、主治(适应症)1.可适应一切虚寒病症。

2.倦怠乏力,肢体麻木、挛急、疼痛、痿软无力,胃脘痛,吞酸、嗳气,腹胀,便溏。

3.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化疗期间)。

4.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

四、禁忌症1.颜面、五官、大血管、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五、操作用物用物:治疗盘,艾绒、鲜姜片,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六.操作方法1.艾灸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屏风遮挡,。

2.取舒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

3.常用的穴位: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元关: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神阙:脐窝中央。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四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4.灸法正确,密切观察。

5.灸后艾条彻底熄灭,清洁局部皮肤七、注意事项1.行艾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服。

2.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3.艾灸时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4.艾灸完毕后,应将剩下的艾绒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冬病夏治---隔姜灸

冬病夏治---隔姜灸

• 悬枢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 中。 •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 疾。 • 脊中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 陷中。 •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 疾,脱肛,便血,癫痫。
• 中枢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 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 振,腰背痛。
• 风府 •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 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 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 • 脑户 •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 ,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 ,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
• 筋缩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 ,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 至阳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 疼痛,脊强,身热。
• 灵台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 • 神道 •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 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 腰阳关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 带下,遗精,阳痿,便血。 • 命门 •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 凹陷中。 •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 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 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 足逆冷。

隔姜灸护理在结直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隔姜灸护理在结直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隔姜灸护理在结直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隔姜灸护理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将姜片放在患者的皮肤上,点燃姜片使其燃烧,产生热烟熏烤患者的皮肤,达到温热刺激的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可用于结直肠造口患者的护理当中,能够起到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伤口愈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等效果。

首先,隔姜灸护理能够增加结直肠造口患者造口部位的血流量。

由于姜片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周围血管的扩张,增加血液流入造口周围组织,从而提高局部血流量。

这就有利于患者伤口的愈合,为伤口提供了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加速伤口愈合的过程。

其次,隔姜灸护理可以促进结直肠造口患者伤口的愈合。

温热刺激不仅可以增加血流量,还可以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促使废物的排泄和新细胞的生长。

这样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减少感染的风险,并且减少因肠道废物残留在造口周围造成的刺激和破溃。

同时,隔姜灸护理还能够改善结直肠造口患者的营养状况。

燃烧的姜片产生热烟,其中含有一些姜油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和消化的功能,从而有助于患者的食欲改善和营养吸收。

对于长期依靠结直肠造口进食的患者来说,良好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隔姜灸护理还可以缓解结直肠造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温热刺激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使其释放一些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疼痛的感觉。

此外,温热还可以放松患者的肌肉,改善肌肉的僵硬和不适感。

对于结直肠造口患者来说,疼痛和不适感是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隔姜灸护理可以有效减轻这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后,隔姜灸护理是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法,无论是操作上还是费用上,都相对较低。

相比于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药物的副作用。

这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隔姜灸护理在结直肠造口患者的应用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增加局部血流量、促进伤口愈合、改善营养状况、缓解疼痛和不适感等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是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护理方法。

隔姜灸中医名词解释

隔姜灸中医名词解释

隔姜灸中医名词解释
隔姜灸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一种将离体的生姜放在特定
的穴位上进行灸热的疗法。

中医认为,隔姜灸可以通过姜的温热性质
来刺激经络和穴位,从而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
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隔姜灸中使用的生姜具有良好的温热作用,能够
刺激穴位的运动功能,促进经络的畅通,增强阳气的活力。

通过隔姜
灸的温热刺激,可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身体
的免疫力,缓解疼痛和不适感,并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同时,隔姜
灸还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调节人体的代谢功能,达到舒筋活络,强身健体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隔姜灸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专业
医师指导,避免不当操作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隔姜灸实验报告

隔姜灸实验报告

隔姜灸实验报告
隔姜灸是把生姜切成一块钱厚度的姜片,在姜片上用针插几个孔,放在腹部或者任何平整的区域,在上面点燃艾条或者艾绒都可以,是隔姜进行艾灸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隔姜灸肚脐的最佳时间为午时十一点到一点,这时候是人体精气神最旺盛的时间。

生姜有辛温、发散的功效,有调和营卫、解表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

应用时与艾草结合可以更好的起到温阳辛散、调和营卫、激发胃气、疏通经络的作用。

隔姜灸适应的病证非常广泛,可以适用外寒表证,也可以适合虚寒性疾病,比如感冒、风湿痹证。

而且姜本身是入脾、胃经的,所以可以治疗很多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呕吐、泄泻。

还可以治疗反复疼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或者有时会用在面部以治疗面瘫,都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还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排气,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胃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隔姜灸 - 中国艾灸网

隔姜灸 - 中国艾灸网

隔姜灸- 中国艾灸网隔姜灸作者:Tianyi 浏览3496 发布时间10/06/02【概述】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

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主治病证】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注意事项】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

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临床应用】1.咳喘取穴:主穴:共分三组。

① 肺俞;② 膏肓、中府;③ 百劳、天突。

配穴:① 足三里(双);② 丰隆(双)。

隔姜灸的注意事项

隔姜灸的注意事项

隔姜灸的注意事项
隔姜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治疗效果显著。

但是在进行隔姜灸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以下是隔姜灸的注意事项:
1. 姜片的选择:隔姜灸需要使用生姜片,应选择新鲜的姜片,并确保无任何污染或损坏。

2. 适宜的时间:隔姜灸通常在晚上进行,选择一个相对放松的时间段,避免在饭后或饮酒后进行。

3. 火架的选择:使用合适的火架,确保姜片能够均匀地放在身体上,避免集中热量导致烫伤。

4. 温度的掌握:灸热的温度应适中,避免过热导致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温热感适中即可,不必过分追求火候。

5. 保持皮肤干燥:隔姜灸前应确保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出汗或沾湿,否则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不适。

6. 安全距离的保持:隔姜灸时,姜片应该与皮肤有一定的间隔,避免直接接触。

一般建议使用纱布或纸巾包裹姜片,以减少刺激。

7. 随时观察反应:在进行隔姜灸的过程中,应随时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疼痛、灼热感或其他不适,应及时中断灸疗。

8. 个人健康状况:如果有严重的慢性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隔姜灸。

9. 不宜过量使用:隔姜灸是一种辅助疗法,不应过量使用或依赖,避免引起皮肤烫伤或其他不良反应。

10. 均匀分散:隔姜灸时,应尽量将姜片均匀分散在相应的穴位上,避免热量过于集中导致疼痛或灼伤。

总之,在进行隔姜灸之前,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掌握好注意事项,并遵循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疗效。

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

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

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隔姜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由于其疗效显著,广受人们拥护。

产后尿潴留是一种产后恢复过程中常见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隔姜灸为治疗手段,探讨其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

一、理论基础1、隔姜灸的概念隔姜灸,又称为隔物灸,是通过热灸的方式,刺激腹部特定的穴位,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

隔姜灸的名称源自于其疗效原理,即通过隔开上下迟缓的气机,调整机体平衡。

2、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产后尿潴留是由于产后气血失调,导致泌尿系统运行不畅,尿液排泄不畅而引起的。

通过隔姜灸,可以调节腹部穴位的气血循环,增强腹部的能量活力,加快尿液排泄,达到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

二、治疗方法治疗过程采用经典的传统隔姜灸方法进行,具体如下:1、患者仰卧在床上,把腹部裸露出来。

2、医生用温水向患者腹部打湿,保持患者舒适的感觉,同时减少腺体的防御机制。

3、医生将姜片放在患者的脐部,将温灸罐放在姜片上,加热罐中的艾绒,使其发出热量。

4、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体质和病情,对腹部进行温灸治疗,每次约10分钟。

5、治疗结束之后,让患者休息一会儿,待患者舒适后让他离开。

三、实验过程1、实验对象随机选择60名产后尿潴留的产妇作为实验对象,其中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人。

2、治疗组治疗组使用隔姜灸治疗,具体方法见上文。

每天治疗2次,每次10分钟,共治疗5天。

3、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物理按摩和口服利尿剂的方法,每天按摩2次,每次按摩20分钟,口服利尿剂每天3次,每次0.1克,共治疗5天。

4、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排尿时间、排尿量、排尿痛等。

五、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见下表:通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采用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患者的排尿状况比对照组的患者更好。

在治疗组中,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即刻排尿,排尿时间短,排尿痛感减轻,并且排出的尿液量较大。

而在对照组中,尽管采用了传统的物理按摩和口服利尿剂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排尿,排尿量较小且排尿痛感强烈。

艾灸加姜片的作用

艾灸加姜片的作用

艾灸加姜片的作用艾灸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艾灸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有很多的方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隔姜灸,操作的时候就是把生姜切成片或者是把姜粉制作成糊状,之后把姜片或者姜糊放在要施灸的穴位上面在进行艾灸。

隔姜灸对身体健康和保健有很好的治疗和缓解作用,深受人们的青睐。

★隔姜艾灸的作用呕吐、泄泻、脘腹隐痛、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如胃病(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隔姜艾灸的作用★操作方法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注意事项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

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姜灸
定义及适应症:
隔姜灸就是将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姜片而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借助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以达到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效果。

隔姜灸疗法的特点是用姜,利用姜的药性,加上灸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泄泻、腹痛、风寒湿痹、痛经等。

姜的性味及功效
姜,味辛,性微温,无毒,入肺、心、脾、胃之经,具有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等作用。

一、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服装、鞋帽整齐,态度和蔼,,护士洗手,戴口罩。

二、评估: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过敏史,施灸部位的皮肤情况,心理状况,评估室内环
境。

三、用物准备:弯盘艾炷(炷底直径为,炷高1cm) 姜片(新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
厚的薄片,厚薄均匀,中间以针刺数孔)棉签火机洗手液艾香治疗巾纱布两块小口瓶镊子刮板
四、施灸:
1、核对医嘱,备齐用物至床旁
2、核对床号、姓名,核对腕带
3、关闭门窗,遮挡窗幔
4、取穴同身寸,取合适体位
5、取穴(酸麻胀痛最明显处)
6、施灸时,将其放在相应的穴位上,点燃,患者感觉局部有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
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潮湿红润为度
7、施灸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

8、施灸结束,将艾灰投入小口玻璃瓶,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用物、床单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10、记录并签名
五、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若为面部较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点,而急性的,姜片可适当薄一点
3、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应注意防止感染
4、艾灸前关闭门窗,避免冷风吹,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艾灸是不可过饱或过饥,饭
后1小时才可以灸,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

5、艾灸结束后多饮温开水,利于排毒
6、艾灸结束后3小时内,不可以洗澡,避免冷风吹,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
受风寒
7、注意休息,不必劳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