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阿Q精神胜利法
谈谈《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
教解析JIAOJIE XI 《阿Q 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先进思想,但是广大人民依然受到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殖民势力的双重压迫,身体和精神都饱受摧残。
在《阿Q 正传》中,主人公阿Q 是众多受压迫民众的一个缩影,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迷信思想的毒害。
在强者面前,他卑躬屈膝,一脸的奴才相;在弱者面前,又无比霸道,专干些欺凌弱小的事情。
在这篇小说中,阿Q 的“精神胜利法”一直是广大读者讨论的重点话题。
今天,笔者就结合作品详细谈谈。
一、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在小说中,阿Q 很穷,靠给人做短工养活自己。
每当他和别人有了矛盾或者发生口角时,就会进行自我催眠,如“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多了”,而事实上他连老婆都娶不上,更别提生儿子了。
阿Q 过得不如别人,便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这种“精神胜利法”其实是自卑的人对自己进行的一种心理补偿,靠幻想来使自己暂时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满足,却无法真正改变现状。
阿Q 无权无势,备受压迫,没有人尊重他,就连同为贫苦下层平民的吴妈都瞧不起他。
挨打受饿是常有的事,在被人打时,他自然感到“没面子”,觉得受到了侮辱,可是“精神胜利法”可以拯救他:“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彷佛嘴上占了便宜,就能扳回一局。
阿Q 身上有着明显的国民劣根性,那就是“欺软怕硬”。
他被王胡揍了一顿,却不敢还击,只是骂道:“假洋鬼子!”再次被“假洋鬼子”打时,他也只敢找更为弱小的小尼姑出气。
欺负了小尼姑之后,他内心就释然了,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仿佛已经“大仇得报”了。
这其实是懦弱的表现。
他不愿或者不敢反抗所谓的“强者”,只能靠“幻想”或者欺负“更弱的人”来寻求心理安慰,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
这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阻碍了国民的觉醒。
鲁迅阿q的精神胜利法名词解释
鲁迅阿q的精神胜利法名词解释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所描绘的主人公阿Q,以其特有的精神胜利法引起了读者的狂热追捧。
这个法则,将一个平凡普通的人的生活态度演绎得淋漓尽致,充满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那么,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呢?本文将为您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指在情感、心理和认识层面上通过自我安慰、否定他人以及扭曲事实等手段来强化自己的自尊心。
通过这种方式,阿Q不仅能够在困境中寻找到一丝希望,更能在生活中获得虚幻的快乐,将自己的失败视为一种胜利。
鲁迅以此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各种自卑、挫败情绪和精神状态的观察和批判。
首先,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情感层面上可以解释为一种自我安慰机制。
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阿Q会通过自我膨胀来麻痹自己的内心。
他相信自己是时代的英雄,是众人之上的存在。
无论是在打架斗殴中还是在社会地位的比较中,他总是能通过给自己安排一个“胜利者”的角色来寻找到自己不甚明显的优越感。
其次,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他人否定的方式。
无论是谁给予他嘲笑和轻蔑,阿Q总是通过将对手贬低为不重要的存在或者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攻击来消解自己的挫败感。
这种方式虽然外表上看似能够帮助阿Q恢复自尊心,但实际上却加深了他对自我的自卑感和恐惧感,进一步加剧了他精神上的挣扎。
此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在认识层面上表现为一种扭曲事实的倾向。
阿Q对于现实中很多的客观事实都有自己特殊的解读方式,他愿意以自己的意愿去解读这些事实,过滤掉那些对他自身不利的部分。
他通过扭曲事实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尊心,进一步加强了他的精神胜利。
总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充满了自我安慰、否定他人和扭曲事实的机制。
这种机制的存在,不仅仅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批判,更是对人性的深度剖析。
阿Q或许代表了中国当时普通人的一种心态和处世方式,但他背后所反映出来的却是一种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缺失。
鲁迅用这个形象形容中国人的胆怯和虚伪,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和无奈。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指鲁迅先生在《呐喊》中所描述的一个角色。
阿Q是一个精神胜利者,他在生活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总是能够走出困境,并最终取得成功。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一下。
一、坚定信念阿Q有着坚定的信念,他相信自己总能够战胜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
他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即使周围的环境很不利,他也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二、不放弃希望阿Q不放弃希望,他相信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总会有一条出路。
他也相信0自己总能找到办法度过难关。
三、不畏困难阿Q不畏困难,他相信困难是必经的,只有通过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他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不轻易放弃。
四、乐观积极阿Q总是乐观积极,他相信好的事情总会发生。
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兴趣,并且总是乐于帮助别人。
五、自我教育阿Q重视自我教育,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他勤奋努力,不断学习新知识,以便在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
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坚定信念,不放弃希望,不畏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并不断自我教育,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在工作中也同样适用。
阿Q的坚定信念和不放弃希望让他能够顽强抗争,不畏困难的精神让他能够面对各种挑战,而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更容易与人相处,更能为团队做出贡献。
当然,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有其局限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遇到绝对的非法行为时,阿Q的坚定信念可能会让他顽固僵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可能会让他忽略自身的安全,冒险行事。
所以,在运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持理性和判断力,在坚定信念的同时,也要学会放弃一些不现实的想法;在不畏困难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
总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哲学,它能够激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进取,取得成功。
但是,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也要注意保持理性和判断力,以便在各种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这一概念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中某些人群面对生活困境时所采取的特殊心理应对机制。
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是对现实无奈的逃避,也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求自我安慰的方式。
首先,阿Q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和心理逃避。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受尽欺凌和屈辱。
然而,每当遭遇不公或失败时,他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例如,当他被打时,他会自我安慰地说“儿子打老子”,以此来逃避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虽然能够暂时缓解他的痛苦,但并不能真正改变他的处境。
相反,它只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逃避,反映了阿Q对现实的无奈和无力。
其次,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表现为一种对自尊的强烈需求,但这种自尊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阿Q通过“精神胜利”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哪怕这种胜利是完全虚构的。
比如,当他在与别人争论中失败时,他会在心里将对方贬低,从而在精神上“获胜”。
这种行为实际上揭示了阿Q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无法在现实中获得尊重和成功,于是转而在精神世界中自我安慰。
这种虚假的胜利不仅没有让阿Q获得真正的尊严,反而使他更加陷入自欺欺人的怪圈。
精神胜利法在阿Q的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种行为不仅无法带来实际的改变,反而使他逐渐陷入自我麻痹的状态。
这种心态不仅让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处境,更阻碍了他寻找真正的出路。
鲁迅通过阿Q的形象,讽刺了那些面对困境只会通过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而不去真正改变命运的人。
他揭示了这种心态的危险性——它看似能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最终只会使人更加沉沦。
然而,精神胜利法的存在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阿Q代表了中国社会中一大批受压迫、被忽视的底层民众,他们缺乏改变命运的力量,只能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公。
鲁迅通过阿Q的故事,表达了对这种状况的深切忧虑和批判。
如何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如何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的性格极其复杂,其中全书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在我看来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痹自我的麻醉剂,只会起到暂时的缓解表面的疼痛,对于人民内心的病痛,其实是不起作用的。
那么阿Q的精神胜利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他是个极其缺乏自我意识的人,主要体现在他的自尊与自大,在书中表述比较明显的场景就是当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他的儿子将来比他们这些都会阔得多。
再加上阿Q进了几回城之后,他更加变得自负,而且更加瞧不起城里人,有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还以此为荣,说着,“你还不配······”这样诸如此类的话,这种极其缺乏自我意识,还表现在他是个自欺欺人,化丑陋为荣耀的人。
其实都是表现了他的自负与自尊。
其二,并且他又十分自轻自贱,同时又自谴自责,恃强凌弱,在一个人受到轻贱之后通常都会不愿把这种痛苦加诸于别人身上,但是阿Q 就是个例外,他面对和自己一样的弱者时,他选择和那些曾经那些欺负他的人一样欺负那些弱者。
比如说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而且他还自以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在他的想法中,他觉得除了状元是“第一个”,其他人都是和他一样的人,在这种潜意识中,他就是在精神上自我胜利了。
其三就是他很自欺欺人,阿Q在被别人打了的时候,明明是吃亏了,还心里暗想着,自己是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道怎样怎样,这时候他就是自己以自己精神胜利法那一套,心满意足的回去了,而且就算自己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了,自己只能痛打自己的嘴巴时,转头就又想着,挨打的是另一个人,于是又是以精神胜利法的方式来取胜。
其四,除了自欺欺人之外,阿Q还是个欺软怕硬的人,阿Q是个看人下菜碟的人,就算和别人吵架,他也会估量估量吵架的对手,针对别人的弱点来攻击别人,当打架输了的时候,便又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对毫无抵抗能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轻薄人家。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更是独树一帜,尤以《阿Q正传》最为突出,说起这部作品不得不想到主人公阿Q的精神胜利法。
所谓精神胜利法,我认为就是,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表示无比的不屑,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以至于最后精神都麻木了,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永远处于胜利的一方,没有失败。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这是《阿Q正传》的原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阿Q的生存之道。
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连自己姓什么都说不清,却还这样夸耀:“我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
”他能用虚无的未来来宽解现实的窘迫,连老婆都没有还在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了!”他甚至还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处于失败者的地位,承认自己是虫貓,用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获取心中的满足,将屈辱抛之脑后。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胜利法,阿Q虽然实际上常常遭受到屈辱,但他精神上却永远是得意而满足的。
阿Q的精神胜利法具有社会意义,暴露了国人的灵魂深处的懦弱。
首先,是中国万恶的封建制度。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不断扩张,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但中国人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落后还偏要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世界所仰望”。
在衰微腐朽现实状态下,还追求精神上的胜利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面子”,“面子”对于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
正像阿Q一样,他的面子无非是有钱、有势、有权、有名分,一旦他无法得到这些,就只能自欺欺人了。
这种“面子”也正是中国国民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的麻醉剂。
它使劳动人民无反抗,无斗志,甘于被压迫,被剥削,向封建制度妥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奴才和顺民,接受统治阶级宣扬的“精神胜利法”,深深地陷入屈辱的境地。
其次,由于自然经济的闭塞,人们为了适应环境以维持个体的生存,从而泯灭了意志。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种病态的心理安慰
在《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遭受社会压迫,却拥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安慰的方法,就是精神胜利法。
每次当他挨打、受尽凌辱,赌博被抢钱的时候,他的精神胜利法就发挥作用了,他通过这种方式,遗忘了痛苦,忘却了屈辱,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感,逃避了现实的苦难。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安慰,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虽然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让痛苦得到暂时的减轻,但是身体上的痛苦,心灵的创伤,不是通过心里安慰就能够淡化的。
而且,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更存在着一种病态。
它是将自己完全置于幻想中。
当遭遇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时,就选择逃避,进入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幻想中,在幻想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同样让精神胜利法成为一种精神枷锁。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是因为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备受磨难,培养了一种病态的心理,变得奴性,沦为最经典的底层人民。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阿Q”,他们也具有这种病态的心理。
有些人明明是因为自己的不努力而取得坏成绩,却一味地抱怨世道的不公,嫉妒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甚至陷入幻想,在自己的臆想中成为不可一世的胜利者和成功者,成为被别人羡慕的对象,心中得到安慰,精神上得到满足,逃避那令人烦恼的现实境况。
他们往往会不思进取,沉浸在精神胜利法的梦幻世界里不可自拔,最终沦为真正的失败者,只能生活在被精神胜利法所禁锢住的牢狱中。
这种精神胜利法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精神枷锁,我们即使面对挫折和苦难,也不能选择逃避,而是应该应该面对,坚强与之斗争。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三个核心要素:自我吹嘘、比较优越和精神转移。首先,阿Q通过不断吹嘘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来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坚强和果敢。其次,阿Q总是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优越之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后,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阿Q总是通过精神转移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重新振作起来。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著名形象,其所代表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一个具有自尊心的人,但他却屡屡遭受挫折,身处逆境之中。然来激发自己的斗志和勇气,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挫折感。
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但是它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应该保持自信心和自尊心,寻找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并且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学习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被击垮,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胜利法,其实质是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民的劣根性。
在《阿Q 正传》这部作品中,阿Q在面对压迫和困境时,总是选择退缩,不敢直面现实,而是通过自我安慰和心理暗示来寻求内心的平衡。
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阿Q在受到侮辱和压迫时,不是勇敢地反抗,而是选择逃避。
例如,在与赵太爷发生冲突时,阿Q虽然心生不满,但却不敢正面冲突,反而用儿子打老子这种荒谬的逻辑来为自己寻求心理安慰。
其次,阿Q在面对失败时,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的能力不足。
这样的思维方式使阿Q始终无法正视自己的弱点,从而无法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再次,阿Q具有强烈的虚荣心。
尽管他在生活中屡屡受挫,但他却总是期待别人的认可,希望通过炫耀自己的所谓“胜利”来弥补内心的空虚。
最后,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体现在他对革命的误解上。
阿Q盲目地认为革命是改变命运的途径,然而他却始终没有真正理解革命的内涵。
在他眼中,革命成为了一种可以让自己摆脱现状的工具,而没有意识到革命是为了推翻压迫,实现公平正义。
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揭示了当时我国国民的薄弱心理素质和劣根性。
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使阿Q自身陷入困境,更反映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困境。
因此,打破精神胜利法,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担当,成为当时我国民族觉醒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阿Q精神胜利法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摒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国家进步。
总之,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在《阿Q正传》中揭示的一种国民劣根性。
通过对阿Q的描绘,鲁迅呼吁国民觉醒,摒弃消极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实,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从阿Q精神胜利法中汲取教训,不断自我反省,努力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浅谈阿Q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鲁迅笔下的经典形象,他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心理现象。
通过阿Q,鲁迅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底层人物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独特应对方式。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对个人心理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着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每一种都充满了荒诞和无奈。
首先是自我安慰。
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屈辱和失败时,阿Q总能找到一种方式来安慰自己,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胜利感。
比如,当他被别人打了之后,他会自言自语地说:“儿子打老子”。
通过这种自我安慰,他把自己摆在了父亲的高位,而对方则成了自己的“儿子”,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了优越感。
其次是自我欺骗。
阿Q经常通过扭曲事实来欺骗自己,以此来逃避现实的痛苦。
比如,他在偷了别人东西被发现后,会认为这是“拿”,而不是“偷”。
通过这种方式,他在心理上减轻了自己的罪恶感,也避免了自我谴责。
再次是对现实的麻木。
阿Q对自己的悲惨生活逐渐变得麻木,不再尝试改变。
他接受自己的卑微和被欺凌,认为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通过这种对现实的麻木,他减少了对现实不满的痛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心理的平衡。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心理现象,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普遍心态。
通过阿Q,鲁迅揭示了在一个充满不公和压迫的社会环境中,底层人民是如何通过心理上的自我调适来应对生活的困境。
精神胜利法是对社会底层人物心理的深刻揭示。
阿Q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缩影。
他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当时许多贫困、受压迫的农民在无法改变命运时的无奈和自我安慰。
这种心理机制帮助他们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平衡,避免彻底崩溃。
精神胜利法是对人性的洞察。
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人们往往会通过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人们在面对失败、挫折和压力时,也常常通过类似的方式来维持心理平衡。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否认现实和自我安慰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这种心理状态在阿Q这个角色上得到了生动的表现,成为了鲁迅笔下深刻揭示人性弱点的象征。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盲目自大:阿Q常常无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夸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强。
这种自大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正视自己的问题,从而失去了进步和改变的机会。
自欺欺人:阿Q常常用谎言和幻想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并不存在的优越条件或特殊待遇。
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让他在面对现实的不如意时能够暂时逃避痛苦,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真正解决问题和进步的机会。
自轻自贱:阿Q常常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缺乏自信和自尊。
这种自轻自贱的态度让他在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时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让他失去了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的机会。
易于遗忘:阿Q常常忘记过去的痛苦经历和耻辱,只记得一些表面的荣誉和成就。
这种易于遗忘的特点让他能够暂时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的机会。
转嫁屈辱:阿Q常常将失败和屈辱归咎于他人,认为自
己是无辜的受害者。
这种转嫁屈辱的行为让他在面对挫折和不公时能够找到一个发泄的对象,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自我反省和改进的机会。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和改变现状。
它只会让人在自我安慰中逃避现实,陷入更深的困境和矛盾中。
因此,我们应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正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并不断进步。
《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鲁迅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的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
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阿Q与面子一提到阿Q精神,当然就要提“精神胜利法”。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的实质,这个问题的确得好好琢磨一番。
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样的`,因此,阿Q是人类普遍的弱点。
但是,鲁迅的阿Q主要是中国人,而且也不限于被压迫的弱者,统治阶级也经常自欺欺人。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面子”对于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
关于“面子”,鲁迅也觉得“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糊涂。
”不过,从古到今,“给面子”、“没面子”、“有面子”、“丢面子”、“露脸”、“丢人”之类的话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
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有各种灵活运用,不仅阿Q如此,其他的人也是如此。
“面子”往往与国外的“尊严”和“荣誉感”很容易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大相径庭。
看阿Q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他的面子无非是有钱、有势、有权、有名分,一旦他无法得到这些,就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了。
但是,精神胜利法并不能给阿Q心安理得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不能造就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他在一种“舆论”下生活,他与社会的价值标准保持一致,而且这种价值标准之下,谁更有钱,谁更有权是一目了然的。
对这些,群众是一清二楚,阿Q也心知肚明。
这样,精神胜利法也就堂而皇之地得以大行其道。
组成部分对于真正强势的人则口头认输并用“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来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对弱者,则“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他对小D、小尼姑的做法都反映出这点。
只考虑前一部分的精神胜利法是不完全,甚至是很不完全的。
中国人十分唯物、十分现实,在一个“三无”的传统文化中,是根本不能靠“精神”独立来维持生存的。
[训练]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形成原因
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形成原因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盲目自尊、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木健忘,也就是中国人的盲目自尊、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木健忘。
阿Q这种精神,是在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1、经济方面:2政治方面 3思想方面4个人及人际关系,被压迫被残害而形成的产物。
“精神胜利法:麻木健忘:妄自尊大《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毒害的农民的典型,反应了辛亥革命这种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忽视了农民的要求,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热情加以发扬和引导,相反却让封建地主阶级篡夺了革命果实。
它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阿Q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胜利法”,正好是这种心理和精神素质趋于极端化的畸形状态。
像这种被鲁迅所挖掘出来的潜在心理意识中的病症,确实是已经弥漫于整个社会中间,许多人对此并不是没有感觉到,却习焉不察,没有对此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思考,只有鲁迅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惊心动魄地指出这种精神痼疾,使它成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而享誉世界,阿Q形象超越时空具有长远的意义和影响。
阿Q形象的核心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一精神胜利法的特点:(一)、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阿Q,生活在未庄的最底层,是被现实生活奴役的雇农,总是作白日梦,以梦到自己总是胜利者来欺骗自己、以获得心灵的安慰。
他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他看不起的王胡、小D的冲突中,都是失败。
阿Q自己是从不说自己的过去的,并且也没人去打听过。
“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1)因为他想到:我的儿子阔多啦。
而事实上,他连老婆都没有,连自己都是靠打短工为生,饥一顿,饱一顿,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寄住在土谷祠里,自然是养不活老婆,更别说儿子。
这就是阿Q。
他只能在梦中看到自己的儿子阔多了。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安慰:阿Q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以解脱
他自卑的心理。
他会说服自己,自称是“镇上第一名人”,虽然并没有实际上的成就或荣誉来支撑这种自信。
2. 转移注意力:阿Q会将自己的失败、挫折归咎于外部因素,将责任推给别人或社会环境,从而转移自己对失败的关注。
这样他可以觉得自己没有错,别人才是糟糕的。
3. 妄自尊大:虽然阿Q自身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成就,但他会
表现出过分自豪和自大的态度,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他会戴着“高帽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
4. 虚幻的胜利:阿Q会通过设定低下的目标或者将自己的失
败视为胜利的一部分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
他认为,只要比其他人稍微好一点,就可以称之为胜利。
总的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是通过自我安慰、转移注
意力、妄自尊大以及虚幻的胜利来保持自尊心并解脱他的自卑感。
论《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内容摘要:《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篇小说的问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生动地塑造出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在屈辱中抗争的阿Q 形象。
本文主要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生活茅盾曾在《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上给读者谭国棠的信中说:“阿Q这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指出来,也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法国的罗曼·罗兰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类似阿Q的农民。
’”其实各民族的人都有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具体的人身上的程度也大不一样。
前人论及阿Q精神胜利法,多强调它是国民的精神弱点。
毋庸讳言,阿Q的性格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它是人面对失败时的一种逃避性思维,自有其趋弱的倾向,但也不可否认,精神胜利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存在的合理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特性,而不能仅作贬义的弱点来审视,本文对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不持否定态度,只是从思维的角度客观的论述这种精神现象。
另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的文本中不仅限于阿Q,正如有人说,《阿Q正传》里人人都是阿Q,精神胜利法乃是未庄人共有的、特殊的思维机制。
一、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
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
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
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作文如何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
作文如何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那精神胜利法,说白了就是“自己骗自己”。
他遇到倒霉事,不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找个理由让自己觉得赢了,这多
有意思啊!就像小时候输了游戏,安慰自己“下次一定赢”,其实
心里明镜似的知道下次也不一定。
不过,话说回来,阿Q的这种心态,其实也挺能给人安慰的。
有时候生活就是那么不如意,有个能让自己开心点的理由也不错。
就像加班加到累成狗,想想“我是为了生活努力”,心里也舒服点。
但咱也得说,这精神胜利法也得有个度。
要是老这么逃避现实,那可就是真输了。
得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地赢啊!不然
就像阿Q那样,活在自己的幻想里,永远都长不大。
说起来,现在很多人也有点像阿Q。
遇到困难就找个借口,不
想着怎么改变。
但生活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得努力,得奋斗,才能
真正地活出自己的样子。
所以啊,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时候可以让我们笑笑,但别忘
了,生活还得靠我们自己努力。
别老想着逃避,得勇敢地面对,才能活得更精彩!。
啊Q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什么样的社 会问题
啊Q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啊 Q 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 正传》中,阿Q 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的“精神胜利法”更是令人深思。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看似是他个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实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
阿 Q 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无地无房,没有固定的职业,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他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和侮辱,但却无力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比如,当他被人打了,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种看似荒诞的思维方式,其实是阿 Q 在无法改变现实困境时的无奈选择。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首先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压迫问题。
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社会等级森严,底层人民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阿 Q 作为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精神上寻求一种解脱。
这种阶级压迫使得底层人民失去了尊严和权利,他们在物质上贫困,在精神上也备受摧残。
其次,精神胜利法也揭示了社会的愚昧和麻木。
阿 Q 生活的环境中,大多数人都缺乏教育,对自身的处境和社会的本质缺乏清醒的认识。
他们习惯于接受现状,不愿意去思考和改变。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愚昧和麻木的体现,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是选择了逃避和自我欺骗。
再者,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在小说中,阿Q 周围的人对他的遭遇并没有表现出同情和帮助,反而常常嘲笑和欺负他。
这种冷漠的人际关系使得阿 Q 更加孤立无援,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寻找安慰。
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和互助,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此外,阿 Q 的精神胜利法还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
封建礼教强调等级尊卑,压抑了人的个性和自由。
阿 Q 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不敢反抗权威,只能在内心进行自我消解。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其小说《阿Q正传》中描述的一个角色的心理策略,它成为了阿Q应对现实挫折和屈辱的一种方式。
阿Q是一个贫穷、愚昧的农民,经常遭受社会的欺辱和侮辱。
为了摆脱这些挫折和屈辱,阿Q采用了一种自我安慰和心理慰藉的方式,即所谓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骗的心理防御机制。
每当阿Q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会用自嘲和自嗟来减轻屈辱感,并告诉自己他其实并不在乎这些事情。
他试图通过否定自己的失败和屈辱,获得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的屈辱感,但它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只是一种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
阿Q没有真正面对自己的问题或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是选择逃避和否认。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能暂时缓解了阿Q的屈辱感,但无法改变他贫困和愚昧的现实状况。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文学作品中被描述为一种荒谬和可悲的心理状态,它揭示了社会中一部分人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而采取的心理逃避和自我安慰的方式。
通过描写阿Q,鲁迅先生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懦弱、愚昧和自欺欺人的现象,呼吁人们要正视现实,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仅仅依靠精神胜利法来逃避现实。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模式。
无论是在打架时被打败,还是在社会地位低下时受到嘲笑,阿Q总是用自我吹嘘和虚构的自豪感来麻痹自己。
他常常告诉自己他是“伟大的”、“英雄的”、“高贵的”,以此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和屈辱。
然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最终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他试图通过否认现实和夸大自我来摆脱屈辱感,但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他的现实处境。
相反,它使他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远离真实世界。
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帮助他维持了一种自我尊严,但这种尊严只是建立在幻想和虚构之上。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描述在《阿Q正传》中被赋予了一定的讽刺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阿Q精神胜利法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时代渐远,学生越发难以理解作品所蕴藏的丰厚思想。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在各种良莠不齐的传媒与时尚文化的冲击和颠覆下,对其作品产生了曲解。
怎样走出鲁迅经典不被理解反被曲解的尴尬困境?怎样切实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保持作品本身价值并体现鲁迅思想的当代性呢?这些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并坚守历史、维护经典固有的价值,又要符合并体现现实、拓展其现实意义,更要站在当下去理解、阐释其内涵,诠释其与时俱进的当代性。
结合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本文认为对于这类经典作品的教学应该把握好三个对话原则:与历史对话,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回到历史情境以达知人论世之效;与现实对话,以传统透视现实,体现传统的现实意义;与当下对话,结合当下文化背景,同经典文本作话语联系。
具体而言,笔者将以与阿Q 及其精神胜利法的三重对话为案例来阐释原则的可操作性。
一.与历史对话:鲁迅笔下的阿Q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 __灵魂”①。
作品中的阿Q身上有着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和近代以来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畸形心理,是鲁迅“眼里所经历过的中国的人生”②的浓缩。
阿Q质朴愚昧,靠着出卖劳力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他刻板守旧,凡是不符未庄传统的都认为是错的;他排外拒新,赵老太爷的儿子进洋学、剪辫子,他“深恶而痛绝之”;他捍统卫道,尊奉“男女之大防”。
阿Q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对自己失败的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自欺欺人的变生活中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麻醉于对自我瞒骗带来的心理满足中,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
鲁迅描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着种种表现形式:①盲目尊大以自足。
阿Q社会地位低下,想与赵老太爷攀本家被打,便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将自卑的痛苦转化为盲目的自负从而获得自我满足。
②麻木健忘以自慰。
阿Q碰到无法转化的痛苦,就干脆闭上眼睛忘却它,所以他会健忘到跑去看自己求爱遭痛打后导致的热闹场面,麻木到被判死刑还在遗憾圆没画好,临刑前还在想着如何去博得观众喝彩。
③自轻自贱而自得。
被打败了,阿Q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反因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而得意;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④化丑为美以自欺。
阿Q头上的癞疮疤是闲人们取乐的材料,对此他只能怒目而视,实在无奈时便自欺欺人地变丑为美,以癞为荣。
⑤欺负弱小以泄愤。
面对强者,阿Q总被欺压、__;面对弱者,他又成恃强凌弱之徒。
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棒打,就欺负小尼姑转嫁痛苦;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迁怒于小D 发泄不满。
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就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热点,见仁见智中不乏精辟解读。
譬如对“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在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是从阶级论的角度分析的;而在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评价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但中学语文毕竟不是学术研究,不能让繁多的理论混淆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原始面貌。
而与历史对话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阿Q形象的意义和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不过,多数老师教鲁迅的作品就止步于此了,没有与现实联系,更是与当下脱节,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乃至越发疏远作品的现状。
二.与现实对话:形形色色的阿Q们鲁迅曾希望自己的著作“和光偕逝,逐渐消亡”。
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阿Q精神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当代这块土壤中衍生、变化为面目各异的“阿Q”们,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生活中的阿Q。
生活中的阿Q常自欺以自慰,欺人而自满。
自欺者乐于自我逃避和安慰:吃了亏的人说:吃亏是福;后进的人说:枪打出头鸟;受人欺负的人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被炒了鱿鱼的人说:我把老板给炒了;挨了整的人说:等着瞧吧,早晚有一天……他们总能找到理由逃避自身的不足,安于逆来顺受,甚至不惜以自虐自残的手段自我解脱。
欺人者常是小权小富在手且身怀横蛮暴虐之性之人,但凡遇到有求于己或是弱势者便欺而快之:官场上的办事遭遇冷淡与设卡,职场上的小鞋与暗算,有车族对无车族生命的漠视,老板欺压员工、老师体罚学生,城管逼迫小商贩,甚至连个小区守门卫的保安都要欺负一下外来的人员等等,足见此种欺人而乐的劣性之深。
心理学中的阿Q。
阿Q精神中所包含的幻想、健忘和妄自尊大等,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幻想、健忘、低估别人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无法消除的苦恼时借以自我解脱和自我护卫的手段。
因而阿Q精神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等辅助手段。
例如美国近年来兴起的“诉苦电话”,让那些心中有苦没处说的“美国阿Q们”有个发泄情感的地方。
又如日企中的“出气室”,凡心中有气无处发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入室对上司的仿真模型拳打脚踢,怒骂泄愤。
网络中的阿Q。
网络红人芙蓉姐姐相貌气质平俗,大学期间遭遇车祸,曾休学欲圆“北大梦”未果,考研三次皆失败。
生活中的打击和学业上的失败,激发了她对成功的渴望。
当现实与理想的差异所造成的郁痛无法疏解时,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成了她麻醉痛苦的灵丹妙药。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芙蓉姐姐在网络上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惊世骇俗的言论和表演,这些举动引发的关注和追捧,带来她“成功”的自我麻痹。
其实不光是芙蓉姐姐这样的焦点人物,那些在虚拟世界中引领话语的论坛版主,生杀予夺的游戏英雄,光鲜权重的群会佬大们,何尝不是一个个生活中的平凡人逃避现实的不济,沉迷于网络中寻求自我尊大的成功快感呢。
艺术中的阿Q。
xx年春晚小沈阳以其自轻自贱、自我矮化的形象特征一炮而红。
他那怪异的女人装扮,夸张的表情和猥琐的“娘娘腔”,是无法与李玉刚扮相佳绝、唱腔婉转、身段优美的反窜表演相匹敌的;自我丑化式的表演也不同于西方职业小丑单纯以生动的表情和可笑的举止逗乐观众。
还有无数混迹于酒吧、茶馆、演艺厅的“小沈阳”们,不惜抛弃自己作为“正常人”的人性人格,以近乎疯癫的“丑角”方式来突显自已,以此博得观众一笑的低俗表演方式,可以说是阿Q精神的艺术化,而观众们也只是享受着他人自我作践带来的廉价快乐。
以上涌现于不同生活时代不同社会领域中的阿Q们,就是经典作用于现实的体现。
伽达默尔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其所言不只是关于过去的叙述,不是仅仅作为需要阐释的事物的证明,而是对现在说话,似乎它是特别为我们而说的……”,鲁迅作品历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其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与现实对话有助于学生去发掘他们身边社会中的阿Q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经典”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三.与当下对话:阿Q精神的当代阐释阿Q精神本应随着旧社会的解体而消亡,为何在当代又大放异彩呢?一种精神能否在一定时代立足,往往是由那个时代的特性所决定,我们应当赋予阿Q精神当代内涵来加以解读。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高强度的工作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因而人们需要一个平和的心态来抚慰求而未得的不甘和承受竞争失败的痛苦。
那么在面临挫折或困难的时候,我们大可学学阿Q换一种心态,对自己多一些鼓励与肯定,包容与释然。
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承受与控制力弱的人来说,阿Q精神更是一剂灵丹妙药,有助于他们疏导压力、平息执念,不至于因失去理智而做出偏激行为。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阿Q精神对心理治疗和社会和谐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我们认识到新阿Q精神在当代社会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清楚了解新阿Q精神与自贱(贱下)精神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二者决不能混为一谈。
奴颜婢膝以求名利的庸俗世人;贱下凌弱以获快感的卑劣之徒;哗众取宠以博出位的网络贱客;自甘轻贱以迎合观众的艺术小丑……都体现了旧阿Q式的自贱(贱下)精神。
而新时代阿Q精神应是一种自励式的精神胜利法,它带给人巨大的 __,让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追求成功,在苦难中坚持微笑。
它体现的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身处逆境时不抱怨,不消沉,客观看待一切并实现自我调节。
与当下对话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应得到发言的权利与机会,在讨论与辩驳中,培养他们的反思、批判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了解阿Q精神的内涵,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其本质,做到辨其糟粕,学其精华,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与经典的三重对话中,同历史对话是文化财富的积累过程;同现实对话是文化财富的运用过程;同当下对话是文化财富的反思过程,充分利用三重对话原则对文学作品进行渐进式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厚内涵。
同样,对于鲁迅及其经典作品的教学如果能做到立足历史,联系现实,反思当下,就能排除时代阻隔,直面各类流行文化的冲击,体现其不朽的时代风貌和深刻的批判精神。
注释:①②《鲁迅全集》卷7,第81-82页。
__:[1]王大江、孙颖:《从阿Q形象浅谈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作家杂志》,xx年第10期。
[2]巫春华:《略论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教育功能》,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第五期。
[3]徐刚:《“后严肃”时代的“文化英雄”――对“小沈阳现象”的文化思考》。
欧阳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本文编校:祁培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