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政治格局

合集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过程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 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出台“马歇尔计 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北约”,遏 制苏联,称霸世界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资本 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和平与动荡共存 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宗 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国际争端

表现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 号,向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 2.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 成严重威胁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 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两 极格局
影响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1 2
原因: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
表现:自20世纪 80年代后期,东欧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原因: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倡导以“人道的民主的
军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949年德国东部和西部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先后成立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为界划朝鲜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 1962年苏联冒险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苏关系紧张,最终苏联 从 古巴撤回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和转变。

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探究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旨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其安全理事会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力。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制和支持。

二、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冷战局势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的核心。

冷战的爆发导致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展开角力,形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面貌。

三、非洲、亚洲、拉美国家的解放运动战后,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进行解放运动,寻求独立和发展。

这些国家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

这一时期,亚非国家集团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将世界政治格局推向多极化的方向。

四、苏联解体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苏联解体成为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重大事件。

苏联崩溃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在世界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五、全球化与新兴大国的崛起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些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在重塑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治理结构的逐渐调整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征。

六、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的威胁近年来,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东地区的冲突、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世界政治局势愈发复杂和紧张。

结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许多转变和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 )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 )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
( )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形成了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冷战(1945~1991年)的开启,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成为了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概称;这一体系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所谓雅尔塔体系就是雅尔塔会议上所确立的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和秩序,该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前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

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1。

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的一场战争,既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也对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政治格局变迁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法西斯德国及其同盟国的失败导致了战后的冷战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导力量。

美国提出了“洛克希德主义”,并与苏联陷入对立,两个大国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除此之外,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衰落使得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经济格局重构二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战争使得大量生产力转向军事需求,加速了战争产业的发展。

随着战争结束,世界进入了重建和恢复阶段,战后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全球贸易的增长。

美国成为主导全球经济的国家,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重建提供了巨额援助,加速了欧洲的经济崛起。

此外,二战也促进了科技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科技产业和创新。

三、文化合璧二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场全球冲突,二战涉及了多个国家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使得文化的多元性进一步凸显。

艺术家们纷纷通过文学、电影、音乐等形式来表达他们的观点,二战成为许多文化作品的重要题材。

此外,战争还促进了社会风尚的转变,女性参与工作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加,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这种影响在战后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进一步加强。

四、国际秩序的建立二战后,国际社会意识到了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来维护国际安全和合作成为当务之急。

大规模的战争使得诸多国家感到了战争的浩劫和痛苦,因此联合国应运而生。

联合国成为国际合作与对话的重要平台,为国际冲突解决和全球协作提供了基础。

此外,被战争摧毁的国家也通过多边合作和互助来实现重建和发展。

五、思想的深化与人权意识的普及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和恶果让人们意识到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二战后思想家们开始深入探讨战争的本质,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避免战争和维护和平的理念。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 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 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 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 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 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战后的政治格局

二战后的政治格局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 ----1.原因: 欧盟)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政治因素: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关键因素:法德宿敌的和解;
4、冷战的表现:
美国为达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具体采取了那些措施? 苏联又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
领域 政治 经济
政策措施 美国
杜鲁门主义
(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苏联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军事
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沙条约组织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 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此即“杜鲁门主义”。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 以发起冷战,它的目的是什么? 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进而向全世界扩张。
材料一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 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 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 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经济发展的需要;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 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 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政治因素: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军事: 北约建立 1949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过程 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冷战”信号 2、美在欧洲全面推行“冷战” 3、苏联应对措施 1)政治: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经互会成立 1949 3)军事:华约组织建立 1955 —与北约对立,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高考考点:
•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单元线索:
• 由欧洲国家主导的单极世界,向以美苏为首 的两极格局,再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 系日趋民主化。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背景 美苏实力超群 1、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普遍衰落 1)西欧: 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称霸全球战略 2)美国: 政治军事大国,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3)苏联: 2、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意识形态:美:资~―苏:社~)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欧共体 欧盟) 1、原因 1)根本:恢复发展经济 2)政治:摆脱美控制和苏威胁 3)思想:欧洲共同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4)关键:法德和解 煤钢、经济、原子能共同体1967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形成:
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 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 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东 欧 剧 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布热津斯 布热津斯
三维国际象棋盘” ◆ “三维国际象棋盘”
---约瑟夫 奈 约瑟夫·奈 约瑟夫
单极----多极结构论” 由一个全球性超 多极结构论” ◆ “单极 多极结构论 级大国和多个地区性大国构成的世界。 级大国和多个地区性大国构成的世界。
---亨廷顿 亨廷顿
什么是“极”?两极之“极”和多极之“极”含义是否 什么是“ 两极之“ 和多极之“ 相同? 相同?
冷战” 冷战 杜鲁门主义1947 ——“冷战”正式开始 杜鲁门主义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 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 的征服企图。 的征服企图。我相信我们 必须协助自由国家人民依 照其自己的方式, 照其自己的方式,造成本 身的命运。 身的命运。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 .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 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 .冷战结束后, 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 .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 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 多极世界” .从某些维度看, 单极世界” 都 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非多极化格局
年广东历史25)约瑟夫•奈教授 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 年指出, (2009年广东历史 )约瑟夫 奈教授 年广东历史 年指出 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 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 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 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 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 ),力量非 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 常分散。 常分散。下列表述同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血战,给全球政治局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点,并分析其对全球政治的深远影响。

一、全球政治格局的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旧有大国崩溃,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超级大国。

随后东西方两极围绕美苏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冷战。

美国作为战后世界的胜利者,其世界地位大幅提升。

通过对日本和德国的战胜,美国成为当时唯一具备核武器的国家,并在战后掌握了全球经济主导权。

此外,美国还发起了马歇尔计划来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

苏联作为欧洲东部的霸主,从德国解放出大片领土并取得东欧国家的支持,使其地盘大幅扩张。

苏联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集团,与美国形成了全球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

二、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个国家的主权得到了名存实亡的考验。

通过历史上首次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国际社会尝试建立一种全球治理机制,并制定了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法规。

联合国成为了国家间进行多边合作与协商的重要平台,但也面临着全球治理的困境。

一方面,超级大国的竞争导致了安全理事会的僵局,使得联合国难以发挥其独立和中立的作用;另一方面,历史上一直存在的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之间的差异也制约了全球治理的进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个殖民地纷纷独立,国家主权问题成为了全球政治的重要议题。

在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美苏通过支持不同的独立运动来影响各个殖民地的独立进程。

这种国家主权的重塑对全球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全球经济与国际贸易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在短期内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战后的欧洲迅速恢复经济,并通过联合国等组织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国际贸易体系。

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经济恢复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促使了欧洲经济复苏。

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与经济有关的冲突。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使之成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力也得到扩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政治力量的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北约的建立等,是形成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标志,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一,苏联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二,西欧,日本独立倾向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他们强烈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第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亚非拉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转向关系缓和,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强,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国家反帝反殖民,反霸的斗争进入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纲领,并开始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第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继续以高于美国和西欧的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历程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战争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别从国际政治格局和历程两方面来探讨二战后的国际政治。

一、国际政治格局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分为两极和多极。

1、两极格局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了全世界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

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都非常强大,而苏联则在军事和政治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美国和苏联分别带领着西方和东方两个阵营,构成了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

2、多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欧盟、中国和日本等强国崛起,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各个国家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程度不断提高。

二、历程二战结束后,历经了很长时间的恢复和重建。

1、战后恢复和重建二战后的欧洲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为了重建战争中受到了极大创伤的国家,各国采用了大规模的重建计划。

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为欧洲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帮助欧洲国家重建国家基础设施和经济体系。

2、冷战的爆发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加剧。

美国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苏联则坚定地实行共产主义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的分歧逐渐变得难以调和。

1947年,美国的杜鲁门总统发表了“杜鲁门主义”,明确表示要对抗苏联的扩张,推动西方阵营的统一,这种状况持续了整整四十年,称为冷战时期。

3、全球化与多极化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成为了一个趋势。

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程度不断提高,国际政治格局也因此变得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经济和紧密联系,出现了一个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多极格局。

4、后冷战时期1989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冷战结束了。

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深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到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③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④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2、“冷战”的兴起(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表现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经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1949年初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军事:为进一步加强对西欧政治军事控制,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历史影响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②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总之,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大局稳定小波浪不断。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②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②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的地位提升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二战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主要以美苏两强对峙为特征,形成了冷战格局。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苏联则成为了美国的对手。

这一变化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中国的地位提升抗日战争胜利让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中国的地位从一个被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提升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在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此外,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也得到了肯定,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三、对世界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对亚洲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其次,中国的崛起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崛起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的崛起还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地位提升,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国际安全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将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国争霸的产物,在雅 尔塔会议上,作为战胜国的几大国就世界 利益重新进行了划分。在这次会议上,以 美苏两强将天下可以说是一分为二,在全 球,划分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这可 以举个例子,最为典型的是德国的一分为 二(东德和西德),中国的外蒙古被苏联 通过不合法手段划了出去。可见中国作为 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也被苏联在背 后捅了一刀。所以,这次会议,说句实话, 还是列强的会议,分赃会议。
体系解体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 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 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 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 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 塔体系完全瓦解。
体系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 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 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 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 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 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 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 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 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 成了不利的影响。 Nhomakorabea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 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 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 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 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 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 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 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 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 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 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

二战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改变了原本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一种新的世界格局的悄然形成,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最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总的演变过程是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

法西斯德国、日本成为战败国,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的政治中心地位基本丧失。

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

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因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逐渐增长,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和苏联两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由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对立加剧,两国由战时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随着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

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苏联饱受战争破坏之后,独创性地开启了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的经济规模迅速膨胀,并直指美国的霸权地位。

1949年4月4日,美、加、英、法等12个西方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即“北约”。

1955年5月14日,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正式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华约”。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从二战之后到1990年苏联解体为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成为世界世界形态的主要存在形式,即我们所说的冷战。

核心内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核心内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整理课件
美苏相对均势
两极中孕育多极
整理课件
多极化趋势增强
一、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
1、原因: ⑴二战后,西欧实力削弱,欧洲政治中心地位基本丧失 ⑵美国经济、军事势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⑶苏联政治、军事实力逐渐增长,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与美国 相抗衡的国家 ⑷法西斯被消灭,美苏两国失去合作的基础 ⑸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和 对立加剧
整理课件
2、事件:
⑴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关系演变为对抗关系
⑵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核心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 格局的初步形成
⑶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实 施
⑷1949年北约组织和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两极格局最终 形成
3、影响: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彼此 势均力敌,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2、表现:美苏两国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与美 国差距缩小,政治上离心倾向不断加强;中国国际地 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增强。
3、主要影响: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彼此相互竞争、相互制 约,有利于世界的安全、整理稳课件定和发展
1、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 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这个 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 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 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整理课件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多极化趋 势开始出现
1、原因:
⑴美国霸权地位严重动摇
⑵苏联霸权地位受经济困难而受到影响
⑶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之后,各国疲惫,大战给各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给人民带来的心里的创伤不可估量。

各国争先投入到了发展国内经济从建国家的浪潮中,然而世界的政治格局有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在二战末期才投入到了战争中,而且大部分战场都是在太平洋海域上,这对美国的经济,国力影响较小,相对站前,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经济和军事均有所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这也是美国取得今天世家超级国家的基础。

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无法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支持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援助。

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被后来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

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

(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这就是历史上的“杜鲁门事件”它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即冷战的开始。

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在经济上,美国推行了马歇尔计划,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

由于杜鲁门事件的爆发,美苏走向冷战,美国希望通过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拉拢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的西欧国家。

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繁荣。

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马歇尔计划引导催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并未起到这一作用——事实上欧洲经济联合体(“欧洲经济联合体”(OEEC)为后来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前身)的实际活动从未有超出过经济领域。

同时,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

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

尽管一些国家(如法国)的政权起初投向美国阵营的行为引起了该国共产党的强烈不满,不过当随后到来的马歇尔计划实施并显现出其作用之后,西欧共产党的势力便迅速衰弱,其影响力已经不可与先前相比。

由马歇尔计划催生的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巩固并推进了北大西洋同盟,并使之持续到冷战终结。

同时东欧国家拒绝参与该计划,被认为是宣告战后欧洲分裂的最重要的征兆之一。

因此有学者认为,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

在二战中苏联的欧洲部分在战争中遭受了与其他欧洲参战国一样严重的破坏,但是她的亚洲部分却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反而借战争的机会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苏联还向其势力范围内的前轴心国索取了大量战争赔款。

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东德被迫支付了大笔赔款,其中尤以东德的赔款数量最多。

这些国家同时还要为苏联提供大量原料和工业品。

这些赔偿为苏联带来的收益绝不亚于那些参与马歇尔计划的国家从计划中获得的利益。

由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没有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苏联为了抗衡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但相比其他在马歇尔计划中受益的西欧国家,东欧的经济恢复速度明显要慢上很多。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战争中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不过在从美国国会到普通民众,对于日本远没有像他们对欧洲那么有同情心。

而且对美国来说,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太大战略和经济上的价值。

因此美国没有针对日本制定任何大规模的重建计划,而日本在1950年之前的经济恢复也比较缓慢。

然而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日本马上成为了联合国军军事行动的主要基地以及各种产品的重要来源。

众所周知的丰田汽车(Toyota)便是一个典型。

在1950年6月,丰田的卡车产量总共只有300辆,几乎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

而战争的头一个月,他们就接到了超过5000辆的军事订单,这直接使丰田公司起死回生。

在朝鲜战争三年里,日本获得的注入资金远远多于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国家获得的经济援助。

美苏冷战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确立了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

但是战后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试图倚仗经济军事实力独霸世界。

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以及在二战中各国试了被消减,无力再发动一次巨大的战争。

美苏争霸采取了冷战的方式,虽然表面上来说没有战争的硝烟,但暗地里两国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攀比,不同形式的斗争。

这其中最令人生畏的是军备竞赛,双方囤集了足以让对方毁灭成百上千次的核弹头,并将核弹的打击范围扩大到太空空间。

双方无时无刻不在策划实施着针对对方的间谍活动。

太空竞赛的唯一积极后果是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苏联人首次在太空航行(极大的打击了美国人的优越感,让美国人为之震惊,加速了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美国人则抢得了登月的先机。

为了完成人类航天这一伟大的事业。

双方都不断地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发展应用。

战争改变了军事联盟的格局。

美国人与西欧国家组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而作为对抗,苏联人则将大多数东欧国家集结在一起,共同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共同防御性实体。

这两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遭受攻击,则视为对整个组织的挑衅,该组织的所有成员国将立刻针对挑战国,发动最严厉的反击。

尽管美苏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战争从未爆发,但有数次战争已弓在弦上,一触即发。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软禁了当时正在黑海畔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

虽然戈尔巴乔夫在政变结束后恢复了职务,但联盟中央已经无法控制在平息政变的过程中大大加强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势力。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共产主义在苏联遭到彻底失败——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前,不少前共产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已纷纷相继抛弃它们的信仰。

昔日的华约早已无处寻觅,而北约则一直活跃至今,并吸纳了不少前苏联阵营的成员国加入其中。

在长达44年的美苏争霸的时间里,美苏争霸,不仅严重的威胁世界的和平,给两国带来沉重的负担,进而也也影响到了世界的局势。

而美苏争霸的的实质是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展开的一系列冲突与斗争。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头号国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战后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彻底让位于美国,在美苏争霸之后美国真正成为世界的超级国家,而欧洲各国的经济也进步神速,亚洲国家中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也迅速的发展。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态势。

注:本文部分史料引自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