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大纲政治(课后达标训练)哲学常识第二单元辩证法第三课时按客观规律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总复习大纲政治(课后达标训练):哲学常识第二单元 辩证法第三课时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一、选择题
1.气候变化对动物习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反映到遗传上,从而改变动物的基因和进化方向,这一事实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②事物的运动和静止依赖于人的意识③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④事物的运动既是永恒的又是有条件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2.克罗地亚一位生物学家去年在《环球时报》上载文说,北京绿化有缺陷,人工的东西搞得太多,野生的太少;光污染严重,夜间到处灯火辉煌,浪费能源,释放有害气体,还影响动植物生长,鸟类、昆虫和植物都有生物钟,有其自然的生长规律,人类应当尽量少干扰它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是因为()
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②客观规律始终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③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④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改变规律
A.②③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A
3.规律不是深不可测的人们完全可以认识它、把握它。
政党执政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政党内部关系和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等方面。
这说明()
A.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规律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B.把握了事物的现象,也就把握了事物运动的规律
C.规律与规律发生作用的现象是有严格区别的
D.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
答案: A
4.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这表明()
A.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C.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深化、发展
答案: A
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全球正处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期,包括极端暴风雪和冷冻灾害的频繁袭击。
而人类活动则应为全球变暖负90%的责任。
这说明()
①意识的能动性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②人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人类活动影响着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D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天”。
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公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质变成燃料粉尘、烟雾和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
据此回答6~7题。
6.“杞人”之所以被人们嘲笑,是因为他错在不懂得()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答案: D
7.我们如果想让子孙后代不再“忧天”,就必须()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科学发展观
C.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D.按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答案: B
有关专家指出,气象干旱是客观因素,但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当开发矿产资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土地石漠化,生态水文地质环境受损,水利水保工程匮乏以致年久失修,是大灾发生的几大诱因。
据此回答穿8~10题。
8.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事物运动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B.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人为活动的结果
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人们只能适应自然,不能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
答案: A
9.干旱是客观的自然事件,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得以缓解或减少其危害。
这说明()
A.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联系状态
B.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和消灭
C.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答案: C
10.面对当前的旱情,政府气象部门通过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适当地促进了自然降雨,在极度干旱的地区有缓
解作用。
但人工降雨只能影响局部的天气,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地区整体干旱的情况,人工干预的力度还有其不足之处。
这说明()
①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②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归根结底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③有益的客观规律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④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巨大的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11.李白在诗中写道:“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其中包含的主要哲理是()
A.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自然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答案: C
12.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的灾难突如其来。
事故反映出王家岭煤矿目前存在一些问题,按照规定应当先探水然后再掘进,但是探水工作没有做到位,在施工过程中,安全责任及工作面施工组织有问题。
这说明() A.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B.认识客观规律是利用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C.人们可以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
D.人们还未认识规律的时候,其行为是盲目的
答案: A
13.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枯矣。
下列选项中与上述典故蕴涵同一哲理的是()
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按图索骥
C.削足适履D.刻舟求剑
答案: A
14.2010年春天,面对西南干旱,我国多次实施人工增雨。
而人工增雨,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能实施。
而适当的条件指的是云层、水汽达到降雨条件。
这说明()
A.人们创造规律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属性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C.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D.规律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答案: D
15.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
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6.实现绿色现代化,是中国现实条件下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是符合人类、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规律,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确保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1)绿色现代化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反映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2)绿色现代化符合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要按规律办事的道理。
(3)协调发展也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7.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的召开,实施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渐成大家达成共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某校高三(2)班同学商定以“气候变化引关注,低碳生活成时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解读生活同学们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国
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1)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参与讨论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进一步发现,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国内很多企业纷纷开展新能源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不断探索节能减排新途径。
(2)有同学认为,“实施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就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请你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
(2)①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实施节能减排、走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上述观点有合理性。
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上述观点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