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_领悟_四个革命_与_一个合作_刘龙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2016年3月《燃气轮机技术》GAS TURBINE TECHNOLOGY Vol.29No.1Mar.,2016
收稿日期:2015-12-
20作者简介:刘龙海(1964—),男,江苏泰州人,
大唐南京发电厂厂长,E-mail :datangxiadianllh@163.com 。
能源革命—
——领悟“四个革命”与“一个合作”刘龙海1,
钟史明2
(1.中国大唐南京发电厂,南京210059;
2.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南京210096)
摘
要:学习与领悟习总书记提出的
“四个革命”与“一个合作”能源革命的实质与内涵,能源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煤炭”。
为何“革”煤炭的命?如何“革”煤炭的命?同时亦阐明为何、如何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逐步建成多元化、低碳化、无碳化的智能、安全、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系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源供给,为实现二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建成美丽中国而努力。
关
键
词:能源革命实质与内涵;煤炭革命;化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89(2016)01-0001-08
1
能源革命的本质
1.1
人类经过三次能源革命
能源革命是对人类生产和生产方式产生深远影
响的根本性变革。
当今,多数学者认为人类经过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是人工火的发明使人类从生食到熟食开始才真正从动物超脱而出,是人类文明开始的标志之一,从而人类进入柴薪时代;第二次能源革命是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轻工业开始发展,人类由柴薪时代进入煤炭时代;第三次能源革命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发明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加快发展,人类由煤炭时代进入油气和电力时代。
然而,在开发与利用能源时伴随着环境恶化与生态的破坏;随着人类对能源安全可持续与清洁、方便需求日益增加,以新能源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受到人们的关注,拉开了新一轮能源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1.2进入第四次能源革命
历次的能源革命都经过较长的时间酝酿、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近年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广泛深远,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及成熟加快,两者深度融合不仅使能源供需结构发生重大变革,而且一定程度
上颠覆了能源系统组织方式,正催生新一轮工业革
命和能源革命;所以,本次能源革命本质上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新能源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低碳清洁能源革命。
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能源供应结构由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人类从后油气时代进入到安全、清洁、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新能源时代;二是能源供给组织系统方式由大规模、集中式转向小规模、分布式,供求关系由供应单项、单向响应需求转变为供需多项(如电、气、热、冷等)双向互动平衡、智能供需系统。
2能源革命的内涵
自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由“变革”到“革命”是党中央站在全球视野和历史高度对能源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自2015年6月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第六次会议上精辟提出我国能源安全发展的“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战略思想,明确了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深化了能源革命的内涵。
2.1生产革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基础
历次的能源革命都以能源种类的转变为基础,生产革命是能源革命重要支撑。
生产革命的主要内
DOI:10.16120/ki.issn1009-2889.2016.01.001
燃气轮机技术第29卷
容包括:在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无碳或少碳)上做增产革命,而在煤炭、石油等常规化石能源上做减量革命;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能源系统灵活性、接纳和供应能力,最大程度上利用间歇性、分布式能源,构建多元化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从根本上解决能源资源难以为继和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和安全可靠的能源供给。
2.2消费革命是能源革命的基本要求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大气雾霾频发,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化石能源日趋枯竭,迫使人类必须反思自已利用能源的方式,应降低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此消费革命主要是减量革命。
节能减排主要内容包括: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其中特别是煤炭能源,抑制不合理消费,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利用路径依赖,用户决定生产消费、参与市场平衡,改变人们不良用能习惯,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构建更加高效的能源消费体系,从而使能源消费控制在人口、资源、环境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
2.3体制革命是能源革命的制度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体制机制既能成为能源革命的动力,也能阻碍革命。
新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形成,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作保证。
体制革命主要包括:在能源管理、产业组织和市场运行等机制上破旧立新,理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还原能源商品属性。
构建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合理的能源监管体系、高效的市场竞争体系、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健全的绿色财税体系“五大体系”,保障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
2.4技术革命是能源革命的根本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乘法效应,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能成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能源技术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将激发新一轮工业革命。
技术革命主要内容包括:以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理念和方向,推动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技术、清洁利用和转化技术,非常规油气规模化开采利用技术,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新一代核电和核聚变技术,低速风机制造技术,高效太阳能发电技术,生物燃料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储能和节能技术,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等研究和推广,促进能源产业升级。
2.5国际能源合作是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2014年12月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作了“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努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报告,其中对能源国际合作“一个合作”作了明确指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思想,要求全面落实高访成果。
近来,能源国际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中亚能源合作深入推进,中巴、中缅能源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核电“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国能源资源赋存条件不同,“多煤、缺油、少气”,为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战略上要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保障能源供需安全,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国际能源合作是国家能源供需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按照2015年3月28日国务院授权三部委联合下发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必须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做好与沿线各国加强能源合作”,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能源建设的优先领域,强调“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在贸易畅通方面,提出“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国家习主席于2015年9月2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倡议探讨构建全球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也为电力行业“走出去”与世界各国能源电力合作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3革命要“破旧立新”
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对象主要是煤炭,对煤炭能源改造利用直到替代为止。
建立以新能源(如核能、氢能)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逐步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以达到低碳、清洁、安全、经济、方便和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模
2
第1期能源革命———领悟“四个革命”与“一个合作”
式,促进经济社会更高度发展的能源革命。
3.1为何要“革”煤炭的命
3.1.1减少CO
2
等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全球变暖的主因是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已基本形成共识。
2015年全球近200个国家参加世界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形成了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大气温升于2020年力争1.5ħ,≯2ħ,并希望碳排放目标到2050年和2100年要分别实现排放减半和零排放。
所以,大气环境留给人类的碳排放空间已经很少了,排放空间已日益成为各国争夺的稀缺战略资源。
从全球看,当今化石能源产生的CO2排放量为煤炭占44.4%、石油占35.3%、天然气占20.3%,而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CO2排放中燃煤占高达82.6%,石油、天然气分别占14.1%和3.3%。
我国是煤炭大国,亦是消费大国,煤炭消费占比很大,约占世界一半左右,CO2排放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
为了大气环境宜人生存,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必须“革”煤炭的命。
3.1.2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造成破坏负面影响1)开采过程中造成破坏负面影响
煤炭开采造成地表沉陷、地下水破坏、地表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
经测算,平均每天采万吨煤炭造成地表沉陷0.2hm2,每开采1t煤排水量达1.75 2.15t;全国已累计堆放煤矸石约45亿t,致土地破坏和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加快地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2)利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物排放
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CO2、SO2、NO x、有毒微量元素及细微颗粒物,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燃煤是大气中CO2主要来源,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因。
北京市环保局研究查明北京市PM2.5来源中燃煤贡献22.4%。
煤炭中含有砷、汞等有害微量元素,尽管含量很低,但耗煤量大,实际产量相当可观,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理办法,长期排放和积累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破坏危害极大。
3.1.3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不可持续
全球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供需矛盾日趋加剧。
按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和可开采储量,表1中指出煤炭最多只够采100多年了,而石油可采储量16879亿桶,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85.7万亿m3,化石能源能量有限,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所以,必须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特别是要“革”煤炭的命。
表12013年世界能源消费占比与化石能源可采年限能源种类消费量占比/%可采年限/a
煤炭30.1(29.8)>100
石油32.9(33.1)54
天然气23.7(23.9)64
核能4.4(4.5)
水能6.7(6.7)
可再生能源2.2(1.9)
注:1)表中数据为BP公司2013年统计报告,但有其他资料称煤可供200余年,油、气可供60 70年开采。
2)表中()为2012年数据。
3.2如何“革”煤炭的命
3.2.1结合能源资源条件走中国的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暴风骤雨式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而能源革命是缓慢渐进式的革命,不宜简单粗暴,而且我国能源革命必须结合国情,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我国资源赋存条件、特点不同,是“少油、缺气、多煤”,而且供需地区错位远达1000km以上。
全球范围内煤炭探明储量占化石能源55%,而我国煤炭占化石能源94%,油气资源仅占6%左右。
尽管近年来国家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但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下降不明显。
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量40.2亿t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比重的66%,比2010年仅下降3.2个百分点。
从中长期看,煤炭在我国能源供应中仍将占较大比重,煤炭革命改造利用时间会较长、任务很艰巨;所以,应结合能源资源赋存条件进行改造利用。
3.2.2改造利用道路
当今,煤炭产量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减量煤炭的目标对煤炭行业改造发展影响巨大,必须立足自我革命,改变落后的观念、生产和利用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能源革命的需要,应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的总体要求,大力推动煤炭工业“互联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努力构建智能、安全、清洁、高效的煤炭生产和利用体系。
1)煤炭生产的革命改造
a)调布局、控总量
以“资源、安全、环境”三个约束条件,科学确定
3
燃气轮机技术第29卷
煤炭发展布局和规模。
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5% 70%左右,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这一比重依然占60%左右,有资料预测2025年前全国煤炭产量在43亿t 标准煤以内,其中安全绿色产量35亿t标准煤以上。
在2020年到2025年之间的布局:东部地区要压缩煤炭生产规模,东北、河北、山东要加快淘汰资源枯竭和灾害严重煤矿,2020年前淘汰所有产能30万t以下的小煤矿,北京、福建、浙江要退出煤炭生产领域。
中部地区要控制煤炭开发强度,山西、河南、安徽按照“建一退一”适度建设接续项目,2025年湖南、湖北、江西逐步退出煤炭生产。
西部地区要控制项目建设节奏,新建项目主要围绕9个千万吨级大型煤电基地布局,四川、重庆逐步退出煤炭生产,云南、贵州、广西要提高准入标准,加快淘汰小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
b)调结构、促提升
按照“安全、科学、经济、绿色”的理念,以建设智能煤矿和淘汰落后煤矿为核心,全面改善煤炭生产,推动煤炭工业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建设智能煤矿,将现代采矿技术与感知技术、控制技术、管理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融合,实现生产运行智能化、安全生产本质化、运营模式科学化、生态环境友好化、社会关系和谐化。
加快生产煤矿信息化改造,采掘工作面实现少人或无人,主要部位实现无人值守、有人巡检,经营管理实现精益化。
研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规划,提高新建煤矿准入门槛,逐步淘汰小煤矿和资源枯谒、灾害严重、煤质差的煤矿,促进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力争2030年关闭所有瓦斯问题突出的矿井和产能30万t以下煤矿,煤矿数量减少到3000处左右。
2)煤炭利用改造方向
a)转方式、提升级
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和燃料转变,稳步发展新型煤化工。
根据水资源、环境容量等制约因素,科学确定新型煤化工发展规模,采用污水和废渣处理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把握发展节奏,做到资源吃干榨净,污水零排放,碳集中捕集、封存和利用,利用废渣无害化处理。
按照规模化、一体化、园区化的原则,有序布局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项目。
改造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以规模化、集群化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煤化工副产品高级利用,以气化技术促进煤制合成氨升级,不断提高煤化工发展水平。
到2025年现代煤化工达到产业化发展规模,转化煤炭规模3亿t 以上。
b)提效率,降污染
把燃煤发电作为煤炭利用主要方式定位为第二主业。
发展超(超)临界、大容量、高效燃煤发电和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淘汰和改造落后燃煤机组,发展热电联产和纯背压的热电燃煤机组,实行集中供热,减少分散中小燃煤锅炉,提高燃煤发电效率。
使用高效煤粉锅炉和清洁燃料锅炉,加快现有燃煤工业锅炉更新和改造。
煤炭企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应扩大经营范围,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提升煤炭附加值,应推进循环经济实现“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充分利用高岭土、铝矾土、膨胀土、稀有金属等煤系共生伴生资源,科学利用矿井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等副产品,高铝煤要定向供应,集中燃烧,最大限度地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坚持煤层气地面开采与煤瓦斯抽采并举,以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和煤矿瓦斯规模化矿区建设为重点,推动煤层气跨越式发展,进行勘探与开发页岩气,积极开展规模化示范开采项目。
3)科技创新改造
a)开采技术创新
加大智能煤矿相关技术及装备科技攻关力度,重点加快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可视技术、煤炭识别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开发,为井下无人开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加强安全预控系统相关技术装备研发,通过“风险预制、隐患预治、安全预控”三位一体,为矿工提供绝对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
加强地质构造、矿山压力、采煤沉陷等基础理论研究,完善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体系,为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提供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精细勘探和多源地质灾害探测技术、快速建井技术、高效辅助运输技术、井下人员精确定位技术等方面科技攻关。
b)利用技术创新
开展600ħ/120万kW机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工程示范,通过620ħ二次再热作为过渡,开发700ħ机组技术。
4
第1期能源革命———领悟“四个革命”与“一个合作”
开发应用大型化、节能型和低排放型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高效利用劣质煤。
研发新型材料和新工艺,开发超(超)临界机组所需的锅炉和燃气轮机高温部件,达到持久强度、抗蒸汽腐蚀和抗多种煤灰腐蚀的性能要求。
开展PM2.5研究,推进超细颗粒物及硫、汞、砷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开展IGCC及多联产、CO2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研究,真正实现零排放研究。
推进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加大关键技术和装备自主研发力度。
积极开展废水、废渣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
3.2.3管理体制创新改造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构建完善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分职责体系”,在统一的能源行业管理构架内,建立集中统一、责任落实、权责一致的煤炭行业管理机构。
整合煤炭管理职能和煤炭相关许可证制度,简化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严防行业管理越位、错位、不到位问题。
妥善处理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与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科学划分相关管理部门责任,彻底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九龙治水”问题,强化行业协调与配合,发挥国家能源委员会的作用,提高行业管理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3.2.4深化市场化改革
坚持资源配置市场化方向,健全煤炭资源配置,健全煤层气(煤矿瓦斯)开采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市场加大煤层气开发力度和扶持页岩气示范开发项目。
加快建立健全全区域煤炭市场,逐步培育和建立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形成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核心,区域煤炭市场为补充的煤炭交易市场体系。
深化煤炭资源税费改革,构建由市场决定的煤炭价格机制,使煤炭价格更加能够反映煤炭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充分利用市场宽松环境,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努力构建完全竞争市场。
深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用大数据改造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智能煤矿。
3.3发展建立非化石能源革命
非化石能源是指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经长久地质变化形成,只能供一次性使用不能再生的能源类型外的能源,包括当前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含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发展建立非化石能源,提高其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是新一轮能源革命的主要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持生态环境,降低能源可持续供应的风险。
3.3.1为何要发展建立非化石能源革命
1)降低全球温升
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迫切呼唤建立非化石能源(新能源)革命,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取代以污染严重、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2013年11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2013年排放差距报告》,报告警告说,到2020年如果排放“差距”没有得到“弥合或大幅收窄”,将全球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ħ以内的大门将被关闭。
报告说,在当前的高排放背景下,虽然2020年之前全球升温≯2ħ的目标依然有望实现,但在此之后,若不能显著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加大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难度。
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报告建议,全球碳排放量到2020年应达到440亿t的峰值,到2025年降至400亿t,到2050年进一步削减到220亿t。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国政府承诺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水平上降低40% 45%,2030年碳排放量达峰值,而后逐年下降。
因此,为了减缓对储量有限的化石能源消耗,为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减少CO2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放慢地球升温变暖,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能源,创建一个绿色美好家园。
2)降低污染物排放,维护宜人的生态环境
新能源如核能具有安全、清洁、高效的特点。
经测算,如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周边地区分别建设1000万kW的核电机组替代1000万kW煤电机组,可年均少燃标准煤2500万t,可使这些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3.4、1.7、4.0μg/m3。
由于核电都带基本负荷,年运行小时数高达7500h左右,比水电、火电机组多3750h、3000h 左右,比风电多5000h以上,比光伏发电多6000h 左右,所以每100万kW核电对标准煤的替代效应分别相当于200万kW水电、250万kW火电、360万kW风电、470万kW光伏发电,替代燃煤作用很
5
燃气轮机技术第29卷
大,可称“清洁绿化”机组,治理大气污染效果明显。
3)支撑经济社会能源供给永续的需要
可再生能源是无碳能源,不污染的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续能源,支撑人类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需要。
而化石能源按今社会发展需求,煤炭最多再开采一二百年,油气资源最多开采60 70年。
近期要大力发展天然气的使用,将天然气培育成我国的主力能源,中远期发展核电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能源利用的低碳和无碳目标。
3.3.2如何发展新能源(核能与可再生能源)1)稳步发展核电
核电虽然走出了福岛核危机带来的阴影,但难以摆脱福岛核危机的影响。
内陆核电的争议很大,只能争取更多沿海核电的建设。
a)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
国家能源局2014年4月下发了《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指出2014年新增核电装机864万kW,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做好内陆核电厂址保护。
b)应继续推动核电规模化发展
按照我国2050年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考虑,到那时我国人均用电量应达到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年均8000kW·h的平均水平。
按中国人口发展中心预测我国人口总数14.5亿计算,届时全社会用电量约12万亿kW·h,约为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5.32万亿kW·h的2.2倍。
然而,以煤炭火电为主的电力能源结构是造成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元凶,这么大的电力需求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极大的挑战。
相比较而言,核电对环保减排有较大正面贡献,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火电相比,4000万kW的核电站运行一年可减少标煤消费约1亿t,减少CO2排放约2.3亿t,减少SO
2
约230万t,减少NO x150万t。
应继续大力推动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用更多安全、清洁的核电替代煤电。
c)“走出去”
由中广核和中核共同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2014年已完成初步设计并启动施工设计。
该技术融合了国际最先进的“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设计理念,各项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全球最新安全要求,满足美国、欧洲三代技术标准,是我国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权的核电技术,具备批量化开工建设的条件。
“华龙一号”可使国内成熟的工业基础、工程优势和运营经验得到充分利用和全面提升。
首台套国产化率即可达到90%,基础造价2800美元/kW 3000美元/kW,与当前国际订单最多的俄罗斯核电技术相比有竞争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工程实践,还可快速带动国内技术、工程、装备和队伍“走出去”。
其商业应用和技术出口将有效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能的释放,有利于我国核电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目前,中国企业推进中的英国、罗马尼亚、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多国核电项目呈显积极态势。
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我国国内核电发展节奏放缓,导致我国已形成年产10 12台套核电装备制造能力部分放空,产能过剩矛盾将较为突出。
加快实现核电“走出去”,有利于核电产业快速实现由大变强,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托起核电“强国梦”。
国家已在福建福清开工建设“华龙一号”示范核电站,可增强国外客户的信心,加速“走出去”步伐。
同时,在三代引进技术的关键设备制造和设计固化完成之前,在国内批量建设“华龙一号”,确保国务院批准的2020年核电装机5800万kW目标顺利实现。
2)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
坚持集中与分散开发利用并举,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a)太阳能
加快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推进光伏产业兼并重组和优化升级,大力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提高分布式利用规模,立足就地消纳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积极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示范。
加快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应用,鼓励太阳能发电采暖和制冷、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
以民用建筑为重点,在城镇推进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发电、地热能等新能源技术应用;在城市社区、工业园区、企业等能源消费中心,积极开展分布式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能等资源综合利用;在条件适宜地区,大力推进新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工程;在重点风景名胜区周边、林区、边远和农村地区,合理布局离网式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按照就近消纳、有序开发的原则,重点在西藏、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太阳能资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