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之我见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的新增板块和重要板块,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高中阶段人教版的每册必修课本都有“名著导读”板块,每册两部,共十部,其中8部为高考必考内容。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成为必修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从2011年起,名著阅读也作为一项考查内容出现在江西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中。
有人说这样的考查方式加重了名著阅读的功利化,是快餐文化的有力推手。
中学语文教学中涉及这一板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走近名著,感受文化熏陶;阅读经典,感悟人文情怀。
通俗的说就是导向学生读课外书,读经典名著,而将名著阅读列为高考考查项目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导向学生读书。
正如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刘松来教授坦言:“考试的目的就是导向学生阅读名著。
”这与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要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是一致的。
然而,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名著导读的教学,普遍的做法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讲什么,导致了名著导读呈功利性和实用性。
著名的作家莫言说:“名著阅读缺失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就是阅读生活的目的化、功利化,一切只为考试。
”高中学生源自高考压力而养成的实用性阅读不良习惯,导致名著阅读走向不读原著也能做好名著题,读了原著却未必能做好名著题的怪圈。
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很多教师为了应考,或将导读简化为读一读,划一划,背一背;或将导读转变成做名著简答题;更有甚者干脆把名著导读束之高阁,只在考前叫学生看一看,考试时以碰运气为主,连猜带蒙,选择答案。
在这种语文教学现状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没有引起师生的充分关注,教师也没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心指导,学生也没有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推荐的阅读书目。
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读”都存在许多偏差。
那么为什么名著导读模块教学会出现这种令人感叹的现象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老师方面:
1.1 很多老师的教学目的只是应付考试,而不是导向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近三年来,江西省高考的名著导读题型都是四选一的选择题,学生完全不看书也有25%的选对几率,看了书也不一定能做对题。
由于这种考试题型还不完善,因此很多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将名著情节进行总结归纳,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背熟了情节就可以得分,这样做无疑破坏了名著阅读题出题的初衷,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进行应试教育,与我们的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
1.2 因为教学任务重,课时少,为了赶进度,很多老师只在课堂上笼统说一句“请同学们阅读xx名著”,就没有了下文,对学生名著阅读不加指导,放任自流。
学生究竟有没有读也不知道,不去落实。
1.3 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
有些教师自己根本没读过名著,又怎么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呢?有的虽看过名著,却不钻研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采取阅读课一本图书一节课,或者就是假期里一本名著算作业,这样的做法既没有任何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没有任何阅读目标的指引,更没有阅读过程的督促与阅读效果的督查,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以讲代导,越俎代庖,以练代导,费时低效。
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效肯定与新课标背道而驰。
2. 学生方面:
2.1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的课本多(高考必考内容有必修5本,选修5本等),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高中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静心阅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学生大多围绕教科书或教辅资料转,想读名著也挤不出时间,这是客观原因。
2.2 学生缺乏读书的热情和阅读兴趣,经典读不懂,喜欢娱乐化、浅层化的消遣性强的科幻、言情或武侠小说,加上电视电影的泛滥,很多学生宁愿面对荧屏也不愿意去读书。
即使读也是一切为了考试。
于是有些学生热衷于“缩水经典”,注重单一的故事情节,更有甚者以练代读,搞题海战术。
总之,名著导读的教学在高中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总是不尽如人意。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主要原因是读书过于功利化了。
不管是老师的导,还是学生的读,都是为了考试,所以老师以讲代导,学生以练代读,师生的这种功利的思想使名著导读教与学只是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某些名著的情节而已,只是听命于高考指挥棒的指使,一切从能否捞到高分出发。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听任名著导读的教学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甚至放弃的状态,不能无视它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有所作为。
那么对于名著导读的教学有何对策呢?
1. 教师怎样“导”
毫无疑问,激发学生高层次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
名著导读重在教师的导,导得巧妙,导得符合学生的心理,导得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那么教师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首先教师自己必须熟悉名著,准确的把握作品,才能找准导读的方法。
1.1 结合生活,设计導读课,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
”许多名著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都被搬上了荧屏。
许多的古诗、成语、歇后语都包含了很多的名著故事,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阅读可以和自己的生活实际
结合,去生活中寻找名著的影子,让学生的名著阅读更有成就感。
1.2 制定计划,明确学生的阅读目标和进度。
教师要根据名著导读板块的导读书目、本班学生和本人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恰当的阅读计划。
这个工作应该在学期之初进行,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让学生按时完成计划。
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所以制定计划时不能贪多求快,以保证计划的可操作性,力求做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可以充分利用起来。
1.3 衔接考试,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的找到一些高考试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高考的考试方式和内容,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动力。
1.4 教授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水平。
如读书之前先看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以及具体的阅读建议。
比如,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我给学生提四条建议:一是要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作者的生平以及名著对我们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是要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别是名著中的经典故事和有广泛影响力的情节,以及这部名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三是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把握人物形象;四是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读名著时如果对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不了解,就很难读懂名著。
1.5 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之间的读后交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进度,检测他们的阅读效果。
1.6 教师可以以自己命题来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
通过对江西省高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吸收这种名著阅读的形式,但同时也要改善不足,可以模仿江苏省高考名著导读题出题给学生做,不仅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论述题等主观题,让学生自己来发挥,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只是背一些关于作品的知识而没有深入阅读的情况的发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2. 学生怎样“读”
名著导读课重在老师科学的导,贵在学生读。
教师所有的导最后都必须由学生的读来实现价值,否则就成了走马观花或应付考试。
语文教师要舍得给时间让学生看名著,还有随时监督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真正的读起来,那么学生该怎样读名著呢?
2.1 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著名学者胡适认为,人的成才就在于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如果我们不浪费时间,又会利用零碎时间,就能给时间增值,就会赢得阅读时间。
名著阅读,很多学生因种种原因,无往往易浅尝辄止、一蹴而就,最终是有始无终。
针对这一情况,我就建议学生的阅读最好放在在周末和假期,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在时间安排上要求宜松不宜紧。
至于,什么时候读哪部名著,还可以结合某册正在教
的课文或近段电视热播时机安排。
2.2 切实利用教材的“名著导读”
《语文》课本中“名著导读”包括对“背景介绍”、“作品导读”、“ 思考与探究”三个环节。
三个环节循循善诱,安排得很合理,能有效的引导同学们阅读鉴赏名著。
尤其是“作品导读”部分,对全书的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手法均有很好的分析、引导,为我们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当然,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对“思考与探究”的完成,开展交流,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一举多得,提高阅读效率。
2.3 正确选择阅读方法
根据实际,同学们可以采取“精读为主,泛读为辅”的阅读法。
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段落;最后也可以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另外,也可以选缩写本或改写阅读,这样,对作品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更容易理解。
2.4 善于做读书摘记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读书的经验,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语言的丰富和积累。
阅读中,动笔摘抄对自己有帮助的语文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名人名言等等,都有利于我们形成自主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运用语言的习惯,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的阅读鉴赏力、审美能力。
总之,“读书不动笔,非读也”,阅读时,我们一定要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等,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因时间而异。
自读名著既要保证必要的时间,又不能影响其他各科的学习;既要完成阅读任务,又要切实达到阅读效果。
如果学生做到以上四点,相信就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真正的读完读懂新课标中推荐的名著书目。
3. 高考怎么考
名著阅读的效果在短期内显现的途径还应该是高考的成绩,所以考查的方向与教师的导读方向是否统一,是关系名著阅读生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3.1 考查方式的不足之处。
江西省2011年高考第一次引入名著导读题目,名著题目的分值为3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思想等。
但是任何一部名著都是内容广博,内涵深刻,试卷命题的角度、难度、广度都没有一个界定。
另外,选择题四选一(三对一错)的方式让许多学生从来没有碰过名著也有25%的机会选对答案,所以有点老师和学生都认为
花太多时间不值得,于是投机取巧,要么死记硬背,或干脆放弃,采取碰运气的态度,连蒙带猜,分数由天定。
再看近几年一些模拟试卷的名著导读题更是打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因为考得过于细化,有些学生或老师即使看了名著也选不出正确答案,严重的挫败感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名著的动力。
3.2 创新考查方式。
要改变师生对名著阅读投机取巧或直接放弃的两难现状,避免师生押题、猜题,就要明确创新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
现在大多数省市的试题采取主观题的形式(如简答题或论述题),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只是背一些关于作品的知识而没有深入阅读的情况的发生,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所以教育主管者要做好高考题型的改革创新工作,设计出新的有助于检阅学生是否真正阅读名著的题型,发挥好考试的风向标作用。
4. 教材怎样编
毋庸置疑,必修1-5册所选的10部作品均是经典名著,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构思和语言表达,也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及其思想主张。
但是,纵观这10部名著,均为古代中外名著,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选择一些近现代名家名著编入为导读书目,学生阅读理解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又看这10部名著虽都是中外文化经典典籍,但尽是男性作品,以男性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生活,视角未免过于单一固定。
如果能选择一两部女性作品,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也许会更全面多向化。
再者,笔者认为,名著之所以谓之经典名著,是因为它除了可以给予学生语言文字修养的指导与借鉴外,更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改造人的思想。
前人的无数例子告诉我们,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由于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一本好书,从而树立起远大崇高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的。
根据笔者的个人经历认为,人物传记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巨大,如《名人传》记载了几位名人的成长成才经历,可以给予学生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选一两部名人传记,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也许会更好。
另外,编者在编排设计时,基本上遵循并实现了选择该册的“阅读鉴赏”中名家的名篇作为应读名著;或编选该册“阅读鉴赏”中的课文所选自的名著作为应读名著。
如必修三“阅读鉴赏”第一课是《林黛玉进贾府》,该册的“名著导读”安排的是《红楼梦》,必修四“阅读鉴赏”第一课是《哈姆雷特》,该册的“名著导读”安排的是莎士比亚戏剧,均比较合理。
其实,其余的名著也可以这样安排。
所以,建议必修一“阅读鉴赏”中的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与必修二的“名著导读”《家》放一册,必修五“阅读鉴赏”中的《咬文嚼字》可与必修四的“名著导读”《谈美》放一册。
这样,既能吸引学生阅读课文,提高教学进度,又能导读名著,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可谓一举二得。
在“高考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我们就怎样学”的思想盛行的当前,我们的学生在名著阅读上,我们的老师在名著导读上明显存在着盲目被
动、走马观花、粗枝大叶的阅读与导读情况,甚至也不乏个别高中老师或高三学生至今对个别名著从来没有去接触过。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名著导读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的窗口,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教师要在认真钻研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加以科学的指导,将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进而更好的培養学生的高尚人格,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