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九章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九章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回族满族基本上通用汉语外 其余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有的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又兼通 一种或几种其他民族的语言
80种以上语言
五 大 语 系
藏缅语族——藏语、门巴语、珞巴语、彝语、哈尼语、白语、羌族、傈僳语、

纳西语、拉祜语、景颇语、土家语、普米语、怒语、独龙语、阿昌语、基诺语

壮侗语族——壮语、侗语、布依语、傣语、水语、毛南语、黎语、仫佬语
苗族节日—敬桥节
教学难点
理解少数民族文 化传承、发展、创新 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 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第(一二) 节民族少与数文民化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第三节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二四) 节各一民部少族分数文民化族是卫中生华民体族育文事化业的的发展 第(三五) 节民族少文数化民的族传风承俗、发习展惯与的创保新持和改革
教学内容
一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二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三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四 少数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改革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2.理解和掌握我国的民 族语言文字政策
3.理解和掌握我国少数 民族的风俗习惯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 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 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 域自治法》
第三节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 科教兴国与少数民族的发展 二、 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政策 三、 民族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 科教兴国与少数民族的发展
科学与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 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同时又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 重要条件。因此,科学技术和教育 水平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作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四、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思考题
请简要说明我国民族概况 如何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讨论
3月26日下午,广东省长朱小丹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了《关于加大力度资助广东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上大 学的通知》等。
第三节 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一、民族问题关系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问题是人民团结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各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民族问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民族问题是国家统一的一个影响因素 民族问题是边防巩固的一个影响因素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 要。
其次,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 作的需要。
再次,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 的指导性意义。
第一章 小结与思考题 P7-8
➢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 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 ➢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

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二、民族权力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权力,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方方面面的平等利益,民主权益,民族权益也是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由发展的民主权利和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驶的程度是民族发展关系程度的测量表。

民族权力的享有和行使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受民族关系状况的制约,反过来民族权利享有和行使状况又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三、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求的目标。

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

因为民族的发展取决于自身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

因此,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上三个方面,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发展利益。

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尊重民族自治权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名词解释1、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宫女、赐嫁妆的形式民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放牧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

2、会盟:是指民族政权双方通过缔结和约的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处理民族关系。

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放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4、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5、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6、贡赐: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贸来往。

7、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8、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

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

9、强制同化:是指用特权、命令、法令或暴力等强制手段,强迫一个或一些民族成员放弃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处于统治地位民族特征的现象。

这种同化,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它给被强制同化的民族带来的极大的痛苦,是反动的。

10、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之间自由发展的一个长期“自愿选择”的过程,即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中,一个民族自愿地或自然地接受另一民族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民族特征,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这种同化是自然发生的。

11、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且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通过民族间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但是,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问题都看做是民族问题。

12、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是指现代世界上一些民族之间的矛盾、摩擦、纠纷、冲突和斗争。

13、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头号题上的反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民族( 理论)得研究对象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得民族与民族得问题,目得就是揭示民族与民族得问题得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得矛盾、问题.2、民族理论学科就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得一门独立得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得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与民族得问题。

它就是从总体上对民族与民族得问题进行概括性得研究,揭示民族与民族得问题发展得最一般规律得科学。

同时,又就是研究正确解决与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得问题得途径、(方法 )得科学。

3、民族得发展,一般说来,主要就是民族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得全面发展。

但就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得作用。

4、民族发展 (规律)得研究,就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就是最基本得研究.5、民族得问题(发展规律)得研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得最基本得前提与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得形成与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得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得含义.7、民族得共同历史渊源主要就是指民族起源得( 族体)渊源与( 地域)渊源等。

8、宗教在有得民族形成特别就是(生形态 )民族得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得分类,以( 民族属性)与(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得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得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与现实)得(民族特征)与主观上得(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得。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得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12 、民族得形成,就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得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就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得产物.13、民族形成得一般规律就是氏族—(胞族 )—(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得民族就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得特殊规律,就是指在民族形成后得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得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得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14、民族发展得基本趋势,就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特点和关系的学科,与之对应的则是民族政策,即国家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深入探讨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是对不同民族形成和走向的理性解释和认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等。

其中,民族起源与发展理论主要探讨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原因,涉及到人类祖先的迁徙扩散、环境适应与自然选择等问题。

而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理论主要关注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分类。

此外,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理论则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民族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平等权益和发展机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实施民族政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障各民族的法律权益,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禁止歧视和排斥。

其次,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即通过经济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减少区域差距和贫困。

再次,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即通过教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政策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

最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即通过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民族关系和谐以及减少民族冲突等方面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起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对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的要求。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

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一、民族概况民族政策常识基本知识点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3、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4、我国各民族人口的发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发布很广。

5、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地域广大,人口较少;大都位于祖国边疆,物产资源丰富。

6、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

7、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共同开拓了中国的疆土、共同创造了新中国。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与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祖国经济的发展。

二、民族平等政策1、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

2、民族平等的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区域大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惯和宗教异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孕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4、民族平等政策实施的意义(我国为什么要实施民族平等政策):①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保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一)1、什么是民族?它有那些基本特征?答: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里素质。

2、我国民族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有那些?答:优势有: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地处边疆。

劣势有:地处高寒地带,气候干燥,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3、为什么说各民族共同开创和发展了祖国统一的局面?答:祖国的统一局面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各民族人们英勇抵御外来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各民族共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什么是民族问题?答: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的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包括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5、我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有那些基本特征?答:我国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二)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

7、什么是民族平等?你是怎样理解民族平等的?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相同的义务。

第一,各民族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第二,各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即,各民族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各民族社会文化生活平等。

)第三,各民族都履行相同的义务。

8、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为反对共同的敌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

民族的团结是我国统一、独立、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愿望。

党和国家继续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根本原则。

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摘要: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在辽阔的国土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儿女。

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

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等各种原因,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但是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整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如何做到民族团结、民族共荣,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此我们在积极探索。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共荣正文:绪论: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民族问题能否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民族问题的处理尤其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问题的恰当处理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对此做出过明确的指示。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可见我国领导人对于民族问题的关心。

(一)、民族矛盾的根源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就曾指出“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发展程度”;“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自治构造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部民族化,即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负自治构造的主要领导职务;二是自治构造在执行职务时,可以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1、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

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马主义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中。

在马主义民族观中,民族平等是最基本的理论原则。

简答:1、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1)理论性:(2)继承性:(3)立异性:(4)科学性:(5)世界意义:2我国民族识别的根据是什么?答:一是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根据;二是民族源流是重要的汗青源流;三是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根据;四是实行附近和就近认同。

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是什么?(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社会生活中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

民族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2、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

主要自然和社会原因。

自:民族差异是基本原因。

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

社: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民族,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本的社会原因。

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它同民族平等、团结是对立的。

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还会反应到民族问题上来。

(2)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重要原因。

(3)思想观念的影响(4)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偏颇4、民族问与阶级问题联系?私有制下,阶级社会中,紧密的联系,因为:①阶级关系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的关系。

②每个民族内部有不同的阶级。

③民族斗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④民族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阶级的消灭。

5、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哪些区别?①所属历史范畴不同。

②内容与含义不同。

③范围更广,④更复杂,⑤存在的时间更长。

1、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1)普遍性:(2)长期性:(3)复杂性:(4)国际性:1、简述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2、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如何?(1)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经济问题的解1、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它们是?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群众的利益。

1、民族地区自治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含义?(1)民族地区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任何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只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地区自治。

(3)在实行民族地区自治的地方,通过设立自治构造行使自治权来管理本地域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应遵循和体现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民主,平等,法制,实事求是,团结统一,发展繁荣原则。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方面?(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2)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

(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合。

(4)自治机关的二重性。

(5)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14、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有哪些方面的内容?(1)建立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构造;(3)行使自治权力;(4)自治构造的民族化。

5、如何看待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地位)?民族地区自治1)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3)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4)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品;(5)是XXX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1)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

(2)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实现了民族团结。

(3)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

(4)调动少数民族建设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2、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如何确立起来的?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XXX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哪些?(1)XXX的领导。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

5、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增多,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关系进一步增强。

(3)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将长期存在。

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1)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2)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3)风俗惯不同引发的风波;(4)宗教崇奉差异产生的误解;(5)民族盘据势力的影响;(6)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7)暴力恐怖势力的影响。

1、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及其相互关系?各民族(简称“两个共同团结斗争,繁荣”)是主题。

2003年3月4日,中共中央XXX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会上首次提出。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说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

2、简述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状况?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宗教,的宗教主要有XXX、XXX、XXX、XXX、等,解放前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有原始宗教。

(一)XXX: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纳西、普米等民族藏传XXX,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等省区。

XXX在藏民族中有很长的历史,公元7世纪XXX自印度传入西藏地区,经过与当地传统的原始多神教——本教的长期斗争与融合,约在公元10世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XXX。

(二)上座部XXX:傣、XXX、佤等民族南传XXX,主要分布在云南。

XXX大约也是在公元7世纪传入云南傣族地区。

到公元1569年,缅甸金莲公主嫁给傣族宣慰使,XXX随之来传教。

该教在傣族地区广泛传播,随后又传到其他少数民族中。

(三)XXX: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XXX、塔吉克、XXX等10个民族中的大多数人XXX。

XXX传入中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大约在唐宋时期,中西交流畅通,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一些XXX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到中国经商贸易,建立清真寺,开始传教活动。

公元13世纪随着蒙古军队的三次西征和元朝的建立,大批XXX的军士、工匠、商人、官员来到中国。

公元10世纪,XXX传入新疆地区,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后,XXX在新疆占据了主导地位。

(四)XXX和XXX:在近代伴随着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开始传入的。

17世纪,XXX首先传入台湾少数民族地区。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德国和沙俄等国的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南北各少数民族地区,以开医院、办学校、建教堂等各种手段传教。

如,XXX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七大教区,修了上千所教堂,占有800万亩土地。

英法美等国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等民族地区也建了不少教堂,还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的神职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傈僳、怒、布依、京、朝鲜、苗、拉祜、景颇、XXX、独龙、彝等民族中的一部分人XXX和XXX。

另外,俄罗斯族XXX,拉祜族中也有XXX 的,在鄂伦春、鄂温克、XXX、满、达斡尔族中有部分人萨满教,在苗、瑶、京、瑶、XXX、仫佬、白、彝等族中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