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多元民族群体,他们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其特殊性使得其面临着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教育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踏入大学校园。

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心理、文化、价值观念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需要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分析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途径,以期为相关机构和教育者提供参考,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领域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探讨他们认同感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定位和处境,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状况和提高他们的认同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十分严峻,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背景多数较为贫困,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持和教育资源。

当前一些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受到不公平对待。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加上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困惑,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消极情绪。

在教育现状中,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培养,还需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从被试对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共获得被试民族 认 同 的 内隐维度 " B 个 " 被试认同理由的内容分析结果见表 #"
从表 # 可以看出 ! 有些因素是多数被试提到的 ! 有些则 中华民族 $ 这一身 份 的 主 较少被提及 " 其中影响被试认同 # 要因素 % 频数在 " 从高到低依次是 归 属 感 ’ 客 $ 人次以上的 & 观身份 ’ 自豪感 ’ 政治 与 政 策 ’ 历 史 和 地 域 等 维 度"影 响 被 试认同 # 本民族 $ 这一身份的主要因素 % 频数在 " $人次以上 从高到低依次是客观身份 ’ 自豪感 ’ 地域 ’ 习俗’ 文化’ 历 的& 史和归属感等维度 "
( " #! " ! 对于 开 放 式 问 卷 结 果 ! 参 考 有 关 文 献’ ! 确定如下
编码方法 ) 以频数作为统计指标 ! 根据句子的含 义 进 行 统计 ! 有些句 子 可 能 有 多 种 含 义 ! 则相应地按其含义分别 统计 " 两位评分者同时对随机 抽 取 的 A 根 $ 份 问 卷 进 行 评 定!
* G# %B # "人%从民族身份看 # ! 个民族 # ! 人# 藏族 ! 彝族 ! 壮族 # 土家族 " 回族 " B 人# B 人# B 人# % 人# A 人# 其他民族由于人数较少而合并为( 其他族) A #人 % " 二# 工具和施测 一份自制的半开放式问卷 % 要求被试对一个民 族 认 同
摘!要!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 # 各民族个体对 自 己 既 作 为 单 一 民 族 成 员 身 份 同 时 也 作 为 国 家 民
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 % 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 # 结 # " 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 ! "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 积 极 状 态 $ ! 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 果如下 & " #" 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 ’ 客观身份 ’ 自豪 感 ’ 政治与政策’ 历史和地域等$ ! 影响西南地区少数 !" 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 ’ 自豪感 ’ 地域 ’ 习俗 ’ 文化 ’ 历史和归属感等 $ ! " 西南地 A 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 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 同 在 某 些 维 度 上 符 合 线 性 两 极 模 型 # 的理论假设 %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课题思路模板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课题思路模板

民族地区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公民教育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埃里克森在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的阐述中提到,自我的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自我认同是由个体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联系性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

在少数民族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宗教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提出了各自的教育目标,为了完成自我认同,少数民族学生必须要对“我是谁”等民族身份和相关的文化内涵作出明确的回答。

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会涉及到自我认同的构建。

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少数民族青少年形成了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对少数民族群体内部的认同,是对本民族内部的传统文化及相关的种种民族特征的认可和接受。

但是民族认同并不是少数民族学生认同的最高形式,在我国这个有55个少数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仅要认同于本民族,还要在此基础上认同于中华民族这个大民族,即国家认同,只有达到国家认同,才能使各民族团结一致、维护国家的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

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对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任务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我国民族认同的传统做法是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强调国家认同,淡化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这不符合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认同特点与规律。

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便是如何分析与批判我国传统的民族青少年认同问题的教育方法,进一步构建新型的、符合民族青少年认同特点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中、小学生,家长及学校老师和管理、领导人员,以及当地的普通群众和相关的宗教人士的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了解相关情况,并采用社会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地点,对涉及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民族地区学校的发展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师资建设问题、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况、民族地区群众对于民族教育的意见和观点、少数民族社区的民族氛围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状况、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的落实情况等内容进行系统调研。

回族文化研究综述

回族文化研究综述

当前,关于回族的研究,尽管已有关于回族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但在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民族融合等深层次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缺乏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系统性、连续性探讨。

研究回族的专著源远流长,自1867年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Vasil ev V.P.1818—1900)在圣彼得堡发表译作《论中国穆斯林的运动》(O dvnshenii magometanstva V Kitae)以来,国外对于回族及其伊斯兰教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目前为止,已发表专著数十部,论文及译著几千种,可以说是蔚为壮观的。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炮舰打开后,大批西方传教士深入中国腹地,亲眼目睹了中国穆斯林的现状,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著作、游记,如法国路易·卡乃(Louis Carne)的《印度支那及中华帝国之行》、英国约翰·安德森(Anderson John)的《滇西历险记》、法国罗舍(Emile Rocher)的《云南回民革命见闻记》、英国丘奇·珀西(Church Percy)的《回疆游记》、英国布鲁姆霍尔·马歇尔(Broomhall Marshall)的《伊斯兰教在中国: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等等,都是值得参考的。

与此同时,中国回族和穆斯林问题在国外学者中也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出版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和专著,如德国哈特曼·马丁(Hartmann Martin)的《中国伊斯兰教史》、美国劳费尔(Berthold Laufer)的《中国伊朗编》、法国伯希和(P·Pelliot)的《郑和下西洋考》、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田坂兴道《回教传入中国及其弘通》等。

国外著作主要聚焦在宗教领域,对其他文化研究较少。

同时,我国对于国外在研究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上所取得的成果一直缺乏介绍和述评。

回到国内视角,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对于回族文化的研究专著较为分散,种类较多,如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回族典藏全书》(2008)是迄今为止最原始、最权威、最完整的大型回族典籍,是我国首部少数民族大型文献集成,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回族民俗学》围绕回族民俗的来源、回族民俗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回族民欲的特点下笔落墨;阳光出版社的《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是一部以回族人的视角,全面展示回族的口头和书面文学成果乃至文化成果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著作。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自我认同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学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职业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认同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认同感模糊不清,甚至出现认同危机。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其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同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字数:216】1.2 问题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问题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对国家、民族、地域、家庭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如何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处于文化冲突和适应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面临挑战和困境,教育现状也反映了对其发展的不足关注。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探讨有效途径与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字】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解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是指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认同体系。

民族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源自于血脉相连的族群关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识。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内隐自尊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除了外显自尊,还存在一种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指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评价或态度。

近年来,内隐自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2. 探讨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工具:(1)内隐联想测验(IAT):用于测量内隐自尊;(2)外显自尊量表:用于测量外显自尊;(3)行为观察记录表:用于观察个体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对第一组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其内隐自尊;(3)对第二组被试进行外显自尊量表测试,测量其外显自尊;(4)两组被试在相同条件下完成一项任务,观察其行为表现;(5)对两组被试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5,p<0.01)。

这表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和积极情绪,而内隐自尊较低的个体则表现出较低的自信和消极情绪。

这表明,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实验结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 内隐自尊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内隐自尊较高的个体在行为表现上更为积极。

六、实验讨论1.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表明,个体对自我的内在评价和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完整版)学生_毕业论文范文

(完整版)学生_毕业论文范文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本学院及以上级别优秀毕业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以资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毕业论文。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进行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新疆满族的风俗。对于满族来说风俗习惯传承与变迁能很好体现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正确了解满族的风俗文化,对了解新疆满族的现状有重要意义,对满族风俗文化的保护有益。
关键词:满族;新疆 ;传承;变迁
Manchu customs in Xinjiang Inheritance and Change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survey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Manchu customs in Xinjiang. For the customs of inheritance and change Manchu is well on the body of in Xinjiang is important Manchu, Manchu customs and cultur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good.
Keywords:Manchu;Heritage;Change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1
1.新疆苏拉宫满族概况2
1.1新疆满族分布及概况2
1.2伊犁苏拉宫满族迁入及经济状况2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各族群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常常面临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并探索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 “五个认同”所谓“五个认同”,即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五种认同问题,包括民族认同、校园认同、学业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这五种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2. 教育现状简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的社区环境中,对外部世界了解不足,缺乏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校园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他们在学校中常常面临着种族歧视、文化隔阂等问题,使得他们很难融入校园文化,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

学业认同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导致对学业的认同感不足。

心理认同问题也是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可能由于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原因产生心理困扰,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

文化认同问题也是一个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也要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实中却存在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和歧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中对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3. 有效途径探究为了更好的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民族认同理论概述

民族认同理论概述

一.民族认同理论概述1、民族认同的界定“认同”(identit妇原本是一个哲学的研究范畴。

根据西语词源学的资料,“认同”一词在历史上的意义较完整地保留在其衍生的释义词组“the same”之中,它最初来自拉丁词ide。

当它转变为英语的Identity时,常用于表示某些事物是相同的、一致的,或者就是它本身[z}。

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曲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3]。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后来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行了解释和阐述,并且进一步将同一性分成“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两种[[4]a 按照弗洛伊德的提法,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初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看,弗洛伊德更加看重认同的心理防御和进化作用。

有些社会心理学家,像Helms等在解释民族认同时虽然也强调民族认同的个体防御功能,但是,大多数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在解释认同时却更看重民族认同的情感功能和由此衍生的行为后果。

这种强调重心的转移可以从他们对民族认同的界定看出来:Phinne尹}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

而Carla J等则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6]。

当然,他们所提出的民族认同只是一种狭义的民族认同。

其实,广义的民族认同不仅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而且还包括个体对他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卷入情况[7]a客观地说,目前还没有一个有关民族认同的定义被广大的心理学研究者所广泛地接受。

Phinney对自1972年以来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后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研究并没有对民族认同进行确切的界定。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回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大全回族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回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回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以及其对回族群众的影响。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进行,共计收集了100份问卷和进行了2次实地观察。

二、回族的历史背景回族是中国的一支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华北和西北地区。

回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他们是由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和汉族人的后裔组成的。

回族的祖先信仰伊斯兰教,这也是他们的主要宗教信仰。

三、回族文化传承的特点1.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主要宗教信仰,他们每天进行五次礼拜,信仰教规较为严格。

宗教对回族影响深远,许多回族人还会在饮食、服饰等方面体现出宗教色彩。

2.语言文字:回族通常使用汉语进行交流,但在宗教仪式和文化节庆等场合,他们会使用维吾尔语或阿拉伯语。

此外,回族也有一种特殊的文字——回文,这种文字顺序可从左往右读,也可从右往左读,非常有趣。

3.节日庆典:回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穿上盛装,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唱歌、跳舞、赛马等,活动热闹非凡,吸引了大量参与者和观众。

四、回族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1.文化保护:回族文化的传承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现代化浪潮和跨文化融合。

一些传统的习俗、手艺和故事正在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2.教育问题:由于回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有限。

一些回族孩子接受的教育质量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教育改革和资源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3.文化认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回族人面临着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些年轻一代的回族人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

需要加强回族文化的宣传和培养,提高回族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五、对回族文化发展的建议1.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重视回族传统习俗、手艺和故事的保存和传播。

西南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创新基金立项项目

西南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创新基金立项项目

附件2:西南大学第四届本科生创新基金立项工程工程编号学院工程申报人指导教师工程名称等级姓名职称0920001化学化工学院李帮林李念兵教授环境友好锡膜点击的研制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研究重大0920002 文巍罗红群教授普鲁士蓝衍生物纳M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分子光谱中的应用研究重大0924001 资源环境学院王维肖广全副教授超声波预处理猪场废水对厌氧发酵产生氢气的影响研究重大0922001 地理科学学院罗仙娇杨勋林副教授气候变化对城市湿地变化影响的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重大0917001 食品科学学院熊丽娜尚永彪副教授高温卤肉制品货架期色泽变化原因及抑制措施研究重大0916001 纺织服装学院邢瑞彩张同华副教授新型紧密纺复合纱线的设计与研制重大0910001 新闻传媒学院郭星儿袁智忠教授在无引导状态下接受影视作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影响——以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重大0918001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刘白伊郦尧江明教授奇特晕核的相对论方法研究重大0908001 文学院周顺寇鹏程副教授“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小说中共产党员典型形象塑造与教育意义研究重大0901001 政治与公共管理蒲冠同林庭芳教授免费师范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以西南大学为个案重大0920003 化学化工学院兰强陈静蓉副教授铜表面聚苯胺衍生物膜的电化学制备、表征及缓蚀性能的研究重点0927001 植保院张世伟何林教授环保型阿维菌素乳油的研制及其应用重点0926001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王坤张正圣研究员陆地棉纤维品质基因定位重点0924002 资源环境学院李睿达谢德体教授西南喀斯特槽谷区水土流失的建模与预测重点0922002 地理科学学院陈红王勇副教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土壤粒度分布影响初探——以缙云山东南翼为例重点0929001 药学院李荣生付志生教授桂枝对大鼠前关节炎治疗引药机制的研究重点0917002 食品科学学院赵亚楠钟耕教授具有保水性的新型抗菌剂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重点0928001 动物科技学院李斌李云教授几种菊酯类农药对鱼类的毒性效应研究重点0925001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赵文虎周雪莲副教授智能逃逸小车重点0918002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孙大扩游宵鹏副教授月球和月相连续观测与研究重点0915001 工程技术学院洪通龙杨玲副教授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FSAE)的研制重点0903001 法学院张雪婷赵云芬副教授关于重庆高校校内交通问题研究重点0902001 经济管理学院刘歆然温涛教授村镇银行运行状况与服务效率调查研究——以城乡统筹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为例重点0913001 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邓洪强温翠芳副教授从《全唐诗》看唐代巴渝竹之歌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重点0906001 心理学院甄珍袁加锦讲师反社会人格对情绪感受以及行为控制能力的影响重点0927002 植保院黄勇王进军教授柑橘毁灭性害虫小实蝇P450基因克隆及其功能预测一般0927004化学化工学院秦萌李青教授NdFeB永磁体表面Ni/Zn自修复耐蚀性镀层研究一般0927005 杨柳李天安教授造纸废液中木质素催化裂化技术探索一般0927006 梁昌苹周成合教授新型三唑类查耳酮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般0927007 孙时利柴雅琴教授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环境水样中铝离子的含量一般0927008 李金芳刘昌华副教授再生蚕蛹蛋白、纤维素复合纤维的绿色工艺研究一般0927009 白富强唐倩副教授溶胶-凝胶法制备光智能材料一般0931001生物技术学院黄俊赵萍教授一种新的家蚕30K蛋白的基因克隆及其功能研究一般0931002 胡文波刘春副教授一种新的茧丝蛋白Osirisl的鉴定及功能初探一般0926002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王敏李加纳教授油菜粒色近等基因系构建与遗传分析一般0926003 王国鑫王龙昌教授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化学制剂的效应研究一般0926004 马娇何光华研究员水稻卷叶基因RL13(t>的分子定位研究一般0926005 滕艳王季春教授薯蔓根系发育的营养调控机理研究一般0921001生命科学学院蒲赟蒋曹德副教授新生猪肌肉生长相关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一般0921002 周辰熙霍静副教授Web2.0网络技术在生物学教案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一般0924003资源环境学院仙光魏世强研究员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磷素源-汇功能转换及其机理研究一般0924004 胡明史冬梅教授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的实验研究一般0924005 李阳陈玉成教授电渗析-SBR法处理高盐高浓度有机物榨菜废水研究一般0924006 罗兰艳周鑫斌副教授甘蓝型油菜磷高效的营养生理机理研究一般0924007 花晓波阎建忠副教授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关系研究——以重庆酉阳县为例一般0922003地理科学学院吴迪何多兴副教授探析重庆宗教文化变异现象及其对重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一般0922004 王燕周宝同副教授岩溶区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般0922005 付从梅陈杰副教授基于GIS重庆市北碚区养老机构分布现状研究一般0922006 吴娇娇周文佐副教授基于GIS重庆市北碚城郊蔬菜地土壤镉污染评价一般0922007 彭和强傅瓦利副教授城市闲置地耕作现象及问题研究<以北碚区为例)一般0929002药学院牟正祝慧凤副教授被动吸烟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梓醇的干预机制一般0929003 吴丽婷邓君副教授微胶囊双水相萃取法提取野菊花精油工艺及其产品开发研究一般0917003食品科学学院马晓晴曾凡坤教授活性乳酸菌红枣酸奶粉的研制一般0917004 周鸿媛侯大军高级实验师“少女型清口防龋口香糖”的研制一般0917005 徐洪铭李洪军教授自热鸡汤罐头的研制一般0917006 张莉周才琼教授不同品种芋头淀粉结构、理化性质及应用研究一般0917007 熊浩阚建全教授青藏高原自然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性能研究一般0917008 吴靓靓曾亮副教授茶多酚的美白功效评价及机理研究一般092300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林陈异副教授三星堆与殷墟出土青铜器文物的比较研究一般0916002 纺织服装学院陈晓龙梁列峰教授壳聚糖绒网的成型及模拟液体的降解特征研究一般0914001 数学与统计学院李莉邓磊教授高中课程编排对学生成绩影响的研究一般0928002动物科技学院蒋洪英魏学良副教授阿司匹林罹致大鼠胃溃疡作用机理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一般0928003 邱敏董国忠教授不同硒源中的硒在兔肉中的沉积效率研究一般0925002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奚悦赵亦欣副教授太阳能电池板自动跟踪系统一般0925003 唐永川李涛副教授基于单片机的红外传线智能搜索小车一般0918003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黄艺文王丽丹副教授基于FPGA实现的忆组器件能展示平台研究与实现一般0918004 汪洋王进华副教授基于PC与嵌入式CAN智能节点的CAN通信系统一般0918005 曾颖马忠平副教授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电路分析实验平台设计一般0915002工程技术学院李少华谢守勇教授递减式高频脉冲应急快速充电的研究一般0915003 江方刚罗书强副教授无线遥控高仿真汽车模型设计与制作一般0915004 彭亮张济龙副教授基于校园一卡通的考勤系统研制一般0915005 王超李云伍副教授电动车用铅蓄电池充电的优化一般0915006 张乐邱青苗副教授太阳能黑光灯一般0915007 欧阳波谢菊芳副教授可视化远程浇灌系统一般0915008 卞德永吴达科副教授红外温控自动调档吊扇一般0915009 刘红坤张建军副教授山地丘陵果园小型多功能作业机的研制一般0915010 梅光才代荣副教授都市概念车造型设计及模型制作一般0908002 文学院王轲刘重来教授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地域文化的实践平台模式研究——以北碚区为例一般0904001文化与社会发展郝龙王志章教授基于城市青少年犯罪按年龄分级的非正式社会控制研究一般0904002 童韵评周永康副教授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一般0903002法学院杨春娥张新民教授关于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调查研究一般0903003 李欢尹晓东副教授《劳动合同法》施行状况调查及立法完善一般0903004 贾一豪宫艳丽副教授北碚区商品房销售欺诈以及消费者权益受损状况调查研究一般0909001外国语学院赵娟刘欣副教授探究研究性学习在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一般0909002 蹇友莱陈静副教授高中英语教案平台一般0902002经济管理学院冯效岩王晓东副教授重庆市土地流转问题现状及效益分析一般0902003 黄雯周黎明副教授廉租房政策的实施及绩效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案例一般0902004 杨顺谢家智教授新城镇居民理财特点及其规律探究一般0902005 胡育芽刘新智副教授城乡统筹框架下农村信息服务的模式创新及其实现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一般0902006 吴丹张应良教授农户创业的产业属性与行为选择——重庆个案一般0913002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胡新溪朱圣钟副教授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形象探究一般0913003 贾学霄裴丽丽副教授杂志封面的象征人类学研究一般0913004 罗惠李文学副教授贵州科基“黑族”的自我认知与异文化适应一般0913005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何憙刘志英教授郭嵩外交理论特点一般0913006 夏晓莉曾现江副教授民族语言推广对民族认同感的影响——以新疆巴州地区维汉双语教案为个案分析一般0901002政治与公共管理向建吴江教授统筹城乡视野下的重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般0901003 曾利梅陈亮副教授西南大学顶岗支教实习模式调查与研究一般0901004 尤跃李红教授不同人格特征对过分自信的影响一般0906002心理学院管瑶徐展副教授汉字的声调在工作记忆中作用的行为及脑电研究一般0906003 林中敏冯廷勇副教授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身份内隐外显印象的实证研究一般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是我们大学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所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意义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自信心态,是对自己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的自信表现。

大学生应当具备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认同与自信,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首先,文化自信有助于塑造个人身份认同。

一个人要能自信地面对他人,就需要有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新生代,应该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通过文化自信来树立自己的个人价值。

其次,文化自信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应具有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有了文化自信,大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从而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

最后,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一个对自己文化自信的人,更容易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特点,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大学生应当通过自己对文化的自信,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创新,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感。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对于激发其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加强民族教育的力度。

大学生在学校接受到的民族教育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民族认同。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加强对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观。

其次,提倡多元文化交流。

大学校园是各个地域、民族的学生相聚之地,为促进民族交流提供了宝贵机会。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增加大学生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交流,从而促进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此外,提倡民族团结与互助精神。

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民族团结与和谐,大学生应当发扬共同奋斗、团结互助的精神。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在内蒙古 地区大学生中的适用性检验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在内蒙古 地区大学生中的适用性检验
1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2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蒙自
文章引用: 朱晓琳, 刘洋云, 张玉柱, 胡发稳. 《中国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在内蒙古地区大学生中的适用性 检验[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2): 1870-1880. DOI: 10.12677/ass.2018.712278
1School of Psychology, Inner Mongolian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n 2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Yunnan
Received: Nov. 27th, 2018; accepted: Dec. 7th, 2018; published: Dec. 14th, 20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d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Adolescent Cultur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523 undergraduates in Inner Mongolia.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rnal consistency test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were us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questionnaire, and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culture identity of undergraduates in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and 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met the psychometric criterion, and the criterion validity is good. The use of the questionnaire in Inner Mongolia tends to be a first-order 6-factor structure. The undergraduates’ cultural identity in Inner Mongolia is better, and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grated identification model is the highes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gender, origin and nationality wer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undergraduates’ cultural identity.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青海民族大学的调查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青海民族大学的调查

民族院校大学生“五个认同”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基于
青海民族大学的调查
孙文丽;陈莹
【期刊名称】《青藏高原论坛》
【年(卷),期】2022(10)1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础,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求和生动体现。

文章以“五个认同”作为理论依据,选取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五个认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使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五个认同”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多元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对策建议。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孙文丽;陈莹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Z民族院校的调查
2.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基于西南民族大学的实证研究
3.民族院校大学生
\"五个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所民族院校的调查4.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以青海两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5.手机媒体对壮族在校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对广西民族大学壮族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

穆斯林“辱教案”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作者:张中复来源:《文化纵横》 2017年第3期伊斯兰教在中国近一千五百年的发展,在中国文明的形塑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从过去广义的回回、回民,到今天包括回族在内的十个穆斯林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版图中也呈现出显著的特色。

时至今日,回民已经遍布内地,并与汉民保持一定的互动关系。

然而,尽管自明清以来,伊斯兰教在中国已经呈现出本土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回汉族群关系及其稳定性,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由于回民的穆斯林身份,以及伊斯兰宗教文化与清真生活形态的特殊性,往往容易引起汉民的误解,因而造成所谓的“辱教案”。

典型案例包括20世纪30年代上海《南华文艺》刊物污蔑回民是猪八戒后裔所引发的事件;20世纪90年代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脑筋急转弯》一书引起回族群众的不满,引发少数民族大规模聚集事件;2000年初发生在山东阳信的“清真猪肉”事件;2005年台湾主持人吴宗宪在其节目中戏称回民不吃猪肉,系因穆罕默德曾因喝猪奶而获救,引起回民的不满与抗议,等等。

由此,本文将针对发生在民国时期、当代中国台海两岸的重大辱教案,进行类型化区分,从而反省当前中国的回汉族群关系。

辱教案的社会根源之一:作为“异类”的回民伊斯兰具有鲜明的一神教特征,加上其来自西域的背景,而且是伴随大量的境外穆斯林来华定居,传入中国。

因此在与华夏社会接触之后,回-穆斯林的族群与文化便成为汉族本位意识下的“他者”。

元代陶宗仪的《嘲回回》一文即显示出,当时的中国社会仍不时把这群刚在中土定居的域外回-穆斯林视为非华夏的异质性群体。

尽管如此,在中国长期定居的回-穆斯林,其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本土化,甚至发展成陈垣所说的“华化”。

在此过程中,“回”在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中,成为兼具华夏与非华夏二元特征的特殊社群。

在传统中国,族群认同是以“华夷之辨”为核心,而非虚拟或事实上的血缘关系。

因此,在清代的汉人士大夫眼中,“清真一教,来自天方,衣冠言貌,炯岸异人。

文化认同对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文化认同对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深 了大学生思想的 内隐形成。从 文化认 同对 大学生思想内隐形成的影响研 究入手 , 从 心理 发生机 制上探 究文化认 同对大学生思 想形成的模 塑作用 , 对于正确认识 大学生思想形成 的深层机制 , 丰富思 想政 治教 育理论具有 重要 的
理 论 意 义 和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 : 思想政治教 育; 文化认 同; 思想 内隐 ;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 G 4 1 0 / G 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9 7 4 9 ( 2 0 1 3 ) 0 2 — 0 0 3 1 — 0 5
文 化认 同对 大 学生 思想 内隐形成 的影 响及 教育对 策
王艳 华 , 孙 黎
( 哈 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0 )

要: 经济全球化 带来 多元 文化 的冲击 , 给 当代 大学生的价值取 向和生活方式等方 面带来 了诸 多影响 , 进一步加
化 的 冲击 ,从 大学 生思想 内隐形成 中的文化 认 同人
手, 以社会 主义核心 价值体 系为 引领 , 加 强大 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 , 增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主导的文化
认 同, 对于促进大学生全 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文 化 认 同的 基 本 内涵
1 . 认 同的基本 内涵
与他人 相接近 的过程 。而社会 学学科 中的认同 , 是个
人 在社会 生活 中与某些 人联 系而与其 他人 区分 的 自 我 意识 , 着重揭示 个人 与群体 、 甚至群 体与群 体 的归 属 问题 , 即更偏重 于社会 现象 的一 致性 、 人们 对此 的
共识及其对社 会关系的影响 。认 同包 括种族认 同、 民 族认 同、 社会或 者群体认 同 、 自我认 同 、 文化认 同等多 种类 型 , 但核心是文化认 同。 2 . 文化认 同的基本 内涵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范文

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范文

绵阳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专业社会工作院部法学与社会学院学号姓名斯玛乃指导教师蒋斌答辩时间2009年5月论文工作时间: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浅谈汉化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以理县嘉绒藏族为例学生:斯玛乃指导教师:蒋斌摘要: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受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文化融合和民族认同的问题。

少数民族的汉化现象普遍存在,相对于传统少数民族,汉化少数民族在语言、地缘、经济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了弱化和缺失的现象,现在仅有的身份认同方式是在血缘和户籍方面,特别是基于民族优惠政策方面,而基于民族优惠政策的认同方式却存在弊端,比如民族优良传统的丢失、民族多样性的降低、民族文化的消失等。

本文针对这些弊端从语言、地缘、风俗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化少数民族嘉绒藏族身份认同意识On the sense of identity amongst minoritiesassimilated by chineseSet Jiarong Tibetans in Lixian County as an exampleUndergraduate: Si ManaiSupervisor: Jiang BinAbstract: Amongst many multi-natin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confront most minor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impact brought by historical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ement. Chinese localized minorities are exist in a great numb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orities, those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have shown a weakening and deficiency in areas of geographical,economic life, religion and customs. Only three ways are available now when identifying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blood strain, census registry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among which, the last one is highlighted, but there are still drawbacks in it, for instance, the loss of elegant ethnical customs, the decrease of ethnic diversification, the dispear of the ethnic cultur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lutions of these drawbacks from aspects of language, geographical and customs,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ement of miniority ethnic groups.Key words: Chinese assimilated minorities Jiarong Tibetans Sense of identity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
【期刊名称】《民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7(018)002
【摘要】民族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功能的发挥、对于民族团结、对于地区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相应的行为倾向处于积极状态.大学教育要注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改善学生的行为应对方式.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
【相关文献】
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J], 张庆林;史慧颖;范丰慧;张劲梅
2.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体格营养状况的度量研究--体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J], 何江川;杨放;刘靖南
3.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初中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以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彝族自治县为例 [J], 安晓镜;朱姝;邱贵芹
4.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 [J], 张有平;柳倩月;张圣海;倪东业
5.提高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路径分析 [J], 曲文涛;邱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毕业年限:2012年学生姓名:张志杰指导教师:赵国军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士学位申请人张志杰指导老师赵国军摘要内隐自尊和民族认同都是当前心理学研究者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自从A.G.Greenwald等人(1995)开创性地提出内隐自尊的概念以后,人们对自尊的理解和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传统的意识层面开始深入到无意识层面。

内隐自尊逐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是当今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21世纪我国学者开始对内隐自尊从不同角度进行实证研究。

民族认同研究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由于民族认同既会对国家和地区稳定产生影响,也会对个体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等造成影响,西方许多国家都较早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的认同问题,21世纪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随后关于民族认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继出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把内隐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研究结合起来,探讨了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 回族大学生普遍具有内隐自尊效应,表现出在无意识层面对自身评价有更强的积极倾向;同时内隐自尊在性别因素上呈显著差异,而年级和专业两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

(2) 回族大学生整体认同状况积极,既有较高的本民族认同,又有较高的中华民族认同;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高度正相关,并且本民族认同高于中华民族认同。

(3)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得分与民族认同得分总体相关不显著;民族认同高、低分组与内隐自尊高、低分组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民族认同1.问题的提出1.1问题的提出、选题意义及价值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促进民族繁荣。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主要群体,被广泛关注,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异地上学,与各个民族群体混合居住,通常认为, 被个体或者群体所建构和赋予的意义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

这其中首先体现出认同的建构性特点。

认同并非是个体或者群体所固有的特质, 而是在特定的、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人际、群际间的相互作用而得以建构、解构和再建构的过程与结果。

因此,面对新的环境,回族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我所在民族群体与其他民族群体的认同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纵观自尊的研究,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外显的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影响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

因此,本研究试图以回族为例,从内隐自我的研究来探讨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内隐自尊的研究(1)自尊的含义自尊(Self一esteem)作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引起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要比我国早。

Wi11iam James于1890年最早从心理学角度对自尊进行论述,将自尊定义为通过比较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来确定的一种自我感觉。

而RogerS认为,自尊是指自我态度中的情绪和行为成分。

Cottle认为。

自尊是指个人在“积极”与“消极”维度上的价值判断。

Lawrence认为,自尊是指儿童对其心理和身体两方面总特征的情感性评价。

而Steffenhafen则认为,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他的自我概念(心理的)、自我意象(身体的)和社会概念(文化的)。

国内学者也对自尊做出了大量界定,如朱智贤认为:“自尊是指个体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作的评价。

”林崇德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我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等则认为: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它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要素,也是人格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感强表示肯定自己、信任自己、看重自己,自尊感弱表示否定自己、轻视自己。

一般地说,自尊感强的人较富有独立性,自尊感弱的人独立性较弱。

自尊感强弱与对别人的态度也有一定关系,对自己采取肯定与信任态度,对别人态度也常如此。

对自己不肯定、不信任,对别人也易采取不信任态度。

综上所述,自尊可以概括为对自我评价的情感性体验,自尊是由自我评价引起的,是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

由于自我评价及其情感体验有正负之分,因此,学术界的自尊概念也常有积极消极之分,即高自尊与低自尊。

(2)内隐自尊的研究方法要研究内隐自尊,首先要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测量。

由于内隐自尊是无意识的,对其测量多采用间接的方法,以避免自我展示、自我增强等意识作用的影响。

内隐自尊早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阈上态度启动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在知觉阈限以上呈现的与自我相关的启动词,使得被试对积极词的反应快于对消极词的反应)、阈下态度启动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在知觉阈限以下呈现的与自我相关的启动词,使得被试对积极词的反应快于对消极词的反应)、Str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对自我积极句子的颜色辨别快于对自我消极句子的颜色辨别)、内隐自我评价调查(内隐自尊表现为,自我态度启动后,对积极词的提取易于对消极词的提取)、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内隐自尊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姓名首字母和生日数字的偏好)、词汇完成测验(内隐自尊表现为,在自我认同的启动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残缺词补全成正向词)、自我统觉测验(内隐自尊表现为,个体对不同人脸图片“偏好程度”的排序和“与自己相似程度”的排序具有高度的正相关)。

Greenwald在1988年提出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

在内隐联结测验(IAT)中,内隐自尊效应表现为,被试对自我词一积极词的联合任务反应较快,对自我词一消极词的联合任务反应较慢。

外部情绪性任务中,内隐自尊它表现为,被试对彩色目标词汇包括自我词和非我词进行颜色判断时,个体对自我词与具有积极性质的按键事先形成条件反射的联合任务反应速度较快,对自我词与具有消极性质的按键事先形成条件反射的联合任务反应速度较慢。

Jennifer K.Bosson,William B.Swann,&James W.Pennebaker采用上述六种内隐自尊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阈下态度启动任务、阈上态度启动任务、Stoop颜色命名任务、内隐自我评价调查、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测量个体的自尊,并对各种测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除了阈上态度启动任务和stoop颜色命名任务外,其他测量方法都表现出较好的内在一致性(0.49一0.88);但对于重测信度,较为理想的只有内隐联想测验和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0.69,0.63,0.53)。

目前,国内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来测查内隐自尊的比较多,很少有人用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测量内隐自尊,鉴于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有较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本研究对内隐自尊的测量采用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

首字母和生日偏好任务有两种测验方式:一种方式是要求被试在一个Likert式量表上26个字母或一定范围内的数字的偏好程度进行评价,然后用被试对其姓名首字母或生日数字的自评分数减去他评的平均数,其差值作为该被试内隐自尊的指标;另一种方式是同样要求被试在一个Likert式量表上对26个字母或一定范围内的数字的偏好程度进行评价,但用某被试对其姓名首位字母或生日数字的自评分数减去该被试对所有字母或数字评价的平均数作为其内隐自尊的指标。

研究以人们对姓名的首字母和末字母的平均偏好程度(均减去对字母的一般评价)的相关作为其内在一致性的指标,发现其相关为0.57。

尽管目前测量内隐自尊的方法有多种,但结果都不太一致,很多测量方法的信度、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多不太理想。

这表明很多现有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还需要改进和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内隐自尊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结构。

不同的测量方法触及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个侧面,有的直接测量到了个体对自我的内隐态度,如IAT,而有的测量了自我态度的结果,如工IPT(首字母偏好任务),因而间接性更加明显。

(3)内隐自尊的研究进展内隐自尊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但发展迅速。

内隐自尊受到研究者日益广泛的关注。

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内隐自尊的性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其他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其中有的研究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方面。

Greenwald,A.G& Farnham,S.D.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工具,对内隐自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自尊表现为一种积极的自我态度效应,与他人相比,个体更倾向于将自己和积极事物相联系。

国内研究者以相同的工具进行研究,也获得了类似的研究结果。

Bosson等人采用六种方法对内隐自尊的测量表明,内隐自尊是一种积极肯定的自我态度效应。

关于内隐自尊的性质,现有的研究取得了一致的研究结果。

内隐自尊一经提出,其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就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Greenwald & Farnham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低的正相关。

Smith研究发现内隐自尊比外显自尊高时,外显自尊通常不稳定,而外显自尊比内隐自尊高时,外显自尊相对稳定。

Schimmack,U. Diener,E.以姓名字母偏好任务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显自尊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内隐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无显著相关,证明这两种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同。

国内蔡华检以IA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和外显自尊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结构,两者之间只存在低的正相关。

耿晓伟、郑全全也得到类似的研究结果。

关于内隐自尊的稳定性问题现有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有的研究发现内隐自尊是相对稳定的结构,只能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改变,而有的研究发现内隐自尊具有情境性,与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认知资源、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有关。

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行为等的关系的研究是当前内隐自尊的研究趋势。

Spalding和Hardin发现,当处于压力情境时,高内隐自尊者比低内隐自尊者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焦虑:高内隐自尊者,无论处于压力情境与否,均表现出较低水平的焦虑。

De和Peter调查了内隐自尊与各类社交恐惧症的关系,发现高焦虑被试的内隐自尊得分较低。

蔡华俭对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抑郁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抑郁个体的外显自尊低于正常个体,但两者的内隐自尊差异不显著。

对抑郁个体而言,有外显自尊高于内隐自尊的倾向。

两类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