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国文的经验》汇编

合集下载

《我学国文的经验》

《我学国文的经验》

二、文本赏析

2、通过读书培养健全的人生观。 ‚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 ‚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 ‚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总结:这些才是学好“国文”的根本。而这些 又都离不开“多看书”,舍此别无捷径。
三、艺术特点




(一)文体迂回 1、行文过程迂回。 无经验-经验不足为训-可当故事讲-读经无获读小说觉国文之趣-读翻译作品奠定国文根基读书之道在于多读杂书-读书的根本在于培养 健全人生观。 2、内容迂回 第一段欲扬先抑。
二、文本赏析





(二)对自己的国文经验先抑后扬,引起读者 阅读兴趣。 1、抑: ‚因为我不但不曾研究过国文,并且也没有好 好地学过‛ 。 ‚我于怎样学国文的上面就压根儿没有经验‛。 ‚我所有的经验是如此的不规则,不足为训的, 这种经验在实际上是误人不浅‛ 。
二、文本赏析

2、扬: ‚当作故事讲也有点意思‛ ‚似乎略有浪漫的趣味‛
关于读书的经验





蔡元培 我的读书经验 陈 垣 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 郭沫若 我的读书经验 附:郭沫若推荐的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 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 茅 盾 爱读的书 孙福熙 我的不读书的经验 丰子恺 我的苦学经验
一、作家简介



理论文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 龙集》、《谈虎集》、《看云集》、《知堂文 集》。 诗集《过去的生命》

每段段落大意? 第二段分四个层次,如何分,每个层次写什么?
二、文本赏析

(一)文章相关介绍 此文是1926年应杂志之约所作,先收入《谈 虎集》(1928),后又收入《知堂文集》 (1933)。本文在《知堂文集》中排在第三, 是作者作为“过去的生命”的重要一环之记录, 留与世人的。

我学国文的经验

我学国文的经验

周璟馨
周璟馨(现名:周景 欣),鲁迅曾孙女, 1985年生。在台北长大, 毕业于太晚淡江大学资 产传播学 。 曾参加综艺 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 猜》“人不可貌相”环 节中的照片, 网友们对周璟馨的靓丽 外表十分惊叹,有浙江 风骨,眉毛很像曾祖。
周作人
1、人物简介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 年5月6日)原名櫆寿,字星杓, 号知堂、是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 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历任国立 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新文学系 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运动中是 《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 任“新潮社”主任编辑。“五四运 动”之后,与郑振铎、沈雁冰、叶 绍钧、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文学 研究会”;并与鲁迅、林语堂、孙 伏园等创办《语丝》周刊,任主编 和主要撰稿人。
黑河学院大学语文
• 2.“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来的”,理解国文, 只有“多看书”。你怎样看这位文章家的“经 验”? • 提示:小说多具有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入 胜、异想纷呈之致,对青少年吸引力大。借助读 小说,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中国语文的基础,识 得汉语文的趣味,不知不觉之间受到文章阅读和 写作的训练。
我学国文的经验
教学重点: 国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 教学难点:阅读与文化素养
读书、文化、学习
一、文化断层说
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矛盾
艺术化与政治化的冲突
读书、生活、新知
一、没有文本阅读的学习都是伪学习 (一)知识点的背诵只是应试教育 (二)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的巨大差别 二、文学阅读对健全人格的益处 (一)文学传递真实 (二)文学传递善良 (三)文学传递美
第三节 阅读与当代文学史的学习

结合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围绕“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结合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围绕“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结合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围绕“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

所以教师必须利用丰厚的语言修养,把语文教成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发挥汉语音乐性强和青少年设记能力强的两大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使千古流传的书面语言材料谐于唇吻,设记在心,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

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

周作人先生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说:“我的国文都是看小说来的。

”一个“看”字正说出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

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

”所以,我们就是要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趣味最有魅力,最让人心旷神怡又最为简单易学的学科。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几乎都是文学作品,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我们不必舍本求末(须知课文所选作品皆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那么在这些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教学大纲中特别提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确是一语中的。

培养语感也许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古人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金元好问《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读”,读出“语感”,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形成也就不值得怀疑了。

具体地来说: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诵读的主动权。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课堂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相信学生用他的年龄特点去阅读,感知作品的能力。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先入为主地塞给学生,这样会很大程度地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学国文的经验

我学国文的经验

第二,是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以人的道德为 本”,以此来观察、研究、反映社会和人生的文学。 人道主义是哲学基础。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 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 主义。”“就是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 便须先使自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充分肯定人自身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力。
“郁达夫在论及“五四”散文时曾说:“宇宙之大, 苍蝇之微皆可以入文”,这是足以说明那个时代作 家创作题材的自由与广阔的。 “苍蝇之微”自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但也可以看 做是实指,周作人这篇《苍蝇》即是一例。因此人 们在评述“五四”散文时,大概都要提到周作人这 篇短文。批评家阿英甚至将《苍蝇》的发表作为周 作人散文创作(以致整个现代散文创作)发生根本 转折的标志。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苍蝇》 作为周作人提倡的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美文”的 范本,在当时以及以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 事实。 ”
提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否定文学功利

三、置身“十字街头的塔里”
“十字街头”:对现实的关注
“塔里”:自我封闭于艺术的“象牙塔” 两种倾向的交织——周作人经常以叛徒与隐士自居。叛徒是指 与旧社会、旧文化、旧传统、旧思想的叛逆者;而隐士则是指 回避社会矛盾、追求闲适生活的人。
“叛徒” 与 “隐 士”
兴起和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5日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青年杂志》 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 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担任《新青年》的编 辑或主要撰稿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左翼 的主要倡导者。
1917年1月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 学改良刍议》。 1917年2月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文学革命论》。

第四课 《我学国文的经验》

第四课 《我学国文的经验》

三、文本分析
❖ 结束语,再次强调其学习国文的经验:
“多看书”
❖ 态度:
“小说,曲,诗词,文,各种; 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 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以不看”。
三、文本分析
❖ 结束语,再次强调其学习国文的经验: ❖ 更重要的读书目的:
“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 “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 “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学好“国文”的根本
三、文本分析
❖这经验“当作故事讲也有点意思”,且还“似 乎略有浪漫的趣味”——引发读者兴趣。
❖ 目的:
❖强调其与“语文进阶”、“读书方法”、“写 作秘诀”之类读物区分;
❖欲扬先抑,卖个关子,引起人们阅读兴致。
三、文本分析
❖ 2、文章特点: B.迂曲中有趣味 ❖有趣味、有“嚼头”,话里有话,不是一览无 余,经得起回味
三、文本分析
❖ 用其个体经历,串起国文进步之阶: ❖ 由断字而识文,从白话到文言,经读
懂到知趣味。 ❖ 借助读小说,轻松愉快地获得中国语
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的趣味。
三、文本分析
❖ 作者“从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 故事
❖ 读翻译作品:严译学术著作,林译西 洋小说,梁译政治小说、教育小说
❖ “除了读新小说以外别无什么可以说 是国文的修养”
外史》)
三、文本分析
“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为 这能使人思路通顺”,
又正中取曲,斜出一笔,祖 父让人忍俊的一面:
投缘最是《西游记》,逢人 便说八戒猪。
三、文本分析
❖ 小说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异想纷呈,对少年吸引力很大。
❖ 借助读小说,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中 国语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的趣味, 不知不觉之间获得文章阅读和写作的 训练。

我学国文的经验

我学国文的经验

我学国文的经验在我学习国文的经验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国文的魅力和重要性。

国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开拓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审美观。

通过学习国文,我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还加深了我对文化的理解。

国文课程的学习为我提供了广泛的阅读材料。

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也学会了欣赏古代文学的艺术之美。

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深刻的哲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阅读材料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国文课程的学习让我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在国文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文学作品,还学习了如何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经常给我们布置写作作业,让我们通过写作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些写作练习,我逐渐掌握了如何组织思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这些写作练习不仅提高了我的写作技巧,也增强了我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国文课程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了解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表面的知识,而是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仅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

总的来说,我学习国文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通过学习国文,我提高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增强了我的思维能力,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国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它让我们在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思想的深度和丰富性。

我相信,通过继续学习国文,我将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能够更好地与世界交流和沟通。

国文的学习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国文的力量去开启更广阔的世界!。

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

我学国文的经验-周作人

二、文本分析
结束语,再次强调其学习国文的经验:
• “多看书”
态度:
• “小说,曲,诗词,文,各种; • 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 • 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以不看”。
二、文本分析
更重要的读书目的: • “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 • “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 • “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学好“国文”的根本
三、思考与讨论
1、作者屡次说自己“没有经验”,讲的无 非是“老生常谈”,他真的是认为他所 讲的“无足道哉”吗?请加以解析。
2、“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来的”,理解 国文,只有“多看书”。你怎样看这位 文章家的“经验”?
3、题为“经验”,作者却以大半篇幅讲了 许多有趣的经历和故事,这样的写法是 不经意的吗?其效果如何?
二、文本分析
• “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 为这能使人思路通顺”,
• 又正中取曲,斜出一笔, 祖父让人忍俊的一面: 投缘最是《西游记》,逢 人便说八戒猪。
二、文本分析
小说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 入胜、异想纷呈,对少年吸引力 很大。
借助读小说,可以轻松愉快地获 得中国语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 的趣味,不知不觉之间获得文章 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周作人的美文多收在他的散文集《雨天 的书》《自己的园地》《永日集》《谈 龙集》《谈虎集》《泽泻集》等中。
创作“闲适”散文的背景
第一,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历史进入20年代。 这时经过“五四”风暴洗礼的中国大地进入了思想烦闷 和迷茫的时代,即“五四”落潮期,许多曾是新文化运 动的勇士从“五四”的漩涡中退下来,陷进极大的痛苦 和矛盾中,周作人也不例外。周作人的矛盾主要是: (1)在政治态度上,是继续做战士还是做隐士。 (2)在文学观上,对艺术是独立的还是“文以载道”感到 矛盾,既反对“文以载道”,“但自己总做不出一篇为 文章的文章”。

我学国文的经验原文电子版

我学国文的经验原文电子版

我学国文的经验原文电子版我到现在做起国文教员来,这实在在我自己也觉得有点古怪的,因为我不但不曾研究过国文,并且也没有好好地学过。

平常做教员的总不外这两种办法,或是把自己的赅博的学识倾倒出来,或是把经验有得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但是我于这两者都有点够不上。

我于怎样学国文的上面就压根儿没有经验,我所有的经验是如此的不规则,不足为训的,这种经验在实际上是误人不浅,不过当作故事讲也有点意思,似乎略有浪漫的趣味,所以就写他出来,送给《孔德月刊》的编辑,聊以塞责:收稿的期限已到,只有这一天了,真正连想另找一个题目的工夫都没有了,下回要写,非得早早动手不可,要紧要紧。

乡间的规矩,小孩到了六岁要去上学,我大约也是这时候上学的。

是日,上午,衣冠,提一腰鼓式的灯笼,上书“状元及第”等字样,挂生葱一根,意取“聪明”之兆,拜“孔夫子”而上课,先生必须是秀才以上,功课则口授《鉴略》起首两句,并对一课,曰“元”对“相”,即放学。

此乃一种仪式,至于正式读书,则迟一二年不等。

我自己是哪一年起头读的,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从过的先生都是本家,最早的一个号叫花塍,是老秀才,他是吸鸦片烟的,终日躺在榻上,我无论如何总记不起他的站立着的印象。

第二个号子京,做的怪文章,有一句试帖诗云,“梅开泥欲死”,很是神秘,后来终以疯狂自杀了。

第三个的名字可以不说,他是以杀尽革命党为职志的,言行暴厉的人,光复的那年,他在街上走,听得人家奔走叫喊“革命党进城了!”立刻脚软了,再也站不起来,经街坊抬他回去,以前应考,出榜时见自己的前一号(坐号)的人录取了,就大怒,回家把院子里的一株小桂花都拔了起来。

但是从这三位先生我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到了十一岁时往三味书屋去附读,那才是正式读书的起头。

所读的书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是一本“上中”,即《中庸》的上半本,大约从“无忧者其唯文王乎”左近读起。

书房里的功课是上午背书上书,读生书六十遍,写字;下午读书六十遍,傍晚不对课,讲唐诗一首。

国学经验交流材料

国学经验交流材料

国学经验交流材料国学经验交流一、序言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于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是一位热爱国学的学生,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下面将就这些经验进行交流。

二、悟道于经典国学的核心在于经典,我从小就爱读经典,从《论语》到《史记》,从《道德经》到《红楼梦》,每一本经典都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经典,我感受到了它们对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道德经》教导我们要以无为而治,懂得守身修德;《论语》让我明白做人要有道德操守,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

通过这些经典,我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三、实践于传统礼仪国学强调传统礼仪的重要性,我认识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

所以,我积极参与各种仪式和活动,锻炼自己的礼仪修养。

例如,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家人都会组织一场家庭聚会,我们会穿上中式礼服,在传统的餐桌上品尝传统美食,一边边听长辈们传授国学知识,一边享受着温馨的氛围。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礼仪的美妙之处,也增强了对国学的理解和热爱。

四、品德于传统故事国学的故事给予了我许多关于品德和美德的启示。

例如,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懂得感恩的心态和言行;《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教会了我珍惜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国学故事,我明白了美德和品德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并且意识到自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

五、借用于现实生活国学并不仅仅是一种课本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我努力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处理事情时,我尽量做到有理有节,克制情绪;在与他人交流时,我尊重对方的感受,注重言辞的礼貌。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国学思想的力量和影响力。

国学精神为我的生活提供了指引,使我不断进步,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六、总结国学经验的交流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学的丰富内涵和教育意义。

我学国文的经验

我学国文的经验

“散文就是文学中的散步,因为它最平常、 最自然,也因为都会。散步散到被认为炉 火纯青的地步就变得非常困难—除非那人 的步态丝毫也不造作和摹仿别人,而且在 简单的散步中便可显示出深厚的训练。”
1、朴淡源自真诚
“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 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 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可以算是例外,无妨 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 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 里去,反正与我没关系,因为二十年来,不曾看电 影。”
周作人(1885~1967)
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一、生平
1885年1月16日,周作人出生于浙江绍兴一 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鲁迅之二弟。原名周 櫆(kui)寿,后改名作人,字启明(又作 岂明),起孟,号知堂。
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建筑,后来走 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911年回国,曾就职于浙江省教育司, 浙江第五中学教员。 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 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北京 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 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 的散文。 1922年7月起兼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 1923年第一部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问世。
三、文本分析
①讲三位本家先生的有趣故事: • 吸鸦片烟、终日卧榻的老秀才, • 做神秘怪诗、因疯自杀的子京, • 言行暴厉而实际怯懦的“反革命”。
三、文本分析
②述读经,“所读之经于我毫无益 处”, 谈此题时抻出一笔谈论彼题 反话正说
三、文本分析
③讲随祖父读书故事。

语文课后习题

语文课后习题

语文课后习题《我学国文的经验》1.作者屡次说自己“没有经验”,讲的无非是“老生常谈”,他真的是认为他所讲的“无足道哉”么?请加以解析。

答:当然不是,因为他的经验不同于通常流行意见,表面看来无甚高论,不足为奇,细加揣摩,颇具深意,关键是要“磨练出一种精神的趣味,要“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最终要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这些才是学好国文的根本。

2.“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来的”,理解国文,只有“多看书”。

你怎样看这位文章家的“经验”?答:小说多具有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异想纷呈之致对青少年吸引力大。

借助阅读小说,可以轻松愉快地获得中国语文的基础,识得汉语文的趣味,不知不觉间受到文章阅读和写作的训练。

3.题为“经验”,作者却以大半篇幅讲了许多有趣的经历和故事,这样的写法是不经意的吗?其效果如何?答:当然不是,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也是其文章风格特征所在。

其效果是,因为多有细节的观察和描摹,穿插有趣的轶闻,看似散漫,却使人感到文章很有趣味,有嚼头。

话里有话,不是一览无余,回味起来觉得趣味无穷。

《秦腔》本文以“秦腔”为题,但把笔墨放到排练、观众等方面,这样安排的效果怎样?答:写排戏演戏前的乡村舞台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生动传达出关中人特有的豪放、粗烈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也借此强调秦腔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扎根于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语文课后习题《我学国文的经验》1.作者屡次说自己“没有经验”,讲的无非是“老生常谈”,他真的是认为他所讲的“无足道哉”么?请加以解析。

答:当然不是,因为他的经验不同于通常流行意见,表面看来无甚高论,不足为奇,细加揣摩,颇具深意,关键是要“磨练出一种精神的趣味,要“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最终要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这些才是学好国文的根本。

2.“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来的”,理解国文,只有“多看书”。

你怎样看这位文章家的“经验”?答:小说多具有情节曲折、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异想纷呈之致对青少年吸引力大。

结合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围绕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主题写一篇演

结合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围绕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主题写一篇演

结合周作人的我学国文的经验围绕爱读书读好书会读
书主题写一篇演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读书,我快乐”。

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书是甘露,可滋润龟裂的心田;书是良药,可以医治心头的伤痛;书是屏风,可以遮蔽尘世的喧嚣;书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

在这秋高气爽的十一月,让我们共读一本好书,共同享受读书的快乐吧!
书本是良师益友,赐予我们智慧与道理;是指路明灯,点明我们的方向、出路与人生价值;是精神食粮,哺育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人格……书本的好处如此多,难怪高尔基曾诗意地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

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耳际鸣响。


读书是与写作结合起来的,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需要思考。

遇到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们不妨做一下读书摘记,摘录优美的词句,也可以反复品味,认真思考,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惟有读书才能将枯燥的生活变得鲜活,将遥远的过去变得亲近,将理想擦得熠熠生辉,将梦想拉的触手可及。

就让我们,在这书香飘扬的十一月里,共读一本好书,共同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让我们都能自豪地大声宣告——我读书,我快乐!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国文教学经验谈

国文教学经验谈

国文教学经验谈作为一名国文教师,我有幸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国文教学经验,希望能对其他教师和学生们有所帮助。

我认为在国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国文学习的基础,只有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去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我会给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会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作日记、写作作文等。

同时,我也会定期批改学生的作文,并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国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国文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会组织一些口语训练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我还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国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会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我会与学生一起深入探讨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我认为在国文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国文教师,我努力做到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

我会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如读书会、写作比赛等,向学生展示国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与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国文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本赏析
▪ (2)作者个人的国文进步之阶。 ▪ “教我懂文言,并略知文言的趣味者,实
在是这《聊斋》,并非什么经书或是《古 文析义》之流”。 ▪ 总结:由断字而识文,从白话到文言,经 读懂到知趣味,依次递进是作者的读书之 道。
二、文本赏析
▪ 3、江南水师学堂的读书 经历
▪ (1)学习国文
▪ “功课是上午作论一篇, 余下来的功夫便让你自由 看书”。
▪ (2)读翻译作品。
▪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 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 些东西上面”。
▪ “晚大哥忽至,携来赫 胥黎《天演论》一本, 译笔甚好。夜同读 《苏报》等,至12点 钟始睡。”“又看 《天演论》二篇”, “看赫胥黎《天演论》 少许”,“下午看 《天演论》”,“下午 看赫胥黎《天演论》 一卷,夜阅竟”。
一、作家简介
▪ 理论文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 《谈龙集》、《谈虎集》、《看云集》、 《知堂文集》。
▪ 诗集《过去的生命》
二、文本赏析
▪ (一)文章相关介绍 ▪ 此文是1926年应杂志之约所作,先收入
《谈虎集》(1928),后又收入《知堂文 集》(1933)。本文在《知堂文集》中排 在第三,是作者作为“过去的生命”的重 要一环之记录,留与世人的。
▪ 这几乎是那一辈开明进取 的读书人共同的经验。
▪ 胡适:读小说使“我在不 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白话 散文的训练,在几十年后 于我很有用处”,“看小 说还有一桩绝大的好处, 就是帮我把文字弄通顺 了”。
二、文本赏析
▪ (四)读书与人生的关系。 ▪ 1、多读书,读杂书 ▪ “如非教不可,那么我只好对他们说,请
获-读小说觉国文之趣-读翻译作品奠定国 文根基-读书之道在于多读杂书-读书的根 本在于培养健全人生观。 ▪ 2、内容迂回 ▪ 第一段欲扬先抑。
三、艺术特点
▪ (二)语言丰腴、有趣。 ▪ 1、丰腴 ▪ 细节丰富,如三个开蒙先生的描写。 ▪ 2、有趣 ▪ 文笔有趣,如祖父讲西游记
四、思考题
▪ (一)作者屡次说自己“没有经验”,讲的无非 是“老生常谈”,他真的是认为他所讲的“无足 道哉”吗?请加以解析。
二、文本赏析
▪ (三) 述说自己学习国文的经历及感受。 ▪ 1、开蒙读书,读经毫无益处 ▪ (1)三位本家先生的故事。 ▪ “从这三位先生我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 (2)“三味书屋”读经——反对读经 ▪ “我觉得那些主张读经救国的人真是无谓极
了”。 ▪ “总之就是这么一回事,毫无国文经验先抑后扬,引起 读者阅读兴趣。
▪ 1、抑: ▪ “因为我不但不曾研究过国文,并且也没
有好好地学过” 。 ▪ “我于怎样学国文的上面就压根儿没有经
验”。 ▪ “我所有的经验是如此的不规则,不足为
训的,这种经验在实际上是误人不浅” 。
二、文本赏析
▪ 2、扬: ▪ “当作故事讲也有点意思” ▪ “似乎略有浪漫的趣味”
《我学国文的经验》
周作人
一、作家简介
▪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 家、诗人、文学翻译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人物之一。1906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1917年 春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纂辑员。五 四时期任新潮社主编,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 研究会,五四后,任《语丝》周刊主编和主要撰 稿人之一。1937年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 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 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
▪ 提示:当然不是。因为他的经验不同于通常流行 意见,表面看来无甚高论,不足为奇,细加揣摩, 很具深意,关键是要“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 来”,更要“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最终是 要“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这些才是学 好“国文”的根本。
损,或者只耗费若干的光阴罢了” 。
二、文本赏析
▪ 2、跟随祖父读书,由小说识国文之趣。 ▪ (1)在祖父鼓励下读小说。 ▪ “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为这能使人思路通顺” 。 ▪ “他不曾听到国语文学这些名称,但是他的教育法却很
特别。他当然仍教子弟做时文,唯第一步的方法是教人 自由读书,特别是奖励读小说,以为最能使人‘通’, 等到通了之后,要弄别的东西便无所不可了。他所保举 的小说,是《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这 几种,这也就是我最初所读的书(以前也曾念过《四子 全书》,不过那只是‘念’罢了。” ( 《自己的园 地·镜花缘》)
二、文本赏析
▪ 2、通过读书培养健全的人生观。 ▪ “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 ▪ “知道文学与人生的全体” ▪ “逐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 ▪ 总结:这些才是学好“国文”的根本。而
这些又都离不开“多看书”,舍此别无捷 径。
三、艺术特点
▪ (一)文体迂回 ▪ 1、行文过程迂回。 ▪ 无经验-经验不足为训-可当故事讲-读经无
多看书”。 ▪ “小说,曲,诗词,文,各种;新的,古
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各种;还 有一层,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以不 看。”
二、文本赏析
▪ 解析:这是一种不事先设定哪些是好书, 哪些是坏书,哪些能看,哪些不能看,而 任由读者自行在读书中培养、提高识别能 力的方法,是充满自主性的方法。这与鲁 迅提倡的什么书都要“随便翻翻”的主张 是一致的。
二、文本赏析
▪ (3)国文得到进步。
▪ “这一方面引我到西 洋文学里去,一方面 又使我渐渐觉到文言 的趣味” 。
▪ 《知堂回想录》
▪ “大约在十三至十五岁, 读了不少的小说,好 的坏的都有,这样便 学会了看书”。
二、文本赏析
▪ 4、再次对其“独特”经 验加以强调。
▪ “我的国文都是从看小说 来的,倘若看几本普通的 文言书,写一点平易的文 章,也可以说是有了运用 国文的能力。”
▪ 在这个状况下,就是并非 预言家也可以知道国文是 不会有进益的了。
▪ 《知堂回想录》:当时汉 文课分班考试的题目:
▪ “问孟子曰,我四十不动 心,又曰,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平时用功,此心此 气究如何分析?如何相通? 试详言之” ,
▪ “列位看了这些题目,有 不对我们这班苦学生表示 同情的么?”
二、文本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