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知识点整理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
货币银行学基础知识要点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一、货币的产生?两个时期: 1 先是物物直截了当交换2 然后是经过媒介的交换二、价值形态演变的几个时期?四个时期: 1 简单偶然的交换2 扩大了的价值形态3 普通价值形态(本质变化:作为交换的媒介固定1某物)4 金属货币形态三货币的定义及职能?定义: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普通等价物的特别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职能: 1 价值尺度:货币表现商品价值,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2 流通手段:货币在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时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3 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事情下,货币在用于清偿债务时,算是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4 贮藏手段:货币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宝普通代表保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发挥贮藏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时刻市场上发挥普通等价物作用四、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1币财: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为币财,实际上基本上对差不多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确信。
XXX币单位:包括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规定每一货币单位所含金属的分量与成群,即所代表的价值。
3各种通货和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金属本位币的铸造与流通、辅币的发行与流通、银行券的发行与流通,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4预备制度:又称黄金储备制度,他是一国货币稳定的基础,也是一具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货币制度的演变?1 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2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币制度。
3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4 信用本位制:是指以别兑换黄金的纸币和银行券为本币的货币制度。
六、格雷欣法则概念?1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
金银复本位是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并且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照的一种货币制度。
2 劣币和良币。
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为劣币,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被称为良币。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货币、银行以及金融市场的学科,对于理解现代经济体系和金融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货币银行学主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货币的定义与职能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具有以下三个主要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使不同商品能够在价值上进行比较。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方便了交易的进行。
3、贮藏手段:货币可以被保存起来,在未来用于购买商品或服务。
二、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实物货币:如贝壳、牲畜等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物品。
2、金属货币:以金、银、铜等金属为材料铸造的货币。
3、信用货币:包括纸币、存款货币等,其本身价值低于其代表的价值,依靠国家信用和法律强制流通。
三、货币的创造银行通过存款和贷款业务创造货币。
1、原始存款:客户存入银行的现金。
2、派生存款:银行通过贷款等业务创造出来的存款。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它反映了银行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
四、利率利率是借款成本或资金的价格。
1、名义利率: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2、实际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
利率的决定因素包括:1、平均利润率:是利率的上限。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五、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如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
2、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
金融市场的功能包括:1、资金融通:将资金从盈余方转移到短缺方。
2、价格发现:确定金融资产的合理价格。
3、风险管理:提供风险分散和对冲的机会。
六、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
1、负债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借款业务等。
2、资产业务:如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等。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整理
√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根源于商品本身,它是商品经济与商品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与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它经历了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的演进形式:足值货币→表征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生产关系的反映。
货币的职能及其含义:价值尺度:这是货币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测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时候所发挥的一种功能。
(基本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所发挥的职能。
(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静止状态时执行的一种职能。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我们称其为世界货币。
货币理论的基本观点:货币金属论: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货币的价值是由货币材料的价值所决定的。
货币数量论: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商品价格水平涨落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多少成反比。
货币国定论:货币是由国家创造的,其价值由国家的权威规定。
货币名目论:又叫货币工具论,是从货币的关键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角度认识货币,完全否定货币的商品性和价值性,认为货币不是财富,主张货币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票证,是名目上的存在,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
当代信用货币的层次划分:标准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我国的: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演变形式:含义:货币制度又称“货币本位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演变形式: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本位制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1.货币各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2.货币的层次划分,依据和层次:货币的层次划分是依据他们的主要职能和流动性差异从而给出不同层次的经验统计上的货币定义。
通常划分为M0=流通中现金,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M4=M3+L(L为流动性资产)3.货币制度的演变,各货币制度的内容: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存在4中不同的货币制度,依次为①银本单位制②金本单位制③金银复本单位制④金单本位制⑤纸币制度。
⑴银本单位制是最早的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社会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增加,暴露出其价值不稳定的缺点。
⑵由于商品交易中对金银需求都增加,白银用于小额交易,黄金用于大宗买卖而形成了金银复本位制,其先后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3种形态。
⑶金本单位只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单位制度,它在实行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
在实行国家内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
后由于世界经济规模扩大,黄金存量有限而难以维持。
4.金本单位制特点:①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则限制铸造。
②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
③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入。
5.纸币制度主要内容:①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以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
②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③纸币不能兑现。
④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6.纸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主要表现在他们都要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
区别:①这两个规律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
②这两个规律和商品价格总额的关系不同。
③这两个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
7.信用基本特征:具有到期归还、支付利息2个特征。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全面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1.什么是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学科,涉及货币的起源、发行和流通,银行的功能和作用,以及金融体系的组织和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2.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并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媒介。
在货币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物物交换来满足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物交换变得不便,于是出现了货币。
最早的货币形式包括贝壳、动物皮毛和稀有金属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逐渐演变成纸币和电子货币。
3.货币的功能和特点货币具有三大基本功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作为流通手段,货币方便了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作为贮藏手段,货币可以保存价值并在未来使用。
4.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货币供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和利率水平。
如果货币供给过多,货币价值下降,通货膨胀可能会出现。
如果货币供给不足,货币价值上升,通货紧缩可能会出现。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货币供求的调节成为可能。
5.银行的功能和作用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存款、贷款、支付和资金管理等多种功能。
银行作为存款机构,接受个人和企业的存款,并提供利息以吸引存款。
银行还可以通过贷款向个人和企业提供资金,以促进经济发展。
此外,银行还提供支付和结算服务,使人们能够安全便捷地进行交易。
6.银行的类型根据业务范围和性质的不同,银行可以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发展银行等不同类型。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
商业银行是大众常说的银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投资银行主要从事证券发行和投资银行业务。
发展银行致力于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和经济发展。
7.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用来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以实现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防止金融风险。
金融稳定是金融系统中各方利益的平衡和金融风险的控制,是经济稳定的基础。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1.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价值尺度、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的角色。
- 货币的种类:现金、存款货币、电子货币等。
- 货币的职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2. 银行体系的结构- 银行的类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中央银行等。
- 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贷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
- 银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
3. 货币供给与需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央银行政策、商业银行行为等。
- 货币需求理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 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4.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银行体系的监管等。
- 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
- 货币政策的目标: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
5. 利率与债券市场- 利率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风险、通货膨胀预期等。
- 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
- 债券市场的运作和债券定价。
6.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金融市场的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 金融工具的种类: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
- 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效率。
7. 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 风险管理的方法: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
- 国际风险管理标准:巴塞尔协议等。
8.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制等。
- 外汇市场的运作和汇率的决定因素。
- 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储备管理。
9. 金融创新与电子支付- 金融创新的动力和影响:衍生品、结构化产品等。
- 电子支付系统的发展:电子转账、移动支付、数字货币等。
- 金融科技(FinTech)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10. 金融危机与监管-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 金融监管的目的和原则:保护投资者、维护市场稳定等。
-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和监管框架的改革。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1、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在五大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两个最早的、最基本的职能,而价值尺度又先于流通手段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着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2、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构成要素:(1)货币材料的确定;(2)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3)本位币;(4)发行保证制度3、货币制度的演变:1.银本位制2.金银复本位制3.金本位制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劣币驱逐良币: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4、信用的概念: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的特征: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5、利息与利息率:利息本质上是部分平均利润、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和本金额的比率。
利率的计算:利息率= 利息额/借贷资金额×100%利率的决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预期通货膨胀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国际收支状况利率的作用:利率变动影响资金供求利率变动影响宏观经济利率变动影响国际收支利率变动影响经济的渠道6、商业银行性质:首先,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其次,商业银行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经营货币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全面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全面一、货币银行学概述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货币和银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货币供应、货币政策、货币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内容,是现代经济金融学的基础。
货币银行学的研究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货币的基本特征1. 流通性:货币具有方便的流通性,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换。
2. 可分性:货币可以分割为不同的面额,方便进行小额交易。
3. 稳定性:货币的价值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易受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影响。
4. 一般等价物:货币应该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交换媒介,具有普遍等价性。
5. 货币的稀缺性:货币具有相对稀缺的特征,能够保持其价值。
三、货币的发行和管理1. 中央银行是货币的发行和管理机构,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维护货币的稳定性。
2.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
3. 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影响货币汇率。
四、货币的传导机制1.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2. 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会对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影响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方面。
3. 这些影响通过货币传导机制传递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影响经济的总体运行。
五、货币市场1. 货币市场是短期债务工具市场,包括央行票据、商业票据和银行同业拆借等产品。
2. 货币市场的特点包括短期性、市场性、流动性和低风险性。
3. 货币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资金融通,为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融资和投资工具。
六、金融机构1. 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它们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 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服务最全面的机构,它们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
3. 证券公司是进行证券经纪、证券承销和证券投资业务的机构,包括券商、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等。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梳理
11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梳理1. 自加入WTO时起,我国证券业承诺外国证券机构可以通过中方中介从事B股交易。
2. 加入 WTO后3年内,我国保险业承诺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允许设立全资子公司。
3. 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就是典型的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4. 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在资产一方。
5. 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是作为国家的银行的表现。
6. 2005年前在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再贴现业务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
7.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负债比债权更具主动性和可控性。
8. 欧洲中央银行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受欧元区各国政府的监督。
9. 2003年以后监管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
10. 费雪方程式中的P值主要取决于V值的变化。
11. 剑桥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
12. 凯恩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水平正相关。
13. 弗里德曼认为,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重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14. 弗里德曼认为,恒久收入无法用实证方法得到证明。
15. 在弗里德曼看来,恒久收入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则相对不稳定。
16. 一定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正向变动的关系。
17. 原始存款就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
18. 准货币相当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外汇存款之和。
19. 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行为所决定。
20. 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梳理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梳理 2 221. 再贴现政策是通过增减商业银行资本金来调控货币供应量的。
22. 存款准备率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成本来调控基础货币的。
23. 当外汇市场上供给增加时,会产生外汇升值的压力也即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为保持外汇供求平衡,中国人民银行将向市场投放按汇率计算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
24. 货币当局可以直接调控货币供给数量。
25. 工资—价格螺旋上涨引发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金融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金融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一、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或央行颁布并由民众广泛接受的用作购买商品和支付债务的一种特殊商品。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它是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用来购买商品和支付债务;二是它是一种价值尺度,能够衡量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三是它是一种价值储藏器,能够保存购买力并用于未来支付。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是一国经济中最重要的媒介,它对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三种基本职能:一是价值尺度职能,指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能够衡量其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便于比较和交换;二是交换媒介职能,指货币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便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三是价值储藏器职能,指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器,能够保存购买力并用于未来支付。
三、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的构成包括广义货币供应(M2)和狭义货币供应(M1)。
广义货币供应(M2)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存款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存款供应量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等。
狭义货币供应(M1)只包括最流通货币,即现金和活期存款。
货币供应的变动会影响整个经济运行和稳定,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供应,以维护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四、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物价稳定、维持汇率稳定、促进就业等目标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包括紧缩货币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
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以抑制通货膨胀、控制资产泡沫等的政策。
宽松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等的政策。
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和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它需要在宏观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风险、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考虑下来进行决策,是一种复杂的政策。
五、银行的职能银行是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一是存款职能,即吸收社会公众的存款,同时向其提供活期、定期、储蓄等各种存款业务;二是贷款职能,即向企业、个人提供信贷服务,满足其投资、生产、消费等需求;三是支付结算职能,即提供支票、银行汇票、信用卡、电子支付等各种支付服务。
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1格雷欣法则(劣币驱赶良币)(2)双本位制是指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别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的货币制度。
其缺点是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浮现了“劣币驱赶良币”的现象。
所谓“劣币驱赶良币”,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具国家并且流通两种实际价值别同,但法定比价固定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定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2信用、商业信用-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石、银行信用-现代信用的要紧形式、消费信用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普通来讲,它是以偿还为前提的特别的价值运动形式。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临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一种形式本质特征:信用别是普通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别形式。
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一)信用产生的缘故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浮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终,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别均衡。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举行;☆自然调节各部门的进展比例;☆节省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进展制造了条件。
信用的作用积极作用:1、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2、信用的存在能够节约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3、信用能够调节居民的消费和社会消费品的供求4、信用能够调节经济,替代国家的行政干预手段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答应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一)商业信用的产生和进展定义: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截了当联系在一起的信用。
《货币银行学》复习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货币银行学期复习第一章货币与信用一、名词解释1、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实物货币: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产品类充当货币。
3、信用货币: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的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
4、货币本位制度:对本位货币的名称、材料、铸造、发明、兑换与流通等所作的有关规定。
5、无限法偿:无论支付数额多大,无论属于任何形式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6、纸币本位制度: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的制度。
7、交易媒介:货币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物的功能。
8、价值标准:货币作为衡量商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
9、价值储藏: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时发挥的功能。
10、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功能。
11、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让渡。
12、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13、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14、国家信用:国家作为债务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
15、消费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16、信用工具: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书面凭证。
17、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一定量黄金保持等价关系的货币制度。
18、格雷欣定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即在实际比价与法定比价不同的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量较高的货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量较低的货币成为劣币,在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领域而劣币充斥市场。
19、货币供给弹性:某个时间段为适应一定商品量的货币需要,货币供给在一定幅度内可多一点或少一点。
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答:社会经济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与货币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货币化与金融化正在迅猛地发展,渗进国民经济活动的每个方面。
2、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答:①交易媒介②价值标准③价值储藏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3、货币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答:①实物货币②金属货币③代用货币④信用货币⑤电子货币4、货币本位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①确定货币材料,②规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④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⑤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⑥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点货币银行学基本知识点1.金融,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是货币、信用、利息和银行及其相互联系的总称。
2.货币是充当普通等价物的特别物品。
它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手段,它还具有购买其他一切商品的能力。
3.信用指经济上的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4.金融机构算是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组织单位,是商品、货币和信用进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5.金融调控是指调控主体依照对经济运行事情的推断,操作各种调节手段引导经济进展轨迹。
6.信用工具,指信用流通工具,是在信用基础上产生的,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7.利息是货币资金所有者贷出一定数量货币所获得的酬劳。
8.利率是指利息对本金的比率。
9.名义利率是指在一定时刻上对物价变动因素未作剔除的利率。
10.实际利率是指在一定时点上对物价变动因素举行剔除后的利率。
11、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关系等市场因素所决定的利率。
12.官定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规定的并强令执行的利率。
由此可见,官定利率属于治理利率。
13、利率体系是指在一具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由各种内在因素联结成的有机体,要紧包括利率结构和各种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14、现值是指为取得一定的本利和如今所需要的本金。
15、终值按一定利率计算出的本利和。
16、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限内保持利率水平别变的利率。
17、中央银行: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其要紧职责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
18、银行券: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兑付金银的债务凭证。
19、美国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储备体系是美国中央银行,它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12个联邦储备银行组成。
它对参加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实施治理和监督。
20、货币发行:货币发行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所形成的一项特有负债,它是最重要的负债业务。
货币发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发行库,经过各家银行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一、货币银行学的定义货币银行学是研究货币和银行体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货币的发行与循环、货币的种类与功能、银行业务的特点和运作机制、金融市场的结构与规律等内容。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与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经济金融史等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货币的定义和功能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通用性、稀缺性和流通性。
货币的功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四个方面。
三、需求货币量的决定需求货币量是指人们持有的货币数量。
影响需求货币量的因素有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利率、预期等。
四、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货币供应量是指经济体系中的所有可用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货币乘数、央行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的信贷创造等。
五、银行的定义和功能银行是指依法成立,主要从事金融中介业务的机构。
银行的功能主要有金融中介、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等。
六、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商业银行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向公众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各种职能部门等。
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投资业务、外汇业务等。
七、中央银行的职能与作用中央银行是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
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有货币发行、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监管、外汇管理等。
中央银行的作用主要在于稳定货币价值、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
八、金融市场的类型与功能金融市场是指各种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买卖的场所。
金融市场主要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类。
金融市场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传递等。
九、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有稳定物价水平、促进就业、维护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开放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
十、金融风险管理的原则与方法金融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各种手段降低金融风险的过程。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总结
1. 货币:货币是一种用作交换媒介的通用支付工具,具有流通性、可保存性和价格可比性。
货币通常由政府发行,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2. 货币的功能:货币有三个基本功能,即价值尺度、媒介和存储。
3.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社会上所有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它包括现金和存款在内。
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制定和执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的目标。
5. 货币创造:货币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信贷活动创造存款,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当商业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时,它们会将贷款金额计入借款人的账户,从而增加了总体货币供应量。
6. 货币供应者:货币供应者包括央行和商业银行。
央行是货币的最初发行者和监管者,它可以通过开展市场操作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影响货币供应量。
商业银行则通过贷款和支付服务来增加货币供应。
7.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留存的存款比例。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和货币供应。
8. 利率: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它反映了借款成本和债券收益率。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和经济活动。
9. 货币政策工具:央行通过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
这些工具包括开展市场操作、调整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定向降准和正回购等。
10. 货币政策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影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和金融稳定等方面。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效应,并寻找平衡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
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名词解释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职能:是指货币的固有功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一系列规定。
其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信用货币制度。
本位货币: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币而产生的。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特征是:足值的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融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供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无限法偿:国家规定,不论每次支付的数额多大,商品出售者和债权人都不得拒绝以本位币作为支付工具,也就是说,本位币是最后的支付工具。
信用货币: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金银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①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②双本位制:法律规定金、银比价,金、银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市场上金币和银币的比价发生变化时,会引起金币或银币的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背离。
此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良币)就会被熔化,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1.概念: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2.内容:以一定数量与成色的金币作为本位货币,金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3.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汇率的稳定、自动调节国际收支4.奔溃原因:1)其稳定性是以黄金的充分供应为前提,然而黄金的供应量是有限的2)金本位制度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是在没有贸易管制及外汇管制等制约为前提的,但后期货币的数量与黄金的增减失去了严格的联系,故各国纷纷出手干预。
银行招聘:货币银行学知识点归纳
第⼀章1.国民⽣产总值(GDP):指的是⼀个国家在⼀年中所⽣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总收⼊:指在⼀年中⽣产要素(⼟地,劳动⼒,资本)在⽣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收⼊。
3.总收⼊与总产出被认为是相等的。
4.名义GDP: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以现⾏价格⽔平计算得到的GDP。
5.实际GDP:⽤确定的基年的价格计算得到的GDP(也可以说是:⽤不变价格衡量的GDP)6.衡量物价总⽔平的指标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个⼈消费⽀出平减指数(PCE),GDP平减指数。
7.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例如:2010年名义GDP为10万亿美元,但以2000年价格⽔平为基数计算的实际GDP为9万亿美元。
那么GDP平减指数=10万亿/9万亿=1.11GDP平减指数表明,⾃2000年以来,物价平均上涨了11%。
在通常情况下,物价⽔平的指标⽤物价指数的形式表⽰,它将基年的物价⽔平(本例是2000年为基年)表⽰为100,这样2010年的GDP平减指数应当为111。
8.个⼈消费⽀出平减指数(PCE)=名义个⼈消费⽀出/实际个⼈消费⽀出。
9.消费者物价指数(CPI):通过给⼀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所购买的⼀揽⼦产品和服务定价,可以得到消费者物价指数。
如果在⼀年中,这⼀揽⼦产品和服务的⽀出有500美元上升到600美元,消费者物价指数就上升了20%。
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样是以基年为100的物价指数来表⽰的。
10.根据三⼤衡量物价总⽔平的PCE平减指数,CPI,GDP平减指数都可以将名义变量转化为实际变量。
由物价指数=名义变量/实际变量,得实际变量=名义变量/物价指数。
根据第7的例题。
知道2010年的名义GDP为10万亿,2010年的GDP平减指数为1.11(指数形式为111),则2010年的实际GDP=10万亿/1.11=9万亿。
11.媒体常常谈到的经济社会的增长率,尤其是实际GDP的增长率。
例如:如果实际GDP从2010年的9万亿上升到2011年的9.5万亿,那么2011年的GDP的增长率=(9.5-9)/9*100%=5.6%. 12.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物价总⽔平的增长率。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精华总结
【货币银行学知识点精华总结】作者:陈李帅丨Allen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及其之间关系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但其四个目标存在矛盾冲突,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矛盾,为了稳定物价,必要的措施就是紧缩银根,降低通货膨胀率,结果导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2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即使本国物价稳定,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导致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
3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4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5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
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直接信用管制;间接信用工具。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可观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是其对所有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而有力的,效果明显,收效迅速。
缺点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
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再贴现政策:优点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持有准备金或借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3.再贴现政策具有告示效应4.再贴现政策可以防范金融恐慌缺点1.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政策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2.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存在出现负面效应的可能3.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利用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方向或者利差大小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决策公开市场操作:优点1.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 2.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可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其操作不会因变动剧烈而带来不良影响3.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微幅调整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理想工具4.公开市场操作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即可纠正其错误,而不致造成过大损失5.公开市场操作可迅速进行缺点1.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强,政策意图告示作用较弱2.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存款货币创造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2.部分现金提取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1.存款准备金2.超额存款准备金 3.现金持有量4.存款数量联系实际,分析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配合运用(一)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配合时必要的(二)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三)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四)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职能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调节宏观经济,管理国家金融的特殊机构,是从商业银行分离出来的具有的特征为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与国家关系紧密享有国家法律授予的特权3具有特殊的业务对象,即不予工商企业和个人直接办理业务,只与政府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货币形态: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p32、银行券p41) 产生:早期的银行券是分散发行的,各银行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信誉和能力发行银行券,其前提是必须保证随时可按面额兑付金币、银币。
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世界主要国家的银行券完全成为不兑现的,现代信用货币代替了表征货币。
* 代用货币产生的可能性包含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特性之中。
2) 银行币和纸币的区别:1、纸币是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银行券则是在信用关系中,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产生。
2、纸币是由国家以政治强制力发行的,往往成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银行券则由银行通过办理商业票据贴现或发放贷款而投入流通,故能适应商品流通的扩大或紧缩而控制发行。
3、纸币从来就不能兑现,典型的银行券可随时兑换为金属货币3、准货币:不能随时转账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P54、货币:(狭义+广义)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马克思: 本质定上义--货币是一个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定上义--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西方经济学的货币定义:货币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易媒介、支付工具、价值贮藏和计算单位的物品。
货币就是货币行使的职能.5、充当流通手段货币的特点:p71)不是观念上的货币,而是实际存在的货币2)不一定有十足价值6、货币制度的内容;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p11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它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简称为币制。
(货币制度的构成内容有: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准备金制度。
)1)规定货币材料与货币单位:货币材料是规定用何种材料制成货币,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也是划分货币的依据。
2)货币单位是指规定货币的名称及所含货币金属重量。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准备金制度(黄金储备制度)7、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国法定价格标准的铸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
P128、无限法偿能力:法律赋予它在一切交易支付活动中,不论数额大小,不得拒绝接受。
P129、有限法偿: 在交易支付活动中。
超过规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
10、格雷欣法则:1) 概念: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2)条件:实行金银复本位制11、信用货币制度特点:p151)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纸币,且具有无限法偿能力2)货币由现钞和银行存款构成3)货币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4)货币供应客观上手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供应过多必然危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12、信用;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是偿还本金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p1913、信用的产生的条件:信用是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的产生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密切相联。
1)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
2)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分布。
3)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制和经济利益。
14、信用工具:①概念--是资金供需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的、证明债权的各种合法凭证。
书上:是记载信用内容或关系的凭证。
也叫金融工具,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对象。
P22②特征:1)、偿还性(期限性)是指金融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按期归还本金的特性.金融工具一般都注明期限.2)、流动性是指(1)金融工具可以迅速变现的能力;(2)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转让.证券的变现性包括可销能力和变现能力。
3).风险性(又称安全性)是指金融工具按期不能收回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违约风险、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
4)、收益性是指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入性质.收益包括利息或股息收入和资本利得或损失。
15、商业信用的特点:P24(没要求概念: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1)它与特定的商品交易相联系。
2)有社会普遍性,自发性,分散性3)它的供求与经济周期相一致。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也没划重点)(1)授信规模的限制即受其准备金数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商业信用的规模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2)商业信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包括授受信双方的信用了解;单向性);(3)时间较短,不能提供较长期信用;(4)商业信用在管理和调节上有一定的局限性.16、商业票据:P261)概念: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一种书面凭证。
(书;记载商业信用债权债务的一种凭证。
)2)特点:抽象性;流动性;不可争辩性。
(书:它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它的票面必须载明特定内容,票据有不可争议性)17、银行信用特点:P27* 具有广泛的接受性(广泛性)*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间接性(是一种间接信用)*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18、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关系:P39直接信用--指不经过中介机构作媒介而由资金需求者和攻击者双方直接协商所进行的资金融通。
特点--借款者自己直接通过发行信用工具进行融资,中间人仅牵线搭桥,收取佣金。
间接信用--经过金融中介机构参与资金融通,由金融机构先进行融资,再将资金加以运用。
特点--金融中介发行信用工具,使贷者的资金流向借者,借贷双方不发生直接关系。
联系--1)量上此消彼长2)直接信用是间接信用基础。
区别--1)信用行为主体不同:直接信用--只有资金的需求,供给方。
间接信用--多了金融中介机构2)运动形式上:直接信用--交易仅包括一个过程,资金盈余者支出货币买证券,资金短缺者发行证券取得货币。
间接信用--资金盈余→金融中介(以贷款或投资)→资金需求者3)融通成本及风险:融通成本--间接信用耗费多。
风险--4直接信用高4)灵活性:直接信用灵活。
5)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 间接信用规模直接影响货币流通量,19、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通常由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调整,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利率,在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指在贴现率。
)P4720、利率的基本形式:P471)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一般是央行的再贴现利率或国库券的收益率。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4)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是根据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的标准划分。
)公定利率--由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法定利率(官定)。
公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公定利率。
市场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利率是市场利率。
21.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p48名义利率--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社会公众公布的挂牌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存在着下述关系:1、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2、名义利率不能是完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才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3、以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价格指数,那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为,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可以简化为。
4、名义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值就越大。
例如,假设一年期存款的名义利率为3%,而CPI通胀率为2%,则储户实际拿到的利息回报率只有1%。
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很容易引发较高的通胀,而名义利率的提升在多数时间都慢于通胀率的增长,因此时常处于实际利率为负的状态。
也就是说,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储户将钱存入银行最终得到的负回报-亏损,既负利率。
负利率环境将诱使储蓄从银行体系流出,刺激投资和消费,很容易引起资产价格的泡沫并有可能进一步推升通胀,央行一般都会通过持续加息的方式来改变经济体的负利率运行状态,抑制通胀,资产市场的泡沫也会逐步消退。
所以,股票投资者在实际利率为负的初期还可以继续加码,但如果负利率持续时间过长,有宏观调控引发的风险就会加大,需要随时考虑退场。
22、利率市场化:p501)概念; 指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金融资产的交易利率有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形成了多样化的利率市场体系和市场竞争利率机制。
2)条件:1.资本能在产业及地区间较为均衡地流动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如果资金流通渠道不畅,利率的传导机制必然受阻,结果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及套利现象,这绝对不是利率市场化的初衷,也不能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果;2.一个较为完善的微观基础,即具有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机制的商业银行、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和能够适应利率市场化的企业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微观主体信用差,规避和防范利率风险的能力不强,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可能有饽于初衷;3.是宏观经济的诸多方面能支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施,及利率市场化后区域产业政策的实施,如宏观形势是否稳定,是否具有保障区域产业政策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4.是市场化的利率管理机制能否有效建立,即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手段调节市场利率的手段能否有效,商业银行利率设置是否合理。
3)内容:?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有市选择?同业拆解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是市场基准利率?中央银行通过间接手段影响金融资产利率。
23.决定利率的主要因素:p53(利率影响因素:通胀率、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所有税率、期限、社会资金平均盈利水平、宏观调控、汇率影响、资金供需关系、市场分割状况、政府管制政策、财富持有水平)@-@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1)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是决定利率的首要因素,利率通常是在零与社会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2)借贷资金供求状况(货币供应、货币需求)3)国家经济政策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4)银行成本5)物价水平(预期通货膨胀率)6)国际利率水平7)国际收支状况* 总之,利率的总体运动,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经济活动的周期、货币的需求、科技发展水平等;从微观角度看,期限、风险、担保品、信誉、预期、税收方面的特点、流动性、可销性等都影响利率的变动。
(另外)影响利率效应的因素* 1、授信限量* 2、市场开放程度---经济开放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资金流动自由度;市场分割* 3、流动性陷阱:利率达到某一点时,利率的效应就消失了。
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经济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而不存在银行,从而银行无法贷款,这就是“流动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