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复杂性研究的探索

合集下载

基于组学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组学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基于组学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基于组学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之一,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然而,中医药的复杂性使其研究和应用面临着挑战。

本文基于组学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SWOT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通过模拟仿真研究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特点和应用,旨在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支持和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复杂体系具有多维特性、多样性和动态性,通过系统性分析和建模可以有效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SWOT分析有助于识别中医药在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为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1. 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知识宝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和经验。

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缺乏科学证明,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备受争议。

基于组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能够为中医药的复杂体系提供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2. 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特点中医药复杂体系的特点包括多维特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多维特性指中医药的疾病观念、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多样性指中医药的药物种类繁多、汇集了众多中草药和方剂;动态性指中医药的应用和理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3. 基于定量分析的模拟仿真研究定量分析是研究中医药复杂体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临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中医药的疗效、副作用等方面的规律性。

模拟仿真则是基于定量分析结果进行的虚拟实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中医药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4. 基于SWOT分析的中医药发展策略SWOT分析是一种对中医药发展优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通过分析中医药在市场、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内外部因素,可以为中医药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

5. 建立模型的中医药复杂体系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对中医药复杂体系进行深入研究。

模型可以从生物学级别、网络级别和系统级别等多个角度揭示中医药的内在机制,并为中医药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复杂性科学及其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

复杂性科学及其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

复杂性科学及其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它的整体性、动态性、时间与空间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等原理,以及提出的自组织、突现、混沌边缘、人工生命等概念,对中医药学研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使我们认识到:中医学面对的人体是复杂巨系统,中医药诊疗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巨系统,可以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

标签: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启示复杂性科学[1](Science of Compledty)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国外有学者称复杂性科学是科学史上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革命[2],国内成思危教授认为它是系统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3,4],戴汝为院士称其为“21世纪的科学”。

近年有关的学术会议和论文发表数量急剧增加,相关的研究在国内外掀起了热潮。

总之,它方兴未艾,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而致力于研究非线性、非均衡和复杂系统带来的种种新问题。

复杂性科学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纵深发展。

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线性上升到非线性、由简单均衡上升到非均衡、由简单还原论上升到复杂整体论。

因此,我们认为复杂性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认识水平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是科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复杂性研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1928年贝塔朗菲(V on Bertalanffy)完成了描述生物有机体系统的毕业论文。

自此以后的20年,在这方面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及其成果为:McCul-loch和Pitts的神经网络、冯·诺依曼(John V on Neuman)的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和维纳的控制论。

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沟通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说明这两类大系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表面上的鸿沟是由相同的规律所支配的。

中医七年制学生中医复杂性辨证思维培养的思考

中医七年制学生中医复杂性辨证思维培养的思考

辨》等经典的 学习,开展 原创思维研 究,建 立中医临床 复杂性辨证 思维体 系,建立起 苻合 中医药特 点的中医人 才培养模 式,推 动 中医
药的创新与发展 。
关键 词 :中医学教 育;中 医复杂性辨证 思维;理论探 讨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1 3 . 0 6 9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一 1 3 — 0 0 9 %0 2
中医临床知识 与技 能 ,同时也 具有 丰富 的中药炮制 知识
[ 2 ] 李凯. P B L教学法在 中药炮制学教 学 中的尝试 与探讨 E J ] . 中国中 医药现代 远
程教育 , 2 0 1 2 , 1 0 ( 2 3 ) : 7 7 .
和技能的高级 中医药全 面人才 ,充 实 中医临床 队伍 ,不
第 1 1 卷第 1 3期 ・ 总第 1 6 5期 2 0 1 3年 7月 ・上 半 月 刊

以上是笔者关于 中医专业 开设 《 临床 中药炮制 学 》的不 成熟考虑 ,还望与同道共 同探讨 。
参 考文 献
[ 1 ] 张振凌. 中医专业 应 当开设《 临床 中药炮制 学 》 L J ] . 中 医药学 刊 , 2 0 0 6 , 2 4 ( 2 ) :
34 6 _ 3 47 .
做到 了因材施教 的效果 ,即发挥 了 中医临床专业 学生 的 中医思 维优 势 ,又 提 高 了学 生 学 习 《 临床 中药炮 制 学 》 的兴趣 ,做到 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
综上所述 ,《 临床中药炮制 学》应 当是 中医临床各专

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的复杂性思考

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的复杂性思考
助作 用 , 一些 微 量 成分 或 次 要成 分 是否 有 促 进其 他 成
我 国有丰 富 的 中药 及 中药 复方 资源 ,95年 普查 19 结 果 确 认 , 国 有 中药 资 源 18 7种 , 中药 用 植 物 我 20 其
1 16 药用动物 5] , 14 种, 8 种 药用矿物 8 种。 0 中药复方 的临床应用已有 20 余年的历史 , 中药方剂大辞 00 仅《
典 》 载 的 中药 复方 即超 过 l 记 0万余 首 , 以说 囊括 了 可
临床 各科的治疗 方 药 。 有关统 计 , 据 中药 复方研 究涉及
的方 剂 】9 99年 已超 过 70个 , 表 学 术 论 文达 10 0 发 50 多篇 。如何使 传统 中医几千 年 的经验 积 累在 人类 健 ] 康事业 中创造 辉煌 , 这是 一个 艰 巨浩 繁 的工程 , 需要 多
学科 切入和 多种 研 究方 法 的交叉 碰撞 。切忌 摸其 一处
即下结论 , 定其 他 当有一个 不断探 索 的过 程 。 否 应
1 整体疗效作用机理研究尚需深人 复方 整体 多靶 点 、 多途 径 整合 作 用 的疗 效优 势 , 在 大量临床和药理研究中得到 了充分证实 随着现代科 学 技术 方法 的应 用 , 整体 疗 效 的作 用 机 理亦 得 到 了 其 深 层次 的阐释 。复方 整体 的疗 效优势 归纳 起来主 要表
维普资讯
中 医杂 志 2 0 年 5 第 4 卷 第 5 02 月 3 期
中药复方现代化研 究的复杂性 思考
史 太 卓 马 迁 。 徐
主题词 复方 中药现代 化
浩 董 国 菊
的疗 效优势 ? 者认 为 , 笔 除复方 中复杂 的药物 成分 间存 在纵 横 交叉 、 多层 面 的相 互 作 用 、 互 影 响 外 , 相 还有 机 体的反 应性 这 一 内在 目 素 。 譬如 桂 枝汤 的船热 作用 , 只 显 现 于气 虚 外感 这 一特 定 的疾 病 状 态 , 阴虚 内热 或 热 毒 内侵之 高热 . 会有 “ 咽即毙 ” 则 入 的反 面 效应 ; 柴 胡 小 汤 的保 肝 作 用 , 只显 现 于默 默 不欲 饮食 、 胁胀 闷、 也 胸 口苦 、 弦 这 一疾 病 状 态 , 脉 阴虚 或 气虚 状 态 的肝 病 患 者, 服之 因其耗 伤 正气 , 反可 加重 病情 。 由此 可 见, 复方 中药 物成分 间 的相互 影 响、 物 成分 和 机 体 内环 境 的 药 相 互作 用及 机体 自身的 反 应状 态 , 成 了产 生 复方 整 构 体 疗效优 势 的非 线性复 杂体 系 。 何规 范方 证的关 联 、 如 对 应 ( 物 复 杂成分 和机体 的反 应性 ) 药 的内涵 , 使其 并 能够 普及 、 证 ? 何阐释 复方 成分 间及 成分 和机体 间 验 如 的相互 作用 ? 中哪些 成分 起 主导作 用 , 其 哪些成分 起辅

从科学实践哲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双视角看中医学研究

从科学实践哲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双视角看中医学研究

t e n mpe i ce cs W U n Tsn h a Unv ri Bejn 0 0 4, ia i sa d Co lxt S in e c y To g. ig u i est y, ii g 1 0 8 C^n
Ab ta t I h s p pe , we d s us he ve ofs inc - t y a e d s rb d t re y,l c la s r c : n t i a r i c st iw c e e he r e c i e o va it o a nd c m pl x s s e s W e p nto ate n ofs in e i o e y tm . oi utp t r ce c s noto y o nl ne。 b v n i ie p o b lt utha e i fn t r ba iiy i o i n l g c,a e wou d c t i t o t e t a hig f ri s us in i ha a t r nd pr l m sofT r dii lChi e e M e i nd w l on rbu et h e c n o tdic so n c r c e sa ob e a tona n s d eneR e e r h. i sa c K e o d phi op fs intfc pr c ie c y W r s: l os hy o ce ii a tc s, ompl xt ce e T r dii a e iy s inc s, a ton lChi s e i i ne e M d cne
完 全 的 认 识 论 过 程 , 是 多 少 被 包 含 在 社 会 学 的 过 程 之 而 中 的 。西 方 科 学 的 普 遍 化 过 程 无 疑 与 资 本 主 义 的 市 场 全 球化 是密 切相 关 的 。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编者按:这期增刊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专辑,也可以说是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编写的、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的《复杂性新探》的续集。

它反映了该中心在持续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进程中,近一年多来取得的新进展。

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于2007年1月和8月利用寒、暑假两次举办的“中医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会所取得的思想成果上。

这就是,由研究中医学、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生命科学、化学科学、地理科学、法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中医复兴问题”进行典型分析,通过多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医学研究领域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而深入的探索。

诸如: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用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他组织论考察中医,揭示了中医具有的而用还原论观点看不到的科学内涵,以及与复杂性科学的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复杂适应系统看中医的本质特征;从人体与宇宙同源看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从方法论的战略高度,看中、西医的根本区别源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扬弃还原论发展整体论,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等等。

本期增刊即为上述诸多成果的集成,现奉献给广大读者供参阅。

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苗东升摘 要: 本文分别从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和他组织论等五个方面考察中医,指出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上跟复杂性科学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而揭示中医具有还原论看不到的科学性,进而讨论了中医复兴和复杂性科学的关系。

关键词: 中医;复杂性;复杂性科学;开放性;涌现;非线性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001-19收稿日期23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中医临床实验研究

中医临床实验研究

中医临床实验研究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立且深厚的理论体系。

其中,中医药常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中。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一段时间内也备受质疑。

为了证实中医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医临床实验研究应运而生。

为了推进中医临床实验研究,国内外医学研究机构和学者们纷纷展开探索,以确立中医临床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指南。

一方面,中医临床实验研究着眼于中医疗效的评估,通过充分考察临床病例、制定规范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案,加深对中医治疗效果的理解。

另一方面,中医临床实验研究也有助于探索中医的机制,从而将中医与现代医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中医临床实验研究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双盲试验等。

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领域被广泛运用,旨在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然而,中医临床实验研究的复杂性也给研究者带来了挑战。

中医的治疗手段多样且个体化,病情和体质差异大,如何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可控性成为中医临床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医临床实验研究需要结合个体化和规范化的要求。

在实验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受试者的个体特点和治疗条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在实验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受试者的监测和记录,以掌握治疗效果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这些努力,中医临床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示中医的特点和疗效。

中医临床实验研究不仅关注中医的疗效,还需要关注中医的安全性和患者的体验。

中医药的特点在于草本植物的成分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在进行中医临床实验研究时,需要引入药物药理学、毒理学等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评估中药的安全性。

同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感受和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中医治疗的认可程度,为中医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中医临床实验研究的结果不仅对中医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医学领域提供了借鉴和补充。

通过中医临床实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医的疗效和机制,为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

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乔 宇摘 要: 人体是一个复杂巨系统,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是合乎复杂性科学的。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并认真研究中医中药,是现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必由之路。

应该将中西医统一在复杂性科学系统之内,共同造福于人类,而不应当将中西医对立起来,这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不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 复杂性科学;复杂巨系统;中医;阴阳五行模型;整体论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171-05收稿日期2325作者简介乔宇,男,回族,山东济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北京 )。

复杂性科学是国外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一门交叉学科。

复杂性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以及混沌论、超循环论等科学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是研究和揭示复杂系统的有关特性,如:非线性、混沌、突现、自组织、非还原性等。

复杂性科学的特点为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研究方法是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研究着重于揭示客观事物构成的原因及其演化的历程,并力图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其未来发展。

本文旨在讨论人体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应当放在复杂性科学的视域下进行研究,而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符合复杂性科学的要求,应当中西医相结合一起致力于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一、何谓复杂性科学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就逐渐兴起了复杂性的研究热潮。

1984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成立了以物理学家盖尔曼(M.G ell -mann )、安德森(P.Aders on )及经济学家阿罗(K.A rr or )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首的圣菲研究所(Santa F e Institute ,简称SFI ),他们集中了一批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专门从事跨学科、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复杂性研究。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研究进展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对传统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尿路感染,主要包括尿道感染、膀胱感染、尿路上皮癌、结石或畸形等原因引起的肾盂肾炎。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研究进展如下:
1.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复杂性尿路感染主要由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引起,针对这些病理机制,中医药采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

2. 中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效果较好。

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如薏苡仁、金银花等可以清热解毒、利湿退热,改善尿路感染症状。

中药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尿液排泄,有助于治疗尿路感染。

4. 穴位贴敷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穴位贴敷是将中药煎液贴敷在特定穴位上,通过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作用。

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可以改善尿路感染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复发率。

5. 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医药与西医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以相互增效,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中医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尿路感染症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缩短治疗时间。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研究进展较为明显,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等方法均展现出一定的疗效,而且中医药与西医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因此未来还需要更多大样本、严谨设计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疗效。

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冯国瑞摘 要: 本文从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基础理论、辨证论治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考察了中医学的复杂性并且探讨了中医学是否是科学、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性的关系、中医学应走什么道路等问题,着重揭示了中医学在理论与方法上与复杂性科学的内在一致性。

关键词: 中医学;复杂性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082-08收稿日期232作者简介冯国瑞,男,江苏射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 ) 中医学诞生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的丰富、深化与发展,其理论形态更显示出灿烂的光辉,同时,在实践上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上个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复杂性探索的热潮,正极大地推动着创建中的复杂性科学的发展。

在当今科学发展以综合为主一体化趋势的历史大潮中,在世界科学、文化交融、整合的过程里,探讨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在思想上的深刻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一、中医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中医学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健康之道。

(一)中医学所研究的人是具有复杂结构和功能的人中医学所研究的人,并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复杂性的结构和功能的人,是一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因为中医学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强调“上医,医未病之病”,“上医,医国”,“医,乃仁术”。

著名中医学专家陆广莘研究员指出:“中医学之道,根本在学人!”[1](p.7)“医学,根本上是人学”![1](p.7)可见,中医学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中的人。

这种人不仅有复杂的结构———神、气、形的交互作用,而且在与自然、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着自身的动态平衡。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研究进展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由多种致病微生物侵袭泌尿系统引起的感染,主要包括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疾病。

该疾病常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复感染、难以治愈的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传统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杂性尿路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中医药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理论依据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药在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中的优势所在。

中医药将复杂性尿路感染分为湿热蕴结型、气郁不通型、气血两虚型、肾阳虚弱型等不同的证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湿热蕴结型的患者,中医药常常采用清热利湿、通利气机的药物治疗;对于气郁不通型的患者,往往采用理气解郁的药物治疗。

通过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中医药能够更加精准地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许多中药被证实对复杂性尿路感染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 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湿的功效,对于湿热蕴结型的尿路感染患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研究表明,金银花中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抗感染的效果。

2. 三黄片三黄片是一种中成药,由黄芩、黄连、黄柏三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抑菌消炎的作用。

三黄片在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消除炎症,改善尿路感染的症状。

3.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主要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蛎、鹿角霜、桑椹等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滋阴益肾、平肝止痒的功效。

对于尿路感染伴有肾阴亏虚、膀胱炎不易愈合的患者,六味地黄丸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除了上述几种中药外,中医药在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中还有许多其他中药可供选择,比如黄连、苦参、茯苓等具有清热利湿、抑菌消炎的功效。

深化中医内科课堂教学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

深化中医内科课堂教学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启示

科学的教 学要深化到与临床接轨的层次 , 养中医临床思维方 培
法应 作 为主 线 贯穿 中医 内科 教 学 的 全 过 。
[]科 学时 报 国国有 科 学数据 “ 2 美 完全 与开 放 ”共 享 国策 剖析
【 B/ ]ht:www hn if o nd t/ 0 2 21 2 0 0 1 — 8 5 .t . E OL .tp/ / c ianog vc /aa2 0 0 /_ 0 2 2 9 2 3 5hm1
80 — 5
在 “ 边建设边共享”的指 导方针 F ,医药卫生科 学数据
享 网 的建 设 计划 在 未 来 的 三 至 四年 的时 间里 ,建 设 并发 展 成 为

【】科 学 时报 刘 德培 院士 谈我 同 医学数 据共 享系统 建 设进 展. 4
关键 词 :复杂 性科 学; 中医 临床 思维 ;证 候 ;病 机 ;治疗
临床 思 维 是 医 生 运 用 医 学 理 论 和 医疗 经 验 去 认 和 处 疾 病 的认 识 活 动 。它 不 属 于 学 科 理 论 范 畴 ,而 是 一 基 丁学 科 种 理 论 的 思 想 方 法 。中医 临 床 思 维 是 根 丁 中 学 科 理 论 的 想 方 法 。中医 内科 学 是 中 医摹 础 与 临床 学科 的桥 梁 课程 ,中 医 内
2 0 — 2 l/0 80 — 5 0 2 0 2 0 — 4 0 9
何雨 生 《 院信息化 的现状 与进 展 》. 医
f OL}.t :www.c c r.na pi/o u hm2 0 /0 3 4 3 0 GZJ m EB/ ht / p/ c w.o c /p l frm/t 0 32 0 0 0 ~ 9 n c ht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作者:韦永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8期【摘要】中药药性理论包含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几个方面,这些理论经过上千年的沉淀早已在植根于人们心目中,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的揭示了中药药性的理论,有益于中医学临床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中药药性内涵入手,就中药药性理论的复杂性特征做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中药;药性;复杂性;多重性中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自《黄帝内经》至今,我国医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医学瑰宝。

而在中药药性的研究中,自《神农本草经》至今已经数千年,目前中药药性已经从原来的气味、毒害延伸至药物的归经、升降沉浮等多个环节,经总结归纳形成了四气五味归经等多个理论。

而温热、湿寒作为药性的主要特征,也是药物用于病灶的主导反应,它决定着药物的疗效,也关乎药物在疾病诊疗中能否取得最终效果。

一、中药药性概述1、药性内涵中药最早的药性研究主要是针对“毒”这一基本特性开展的,我国中医领域一直以来都有着“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同时《淮南子》中也记载了神农尝百草而一日中七十毒的说法,这也说明了我国古代人民在食物、药材寻找中的艰辛。

中医学一直提倡相生相克的理论,一直追溯着毒物也是药物的说法,这里的毒物也就是植物对健康人体的危害,但是对于病患人员却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究竟药性是什么呢?《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醋渍者,宜煎膏者,也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这里的药性主要指的是药物种类的性质,是药物成分的说明。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事业认识的加深,过去的药性理念逐渐无法满足人们药物研究要求,目前我们所说的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和性能,也就是研究药物性质、性能以及诊疗规律的现代理论。

2、药性来源中医药物的药性研究并非一个天马行空的内容,它是源于生活、社会实践的集合体,是将临床诊疗经验同古代哲学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药物使用说明,并逐渐同科技相结合而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综合的整体。

中医药医药创新的战略优势——复杂性

中医药医药创新的战略优势——复杂性

态、 模糊 、 突变、 分岔、 随机 、 非平衡 、 适应 、 自 不可预测 。 以及变化 中的“ 点” “ 感点” “ 靶 、敏 、序参 量” “ 、 蝴蠓效 应” , 中 医药所反映的复杂现 象 等 在 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 当接其复杂性 的本来面貌进行破 解。 应
之和 , 从要素无法解释整体观念。3 相互作 用呈非线性 , 、 形成复杂的网络, 网络 决定 系统 的整体 性状。4 系统是 开放的 , 、 与环境有物质 、 能量 、 信息 交换 , 交换中能够 自适 应。5 系统是 自组 织的, 在 、 能够进行 自我调 节。6 秉统 是动态的 . 波动 、 、 在 不平衡 中堆持稳 定。7 系统的 变化是随 、
间、 象之间 、 藏 五脏六腑之 间都具 有非线性 关系. 不能把 它们“ 还原” 为线性 关系。4 有序是健康 的深层本质。5 自 织机制和 能力是健康的本 、 、组
质, 外来的致病 和治病作 用都要 经过 它的作 用才能产生效应 , 系统 的物质成 分无关。此 外. 与 关于复杂性难题 的突破 E还有很 多, 开放、 l ' 如 动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1 07 期
《 伤寒直 格》 言 “ 热在 表 , 而 无 汗 , 所 怫 燥 湿热 在里 , 气 劫 汗 的变证 及 其 预 后 。 由于 误 治 后 风 火相 煽 , 火毒
甚 不能散 越 于外 , 湿热 之 气郁甚 而 上行 , 则 以至 头面 内攻 而见身 黄 ; 热下 劫 , 火 阴液 匮乏 则见 小便 难 。本 阳极 之分 , 则湿 热蒸 为微 汗 , 而颈 下 无汗 。然 湿 热不 证 可 以通过 诊察小 便 的通利 与 否来 推断 阴液 亏损 的 能 自然宣 通散越 于周 身 , 故湿 热郁 之极 甚 , 面 目遍 程 度 。若小 便通利 则说 明津 液未 竭 , 而 尚有 一线 生机 。 身发 黄色 也 。故 白 虎汤 证 遍 身 自汗 出者 , 景 谓 之 故 日 “ 便 利 者 , 人 可 治 ” 仲 小 其 。犹 如 , 代 巢 元 方 在 隋 散越 , 不发 于黄 也 。小 便 不利者 , 热 发黄 之 证也 。 《 湿 ” 诸病源候论》 中指出 :若其人 眼睛涩疼 , “ 鼻骨疼 , 两 所 以说 , 湿虽 然是 黄疽 发病 的病 机 关键 , 湿 邪 有无 膊及项 强 , 背 急 , 是 患 黄 , 大 便 涩 , 令 小 便 但 腰 即 多 但

从著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

从著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

从著名案例看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I. 内容综述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针灸在临床研究中的复杂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著名案例出发,探讨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及其原因。

首先针灸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其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针刺穴位的选择、针刺手法的运用、患者的体质等。

这些因素使得针灸临床研究的难度加大,以“神针”王永庆教授为例,他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但如何解释这种疗效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感染等,也给针灸临床研究带来了挑战。

其次针灸在临床研究中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争议,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病人的症状改善程度,而现代研究则更注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一项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对于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并不明显,这与传统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如何在临床研究中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客观、全面地评价针灸的疗效,是针灸临床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再次针灸临床研究的方法学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针灸临床研究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两种类型。

然而由于针灸治疗的特殊性,这两种类型的研究往往难以实施。

例如由于受试者的主观因素影响,无法进行随机分组;同时,由于针刺过程的侵入性和疼痛感,部分受试者可能无法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因此如何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学设计,是针灸临床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针灸临床研究的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针灸治疗的特殊性,受试者在参加试验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不适。

因此如何在保障受试者权益的前提下,确保研究的伦理合规性,是针灸临床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灸临床研究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疗效评价、方法学设计和伦理问题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有必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加强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管理。

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在现代科学和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

然而,在中医学这一领域,非逻辑思维也有其独特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来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

一、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逻辑思维是指按照规则和原则,通过分析、综合和推理来寻求正确的结论。

在中医学中,逻辑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中。

透过逻辑思维的分析,可以把观察到的症状组织起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例如,在中医临床中,逻辑思维常被用于辨证施治的过程。

通过对病人口述的病情和自身的体检,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最终确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逻辑思维还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研究中。

中药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中医学中,逻辑思维常用于提炼出中药的主要药效,研究其药物成分及其作用方式和证明中药治疗效果的科学性。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人们可以从分子结构角度对中药进行分析,这是逻辑思维的结果。

许多中药的具体治疗机制已被科学证明,可以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多依据。

二、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非逻辑思维是指不按照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而是通过联想、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来得出结论的方式。

在中医学领域中,非逻辑思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所有病人都是独特的作为一门治疗人体疾病的学科,中医学必须充分考虑人体的复杂性。

同一种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其身体状况、生理功能和生活方式都可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非逻辑思维去灵活应对他们的需求。

2. 经验和直觉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医是一门集传统知识、经验、直觉和科学于一体的医学体系。

在中医中,经验和直觉被广泛运用,以便推理出人体内在状况,诊断病情并确定治疗方案。

其中包括历代医家经验的传承和创新。

3. 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和间接性中医学疾病理论与现代医学疾病理论有着根本的不同之处,中医疾病理论是基于整体论的思维模式,强调了人体生命的动态平衡和等同与复杂性之间的关系。

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
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医学体系,它以人体为一个整体,注重阴阳平衡、五脏六腑相互配合的医学理论。

复杂性科学是一门揭示非线性、混沌、复杂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到自组织、分形、模型等多种概念和方法,同时对多学科交叉有广泛的应用。

虽然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看起来毫不相关,但是实际上两者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都关注系统整体性。

中医学强调人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是由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与失衡所决定的。

复杂性科学也强调系统整体性,认为系统的全局性质不能从系统的局部特征中导出,需要从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动态行为中来理解。

因此,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都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模式。

其次,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都关注系统的动态变化。

中医学理论中的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系统等,都是对身体内部的动态变化进行阐释的理论,强调内在机能的调节与平衡。

复杂性科学也强调系统的动态变化,研究的是系统的演化、自组织和共振等现象。

因此,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都以动态变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最后,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都具有模糊性和非线性特征。

中医学的经络系统、脏腑的功能作用等,都涉及到模糊性和非线性的特征。

而复杂性科学所研究的非线性、混沌、分形等概念,也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

因此,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都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复杂
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医学和复杂性科学都具有系统整体性、动态变化和模糊性、非线性的特征,两者之间有许多共性。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建立更加完善、准确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并为中医学的实践应用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中药方剂的复杂性科学特性及其研究探讨

中药方剂的复杂性科学特性及其研究探讨

中药方剂的复杂性科学特性及其研究探讨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谢家声;罗永江;李锦宇;辛蕊华;王贵波【摘要】在对中药方剂中药物作用之“非线性”与其“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药方剂研究应该转变科学观念,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重视整体作用特点,在处方关系中研究药物;“初始条件”不容忽视,在应用中研究方剂;“动态性变化”不可或缺,在实际中研究方剂;物质与关系相结合,促进方剂创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08【总页数】3页(P944-946)【关键词】中药方剂;复杂性科学;特点;整体/关系;初始条件/辨证施治【作者】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谢家声;罗永江;李锦宇;辛蕊华;王贵波【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户县中医医院,陕西户县 71030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肃省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 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有是证,用是方。

中药方剂都有其适应证,这与西药方剂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西医处方也常有2种以上的药物应用,但其多是针对不同病因而各自为战的一个药物大拼盘;而中药处方是根据君臣佐使理论将所有药物组成一个整体,针对一个证候而设,从而使中药方剂与西药方剂有着本质的不同,有复杂性科学的特点。

中医药风险管理探讨

中医药风险管理探讨

中医药风险管理探讨中医药风险管理探讨导语: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医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风险的管理方法和相关问题,并分享对中医药的观点和理解。

一、中医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与现代医学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医药往往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使用天然草药、针灸、拔火罐等治疗方法。

这种特殊性使得中医药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一些独特的挑战。

二、中医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1. 安全性问题:中医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联合使用现代药物时。

风险管理可以帮助识别并减少这些安全隐患。

2. 质量控制问题:由于中草药的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在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中草药的良好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中医药的使用风险。

3. 个体差异问题: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因人而异,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风险管理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中医药风险管理的方法:1. 源头控制:中草药的质量问题是中医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建立良好的种植基地、加强采药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中草药的质量。

2. 标准制定:制定中医药的标准是保证其安全有效使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统一的中医药标准,明确中药材的质量要求和使用规范,可以降低使用中医药时的风险。

3. 临床监测:建立中医药使用的临床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中医药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数据收集,可以进一步优化中医药的使用策略。

四、对中医药的观点和理解: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它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为人们解决健康问题。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医药的特殊性和风险性。

在使用中医药时,应该保持谨慎并遵循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加强中医药风险管理、提升中医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也是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

复杂性科学能给中医带来什么?——中医科学化

复杂性科学能给中医带来什么?——中医科学化

复杂性科学能给中医带来什么?——中医科学化复杂性科学能给中医带来什么,——中医科学化复杂性科学是系统性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其研究对象为复杂系统;核心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观察总结整体性规律;手段是超越还原论的方法,即既采用还原方法对整体局部进行研究,又把局部统一起来,使局部相互交叉,从而打破还原论中的简单线性化研究。

复杂性科学基础是统计学,从数理知识解释事物的规律。

其基本原理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理解:假设一人m需要从A走到到B(A、B点不重合),AB间只有一条路,那么这个人到达B点就只能有一条途径;如果AB 间有两条,两条中途交叉为0次,那么m可以选择2条不同的路走;如果这两条路是中途交叉一次,则m可以选择4条不同的路走;如果这两条交叉2次,3次,4次……x…….,那么m可以依次有8,16,32…….2^(x+1)……种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把从A 到B的所有能走的路看做一个整体,那么很显然,可以选择的条数由于路得交叉不可能呈现简单线性的增长,而是呈现非线性变化,这个模型只是两条路的交叉情况而已,如果有3条,4条……,并且相互交叉1次,2次……,在这种情况,我们显然很难去算出由A道B 能有多少条路去走。

也就是说当这个路相互交叉的变量无限增多时,其复杂性就越明显。

对于这样一个系统,还原性方法就不能行得通了。

上面这个数学例子是高中概率和统计学中经常涉及的数学模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系统由多个甚至无限个子系统构成的并且互相交叉关联的时候,我们是很难去把握它的变化形式的,只能从整体上去统计。

在生命科学里,这一原理表现得则更加充分和形象。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在这个大系统中,依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不同的子系统。

比如西医学依照形象把人体解剖为9大系统,又依照组织形态化分为四种基本组织,这种划分不具有科学性。

如果我们再把形态缩小去划分,根据细胞形态再划分系统,那么估计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系统,如果再继续,根据化学物质的不同划分,那么又将产生数目远远大于细胞的系统,我们继续划分下去,直到物质的终点——基本粒子,那么人体拥有多少个基本粒子它就有多少个子系统,这个数目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系统“关系”的复杂性研究
态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医药研究需要走复杂系统
中医的整体 观 和 系 统 论 的“整 体 ”原 则 实 质 是
研究的道路。我们曾阐述了中医复杂系统研究 的 必 然 性 ,并 提 出 了 中 医 复 杂 系 统 研 究 的 目 标 、 任 务 、研 究 途 径 、方 法 论 和 研 究 方 法[1]。 在 重 视 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研究的新形势下, 有 必 要 总 结 前 期 的 研 究 成 果 ,讨 论 中 医 复 杂 系 统 研 究 中 的 热 点 问 题 ,探 索 解 决 问 题 的 研 究 方 法 ,提 出 今 后 需 要 探 讨 的 复 杂 性 问 题 ,进 一 步 推 动中医复杂系统的深入研究。
对中医药系统“不确定性”或“人为因素”的研 究报道较多,主要是
1.“四诊”客观化研究 为了避免中医临床“四诊”过程中,由医患双方 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国内外研发舌 象仪、脉象仪等中医诊断仪器已有数 10 年历程,已 进入临床试验[18],“四诊”综合性智能诊断仪的研制 也已开始。 2
家科技重大专项( 009ZX09311-003) : 基于方证相对原理抗器官纤维化的中药新药发现和评价技术平台课题,负责人: 刘平; 上海市教委
E-研究院中医内科建设计划资助项目( E03008) : 中医复杂系统研究课题,负责人: 苏式兵。
** 通讯作者: 苏式兵,本刊编委,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复杂系统研究、中医药诊疗与评价技术研究和中药药理学研究,E-mail:
shibingsu @yahoo. com。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362
2011 第十三卷 第二期 ★Vol. 13 No. 2
相似的。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说,人体本身就是一个 整体或系统,其中各种组织、器官等可以形成若干个 子系统。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子系统为中心 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这些子系统是通过经络的沟 通,气血的运行,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多层级结构的 五脏功能系统,共同组织人体系统的功能活动。其 复杂性主要 存 在 于 五 脏 子 系 统 间 的 相 生、相 克、相 侮、相乘等交互作用的“关系”之中[1]。
关键词:中医 复杂系统 复杂性 热点问题 研究方法 doi: 10. 3969 / j. issn. 1674 - 3849. 2011. 02. 028
中 医 是 一 个 复 杂 系 统 ,中 医 药 学 是 一 门 复 杂 科 学 。 中 医 药 的 复 杂 性 、整 体 性 、非 线 性 、动
二、系统“演化”和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研究
“演化”是 指 事 物 的 生 长、变 化 或 发 展,而 系 统 演化是指系统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在疾病或证候的 发生发展中,从一个疾病发展到另一个疾病,从一个 证候演变到另一个证候,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 过程。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平衡的打破到形成 是如何进行的? 量变到质变的边界是什么? 中医药 干预对其影响又是什么? 这将涉及生命过程中的的 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等诸方面以及机体等对外界影 响的反应,是中医药复杂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究的初步成果。认为中医五脏之关系,不是依靠书 斋五行相生相克的推理,而是长期临床实践之总结。 陈坚雄[3]提出,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五脏相关的动 态过程和五脏相关的开放性 3 个方面探讨中医五脏 相互关系的非线性特征。唐仕欢等[4]用数据挖掘的 方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变过程中中医五脏的传 变规律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余泱川[5]则从协同效应 论述了五脏相互关系的动态演变。
法、共识法、量表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例如王力宁 等[19]就采用 Delphi 法评价并制定了《小儿反复呼吸 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
3.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技术擅于从中医药的具有模糊性、复 杂性、多变性及隐匿性数据中发现有意义的隐含的 知识,预测 未 来 趋 势 及 行 为。 例 如,张 跃 宏 等[20] 基 于粗糙集与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了肝炎后肝硬化 贝 叶 斯 证 候 分 类 模 型,其 证 候 分 类 的 符 合 率 达 83% 。孙继佳等[21]采用信息熵不确定多属性的评 价方法,来解决中医证候与季节关联评价中权重难 以确定的复杂性问题。 我们尝试运用灰色理论和熵权重分析创建一种 多 属 性 决 策 综 合 评 价 方 法[22] 用 于 中 医 临 床 证 候 评 价。研究以中医诊断学“辨证”方法为基础,提出利 用模糊评价和群组决策特征整合中医专家组的意 见,避免了传统层次分析法中两两对比构造判断矩 阵易于发生目标先后不一致性。同时,引入熵权来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减少评价中认为的 主观因素,再结合理想关联计算对影响中医疾病的 非直接致病客观因素进行排序,为解决中医临床诊 断系统中由“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带来的复杂 性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解决中医药系统“不确定性”或“人为因素”等 复杂性问题,将有赖于新一代的人机结合中医专家 智能系统[23] 的 开 发,以 其 成 熟 的 信 息 采 集 处 理 手 段、人体功能态的识别技术、自动的知识获取能力以 及深层模型和深层推理机制,替代人体感觉系统的 “体察”和辨证思维的“人为因素”,从众多模糊、主 观、不确定的因素中凝炼出病证的客观本质,有效地 指导健康管理和临床干预。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综 述
增效作用[16] 及 其 机 制。 研 究 以 药 物 干 预 后 的 实 验 动物肿瘤组织为样本,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其进行 全基因组筛查,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显示, 2 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有 1501个,其中 25个基因功 能发生显著性变化,包括细胞内代谢及生物合成、线 粒体及其膜的生物功能、蛋白质生物合成及胞内氧 化还原反应等; 27 个特定的信号传导通路存在差 异,尤其在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生物碱生物合成及 氨基酸生物合成等信号传导通路均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姜黄素与丝裂霉素 C 配伍,产生 1 + 1 > 2 的协 同抑瘤效应机制是对多基因及功能、多信号传导通 路的整体调节。
过建立控制人体演化的经络变化方程和经络体系模 型,模拟出人体经络的变动演化过程,并结合实际案 例,描绘了人体经络的演化特性。
为了阐明中药干预下证候动态变化的过程,我 们提出应用相似性匹配测度方法进行中医证候动态 判别,并评价了中药复方对肝炎肝硬化疗效[11]。研 究通过建立“理 想 证 型 ”及 证 候 判 别 的 相 似 匹 配 度 计算和判别规则,进行证候相似匹配度计算,获得了 治疗前后证候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肝 炎肝硬化患者随着疾病的演变逐步出现明显的证 候; 中药扶正化瘀片的整体组分共同演化产生的作 用,改善了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且用药组与安慰 剂对照组在疗效上存在着差异。从匹配测度的角度 构建的中医证候演变评价方法,为评价中医证候系 统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提供了参考。
“不确定性 ”是 指 由 无 法 预 测 的 事 件 或 因 素 造 成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指由人的主观因素,包括 世界观、价值观等造成的影响[7]。中医诊治过程涉 及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医生的知识结 构、经验、直觉、感悟等不完全理性因素,患者心态、 情绪、偏好、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人为制定的证候概 念、分类、诊断标准、疗效评价体系等不确定性因素, 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医护患或患者相 互间的影响等,由此带来难以精确描述和测量的行 为特征,也是中医药复杂性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 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阐明药物作用于机体出现 1 + 1 > 2 的“涌 现”效应及 其 机 理,我 们 在 分 子 水 平 上 探 讨 了 姜 黄 素与丝裂霉素 C 配伍用药抑制乳腺癌肿瘤的协同
363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人体五脏系 统 的“关 系 ”不 仅 反 映 在 多 层 次 和 多形态的演化网络体系上,还体现在不确定性和混 沌状态,且 个 体 具 有 自 组 织 和 自 适 应 的 涌 现 特 征。 其动力主要来自在系统开放的条件下,系统内部各 子系统 之 间 的 相 互 竞 争 与 协 同 及 其“涨 落 ”[7]。 这 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对中医药系统“涌现”的研究报道较少。例如, 王 耘 等[13] 采 用 复 杂 系 统 涌 现 性 原 理 及 其 分 析 判 断 方法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相关复杂系统的涌现性及 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表明方剂形成过程中的多 个环节对方剂的最终表现形式都有影响。最近,李 梢等[14,15]从生物网 络 角 度,提 出 了 研 究 中 医 药 系 统 “涌现”的新方法。
为了阐明中医五脏子系统间的关系,我们运用 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病毒性乙型肝炎( 乙肝) 患 者五脏 系 统 的 临 床 行 为 关 联 特 性 进 行 了 综 合 分 析[6]。研究将乙肝中医临床资料和五脏各系统发生 相应病理变化的次数,分别建立了乙肝的中医五脏 系统表和五脏系统行为序列,并计算出 5 个子系统 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值。结果显示,在乙肝中医五脏 系统中,当“肝 系 统 ”发 生 病 变 时,首 先 会 对“脾 系 统”产生影响,其次是“肾系统”、“肺系统”,最后为 “心系统”。该结果基本符合中医临床实际情况。
一些学 者 从 不 同 角 度 研 究 了 中 医 五 脏 的“关
收稿日期: 2010-11-11 修回日期: 2010-11-24
系”。例如,徐志伟等[2]从理论探讨、临床调研、实验 研究 3 个领域,总结了中医“五脏相关”应用基础研
* 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009ZX10004-601) : 病毒性肝炎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平台的建立课题,负责人: 胡义扬; 科学技术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