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鲳生物学主要特征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金鲳、银鲳、斗鲳、白鲳、肉鲳、鲳鱼系一文全读懂

金鲳、银鲳、斗鲳、白鲳、肉鲳、鲳鱼系一文全读懂

金鲳、银鲳、斗鲳、白鲳、肉鲳、鲳鱼系一文全读懂鲳鱼啊鲳鱼,你到底几兄弟?漂亮吧?先说下它的生物学分类,阿土哥最喜欢给鱼分类了,追根溯源,知道这个鱼种的来龙去脉。

【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鲳亚目—鲳科—鲳属】鲳科有三个属,分别是鲳属(Pampus)、低鳍鲳属(Peprilus)、真鲳属(Stromateus)具体如下:鲳属(Pampus)1、银鲳(Pampus argenteus) (Euphrasen, 1788).2、中国鲳(Pampus chinensis) (Euphrasen, 1788).3、灰鲳, Pampus cinereus (Bloch, 1795).4、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 (Basilewsky, 1855).5、珍鲳(Pampus minor) Liu & Li, 1998.6、翎鲳(Pampus punctatissimus) (Temminck & Schlegel,1845).银鲳鱼银鲳,亦称'镜鱼',鲳亚目鲳科鱼类。

体形侧偏,呈卵圆形,银灰色,头小。

背鳍与臀鳍同形,稍长,呈镰状,成鱼腹鳍消失,鳍刺很短,尾鳍叉形,下叶长于上叶;体披细小的园鳞,颜色银白,故称银鲳。

银鲳鱼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平时分散栖息于潮流缓慢,水深5米~110米的水域,早晨及黄错时在水中上层活动,不甚活跃。

喜欢在阴影处成群,小潮时鱼群更为集中。

银鲳鱼是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

肉质细嫩且刺少,尤其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

加工制品有罐头、咸干、糟鱼及鲳鱼鲞等。

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病症有辅助疗效。

从市场鱼类受欢迎程度来说,银鲳鱼一直保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规格越大价格便宜越高,而且是指数增长,尤其受沿海人民欢迎,吃起来肉质细嫩,口感鲜爽。

现在市场普通把银鲳和白鲳混为一起,白鲳即为银鲳,银鲳也叫白鲳鱼,其实两者从生物学的划分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属于不同科,不同属,差别还是蛮大的。

东海银鲳耳石形态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东海银鲳耳石形态特征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农业资源与环境东海银鲳耳石形态特征研究耳石[1-9]是倾斜或者平置于硬骨鱼类内耳的膜迷路内的组织,它主要由碳酸钙构成,无机成分占85%以上,耳石中心为1个圆形的核,核的中心是耳石原基,1个耳石通常具有1个中心核和1个原基,但也有极少数耳石具有1个中心核和2个原基,或2个中心核和2个原基,核周围为同心环纹的生长轮。

在膜迷路内的椭圆囊、球囊和听壶中各具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一对,其中微耳石侧扁,矢耳石一般较大,外形有亚圆形、长圆形、盾形等几种,可分为背面、腹面、前缘、后缘、外缘、内缘等几部分,星耳石一般较小。

它对鱼类的平衡和听觉起很重要的作用。

鱼类耳石[10-13]是鱼类良好的信息载体,耳石的形态、大小、功能和微结构特征随种类而存在差异,因此,耳石的形态特征通常作为种类或种群鉴定的工具,而且可作为鉴定年龄和分析生长的材料。

耳石微结构是研究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死亡、生存环境条件等众多方面的有力途径,在日龄鉴定、孵化期和产卵期调查以及早期生长研究中具有其它研究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国内外曾有过一些耳石形态特征与微结构特征的特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国外:Torres,G.J.,Lombarte,A.,and Morales-Nin,B Saggital[33]利用耳石的大小和形状变化来识别不同地域内的三种鳕鱼;Pannella发现耳石上存在日轮,因此耳石日轮生长的研究逐步成为国际鱼类生物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如Williams,T.P.,and Bedford,B.C[32]利用耳石的形态特征来鉴定鱼类的年龄。

在我国,郭弘艺,唐文乔等[14]对中国鲚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刻的研究,研究分析了鲚属鱼类的耳石形态及其与其它鱼类耳石不同之处,同时为鉴别凤鲚、七丝鲚、短颌鲚、刀鲚4种鲚属鱼类提供科学依据;刘必林等[15]、陆化杰等[16]利用主成分分析及主成分之间的关系分别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和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的耳石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更好地了解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提供参考,并且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上述两种鱼类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却逐渐减小的科学理论资料;裘海雅等[17]在研究鱼类耳石与年龄关系的进展中,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鱼类耳石与年龄关系的研究概况,包括耳石生长,耳石日轮、年轮、重量以及耳石元素指纹分别与年龄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探讨目前研究耳石存在的问题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为今后研究耳石提供研究的方向;王菲等[3]研究了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提出耳石轮纹可作为条石鲷仔鱼日龄的判别依据,为准确掌握鱼类的产卵场和产卵时间提供理论性依据,进而为研究特定鱼类资源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方法;廖锐等[2]在探究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中,对耳石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所述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许多参照的科学资料,为顺利研究银鲳耳石作了铺垫。

野生银鲳消化道内潜在产酶益生菌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

野生银鲳消化道内潜在产酶益生菌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

野生银鲳消化道内潜在产酶益生菌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王建建;施兆鸿;高权新;彭士明【摘要】采用酶学分析法研究了单因子(温度、pH、发酵时间)变化对野生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内同时分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中两种以上的5株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即通过测定酶活力的大小找到每株菌最适产酶条件范围。

结果显示,在温度31~37℃、pH 7~8、发酵时间3 d的条件下,5株产酶菌的蛋白酶活力最大;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5菌株分泌的淀粉酶活力各不相同,但都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5 d达最大值;4株分泌纤维素酶的菌株纤维素酶活力受环境影响总体变化不大,在温度31~37℃、酸性条件(pH 5)和发酵时间4 d的条件下为活力最大;2株分泌脂肪酶的菌株在28~31℃、中性(pH 7)、发酵时间1 d条件下其脂肪酶活力最大,最大可接近180 U·mL-1,但活力都随发酵时间而显著下降。

结果表明,不同产酶菌所分泌的消化酶活力所需的最适条件有很大不同,了解和掌握银鲳肠道中菌群的产酶条件,对开发潜在产酶益生菌有着积极的作用。

%In this study,the effects of single factor variation (temperature,pH and fermentation time)on activities of two or more enzymes,including protease,amylase,cellulose and lipase produced simultaneously by enzyme-producing bacteria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wild silver pomfret (Pampus argenteus)were measured using the method of enzymatic analysis.The aim is to find the optimum range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each strain by measuring the enzyme activityby different media,different incubation temperatures,pH and fermentation tim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protease produced by five strains of enzyme-producing bacteria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conditions oftemperature 3 1 -37 ℃,pH 7 -8 and fermentation time 3 d. The activities of cellulose produced by four cellulose-producing bacteria were not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e enzyme activity was the lowest among all enzymes,and reached the maximum in the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3 1 -37 ℃,pH 5 and fermentation time 4 d.The activities of lipase produced by four lipase-producing bacteria reached the maximum (180 U·mL-1 )in the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28-31 ℃,pH 7 and fermentation time 1 d,and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ing fermentation time.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enzyme-producing bacteria secreting enzymes with the highest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enzyme-producing conditions of bacteria in the gut of Pampus argenteus could help to exploite potential enzymes-producing probiotics.【期刊名称】《海洋渔业》【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8页(P533-540)【关键词】银鲳;产酶菌;温度;pH;发酵时间【作者】王建建;施兆鸿;高权新;彭士明【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东海与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消化酶是参与消化所需酶的总称,一般定义为由消化腺分泌所产生,其活力直接反映鱼类对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能力,是评估动物消化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银鲳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开题、综述、正文】

银鲳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开题、综述、正文】

开题报告农业资源与环境银鲳生物学主要特征的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银鲳的研究及其报道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威特、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

早期对银鲳的研究主要在分类、资源、年龄、生长、摄食习性和饵料组成等方面。

20世纪80-90 年代,邓思明等[1],以及朱元鼎[2]、山田梅芳[3]及Liu等[4]对鲳属鱼类的鳃耙、幽门盲囊、耳石、侧线管、头颅、脊椎骨等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确定了鲳属鱼类的基本特征。

银鲳资源研究和报道主要在资源分布、监测与评、资源利用、种群结构等, 这些研究对银鲳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银鲳的生长与年龄、摄食习性和食物组成方面,国内外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报道;研究结果对银鲳在野生环境下的分布和资源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化学水平上,赵峰等、彭士明、施兆鸿等[5]从生物化学角度出发,利用对银鲳肌肉组织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从而分析银鲳的各种关系及营养价值。

早在1980年,钱世勤[12]等研究了银鲳年龄和生长的关系。

在1979年6月-1980年6月期间,采样1169尾银鲳全部用于测算和研究各龄鱼的平均叉长、逆算叉长以及耳石半径与叉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得出,叉长与耳石半径呈线性关系,在求的关系式L=13.7174R-114.3058后(L为叉长,R为耳石半径),利用逆算规律,在测得耳石半径后,可直接代入方程便可求的银鲳平均叉长即逆算叉长;体重和叉长呈指数函数关系,叉长和体重与年龄的生长都符合Von.BertaLanffy的假设条件即Lt=L×[1-e-k(t-t0)],Wt=W×[1-e-k(t-t0)],式中的Lt为t龄时的叉长;Lt为鱼的渐进叉长。

Wt为龄时的重量;W为鱼的渐进重量。

t0为理论上长度和重量等于零的年龄,利用公式求得得计算叉长基本上与逆算叉长相符。

在生长特性得出银鲳5月上旬开始产卵,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底产卵结束;而且银鲳在最初三年里生长最为迅速,此后生长速率会随着鱼体的增长而下降,在最初的三年中,第一年增长量是最大的,随后增长量也会下降,但性别不同个体的生长情况也有差异,一般雌鱼的各年龄平均增长量相应比雄鱼大,寿命也较长。

这条鱼可以养殖了——揭开东海银鲳养殖的神秘面纱

这条鱼可以养殖了——揭开东海银鲳养殖的神秘面纱
量为8 . 5万 吨 , 比 2 0 0 9年 的 1 2 . 6万 吨 减 少 近
3 3 % 。不 仅 如 此 ,捕 获 量 还 以每年 减 少 1 万 吨左 右
的速 度 迅 速 下 降 ,甚 至 伏 季 休 渔 制 度 也 无法 从 根 本 上 改 变 银 鲳 的资 源 现 状 。 目前 东 海 鲳 鱼 的年 产 量基 本 在 5 万 吨左 右 。 因野 生 银鲳 渔获 产量 的 日益减 少 ,其市场 价格 自然 也 就逐 年 上涨 , 目前 市场 价 已是 5 年 前 的寸‘ 几 倍 ,鲳 鱼 俨 然 己成 为 我 们 餐 桌 上 的 奢侈 品 。按 其 捕 获 量 逐 年 下 降 的 速 度 , 可 以想 象 , 不 用 几 年 , 这 条 美 味 的鱼 就 会 彻 底 从 我 们 的 餐 桌 上 消 失 。 因 此 实 现 鲳 鱼 养 殖 , 是 许 多 国 家 水 产 工 作 者 的 梦 想 。事 实 上 ,一 些 养 殖 技 术 相对 先 进 的 国家 和 地 区 , 如 美 国、 日本 等 国 以及 我 国 的 台湾 省 ,都 在
昏时 在 水 中上 层 活 动 ,不 甚活 跃 。 喜 欢 在 阴 影 处
成群 ,小潮 时鱼 群更 为集 中。 银鲳 分 布 于 印度 洋 、 印度西 太平 洋 区 ,在我 国
的渤 、黄 、 东 、南 海 均 有 分布 , 以东 海 、黄 海 南
部 产 量 较 多 。一 般 将 我 国 的银 鲳 分 为 黄 渤 海 种 群 和 东 海 种 群 , 东海 银 鲳 则 是 目前 东 海 主 要 的 捕 捞 对 象之。 _ 。 ,是 著 名 的海 产 经 济 鱼 类 之 一 。在 东海
的 资 源 量 出 现 明 显 下 降 ,加 上 海 洋 环 境 逐 年 恶 化 ,银 鲳 资 源 衰 退 就 更 为 迅 速 。有 数 据 显 示 , 在 2 0 1 0 年 前 ,东 海 银鲳 年 产 量基 本 维 持 在 l 0 万 吨 以 上 ,产 量 仅 次 于 带 鱼 , 占主 要 经 济 鱼 类 渔 获 总 量 的3 . 2 8 % 。然而 到 了 2 0 1 3 年 ,浙江海 区鲳 鱼 的捕捞

渤海湾银鲳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渤海湾银鲳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鱼 摄 食 与 生 长 特 性 及 仔 鱼 消 化 系 统 进 行 了 研
究 r , a 6 究 了盂 加 拉 湾 银 鲳 的年 龄 和生 长 , 2 P t I研 J i L e等人 对韩 国水 域 的银 鲳 的年龄 和生 长进行 了研 e
自20 0 7年 4月 至 1 , 渤 海湾分 批采 集银鲳 1月 从
银鲳为暖水性中下层集群性鱼类 , 它的分布范围
较 广 , 朝 鲜 一 日本 的西 部 海 域 、 国 诸 海 、 平 从 中 太
1 材料 与 方 法
11 材 料 .
洋一印度洋 区及印度的孟加拉湾 、 阿拉伯湾等海域都 有 分 布 , 我 国最 重 要 的 海 洋 经 济 鱼 类 之 一 , 大 为 与 黄 鱼 、 鱼 以及 乌 贼一 起 , 称 为 “ 带 被 四大 海产 鱼 类 ”I. 】 东海 银鲳 人 工育 苗 已经成 功 , 对其 仔 、 幼 J 并 稚
( ol e f aie c n e n n ier g Taj ies yo cec & T c n lg , i j 0 4 7 C ia C l g r i c dE gne n , i i Unvri f ine eh oo y Ta i 3 0 5 , hn ) e oM n S e a i nn t S nn
渤海湾银鲳 年龄与生长 的初步研究
崔青曼 ,袁 春营 ,董景 岗,张青 田
( 津 科 技 大 学 海 洋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天 津 3 0 5 天 0 4 7)

要 :从渤海湾采集 19尾银鲳 , 7 以鳞片为依 据进 行年龄 与生长的研 究. 果表 明: 密切割为年轮形成的标 志, 结 疏 年
p e e t l s l n a o r lt n.h ea i n b t e o y we g t d f r n t ft esl e o r t p e o rf n — r s n o ey l e c re ai t e r lt e we n b d i h b k l g o iv r mfe p a p we u c c i r o o n a e h h p a r

这种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海水鱼,市场上从来只见死的不见活的

这种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海水鱼,市场上从来只见死的不见活的

这种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海水鱼,市场上从来只见死的不见活的银锠,俗称白鲳,盛产于舟山渔场。

它无疑是鲳鱼中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种。

其实长相看起来有点喜感啦~而且到目前为止,市场上的银鲳还完全属于野生,尚不能人工养殖。

可是,这种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海水鱼,有一个奇怪的特性,那就是离开水面就是死的,市场上从来只见死银鲳不见活银鲳。

这是为什么呢?银鲳生性独特,天生无所畏惧,有“遇害不退”的倔强个性。

一般鱼类触网即逃,银鲳反而使劲往网上蹭,导致本来一碰即掉的银鳞大批脱落,极易造成个体死亡。

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银鲳是典型的“多动症”,始终处于成群转圈巡游状态,体能消耗极大,造成许多个体越养越瘦;银鲳的消化器官和摄食习性独特,长着有名的“小嘴巴”,无锋利的牙齿,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进食,而且食道上存在独有的“侧囊”结构,使食物不能直接进入胃腔,减缓了进食的速度;而且银鲳养殖中暴露出多种病害,主要是“白点病”、“胀气病”、“烂鳃病”、“淋巴囊肿病”等,尤其以“白点病”的死亡率最高,有时死亡高达80%以上,且会反复发作。

那么,未来有没有机会吃到鲜活的银鲳呢?多年来,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一直想攻破银鲳人工养殖难题,但收效甚微。

去年的11月13日,在象山举行的“东海银鲳产业化前期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会上,宁波大学银鲳研究团队宣布:经过16年的努力,他们成功攻克了种种技术难题,今年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数量达到近万尾,出海即死的银鲳终于被人工养活了!这也是迄今国内人工养殖银鲳亲鱼最多的纪录。

由于银鲳独特的构造,即便是人工悉心养护,能把银锠养活,也养不大,几乎是“刀片鱼”。

经过反复研究后,研究团队发现银鲳对水母、海蜇有兴趣。

确定水母、海蜇、进口饲料为基料后,又按银锠成长阶段,添加马鲛鱼、虾肉糜、石条鲷鱼等。

银锠的食物跟人类宝宝的奶粉一样,分段配方喂养。

2009年,银鲳专用的粘性团状饲料终于研发成功;后又完善为全阶段饲料,取得了专利。

银鲳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及潜在有益菌的筛选

银鲳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及潜在有益菌的筛选

银鲳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及潜在有益菌的筛选益生菌通常是一种或多种活的微生物,足够数量的益生菌对宿主本身是有益的。

如今,益生菌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成为其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益生菌在鱼类营养,抗病性,免疫调节及其他有益方面已被证实。

本研究首先对野生和养殖银鲳(Pampus argenteus)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菌群结构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并对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

本实验所用养殖银鲳来自东海水产研究所自行繁育的后代,野生银鲳捕自浙江六横岛附近海域。

养殖银鲳的平均叉长为10.5±0.5 cm,平均体重为30±5g。

野生银鲳的平均叉长为18.0±0.5 cm,平均体重为45±5 g。

养殖银鲳在取样解剖前饥饿24 h,野生银鲳暂养24 h,暂养用水取自其生存海域。

从2个水体中随机各捞取15尾鱼,每3尾分为一组,解剖前进行拍照并测量其叉长和体重。

鱼体解剖在冰盘上进行,取整个肠道并用70%的酒精擦拭整个肠外壁,将其分为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分装于无菌离心管内,将每组鱼的各消化肠段混合后-80℃冻存。

肠道菌群经培养后,挑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纯化的菌株经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然后对其产酶情况进行筛选。

结果发现:野生和养殖种群的消化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群消化道各部分之间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

尽管养殖和野生银鲳均在幽门盲囊中具有最多的可培养细菌菌株,但野生银鲳消化道内主要菌群为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Pseudochrobactrum,养殖银鲳消化道主要菌群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两种群共有细菌仅一株,即Psychrobacter piscatorii strain VSD503,但其分别存在于野生与养殖种群银鲳消化道的不同部位。

渤海银鲳的营养级及摄食习性

渤海银鲳的营养级及摄食习性

渤海银鲳的营养级及摄食习性魏秀锦;张波;单秀娟;杨涛;金显仕;任一平【摘要】根据2017年9—11月在渤海进行的3次定点底拖网调查采集的216个样品[包括120个银鲳(Pampus argenteus)样品,51个饵料生物样品和45个比较研究鱼类样品],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对银鲳各饵料种类的贡献比率进行了计算,探讨其摄食习性、营养级、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随叉长变化的特征.同时也通过对比研究验证了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银鲳摄食生态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渤海银鲳的δ13C值范围为–19.50‰~–14.85‰,平均值为–17.18‰,与叉长相关性不显著(r=–0.03,P=0.71);δ15N值范围为11.55‰~14.77‰,平均值为13.30‰,与叉长相关性极显著,但相关强度是弱相关(r=0.26,P<0.01).(2)基于R语言的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计算各饵料贡献率,表明渤海银鲳为杂食性,其主要饵料为底层虾类,其贡献率为11.52%~57.49%,平均贡献率为35.03%;其次是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其贡献率为13.52%~42.82%,平均贡献率为27.87%.其他饵料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贡献率范围分别为6.41%~42.57%、0~21.33%和0~16.21%;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29%、8.08%和5.77%.(3)随叉长增加,银鲳的食物组成存在一定变化.生态位宽幅计算结果表明,渤海银鲳的营养生态位宽度随叉长增大存在先升高后下降的特征,90~109 mm叉长组的生态位宽幅达到最大;但各叉长组营养生态位相似,生态位存在较多的重叠.(4)渤海银鲳的营养级范围为2.84~3.79,平均营养级为3.35;营养级随着叉长增大有升高的趋势.(5)MDS图分析得出银鲳与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的δ13C和δ15N值相似性最高.本研究通过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银鲳的营养级和摄食习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构建渤海全程食物网,进而研究其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19(026)005【总页数】10页(P904-913)【关键词】银鲳;碳氮稳定同位素;摄食习性;营养级;生态位宽幅;渤海【作者】魏秀锦;张波;单秀娟;杨涛;金显仕;任一平【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青岛 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3;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237;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237;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青岛266237;农业农村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山东青岛 26607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237;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山东青岛 266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31银鲳(Pampus argenteus)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鲳属,为近海暖温性中上层集群鱼类,个体生长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中国海洋渔业中占重要地位。

银鲳繁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银鲳繁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银鲳繁育生物学研究进展赵峰;施兆鸿;庄平【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0(034)001【摘要】@@ 银鲳(Pampus argente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鲳科(Stromateidae)、鲳属(Pampus),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南起波斯湾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北海道[1].银鲳在中国诸海域均有分布,其资源量以东海北部近海最高,其次是南部近海和北部外海,南部外海和台湾海峡较低[2].历史上银鲳为兼捕对象,产量不高.1960年以后,由于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野生资源相继衰退,银鲳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逐渐成为专业捕捞对象.近20 a来,中国银鲳的年捕捞产量呈连续上升趋势,但其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李长松等[2]调查发现中国东海区银鲳的年龄、长度组成、性成熟等生物学指标均逐渐趋小.【总页数】7页(P90-96)【作者】赵峰;施兆鸿;庄平【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1【相关文献】1.银鲳的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J], 胡佳宝;乐琪君;杜丽红;郑华坤;徐小双;徐善良;王亚军2.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施兆鸿;王建钢;高露姣;凌建忠3.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J], 丁少雄;刘巧红;吴昊昊;曲朦4.香螺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J], 于洋洋;李靖;吴薇;郝振林5.多鳞白甲鱼生物学与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J], 苟妮娜;王开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湾银鲳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渤海湾银鲳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渤海湾银鲳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崔青曼;袁春营;董景岗;张青田
【期刊名称】《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3)3
【摘要】从渤海湾采集179尾银鲳,以鳞片为依据进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疏密切割为年轮形成的标志,年轮形成时间在3~6月,叉长与鳞径具有密切的线性相关,叉长与体重具有密切的幂函数关系,银鲳叉长与体重的生长曲线为光滑曲线,没有拐点形成.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崔青曼;袁春营;董景岗;张青田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
【相关文献】
1.西藏布裙湖全唇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J], 龚君华;王继隆;李雷;张驰;马波;李宝海;纪锋
2.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年龄与生长初步研究 [J], 江建军;许柳雄;朱国平;朱伟俊
3.银鲳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J], 钱世勤;胡雅竹
4.丝蝴蝶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J], 郭海军;周竹君;宋智修
5.巨须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J], 朱秀芳;陈毅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鲳的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银鲳的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银鲳的人工繁育研究进展胡佳宝;乐琪君;杜丽红;郑华坤;徐小双;徐善良;王亚军【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6(033)004【摘要】银鲳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随着人类采捕及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

在银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人工养殖、育种将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

银鲳繁殖期一般在每年4月—6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水深10~20 m,盐度26‰~31‰的河流入海口及近海养料、浮游生物丰富的海域;银鲳性腺发育分成I~VI期,因海域温度、光照等条件不同造成性腺发育时期不同。

目前,养殖银鲳在性腺发育与野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繁殖季一般饲料不足以提供足够营养,因此应添加桡足类、水母类等作为配合饵料喂养;气泡病、白点病、细菌病等病害对银鲳造成的死亡率极高,因此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基于目前国内外银鲳野生及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比较了野生和养殖银鲳的性腺、胚胎发育特点,总结了人工亲鱼培育、养殖环境控制、饲料配置等方面的研究结果;针对目前人工养殖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未来银鲳的养殖品质提升、营养饲料、优良种质筛选提出了展望。

%As an important marine commercial fish , with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exploitation , the number of wild silver pomfret ( Pampus argenteus) increasingly reduces .On the basis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lver pomfret ,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will be the main reducing reason .The reproductive periods are from April to June each year , and the spawning areas are mainly in depth of 10-20 m and 26‰-31‰salinity,close to the river estuary and the coast with abundant nutriment and plankton;the gonadal change of silver pomfret can be divided into phase I ~VI, and the fish will be different developing period in same time be-cause of temperature and illumination .At present, there is large difference between wild and reared silver pomfret in the development of gonadal tissue , and the ordinary feed is unable to provide adequate nutrition in period of reproduction , so the feed should be added with some supplement such as the copepods and jellyfish;bubbles, white spot and bacterial disease could causes high mortality rate of the fish, henc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ing , the cur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even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ur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udies about wild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 we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nadal and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m ,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about culturing parental fish , control of reared environment , component of feed .Based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rtificial rearing , we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e prospect about promotion of culturing quality , nutri-tion of feed and the screen of qualified strain .【总页数】6页(P87-91,117)【作者】胡佳宝;乐琪君;杜丽红;郑华坤;徐小双;徐善良;王亚军【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工程省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3【相关文献】1.银鲳繁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J], 赵峰;施兆鸿;庄平2.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J], 施兆鸿;王建钢;高露姣;凌建忠3.藏马鸡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J], 魏聪;刘艳超;翁仕洋;李建川4.银鲳全人工繁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5.银鲳全人工繁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鲳(Pampusa argente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银鲳(Pampusa argente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银鲳(Pampusa argente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朱晓芳;郭晓鸽;张鼎元;杨佳喆;徐善良;王丹丽【期刊名称】《海洋与湖沼》【年(卷),期】2016(047)006【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是影响脊椎动物生长、发育及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肝脏IGF-IcDNA序列,应用半定量RT-PCR、Real-time qPCR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IGF-Ⅰ的组织表达特性、在肝脏中的生长表达特性和IGF-Ⅰ基因在肝脏中的定位.序列分析表明,IGF-Ⅰ cDNA序列全长836bp,其5'非编码区128bp、3'非编码区92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605bp,由此推导IGF-Ⅰ前体蛋白由201个氨基酸组成;前体肽由信号肽、成熟肽、E肽三部分组成,其中信号肽59个氨基酸,成熟肽68个氨基酸,E肽74个氨基酸;成熟肽由B、C、A、D四个区域组成,E肽分析表明,银鲳IGF-Ⅰ属Ea-4型.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银鲳与同目鲈形目鱼类的IGF-Ⅰ编码序列同源性较高,为83.52%-91.40%;与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的同源性较低.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qPCR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IGF-Ⅰ 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织,肾脏、心脏、肌肉、脑、鳃、小肠、卵巢次之,嗅球、脾脏和胃中表达较低;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qPCR不同生长阶段表达结果显示,IGF-Ⅰ mRNA在30-50g肝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P<0.05);IGF-Ⅰ mRNA在肝脏中的原位杂交定位结果显示,在肝脏细胞中均有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质中,靠近细胞边缘处信号较强.【总页数】12页(P1221-1232)【作者】朱晓芳;郭晓鸽;张鼎元;杨佳喆;徐善良;王丹丽【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相关文献】1.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中国鲳(P.sinensis)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J], 徐善良;王丹丽;徐继林;严小军2.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J], 赵峰;庄平;章龙珍;施兆鸿3.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J], 丁丽华;张京生;周围;钟红君;王宗华;黄翠芬;叶棋浓4.蓝粒小麦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查尔酮合酶基因和类黄酮3′5′-羟化酶基因3′末端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J], 杨国华;李滨;高建伟;刘建中;赵学强;郑琪;童依平;李振声5.基于线粒体D-loop区与COI基因序列比较分析养殖与野生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J], 彭士明;施兆鸿;侯俊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银鲳肌肉生化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渤海银鲳肌肉生化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渤海银鲳肌肉生化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袁春营;崔青曼;李小双【期刊名称】《海洋湖沼通报》【年(卷),期】2010()2【摘要】研究采用现代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渤海银鲳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肌肉含水量76.22%,蛋白质16.76%,脂肪5.03%,灰分1.31%,无氮浸出物0.68%;肌肉组织中的18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亮氨酸居于第三位;肌肉组织中的主要脂肪酸排列顺序如下:C18:1(n9&7)>C16:0>C22:6n3>C16:1n7>C18:0,饱和脂肪酸(SFA)占脂肪酸总量的23.32%~33.15%,单烯酸(MUFA)占22.49%~29.9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13.11%~22.50%,EPA和DHA之和占7.18%~10.08%。

根据1973年FAO/WH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对银鲳肌肉进行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83,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

【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渤海银鲳;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营养价值评定【作者】袁春营;崔青曼;李小双【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相关文献】1.'金草鱼'和普通草鱼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及其营养价值评价 [J], 王广军;吴敬荣;于凌云;郁二蒙;谢骏;李志斐;陈鹏飞;余德光;张凯2.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灰鲳(P.cinereus)和中国鲳(P.sinensis)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J], 徐善良;王丹丽;徐继林;严小军3.渤海银鲳成熟卵巢生化成分分析 [J], 崔青曼;袁春营;李小双4.额尔齐斯河银鲫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J], 胡建勇;时春明;张人铭;李林;高攀;王雪;唐辉;林红喜5.银鲳4野生群体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与评价 [J], 赵峰;庄平;施兆鸿;章龙珍;张涛;彭士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鲳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的开题报告

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鲳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的开题报告

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鲳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银鲳(Seriola quinqueradiata)是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一种商业价值很高的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银鲳不仅是重要的商业鱼类资源,而且还是海洋食物链的中坚力量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捕捞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原因,银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这对其进一步的保护和繁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鲳属鱼类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群体,已被广泛研究。

然而,鲳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还不充分,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因此,本研究拟以银鲳为材料,通过分析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鲳属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为银鲳的保护和繁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鲳属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分析采集银鲳样品,利用PCR扩增技术,对其mtDNA(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获取银鲳不同群体的mtDNA遗传多样性数据。

运用基本遗传学分析方法,如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分子变异分析等,分析不同银鲳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遗传多样性水平等指标,初步探讨环境因素和人类干预等原因对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2. 鲳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利用银鲳、黄尾鱼(Seriola lalandi)、日本鲳(Seriola quinqueradiata)等不同鲳属鱼类DNA序列为材料,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选取线粒体CYT b、ND4基因序列进行序列测定,获取不同鲳属鱼类的遗传信息,构建鲳属鱼类遗传进化系统树,研究其种属关系,探讨其进化历程和种类起源等问题。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旨在探索银鲳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不同银鲳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等指标,从而为科学保护和繁殖银鲳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鲳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深入探讨鲳属鱼类的进化历程和种间关系,拓展了鲳属鱼类的系统学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农业资源与环境银鲳生物学主要特征的研究银鲳(Pampus argenteus)隶属于鲳科、鲳属,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南海、东海等水域,从朝鲜—日本的西部海域、中国诸海、太平洋—印度洋区及印度的孟加拉湾、阿拉伯湾等海域都有分布,为我国最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

银鲳的研究及其报道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威特、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

早期对银鲳的研究主要在分类、资源、年龄、生长、摄食习性和饵料组成等方面。

20世纪80-90 年代,邓思明等[1],以及朱元鼎[2]、山田梅芳[3]及Liu等[4]对鲳属鱼类的鳃耙、幽门盲囊、耳石、侧线管、头颅、脊椎骨等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确定了鲳属鱼类的基本特征。

银鲳资源研究和报道主要在资源分布、监测与评、资源利用、种群结构等, 这些研究对银鲳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银鲳的生长与年龄、摄食习性和食物组成方面,国内外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报道;研究结果对银鲳在野生环境下的分布和资源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物化学水平上,赵峰等、彭士明、施兆鸿等[5]从生物化学角度出发,利用对银鲳肌肉组织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从而分析银鲳的各种关系及营养价值。

经资料查询,历史上有过一些学者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如东海水产研究所的林龙山、程家骅、凌建忠、张寒野[6],根据1997-2000年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东海区的18种经济鱼类的资源做过开捕规格的研究,得出银鲳的生长曲线的平均曲率为0.33,自然死亡系数为0.35,捕捞死亡系数为0.78,渐近体重为1,补充年龄为30,渐近年龄为5等一列数据。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陈丕茂[7] [8]1992-1993年时就“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17种鱼类最佳开捕规格和多鱼种拖网最佳网目尺寸”进行过调查研究。

福建水产研究所的卢量等[9]1991年时进行过“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何正侃等[10]对上海市长江口南岸水域银鲳成鱼资源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03-2005年春汛期间,银鲳的成鱼资源呈现逐步恢复的态势,成鱼平均体重达200g以上,平均叉长达160mm以上,基本符合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体重150g以上的可捕标准,说明对银鲳的保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对银鲳幼鱼资源同步监测的结果表明,1998-2005年银鲳的幼鱼资源变动很大,幼鱼的首次出现日期逐年提早,2002年的发生时间最早,为5月8日,2003-2005年稳定在5月20日左右。

为此,建议将保苗休渔的起始日期提前1个月。

2006年在上海科技情报发表《长江口南岸水域银鲳及幼鱼资源动态监测》论文1995年12月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曹正光,赵利华[11]在水产学报发表了《长江口沿岸水域银鲳资源监测及渔业经济分析》,提出渔业管理的生物学方面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除限制总捕捞量(包括江苏、浙江省沿海),控制渔船、渔具、渔法的捕捞努力量,渔具类型外,规定网目大小、最初进入性成熟的补充群体等等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1980年,钱世勤[12]等研究了银鲳年龄和生长的关系。

在1979年6月-1980年6月期间,采样1169尾银鲳全部用于测算和研究各龄鱼的平均叉长、逆算叉长以及耳石半径与叉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得出,叉长与耳石半径呈线性关系,在求的关系式L=13.7174R-114.3058后(L为叉长,R为耳石半径),利用逆算规律,在测得耳石半径后,可直接代入方程便可求的银鲳平均叉长即逆算叉长;体重和叉长呈指数函数关系,叉长和体重与年龄的生长都符合Von.BertaLanffy的假设条件即L t=L×[1-e-k(t-t0)],W t=W×[1-e-k(t-t0)],式中的L t为t龄时的叉长;L t为鱼的渐进叉长。

W t为龄时的重量;W为鱼的渐进重量。

t0为理论上长度和重量等于零的年龄,利用公式求得得计算叉长基本上与逆算叉长相符。

在生长特性得出银鲳5月上旬开始产卵,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底产卵结束;而且银鲳在最初三年里生长最为迅速,此后生长速率会随着鱼体的增长而下降,在最初的三年中,第一年增长量是最大的,随后增长量也会下降,但性别不同个体的生长情况也有差异,一般雌鱼的各年龄平均增长量相应比雄鱼大,寿命也较长。

湛江海洋大学柳卫海[13]等从银鲳生物学特征分析银鲳资源,研究得出,银鲳各年龄组平均叉长呈正态分布,优势叉长、平均叉长、平均体重和平均年龄均有减少趋势,在1998年东海银鲳平均叉长为145.51mm,比1997年176.50mm和1990年的178.84mm低,平均体重139.72g,比1997年平均体重165.81g低,比1990年的173.35g低,与1980年的平均体重189.8g更低。

在年龄组成上,主要是以1龄鱼为主,1998年1龄鱼比例高达93.68%,比1979年的56.5%增加了约37.2%,平均年龄也由1979年的1.61岁降到1998年的0.85岁;幼龄鱼的比例在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为66.3%、88.4%,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资源已在衰退。

崔青曼,袁春营等[14]在2008年对渤海湾银鲳年龄与生长做了初步研究,其从渤海湾采集179尾银鲳,以鳞片为依据进行年龄与生长的研究,研究得出,银鲳鳞片属于圆磷,可分为前区、后区和侧区。

环片为“O”形和“U”,两个生长年带之间的环片呈疏密、切割型,这也是鳞片上年轮的特征。

银鲳鳞片边缘增长率从5月份开始上升,至11月达到最高峰,尔后逐渐下降,结合渤海湾水温情况和银鲳的生活习性(冬天到黄海南部越冬),推断银鲳的年轮形成时间在3-6月份。

叉长与磷径具有密切的线性关系,叉长与体重具有密切的幂函数关系,银鲳叉长与体重的生长曲线为光滑曲线,没有拐点形成。

在讨论中也提出渤海湾的银鲳研究与钱世勤[12]对东海银鲳研究所得结论不用的几种可能,认为年轮形成时间比东海银鲳退后1、2个月可能是东海和渤海银鲳不是一个亚种,在繁殖季节上也有不同,渤海银鲳产卵旺季在6月份,在外部形态上也有区别,突出变现在背鳍和臀鳍上。

在2006年施兆鸿[15]等用常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研究表明,银鲳繁殖期内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为22.5cm,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主要集中在14.0-17.0cm,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可达25%,繁殖期的水温为18-24℃。

在银鲳繁殖生物学研究中,赵锋[16]等对东海银鲳做了较系统的分析,并与国内外其他学者做了比较,其研究表明,银鲳在中国沿海有很多产卵场,这些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河口咸淡水混合区域,水深一般为10-20m,水温14-22℃,盐度为26.0-31.0;在繁殖季节上,不同产卵场差异较大,福建闽东渔场在3-7月份,吕四渔场在4-6月份,而在渤海则到5-7月份少量在8-10月份,中国沿海银鲳的繁殖期从南向北逐渐推迟;中国舟山渔场银鲳性成熟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3.5-26.0cm,其中优势叉长为14.0-17.0cm,2004年中国黄海南部性腺发育至IV-V期银鲳的最小叉长为104mm,而1985年为129mm,认为该区域的银鲳性成熟个体呈变小趋势,表明其性成熟可能有所提早。

综上所述,以前有关银鲳的研究及其报道多为资源生物学特性、资源动态监测、捕捞规格、管理政策制定等。

近几年来,有关银鲳的主要生物学特征研究及其报道较少见,但生物学特征数据对渔业管理政策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为了此目标,从调查银鲳年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征角度研究,希望研究结果对渔业管理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1] 林龙山,程家骅,凌建忠,张寒野.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开捕规格的初步研究[A].上海:中国水产科学,2006,13(2):250-256.[2] 陈丕茂,南海北部主要捕捞种类最适开捕规格研究[A].广东:水产学报,2004,28(4):393-400[3] 陈丕茂,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17种鱼类最佳开捕规格和多鱼种拖网最佳网目尺寸[A].广东:中国水产科学,2003,10(1):41-45.[4] 卢量,颜光明,洪港船,戴泉,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主要中上层鱼类可捕规格的探讨[J].福建:福建水产,1991,(1):19-24.[5] 何正侃,孙振中,洪波,长江口南岸水域银鲳及幼鱼资源动态监测[J].上海:水产科技情报,2006,33(2):81-83.[6] 曹正光,赵利华,长江口沿岸水域银鲳资源监测及渔业经济分析[J].上海:研究简报,1995,19(4):374-378.[7] 国家技术监督局12763.海洋调查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6-91[8] 崔青曼, 袁春营, 董景岗, 张青田等.渤海湾银鲳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8,23(3):30-32.[9] Pati S. Studies on the maturation, spawning and migration of silver pomfret, Pampus argenteus ( Euuphrasen) , from Bay of Bengal [J].Matsya, 1982, 8:12-22.[10] 施兆鸿, 赵峰, 王建钢等. 舟山渔场银鲳人工授精及孵化[ J] . 渔业现代化, 2009, 36( 1) : 18 21, 34.[11] 施兆鸿,高露姣,谢营梁等. 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繁殖特性的比较[J].水产学报,2006,30(5):647-653.[12] 曾玲,金显仕,李富国. 黄海南部银鲳的生殖力及其变化[J].海洋水产研究, 2005, 26(6):1-5.[13] Dadzie S, Abour Seedo F, Al-Shallal T.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he silver pomfret,Pampus argenteus ( Euphrasen),in Kuwa it waters [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000,16(6):247-253.[14] 曹正光, 赵利华等. 长江口沿岸水域银鲳资源监测及渔业经济分析[J].水产学报,1995,19(4):374-378.[15] 赵传絪等.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M].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1990.111-115.[16] 龚启祥,倪海儿,等.东海银鲳卵巢周年变化的组织学观察[J].水产学报,1989.13(4):316-325.[17] Hussain N A, Abdullah M. The length-weight relationship, spawning season and foodhabits of six commercial fishes in Kuwait waters [J] . Indian J Fish,1977,24:181-194.[18] 钱世勤, 胡雅竹. 银鲳年龄和生长的研究[J].水产情报,1981,1-5.[19] 柳卫海等.东海区鲳鱼资源利用现状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5, 19(1):30-34.[20] 何正侃, 孙振中, 洪波等.长江口南岸水域银鲳及幼鱼资源动态监测[J].水产科技情报,2006,33(2):81-83.[21] 赵峰, 宋超, 施兆鸿, 庄平, 章龙珍等.野生银鲳幼鱼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与评价[J].营养学报, 2008,30(4):425-426.[22] 舒黎明,邱永松,南海北部多齿蛇鲻生物学分析[A].广东:中国水产科学,2004,11(2):154-.156[23] 许玉甫,周军,张国胜,李怡群.河北沿海银鲳渔业资源现状分析[M].河北:河北渔业,2009,6:4-6.[24] 王雪辉,邱永松,杜飞雁. 南海北部金线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研究[A].广东: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34(2):224-230.[25] 尹增强,李九奇,冯维山,张国胜,渔业资源管理目标定量确定的探讨[M].大连:河北渔业,2004,3:14-16.[26] 卢振彬,杜建国,台湾海峡南部条尾绯鲤生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A].福建:水产学报,2008,32(3):362-368.[27] 俞国平,东海区中上层鱼类可捕标准刍议[J].东海区渔政局监督管理处,72-74.[28] 李灵智,黄洪亮,王磊,冯春雷,许永久,张禹. 东黄海区银鲳流刺网网目尺寸选择性研究[A].上海:海洋渔业,2010,32(1):89-94.[29] 倪海儿,龚启祥,东海银鲳个体生殖力的研究[M].宁波: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5,14(2):118-122.[30] 段建文, 史更新, 2001年上半年山东省渔业经济分析[M].山东:齐鲁渔业,2001,18(5):41-42.[31] 徐连章,段媛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青岛:中国渔业经济,2008,26(04):16-20.[32] 邓思明, 熊国强, 詹鸿禧. 中国鲳亚目鱼类分类系统的初步研究[ A] . 中国鱼类学会. 鱼类学论文集[ C]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25-38.[33] 朱元鼎. 福建鱼类志( 下卷) [ M] .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0 -436.[34] 山田梅芳.东海黄海鱼类名称和图解[ M ] .东京: 海外渔业协力财团, 1995. 194-195.[35] Liu J, Li C S. A new pomfret species, Pampus minorsp. nov . ( Stromateidae) from Chinese waters [ J] .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8,16( 3):280-285.[36] 施兆鸿,彭士明,孙鹏,尹飞.我国鲳属鱼类养殖的发展潜力及前景展望[J].上海:现代渔业信息,2009,24(10):3-5.[37] 孟彦羽,章龙珍,赵峰,施兆鸿,庄平.银鲳4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上海:海洋渔业,2009,31(01):48-52.[38] Al-Abdul-Elah,K,Al matar,S.,Abo-Rezq,T.et al. Development of hatcherytechnologyfor the silver pomfretPampus argenteus(Euphra-sen):effect of microalgal species on larval survival .Aquaculture Research, 2001, 32 :849~86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