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的场所:雌雄生殖器官。
在雌雄生殖器官里,原始的生殖细胞是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中染色体数等于DNA数等于体细胞中的数目,都是2n。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细胞和卵细胞。
2.精原细胞如何变成初级精母细胞?卵原细胞如何成为初级卵母细胞?
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和染色体复制,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3.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名称?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四个子细胞名称?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精细胞变形成为精子
4.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名称?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四个子细胞名称?不均等分裂有单体的是什么细胞?不均等分裂没有单体的是什么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产生一个卵细胞一个第二极体。
第一极体减数分裂结束产生两个第二极体,最终退化消失。
不均等分裂有单体的是初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没有极体的是次级卵母细胞。
5.①减数分裂过程DNA什么时候加倍,为什么?②什么时候第一次减半,为什么?③什么时候第二次减半,为什么?④体细胞DNA是2n,故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DNA是多少?⑤减鼠第二次分裂期间DNA是多少?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的复制。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DNA数目减半。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因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DNA二次减半。
④4n,复制完后没有减半,故4n.。
⑤2n,经过减一变成2n。
一直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才会二次减半变成n。
6.①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什么时候复制?②什么时候减半,为什么?③什么时候短暂加倍,为什么?④体细胞染色体是2n,故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染色体是多少?⑤减数第二次分裂期间染色体是多少?
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
④2n,着丝点未分裂故不变。
⑤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是n,后期是2n。
因为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短暂加倍。
7.减数分裂过程染色单体什么时候产生?什么时候有染色单体?染色单体什么时候消失?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G2期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
8.有丝分裂过程染色单体什么时候产生?染色单体什么时候消失?有染色单体的细胞处于什么时期?
有丝分裂分裂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有丝分裂后期。
整个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以及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9.什么时候没有同源染色体?为什么?
减数第二次分裂及配子。
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10.体细胞染色体是2n,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有多少对同源染色体?什么时候同源染色体最多?有多少?
n。
n。
有丝分裂后期。
2n对
11.一条染色体上有几个DNA分子?
一个或两个。
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只有一个,有姐妹染色的单体的染色体每条有2个DNA。
12.等位基因什么时候分离?非等位基因什么时候自由组合为什么?
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自由组合。
13.怎么判断是什么时期的细胞?
一看同源,有同源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
再看染色体行为,有联会四分体的是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是减一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一后。
染色体散乱分布,有丝前,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有丝中,着丝点分裂有丝后。
没有同源,是减二。
染色体散乱分布是减二前,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减二中,着丝点分裂减二后。
14.怎么看雌雄?
判断出减一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雌,均等是雄;判断出减二,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雌性的初级卵母细胞,但是减二细胞质均等分裂不能判断雌雄,因为第一极体减二也是细胞质均等分裂。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
1.怎么判断是否是伴性遗传?
看后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相关,如果相关就是伴性遗传。
例如后代中只有雄性有某种表现型或者雌雄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型就是伴性遗传。
2.XY型性别决定怎么根据后代性状推测母本的基因型?
看后代雄性的表现型,雄性有两种表现型母本是杂合子,后代有一种表现型,母本是纯合子。
雌性有两条X,一条一定来自父亲,一定要传给儿子,故母亲是隐性纯合子,父亲一定是隐性性状,儿子也一定是隐性性状。
3.ZW型性别决定怎么根据后代性状推测父本的基因型?
看后代雌性的表现型,雌性只有一条Z,故父本给显性基因就是显性,父本给隐性基因就是隐性。
故雌性有两种表现型父本是杂合子,后代有一种表现型,父本是纯合子。
4.要让后代雌雄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怎么设计杂交组合?
相同类型的染色体如XX带隐性基因,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带显性基因。
对于ZW型性别决定,则是ZZ带隐性基因,ZW带显性基因。
三、伴性遗传
1.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后代男性多于女性;女病父子病;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女病父子病的解释: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有一个致病基因就会患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必然给了她一个致病基因,故她的父亲一定有病;女性患者一定会给她的儿子一个治病基因,故她的儿子有病。
2.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女性多于男性;男病母子病;代代相传;交叉遗传
男病母子病的解释:男患者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一定传给女儿。
故男患者的母亲一定给了他一个显性致病基因,故男患者的母亲一定有显性致病基因,一定有病;而男患者一定会把致病基因传给女儿,故男患者的女儿一定是患者。
3.遗传系谱图的推断
(1)显隐性的判断
①有中生无是显性的解释
双亲有病,生出无病的子女,子女的正常基因来自父母,但是在父母中没表现出来,故正常
是隐性,有病是显性。
这是性状分离,新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
故正常是隐性。
②无中生有是隐性
双亲无病,生出有病的子女,子女的致病基因来自父母,但是在父母中没表现出来,故正常是显性,有病是隐性。
这是性状分离,新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
故有病是隐性。
③双亲一方有病,一方无病,不能判断显隐性,除非题干中另外给条件
(2)伴性遗传的判断
凡是适用于伴性遗传的系谱图也都适用于常染色体遗传。
故除非题干中另外给条件,否则不能排除常染色体遗传,但是可以根据题中条件排除伴性遗传。
①如果已经判断出该病是隐性遗传,就找系谱图中的女性患者,如果女性患者有病,她的父亲儿子都有病,那么可能是伴性遗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
如果这时候双亲没病生出有病的儿子,并且双亲中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就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双亲都有致病基因,就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如果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任何一个没病,就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如果已经判断出是显性遗传,就找系谱图中的男性患者,如果男性患者有病,他的母亲和女儿任何一个没病,就说明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果他的母亲和女儿都有病,则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伴性遗传。
③如果无法判断显隐性,如果代代相传,可能是显性,但是不能说一定是显性,这个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因为家系图中人太少,没有统计学意义。
④如果无法判断是否伴性,家系中男明显多于女,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女明显多于男,可能X染色体显性;男女差不多,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
同样不能说一定,这个不能作为判断依据,因为家系图中人太少,没有统计学意义。
(3)概率计算
先分别计算出每一种病的概率,再合起来求解。
第三单元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艾弗里的实验——体内转化实验
(1)实验设计
①小鼠+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R型细菌无毒
②小鼠+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S型有毒
③小鼠+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失去毒性
④小鼠+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 型和R型细菌。
得到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注意:此实验证明不了任何物质是遗传物质,只能证明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转化原因: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蛋白质在高温下彻底失活,DNA在高温下解螺旋,温度降低后又可以恢复活性。
转化的实质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属于基因重组,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转化。
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
(1)设计思路:将蛋白质荚膜多糖DNA等物质提纯分离出来,单独研究它们各自在转化中的作用
实验组:
①R型活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 混合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平板上只有R型细菌 S
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② R型活细菌+S型细菌荚膜多糖, 混合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平板上只有R型细菌S型细菌的荚膜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③R型活细菌+S型细菌DNA,混合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平板上既有R型也有S型。
结论:说明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的物质
④R型活细菌+S型细菌DNA+DNA酶,混合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上,平板上只有R型细菌
分析:这四组实验是相互对照。
③④对照说明DNA结构必须保持完成才能行使遗传功能。
(2)实验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1)实验设计思路: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相同,设法将蛋白质与DNA分离,单独观察其作用。
(2)实验解析
如何标记噬菌体
①噬菌体如何入侵大肠杆菌?
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②噬菌体注入大肠杆菌的是什么?蛋白质注入了吗?
DNA。
没有
③新合成的噬菌体以什么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新合成的子代噬菌体蛋白质是谁的DNA指导合成的?子代噬菌体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来源于谁?
亲代噬菌体的DNA为模版。
噬菌体的DNA。
新合成的噬菌体原料来源于大肠杆菌。
④如何获得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
首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得到DNA中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中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①保温的作用是什么?
让大肠杆菌侵染噬菌体
②侵染时留在外边的是什么?进入大肠杆菌的是什么?
蛋白质外壳。
亲代噬菌体的DNA
③搅拌的作用是什么?离心的作用是什么?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作用是让上清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④用35S标记噬菌体,放射性分布在上清还是沉淀?搅拌不充分,影响什么?
分布在上清,因为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大肠杆菌,分布在上清。
搅拌不充分,部分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不分离,随大肠杆菌沉淀,因此导致上清放射性降低,沉淀出现放射性。
⑤保温时间过短,会怎么样?会影响35S标记时上清的放射性吗?保温时间过长呢?
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入侵大肠杆菌,离心后噬菌体带着被标记的蛋白质外壳进入上清,故被标记蛋白质外壳还在上清,故不影响。
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进入上清,子代噬菌体未被标记,故不影响上清的放射性。
⑥用32P标记噬菌体,放射性分布在上清还是沉淀?搅拌不充分,影响什么?
放射性分布在沉淀,因为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被注入大肠杆菌,故放射性分布在沉淀。
搅拌不充分,部分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不分离,随大肠杆菌沉淀,但外壳没有放射性,故不影响沉淀的放射性。
⑦保温时间过短,会怎么样?会影响32P标记时上清的放射性吗?保温时间过长呢?
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入侵大肠杆菌,离心后噬菌体带着被标记的DNA进入上清,故沉淀放射性减少。
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去进入上清,子代噬菌体有标记,故沉淀放射性减弱。
(4)实验结论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
科学家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以使烟草感染病毒而蛋白质不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通过这个实验说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RNA也是遗传物质。
DNA分子的结构
1.发现历程
沃森和克里克参考富兰克林的DNA的X射线衍射实验,同过物理模型构建,发现了DNA分子的结构。
2.DNA的结构特点
(1)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碱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组成。
(2)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在一起。
双链之间由于碱基互补配对自发形成双螺旋。
双链通过氢键连接。
(3)DNA两条链之间反向平行。
一条链从5’-3’,一条链从3’-5’。
5’端游离磷酸集团,3’端游离脱氧核糖。
(4)DNA双链中3’端一个脱氧核糖连接一个磷酸,其他脱氧核糖都连接两个磷酸;5’端磷酸连接一个脱氧核糖,其他磷酸都连接两个脱氧核糖。
故一个DNA分子有两个游离磷酸在5’端。
(5)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相对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3.DNA分子的相关计算
(1)双链DNA分子中,A=T,C=G,故A+C=T+G=A+G=T+C,即DNA双链中不互补碱基之和相等。
故A+C/T+G=1,A+C/A+C+T+G=0.5
(2)DNA的两条链A1=T2,T1=A2,C1=G2,G1=C2,故A1+C1/T1+G1=T2+G2/A2+C2
故A1+C1/T1+G1与A2+C2/T2+G2互为倒数
(3)A1=T2,T1=A2,C1=G2,G1=C2,故A1+T1=T2+A2
C1+G1=G2+C2,
(4)故A1+T1/C1+G1=T2+A2/G2+C2
A1+T1/A1+T1+C1+G1=T2+A2/A1+T1+C1+G
又A=A1+A2,T=T1+T2,C=C1+C2,G=G1+G2
故A+T=2(A1+T1)=2(T2+A2)
C+G=2(C1+G1)=2(G2+C2)
故A1+T1/C1+G1=T2+A2/G2+C2=A+T/C+G
A1+T1/A1+T1+C1+G1=T2+A2/A1+T1+C1+G=A+T/A+T+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