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_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_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和其它传统的节假⽇⼀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那你知道中秋节到底是如何⽽来的吗?下⾯由⼩编为⼤家整理了⼀些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_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希望⼤家都能认真阅读。

⽬录
中秋节的由来
1、中秋典故之⼀——嫦娥奔⽉,中秋节⽇由来
说起中秋佳节,在中国,⼈们便会⾃然想到“嫦娥奔⽉”的故事。

这个美丽动⼈的故事流传⼏个年了,⾄今仍为地球⼈所喜闻乐道,成为中秋由来起源的典故。

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有⼗个太阳同时出现,“⽇光似⽕,四海如沸,⼭崩地裂,草⽊枯集”,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类难以⽣存。

⼀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其⼒⽆⽐,⾝怀绝技,⼈称“神箭⼿”。

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为救⼈于⽔⽕,便登上世界顶峰喜玛拉雅⼭,⽀脉的昆仑⼭顶,运⾜神⼒,拉开神⼸,⼀⼝⽓⽤箭射落九个多太阳,只留下⼀个太阳按时起落,在天空运⾏,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扬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爱戴。

有⼀个能歌善舞、美丽善良的⼥⼦,名叫嫦娥,慕名嫁给了后羿。

婚后,夫妻⼆⼈相亲相爱,后羿除给年轻⼈传艺狩猎外,终⽇和嫦娥在⼀起,⽇⼦过得美满幸福。

做为后羿的妻⼦,嫦娥的⼼地⾮常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穷苦的乡亲们,乡亲们都夸后羿娶了⼀个温柔、贤惠、善良的好妻⼦。

周边国家与地区的不少志⼠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徙弟多了,⼈员也就复杂了。

有⼀个⼼术不正的⼩⼈,名叫蓬蒙的也乘机混了进来。

⼀天,后羿到昆仑⼭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道教祖师爷爷太上天君,天君刚刚⽤⼋卦芦练成⼀种长⽣不⽼之药,天地间不少神灵与⼈吃了他的药后,⼀个个都修成超凡的仙⼈,得了正果,上了三⼗三洞天。

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访寻找与仙有缘之⼈,祖师爷爷⼗分佩服后羿的神⼒,敬重后羿为民造福的功德,便赐给后羿⼀包长⽣不死之药。

据说,不管是⼈还是其他⽣物,只要服下此药,能即刻成仙上天。

然⽽,后羿舍不得撇下⼼爱的妻⼦嫦娥与乡亲们,更不愿意⼀个⼈升天。

便回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蓬蒙窃听和看见了。

拜倒在后羿门下蓬蒙,原本就是个奸佞⼩⼈,他看嫦娥长得漂亮,就起了⽍⼼,后偷窍了嫦娥藏药之处,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药,⾃⼰升天成仙。

在⼋⽉⼗五⽇这⼀天,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怀⿁胎的蓬蒙假装⽣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后不久,蓬蒙⼿持宝剑闯⼊内宅后院,进了卧室,对嫦娥⾮礼,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单⼒薄,知道⾃⼰不是蓬蒙的对⼿,危急之时她知道⾃⼰打不过坏⼈,便转⾝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果断地⼀⼝吞下腹中。

不料药性发作,嫦娥吞下药后觉得⾃⼰⾝轻如燕,⾝⼦⼀下⼦飘离地⾯、冲出窗⼝,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间最近的⽉宫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们哭诉了⽩天发⽣的事。

后羿既惊⼜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了,后羿⽓得捶胸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亮格外皎洁明亮,⽽且有个晃动的⾝影酷似妻⼦嫦娥,在天上望着他,好似妻⼦正在伤⼼得痛不欲⽣。

后羿便拼命朝⽉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亮退三步,他退三步,⽉亮进三步,⽆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可奈何,⼜思念妻⼦,只好派⼈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鲜果,遥祭在⽉宫⾥眷恋着⾃⼰的嫦娥。

到了第⼆年的⼋⽉⼗五⽇,⽉光变得⼜⼤⼜圆,后羿更加思念爱妻,可⾃⼰⼜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摆下供品遥祭嫦娥仙⼦,年年如此,此情传到民间,世⼈效仿,⽇久成俗。

⼈们以⽉饼、⽠果相送,有“合家团圆”、“吉祥平安”之意,故传到明代俗称“团圆节”,便有“中秋节”拜⽉等种种说法。

有诗为证,后羿问⽉:
⼏缕情丝系⼴寒,
真⼼问计向青天?
今⽣已是难相聚,
来世谁帮续旧缘?
2、中秋典故之⼆——杨贵妃为“⽉饼”起名
说了⽉饼来历的传说,再说⽉饼这个名字的故事。

在早期,⼈们并不把⽉饼叫“⽉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饼”、“⽉团”、“宫饼”、“⾦饼”(宋代)、“⽉糕”(元代)等叫法。

在唐朝,最流⾏的叫法⾃然是胡饼。

过去,汉⼈把⽣活在中国北⽅、西⽅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他们特有的⽇常⾷⽤的⾯饼,被汉⼈称为“胡饼”。

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是如何改称⽉饼的?这便与中国四⼤美⼥之⼀的杨⽟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宗李隆基第18⼦、寿王李瑁的妃⼦。

杨美⼈通晓⾳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出众,真若出⽔芙蓉,男⼈见了没有不动⼼的。

好⾊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媳妇搞到了⾃⼰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

有⼀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起吃胡饼赏⽉,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

但起什么名字好呢?⼀时想不出来。

杨贵妃抬头⼀望,其时⾼悬空中的⼀轮圆⽉,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出——⽉饼。

李隆基⼀听,连连拍⼿叫绝。

“⽉饼”⼀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当时此饼并不叫⽉饼。

李儇⽐李隆基晚⽣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少在晚唐,⽉饼仍不叫⽉饼的。

有的学者称“⽉饼”⼀词出现在南宋吴⾃牧的《梦梁录》⼀书中,我查了⼀下,并⽆此词。

其实,在宋代,⼈们也不把⽉饼叫“⽉饼”,⽂⼈喜欢称之为“⾦饼”,如与梅尧⾂齐名的宋代⽂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饼”、“⾦饼隔林⽉”。

在宋代,中秋吃⽉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糕”。

⼀直到明代,“⽉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饼风俗也⼴为流⾏。

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为⽉饼馈之。

”明⽥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五⽇谓之中秋,民间以⽉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3、中秋典故之三——“祝捷饼”⽉饼雏名
中秋节的第⼀主⾓是⽉饼。

关于⽉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

唐初,东突厥势⼒强⼤,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以换取北⽅的相对安定。

唐朝建⽴后,突厥⼀⽅⾯⽀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与唐朝分庭抗礼。

另⼀⽅⾯,⼜⾃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

为了平定北⽅外患,唐⾼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正好是⼋⽉⼗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向李渊献饼祝捷。

李渊其时正与群⾂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分⾼兴,笑对当空,脱⼝⽽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这句话的⼤概意思是,应该邀请⽉亮之神下凡来,与⼤家⼀起分享这可⼝的胡饼。

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君⾂⼀道品尝,赏⽉。

据说,⼋⽉⼗五中秋节吃⽉饼习俗由此⽽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饼起源的依据。

上古时,中国古⼈对⽇、⽉、星⾠等天体⼗分崇拜,便
有“春祭⽇,秋拜⽉,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时,都会供上⼀种圆圆的⼩饼⼦,这个⼩饼⼦才是⽉饼的雏形。

4、中秋典故之四——⽉饼与“杀鞑⼦”
历史上真正吃⽉饼、送⽉饼习俗是从明祖朱元章时起的。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鞑⼦”的故事却渗透了⼀段不愉快,它与元末农民起义的传说有关。

古代中国社会有:“南蛮北鞑”之说。

这是中原汉⼈的俗称。

从华夏历史中,北⽅与南⽅的少数民族多次⼊侵中原地区,汉族区域的⼈对中国北⽅的少数民族区域的⼈通称“鞑⼦”,最初称呼是专指鞑靼⼈,这个称呼其实指的也就是蒙古⼈和⼥真⼈(即满族⼈)。

⽽汉族区域的⼈对中国南⽅的少数民族区域的⼈通称“蛮⼦”,其意⼤概是说这些区域的⼈没⽂化,野蛮不讲理。

近代,中华56个民族的⽂化相互渗透,这些诬俗也被淡忘了,汉族也出现新观念,即逐渐认可南⽅少数民族的始祖蚩⼪与黄帝⼀样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灾⼈祸连连,民不聊⽣,蒙古⼈对中原汉⼈的统治也更为严厉。

为了奴化汉⼈,有的地⽅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鞑⼦)。

当时男⼈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是“偷婚”,以避免被鞑⼦知道。

为防⽌汉⼈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户⼈家才能有⼀把菜⼑。

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杀鞑⼦”,推翻元政权。

当时公开聚会是⾏不通的,为了传递统⼀⾏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五吃⽉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饼⾥,通过这种传递⽅式,形成了声势浩⼤的起义势⼒。

民间传说,朱元璋,穷苦⼈出⽣,受尽鞑⼈统治之⽓,⽴志消灭鞑⼈,恢复汉⼈统治天下的雄⼼壮志。

因此还在读书的时候,就每天背着⽼师偷写:“⼋⽉⼗五杀鞑⼦”的字条,满满写了⼀抽屉,后被⽼师发现,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学的时间,打开朱元璋的课桌抽屉⼀看,那么多的纸条,全都写的是:“⼋⽉⼗五杀鞑⼦”,胆⼩的⽼师吓坏了,这么⼤的事,让村⾥的鞑⼦头领知道,不⽤说⼀个朱元璋,就是⾃⼰的脑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赶忙把抽屉⾥的纸条统统倒进了⽕炉⾥,谁知⽕炉发出⼀声响声,⼀股青烟,⽕中的纸条从窗户外四散飞出,不见踪影了。

传说,这些纸条飞到民间,⼈们通过吃的⽉饼,把纸条放在⽉饼内,便利亲朋互相传递,由此过通明教组织⼀传⼗,⼗传百,传到全国各地的汉⼈⼿⾥,形成全国统⼀⼋⽉⼗五杀鞑⼦这个局⾯。

⼀夜之间,全国都在杀鞑⼦,朱元璋领导的明教组织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成了明代开国皇帝。

其实,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分严密,传递消息⼗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五夜起义”的纸条藏⼊饼⼦⾥⾯,再派⼈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五⽇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兴得连忙传下⼝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

此后,“⽉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的传说
1、中秋节传说之⼀嫦娥奔⽉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个名叫后羿的英雄,⼒⼤⽆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顶,运⾜神⼒,拉开神⼸,⼀⽓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和妻⼦在⼀起,⼈们都羡慕这对郎才⼥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慕名前来投师学艺,⼼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天,后羿到昆仑⼭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不料被⼩⼈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怀⿁胎的蓬蒙假装⽣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后不久,蓬蒙⼿持宝剑闯⼊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危急之时她当机⽴断,转⾝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时飘离地⾯、冲出窗⼝,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间最近的⽉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们哭诉了⽩天发⽣的事。

后羿既惊⼜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了,后羿⽓得捶胸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亮格外皎洁明亮,⽽且有个晃动的⾝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亮退三步,他退三步,⽉亮进三步,⽆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可奈何,⼜思念妻⼦,只好派⼈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摆上⾹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鲜果,遥祭在⽉宫⾥眷恋着⾃⼰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下摆设⾹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中秋节传说之⼆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个传说:相传⽉亮上的⼴寒宫前的桂树⽣长繁茂,有五百多丈⾼,下边有⼀个⼈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即合拢了。

⼏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曾跟随仙⼈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就把他贬谪到⽉宫,⽇⽇做这种徒劳⽆功的苦差使,以⽰惩处。

李⽩诗中有“欲斫⽉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3、中秋节传说之三朱元璋与⽉饼起义
中秋节吃⽉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分严密,传递消息⼗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五夜起义”的纸条藏⼊饼⼦⾥⾯,再派⼈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五⽇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兴得连忙传下⼝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

此后,“⽉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