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治疗内伤杂病思路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治疗内伤杂病思路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门诊跟师期间导师运用六经辨证治愈顽固性荨麻疹一例,探讨
六经辨证治疗内伤杂病的思路,分析六经病的证候特点,区别疾病的六经归属,
进一步归纳六经辨证的核心思想:由脉症反映六经归属,由脉症变化判断六经传变。

关键词:六经辨证内伤杂病思路探析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经后世整理分成《伤寒论》
与《金匮要略》两部分。

其中,《伤寒论》中以六经为纲领辨治伤寒病及其变证,可谓奠定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然笔者在门诊跟师期间发现导师每多用伤寒方
治疗内伤杂病,并对以六经辨证治愈顽固性荨麻疹一例印象颇深,本文则欲藉此
病例探析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内伤杂病的思路与方法。

1病例摘要
1.1病情介绍
患者中年女性,48岁,农民,主诉为发作性周身皮疹12年,加重3年。


者12年来每于夏季发作周身皮疹,迅速出现,呈风团样,色红,自觉瘙痒,无
渗血渗液,消退迅速,不留痕迹,反复发作。

随天气转冷,皮疹逐渐停止发作。

当地西医院诊断为“慢性荨麻疹”,先后予以各种内服或外用药物,收效甚微。


重时,周身大量皮疹,静滴抗过敏药可消退,但很快复发。

3年前夏季皮疹再发,且病情较以往加重,随天气转冷亦未见任何好转。

辗转各地接受各种中西医药物
治疗,病情时轻时重,迁延至今仍未痊愈。

来诊时,患者诉每日均发作皮疹,皮
疹性质较以往一致。

遇风或冷水后加重,遇热后可消退。

进食辛辣刺激性或富含
蛋白质食物极易诱发皮疹。

活动后及情绪不畅时胸闷憋气明显,休息或长叹息后
可好转。

腰部、大腿后外侧、双膝处疼痛,遇冷加重。

自觉口干口苦,喜饮热水,汗出较少。

眠差易醒,难以复睡,凌晨经常发作胸闷,二便尚调。

舌暗红苔白厚
中后部偏黄,脉沉弱,尺脉尤甚。

1.2诊治经过
四诊过后,诊为风寒湿邪外束,下焦阳亏而郁,阳气不升,兼中土寒湿;证
属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合病;治当发散太阳表邪,解少阳气郁,兼温补太阴;处方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16g 白芍9g 赤芍6g 柴胡16g
黄芩12g 半夏12g 生白术30g 枳实12g
干姜8g 茯苓20g 生姜3片大枣4枚
甘草6g
取4剂,水煎服,1日1剂,如桂枝汤法将息二诊,服药后周身微汗出,患者自行照原方继服4剂,然汗出不明显;现皮
疹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但见风遇冷水仍可诱发,皮肤接触电热毯处亦起皮疹;睡
眠改善,凌晨发作胸闷减少;口苦明显缓解;余症及舌脉从前。

考虑少阳气郁得缓,阳气伸展至表,然邪气较重,外散之力不足,正邪交争,郁于表而化热;此
时主要矛盾在太阳;治当发越寒湿,清郁热,兼顾下焦;处方仿大青龙汤之义;
麻黄3g 桂枝16g 赤芍9g 生石膏32g
生姜4片大枣4枚柴胡12g 枳实12g
生薏米20g 滑石12g 制附子3g 生甘草8g
取2剂,水煎服,取微似汗;若1服汗,停后服
三诊,服1剂后汗出如洗,自觉周身舒畅;患者自行继服1剂,大汗出后自
觉周身乏力;遇风遇冷起少量皮疹,可自行消退;考虑太阳表邪基本得解,郁热
得除;然发汗太过,正气显不足;此时不可汗吐下,治当从少阳,兼外散余邪;
处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减;
桂枝16g 赤芍9g 柴胡12g 黄芩4g
半夏8g 党参5g 制附子6g 生姜4片
大枣4枚甘草10g
取2剂,水煎服,1日1剂,如桂枝汤法将息四诊,服药后见少量汗出,无周身乏力感。

现见风遇冷均未再起皮疹,饮食
已不受诸多限制;胸闷憋气明显改善;自觉周身怕冷;食欲可,进食后身灼热,
无汗出;口干喜饮缓解,无口苦;眠可,醒后难以复睡情况改善;大便2日1行,质偏干;小便调;舌苔白厚,脉沉弱。

考虑风寒湿邪得解,下焦阳亏之象显露,
脾胃升降失司;证候转属阳明、太阴、少阴;治当温散少阴之寒,开太阴以降阳明;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麻黄8 制附子6 细辛3 生白术20
葛根12 炙甘草10
取3剂,水煎服,1日1剂之后患者因忙于农事未再复诊,电话随访得知患者未再发作皮疹。

然吾师认为,该患者病程漫长,病证虚实错杂,经治疗虽太阳表邪得解,少阳气郁得舒,
然少阴及太阴之“病根”未除,日后若摄养不当,皮疹则可能复发。

2 病例分析
纵观整个诊治过程,吾师始终坚持以六经辨证,所处方剂也均以《伤寒论》
中原方加减,而未用一味如白鲜皮、地肤子、白蒺藜等祛风除湿止痒药。

由此引
发笔者对六经辨证论治内伤杂病的深入思考,通过重读《伤寒论》,心中遂豁然
开朗。

2.1 六经病特点
六经辨证本用于辨治伤寒病及其变证,如何用其辨治内伤杂病?吾师认为,
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六经病的发病特点,理解每一经所代表的证候属性。

其中,六
经病的提纲证集中体现了六经病各自的发病特点,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太阳
病提纲证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有敷畅阳气的作用,
其气向外,故主表而又主开,提纲诸症体现出外邪郁表,正邪相争的特点。

本患
者虽未见太阳病提纲中诸症,然皮疹速来速去,不留痕迹,见风遇冷则发,不见
汗出正符合外邪郁表,正邪相争的特点,故可将其归属太阳病。

少阳病提纲证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胆与三焦,内寓相火,胆附于肝,其
性主疏泄,三焦为气机通行的道路,少阳受邪,气郁不疏而化火,发为提纲中诸症。

该患者虽无咽干目眩表现,然胸闷憋气,腰膝冷痛,眠差易醒皆为三焦气郁,阳气不升而失用所致,口苦、苔中后偏黄则为气郁化火表现,故可归属少阳病。

太阴病提纲证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体现出中焦虚寒之象。

该患者虽无腹满痛、自利、食不下等表现,然口渴喜热饮、饮食受限及舌苔白厚亦为中焦虚寒之象,故可归属太阴病。

少阴
病提纲证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该患者脉沉弱,尺脉尤甚,提示
病已入少阴,而无欲寐表现,说明尚不到”急温之“的地步。

2.2 六经病定位
如此,初诊时病位在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经。

进一步综合分析,患者
外有风寒湿邪郁于表,内有三焦气郁,阳气不得输布,下有阳气亏虚,生源不足,中有虚寒,湿浊阻滞,故正气无力到达肌表祛邪外出,导致皮疹反复发作。

病情
虚实夹杂,而以太阳受邪,少阳气郁为主要矛盾。

当先解太阳表邪及少阳气郁,
兼顾太阴。

处方以桂枝汤、小柴胡汤及理中汤三方加味。

因方中主旨仍以外散为主,故如桂枝汤法将息。

2.3 六经病传变
服药4剂后皮疹发作减少,可见微汗出,口苦缓解,睡眠改善,胸闷发作减
少提示机体被郁之阳气得以外展,可祛邪外出;然见风遇冷水仍可发作,说明邪
气未尽而较重,药力不足,故后4付药效逐渐显差;正邪相争于表,反郁而化热,故身体遇热亦可诱发皮疹。

此为风寒湿邪外束,内有郁热,正符合大青龙汤证之义,故断然以大青龙汤加减,兼顾护下焦,防止发越阳气太过。

然患者未遵“一服汗者,停后服“之嘱,汗出过多而损伤正气。

且见风遇冷仍见少量皮疹,提示太阳表邪未尽,故以柴胡桂枝汤善后,既发散余邪,又巩固正气。

至四诊患者未再发
作皮疹,提示太阳表邪得解;胸闷憋气、口苦、眠差易醒等明显好转,提示少阳
气郁得解;而周身畏寒明显,提示少阴寒象外露;饭后身灼热而无汗出,提示太
阴之气不开;太阴不开,则阳明不降,故大便稍秘结。

处方仍以外散为主,以麻
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兼开太阴之气以降阳明。

后患者因忙于农事未再复诊,电话
随访虽未再发作皮疹,然吾师认为患者体质素虚,仍需巩固少阴及太阴二经所病
以防“死灰复燃”,思之未免可惜。

3.理论归纳
因此,掌握六经病的发病特点,是灵活运用六经辨证论治内伤杂病的关键。

在运用过程中,务须时刻把握三条原则。

其一,在掌握六经病各自发病特点的基
础上,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定位,进而归纳、综合、分析,从而达到辨证之目的;其二,《伤寒论》第4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
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说明分析传经与不传经,要从其脉症变化入手,而不是按六经顺序自然发展入手,更不是日传一经,以日而计传经。

其三,处方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尤其是大青龙汤的运用,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把握住以上三条原则,便能真正掌握六经辨证的实质:由脉症反映六经归属,由脉症变化判断
六经传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