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课件 202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怜 (古:爱,怜悯;今:怜悯)
变化情况
举例
涕 (古:眼泪;今:鼻涕)
偷 (古:苟且;今:偷窃)
词义转移 去 (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 (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 (古:案件;今:监狱)
讽 (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感情色 彩变化
爪牙 (古:卫士、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 (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 (古:地位低微;今:品德恶劣)
● (“造”是“辶”旁,跟“走路”相关, 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 应是“到、去”的意思。)
● (“畴”是“田”旁,跟田地有关系,可 以翻译为“田地”。)
击柱。
● (“睨”是“目”旁,跟眼睛有关,结合 语境,译为“斜眼看”。
● 5.根据成语联想
● 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 实词的含义。如“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中的“训”可以联想成语“不足为训”,解释为“典范、法则”。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 (2)乃强.调.为洛阳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
假借义
借用已有的音同或意近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因同音而被 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 借作“早”)
解题关键能力
一词多义推断“6 方法” 多义性,是古代汉语中实词的一大特性,但具体到特定的句子中,任凭其词义再多, 却只能取其一。辨析一词多义,大致有如下 6 种方法: 1.参照上下文意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 不但要看该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 调,前后语境是否一致。如:
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 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 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 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 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2.籍吏民,封府库 ● (“利”和“便”意思一样,“因”和“乘”意思也一样,翻译为“趁 着”。) ● (“戴”与“腰”词性一致,那么“腰”应该为动词,译为“腰上佩带”)
3.因利乘便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 环
● 3.利用互文辨义
● 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含义往往相近、 相同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文的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
● 4.文句推敲法
●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这是判定古今异义最主要的方法。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 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情况容易给人造成错觉,更需要根据上下文判定。
解题关键能力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 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
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 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 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 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 与均礼。
恩
● 那么后面应该是“随着节拍或和着节拍起舞”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前面说到“经常听到弹琴鼓瑟的声音”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深”本来是“深厚”的意思● 那,么但解是释后为文“深讲厚父”母就宗不族通都顺了被,杀应该译为“刻毒”。
2.依据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①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 ②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 按语法结构,句①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否 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和能愿动词“能”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 “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②中“号令一出太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后”,“出” 是动词,“一”用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出”,是“都,一概”之义。
二、即学即练短语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 (这两句结构上一致,都是动宾短语,那么“固”和“地”的词性应该都
1 . 据 崤 函 之 固 , 拥 雍 州是 名之词 ,地“ 固 ” 翻 译 为 “ 险 固 的 地 势 ” 。 )
● (这两句结构上一致,都是动宾短语,那么“籍”和“封”都是动词, “籍”翻译为“登记”。
答案:(1)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2)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官 (3)走遍 (4)以为……哀 (5) 勉强 (6)终于,终究 (7)店铺 (8)给 (9)作揖
● [参考译文]
●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是北方人,不知道是哪个郡邑的。母亲姓展,是他父亲的妾,生下宗质后遭遇靖 康年间的动乱,母子失散了。宗质凭着父亲的官职得到荫赏,(宗质)长大以后,每到做官的地方必定到处寻找 母亲,都没有找到。姻亲司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质说:“我寻找母亲,东南地区没找到,一定在蜀地吧?” 于是(宗质)跟随他到西部去,乘船经过各个州,像是县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去,走遍这个地方大声呼叫, 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着回去,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很怜悯他,都(多方)宽慰劝解他,(他)才一 边哭着一边勉强吃点东西。季思任职期满,向东而下,在所经之地宗质仍这样寻找,始终没有找到。到了荆州, 仍这样寻找。每天早晚号叫呼喊,咽喉疼痛,身体疲惫,在茶馆稍事休息,(伤心地)流泪。坐了一会儿,一个 乞讨的老妇人来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并请(她)坐下,用主客之 仪礼待(她)。
● 2.联想迁移法
● 即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并序》)中 “交通”的意思。
● 3.博闻强识法
● 博闻强识法对于古今异义词,是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的。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我们现在说的“江”“河”,其范围就扩大化了。再如“牺牲”这个词语,古代指供祭祀用 的牲畜,而我们现在多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仅靠上下文不一定能知道其 意思,所以丰富自己的见识才是根本。
举例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 (古:兽皮;今:皮肤)
Hale Waihona Puke 病 (古:重病;今:病)江 (古:长江;今:江河)
劝 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假 (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臭 (古:气味;今:难闻的气味)
金 (古:金属;今:金子) 丈人 (古:老人;今:岳父)
让 (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锻炼 (古:罗织罪名陷害别人;今:锤炼)
解题关键能力
● 巧解古今异义“4方法”
● 1.古今比照法
●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 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文言文中的双音词一定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进行 细致比对。
(3)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4)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 (5)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
一、即学即练借助语境法(上下文)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 所以推断“绐”应是“欺骗”的意思
根据语境,项羽在听了田父的话后才被困大泽中,然后被汉军追赶上
2.项伯杀人,臣活之。
● 那么,“臣活之”不是“我活下来了”,而是“我使他活下来了”
根据语境,项伯背着自己侄子项羽将消息告诉张良,肯定是张良对他有
文言文一轮复习之一词多义
题点必备知识
● 一般来说,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之分。
类型
解说
例句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拉开)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来)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 的词义
金.城.汤.池.(用来比喻牢不可破)
● (“乘”译为“登上”)
● 联想课文“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凶”译为“年成不好”)
● 6.了解历史渊源
●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 氏,平民只能称为“黎民”。
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
(节选自《杨万里集笺校》,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宗质以父荫.________________ (2)姻家司马季思官.蜀________________ (3)遍.其地大声号呼________________ (4)司马家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 (5)乃饮泣强.食________________ (6)所经复然,竟.不得________________
禾——五谷
贝——金钱 歹——死亡
辶——行走
纟——细丝 皿——器具
月——肉
目——眼睛 隹——鸟
刂——与尖锐的器具与使用这些器具的动作有关
即学即练揣摩下列字的字形,推敲其含义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 事于西畴。 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
● (“组”是“纟”旁,这个应该跟细丝有 关的,再结合语境,确定“组”应该是绳 索的意思。)
五、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成语“不速之客” 课文“千呼万唤始出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来” ●(“始”译为“才” ”速“译为”招致
3.使老弱女子乘城
“)
4.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 联想成语“欲盖弥彰”“相得益彰” ● (“彰”译为“清楚,明显”)
● 联想课文“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题点三 古今异义现象
所谓“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产生了与 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 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
题点必备知识
变化情况 范围
词义 扩大 扩大 义项
增多
词义 缩小
范围 缩小
义项 减少
●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五蠹》) ● 句中前后两句为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对应,含义亦相同,“去”的含义为“抛弃”,那么“息”也应作“抛弃” 理解。
● 4.分析字形推断((形声、会意)
●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 木,与“橹”构成词语,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①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②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句①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妇人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 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于是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 住这句话,故“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句②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 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知道吗?”故“识”在此处应当作“知道”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