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医用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导言:医用化学作为医学专业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医药领域中的化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本文将对医用化学大一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医用化学的基础,它研究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

1. 碳元素的性质和特点碳元素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具有四个简并的价电子,可形成共价键。

碳的四个键位构成了四面体结构,使得碳能够形成多种化学键,形成无限多的有机化合物。

2. 化学键的种类有机化合物中常见的化学键有单键、双键和三键。

键的类型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活性。

3. 碳骨架的分类有机化合物的碳骨架可以分为直链、分支链和环状结构。

碳骨架的不同决定了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4.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使用一定的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法、官能团命名法等。

正确命名有机化合物是理解和研究有机化学的基础。

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功能,并探讨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制。

1. 生物大分子生物体内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维持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氨基酸和蛋白质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组成单位,它们由氨基、羧基和侧链组成。

蛋白质通过不同氨基酸的连接而形成多肽链,进一步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实现其生物功能。

3. 核酸和遗传信息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包括DNA和RNA。

DNA携带着生命的遗传信息,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4. 酶和酶促反应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发生。

酶促反应在新陈代谢和其他生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研究药物的合成、性质、作用机制和应用。

1. 药物的分类药物按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疾病的方式等进行分类,包括抗生素、抗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2. 药物的合成和分析药物的合成是药物化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有机合成和无机合成的技术。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临床护理专业《医用化学基础》知识点归纳1、 填空题1、称为溶液的稀释。

稀释公式是: 。

使用稀释公式时,C1和C2必须 ;V1和V2也必须 。

2、溶液配制的操作步骤为:(1) (2) (3) (4) (5) 。

在溶液配制中,玻璃棒的用途是:(1) (2) 。

在定容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当加水稀释至离标线约 相切即可。

3、 称为渗透现象。

称为渗透压。

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渗透压定律是: 。

称为等渗溶液。

对于渗透压不相等的两种溶液, 为低渗溶液,为高渗溶液。

4、在37°C时,正常人体血浆的渗透压为 相当于血浆中 。

所以医学上规定凡渗透溶液在为 称为等渗溶液, 为低渗溶液, 为高渗溶液。

为病人大量输液时,注意(1) (2) 。

5、称为电体质。

称为强电体质。

一般 是强电体质。

称为弱电体质。

称为电离平衡。

电离平衡是 。

当 发生移动。

6、Kw称为 。

常温下, 。

中性溶液: =。

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PH值表示溶液 ,所谓PH就是 ,中性溶液PH=7.酸性溶液 ,碱性溶液 。

7、正常人体的PH维持在。

称为酸中毒。

治疗药品主要有 。

称为碱中毒。

治疗药品主要有 。

8、 称为盐的水解。

强碱弱酸盐(又称 ),水解后 PH 7;强酸弱碱盐(又称 ),水解后 PH 7;9、 叫做缓冲作用。

称为缓冲溶液。

常用的缓冲溶液主要有三种类型。

(1) 例如 (2) 例如 (3) 例如 10、在有机物化合物中,碳-碳键的类型主要有:(1) 例如 (2) 例如 (3) 例如 (4) 例如 (5) 例如有机物化合物具有以下特性:(1) (2)(3)(4) (5) (6) 11、按有机物分子中含有官能团不同,可以将有机物化合物分为若干类化合物类型官能团名称官能团结构。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元素及化合物: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溶液: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质量、有关物质量的计算;溶液的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浓度的换算、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渗透压与溶液浓度关系。

电解质溶液: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盐的水解、盐水解的主要类型;缓冲作用和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结构和特性。

烃:烃的概念和分类;饱和链烃;不饱和链烃;闭链烃。

醇、酚和醚:醇的结构和命名、乙醇的性质;酚的结构和命名、常见的酚;乙醚。

醛、酮和羧酸:醛和酮的结构和命名、常见的醛和酮;羧酸的结构和命名、常见的羧酸。

酯和油脂:酯的结构和命名、乙酸乙酯的性质;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糖类:单糖;双糖和多糖。

二、参考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周期性变化。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3.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类型决定了分子的性质。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化学元素之间通过电子共享或转移而形成的连接。

5. 反应热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方程。

6.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情况,平衡常数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

二、药物分子结构与性质1. 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药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

2. 药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了药物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设计新的药物分子。

3. 极性与非极性药物:极性和非极性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有不同特点。

4. 药物分子的溶解度: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直接影响了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5. 药物分子的稳定性:药物分子的稳定性与其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效力和安全性有关。

三、药物化学1. 药物分类:按照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方式、治疗疾病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2. 药物合成与分离:药物合成是指合成新的药物分子或者合成药物原料,药物分离是指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有用的化合物。

3. 药物设计:药物设计是指研究药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药效、毒性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应用于设计新的药物。

4. 药物分析: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品质、成分和含量进行分析鉴定,包括定性和定量分析。

5.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6. 药物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四、药物作用机制1. 药物与靶点结合: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靶点结合发挥药效。

2. 药物的途径与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了其在体内的药效。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用化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药物的分类和性质1.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来源、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和半合成药物等不同类型。

2. 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吸收性、分布性、代谢性和排泄性等多个方面,这些性质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 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涉及到口服吸收、肌肉注射吸收、皮肤吸收等不同途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疗效有重要影响。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循环、组织亲和性和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药物的分布特点也有所不同。

3.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相似或不同的药理作用。

4. 药物的排泄:药物在人体内通过肾脏、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进行排泄,其中肾脏排泄是最主要的途径。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1.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人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改变靶点的功能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和调节剂等。

2. 药物的药理学:药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药物的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四、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物剂量1. 药物的毒理学: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药物对人体的有害效应,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毒性。

2. 药物剂量:药物剂量是指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和给药途径等方面的规定,剂量的合理选择对于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五、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1. 药物质量控制:药物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药物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成品进行检验和监控,确保药物的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2. 药物研发:药物研发是指通过药物的发现、设计、合成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开发新的药物或改进现有药物,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六、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1.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食物之间、药物与疾病之间等不同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医用化学基础知识

《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第一章溶液和胶体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分散介质。

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半透膜具有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分子通过的特性,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隔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两侧自由渗透,而溶质分子通不过半透膜。

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多的溶剂将有较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数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

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

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280~320mmol·L-1为标准,低于280 mmol·L-1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mol·L-1的为高渗溶液。

医学常识: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什么不能做饮用酒?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下降是老年人产生很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因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9g·L-1NaCl,50g·L-1葡萄糖,9g·L-1乳酸钠,12.5g·L-1NaHCO3等等。

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

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

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

解释: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答:血液具有一定的渗透浓度,但在血液中注入大量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渗透浓度大大下降,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通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渗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量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渗透浓度大大升高,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通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渗透。

上述两种情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用等渗溶液。

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之一。

它涉及到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药物代谢、毒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学院的学习中,医用基础化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知识,并且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结合医学院的教学大纲,对医用基础化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药物的性质1. 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化学性质是指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物内的变化规律。

药物的分子结构对其药效和毒性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药物分子的空间构型、芳香环等结构对于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药物的分子结构还与其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等方面有关。

2. 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药物的固态结构、熔点、溶解度等。

这些性质对于药物的制剂、贮存、给药途径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其在体内的吸收情况,而熔点则与药物的物相转变有关。

3. 药物的生物化学性质药物的生物化学性质包括药物的药效、药物的毒性、药物代谢等方面的性质。

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生化或病理学变化。

药物的毒性则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有害作用。

药物代谢则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反应。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药物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本机制。

受体是指在生物体内能够与药物特异性结合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分子。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化学键的形成,包括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细胞膜通道、细胞内信使系统等方式发挥作用。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对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代谢反应。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活性、毒性、代谢产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是指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

它涉及医学化学、药物化学、临床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医用化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化学原理: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溶解度、酸碱平衡等基本化学原理,这些原理对于理解和解释医学中的化学过程和反应非常重要。

2. 药物化学:研究药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知识。

药物化学主要包括药物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药物合成、药物代谢、药物分析等内容。

3. 分析化学:研究分析化学方法和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常用于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试验和生物样品分析等。

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仪器分析、化学分析方法、质量控制等。

4. 临床化学:研究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化学技术和方法。

临床化学包括临床生化学(研究生物样本中各种生化物质的测定和分析)、临床药学(研究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药物治疗)等内容。

5. 医学化学:将化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实践中,包括药物设计、医学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医用化学基础的研究和应用对于药物研发和控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

它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有效的化学工具和方法,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医学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医学领域,化学的基本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医学学生提供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的基础,而且也为医生诊断疾病和治疗病患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持。

本文将对医学基础化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化学元素、化学键、化学反应、溶液、酸碱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医学基础化学的重要内容。

1. 化学元素化学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

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共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存在的,称为自然元素,而其余的均为人工合成的元素。

化学元素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划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往往具有失去电子的倾向,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则具有接受电子的倾向,形成阴离子。

过渡金属元素则介于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既具有金属元素的性质,又具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2.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或离子的力。

根据共享电子对的情况,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和离子键。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对共享所形成的化学键,主要存在于非金属元素之间。

而离子键则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转移所形成的化学键。

此外,还有金属键和氢键等其他类型的化学键。

对于化学键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通过碰撞或结合而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医学领域,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通过酶的催化而发生的。

例如,呼吸过程中氧气与葡萄糖发生的氧化反应,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酶的催化而实现。

另外,许多药物的作用也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例如一些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也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形式。

4. 溶液溶液是指将溶质完全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剂通常是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医学上,很多药物的使用方式都是通过制成溶液来实现的。

药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

药用基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离子和分子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当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就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在药物化学中,许多药物以离子形式存在,如药物盐。

2.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稳定结构。

许多药物以分子形式存在,如氨基酸。

二、化合物的分类1.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许多药物是有机化合物,如阿司匹林。

2. 无机化合物: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虽然药物大多是有机化合物,但有些无机化合物也具有药用价值,如硫酸镁。

三、化学键1. 离子键:通过正负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许多无机盐和药物盐是通过离子键连接在一起的。

2. 共价键:通过原子间的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许多有机化合物和药物都是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

3. 非共价键:除了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外的其他化学键,如氢键、范德华力等。

在药物分子中,非共价键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四、化学反应1. 合成反应: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在药物化学中,合成反应通常用于制备新药物。

2. 分解反应:化合物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反应。

在药物化学中,分解反应可用于研究药物的稳定性和降解产物。

3. 离子交换反应:两种溶液中的离子交换,形成沉淀或溶解。

在药物制剂中,离子交换反应可用于制备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药物盐。

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在药物化学中,控制反应速率对于制备药物和研究药物反应动力学至关重要。

六、物质的性质1. 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对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酸碱性可影响其在体内的活性和毒性。

2. 溶解度: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于药物的制备和给药途径选择至关重要。

药物的溶解度直接影响其溶液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3. 稳定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稳定性对于药物的保存和贮存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的稳定性可受光、热、氧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课件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课件

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课件一、化学基础知识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核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它由周期和族组成。

周期表主要反映了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根据电子的共享或转移,化学键可分为共价键和离子键。

4.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不同原子结合而成的。

分子的结构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子的构象、立体化学、手性等概念在医用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5.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加和反应等。

医用化学中的药物合成、代谢等过程都是化学反应的一种。

二、物质的性质1. 溶解性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药物的溶解性直接影响了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

2. 酸碱性酸碱性是指物质在水溶液中释放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能力。

药物的酸碱性对其稳定性和药效有一定影响。

3. 毒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损害的能力。

毒性测试是医用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4. 反应活性反应活性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参与化学反应的能力。

在医用化学中,研究药物的反应活性有助于探索其药效机制和代谢途径。

5. 稳定性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不易发生变化。

药物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其保存期限和使用效果。

三、功能分子和药物化学1. 药物结构药物结构可以影响其药效、药代动力学、毒性等性质。

药物结构的分析对于合理设计和改进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有助于合理使用和避免不良反应。

3. 药物合成药物合成是指根据已知的分子结构合成出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掌握药物合成的方法对于药物研发和生产至关重要。

4. 蛋白质与药物相互作用许多药物的作用机制都是通过与生物大分子,比如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了解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其药效机制和副作用。

医用基础化学-2024鲜版

医用基础化学-2024鲜版

15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定义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 离子都是酸,凡是能接受 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2024/3/27
酸碱反应实质
质子的转移。即酸失去质 子形成其共轭碱,而碱得 到质子形成其共轭酸。
强弱酸碱
根据酸碱的质子转移能力, 可将其分为强酸和强碱、 弱酸和弱碱。
16
酸碱平衡的移动
沉淀的生成
当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建立后, 加入某些试剂或改变条件,可使
医用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 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 验技能。
注重联系医学实际
多做练习和思考题
学习医用基础化学时要注重联系医学实际, 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提高学习 的兴趣和动力。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思考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点 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快。但需注意,某些反应可 型的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 大压力有利于体积减小的方
能在高温下发生副反应或分 响程度不同。
向进行,减小压力则有利于
解。
体积增大的方向进行。
升高温度使吸热反应方向进 行的程度增大,降低温度使 放热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增 大。
2024/3/27
14
04
酸碱反应与酸碱平衡
2024/3/27
1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01
02
03
04
05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
影响
影响
的影响
影响
影响
一般来说,反应物浓度越高,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改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摘要:
一、医用化学基础的概念与特点
二、医用化学基础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医用化学基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四、医用化学基础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正文:
医用化学基础是研究医学领域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变化、作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它涉及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分支,与医学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

医用化学基础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化学、药物分析、新药研究等。

药物化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合成、性质、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等过程;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临床化学主要研究医学实践中的化学分析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化学问题;药物分析主要研究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药物质量控制等。

医用化学基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如药物研发、临床诊断、疾病治疗等。

通过药物化学研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并进行结构优化,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通过生物化学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内化学物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临床化学研究,可以开发新的临床检测方法,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通过药物分析研究,可
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药物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用化学基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未来,医用化学基础研究将继续深入挖掘药物的作用机制,开发具有更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新型药物;同时,还将不断优化临床检测方法,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

医用化学基础摘要:1.医用化学的概念与意义2.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3.医用化学的应用领域4.医用化学的展望正文:医用化学是研究化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它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

医用化学在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致力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一、医用化学的概念与意义医用化学作为化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它涉及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

医用化学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二、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反应与调控、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生物物理化学与生物力学等方面。

这些基础知识为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它们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生物分子的结构决定其功能,因此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对于理解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化学反应与调控:生物化学反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它们在细胞内进行有序的调控。

研究生物化学反应与调控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3.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药物化学主要研究药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及其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药物设计是基于药物化学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设计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安全性的新药。

4.生物物理化学与生物力学:生物物理化学研究生物分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解度、电荷、热力学等。

生物力学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质,如力学强度、应变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物理化学基础。

三、医用化学的应用领域医用化学在生物学、药学、临床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1.生物学:医用化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反应与调控等,有助于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

医用化学小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化学成分1. 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各个原子的排列和成键方式。

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了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

通过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2. 药物的药物成分药物的药物成分是指药物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

药物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是单一的化合物,也可以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研究药物的药物成分有助于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的靶点药物的作用机理通常是通过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实现的。

靶点可以是蛋白质、核酸、酶类等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病原体、癌细胞等特定的靶标。

研究药物的靶点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2. 药物的活性位点药物的活性位点是指药物分子与靶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位置。

通过研究药物的活性位点,可以揭示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为药物设计和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三、药物的合成1. 药物的合成路线药物的合成路线是指从原料化学品到最终药物的合成过程和方法。

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有助于提高药物的产率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药物的工业化生产。

2. 药物的结构改良药物的结构改良是指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调整和改进,提高药物的活性、选择性和生物利用度。

结构改良可以通过合成新的类似物、修饰已有结构等方式实现。

研究药物的结构改良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改良现有药物,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四、药物的质量控制1. 药物的质量标准药物的质量标准是指药物在生产、贮藏、输送和使用过程中应符合的一系列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特性和微生物指标等指标要求。

研究药物的质量标准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2. 药物的检测方法药物的检测方法是指对药物质量标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研究药物的检测方法有助于建立准确、敏感、快速的检测手段,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护理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元素包括氧、碳、氢、氮、钠、钾、钙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常见的化合物包括水、盐酸、氨气等。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

3. 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作用而形成的连接。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发生重新排列,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5. pH值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溶液。

二、生物分子化学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和功能分子。

蛋白质包括结构蛋白质、酶、激素和抗体等。

2.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等。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储存和释放能量的重要分子。

3. 脂类脂类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类固醇等。

脂类在生物体内起着能量储存、细胞膜组成和信号传导等重要作用。

4. 核酸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包括DNA和RNA。

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分子。

三、化学药物1. 药物分类化学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治疗作用或来源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抗生素和激素等。

2.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通过与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生物体内生理和病理过程,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药用基础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药用基础化学的知识点总结

药用基础化学的知识点总结药用基础化学是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它涉及到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药用基础化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设计、合成、分析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深化对药物的认识,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药物的化学结构、性质、合成和分析等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了解药用基础化学提供帮助。

一、药物的化学结构1.药物的化学组成药物是一类化合物,它们通常由化合物和分子组成。

药物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有机药物和无机药物两大类。

有机药物是以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的,而无机药物则是以金属、非金属离子等构成的。

2.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基本结构和功能基团两部分。

基本结构是指药物分子中的主要骨架,而功能基团则是指在基本结构上附加的具有特定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基团。

3.药物的结构与活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药物分子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其与生物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而影响了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二、药物的化学性质1.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其中,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形态、溶解性、稳定性等,而化学性质则包括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水解性、光敏性等。

2.药物的稳定性药物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分子在特定条件下不发生化学变化和降解的能力。

药物的稳定性受到环境因素、制剂因素、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在生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转化作用,主要包括代谢、排泄、生物转化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生物转化过程对药物的药效和毒性有重要影响。

三、药物的合成1.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化学合成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药物分子的过程。

药物的化学合成方法有机合成、生物合成和半合成等多种方式。

2.药物的分子改造药物的分子改造是指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来获得新的药物,以改善药效、降低毒性或改善药物的性质等目的。

3.药物的活性团药物的活性团是指药物分子中所含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构单元,它与生物体内的靶点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大专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专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专医用化学知识点总结在医学领域中,化学知识的运用十分广泛。

从医疗设备的制造,到药物的研发和治疗过程中的化学原理都需要大量的化学知识。

本文将从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药物化学、生物化学以及临床化学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排列的化学元素的表格。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对于理解化学反应和物质组成十分重要。

2. 化学键和化合物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理解化学键和化合物的形成对于理解药物分子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有极大帮助。

3. 酸碱和 pH 值酸碱是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的概念。

pH 值描述了溶液的酸碱程度,pH 值越小溶液越酸,值越大溶液越碱。

了解酸碱和 pH 值对于理解体内环境和理解药物在不同 pH 值下的稳定性和溶解性非常重要。

4. 动力学和热力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热能变化和平衡态。

了解动力学和热力学对于理解药物代谢和分解的过程有极大帮助。

二、药物化学1. 药物的分类和特性药物的分类包括按作用机制分,按来源分,按化学结构分等。

不同分类方法对于说明药物的特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 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药物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物化性质和作用机制。

理解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助于解释其药效和不良反应。

3. 药物的合成和质量控制药物的合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有机合成化学知识,合成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反应条件和产物纯度的控制。

质量控制需要掌握化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操作的技能。

4. 药物的代谢和毒性药物在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掌握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降低毒性十分重要。

三、生物化学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它们在细胞代谢和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用化学重点

医用化学重点

化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无机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有机化学: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含量物理化学:运用物理学原理和实验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基础化学部分主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有关化学的基本计算等有机化学部分主要讨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有关知识及应用,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结构、官能团、分类、命名、同分异构现象、合成、性质、反应、鉴别、应用等第二章,溶液一,溶液的组成标度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溶液的性质常常与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对含量有关因此,溶液的组成标度是溶液的一个重要特征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体积,称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2,质量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质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4,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质量除以溶剂的质量,称为物质B的质量分数.5,体积分数溶液中溶质B的体积除以同温同压下溶剂的体积,称为物质B的体积分数.二,溶液的渗透压1,渗透: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液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2,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有半透膜存在;2.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不相等,即半透膜两侧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溶质粒子的数目不相等.3,渗透的结果:缩小膜两侧的浓度差.4,渗透的方向:由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较多的一方移向水分子数较少的一方.即由低渗渗溶液指向高渗溶液.5,为维持只允许溶剂分子透过的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等于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的符号为单位为Pa或kPa.6,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微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校正因子i值是一“分子”电解质解离出的粒子个数.7,渗透浓度:我们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总的物质的量浓度称为渗透浓度.医学上的常用单位.8,等渗溶液:凡是渗透浓度在280~320的范围内的溶液.低渗溶液:低于280的.高渗溶液:高于320的.9,溶血,胞质分离,皱缩三,胶体溶液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称为分散介质.2,分散相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分子或离子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剂称为胶体分散系.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粗分散系.3,胶体分散系,按分散相粒子的组成不同分为溶胶和高分子溶液.4,溶胶丁铎尔现象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粒带电稳定性胶粒带电主,胶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布朗运动聚沉5,高分子溶液稳定性黏度大盐析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平衡,反应进行的程度.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量的绝对值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一般指瞬时速度.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本性,浓度,温度,催化剂,活化能.3,有效碰撞理论简介分子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成为有效碰撞,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活化能.活化能越低,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满足能量要求有效碰撞越多,反应速率也越快,反之,活化能越高,活化分子越少,反应速率越慢.二,化学平衡1,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在可逆反应中,通常把从左向右进行的反应称为正反应,从右向左进行的反应称为逆反应.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所处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各物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3,化学平衡常数,在一定温度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幂的乘积之比是一个常数浓度的幂次在数值上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简称平衡常数,常用符号K表示.4,化学平衡的移动主要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产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减少反应物的浓度或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对于有气态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减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少压力,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分子总数增加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任意一个可逆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第四章,电解质溶液一,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解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完全解离成离子,溶液中不存在强电解质分子.强电解质的解离是不可逆的.弱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部分解离成离子,溶液中还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的解离是可逆的.2,解离平衡常数解离常数解离常数的大小反应了弱电解质解离为离子的趋势.K值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容易解离;K值越小,表示该弱电解质越不容易解离.3,解离度解离度:在一定温度下,弱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时,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和原有的弱电解质分子总数之比.电解质越弱,解离度越小.电解质解离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结构组成有关外,还与溶液的浓度、温度及溶剂有关.一般同种电解质溶液,溶液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通常溶剂的极性越大,电解质的解离度越大.4,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减小的现象,称为同离子效应.5,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不含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是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二,酸碱质子理论1,酸碱的定义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2,酸给出质子后变成碱,碱接受质子后变成酸,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共轭关系.仅相差一个质子的酸碱称为共轭酸碱对.3,酸碱反应的实质:酸失去质子,碱得到质子,酸把质子传递给碱的过程.三,缓冲溶液1,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本身的pH几乎不变的溶液.缓冲溶液一般是由具有足够浓度、适当比例的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组成.通常把组成缓冲溶液共轭酸碱对的两种物质合称为缓冲对或缓冲系.2,缓冲容量:是指能使1L或1mL缓冲溶液的pH改变一个单位所加的一元强酸或一元强碱的物质的量mol或mmol.3,缓冲溶液的总浓一般第五章,物质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3,同位素: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可能的占据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个规律称为能量最低原理5,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同事存在.即在一个原子轨道中不存在自旋方向相同的两个电子.6,洪特规则:在同一亚层的各个轨道中,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7,向右上角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减,电负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增向左下角原子半径递增,电负性递减,金属性递增二,化学键1,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2,离子键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离子键.一般情况下,形成离子键的条件是原子间的电负性数值要相差1.7以上.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化合物特点:导电,熔点高,易溶于水等.3,共价键共价键:通过公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一般来说,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元素院原子之间常形成共价键.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共价键的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4,配位共价键配位共价键: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1对电子与另一个有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共用而形成的共价键,称为配位共价键,简称配位键.在配位键中,提供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给予体接受电子对的原子称为电子对的接受体.配位键常用→表示,箭头指向电子对的接受体.5,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存在诱导力和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第六章,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卤族元素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氧族元素氧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上ⅥA族元素,这一族包含氧O、硫S、硒Se、碲Te、钋Po、五种元素.三,碱金属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第七章,有机化合物概述一,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是指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应用的科学.2,特性:易燃性,熔点和沸点低,难溶于水,绝缘性,反应速率较慢,反应产物复杂,稳定性差,同分异构现象普遍.3,分类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碳原子的结构和杂化轨道,共价键的类型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和有机化学反应类型1,电子效应:在有机物分子中,由于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电子云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称为电子效应2,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3,诱导效应:由于成键原子或基团的电负性不同,从而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沿着碳链向电负性较大的基团方向偏移的效应.4,共轭效应共轭体系:指在不饱和有机物中,3个或3个以上的p轨道互相平行重叠形成共轭π电键的体系.共轭效应: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所引起的共轭体系趋于整体化、键长趋于平均化而稳定性增加的现象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主要有:π-π共轭,σ—π共轭,p—π共轭.5,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均裂,异裂与游离基反应,离子型反应第八章,烃仅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物,简称烃.一,烷烃物理性质:1~4个碳原子为气态;5~16个碳原子为液态:17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烷烃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小于1.熔沸点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升高,在同分异构体中沸点随支链的增多而降低.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取代反应卤代反应.氧化反应.二,烯烃物理性质:2~4个碳原子为气体,5~18个碳原子为液体,19个以上碳原子为固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和密度随着相对分子量的增加而递增,密度小于1.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三,炔烃物理性质:与烯烃相似,难溶于水,易有机溶剂.但简单的炔烃的熔沸点以及密度一般比他们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和烯烃高一些.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金属炔化物的形成.第九章,醇、酚、醚醇、酚、醚都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一,醇1,醇: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2,物理性质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是具有酒味的挥发性液体,易溶于水.含有4~11个碳原子的醇具有令人不愉快气味的粘稠液体,仅部分溶于水.还有12个碳原子以上的一元醇是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难溶于水.醇的密度小于1.醛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上升,支链醇的沸点低于同碳原子数的直链醇的沸点.低级醇的熔点和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熔点和沸点.醇羟基和水分子之间也能形成氢键.因此,含有1~3个碳原子的醇可以与水混溶,但随着醇分子中烃基的增大,醇于水形成氢键能力迅速减弱,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将明显下降.低级醇还能与某些无机盐如氯化钙、氯化镁等形成配合物,所以氯化钙、氯化镁等化合物不能用于干燥的低级醇.3,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无机酸反应.氢卤酸,含氧无机酸脱水反应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氧化反应邻二醇的特性4,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丙三醇,笨甲醇,肌醇,硫醇二,酚1,酚:羟基-OH与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羟基直接和芳烃核苯环或稠苯环的sp2杂化碳原子相连的分子称为酚,2,物理性质在室温时,大多数酚是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少数烷基酚为高沸点液体;有特殊气味,有毒.与醇类似,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故其熔点和沸点较高.醇也能与水形成氢键,故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而且随着酚羟基的增多,其水溶性增强.3,化学性质酸性与活泼金属反应;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不能将碳酸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能溶于碱性较强的碳酸钠溶液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氧化反应4,重要的酚苯酚,甲苯酚,苯二酚三,醚1,醚可看作两个烃基通过氧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烃基可以是脂肪烃基,也可以是芳香烃基.2,乙醚物理性质:乙醚是具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为34.5度,微溶于水,比水轻,极易挥发、燃烧.因此使用时要远离火源,且失火时不能用水浇灭.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而且能溶解许多有机物质,因而是常用的有机溶剂.具有麻醉作用.乙醚的氧化.yang盐的形成.第十章,醛,酮,醌醛、酮、醌也是烃的含氧衍生物,其分子中都含有羰基因此醛、酮、醌又称为羰基化合物.一,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1,在羰基化合物中,羰基氧原子相连所形成的基团称为醛基.醛是指醛基与烃基或氢原子相连的化合物.醛的官能团是醛基.2,酮是指羰基两端都与烃基相连的化合物,酮的官能团是酮基.3,醛和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原子和氧原子均采取sp2杂化.二,醛和酮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室温下,甲醛是气体;其他12个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醛、酮都是液体,高级脂肪醛、酮是固体;芳香醛、酮为液体或固体.沸点:醇>醛酮>烷烃.溶解性,低级的醛酮能与水形成氢键,故易溶于水,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溶解度迅速降低,6个碳原子以上的醛酮几乎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2,化学性质: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由羰基中的π键断裂而形成的亲核加成反应;二是受羰基的极性影响而发生的α—H的反应,三是醛的特殊反应.3,醛和酮的相似性质加成反应与氢氰酸反应,与亚硫酸氢钠反应,与氨的衍生物反应卤代反应卤仿反应,碘仿反应还原反应4,醛的特殊性质氧化反应与托伦试剂反应,与斐林试剂反应与希夫试剂反应生成缩醛的反应5,重要的醛酮甲醛,乙醛,丙酮,樟脑三,醌1,醌是一类具有共轭体系的环己二烯二酮类化合物.有对醌式和邻醌式两种结构.醌类化合物多数是具有颜色的晶体,一般邻位为红色或橙色,对位黄色.2,重要的醌对苯醌和范醌α—苯醌和维生素K第十一章,羧酸和取代羧酸有机酸分子中一般含有羧基,从结构上又可分为羧酸和取代羧酸.一,羧酸1,羧酸可以看作是烃分子中氢原子被羧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羧酸的官能团是羧基.2,物理性质含有1~4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含4~9个碳原子的羧酸是带有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含10个碳原子以上的羧酸为无味的蜡状固体,其挥发性很低,脂肪族二元羧酸和芳香族羧酸都是固体.低级脂肪酸易溶于水,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羧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以致难溶或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有机溶剂.羧酸的沸点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饱和脂肪酸的熔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锯齿形变化,含偶数碳原子的羧酸其熔点比其相邻的两个含奇数碳原子的羧酸的熔点高.3,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脱羧反应4,重要的羧酸甲酸,乙酸,乙二酸,苯甲酸二,羟基酸和酮酸1,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官能团取代的化合物称为取代羧酸.2,羟基酸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为羟基酸物理性质:醇酸一般是粘稠的液体或晶体,易溶于水,且溶解度通常大于相应的脂肪酸,醇酸不易挥发,在常压下蒸馏时会发生分解.酚酸大多为晶体,其熔点比相应的芳香酸的熔点高.有些酸酸易溶于水,如没食子酸,有的微溶于水,如水杨酸.化学性质:酸性,氧化反应,脱水反应3,酮酸酮酸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烃基上的两个氢原子被氧原子取代后生成含铜基的化合物性质:还原反应,脱羧反应,具有羧酸的基本性质,如酸性,生成酯、酰卤等.4,重要的羟基酸和酮酸乳酸,β—羟基丁酸,酒石酸,柠檬酸,水杨酸,丙酮酸,乙酰乙酸,草酰乙酸三,对映异构看书吧,我不会总结这里第十二章,脂类脂类是油脂和类脂的总称一,油脂1,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习惯上把在常温下为液体的油脂称为油,为固体的油脂成为脂肪.R1、R2、R3相同的油脂称为单甘油酯,不同的则称为混甘油酯,都是纯净物.要熟悉油脂中常见的脂肪酸月桂酸,软脂酸,硬脂酸2,物理性质:纯净的油脂,无色、无臭、无味.油脂比水轻,相对密度为0.9~0.95,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油脂是混合物,因此没有恒定的熔点和沸点.3,化学性质水解反应油脂能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1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mol甘油和3mol脂肪酸.油脂在碱性溶液中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1g油脂完全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皂化值.根据皂化值的大小,可以判断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皂化值越大,油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表示该油酯中含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脂肪酸较多.加成反应氢化油脂的催化加氢常称为油脂的硬化,硬化后的油脂稳定不易氧化变质加碘根据消耗点的数量,可以判断油脂的不饱和程度.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点的克数称为碘值.碘值大,说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高;碘值小,表示油脂的不饱和程度低.酸败酸败是由于油脂中不饱和酸的双键在空气中的氧、水分或微生物等作用下,被氧化成过氧化物,后者继续分解或进一步氧化,而产生有臭味的低级醛或羧酸等.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通常用酸值表示,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称为油脂的酸值.与正常值比较,酸值越大,说明油脂酸败程度越严重.二,类脂1,磷脂磷脂酰胆碱又称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经水解后得到甘油、脂肪酸、磷脂和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又称磷脂酰胆胺或脑磷脂鞘磷脂又称为神经磷脂1mol鞘磷脂完全水解后,可得到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胆碱各1mol2,甾族化合物固醇类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胆固酸兹族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第十三章,糖类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他们的脱水缩合物.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低聚糖是水解后生成2-10个单糖分子的糖,也称寡糖.常见的是二双糖,如麦芽糖、乳糖、蔗糖.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10个以上单糖分子的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一,单糖1,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葡萄糖是醛糖,果糖是酮糖2,物理性质:单糖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有甜味.单糖具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除丙酮糖外,单糖都具有旋光性,溶于水时会产生变旋光现象.3,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被弱氧化剂氧化,被其他氧化剂氧化,成酯反应,成脎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莫立许反应,塞利凡诺夫反应.4,重要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半乳糖二,二糖还原性二糖:麦芽糖、乳糖非还原性二糖:蔗糖三,多糖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糖原纤维素右旋糖酐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氮键的有机化合物.一,胺1,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可看作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后的产物.2,物理性质脂肪胺中,甲胺、二甲胺、三甲烷和乙烷在常温下为气体,其他低级胺为易挥发的液体,高级胺为固体.低级胺易溶于水,随着烃基增大,胺的溶解度减小,高级胺不溶于水.伯胺、仲胺可形成分子间氢键,沸点较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沸点高,但比相应的醇的沸点低.芳香胺是无色液体或固体,具有特殊臭味,有剧毒,与皮肤接触或吸入蒸气都能引起中毒,使用时应特别注意.3,化学性质碱性碱性的强弱,氨的碱性的强弱与氮原子上所连接基团的结构和数目有关.脂肪胺的碱性比氨的碱性强,并且仲胺>伯胺>叔胺芳香胺的碱性比氨的碱性弱,而且脂肪安胺>氨>芳香胺.桉盐的生成,胺具有弱碱性,能与强酸生成稳定的盐.酰化反应胺的氮原子上的氢原子被酰基RCO—取代生成酰胺,此反应称为酰化反应.氨亚硝酸的反应伯胺,仲胺,叔胺都能与亚硝酸反应,但所得产物不相同.亚硝酸不稳定,常用亚硝酸钠与盐酸或硫酸的混合物代替.苯胺与溴水反应4,季铵盐和季铵碱碳原子上连有4个烃基的化合物称为季胺类化合物,可分为季铵盐和季铵碱.季安盐可由叔胺和卤烷反应生成.系铵碱由季铵盐与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反应制得.季铵盐和季铵碱都是离子型化合物,是白色结晶性固体,易溶于水,不溶于非极性溶剂.5,生源胺类和苯丙胺类化合物生源胺类化合物胆碱和乙酰胆碱,肾上腺素苯异丙胺类化合物盐酸麻黄碱二,酰胺1,酰胺可以看作是氨或胺分子中氮原子上的氢原子被酰基取代后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烃基被氨基或烃氨基的后的化合物.2,物理性质:常温下除甲酰胺为液体外,大多数酰胺为白色结晶固体,低级酰胺易溶于水,高级酰胺不溶于水,水溶性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3,化学性质酸碱性水解反应4,尿素定义:尿素又称为脲,在结构上可以看作是碳酸分子中两个羟基分别被氨基取代后的化合物又称为碳酰二胺.物理性质:尿素为白色晶体,味咸,熔点为133度,易溶于水和乙醇.临床上尿素可用于治疗急性青光眼和脑外伤引起的脑水肿等疾病.化学性质:弱碱性,水解反应,与亚硝酸反应,缩二脲反应.三,含氮杂环化合物在环状有机化合物中,构成环系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含有其它原子,这类化合物称为杂环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称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分散相,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分散介质。

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半透膜具有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不允许其他物质分子通过的特性,当用半透膜将溶剂与溶液隔开时,溶剂分子可向膜两侧自由渗透,而溶质分子通不过半透膜。

这时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多的溶剂将有较多的溶剂分子进入溶液,而溶液中只有较少数目的溶剂分子进入溶剂一侧。

综合作用的结果是造成溶剂分子进入溶液。

等渗以正常人血浆的渗透压280~320mmol·L-1为标准,低于280 mmol·L-1为低渗溶液;高于320 mmol·L-1的为高渗溶液。

医学常识:外科消毒用的乙醇浓度是75%?因为含有甲醇,工业酒精为什么不能做饮用酒?血糖通常指血液中的是葡萄糖?机体溶胀能力下降是老年人产生很多皱纹及血管硬化的原因之一;生物标本防腐剂“福尔马林”的成分为40%甲醛水溶液;溶液的渗透压是溶液的性质,不是半透膜存在时才存在;临床上常用的等渗溶液有9g·L-1NaCl,50g·L-1葡萄糖,9g·L-1乳酸钠,12.5g·L-1NaHCO3等等。

3.临床上大量输液的基本原则是应用等渗溶液。

溶血是指红细胞(红血球)因各种原因造成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溶出的现象。

引起溶血的原因之一是渗透压的问题。

解释: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溶液?
答:血液具有一定的渗透浓度,但在血液中注入大量的低渗溶液时,稀释了血液,使其渗透浓度大大下降,这时血液中的水分子将会通过细胞膜向红细胞内渗透,而使血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反之,若向血液中注入大量的高渗溶液时,将使血液渗透浓度大大升高,这时红细胞内液的水分子又将会通过细胞膜向血液中渗透。

上述两种情况,严重时都可危及生命,所以临床为病人大量输液时,应该用等渗溶液。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基础
1.一些基本概念:基元反应(元反应):一步可以完成的化学反应。

催化剂:那些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组成、质量和化学性质基本保持不变的物质。

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活化能。

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则在指定温度下活化分子数越少,反应就越慢。

有效碰撞理论认为,增加反应物浓度使反应速度加快的原因是碰撞次数增多,从而有效碰撞数增多。

2.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相等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而不是反应物与产物浓度相等。

3.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可逆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平衡常数数值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不随浓度、压力变化。

◆催化剂不会使化学平衡移动,也不能增加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
1. 一些基本概念: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叫酸。

如:NH4+, HAc,H2PO4-,HCl等;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叫碱,如:NH3, ,H2PO4-,Cl-等。

既能给出质子,又能结合质子的物质叫两性物质,如HPO43-,H2O,HCO3-。

H2O的共轭碱是OH- ,共轭酸H3O-;HCO3-的共轭碱是CO32-,共轭酸是H2CO3。

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H+]、[OH-]和pH值。

如已知NH3•H2O的K b,计算0.10 mol·L-1氨水的
P H 值;或已知醋酸的K a 计算0.10 mol·L -1醋酸的P H 值。

(以教材3-4为例)
一元弱酸[H +]计算公式:[H +] = a a C K 一元弱碱[OH -]计算公式: [OH -] = b b c K pH= - lg[H +] 缓冲溶液:具有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的影响,保持pH 值不显著变化的溶液。

如:同体积的0.20 mol·L -1 HAc 溶液和0.1 mol·L -1 NaOH 组成的溶液,具有缓冲作用。

常识:在正常人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是H 2CO 3~ HCO 3-。

第五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1.氧化数计算: 如:O 的氧化数为-2,S 4O 62- 离子中,S 的氧化数为+
2.5;MnO -4中Mn 的氧化数为+7。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氧化其他物质自身被还原,氧化数降低;还原剂则具有还原性,自身能被氧化。

2. 原电池——由两个两极(或半电池)组成,中间有盐桥相连。

两极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3. 电极电势的大小表示一个氧化还原体系(氧化态与还原态)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

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数值越大,电对中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其还原态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

第六章 配位化合物
1.金属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以配位键结合的、不易离解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

如:H 2[PtCl 6],叫六氯合铂酸(Ⅳ));[Ag (NH 3)2]+,叫二氨合银(Ⅰ)配离子;
2.配合物的组成,如配合物K[PtCl 3(NH 3)]的中心离子是Pt ;配体是Cl 和NH 3。

3.配位平衡常数,称为配离子的稳定常数,它反映配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程度。

第十章 烃 1. 杂化类型:烷烃:SP 3杂化,烯烃SP 2杂化,炔烃SP 杂化,芳香烃(含有苯环的碳氢化合物),SP 2杂化
CH 3甲苯;OH 苯酚;HO —OH 对苯二酚;OCH 2CH 3;苯乙醚; CH 3CH 2CH = CH 2 丁烯-1 CH≡CCH 2CH 3 丁炔-1;苯环的六个碳原子是完全等同的。

注意鉴别:鉴别1. 某烯(炔) + 溴水 → 红色褪去,
某烷 无变化
2. 末端炔氢反应:(末端炔氢即CH≡CCH 2CH 2CH 3 在一端的H ,具有酸性,下述反应可与非末端炔区别)
CH 3CH 2CH 2C ≡CH + 硝酸银氨溶液 → 生成白色沉淀(白色炔银)
CH 3C ≡CCH 3 + 硝酸银氨溶液 → 无反应
3. 马氏规则:HBr 、HI 等不规则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加成时,氢加在含氢多的碳上。

CH 3CH 2CH = CH 2 + HBr → CH 3—CH 2—CHBr —CH 3
4. CH 2CH 3 COOH
│ │
—CH 3 + KMnO 4 →
—COOH (每个侧链氧化成一个羧基)
也可用来鉴别,如: —CH 3 + KMnO 4 →
—COOH
无变化
第十一章 醇 酚 醚 重点要求掌握 醇部分
1. 分类与命名:
依含有的羟基个数分类: 一元醇,如R-CH 2-OH 多元醇,如:OH —CH 2—CH 2—OH 乙二醇 依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类型分类: 伯醇:R-CH 2-OH ; 仲醇: R 2-CH-OH ; 叔醇: R 3-C-OH
2.性质:醇有酸性,可被Na 、K 取代,放出H 2;可形成分子间氢键;伯醇最终氧化为酸,仲醇氧化为酮。

第十二章 醛 酮
1.分类与命名: 醛: CH 3CHO 乙醛 酮:如:甲乙酮 CH 3COCH 2CH 3芳香醛: 如 苯甲醛
CHO 2.依照化学性质进行鉴别:
(1)鉴别醛、酮,可用托伦试剂或斐林试剂。

如: CH 3CH 2CHO + 斐林试剂 → 发生反应,生成沉淀
CH 3COCH 3 无变化
(2)脂肪醛与芳香醛区别:只能用斐林试剂
CH 3CH 2-CHO (脂肪醛)+斐林试剂→RCOOH (酸)+ Cu 2O↓ 砖红色 铜镜反应
CH 2CHO (芳香醛)+ 斐林试剂 → 无反应
(3) 醇与酮区别:用KMnO 4 能氧化醇,不能氧化酮
如: CH 3CH 2CH 2CH 2OH (醇) + KMnO 4 → 发生反应,生成黑色MnO 2↓
CH 3CH 2OCH 2CH 3(醚) (加热) 无变化
(4) 苯甲醛与氯苯区别:用2、4-二硝基苯肼
—CHO
+ 2、4-二硝基苯肼 → 生成黄色沉淀 ↓
—Cl
无明显变化 第十三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 分类:酸含有羧基,它由羰基和羟基组成。

酸可以按烃基的种类分类,如:甲酸、乙酸等;也可按羧基的数目分类,如乙二酸等。

2.性质:具有一定酸性,可与碱反应生成盐;
可与醇反应生成酯,此反应可逆,
如: —COONa + HCl → —COOH + NaCl ;
一些羧酸,遇热可脱去CO2,称为脱羧反应。

如: HCOOH + KMnO 4 → CO 2 ↑ + MnO 2 ↓
第十六章 生物分子
1.有关概念:
单糖——不能被水解的糖。

如葡萄糖、果糖、核糖;
低聚糖——指可被水解成2~10个单糖的糖类化合物。

如蔗糖、麦芽糖等;
多糖——指可被水解成10个单糖分子的糖。

如淀粉等。

常识:人体中含有的9种必需氨基酸只能靠食物供给。

2.单糖的化学性质:
所有单糖都是还原糖,
都可以被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氧化,可用于鉴别单糖与低聚糖。

如:葡萄糖与蔗糖的区别。

葡萄糖+ 斐林试剂(或多伦试剂)→ 发生反应,生成沉淀
蔗糖无反应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