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20讲“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讲“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背景
(1)日本
①1927年召开的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②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境地,企图发动对外战争以摆脱经济危机。
(2)中国: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概况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
(2)“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3)“八一三事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4)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罪行
(1)屠杀中国军民:如南京大屠杀等。
(2)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
(3)实行“以华制华”政策,扶植傀儡政权,并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和推行奴化教育。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
5.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将其所属部队改编为第八路军和新四军。
6.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它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
精微点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正式形成是在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中共七大
(1)时间:1945年春。
(2)内容: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
(1)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
(2)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击溃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3)中国军队的反攻: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3.胜利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0月25日,台湾光复。
4.胜利意义
(1)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2)中华民族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奠定了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示归纳抗日战争
考点一抗日救亡与全民族抗战
不同抗战阶段中国的抗战史实
1.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以弱胜强: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5)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十四年,是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
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个阶级、阶层。
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
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
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
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1.论从史出
中国军民抗战的决心
史料(1938年武汉会战)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兵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
同一时期,第101师团检查反攻我军阵地而战死的敌军官兵遗体,发现死者父母的来信中,也都是鼓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献身的言辞。
——冈村宁次日记
结论史料反映了中国民众支持抗战的爱国热情。
其中前半部分表明了中国方面“军”的抗敌决心;后半部分表明“民”对抗战的支持。
2.获取材料信息
从材料中找出抗日战争日本失败的原因。
材料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
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
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国原子弹及海军优势;苏联对日作战;日本自身的弱点。
考点二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国家利益制约国共两党关系
1.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及评价
(1)基本史实
①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②相持阶段虽表现不佳,但坚持抗战、拒不投降,粉碎日本帝国主义最终灭亡中国的企图和彻底解决中国战事的妄想,拖住了侵华日军,有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③1942年中国远征军先后两次入缅作战,以实际行动走出国门,在更大范围内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④始终坚持一党专政与独裁统治。
(2)基本评价
①对于当时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中央政府而言,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是它作为合法政府的应有之义,其抗战所为是一个合法政府应承担的责任。
②应看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反共”的目标,并且坚持一党专政。
这不仅使得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且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力量,尤其是共产党抗战力量的发展。
2.比较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战场
项目
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
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战场范围国民党统治区敌后抗日根据地
路线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
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
主战场
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
抗战的主战场
联系两个战场是相互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应该割裂与对立起来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史料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
纪念周年枚数和内容
20周年4枚:毛主席在写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50周年
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毛泽东《论持久战》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途径和前景,中共领导人民坚持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敌后战场从战略防御阶段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中共始终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倡导和维护统一战线,最终使抗日战争赢得了胜利。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抗日是比较积极的,挫败了日寇速战速决的迷梦。
1942年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
总之,国共两党同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2014·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审材料:材料为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该目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体现了该时期对抗日战争研究领域的不足。
审设问:试题要求:(1)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3)论述要求: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构思思路:提炼修改建议:该目录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思维,不能真实的再现抗战时期的全部史实。
该目录重在突出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淡化国民党在抗战中应有的地位。
所以,修改建议应该围绕这一思路提出。
调动史实:要选取抗战时期的史实,围绕所修改的建议进行合理准确的解释。
合理论证:逻辑要符合答题规范要求。
参考答案(示例一)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的重大战役。
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示例二)建议: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示例三)建议: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
理由:当时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民政府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
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发现问题材料作者认识到了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的结局。
命题角度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抗日战争中国获胜的原因。
2.中共合作抗日的诚意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中共为合作抗日对国民党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反映出历史紧要关头中共的高风亮节。
命题角度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调整;全民族抗战初期的国共两党关系;中共对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3.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次序排位之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发现问题法官排列次序之争反映的是抗击日本法西斯斗争中的贡献大小。
命题角度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题号时间题号
2017 全国Ⅰ,30 2016 全国Ⅰ,30 全国Ⅲ,30
2015 全国Ⅰ,30
全国Ⅱ,30
2014 全国Ⅱ,30
2013 全国Ⅱ,30
1.命题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政策
(2017·课标全国Ⅰ,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等可知,中共此举是为了扩大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
这一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A、C两项所提到的历史事件与这一时间不符,故均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命题点: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2015·课标全国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背景,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
故选B项。
3.命题点: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2016·课标全国Ⅰ,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国民党禁止刊载的“谬误名词”都涉及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史实,这些“谬误名词”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严重冲击了国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维护“一党专制”,国民党不得不把这些名词进行封杀,故选D。
指定“谬误名词”及其禁止转载的做法,会激化国民党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A;政府把“争取民主”“国共合作”等归为“谬误名词”,显然不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排除B;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是合法的中央政府,中共军队是在中央政府领导下进行抗战的,排除C。
1.命题点: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不同结果的比较
(2017·龙岩二模,30)中国两次反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时间国力装备中国军队损失日占区中国政治和社会
状况
结果
甲午战争9个月
中国
稍优
相当
海军几乎全军
覆没;陆军
10~20万人。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国家统一;某些
地区民间出现反
清活动。
战败
投降
14年抗战14年悬殊悬殊
原有空军几乎
拼光;海军全
军覆没;陆军
牺牲、失踪约
400万人。
大半中国
由分裂到统一;
同仇敌忾——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
完全
胜利
A.经济实力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D.国际援助
答案 B
解析甲午战争中国的经济实力优于日本,但却获得失败的结果,抗日战争中国实力落后于日本却获得成功,故经济实力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两次战争中都有政府坚持抵抗,故政府领导不是导致两次反侵略战争出现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中国虽获得国际援助,但不是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2.命题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地位和作用
(2018·江西贵溪一中高考押题卷,30)下表为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1932~1936年牺牲的人数统计表。
这主要说明()
年份1932年1933年1934年1936年
人数127 511人11 109人25 153人12 905人
备注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以上干部20多人
A.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抵抗
B.东北军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
C.日本在东北的“三光”政策
D.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
答案 D
解析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故A项错误;东北军的前身是军阀部队,后来服从了国民政府的领导,“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没有进行抵抗就撤出了东北,故B项错误;日本是在华北推行“三光”政策,故C项错误;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中共抗战初期顽强抵抗日军,故D项正确。
3.命题点:国民政府抗战的态度和政策
(2018·长沙高考猜题卷,7)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1.废止上海、塘沽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
3.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
4.解散察东与绥北伪军。
张群的态度()
A.标志着国民政府准备对日宣战
B.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C.体现了国民政府准备联共抗战
D.表明蒋介石深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答案 B
解析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正式对日本宣战,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1936年7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可知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强硬,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故B项正确;这时的蒋介石还在“围剿”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是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故C、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石家庄三模,29)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答案 C
解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东北地区在当时全国抗战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时间上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战已经开始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抗日先锋,故C项正确;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形成是在1937年国共合作实现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2018·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30)1937年10月29日,(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
这本质上体现了日本()
A.速战速决的军事战略
B.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
C.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
D.在沦陷区实行地方自治
答案 B
解析日本在察哈尔和绥远建立了一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以内蒙古的德王为前台的统治者,实质上是日本利用中国国内的亲日势力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殖民统治,也就是日本实行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故B项正确。
3.(2018·成都模拟)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
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
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
这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和“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故选D项。
4.(2018·豫晋冀三省调研)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
”这表明蒋介石()
A.仍然在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
C.意在为南京沦陷寻找借口
D.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
答案 B
解析材料“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敌之武力,终有穷时”,从中日国情角度分析,故B项正确。
5.(2018·肇庆调研)19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
故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则唯华族而已。
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
”这反映()
A.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
B.知识分子不闻世事专心学术研究
C.家国一体和宗法观念逐渐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