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如何将学校教学教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教学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它是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等制定的教学活动、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和评价程序的具体说明。
教学教案的主要功能是规范教学过程、指导教学实施、提高教学效果,但教学教案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衔接常常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学校教学教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案编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教师在编写教学教案时,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目标,明确这堂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取向。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
同时,教师还应该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二、教案中应体现多元的教学资源好的教案不仅仅是文字叙述,还应该以图文并茂、音视频互动等方式,融入多种多元的教学资源。
例如,可以通过在教案中插入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三、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教案教学教案不能仅仅是一个死板的模板,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案,并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针对性地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够好,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五、教师需要注重课堂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例如,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
通过课堂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处理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定的深度“; 浅”不是将问题简单化, 而是把握好知识的难
度与广度, 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例 如 , 对“ 左 右 ”的 认 识 , 学 生 没 学 之 前 就 有“ 左 右 ”
的 方 向感 , 如 能 够辨 别 自 己 的 左 手 与 右 手.但 是 , 现 实 教
学中却出现教了“左右”后 , 倒 有 些学 生 分 不清“左 右 ”的
多样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 营 造 宽松 、民 主 、和谐 的 学 习环
境 , 使 学 生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和 点 拨 下 , 主 动 参 与 、积 极 探
究 , 在师 与 生 、生与 生 的 多 项 交 流 中 获 取 知 识.更 重 要 的
是, 教学中要把握增与减的关系, 实验教材特别应注意
如 圆 的 周 长 的 计 算 , 教 学 中 应 该 在“ 化 曲 为 直 ”上 下 功
夫, 而 不 是π值 的 多 少.教 师 可 以 采 用 割 圆 术 , 向 学 生 讲
述古代求圆周长的方法, 学生就能比较早地接触求曲线
长 度 的 思 想.这 就 是 教 学 上 的“ 深 ”, 而 且 这 样 的“ 深 ”学
减 少 了 , 死 记 硬 背 的 少 了 , 机 械 的 演 练 少 了.因 此 , 教 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 的特 点 、要 求和 学 生 的心 理 特
征、学习规律, 着眼于 直观 感 知 与操 作 确 认, 从 学 生 所熟
悉的实际问题出发, 灵活 、创造 性 地 运用 教 材 , 采取 形 式
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
例如,“数与代数 ”部 分 减少 了 繁 杂的 计 算 内容 , 如
繁分数、分数与小数的 混合 运 算 , 增加 了 估 算、大 数 的 认
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_数学论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已经使用几年了,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
可是,有些教师面对新教材,感到无所适从。
有的恪守教材而教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地照本宣科;有的脱离教材而随意另选材料。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再生教材,把教材当做活的资源来使用。
面对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只有认真研读新教材,感悟新教材,领会新教材,才能把握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教师使用新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关系:1、教学中要把握新与旧的关系在使用新教材时,应对旧教材作一翻比较,保留了哪些内容?删减了哪些内容?对新旧教材相同的内容,要注意新教材体例结构、教材体例和能力要求的变化,弄清新教材新在哪里?对于新增的内容,教师必须尽快适应,采用新教材的内容不要顾虑重重,面对旧教材已删减的内容不要舍不得丢掉。
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观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学中教师研究教材中新与旧关系,翻一翻人教社新教材就会发现,调整了“准备课”,充实了“认识图形”,增加了“比一比”、“分类”和“认识钟表”;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与“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中体现“算法多样化”;设立“生活中的数”小栏目,扩大数的应用范围,等等。
这些变化充分反映了编者在新教材建设上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再仔细研究一下“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及“20以内进位加法”在编排上的变化,会感到比原来更加科学地加强了基础第1页共5页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材把“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成两段后,用1—5的内容先从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认数的方法和加减计算的道理,然后在后段分成“6和7”、“8和9”、“10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地运用已学的思考方法去学习新知识。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运用知识和体验变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自然更牢固。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chǔlǐ)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绥德县第五(dì wǔ)小学马彩叶这两周(liǎnɡ zhōu),我听了杨承印(chénɡ yìn)教授《课程与教学理念(lǐ niàn)的重构》和陈晓端《课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讲座,观看了《陕西省西安市课程改革现状介绍》视频之后,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课程与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
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对语文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
怎样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呢?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
如: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xué sheng)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jiānɡ shànɡ)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
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颐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liúfàng)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绥德县第五小学马彩叶这两周,我听了杨承印教授《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和陈晓端《课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讲座,观看了《陕西省西安市课程改革现状介绍》视频之后,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课程与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
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对语文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
怎样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呢?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
如: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
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颐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小学语文课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小学语文课改,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改革和发展。
第一,处理好课程和教材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依托于优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将新的教学内容注入旧的教材中。
我们需要在教材编写和选用上下功夫,确保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还需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处理好内容和方法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不再将重点放在纸上谈兵和死记硬背上。
在内容上,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化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通过选取生活化、接地气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方法上,我们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处理好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也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建立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自由探索和互动合作中获得乐趣和进步。
第四,处理好前后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需要与前后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形成有机的学科整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融合和运用。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核心价值观,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课程和教材的关系、内容和方法的关系、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前后教育和学科教育的关系。
只有在这些关系的良好处理下,小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如何应对新的教学方法与教材
教师如何应对新的教学方法与教材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职场中保持竞争力,就需要及时了解并应对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如何应对新的教学方法与教材,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
一、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教师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研讨会、阅读教育类书籍等方式,获取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的信息。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提出的。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尝试采用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辅助工具,提供更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三、深入理解新的教材新的教材往往会有不同于传统教材的特点和要求。
教师应该深入理解新的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思想和教学目标。
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教材,与编写教材的专家进行交流,参加教材研讨会等方式,深入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实现教材的教学目标。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可以通过课堂测验、作业批改、学生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总之,教师要应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首先要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和理论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新颖丰富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所谓“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应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一、理解编者意图要进行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教师除了平时学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课前与教材对话。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首先要通过教材分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过去线段是在直线的基础上认识的,由于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无法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直线的含义,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新课标教材在二年级只让学生认识线段,而且采取直观和描述的方式。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要任意拔高要求,可在学习长度单位和测量实物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先去量线段,再让学生认识到像这样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图形叫线段,使学生在测量的活动中体验线段的性质。
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学习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课程教材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对于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来应对:
1.及时更新教材:根据课程教材的最新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教材,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2.结合实际情况教学:通过将课程教材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在认识理论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际应用。
3.多维度讲解:在讲解课程教材时,要从多个维度来阐述,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课程内容。
4.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教材。
总的来说,课程教材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材,结合实际情况教学,多维度讲解,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高效有效。
1/ 1。
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教师:吴正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提出了分层异步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现象、教学实例进行教学研究,挖掘适合我校教师的分层异步教学模式。
自开展以来,得到学校及各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发展态势良好、收效很高,各科任教师发挥特长积极参与到该教学模式中,使用导学案,但又不拘于形式,针对教学班因势而教,得到学生的认可及家长的支持。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让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主导者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使用的教材及亲身经历的教学活动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一、教材的编写优势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数学教材也是如此,编写者经历丰富的教研和收集优秀一线教师长期的实践积累综合体现来编写的。
教材的核心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性化的倒出了学习枯燥数学的本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到主动会学的过度。
在这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让学生理解在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从而能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体验知识所带来的收益。
标准(2011)把小学数学分成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内容,重视算理算法教学,结合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感受数学规律形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提供关于图形与几何的丰富素材和有效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教学思路和可操作性案例;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凝集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具有很高的权威和实践优势。
二、教材在使用中教师产生了一些疑惑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刻理解、体会小学数学教材的本质、内涵,才能高效、高质量的组织教学。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旧观念和模式的激烈碰撞下,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里浅谈一下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一、处理好教学新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
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按部就班,就事论事,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备课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
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
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是动态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修订和完善教案。
三、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对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实施。
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课程资源,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从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方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浅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的关系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其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成为广大小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探讨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1.“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1年秋季开始试点实验,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进入新课程,这也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新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这对于仍旧使用老教材的学校来说,现行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2.研究性学习是什么?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区别?许多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含义等并无多大的了解,就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那么,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如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些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在大班条件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4.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然而,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
学习也不总是好玩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况且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又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呢?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作为教师,该如何解决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做到既不“失职”又未“侵权”呢?5.等级制和百分制究竟谁更能客观地评价学生?许多地方和学校取消了用百分制评定学生成绩的办法,而采用了等级制。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的几种关系精品文档4页
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的几种关系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
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与旧教材相比,新课程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均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在教研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
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对广大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新旧观念发生激烈碰撞。
在这种形式下,一些教师明显感到不适,课堂教学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比如:教学中不能灵活多变,缺乏师生互动;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没有真正树立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
笔者认为,要驾驭好新课程,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点。
处理好传统教学观和新教程理念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统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而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学习的环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课堂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
教师应按照新科程理念挖掘教材内涵。
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为单一体;学的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就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的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而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教学计划与教材无缝衔接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计划与教材无缝衔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计划和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的教学计划和与之相匹配的教材选择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实现教学计划与教材的无缝衔接,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安排。
制定教学计划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将教学内容分解成适当的教学单元。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以及教学资源的状况。
二、教材的选择与使用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工具,它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材。
教材内容应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一致,涵盖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应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并与教学计划相结合。
可以通过预习、导入、讲解、练习、巩固和复习等环节,将教材内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三、教学计划与教材的无缝衔接实现教学计划与教材的无缝衔接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为了做到无缝衔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1. 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在开始新的教学单元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查阅教材,了解所需教学内容,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
同时,教师还需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中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教学计划无缝衔接起来。
可以通过问答、故事、实例等方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渗透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教学后的反思总结: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反思总结。
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查看教学进度是否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同时,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了解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通过以上这些策略,教师可以使教学计划与教材无缝衔接,提升教学效果。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材内容与其他知识载体相⽐较,更能为教学服务。
因为教材中包含了⼈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化知识精华,其内容反映社会科学、⾃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个⽅⾯并且经过教育学的精选⽽加以重构,担负传递经验,使个体尽早完成社会化历程的任务。
所以说教材内容是逐步落实教学⽬标,使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正因为教材的重要性,我们⼀线的教师会不⾃觉地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两种情况:⼀、我的眼⾥只有你——忠实执⾏教材遮住了⽼师的眼睛,⽼师的眼⾥只有教材。
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被教材内容牵着⾛,不考虑为了什么,教什么,⽤什么去教。
反正随着课⽂情节的起始和结束组织教学,从第⼀段教到最后⼀段,明⽩课⽂讲了什么就完事。
⼆、乱花渐欲迷⼈眼——没有选择新课程提出了“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从“教教材”转向了“⽤教材”,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乱花渐欲迷⼈眼”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呢?⾸先,还是得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
王荣⽣教授说: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
⽆论是多么教学化的教材,教材内容都不能替代教学内容,也不会⾃动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其次,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创新恰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到来,教师正由教科书的被动使⽤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充分释放⾃⾝的创造精神,从⽽升华为与学⽣共建课程的主体。
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个问题:我们的语⽂课程应该给学⽣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是否真切的关注过学⽣个体⽣命成长过程的需要和渴望?怎样的才是学⽣所喜欢,所乐意接受并且⼜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对语⽂、对学⽣、对⽣活有真切的体验,才能调制出⼀杯⾊彩斑斓、形态优雅⽽⼜充满“语⽂味”的鸡尾酒。
新课标下教师应如何处理新旧教材的关系
新课标下教师应如何处理新旧教材的关系1.从教学目标上来分析。
新旧教材都对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提出了要求,但旧教材侧重于基础知识。
在一些事件结论的认识上,旧教材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和,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太高,也没有史料作佐证;而新教材则不同,课本罗列了众多的史料,便于培养学生史料结合的能力。
如关于民族工业特点的归纳上,书本给予了许多的史料,使学生们很容易总结出民族工业在分布、部门上的特点:地区分布不均衡,沿海较多、内地较少;部门分布不合理,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
3.从编写内容上来分析。
新旧教材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历史内容也应该不断地得到更新。
新教材在编写内容上讲究内容的侧重性,而非面面俱到,并且采纳了一些历史教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便于学生以更全新的理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有些历史事件还出现了删除和增补的现象。
下面仍以民族工业的产生为例来说明内容上的不同。
在旧的教材中,关于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描述非常全面,分为内因和外因。
其内因表现为两个方面,外因也表现在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旧教材对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力求全面而具体。
而新教材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在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上有所侧重,主要强调外来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作用。
教材从自然经济的特点入手,说明了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的现状和不能解体的缘故;然后重点分析了鸦片战争后,由于外来商品的竞争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手工棉纺织业的生产陷入困境。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控制中国的海关,并获得了内河航运和内河通商的特权,对华商品输出急剧增多,并打入中国内地市场,中国城市的多种手工业部门受到沉重打击。
战争结束于1860年,从60年代开始,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西方侵略者对中国原料的掠夺也急剧增加,中国农产品在商品化程度提高的同时,也向殖民化方向发展,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
如何做到‚课程、教材、教学‛的统一?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
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
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
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
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
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
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备教材,深刻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师应用好实验教材。
教过旧教材的教师,备课时尤其要就新、旧教材进行对比,即注意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改变。
新教材无论在内容编排还是在内容选择上,与旧教材都有很大出入,教师要注意对比。
例如,新教材《课标》构建了以‚成长中的我‛为主线的知识编排体系,因此,每一堂课都应注意围绕这一主题,渗透人文精神。
如果有条件,学校应备有其他版本的教材,以供教师在备课时选择和利用。
同时在备教材时还应该做到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具体做法如下。
A.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
教师培训课件:正确处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关系
试题:(考查“提出问题”能力)
一测力计下悬吊一个砝码,置于电梯中。当电梯由 静止开始向上运动时,可以看到测力计的示数明显大于 砝码的重力。对此,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 问题有什么认识?
本题没有让学生经历在问题情境下发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 过程,更没有对客观现象、事实通过质疑形成疑问,客观上起 到了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答”的作用。学生对本题的回答, 无非是提出关于超重的问题,并且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产 出超重的原因。这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而不是他们发现的 疑问。以上只是套用了“提出问题”的形式,实质上没有体现 “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
(1) 游客由入口到出口,先后经过两个游览点; (2) 游客由入口到出口,只经过其中任意一个游览点。
出口
入口
入口
为灯泡的串并 联提供了猜想的 经验,实验时目
的更明确。
出口
探索活动为串
联和并联电路的概
念打下基础。
人流→电流 记住→领悟
出口
入口
三、处理好教学和教材的关系
——教学需要教Biblioteka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返回三、处理好教学和教材的关系 ——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1.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必要性
●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 ●教材只在总体上把握三维目标 ●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
返回
给猜想做铺垫——探索活动设计
公园的某一地块有两个游览点(用亭子表示),其游览的入口和出 口都已确定,请按以下要求设计该地块的行走道路:
●“重过程就要重视实践,但纸笔测验考的是理论, 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对重过程的师生公平吗?”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3.“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用好教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样用好教材新教材必须适应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来充实化学教材、加强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中,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用教材。
一、熟悉教材新课程理念里用的教材是范例,作为教师在拿到教材第一时间通读教材,了解教材是否有改动,哪些内容有调整,对教材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中的每章在教材中的位置,每节在每章中的位置,更应该清楚每章每节中的重点、难点,要熟悉每节课的基本课型、构思每一节课型实施流程,找出每一节课型实施关键。
如:空气的教学的流程可以用设、探、合、巩、思。
二、研究教材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教材,真正做到教材内容消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学习2CO 的性质时,把2CO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学生存在不能从现象中得出正确结论,总认为是2CO 使石蕊试液变色,而不是生成的碳酸。
为了让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从习题中引入典型例题进行突破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四个实验。
例题:你能说出各个实验的现象并能解释其原理吗?如学习催化剂时,学生很容易接受速度的改变,但对其“化学性质、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疑惑。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设计如下几组实验: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质量浓度22O H 溶液,然后其中一个加入MnO 2;2、把1中的上层清液倒出后,然后继续加入22O H ;3、对比实验进行拓展,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①取等质量等浓度的22O H 溶液两份,一份加入2g MnO 2,另一份加入2g CuO 。
②取等质量等浓度的22O H 溶液两份,一份加入2g MnO 2,另一份加入1g MnO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教学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绥德县第五小学马彩叶
这两周,我听了杨承印教授《课程与教学理念的重构》和陈晓端《课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讲座,观看了《陕西省西安市课程改革现状介绍》视频之后,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课程与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
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
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语文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对语文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
怎样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呢?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
如: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
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颐不上天冷了;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了,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是遇见上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生: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体现了价值上的导向作用。
也许我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本意,但孩子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感悟人生。
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在读诗“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
二、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主要对象。
我们拓展学习,联系生活,首先必须立足于教材,让学生直面教材,研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课外学习资源,让教材成为链接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的桥梁。
对于书本知识,正确的态度不是远离课本,而是应
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联系生活用好用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并适时适度地引进生活中的有关内容,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教材内容更具科学性、结构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课程文本资源的价值。
若置教材于不顾,只是热衷于交流课外得来的信息资料,岂不是喧宾夺主,舍“本”求末。
那种脱离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所谓“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要正确看待和处理语文教学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首先,接受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语文教材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的。
在教学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语文教材和教师的指导,接受人类已积累的丰富的语文经验。
教师的指导包括讲授、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这种教学中学习的特点是以接受为主,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养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其次,探究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而这种感受与理解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点”与“未定点”。
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由于其生活阅历、阅读经验、认知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的
解读体现了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主动建构,表现出明显的探究性。
至于学生的写作活动,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样具有探究性。
第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统一。
学生的语文学习,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其学习方式绝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接受与探究的结合。
具体说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接受学习中包含探究的成分,探究学习中同样离不开接受学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着学生学习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