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分析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5篇
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5篇第一篇: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教学的中心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思维是贯穿整个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的。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的核心环节是理解。
在理解一环,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探究新事物,认识事物内部的联系,逐步深入事物的本质规律。
但理解的实现更是要通过思维。
因为认识活动要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不是单纯地依靠感知。
单纯依靠感知,所得只是一时的、粗浅的表象。
理解才能把握事物的脉胳走向,也有助于今后更好的学习探究,它既是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的结果。
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呢?笔者有如下观点:一、采取措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从教育理论中知道:中学生学习时一般都遵循“感知----表象----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它告诉我们:思维分具体形象和抽象逻辑两级,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能借助词语理解概念,运用概念来进行分析推理,并且思维的深刻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充分领会寓言、格言等的隐义和转义,能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
但是他们容易被具体的事实材料所吸引,思维的发展还较多地依赖直观材料和具体经验。
况且具体经验愈丰富,越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不是年龄小才用到具体形象思维。
事实上画家作画,作家构思场面等都要用到具体形象思维。
因此,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具体经验,也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打基础。
(1)提供有关直观感性的教学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越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准确、越系统。
(2)注重阅读,注重语言材料的感悟和积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知识的理解还是概念的形成,常常是从语言材料开始的。
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思维培养-语文教学论文-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思维培养-语文教学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提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门对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高中阶段作为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连接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升。
该文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为研究话题,首先明确了语文思维的基本概念以及语文思维的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必要性,剖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症下药”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一、前言虽然教育改革工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现代教育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是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习语文的时候也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未能深入发掘语文学科的魅力和内涵。
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授课环节,一定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发掘,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其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什么是语文思维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肯定涉及到思考,这个思考模式就是语文思维。
其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共通之处,指的都是学生在学习环节对于知识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全方位的分析,并且形成独特的观点,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轻松解决。
三、高中语文思维呈现的基本特征(一)具有广泛性高中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特征,一般体现在人文性及工具性方面,语文思维同时会映射其他学科。
语文也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知识的应用,教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积极思考。
(二)具有交流性语文学习中,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也有不同的见解,所以需要展开课堂讨论,在这个讨论环节必须强化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其思维的发散。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性教育艺术
人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 “ 因而在教学过 程 中 教 学 的 词 汇 要 丰 富 , 内容 要 充 实 , 语 言 要 生 动 。 古 人 云 : 言 之 无 文 , 行 而 不 “ 远 。 教学语言尤该有文 , ” 否则不能传授进 学 生 的耳 中 、 中 、 中 。 学 言语 不应 当 心 脑 教 成 为 学 生 的 耳 边 风 , 让 风 过 耳 而 不 能 入 耳 。入 耳 是 前 提 , 心 入 脑 才 是 教 学 语 言 入
深入体现感性教 育艺术 。 关键 词: 文教 学 语
教 学 是 一 门艺 术 。 夸 美 纽 斯 在 《 教 大 学 论 , 言》 指 出 , 教 学 论 的 意 思 是 指 预 中 “ 教学的艺术”这种艺术是“ , 一种 教得准有 把 握 , 得 使 人 感 到愉 快 的 艺术 ” 既 是艺 教 。 术 , 能产 生 一 种 迷 人 的 力 量 , 一 堂 好 它 听 课 是 一 种 艺 术 的 享 受 , 沐 春 风 , 为 观 如 叹
童 四 篁
浅谈 语 文教 学 中 的感 性教 育 艺 术
口 王 玉 芹
( 苏 省 射 阳 职 业 高级 中学 , 苏 江 江 24 6) 2语文教学 中必须渗透感性教 育, 在主体 思想把握 上、 在教 学语 言的运 用上 、 阅读和 朗读 的过程 中, 在 感性教育 艺术
二 、 何 在 语文 教 学 中渗 透 感 性 教 育 如 感 性 教 育 是 一 种情 感 体 验 的 教育 , 语 文 是 最 需 要 倾 注 情 感 的 学 科 , 缀 文 者 情 “ 动 而 辞 发 , 文 者 披 文 以人 情 ”在 各 个 教 观 。 学 环 节 都 应 该 体现 渗 透 感 性 教 育 。 1 .主 体 思 想 通 过 感 性 教 育 来 陶 冶 教育 的本质是培 养人 的道 德素质 和 科 学 文化 素 质 , 就 德 智 体 全 面 发展 的人 造 才, 终实现人类 自身 的变 化 , 最 这就是美 育 。 语 文 教 学 的 宗 旨 是 在 教 育 中 实 施 美 育 。美 育 , 审 美 教 育 , 叫 美 感 教 育 , 即 也 情 感 教 育 , 是 借助 自然 美 、 活 美 、 术 美 就 生 艺 等 美 好 事 物 , 过 各 种 艺 术 手 段 , 冶 情 通 陶 操 , 全 人 的 审 美 心 理 结 构 , 养 人 对 美 健 培 的感受力、 理解力和创造美 的才能 。它是 语 文 教 学 中 不 可缺 少 的 部分 。 “ 质 皆美 ” 语 文 教 科 书 上 展 现 了 文 的 个 璀 璨 夺 目的“ 的世 界 ”陶 铸 “ 高 美 : 崇 理想” 的美 , 可 法 文 天 祥 爱 国精 神 的 美 , 史 祥林 嫂 、 阿 O、守 财 奴 等 艺 术 形 象 的 美 , 《 项链》 《 、 药》 文章 结构 的美 ,朱 自清 《 、绿》 言 形 式 的 美 …语 文 教 科 书 提 春》 《 语 供 了美 育 的丰 富 内容 ,是 语文 教 学进 行美 育 的依 据 。 教学 大纲 上 明确 提 出要培 养 学 生‘ 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规定了语文教学的 , 美育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则需要在教 育中引导学生进入上述这些美 的世界, 让学 生 置 身 其 境 , 闻其 声 , 见 其 人 , 嗅 其 如 如 如 味 , 过亲 身 的情感体 验产 生对 审美 对象 的 通 肯定或 否定 的 审美态 度 , 在心 理上产 生感 再 受 , 情 感 上产 ‘ 在 移情 ’ , 鸣 , 性 情上 和共 在 得 到 陶冶 , 以美 感 人 , 以情 动 人 , 心灵 日臻 “ 化 ”摒 弃 假 、 、 , 于 真 、 、 。 净 , 恶 丑 趋 善 美 这 所 有 的一 切 都 需 要 通 过 感 性 教 育 来 实现 。 2教 学 语 言 用 情感 色彩 来润 湿 . 语 文 教 学 是 一 门语 言 的 艺 术 , 用 生 要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导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感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一、感性思维的定义感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感悟、感受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和表达。
它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性思维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考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感性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感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感性思维不同于传统的逻辑思维,它更注重直觉与灵感的融合。
通过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解中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比如,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启发性问题和材料,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
2. 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感性思维与情感表达密不可分。
通过感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同时也能够学会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真实地感受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感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可以更敏锐地觉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隐喻等修辞手法,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作品。
在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品味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寓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1. 创设情感互动的课堂环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积极活跃的情感互动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与文学作品相关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或者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来理解和表达。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的论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的论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的论文思维是人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而语文思维训练正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使之产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
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要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聚合、发散、碰撞,在此过程中将高中语文教学推向高潮和深处。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高中语文,是摆在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
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来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了解语文思维的特点语文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主体对语文现象和语文表现的认识、表达、交流、沟通以及创造与吸收等思维过程中语文内涵展开的概括性的认识过程,是对语文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语文活动意义的重新定位和归纳。
语文思维以读为首要,以悟为核心,通过教师多种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多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在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思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语文思维具有交流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
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让学生互补、辩论、认知自我,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交换。
思维的交流性,会使学生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知识,进而掌握知识,拓宽了思考的空间。
另外,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语文思维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是无限的,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时空交错,可以日行万里。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论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论文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条件下,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与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相符合,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改革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又应该结合学生思维方式予以合理的引导,对学生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所承担的课业非常繁重,使得其语文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难度也比较大[1]。
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既应该重视学生对基本语文知识的有效积累,又应该着重培养其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采取积极的态度实施语文教学,保证学生在整个知识积累中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思维。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拥有良好的语文思维,可以有效提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由于文章的故事背景为战国时期,年代非常久远,且文章中存在不少生僻字句。
因此,教师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首先应该泛读文章,在整个泛读过程中,对自身语文思维进行有效把握,并融入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理解文章详细内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二、应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开展高中语文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
情境式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后,在实际教学环节创设出合理教学情境,并且设置好相关教学问题的详细解析过程来帮助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
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2]。
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这一课文内容时,就可以采用一些教学辅助工具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技术以及录音工具播放一些和荷塘月色有联系的'影片或音乐,学生在欣赏完毕后,就可以感受到荷塘夜色里面所蕴含的静谧气氛与优美环境。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它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并且有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特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感性思维训练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所在,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感性思维训练符合马列主义认识论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
”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必须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原理。
人的认识活动开始于接触客观事物的感觉阶段,然后经过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运动过程。
只有充分感知、积极思维,才能深入理解知识,掌握问题的实质。
相反,如果没有积极地充分地感知教材内容,就不可能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以指导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行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自己读、自己写,有了自己对语言的感受体会,然后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
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比喻”修辞时,告诉学生一个句子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就构成了比喻句,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每遇到比喻时就如此讲解,但学生却很少照此在说话和作文中恰当自如地运用比喻。
而生活中一个不识字的农妇,却会用“小喇叭”来形容集体场合爱说话的人,既恰当又生动鲜明。
为什么学生反不如农妇呢?其实农妇根本不懂什么“本体”、“喻体”、“明喻”、“暗喻”之类的修辞,原因在于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学生缺乏语言的感受领悟过程。
离开了学生对“比喻”的充分感知,而大讲特讲“比喻”的构成、作用,这是不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的。
教师应该运用课文中的精彩比喻范例,让学生自己反复感知、体味、发现比喻之妙。
二、感性思维训练是由语文本身思维的特殊性决定的不可否认,语文思维有合乎逻辑、科学简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语文思维是“不讲逻辑”的,是感性的。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感性与理性共存.doc
作文教学应感性与理性共存(注:2011年2月,此论文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会刊《新课程研究》上发表,并荣获省一等奖。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症”,甚至有人戏言“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写作步履之艰难可想而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怕的是作文,学生最怕的也是作文。
作文教学简直成了谈之色变的汪洋,难以穿越;成了行之胆寒的险峰,无法攀登。
跟着感觉走究其原因,自然包含诸多因素,如学生狭而窄的视野,浅而薄的积累;如老师高而远的指导,虚而杂的点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的感性化,使师生们在理论上无章可依,无据可循。
下面,笔者就第三点来着重分析一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课程的改革带来了写作教学的巨大变革,其中写作观念的变革是:“提倡写真生活进行真表达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写作内容的变革是:“变应试作文为生活作文。
”因此,新课标实施以来,作文教学十分强调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的表达,即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经过仔细研究初中六册语文书的作文训练内容,我发现,六册共有36次大作文训练,约80次课文小作文训练。
无论是每个单元的大作文训练,还是穿插在课文之后的小作文训练,编者始终注意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简而言之,编者始终突出的是两个字——感性。
如七上“这就是我”“感受自然”“我爱我家”、七下“成长的烦恼”、八上“让世界充满爱”、八下“献给母亲的歌”、九上“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九下“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等作文训练,均是十分感性的话题,由于有切身的体验,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至于课后的小作文训练,这种极感性的内容就更多了:如七上18课后的“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又如七下13课后的“模仿贝多芬穿着与外貌的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同学的外貌”,八上20课后的“课下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八下6课后的“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雪地里做过的游戏”等,都密切地靠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都拥有十分丰富而真切的感性认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文字教育学科,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掌握,更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而感性思维正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感性思维的含义,感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感性思维教学。
一、感性思维的含义感性思维是一种基于感性认识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依靠感官的直接体验、直觉的领悟、情感的体味来进行思考和判断。
感性思维强调的是个别性、直观性、综合性,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识别、判定、评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感性思维的反义词是抽象思维,即基于理性认识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强调的是概念的定义、分类和比较,对于知识的系统化、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推动了人类的认知和创新。
二、感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述,感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方面,感性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品位、人文情怀等方面的能力。
然而,仅有知识的灌输和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感性思维来深入领会和体味。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时,感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寓意,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内涵。
另一方面,感性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感性思维具有多元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创作散文作品时,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如何进行感性思维教学感性思维教学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实际情境,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选择适合的文学作品是感性思维教学的基础,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情感、意境和寓意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性体验来领悟作品的核心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是每个学生都需要掌握的语文基础技能。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理性思维,忽视了感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事实上,感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审美情趣。
1.感性思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既包括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材料。
而理性思维更注重信息的获得和逻辑思考,忽视了对文字背后的情感、意境、抒情等方面的理解。
而通过感性思维,学生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文本中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意蕴深意。
例如,在阅读一首诗歌时,学生要通过感性思维去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感受诗歌的美。
只有通过感性思维的参与,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本传达的信息。
2.感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然而,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叙述和个性化表达,注重的是“高大上”的理性思维和技巧训练。
而感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感性思维的参与,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文本的理解和赏析。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3.感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追求“应试”和“功利”的目的。
而感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文本中体验和理解美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感性思维的参与,学生可以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力量,欣赏到作家独特的艺术表达,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当然,感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不是为了否定理性思维,而是要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除了注意语言文字的技术性使用外,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感性思维,是相对于理性思维而言的,强调的是心灵的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是人们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感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质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感性思维可以陶冶情操,发展美感。
言语文字的魅力和表达力,在于它可以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
教育家教育思想家罗兰•巴特曾说:“美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感性思维能够深化人们对艺术的感知,能够教育人们如何欣赏和鉴赏艺术,从而提升其审美素养,并进而影响其生命的品质。
而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文学的感性性质,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深入感受美与真、善、美的价值,从而培养其情感和审美素质。
其次,感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领导者、名人、演说家、艺术家等人士都拥有娴熟的表达能力,他们通过文字、语言、音乐、园艺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长期的感性体验和实践积累而成。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可通过仿写、感性表达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修养。
通过研究语言的精美,学生能够不仅仅是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感性思维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由于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基本工具,其和人类的思维过程密不可分。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拓宽视野,改变观念,学会包容、尊重、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
同时,感性思维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并深入思考个别现象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开阔眼界,妙笔生花,使得观点更加清晰明了,语言更加精炼有力。
最后,感性思维可以为学生的人生增添色彩。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外,我们还不能忽视感性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感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通过感官和情感对事物进行感知和认识,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全面的思维能力。
而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感性思维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形象和意蕴。
首先,感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在语文学习中,文本中的情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通过感性思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体会和感受这些情感。
比如,在阅读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时,学生如果能运用感性思维来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和谐和神奇,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和深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自己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更上一层楼。
其次,感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形象的理解和描绘。
在语文学习中,文本中的形象描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感性思维,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感知到文本中所描绘的人物、物象和场景。
而对于这些形象的理解和描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在阅读一篇描写雨夜的散文时,学生如果能够运用感性思维来感受雨滴的声音、湿润的气息和寂静的夜晚,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散文中的形象描写将更加生动且真实,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这些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力生动地描绘出来。
最后,感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和把握。
在语文学习中,文本中的意蕴往往是丰富而深刻的,需要学生通过感性思维来感受和领悟。
文本中的意蕴包括作者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通过感性思维,学生可以更加细腻地感知到这些意蕴,并且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
比如,在阅读一篇描写友谊的文章时,学生如果能运用感性思维来感受其中蕴含的珍贵、信任和助力,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文章的意蕴理解将更加深入和卓越,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这些意蕴与自己的实际经历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把握文学的力量和真谛。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感性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与体验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催生高效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感性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探讨如何运用感性教学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感性教学的概念感性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体验、直观、形象为主要渠道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受。
感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体验和情感的驱动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感性教学强调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情感共鸣来促进学习。
通过情感、体验、体味文字,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感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性教学可以通过情感、体验、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探索、理解和表达文字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感性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文字语言的美妙,增强学生对语文的体验感受。
感性教学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
4.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5.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性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更深刻地体味和理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1.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语文课堂是学生感受语言文学艺术的场所,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铺陈故事情节或者开展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字的美妙。
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精彩的文学作品、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开展创意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绘画、剧本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感性教学是一种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鉴赏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可以催生高效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感性教学的理念出发,分析感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其所带来的促进学习的效果。
感性教学注重情感体验,是因为情感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基石。
在语文课堂中,一个生动的故事、一首美妙的诗歌或者一篇丰富的散文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文本,表演角色或者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人物。
通过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文本的内涵,从而提高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感性教学注重情感鉴赏,即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审美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名篇佳作,学习欣赏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学技巧。
通过学习欣赏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学生也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发展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感性教学可以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性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投入时,他们会更加专注地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感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当学生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和学习效果。
感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感性的学习体验和文本的情感鉴赏,学生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感性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通过情感、体验和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感性教学的运用能够催生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本文将从感性教学的概念与特点、感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感性教学的概念与特点感性教学是一种以情感、体验和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通过感官、情感和体验的全面参与,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感性教学的特点包括:1.情感激发:感性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体验导向:感性教学倡导“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获取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互动性强:感性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搭建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
二、感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感性教学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运用。
具体来说,感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课文情感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朗读、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频、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记忆。
3.情境创设引导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语文知识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学习社区建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社区的建构,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构建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感性教学的应用能够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摘要】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系统阐述了感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和对高效语文课堂的积极影响。
正文部分分析了感性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具体方法和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感性教学对高效语文课堂的积极影响,并呼吁未来在发展中更加重视感性教学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看出,感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感性教学的实践推广,可以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感性教学, 高效语文课堂, 学习兴趣, 记忆力,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语文素养, 积极影响, 未来发展, 应用。
1. 引言1.1 感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感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记忆效果也并不理想。
而采用感性教学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语文之美,从而更加投入学习。
通过感官的刺激和情感的共鸣,学生对诗词、文章等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感性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感性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思考、联想等多种思维活动,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性教学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本,从而激发出他们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感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
在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感性教学不容忽视。
1.2 高效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高效语文课堂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学生快速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效果。
要实现高效语文课堂,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愿意主动学习。
浅谈语文细节教育中的感性教学
浅谈语文细节教育中的感性教学中学生暴力事件频频上演。
据了解,今年以来,青岛市连续发生学生群殴事件:4月,青岛市四方区16岁的男生小黄,因为上课时与女同桌扔纸条起了矛盾,放学后被女同桌约来的几名男生拖到学校外暴打一顿,并被连捅4刀;10月,青岛市一所学校内,几名女生在卫生间里对一名女生边咒骂边扇耳光,更有甚者,旁边还有拍摄者,打人女孩在接受拍摄者“采访”时称,“感觉很好”。
视线回至本校,四月份连续上演三次暴力,两次以椅子砸头,一次拿马刀砍腿……具体细节不用详述也能想象其中的血腥场面和暴力制造者的冷酷与无情。
相似的学生暴力事件不胜枚举,接二连三地见诸新闻媒体。
记者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学生打架持刀”字样进行搜索,共搜到385000条相关文章,如果只搜索“少年打架”字样,搜索结果更加骇人听闻。
老师、家长等各界人士对此现象痛心疾首,但却束手无策。
理论界对此也有颇多研究,但细查后总觉得更多流于表面,显得空洞,操作性不强。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本人的班级管理工作获得了众多的认可,所任管的班级中,学生从未有持刀的暴力事件发生。
细想应与本人注重细节中的感性教学分不开,在此本人想就一些管理心得提一点意见供大家探讨、交流。
首先,帮语文教学做准确的定位,既教书又育人。
语文教育以“文学”与“人学”为主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正视生命的本相,关注生命的细节,追求生命的深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所有与生命有关的科学内容,都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避免作纯理性知识的传授。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
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感性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感知、情感和情绪体验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采用感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本文将从感性教学的概念和特点出发,浅析感性教学催生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感性教学的概念和特点感性教学是指以学生的感知、情感和情绪为出发点,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情感和思维,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体验和认识学习对象的教学方法。
感性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认知,更加注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
在感性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知识。
感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感性教学可以催生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性教学以学生的感知、情感和情绪为出发点,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感性教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鼓励学生通过主体地位的参与,思考和探索,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3.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感性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的全面感知和认知体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反应,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4.创设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感性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生动、形象、带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感知、情感和情绪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感性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和不同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感知、情感和情绪,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感受、体验和认识语文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感性思维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语文教学中感性思维培养这一领域,从马列主义认识论、语文学科思维的特殊性、素质教育学习观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亲历体验、美育等几方面尝试进行初步探索。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它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并且有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特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感性思维训练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所在,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感性思维训练符合马列主义认识论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
”教学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必须以马列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原理。
人的认识活动开始于接触客观事物的感觉阶段,然后经过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运动过程。
只有充分感知、积极思维,才能深入理解知识,掌握问题的实质。
相反,如果没有积极地充分地感知教材内容,就不可能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思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用以指导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进行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自己读、自己写,有了自己对语言的感受体会,然后才能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
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比喻”修辞时,告诉学生一个句子有本体、有喻体、有喻词,就构成了比喻句,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每遇到比喻时就如此讲解,但学生却很少照此在说话和作文中恰当自如地运用比喻。
而生活中一个不识字的农妇,却会用“小喇叭”来形容集体场合爱说话的人,既恰当又生动鲜明。
为什么学生反不如农妇呢?其实农妇根本不懂什么“本体”、“喻体”、“明喻”、“暗喻”之类的修辞,原因在于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学生缺乏语言的感受领悟过程。
离开了学生对“比喻”的充分感知,而大讲特讲“比喻”的构成、作用,这是不符合认识的发展规律的。
教师应该运用课文中的精彩比喻范例,让学生自己反复感知、体味、发现比喻之妙。
二、感性思维训练是由语文本身思维的特殊性决定的
不可否认,语文思维有合乎逻辑、科学简明的一面,但更多的语文思维是“不讲逻辑”的,是感性的。
感性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行动和表象的联想进行,与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逻辑思维迥然不同。
语文学科的感性思维表现是多方面的。
如在词的方面,许多词只可意会,如“炯炯有神”。
在句法方面,有些句子是自相矛盾的。
如“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难道“自己”不是“全体人民的一分子”?但我们并不这样去分析,反而觉得这个句子对焦裕禄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概括得好。
在意境营造、形象塑造等方面,更是离不开感性思维。
如“胡天八月即飞雪”、“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什么用“飞”、“闹”?为什么康河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的艳影又在我的心头荡漾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感性思维领悟,如果单纯地运用理性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还会破坏语言的意境。
三、感性思维训练符合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严密的思维,即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感
性思维能力,二者综合构成创新思维的主体,创新思维寓于抽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之中。
加强抽象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帮助,但是片面强调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忽略感性思维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尤其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不利。
要想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说出一口流利的丰富多彩的汉语,就必须有一个感性积累思考训练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首先必须让学生直接地大量地接触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的教育核心在于通过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于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实践中自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四、感性思维训练是美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是一个蕴涵无尽美的宝库,那一篇篇小说、散文、戏剧构成了一个精致的世界。
语文之美,美在齿颊芬芳的
警言妙句,美在鲜明生动的形象、深邃广远的意境。
美育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敏锐感知力、丰富情感力、独特想象力和深刻理解力,使思想情感和性格受到美的陶冶。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感受将学生带入作品特有的意境中,入境、入情、入理。
使学生身临其境,模拟切身感受,设身处地思考,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心灵上受到净化与陶冶,分清美丑与爱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反之,让学生整天困守在枯燥重复的理性分析中,在题海中跋涉,即使是春天的一抹新绿也不再引发他内心的惊喜,对月光下的树影、山林间的鸟鸣也早已视而不见,那么,语文传播美的使命又如何去完成呢?语文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用眼睛去散步,用心灵去旅行,用细腻的情感去领悟美,用多彩的词语去表达美。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用语文独有的魅力开启一双双渴求美的眼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惊叹一枚秋叶的纹路和颜色”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才能神才飞扬,奇思迭出地畅想“假如我是烛之武”、“假如我是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