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的培育

合集下载

2019届人教版 基因工程 单元测试2

2019届人教版 基因工程 单元测试2

基因工程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是抗虫棉的培育过程,有关该过程叙述错误的是()A. 抗虫棉的抗虫性状不一定能稳定遗传B. 抗虫基因的插入不会改变受体细胞的染色体结构C. 受体细胞除去细胞壁更利于基因的导入D. 通过Ti质粒上的抗性基因筛选试管苗【答案】D【解析】以一个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为例,抗虫基因整合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1条,转基因抗虫棉不一定是纯合子,故不一定稳定遗传,A正确;基因工程属于基因重组,基因对于染色体来说就是一个位点,不会影响染色体结构,B正确;植物细胞除去细胞壁后有利于外源基因的导入,C正确;通过Ti质粒上的抗性基因筛选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重组质粒,并不是筛选试管苗,筛选试管苗是做抗虫性检测,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意在考查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有关PCR,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设计的引物要有两种B.设置循环变化的温度并由ATP为反应供能C.将不断消耗引物和原料D.原理是DNA双链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B【解析】PCR设计的引物要有两种, 将不断消耗引物和原料, 原理是DNA双链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C、D正确;设置循环变化的温度由机器提供的热能,B错误。

【考点定位】 PCR3.牛奶中一般不含血清蛋白,今年新进的一批奶牛,牛奶中含血清蛋白,这批牛是()A.转抗凝血酶基因牛B.转生长激素基因牛C.转α抗胰蛋白酶牛D.转血清蛋白基因牛【答案】D【解析】牛奶中本来不含血清蛋白,现在的牛奶中含有了血清蛋白,说明这批奶牛是转血清蛋白基因牛。

4.如下图是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下列选项中依次表示限制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②C. ①④②③D. ①④③②【答案】B【解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因此作用于①;DNA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因此作用于③;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作用于④;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故作用于③,故B正确。

抗虫棉设计实验报告

抗虫棉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的加剧,棉花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方法存在环境污染、抗药性增强等问题。

因此,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种具有抗虫性能的转基因棉花,并对其进行种植和观察。

二、实验材料1. 棉花种子:白色低酚不抗虫棉、紫色高酚抗虫棉2. 转基因技术所需试剂: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质粒载体、DNA聚合酶、DNA标记物等3. 植物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4. 培养基:MS培养基、1/2MS培养基等5. 实验设备: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培养箱、温室等三、实验方法1. 抗虫基因的筛选与克隆(1)根据已知抗虫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2)将扩增得到的抗虫基因片段与质粒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3)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筛选阳性克隆。

2. 抗虫基因的转化(1)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化棉花。

(2)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筛选转化成功的植株。

3. 抗虫棉的培育与观察(1)将转化成功的植株进行移栽、种植。

(2)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记录抗虫表现。

(3)对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验证抗虫基因的整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虫基因的筛选与克隆通过PCR扩增,成功获得抗虫基因片段。

将其与质粒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后,筛选出阳性克隆。

2. 抗虫基因的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重组质粒转化棉花,成功筛选出转化植株。

3. 抗虫棉的培育与观察(1)植株生长状况:转化植株生长健壮,无明显病虫害。

(2)抗虫表现:转化植株对常见害虫具有较强的抗性,未发现害虫危害。

(3)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PCR、Southern blot等方法,验证抗虫基因已整合到棉花基因组中。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设计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棉,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其导入棉花基因组。

实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具有良好的生长状况和抗虫性能,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是基于遗传学原理和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

在棉花栽培中,棉铃虫和叶螨等害虫常常给棉花生长和产量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提高棉花的抗虫能力,科学家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方法培育出了抗虫棉。

首先,选择合适的抗虫亲本是培育抗虫棉的基础。

科学家会筛选出具有抗虫能力的野生种和品种作为亲本,这些亲本通常具有与普通品种相比更强的抗虫基因。

其次,通过杂交繁殖,将抗虫亲本与普通棉花品种进行交配,获得杂交后代。

这些后代中,部分会继承到抗虫基因,表现出一定的抗虫能力。

进一步,科学家对这些杂交后代进行选择和筛选,从中选出表现最好的个体作为育种材料。

这些个体不仅具有抗虫能力,还要保持着较高的棉纤维品质和产量。

最后,经过多代育种和选择,逐步稳定产生了具有较高抗虫能力的纯系或品种。

这些抗虫棉种子可以供农民进行种植,从而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抗虫棉的培育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研究和努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改良,才得以成功培育出现今的抗虫棉。

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抗虫棉的培育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遴选抗虫基因: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棉花品种进行筛选和鉴定,选择具有抗虫性的品种作为杂交亲本。

2. 杂交组合:选取具有抗虫特性的亲本进行杂交,得到新的杂交种。

3. 繁殖和选择:将杂交后的种子进行大规模繁殖,同时根据抗虫性状进行选择,筛选出表现优异的个体。

4. 系统选育:在选育过程中,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抗虫基因进行鉴定和分析,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杂交和选择。

5. 培育纯系:经过多轮的杂交和选择后,选取表现最优的个体进行自交,逐渐培育出纯系亲本。

6. 试验和评价:将已经培育出的抗虫纯系进行大面积的试验种植,观察其抗虫性状和产量等特性,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7. 商业化生产:当培育出的抗虫纯系经过多次试验和评价,达到商业化生产的要求后,可以将其推广和应用于棉花种植生产中。

总之,抗虫棉的培育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
多个阶段的筛选、杂交和选择,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以获得具有抗虫性和良好经济性状的新品种。

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

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

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然而,棉花病虫害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中,棉铃虫是最为常见和具有破坏性的虫害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棉铃虫危害,下面将介绍一些技术方案。

一、培育抗虫棉花品种培育抗虫棉花品种是预防棉铃虫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和繁育抗虫性强的棉花品种,可以降低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程度。

针对目前较为严重的棉铃虫抗药性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转基因育种,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提高棉花的综合抗虫能力。

二、优化种植管理优化种植管理是预防棉铃虫危害的重要环节。

首先,合理选择种植地点,避免连作和重茬,以减少虫害的滋生。

其次,科学施肥,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供应,提高棉花的抵抗力。

另外,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害的庇护源。

此外,定期检查田间,发现虫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虫害蔓延。

三、采用生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棉铃虫防治技术。

可以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真菌和细菌等生物调节剂来控制棉铃虫的繁殖。

例如,可以投放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蚜虫和食蚊鱼等,来减少棉铃虫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昆虫病毒和真菌对抗棉铃虫,使其死亡或致病。

四、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是目前常用的棉铃虫防治手段之一。

可以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来防治棉铃虫。

然而,化学防治需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遵守安全间隔期,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浓度,分散施药,避免产生抗药性。

综上所述,棉花病虫害防治预防棉铃虫危害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培育抗虫棉花品种、优化种植管理、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和化学防治措施等。

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方案,科学合理地预防和控制棉铃虫的危害,以保障棉花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贡献。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农业需求的增加,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农药防治手段面临着限制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研究出了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虫棉,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和质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选取抗虫基因:选择具有抗虫特性的基因作为转基因抗虫棉的材料。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自然产生的抗虫物质,在转基因抗虫棉中发挥相同的功能。

常用的抗虫基因包括Bt基因、Cry基因等。

2.构建转基因质粒:将选取的抗虫基因与转基因质粒载体进行连接。

转基因质粒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DNA分子,可以将选取的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

常用的转基因质粒载体有pBI121、pCAMBIA1300等。

3.转化棉花胚性培养:将转基因质粒导入到棉花胚性组织中。

首先,通过切割幼嫩的棉花胚珠,得到碎片组织。

然后,将转基因质粒通过基因枪等手段导入到棉花胚性组织内。

转基因质粒会与棉花细胞的染色体融合,形成转基因组织。

4.再生植株培养:将转基因组织培养在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转基因组织经过分裂和分化,最终发育为幼苗。

经过再生培养,可以得到许多转基因植株。

5.筛选抗虫转基因植株: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出带有抗虫基因的转基因棉花植株。

这些植株具有抗虫特性,可以抵抗常见的棉铃虫等害虫的攻击。

6.比较试验:将抗虫转基因植株与常规棉花品种进行比较试验。

比较试验包括生长特性、产量、纤维品质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比较试验,可以评估抗虫转基因棉花的效果和优势。

7.田间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试验种植。

通过观察和分析抗虫转基因棉花在实际生长环境下的表现,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其抗虫效果和农艺特性。

8.安全评估:进行对抗虫转基因棉花的安全评估,包括食品安全、环境影响等方面。

确保转基因抗虫棉花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符合安全标准。

9.市场推广:在安全评估通过后,将转基因抗虫棉花推广到市场。

抗虫棉栽培技术要点

抗虫棉栽培技术要点

抗虫棉栽培技术要点
1.播期不宜早,密度要适宜:抗虫棉全生育期在130天左右,播种一般在4
月上旬至5月初为宜,一般田块每亩密度1200—1500株,采用窄垄栽培,肥力高的田块和差的田块适当减少或增加株数.
2.钾肥很重要,硼肥不能少:每亩总施化肥量:尿素80斤,分基肥花铃肥和
盖顶肥三次施入; 钾肥每亩需50斤,分基肥和花铃肥二次施入; 磷肥每亩需100斤,硼肥2斤,作基肥施入。

3.施肥要增加,时期很重要
基肥: 在5月中下旬栽苗时施入,亩施尿素20斤,磷肥100斤,钾肥30斤,硼肥2斤,适当农家肥,不能把苗直接栽在基肥上。

追肥:分二次施入1、花铃肥:在7月初见棉铃时,开沟深施也叫埋肥,亩施尿素40斤,钾肥20斤,饼肥80斤。

2、盖顶肥:在8月初施入,亩施尿素20斤。

4.化控不宜重,打顶要适时:棉花长势差的田块一般不化控,长势好或雨
水多时,要用缩节胺进行化控, 可在三个时期用药,(1)6月20日初花期,每亩用药0.5克,(2)7月15日花铃期,每亩1.5克,(3)8月5日打顶后每亩2—3克. 打顶期一般在7月25---8月5日,打顶后施入盖顶肥,以后每隔7天结合喷药连喷2—3次叶面肥,1—2%尿素水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及时去掉白露后开的花和蕾。

5.病虫防治不可少:抗虫棉重点是防棉蚜、红蜘蛛和盲蝽象,当棉铃虫
进入四、五代时,一般百株三龄幼虫达20头时,需及时施药,施药时要配合用药和轮换用药,增加施药效果。

棉花抗虫育种

棉花抗虫育种

棉花抗病虫育种摘要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据统计,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全国种植面积的75%,而虫害是制约棉花生产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自上世纪50年代后,利用化学药剂是我国防治病虫害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不但增加了植棉成本并且污染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因此,选育抗病虫害的棉花品种是行之有效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棉花抗病虫育种内容1.棉花抗病虫育种的途径1.1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加强棉花抗病虫品种的收集、研究及利用,获取抗病虫基因,通过基因导入等技术手段,积极培育棉花抗病虫品种。

1.2常规育种。

常规育种方法有引种、选择育种法、远缘杂交、回交、杂交及诱变育种等。

通过各育种技术将抗虫、高产性状结合起来。

1.3生物技术育种。

该育种技术有转基因抗虫育种及基因工程抗病育种。

2.抗虫基因的来源2.1第一类是从细菌中分离出来的抗虫基因,主要是苏云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Bt)基因。

目前,在生产上投入使用的仅有这种基因。

2.2第二类是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的抗虫基因,主要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2.3第三类是从动物体内分离的毒素基因,主要有蝎毒素基因和蜘蛛毒素基因等。

2.4棉花抗虫育种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必须针对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害虫,选定有抗虫作用的抗虫性状进行抗虫品种的选育。

二是尽可能利用多个抗虫机理不同的抗虫性状。

三是抗虫品种育种中不必追求高抗品种,高抗品种培育难度大,周期长,高抗品种易使虫害产生耐受性而失去抗虫作用。

3.棉花抗病育种3.1棉花抗病育种包括抗枯萎病育种和抗二黄萎病育种等,方法有病圃鉴定、病地系选和杂交育种。

3.2棉花抗病育种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是抗源很难找到,因此我们要广泛的开展抗源筛选工作,利用远缘杂交、海陆杂交等发展抗病基因。

总结我国抗虫棉的育种起步较晚,但是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Bt基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抗虫棉是指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育种技术,培育出能够抵抗害虫侵害的棉花品种。

它是解决棉花生产过程中虫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主要包括抗虫基因筛选、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三个方面。

抗虫基因筛选是抗虫棉培育的关键。

科学家通过对不同棉花品种进行观察和实验,筛选出具有抗虫能力的品种,并从中提取出抗虫基因。

这些抗虫基因可以抵御作物受害虫侵害的能力,从而保护棉花的生长和产量。

抗虫基因筛选的过程中,科学家会使用一系列的实验手段,如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来确定抗虫基因的类型和特征。

遗传改良是培育抗虫棉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将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与优良的棉花品种进行杂交,使抗虫基因能够传递给下一代。

通过遗传改良,可以将抗虫基因稳定地引入到棉花品种中,提高棉花对虫害的抵抗能力。

遗传改良的过程中,科学家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观察,确保培育出的棉花品种具有稳定的抗虫性能。

选育技术是抗虫棉培育的关键。

通过对遗传改良后的棉花品种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筛选,科学家可以选出具有良好抗虫性能的棉花品种。

选育技术包括田间试验、室内试验和大面积试种等环节,确保培育出的棉花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能。

选育技术的目标是培育出抗虫能力强、产量高、质量好的棉花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和农民的种植需求。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主要包括抗虫基因筛选、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三个方面。

通过筛选具有抗虫能力的品种,提取抗虫基因,并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技术将抗虫基因引入到棉花品种中,最终培育出具有良好抗虫性能的棉花品种。

这些抗虫棉品种在棉花生产中可以减少虫害损失,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推动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虫棉的培育原理将会更加精细化和高效化,为棉花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常规抗虫棉简化栽培技术

常规抗虫棉简化栽培技术

常规抗虫棉简化栽培技术采取棉花简化栽培的方法,可以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该技术的皮棉产量目标,中等及偏下地力60~75公斤/亩,中等及偏上地力75~100公斤/亩。

适合山东和类似生态条件的棉区纯作及套种春棉。

1、品种选择。

简化栽培要求保留全部营养枝,基本不整枝。

因此,为便于管理要尽量选用株型相对紧凑、主茎发达而营养枝相对不发达的抗虫棉品种。

目前比较合适的品种有鲁棉研16号、18号、22号等。

2、棉田选择。

简化栽培对棉田没有严格的要求,肥水地和旱薄地均可采用,但制订的产量目标应不同,因此在栽培管理方法上也要有所差异。

3、机械播种。

改人工播种为机械播种,改分别播种、分别覆膜为播种、覆膜一次进行。

播种期在4月20日前后,但不宜超过4月25日。

尽量采用脱绒包衣的种子,机械播种,播量3~4公斤/亩,播种后结合地膜覆盖喷施除草剂,不进行中耕除草。

齐苗后一次定苗。

4、适降密度、扩大行距。

简化栽培的种植密度基本上可以沿用原有种植密度。

一般为3000株/亩,对于肥水地可适当降低密度,在2500株/亩左右,但旱地宜保持较高密度,一般为4000株/亩。

无论何种棉田种植时都要适当扩大种植行距,一般等行距种植,行距90~100厘米;大小行种植,大行1米左右,小行70厘米左右。

5、重施基肥、简化施肥。

春天耙耢时一次施入全部有机肥和1/2的化肥作为基肥。

追肥宜早进行,否则由于营养枝的不断扩展,田间操作十分困难。

一般可在盛蕾期将化肥一次追施。

为减少施肥用工,此次施肥也可与中耕培土结合起来进行。

6、简便整枝。

正常年份,整个生育期不去营养枝、不去赘芽、不打边心,只在适宜时期打顶,一般打顶时间不宜晚于7月25日。

7、合理化调。

通过使用缩节安调节棉花长势,使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发展,确保棉花在7月15~20日封行,棉花最终株高保持在100厘米左右。

8、简化中耕。

于棉花盛蕾期结合施肥,中耕、培土一次完成,不再另行中耕。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是指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对棉铃虫等害虫具有一定抗性的棉花品种。

在农业生产中,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害虫的侵害,棉花产量常常受到影响。

因此,培育抗虫棉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主要包括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

首先,遗传育种是培育抗虫棉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具有抗虫性状的优良种质资源,进行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逐步提高棉花对害虫的抗性。

在遗传育种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抗虫基因的遗传规律,利用遗传学原理进行育种。

通过不断地选择和育种,逐步提高棉花对害虫的抗性,培育出抗虫棉品种。

其次,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是培育抗虫棉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虫基因进行标记和分析,可以精确地进行抗虫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培育出更加具有抗虫性状的棉花品种。

此外,生物技术育种也为培育抗虫棉提供了新的途径。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向棉花中导入具有抗虫性状的基因,从而使棉花具有更强的抗虫能力。

生物技术育种不仅可以提高棉花对害虫的抗性,还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总的来说,培育抗虫棉的原理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

这些手段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棉花对害虫的抗性,为棉花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好的抗虫棉品种出现,为棉花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抗虫棉培育的原理

抗虫棉培育的原理

抗虫棉培育的原理
抗虫棉培育的原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植株中,使这些植株能够抵抗一定的害虫攻击。

这些抗虫基因可以来自于其他植物、微生物或动物的抗虫基因。

具体而言,抗虫棉培育的步骤如下:
1. 确定目标虫害:首先需要确定目标虫害种类,例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或蚜虫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抗虫基因。

2. 筛选抗虫基因:从其他物种中筛选和鉴定抗虫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具有杀虫或抑制虫害发生的功能。

3. 克隆抗虫基因: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所筛选的抗虫基因,并在适当的载体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4. 转化棉花植株:将构建好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到棉花植株中。

这可以通过注射、农杆菌介导转化等方式实现。

5. 培育转基因棉花植株:经过转化的棉花植株经过愈伤组织培养、再生以及筛选等步骤,获得具有抗虫基因的转基因棉花植株。

6. 遗传稳定性测试:通过遗传稳定性测试,筛选出稳定的抗虫转基因棉花植株。

7. 田间试验与商业化推广:将获得的抗虫转基因棉花植株进行室内和田间试验,测试其抗虫性能以及对其他性状的影响。

如果试验结果良好,可以考虑商业化推广。

通过抗虫棉培育,科学家们可以提高棉花的耐虫性,减少农药使用量,并降低棉农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抗虫棉简化栽培技术

抗虫棉简化栽培技术

抗虫棉简化栽培技术随着棉花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虫棉成为了现代棉花栽培中的一种重要品种。

抗虫棉的种子经过基因改良,可以有效地抵抗棉铃虫、棉红蜘蛛、白粉虱等多种害虫的侵袭,从而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抗虫棉的种植技术相对于传统棉花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化的抗虫棉栽培技术,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种植抗虫棉,提高产量和收益。

一、选用适宜的品种和种子抗虫棉品种繁多,农民朋友们在选种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害虫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子。

同时,在购买种子时,要选择正规的种子经销商,确保种子的质量和纯度。

二、科学施肥抗虫棉对养分的要求较高,农民朋友们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棉花生长期的需要,科学施肥。

在生长初期,应注重氮肥的施用,促进棉花的生长和发育;在开花期和结铃期,应注重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促进棉铃的发育和增加产量。

三、合理灌溉抗虫棉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但过度灌溉会导致土壤板结和根系缺氧,影响棉花的生长和发育。

农民朋友们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量,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四、定期除草抗虫棉的生长速度较快,但同时也容易受到杂草的侵害。

杂草不仅会竞争棉花的养分和水分,还会成为害虫的藏身之处,增加害虫的危害。

因此,农民朋友们应定期除草,保持棉田的整洁和清爽。

五、及时防治病虫害虽然抗虫棉可以有效地抵御多种害虫的侵袭,但并不代表完全免疫。

农民朋友们应密切观察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及时发现和防治病虫害。

在防治病虫害时,应选择合适的药剂和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六、定期修剪和掐顶抗虫棉的生长速度较快,如果不及时修剪和掐顶,会导致棉花的茂密生长和空间竞争,从而影响棉铃的发育和产量。

因此,农民朋友们应定期修剪和掐顶,保持棉花的适度生长和发育。

七、合理收获和储存抗虫棉的收获和储存也需要注意一些技巧。

在收获时,应选择气候晴朗、天气干燥的时候进行,避免棉铃霉变和损失。

抗虫棉种植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抗虫棉种植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抗虫棉种植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棉农转向了抗虫棉种植。

抗虫棉具有抵御害虫侵袭、减少农药使用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多种问题需要注意。

本文将从种植技术、品种选择、病虫防治等方面对抗虫棉种植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种植技术问题1. 土地选择抗虫棉生长环境要求温暖潮湿,且土地肥沃,所以在种植过程中,要选择土著酸性比较低的沙土或黄壤等土壤较好,同时也需注意提前将土地翻耕和除草。

2. 播种时间抗虫棉的种植时间要选择在4月中旬至5月初的时间段内,为了防止增加白银网蝽的滋生繁殖,要避免在7月下旬至8月初的时间段内播种。

3. 施肥水分抗虫棉对养分要求比较高,一般需要深翻、施肥,同时注意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过量。

二、品种选择问题抗虫棉种类众多,品种选择有直接影响着收成的大小和质量。

同时,在选择品种时,还需考虑如下问题:1. 品质选择淡色系的花色和细纤维品质的棉品,以便提高棉花评级和价格。

2. 光忍受性抗虫棉的生长环境需要充足的阳光,相关品种的光忍受性要求也更高。

3. 施肥要求不同品种的抗虫棉对肥料的种类、施肥时间以及施肥量等均有不同要求,所以在选择品种时,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

三、病虫防治问题抗虫棉的种植并不代表完全无须使用农药,虽然抗虫棉品种与传统棉花相比,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病虫抵抗力,但在特定条件下仍需要进行病虫的防治。

1. 提前防御为了避免出现严重病虫害,要提前进行防治,对常见的白银网蝽等害虫,可采取使用生物防治等方式进行防治。

2. 移栽成活率在移栽的同时,发现植株出现病虫害时,要及时清除病虫,以免影响植株的成活率和生长情况。

3. 注意施药时间在进行防治时,需要选用特定品种的防治药剂进行施药,同时还需注意施药的时间和剂量,以便更好地发挥防治作用。

抗虫棉种植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

在种植和维护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做实验,总结经验,确保抗虫棉的种植和发展是稳步可持续性的。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
抗虫棉的培育原理基于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原理。

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抗虫基因:通过研究棉花与虫害的相互作用,筛选出具有抗虫性状的棉花种质。

2. 基因克隆:采集抗虫棉花的基因样本,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抗虫基因复制一份。

3. 基因导入:将抗虫基因导入到优良的棉花品种中,以增加其抗虫性。

4. 基因表达和稳定性检测:检测导入抗虫基因后的棉花中是否能够正常表达抗虫基因,并测试其是否稳定传递给后代。

5. 后代选择:通过双亲配对和选择株系等方法,筛选出表达抗虫基因且性状稳定的后代。

6. 大面积种植和评价:将筛选出的抗虫棉花进行大面积种植,并对其抗虫性进行评价。

7. 市场推广:经过验证抗虫棉花的抗虫性能稳定有效后,将其推广到市场上,供农民种植和利用。

通过以上步骤,研究人员可以培育出抗虫性状较为稳定的棉花
品种,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对虫害的有效防控。

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抗虫棉的培育过程

01.抗虫棉的培育过程【图释】①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序列未知:构建基因文库,从基因文库中获得序列已知注:酶切获得目的基因及载体DNA 时,选修三书本P6强调使用相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同的粘性末端。

而在实验过程中为了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等情况的出现,通常选用两种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但酶切后产生的仍为相同的粘性末端。

②构建重组DNA 时,需将目的基因插入Ti 质粒的T-DNA 区域。

因为农杆菌在感染受体细胞时(即过程④),只有T-DNA 片段能转入受体细胞,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的片段不被破坏。

③可用氯化钙处理农杆菌,增加农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细胞膜的通透性也会增加),处于感受态,使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进入农杆菌。

④农杆菌感染棉株细胞时,只有其T-DNA 片段能转入棉株细胞。

①—④为基因工程;⑤为植物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结合植物组织培养称为植物细胞工程。

1.基因工程的核心:构建重组DNA 分子2.基因工程的原理: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和高效的表达3.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1)选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常用的有氯化钙处理大肠杆菌(细菌)、土壤农杆菌转化法(植物)、显微注射法(植物原生质体、动物);(2)转化过程中防止杂菌污染;(3)重组DNA 分子的浓度;(4)受体细胞的生长状态、密度等。

① ② ③ ④ ⑤● 若已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知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 ● 若从细胞中提取到相应的mRNA ,可通过逆转录的方法得到目的基因;● 若已获得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可通过PCR 扩增目的基因。

例:下图为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图(kan r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请据图回答问题:(1)获得抗虫基因的方法通常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A过程是构建重组质粒过程,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抗虫棉花是怎么培育成功的,为什么会抗虫.doc

抗虫棉花是怎么培育成功的,为什么会抗虫.doc

抗虫棉花是怎么培育成功的,为什么会抗虫近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不断推广,由于抗虫棉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

所以很受棉农种植户的喜爱,但是你知道抗虫棉是怎么培育成功吗?为什么会抗虫呢?今天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带您来了解下:
抗虫棉是怎么培育成功的
抗虫棉之所以抗虫,是因为外源Bt基因整合到棉株体中后,可以在棉株体合成一种叫δ-内毒素的伴孢晶体,该晶体是一种蛋白质晶体,被鳞翅目等敏感昆虫的幼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和酶的作用下,或单纯在碱性条件下,伴孢晶体能水解成毒性肽,并很快发生毒性。

毒性发作的大致过程是,δ-内毒素被昆虫取食后,在昆虫中肠内溶解为前毒素,经中肠蛋白酶水解,释放出活力片段。

活力片段穿过围食膜,与中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的受体结合,进一步插入膜内,形成孔洞或离子通道。

引起离子渗透,水随之进入中肠细胞,导致细胞膨胀破裂。

另外,离子梯度的破坏,也扰乱了中肠内正常的跨膜电势及酸碱平衡,影响养分的吸收。

使幼虫停止取食、麻痹,最后死亡。

由于人体和多数动物的胃肠是酸性的,因此,这类蛋白对人体和多数动物无毒。

抗虫棉为什么会抗虫
抗虫棉的基因里有特殊的基因,可以使这种棉花分泌对棉铃虫有毒的毒素,棉铃虫吃到抗虫棉分泌的毒素而死亡。

注意毒素只对虫子有害。

看过以上小编的分享后,您现在对抗虫棉是不是有多了一些了解呢?。

抗虫棉的培育与试种示范(棉花)

抗虫棉的培育与试种示范(棉花)

抗虫棉的培育与试种示范(棉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70年代末成立了抗虫棉品种选育课题组,80年代初被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

通过对形态抗性、生态抗性和生理抗性的抗源的收集、鉴定和筛选,育成了中99、中棉所21和中棉所23等具有一定抗虫性的棉花新品种(系)。

近几年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途径,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与培育,将抗棉铃虫的Bt基因转育到目前推广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品种中。

经多年、多点试验鉴定,特别在棉铃虫严重暴发的冀、鲁、豫三省多点试种示范,表明该抗虫棉品系抗棉铃虫效果突出,并基本保持了原中棉所育成品种的优良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

抗虫棉的抗虫性:该抗虫棉不是形态、生态或生理方面的抗性,而是外源Bl基因的导入使棉花获得了抗虫性。

由于Bt基因的存在,它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晶体蛋白,在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体内发生毒性,主要使消化道溃烂,体液PH值升高,终至停食、麻痹而死亡。

主要抗虫对象是鳞翅目害虫,其中突出的是抗棉铃虫,其他如对红铃虫、烟芽夜蛾、大袋蛾等也有抗性。

对棉铃虫的抗性,并不表现落卵量的减少,主要在于对刚孵化的幼虫取食后产生毒杀作用。

即使有存活下来的幼虫,对以后的化蛹、羽化及其成虫产卵也都有不良影响。

该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在前期较强,后期有所减弱。

主要是对为害棉花最严重的二代棉铃虫有十分显著的抗性,对害虫的天敌没有什么影响。

由于化学农药治虫减少,保护了天敌,捕食性昆虫数量有所增加。

此外,抗虫棉对人畜无毒性抗虫棉的产量与纤维品质等性状:在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均不治虫或减少治虫情况下,抗虫棉的皮棉产量明显高于当地推广良种,增产15%-40%;在抗虫棉不治虫或少,而非抗虫棉按常规防治要求治虫,治虫情况下,抗虫棉皮棉产量与当前推广良种相当,或略有增减。

据大田取样,经农业部棉花品质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结果,抗虫棉总体品质指标与一般推广良种大体相当,比强度等指标有所提高,符合纺织工业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虫棉的培育一、研究背景生物技术是70年代新崛起的一门横跨微生物、遗传、生化、免疫、发酵技术等的边缘学科,融合现代新技术,并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质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用物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

国内外科学家纷纷预言,现代生物工程比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更加重要,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是现代高科技的核心技术。

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工程正在与常规技术以及其它新兴学科相联结,当前,基因工程在国际上已成为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

在农业中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物、饲料、药品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可以利用快速繁殖动植物的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业中,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最为突出,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1994年耐储藏番茄最先获准上市,1996~1999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由170万公1/ 13顷增加到3990万公顷(张敏恒,20XX年),四年间增长了23倍。

预计到20XX年,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增长到110~150亿美元,占传统农产品市场的10%~15%。

在转基因植物领域,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耐储藏番茄等6件转基因植物商品化,其中5件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现在已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科技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组,20XX年)。

生物病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啃蛀棉杆,蚕食棉叶,钻蛀棉桃,对棉花危害极大,1991~1994年在北方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每年造成高达6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贾士荣,1996),多年来依靠甚至无节制的滥用化学杀虫剂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害虫抗药性连年激增,人畜中毒现象频繁发生,这些都使我国植棉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严重影响到纺织业及出口创汇的稳定发展。

自从美国的艾格瑞斯特(Agracetus)公司首次成功获得带有外源标记基因的基因工程棉花以后,分子水平的棉花育种就快速发展起来,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棉株中导入抗虫性毒素而选育成的抗虫棉,因其所具有抗虫性的遗传稳定性和连续性,被认为是害虫管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转基因棉花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典型,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棉花所等分别成功研制出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2/ 13简称Bt)毒素基因棉保铃新棉33B、GK系列和中棉系列,在中国获得农业部门的基因安全性检验后以商业运作的模式在生产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在科学研究领域亦突破常规育种所难以超越的目的性转移目标形状低成功率等难题,得到政府、科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植棉户的关注和期待。

[kycipp1]美国在生产上应用抗虫棉最早的国家,1999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33B棉在中国的主栽省——河北的植棉面积已达10万公顷左右。

国内在转Bt抗虫棉方面的研究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贾士荣,20XX年),1996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郭三堆等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成了双价杀虫基因:GFMCry1A和CPTI,并将抗虫基因分别导入我国一些主栽品种和一些新品系,筛选、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抗性的棉花品种(郭恒敏,1998),截止1999年底,双价棉已在河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进入大面积商品化生产和推广。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相关抗虫棉品种和常规棉品种的差别,阐明并具体评价转Bt基因棉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农户采用Bt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以该项技术采用之后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生物技术政策研究项目”系列之一。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对样本选择和样本情况做简要的描述。

第三部分分析Bt与非Bt的抗虫棉生产成本和效益的差异。

最后部分对本项研究做总结并提3/ 13出一些政策意见。

二、调查样本和品种概况(一)样本选择对地点选择和农户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标准是能够明确区别在相似的生产条件情况下,Bt基因抗虫棉与作为对照的常规棉种植情况。

在我国棉区分布中,以黄淮海棉区的棉花播种面积为最大,其中又以冀鲁豫棉区最大,曾占全国棉花总产的50%左右,是我国棉区种植比较集中且占经济作物比重较高的植棉大区。

河北和山东是传统的植棉大省,也是棉铃虫爆发的重灾区,在这两个省,转基因抗虫棉33B和GK系列种植较集中,面积比较大,并且河北是中国最早被允许进行转基因棉花品种商业化运作和种植的地区。

作为以上原因的实施,本研究对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的10个自然村的282户植棉农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棉花种植情况。

见表1,调查样本均为植棉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达到了40%,农户的种植规模(每户为0.4公顷)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棉农以种植业作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全年人均收入为2086元左右,农民家庭生活并不富裕。

有的地方如辛集农民收入和耕地面积较大,但棉花面积较小。

棉花近几年的产量和收入波动较大,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植棉的积极性受挫,也是棉花收入和面积减少的原因。

深州和夏津的棉花面积较大,但农民收入却较低,也说明了目前棉花种植情况。

4/ 13(二)品种概述本文以常规棉中比例较大的9418品种作为对照重点说明,在我们的调查点,其样本数占调查总数的10%。

9418品种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近几年培育出的春棉品种,其特点是早熟、丰产、优质,高逆抗性,适应性广高抗枯萎兼抗黄萎病,是春棉的主打品种。

转Bt基因棉选取了在河北有广泛种植面积的33B、SGK321和在山东有代表性的GK-12,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64%,14%和28%。

33B于1995年引入河北省,经过点区示范其主要特点是抗虫性强,据称整个棉花生育期基本不打药,在干旱贫瘠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上,生长健壮,易成早衰,适应冀中南区域种植。

SGK321在1999年在河北推广,是将毒素基因构建、导入主栽品种石远321中,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棉,属于抗虫棉的第二代产品,是唯一的通过农业部安全检测的双基因生产的品系,其特点是适合于直播、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多种种植形式,具有较强的分枝优势和较大的单株增产潜力,花朵大,毒蛋白基因表达性好,早熟不早衰,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种植密度比33B每亩可减少55株左右。

GK-12将抗虫的Bt基因加强为高抗虫的Bt基因后导入陆地棉泗棉三号中,多年选育而成,其特点是抗虫性特强,抗旱、耐涝、中需肥,生育后期缺钾,易感红叶茎枯病,适宜春播或套种。

三、经济效益分析(一)棉花生产的成本分析5/ 13抗虫棉和对照品种成本情况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抗虫棉品种的总成本低于常规棉品种的总成本,这主要表现在农药和用工的成本,后者比前者高得多,说明了它具有的省药、省工的优越性。

常规棉9418生产成本略高于其它常规棉品种的平均水平,它比Bt抗虫棉每公顷成本高3225元(或高29%),比非Bt的抗虫棉的每公顷成本高726元(或高6%)。

三种Bt抗虫棉成本费用基本接近。

1.农药费用成本差异抗虫棉品种比常规品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节药效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虫棉用药量和施药成本远远小于常规棉。

常规棉的施药量是Bt抗虫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6倍左右,非Bt的抗虫棉的施药量比Bt抗虫棉要高。

常规棉品种9418每公顷费用比33B、SGK321和GK-12分别多1753元、1866元和1660元,比Bt抗虫棉品种农药费用高7倍!SGK321的每公顷棉花生产农药数量和成本最低,分别是常规棉品种的1/16和1/14,说明该品种中转基因蛋白毒素表达效果好,抗性高。

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除对棉铃虫、红铃虫、小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有显著抑制、毒杀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群落的演变,间接对其他类害虫有限制作用。

值得一题的是,根据崔金杰等(1998)的研究,抗虫棉对捕食性昆虫和害虫天敌并无多大毒害作用,棉铃虫等农田害虫种类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它们对棉花的危害,虫口基6/ 13数的下降,也为控制来年或更远时期内虫害的不利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棉农用于农药费用的支出和施药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民的施药是不同的。

为了表明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药施用的情况,我们把棉花生长分为四个时期,即拌种期、苗期、中期和后期。

由于拌种期的农药用量很少,与其它三个时期比较很微小,故这里只对其它三个时期进行分析,表3反映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农民施药情况,常规棉品种在各个时期的用药远远多于抗虫棉。

在不同时期用药程度上,Bt抗虫棉在苗期和中期的用药量普遍多于它们在后期的用量,常规棉表现在中后期的用量比苗期多。

期中,SGK321用药量最少,只有用药量最多的常规棉品种9418药量的1/3,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大于Bt抗虫棉,分别多用药3.3公斤和2公斤。

中期是施药量和施药成本最多的时期,Bt抗虫棉表现出了极大的节药优势,常规棉的施药数量和施药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7倍和9倍。

SGK321仍然是节药最多的品种,比常规棉品种9418少施药36公斤,少花费农药成本924元。

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中期,它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好。

后期的农药施用较少,一方面是病虫害的危害减少,另一方面是植株的自身抵抗力增强,减少了病虫害的威胁。

但一个值得7/ 13注意的现象是施药量减少了,但施药成本却没有多大的降低,可能是因为施用在后期的农药价格较贵,农民因为对棉花最后的产量寄于厚望,舍得化钱购买质量好,价格高的农药来保障病虫害危害的降低和收成的提高。

SGK321仍是施药数量和成本最少的品种,而常规棉仍然是农药数量和成本用的最多的品种,药量和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12倍和15倍。

虽然抗虫棉的种植总体上对农药起了相当大的替代作用,但各时期的农民施药仍然偏多,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苗期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幼虫抗性较强,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刺吸性害虫如红蜘蛛、蚜虫等数量加大上升为主要害虫。

但生长缓慢造成后期既要进行营养生长又要进行生殖生长,棉株负担过重、组织老化,影响了转基因棉毒蛋白的表达。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高温、高湿等生态环境对毒性基因的控制作用的限制也使棉花后期抗性下降(崔金杰等,1998)。

2.肥料费用成本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Bt抗虫棉用肥数量较多,非Bt的抗虫棉用肥最少,而常规棉介于前两者之间。

Bt抗虫棉用肥较多说明其植株生长旺盛,本身的后继营养跟不上生长的需要,需要大量自然界肥源作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