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心的病机——心阳、心气的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心的病机――心阳、心气的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心的病机――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心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
其形成,凡由于邪热内蕴或痰火内郁者,多为实;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亦多属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
但是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亦常可相互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则亦可兼挟痰热或邪热。
因此,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说,还是比较近似的。
其病理表现,主要在于心的阳气亢盛(绝对的或相对的)可以影响心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于躁扰心神、血热而脉流薄疾以及心火上炎或下移等方面。
心的阳气偏衰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脏的气虚和阳虚。
其形成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所致。
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之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心阳被抑;脾虚气弱,健运失职,痰浊内生,郁阻心脉,血瘀气滞,心阳不振,痹阻心脉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的阳气偏衰。
另外,心脏阳气虚损,还可在某考试,大网站收集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此皆由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心的阳气虚衰,虽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亦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
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等方面。
此外,心的阳气虚衰,又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之阳气虚,可由肺气不足所引起;而心阳不足,亦能影响及肺而致呼吸失常,故心的阳气不足病变,亦常可同时伴见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能平卧等症。
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司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
肾阳是心阳之本,故临床上心肾阳虚常能相互影响而同时并见。
1/ 1。
中医关于心的名词解释
中医关于心的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指代心脏这一器官,更广义上代表了人体的精神、情感和意识活动。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探讨与心相关的几个名词的概念和含义。
一、心神心神是中医学中对心的精神和意识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了认知、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心神与心脏息息相关,心脏通过血液的循环将气血供应给全身,为心神的正常活动提供能量和营养。
因此,心神的健康与心脏的健康密切相关。
二、心气心气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心脏功能的一种概念。
它指的是心脏的功能活力,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心气的强弱决定了心脏的功能状态以及全身的精神状态。
当心气充沛、运行正常时,人体精神饱满,头脑清晰,反之则容易出现心悸、失眠等心理症状。
三、心阳心阳是中医学中描述心脏阳气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指生命活动中的活力和热量,具有推动和活化作用。
心阳与心功能、血液循环等密切相关。
当心阳充足时,人体精神焕发,寒邪难以入侵;反之,心阳不足则容易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四、心火心火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心脏的某种生理状态的概念。
它指的是心的活力和功能在某些情况下的亢盛和紊乱。
在中医理论中,心火过旺时会导致心烦、失眠、口干等症状;心火过弱则容易出现心悸、疲乏等问题。
因此,调节心火的平衡对于维持心脏和心神健康至关重要。
五、心念心念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概念。
它包含了思考、记忆、观察、判断等方面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中,心念与人的心神密切相关。
一方面,心念的活跃与心脏的正常功能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心念的稳定与人的情感、意识状态有密切关联。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念对于心脏和心神的健康至关重要。
六、心阴心阴是中医学中对心脏阴气的描述。
在中医理论中,阴气是相对于阳气而言的,是指具有制约和保持作用的生命能量。
心阴与心脏的润滑功能、血液循环等有密切关系。
当心阴充沛时,心脏能够正常运行,人体精神稳定;反之,则容易出现心悸、怔忡等问题。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第一单元》试题(网友回忆版)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第一单元》试题(网友回忆版)[单选题]1.某药店经营者为贪图利益而违法销售超过有效期的药品,依据《中华人(江南博哥)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其所在地的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应给予的处罚是,没收违法销售药品和违法所得,并()。
A.处以非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B.处以非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C.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D.处以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E.处以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超过有效期的,按照销售劣药处罚。
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是:生产、销售劣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生产、销售药品货值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单选题]2.辨别寒热真假时要注意,真象常出现于()。
A.体表B.四肢C.面色D.舌、脉E.背部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阴盛格阳指阳气急虚,导致阴寒之气偏盛,壅闭于里,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而出现内真寒外假热的病机变化,临床表现为真寒假热证,阳气极虚,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可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微欲绝,阳气被逼迫浮越于体表,反见身热,烦躁,口渴等假象。
舌脉是反映疾病基本病机的重要征象。
因此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单选题]3.构成宇宙本源的是()。
A.天气B.地气C.阳气D.阴气E.精气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
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之心主阳气理论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靠心脏不停地跳动去供血供氧来完成的,心跳一旦停止,即表示生命的结束。
所以,《内经》里有“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记载,说明心脏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心脏不停地跳动,靠“心主阳气”的功能来实现的。
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阳中之阳,心也。
”“心属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为火脏”。
所谓“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相当于“热能”,所以古人都用“火”来形容它,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经常要保持一定的量来维持生理功能,诸如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
这种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相关推荐>> 2012年医师综合笔试考试时间9月8日、9日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全真模拟习题汇总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冲刺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最新模拟试题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病机一、A11、阳偏盛的病理状态是A、阳气亢盛,机能亢奋,热量过剩B、阴液不足,阳气失制而偏盛C、阳气亢盛,耗伤机体的阴液D、阴寒之邪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E、以上均非2、阳偏衰常见于A、肝、心、肾B、脾、心、肾C、肺、心、肾D、肝、脾、肾E、脾、肺、肝3、阴损及阳是指A、阴虚不能制约阳气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C、阴虚阳无以化生,阳亦亏虚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E、以上均非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特点是A、阳盛则阴病B、阴盛则寒C、阳虚则寒D、阴损及阳E、阳盛格阴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E、热者寒之6、阴盛格阳属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阳损及阴D、真热假寒E、真寒假热7、“大实有羸状”的证候性质是A、真实假虚证B、实中夹虚证C、由实转虚证D、真虚假实证E、虚实错杂证8、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B、阴精阳气的盛衰C、气血的盛衰D、正邪的盛衰E、阴阳的盛衰9、“实”的主要病机是A、邪气亢盛B、正气旺盛C、气血瘀滞D、水液蓄积E、痰浊壅滞10、下列哪项为虚证的临床表现A、二便不通B、五心烦热C、精神亢奋D、烦躁不宁E、疼痛剧烈11、使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邪正盛衰变化是A、邪正相持B、正虚邪恋C、邪盛正衰D、邪去正虚E、正盛邪退12、血燥生风的病因是A、产后恶露,日久不净B、热病后期,阴津亏损C、水不涵木,浮阳不潜D、生血不足或外伤失血E、血虚津亏,失润化燥13、津伤化燥多发生的脏腑为A、心、肺、胃B、肝、脾、肾C、肝、肾、大肠D、脾、胃、大肠E、肺、胃、大肠14、下列哪项不是阴虚风动的临床表现A、筋脉拘挛B、手足蠕动C、低热起伏D、脉细如丝E、神昏谵语15、导致湿浊内生的病因是A、脾失健运B、膀胱失司C、肺失宣降D、三焦气化失司E、肾的气化功能减退16、“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C、痰湿内阻,从阴化寒D、脾肾阳虚,阴寒内盛E、恣食生冷,寒伤中阳17、气逆最常见的脏腑是A、肺、胃、肾B、心、胃、肝C、肝、胃、肾D、肺、胃、肝E、肝、肺、肾18、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是A、气脱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虚19、气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称为A、气虚B、气滞C、气逆D、气闭E、气脱20、气不摄血多与哪一脏的功能失调有关A、肝B、心C、脾D、肺E、肾21、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22、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称为A、津枯血燥B、水停气阻C、气随津脱D、血瘀水停E、津亏血瘀23、“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了A、水停气阻B、气随津脱C、津枯血燥D、津亏血瘀E、血瘀水停24、内伤病传变的形式包括A、脏与脏传变B、脏与腑传变C、腑与腑传变D、形脏内外传变E、以上皆是25、六经由表入里传变的次序是A、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B、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C、太阴→太阳→少阴→阳明→厥阴→少阳D、太阳→太阴→阳明→少阴→少阳→厥阴E、太阴→阳明→厥阴→太阳→少阴→少阳二、B1、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咳嗽咽痒<1> 、肝阳化风可见A B C D E<2> 、阴虚风动可见A B C D E2、A.眩晕欲仆B.目睛上吊C.手足蠕动D.手足拘挛不伸E.咳嗽咽痒<3> 、热极生风可见A B C D E<4> 、血虚生风可见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阳偏胜即是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变化。
中药师考点:心的生理功能
中药师考点:心的生理功能中药师考点:心的生理功能心居于胸腔,横膈之上,有心包护卫于外。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并且与舌、面等有联系。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主血脉。
推动血液运行所谓心主血脉,主要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脏、脉和血液循行在体内构成一个相对的独立系统。
这个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脏所主,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从而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
如果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或失调,皆可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而出现异常现象。
心对血液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脾胃经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
其中心对于血液的生成有化赤作用。
因此,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全身血脉充盈。
如果血液不足,可见心悸、脉数等症。
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即是指心有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应。
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即是指心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作用。
因此,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主要依赖于心血、心阴对心神的滋养和心气、心阳的鼓动与振奋作用。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
病理上两者互为影响,如血虚、血热等,常可引起神志的改变,出现心神不安,也可引起血行不畅,出现瘀血等。
附: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
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生五邪——心的病机我们现在开始上课,讲第三个问题:内燥和外燥的关系。
先讲它的区别。
外燥是感受六淫的燥邪而来,它侵袭人体的部位主要病在肺、胃。
(1)它在临床上有表证: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这是表证的最一般的特征。
将来学习辨证,学习证候学的时候,辨证学的时候,表证是最一般的特征。
(2)燥,它也有干的特征:有津亏,表现为肌肤、官窍、津液枯涸的表现.内燥,(1)是由机体内的津亏,津亏证。
(2)机体内的精血亏损而导致的内燥。
它初可以表现为肌肤孔窍燥之外,主要是以肺、胃、肠、肾燥为主,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感受的邪气从外而来和从内而来,累及的脏腑,外燥主要在肺、胃,而内燥以肺、胃、肠、肾为主,精血下夺,将来学习温病的时候,主要是肝、肾精血亏损,亏损到极点了,表现为形体羸瘦、肌肤干燥的特征。
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是阴津、精血亏损。
由内燥,机体素有津液精血亏损,也最容易招致外燥。
而外燥侵袭机体,病久也必然伤及人体的五脏六腑的津液精血,最终也会导致内燥,这是它们之间的联系。
五、内火内生五邪,讲最后一个——内火。
(一)内火是火热内生的简称。
查词书,词条叫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又习称内热。
注意在习称的内热和内火,严格说它俩有区别,火为热之极,但是一般情况下,又常常把它俩来混称。
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者是阴虚阳亢,或者是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内火。
火热内生,这里选择了或,说了几个或。
(1)阳盛至极,也可导致内火。
阴虚至极,阴虚而火旺,也可导致火。
病邪积聚,郁久也可化火,都可以导致火热内扰,表现为机体的机能功能活动相对亢奋这样一种病理变化。
(2)火和热的关系。
虽然我们现在从一般将内火和内热混称,严格来说,两者还有微细的差别:其一、火和热属性相同,都属阳。
其二、程度有差异。
所以中医理论讲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由热到火。
一般而言,在文献上,中医的历代文献上,常常把用外来的热、外来的火、外火,一般习称为外热。
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血两虚导致心悸,名医刘渡舟中医论治及医案
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血两虚导致心悸,名医刘渡舟中医论治及医案心悸,指的心律失常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
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
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檮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
心,是有节律搏动的一个脏器,而在人的不知不觉中进行,乃属于生理正常范围,而不以病论。
“心悸”的搏动,乃是失常的,没有节律可言的,它使人有明显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证,所以,属于病态反应。
心悸的原因,西医说法很多,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干的两类。
今不揣肤浅,分述如下,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一、心虛失养心悸(一)心阳虚类1.阳虚作悸:《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
心有这种功能也非偶然的,乃是它的阳气功能而决定的。
大家知道,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胸为阳,火亦阳,两阳相合,故心获“阳中之太阳”的称号。
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故心脏能不息的搏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而为先决条件。
基于此,则心主血脉与神志,也无不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离开了阳气,则心就停止了搏动,而血脉不流,神志消灭,也是不言而喻。
为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了心的阳气,例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戕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的特点,则是患者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就是仲景说的“心下悸,欲得按者”。
根据中医理论“喜按为虚,拒按为实”,今望其喜按之象,则心虚之证一目了然,而无复可疑。
同时,此证还往往伴有呕吐,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现象。
其脉缓软无力,有时也呈结象,而舌荅薄白,舌质淡嫩,则与其证相应。
治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方用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本方桂枝色赤又气味辛温,故能上补心阳之虚,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甘草,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俾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内科学心系病证[单选题]1.心悸心虚胆怯证的治法为A.镇惊定志,养心安神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D.温补心阳,安神(江南博哥)定悸E.振奋心阳,宁心安神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心悸之心虚胆怯证证候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掌握“心悸-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
[单选题]3.心悸心血不足证的治法为A.镇惊定志,养心安神B.补血养心,益气安神C.滋阴清火,养心安神D.温补心阳,安神定悸E.振奋心阳,宁心安神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心悸之心血不足证证候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掌握“心悸-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
[单选题]4.治疗心悸心血不足证,应首选A.天王补心丹B.安神定志丸C.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D.归脾汤E.朱砂安神丸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心悸之心血不足证证候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掌握“心悸-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
[单选题]5.治疗心悸瘀阻心脉证,应首选的方剂是A.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B.黄连温胆汤合炙甘草汤C.通窍活血汤合甘麦大枣汤D.半夏泻心汤合当归活血饮E.桃仁红花煎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心悸之瘀阻心脉证证候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
掌握“心悸-辨证论治、转归预后”知识点。
[单选题]6.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心悸的病机A.心神不宁B.胃失和降C.心失所养D.阴阳亏虚E.邪扰心神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心悸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中医临床辨证之心阳
中医临床辨证之心阳(气)虚弱证
[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神经官能症,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病机]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方药] 参附汤加味。
参附汤:人参制附子
参附汤治汗自流,阳气暴脱此方求。
卫阳不固用芪附,郁遏脾阳术附投。
心气虚的,可用四君子汤加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四君子汤:党参白术云苓炙草
四君参苓术草同,饱闷陈皮异功行,半夏虚痰六君子,呕吐香砂胃脘痛。
心阳虚的可用瓜蒌薤白桂枝汤以通心阳,可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以活血。
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桂枝
脉结或代的一般用炙甘草汤加减。
舌淡苔白润或腻,脉结,是心阳为痰浊阻滞,宜用温胆汤加党参以除痰通阳。
炙甘草汤:桂枝生姜大枣炙草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
温胆汤:半夏云苓,橘红(陈皮)甘草竹茹枳实。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知识—五脏
中医执业医师中基知识—五脏五脏第一节五脏的生理机能与特性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2.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3.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
(三)心的辨证
(三)心的辨证萧老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和血脉,为全身之主宰。
心为火脏,全赖肾水之上济,才能安然守职。
如果思虑过度,暗耗肾阴,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则出现心肾不交的病证。
久之脾气受损,心气不足,心脾两虚,心神无所依附,出现心气虚弱的病证。
所以,内科杂症中,心病亦为多见,必须注意调养心神。
然而,心既为火脏,又为血器,故治疗宜通,不宜滋腻或大寒之剂。
常见心脏证型为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慮、心血瘀阻。
1心气虚、心阳虚。
心气虚心阳虚多由于久病体虚,暴病伤阳耗气,年高脏气衰弱,稟赋不足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心气虚、心阳虚的共同脉症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
兼见面色胱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等症,为心气虚。
若见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作痛,舌淡.暗紫而胖嫩,则为心阳虚。
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多是心阳虚脱的危候。
治法:心气虚治宜补益心气,方如养心汤;心阳虚治宜温补心阳,方如保元汤;心阳虚脱治宜回阳救逆,方如参附汤。
方药:黄芪10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茯苓5克当归6克五味子10克肉桂3克2.心血虚、心阴虚。
心血虚、心阴虚的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为心血虚。
兼见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为心阴虚。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心悸。
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梦。
血虚不能荣养于上,故眩晕健忘,面色不华,唇舌色淡。
血虚不能充实血脉,所以脉细弱。
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以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来细数。
治法:心血虚,治宜养血安神,方选四物汤加炒枣仁、柏子仁、茯神等;心阴虚,治宜滋阴安神,方选补心丹。
方药:太子参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甘草6克生地10克炒枣仁9克五味子5克天冬10克3.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常继发于心气或心阳亏虚的病症。
因阳气亏虚,无力温运血脉,以致血行不利,进而形成瘀血阻滞心脉。
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中医辨证治则
心阴虚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中医辨证治则一、心阴虚辨证法则心阴虚是指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为心病典型症状。
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典型阴虚内热表现。
治宜:滋心阴,降心火,安心神。
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18g,麦冬15g,天冬12g,五味子20g,玄参18g,北沙参15g,制黄精18g,人参10g,当归15g,丹参15g,茯神18g,远志15g,柏子仁15g,炒枣仁2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二、心阳虚辨证法则心阳虚是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出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自汗,形寒畏冷,面色光白,口唇青紫,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结代。
心悸怔忡为心阳不足,鼓动无力,心动失常。
形寒畏冷,气短自汗,为阳气虚弱,温煦失职,卫外不固。
面色光白,舌淡胖或紫黯苔白滑,脉结代,为血运无力,血行不畅。
治宜温补心阳。
方用保元汤加减:人参15g,炙黄芪50g,炙甘草15g,桂枝15,肉桂6g,干姜10g,生龙牡(先下)各30g,丹参20g,川芎15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三、心气虚辨证法则心气虚是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为心悸气短的虚弱证候。
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更甚,面色淡白,自汗乏力,舌淡苔薄,脉细。
心悸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心脉失养。
气短自汗,精神疲惫,活动后更甚,主要是由于心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卫外不固。
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细,主要是由于心气虚弱,血行缓慢,气血不充,面舌脉失养。
治宜:补益心气。
方用养心汤加减:炙黄芪50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20g,茯苓15,茯神15,当归15g,远志15g,炙甘草10g,肉桂8g,炒枣仁20g,红景天20g。
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四、心血虚辨证法则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所表现出的证候。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中医学注重疾病的病机分析,通过观察五脏的功能变化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详解中医五脏的病机,包括心、肺、肝、脾和肾的功能及其相关的疾病。
心的病机心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血脉和神志。
正常情况下,心主心血脉,控制血液的循环以及身体内外的交流。
心的病机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心阴不足、心火旺盛等。
心阳不足是指心阳虚寒,主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畏寒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肌梗塞、心绞痛等。
治疗心阳不足可采用温补心阳的中药如附子、肉桂等。
心阴不足是指心阴亏损,主要症状包括心烦、失眠、口干、健忘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血虚、心火旺盛等。
治疗心阴不足可采用滋补心阴的中药如麦冬、丹参等。
心火旺盛是指心火过盛,主要症状包括心烦、口干、口苦、失眠等。
常见的疾病有心火亢盛、心血瘀滞等。
治疗心火旺盛可采用清热祛火的中药如夏枯草、黄连等。
肺的病机肺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主管呼吸和气机。
正常情况下,肺主气机,控制呼吸以及将清气输送给全身。
肺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肺气不通、肺阴不足、肺热壅盛等。
肺气不通是指肺气郁结,主要症状包括咳嗽、气喘、喘息等。
常见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治疗肺气不通可采用活血化痰的中药如三七、紫河车等。
肺阴不足是指肺阴亏损,主要症状包括干咳、痰少、口干等。
常见的疾病有肺燥、肺热等。
治疗肺阴不足可采用滋阴润燥的中药如麦冬、百合等。
肺热壅盛是指肺热积聚,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咽痛、痰黄等。
常见的疾病有肺炎、慢性咽炎等。
治疗肺热壅盛可采用清热化痰的中药如银翘、蝉蜕等。
肝的病机肝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之一,主管气机和情志。
正常情况下,肝主疏泄,控制气机的畅通和情绪的平衡。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等。
肝气郁结是指肝气郁滞,主要症状包括胁痛、胸闷、易怒等。
常见的疾病有肝郁、抑郁症等。
治疗肝气郁结可采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肝阳上亢是指肝阳上升过盛,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目赤、耳鸣等。
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眩晕等。
中医如何从阴阳论平衡心脏机能
中医如何从阴阳论平衡心脏机能中医理论源远流长,阴阳学说作为其核心思想之一,对于理解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心脏作为人体的重要脏器,其机能的平衡与阴阳的协调密切相关。
在中医看来,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的平衡与转化之中。
心脏的正常机能同样依赖于阴阳的平衡。
从生理角度而言,心脏的阳气起着推动血液运行、温煦周身的作用。
心阳充足,则血液得以流畅地在脉管中运行,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养分和能量。
心阳就像一团温暖的火焰,让心脏保持有力的跳动,维持着生命的活力。
反之,如果心阳不足,就会出现心动过缓、四肢冰冷、乏力等症状。
而心脏的阴液,则具有滋养和宁静的作用。
它能使心脏的跳动保持平稳,避免过度兴奋和躁动。
心阴充足时,心脏的节律稳定,心情平静,睡眠良好。
心阴不足时,可能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
中医认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心阳依赖心阴的滋养而不亢盛,心阴依赖心阳的温煦而不凝滞。
只有心阳与心阴保持平衡协调,心脏的机能才能正常发挥。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导致心脏阴阳失衡呢?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的喜悦或悲伤、愤怒或惊恐,都可能影响心脏的阴阳平衡。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损耗心阴,使得心阳相对亢盛,出现心慌、心烦等症状。
饮食不节也是一个常见因素。
过食辛辣、油腻、甘甜的食物,或者酗酒,容易产生痰湿、内热等病理产物,阻碍心阳的运行,损伤心阴。
此外,过度劳累、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损耗心脏的阴阳气血。
长期熬夜会伤阴,过度劳累会耗气伤阳,缺乏运动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心脏的阴阳平衡。
当心脏出现阴阳失衡时,中医会通过多种方法来进行调理和治疗。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对于心阳不足的情况,常用的中药有桂枝、附子等,以温通心阳;对于心阴不足的情况,则会使用麦冬、生地等滋阴养心。
中医的针灸疗法也能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
心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
其形成,凡由于邪热内蕴或痰火内郁者,多为实;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亦多属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
但是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亦常可相互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则亦可兼挟痰热或邪热。
因此,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来说,还是比较近似的。
其病理表现,主要在于心的阳气亢盛(绝对的或相对的)可以影响心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于躁扰心神、血热而脉流薄疾以及心火上炎或下移等方面。
心的阳气偏衰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脏的气虚和阳虚。
其形成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所致。
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之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心阳被抑;脾虚气弱,健运失职,痰浊内生,郁阻心脉,血瘀气滞,心阳不振,痹阻心脉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的阳气偏衰。
另外,心脏阳气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此皆由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心的阳气虚衰,虽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亦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
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等方面。
此外,心的阳气虚衰,又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之阳气虚,可由肺气不足所引起;而心阳不足,亦能影响及肺而致呼吸失常,故心的阳气不足病变,亦常可同时伴见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能平卧等症。
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司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
肾阳是心阳之本,故临床上心肾阳虚常能相互影响而同时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