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及其《赠从弟》

合集下载

赠从弟

赠从弟

动人的火花。』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 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 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 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
刘桢
赠 从 弟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东 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 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 “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建安二 十二年(217年),刘桢去世。他的 著述包括《毛诗义词》十卷,文集
四卷。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 凤凰作喻,“初言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 言松柏能持节操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 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元代刘履 《选诗补注》卷二)。此为其二,作者勉 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 品性,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自勉。
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 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柏 凛冽、严酷。 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 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 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 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 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 明。通过冰霜的残酷再 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 寒与高洁傲骨的可贵精 神。
同时这 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大家能明白这是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吗?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 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 『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
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

刘桢《赠从弟》原文、注释及解析

刘桢《赠从弟》原文、注释及解析

刘桢《赠从弟》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赠从弟[汉] 刘桢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④,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本篇选自《文选》。

共三首,这是第二首。

从弟,堂弟。

②亭亭,端正立着的样子。

③瑟瑟,强烈的风声。

④惨悽,严酷。

⑤“罹”(li离),遭遇。

凝,严。

〔解析〕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用他为丞相掾属。

他为人刚正不阿,以气节自重,险遭杀身之祸。

他的诗品亦如其人品,刚劲挺拔,骨气奇高。

《赠从弟》就很能体现他这种诗歌风格。

《赠从弟》共三首诗,全用比兴,分咏蘋藻、松柏、凤凰三物,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与勉励,亦是诗人的自喻与自勉。

本篇原列第二。

吟咏松柏,赞颂了一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

松柏很早以来就成为崇高节操的象征,成了体现人格美的一个审美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孔子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本诗实际就是孔子这一赞语的诗化。

诗的前四句描写挺立于寒风中的山松。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来写松与风,“亭亭”标松之高耸挺拔,“瑟瑟”状风之萧瑟凄厉。

如果说首二句是客观描述的话,那末三四句则转为感叹语气,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

叠词与对偶的运用起到了加强修辞效果的作用,意象的对比与语气的往复回环(一、二句由松到风,三、四句又由风到松)结合在一起,颇具一唱三叹之概。

五六句诗意又进了一层,寒风之外又加上了冰霜,在这冰霜凛冽凄寒之时,草木都已凋零,独有松树“终岁常端正”,此处用“终”,用“常”都是突出了松树的坚贞守节,持之以恒,不因任何外力而动摇改变。

结句亦采用问答句式,点明题旨。

诗人问:难道它没有遭受到严寒的侵袭?答曰:因为松柏有自己坚贞的本性。

这就揭示出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能否持正守节,本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全诗赞颂了一种刚毅不屈、守正不阿的人格。

刘桢的《赠从弟》很能代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前人评刘桢诗多指出其气盛格高的特点,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赠从弟》刘桢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赠从弟》刘桢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赠从弟》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1、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答:“一何盛”突出了风的迅疾凶猛,“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表现了松柏顽强的生命力。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象征手法。

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3、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答: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4、这是一首咏物诗,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1。

刘桢《赠从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桢《赠从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刘桢《赠从弟》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从弟,堂弟。

【试题】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诗人如此描绘松树的形象,结合诗题,说说作者写作的用意。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⑵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又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诗人以松柏托物言志,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即使处于乱世也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5)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阅读练习二: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答案: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意近即可)(2分) 风声象征险恶的环境(1分),松枝象征正直的君子(1分)。

解析:第一步,先通读全诗明确诗中运用衬托手法(或者是对比);第二步,抓主要意象风声松枝;第三步,结合作者情感具体点明其效果。

第四步,整合答案,注意答案表述的简明、连贯。

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1分),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1分)。

刘桢《赠从弟》赏析

刘桢《赠从弟》赏析

刘桢《赠从弟》赏析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秋风,毫不动摇。

2、这首诗通篇赞美松树不畏风霜冰雪,傲然挺立的高贵品格的主旨是什么?
旨在勉励从弟勇敢面对一切苦难,坚韧不拔,保持自己的操守。

这里松树也是作者自况。

3、赏析“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

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4、这首诗运用哪些技巧来写松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对比、反衬。

把青松与寒风放在一起对比,以寒风的凛冽反衬出青松的坚韧不拔。

5、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6、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p align=right>尚萍
备课资料八年级备课资料。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翻译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

泛泛:水流貌。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花与叶。

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懿:美好。

赏析这首诗,咏的是“苹藻”。

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

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

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

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

”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

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

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

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

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

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赠从弟》原文及翻译赏析2《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作品介绍《赠从弟司库员外絿》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11首。

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赠从弟是由》刘桢所创作的,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赠从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译文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赠从弟》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赠从弟》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刘桢《赠从弟》(其一、二、三)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刘桢《赠从弟》(其一、二、三)原文、译文及赏析

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刘桢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二)①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释】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có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导读】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

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

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

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

刘桢《赠从弟》

刘桢《赠从弟》

《赠从弟》刘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木性。

[注释]
1.罹: (lí)
[评析]
作者写诗勉励他的堂弟要有松柏一样的品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这是古代的一句格言,这首诗就是由这句格言构思出来的。

诗人想象着那亭亭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在瑟瑟凄凉的谷风中显得那样刚劲和顽强。

山风愈是迅猛激热,松枝也愈显苍劲有力。

到严冬季节,那凛烈的风霜冰雪一齐向青松袭来,它也一样巍然挺立,毫不动摇。

最后,诗人强调指出:那不是因为青松不怕遭受严寒的袭击,而是因为它有足以抗拒冰霜的坚贞的品质。

这首诗,尽管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修饰润色的功夫还嫌少了点,但却显得很有骨气,把诗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表现得异常充分。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东汉刘桢《赠从弟三首》原文及译文

东汉刘桢《赠从弟三首》原文及译文

东汉刘桢《赠从弟三首》原文及译文
其一
原文:赠从弟˙其一
东汉˙刘桢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翻译: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蘋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
这是因为蘋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其二
原文: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译:高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其三
原文:赠从弟˙其三
东汉˙刘桢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⒅?将须圣明君。

翻译: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

我的心不满足,不气馁,奋力地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

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

问我什么时候降临:到了明君临世的时候,我就将万里来归!。

刘祯:赠从弟

刘祯:赠从弟

刘祯:赠从弟导读: 《赠从弟》作者:刘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注释:1、亭亭:耸立的样子。

2、瑟瑟:寒风声。

3、一何:多么4、惨凄:凛冽、严酷。

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翻译: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着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筒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东汉末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汉末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汉末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原文、翻译及注释
题记:
读刘桢的诗,须先了解他的为人。

在建安时代,刘桢是一位很有骨气并有正气的文士。

据《典略》记载,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皆伏”,唯独刘桢“平视”,不肯折节。

曹操恨他“不敬”,差点砍了他的脑袋。

以这样的气骨作诗,其诗自能“挺挺自持”、“高风跨俗”。

原文:
赠从弟·亭亭山上松(其二)
东汉末-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译: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松柏有本性。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选自《建安七子集》卷七(中华书局1989年版)。

从弟,堂弟。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亭亭〕挺拔的样子。

〔一何〕多么。

〔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鉴赏 魏朝 《赠从弟》刘桢的题目

鉴赏 魏朝 《赠从弟》刘桢的题目

鉴赏魏朝《赠从弟》刘桢的题目
魏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魏代文学中,刘桢的“赠从弟”篇目是非常有名的。

本文将对这篇名篇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文学价值。

“赠从弟”是一篇署名刘桢的散文,用幽默而豪迈的文字来表达心中的真情实感,主要内容是送给弟弟的一封信,信中以叙述的方式告知了弟弟要让自己正确自律,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要提高自己,不把自己关在寒酸的屋檐之下,要追求生活的高雅、博大与宏观、要跟随自然而活动。

从文学思路上来看,这封信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爱国情怀,言语多元,既有励志文学的艺术趣味,又有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内容认真而有礼貌、自然而优雅,多处采用对照的文字来强调自然之美的特性,一贯体现出其细腻的情感语言能力,色彩纯正,笔墨细腻,气氛湛然。

而且,这封信本身看似贴心,实质上却是刘桢发出了真挚的鞭策,以谆谆叮咛之态度来提醒弟弟不要懈怠,要有梦想,要自强不息,要勇敢迎接挑战,要追求自己的理想。

“赠从弟”的意义在于发人深省,昭示了自强不息的气概,表明了“君子之道”是必须持之以恒而具体的,更重要的是,刘桢以最忠实的形式传达了自己的信念,勉励教育读者、关注孩子的成长。

总之,刘桢的《赠从弟》不仅有着高深的文学价值,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给我们以宝贵的智慧和灵感,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魏朝文学的独特魅力。

《赠从弟》

《赠从弟》


刘桢(?——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
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
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
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
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
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作者简介
【作者】:
曹植(192年-232年),字 子建,是曹操儿子,生前曾为陈 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 称陈思王。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 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 八斗”的评价。代表作有《洛神 赋》《白马篇》《七哀诗》。
写作背景
自曹丕上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 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 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 之作。本文以白描的手法,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 苦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对下层 人民的深切同情。
新课导入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 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 形成了以“慷慨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 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zhēn)。因 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 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作者简介
文本精读
简评:咏叹家园荒芜,狐兔自由出没于房屋的画 面,侧面烘托出海边贫民生活环境的蛮荒,深化 主题。
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
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
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

赠从弟·其一_刘桢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赠从弟·其一_刘桢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赠从弟·其一_刘桢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赠从弟·其一_刘桢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赠从弟·其一魏晋刘桢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译文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

苹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

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

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苹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

注释从(旧读zòng)弟:堂弟。

泛泛:水流貌。

磷磷:形容石头色彩鲜明。

蘋(pín)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华叶:花与叶。

羞:通“馐”。

嘉客:佳客,贵宾。

懿(yì):美好。

赏析这首诗,咏的是“苹藻”。

苹藻生于幽涧,“托身于清波”,历来被视为洁物,用于祭、享。

此诗咏苹藻,开笔先叙其托身之处的非同凡俗:“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泛泛”叙涧水畅流之状,“磷磷”写水中见石之貌。

读者眼前,顿时出现了一派幽凉、清澈的'涧流。

然后才是苹藻的“出场”:“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在幽涧清流之上,苹藻出落得花叶缤纷,随着微波轻轻荡漾,显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荐宗庙,可以羞(进)嘉客。

”这就是人们用作祭享、进献贵宾的佳品呵!这两句写苹藻的美好风姿,用的是映衬笔法。

读者可以感觉到,其间正有一股喜悦、赞美之情在汩汩流淌。

接着,诗人忽然拄笔而问:“岂无园中葵?”意谓:难道园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吗?回答是深切的赞叹:“懿(美)此出深泽!”但苹藻来自深远的水泽,是更可贵、更能令人赞美的。

这两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扬的笔法:前句举“百菜之主”园葵之珍以压苹藻,是为抑;后句赞苹藻之洁更胜园葵,是为扬。

于问答、抑扬之中,愈加显得苹藻生于幽泽而高洁脱俗的可贵。

以此收束全诗,令人读来余韵袅袅。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赠从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赠从弟》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 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和 追求。诗人如此赞颂松之品格,其用意应该有两个 方面,一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 另外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重点赏析
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是采用的比兴手 法。本诗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 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岂 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最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难道松柏就不怕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 严寒的本性。作品在此处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 法,直接描写了松柏的品格,点明了作品的主题。
《赠从弟》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超多互动!超多素材!总有你喜欢的。为教学插上翅膀!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作者简介
刘桢(?-217),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 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 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 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 《刘公干集》。
作品在写法上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前四 句集中笔墨写松树的外在形象,后四句则重笔描写 松树的内在品格,由表及里地塑造了松树的整体形 象。二是全篇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 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 腰的高贵气节。
诗歌解读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亭:亭挺拔山的上样松子,。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瑟枝瑟一:何形劲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严酷。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赠从弟刘桢其二赏析

赠从弟刘桢其二赏析

赠从弟刘桢其二赏析赠从弟刘桢其二赏析: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

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

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

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

绘影绘声,简洁生动。

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

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

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反复咏歌,却不*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

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

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

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怎样理解背诵刘桢古风《赠从弟》

怎样理解背诵刘桢古风《赠从弟》

怎样理解背诵刘桢古风《赠从弟》
背诵刘桢古风《赠从弟》,在背诵诗词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死记硬背,无论是诗词还是文章,我们需要先理解了文中语句的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逐字逐句的进行熟读背诵。

理解了字词和语句的意思之后,背诵起来不仅仅速度快,背过之后也不容易遗忘。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赏析:
《赠从弟》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

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

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赠从弟》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可是,全诗读来,却是颇觉情深谊长。

诗中刘桢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样一个倔强任性的人,写起诗文来必然不会在文采上雕琢润饰,也不会在感情上过于缠绵,从而使他的诗文具有一种清峻硬朗的风格。
刘桢现存的五言诗只有十几首,然而其中颇多佳作,如《公宴诗》描写月下的西园景色,笔致清新脱俗;《赠徐干》可能作于“不敬被刑”之际,直诉胸臆,羌无故实,然而朴质沉顿,一往清警。《赠从弟》三首也是刘桢诗中极有特色的名作。与其他赠诗之抒情叙事不同,刘桢在这三首诗中分别描写了水中的蘋藻、山上的劲松和徘徊的凤凰,以不断被水流冲洗的蘋藻来比喻从弟品质的洁净,以不畏风霜的劲松来比喻从弟本性的坚贞,以羞与黄雀为群的凤凰来比喻从弟志趣的高远,所用的纯粹是后来齐、梁时咏物诗的手法,开后世咏物诗之先河。
刘桢及其《赠从弟》
建安诗歌,以“梗概而多气”著称,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早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就说:“刘桢卓荦褊人,而文最有气,所得颇经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也有“公干(刘桢字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的话。钟嵘在《诗品》中,对刘桢诗歌的特点有更详细的评论:“魏文学刘桢,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赠从弟》三首颇能表现出刘桢诗“仗气爱奇”、“壮而不悲”的特色。从诗意看来,刘桢这一“从弟”当是个未获人君赏识的隐士,诗人不悲悯其郁郁不得志,也不叙述其身世出处,却写了这三首分别以蘋藻、松及凤凰为描写对象的诗,通过以物喻人的手法从三个角度赞誉这位从弟的品质,兼及他的处境,其构思真是奇而又奇。三诗分咏三物,又于三物中突出某一种可与所赠对象类比的品格而不屑作琐细的镂绘,王夫之誉为“短章有万里之势”,其气魄之宏大亦有足称者。同时,这三首诗也暴露了刘桢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的不足之处,如清人宋长白就曾在其《柳亭诗话》中指出这三首中“岂无园中葵”、“岂不罹凝寒”、“岂不常勤苦”三句在句法上的重复雷同。在同时赠给同一人的二首诗中,竟出现这样彼此类似的句子,确实给人一种粗疏的感觉。陈祚明论其诗“笔气俊逸,善于琢句”。“笔气俊逸”则极是,“善于琢句”却未必焉。
在晋人所著的《典略》、《文士传》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在刘桢与徐干、应玚等人一起任从属于五官中郎将曹丕的五官将文学时,有一次曹丕与诸文学一起喝酒喝得高兴,忽然命夫人甄氏出来拜见诸文学。甄氏受命出拜,座中其他人都离座伏地,不敢仰视,唯独刘桢依然大模大样坐着,平视甄夫人。对这件事,曹丕倒没有介意,其父曹操听说后却很恼怒,以“不敬”之罪将刘桢发配去服劳役。过了一个时期,曹操故意去服役的地方探看他。刘桢当时正在磨一块石头,见曹操近前,他仍头也不抬地箕踞磨石,不动声色。曹操一语双关地问他:“你这块石头怎么样?”他回答说:“我这块石头产自荆山悬崖的顶端,外有五色花纹,内有卞氏宝玉,天生禀坚贞之气,受自然之性,因此磨它不会使它更加莹洁,雕它也不能使它更加美观。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屈曲纡绕而不能伸直。”曹操听了他这一番不屈不挠而又机智巧妙的话,不由哈哈大笑,当场就赦免了他,使他官复原职。后来曹丕也问他:“你为什么要不遵守法令条文呢?”他回答道:“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平庸渺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在的法律过于苛刻细密。”公然指责当时的法律而没有丝毫“认罪”的表现,其顽固不化真可以与石头比美了。他没有因认罪态度不好而罪加一等,反而获得赦免,看来当时的法网毕竟还是相当宽疏的。
中国古代衡文,很注意作者性格与作品风格的联系。谢灵运将刘桢诗文特点归因于他是“卓荦褊人”,刘勰也将他为人“气褊”作为他诗文“言壮而情骇”的原由。所谓“褊”,在这里指性急,亦即任性使气的意思。从史传中所记载的刘桢平视甄氏以及在因此获罪后仍然略不屈服的故事中,颇能表现出他倔强梗直、任性使气的性格。
前面已经提到,这三首诗可以视为咏物诗之先声。正因为是先声,故若纯以咏物诗衡量它们,应当说是有所不足的。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之末,对咏物诗有一段极出色的评论。他认为,咏物诗若“征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只有“即物达情”,既贴切所咏之物,而又“句皆有意”,才“如九转还丹,仙胎自孕”达到点铁成金的境界。他又以佛家“现量”(心识所量之境悉现于前)、“比量”(所量之境不现于前,比于己知者而知之)、“非量”(似现似比,量之有谬误者)等“三量”作为比方,说:“唯‘现量’发光,为依佛性;‘比量’稍有不审便入‘非量’;况直从‘非量’,中施朱而赤,施粉而白,勺水洗之,无盐之色败露无余,明眼人岂为所欺耶?”以这一标准来衡量《赠从弟》三首,虽非“非量”,亦犹为“比量”,而未臻最上乘的“现量”境界。因为这三首诗比喻之意太显露,对所咏之物的描写也太空疏。但作为咏物诗之先声,这三首诗在中国诗史中自有其不可抹煞的地位。
第一首描写蘋藻。首二句先铺叙蘋藻的生长环境;三四句点出蘋藻,并对它美好的外形略作描绘;五六句写人们对蘋藻的重视;七八句以园葵衬托,突出蘋藻受到重视是因为出自深泽不易采集的缘故。第二首描写松树。前四句以松、风对写,突出松树之不畏阻挠;五六句在风外又添出冰霜,点醒松树之端直不挠,正气凛然;七八句将松树之不畏风寒归因于它的“本性”端正。第三首描写凤凰。首二句表明其居处之清高,中四句强调凤凰因羞与黄雀为伍宁愿不辞勤苦地奋翅高飞。七八句以期待圣明君主作为收束。
刘桢的三首《赠从弟》诗是这样的: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嵘对刘桢诗歌的评价已经非常高了,只是认为它们在辞句的雕琢润饰上略有不足,以至于显得“气过其文”,然而清人陈祚明仍以为“此言未允”,认为刘桢诗在修辞和骨气上都尽善尽美。他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论述道:“公干诗笔气俊逸,古而有韵。比汉多姿,多姿故近;比晋有气,有气故高。如翠峰插空,高云曳壁,秀而不近。本无浩荡之势,颇饶顾盼之姿。”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气”,是很难用现代文论中源出西方的术语来解释的。在用以评论诗文时,它与“气势”的意思相近,故有气势充沛、风格雄壮的意思。因此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公干气胜,仲宣情胜,皆有陈思之一体。后世诗率不越此两宗。”而在另一处又说:“刘公干、左太冲诗,壮而不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文的“气”与风格上的“壮”,“情”与风格上的“悲”,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刘桢诗以气胜,故壮而不悲;王粲诗以情胜,故悲而不壮;曹植诗气、情皆胜,故兼有悲、壮二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