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物化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意物化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思考
创意物化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思考
2017年9⽉,教育部印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成为第⼀份正式以政策形式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指导性⽂件。

《纲要》⾸次提出了“创意物化”这⼀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标,既有宏观指向⼜有具体明确的课程开发指导,同时指向现实世界的物化产品和成果,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标之⼀,创意物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这⼀⽬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设计制作”活动和“造物”⼯具的⽀持,还需要综合应⽤多学科知识与能⼒。

只有重视创意物化这⼀⽬标,才能让综合实践活动从“普通活动”升级为能激发学⽣⾼阶思维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纲要》分别对⼩学、初中、⾼中三个阶段的阶段性⽬标进⾏了阐述,三个学段的⽬标不断递进、螺旋上升,学⽣从初步学习⼿⼯设计,到能够将⾃⼰的想法在⼀定程度上付诸实践,再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解决复杂问题,不仅是其创造⼒和实践能⼒得到提升的过程,更是主动、独⽴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

创意物化强调创造性的成果导向,即物化成果要指向现实世界,创造有价值的产品。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社会⽇新⽉异的时代,实践创新与每个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运⽤新奇的创意创造价值更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

但是在实践层⾯,学⽣的创意应该从哪⾥来,物化的途径⼜有哪些,⼀线教师也⼀直感到⾮常困惑。

显然,只有探明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学⽣运⽤知识对接真实的⽣活,跨越知识获取⾛向实践创新。

⼀、创意物化的内涵辨析
(⼀)什么是创意物化
《辞海》中将创意定义为“开创性的想法、构思等”,将物化定义为“⼈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践转化为具有物质形态的现实存在”,创意物化就是将开创性的想法、构思等精神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创造性观念是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创造性活动是创造性观念的形式。

创意及创造性产品的价值范围都是连续的开区间,从⽆限⼩趋向于⽆限⼤,⽽不仅仅是有或⽆的区别。

由于知识、智⼒、个性、活动经验等因素的不同,不同个体的创造性存在差异。

因此,对青少年创意成果的评判需要基于青少年的现有⽔平⽽⾮简单地以社会价值标准进⾏评判。

(⼆)创造⼒、创造性产品与创意物化
为更好地理解创意物化这⼀概念,教育⼯作者需要对创造⼒、创造性产品等相关概念加以辨析,基于创造性过程的客观规律和影响因素对创意物化的培养过程给予指导。

特瑞莎·阿玛贝尔以产品为导向对创造⼒进⾏定义,提出“创造⼒是由个⼈或⼀⼩群⼈共同⼯作⽽产⽣的新颖的、有⽤的想法的产物”,受到领域相关技能、创造性相关技能和内在任务动机的共同作⽤。

罗纳德·芬克认为创造⼒是指⼈类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成新经验的能⼒,由于⽣成性所产⽣的新颖结果服务于重要的⽬的,所以具备新颖性和价值性的特征。

创造性产品是个体创造⼒在创造性活动中进⾏外化的产物。

芬克基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提出“⽣成-探索模型”,指出创造性活动是对⼼理表征进⾏提炼和重建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成过程和探索过程。

在⽣成过程阶段,个体以粗放的形式建构被称为最初的⼼理表征,其蕴含着以新颖⽅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具有新颖性、意义性等创造性想法的特质,也就是创意。

在此基础上,个体对概念和表象进⾏联想和组合,进⽽⽣成前发明结构。

在探索过程阶段,⼈们以有意义的⽅式来解释前发明结构,通过对⽣成过程中所建构的⼼理表征作出各种解释、修改和评判,⽣成可能的解决⽅案,从⽽获得创造性的发现,即创造性产品。

如图1所⽰,创造⼒是个体相对内隐的品质,不容易直接进⾏观察和评价。

创造性产品是个体创造⼒的重要表现,也是评估创造⼒的有效途径。

创造性过程是个体在创造性⼈格、创造性环境的交互作⽤下,将创造性想法转化为创造性产品的过程。

由此可见,创意物化描述的正是将创意转化为产品的创造性过程,它构成了创造⼒和创造性产品之间重要的中介性桥梁。

此外,⽶哈⾥·奇克森特⽶哈伊认为创造性受到环境系统的影响,是个体(person)、领域(domain)和学门(field)三种要素交互作⽤的结果。

因此,创设利于创造的外部环境和挖掘学⽣的创造潜能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意物化这⼀课程⽬标。

⼆、创意物化活动的基本特征
(⼀)坚持⼉童视⾓
创造性活动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价值的双重评价标准。

为更清晰地定义创造⼒⽔平,詹姆斯·考夫曼和罗纳德·巴格托提出4-C创造⼒模型,将创造⼒划分为迷你C(Mini-C)、⼩C(Little-C)、专业C(Pro-C)和
⼤C(Big-C)四个⽔平,这四个⽔平不是完全割裂的,⽽是⼀个连续体。

由于知识经验和认知⽔平有限,学⽣的创造⼒⽔平⼤多处于迷你C和⼩C⽔平,因此教师要从学⽣视⾓出发,评估和培养学⽣的创意物化能⼒。

⾸先,教师要尊重学⽣的需求和兴趣点。

需求和兴趣的满⾜有助于激发学⽣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促使个体长时间专注地投⼊任务当中,这是创造性成果产⽣的必要条件。

成⼈的想法不能等同于⼉童的观念,教师应⿎励⼉童提出⾃⼰的创造性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筛选出有价值的创意进⾏物化,⽽不是直接将⼉童引向某条理想的道路。

其次,教师应该利⽤学⽣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活经验组织学习活动。

新思想是头脑中已有的想法以原始、有⽤的⽅式形成的。

教师应基于⼉童的已有经验,深⼊挖掘学⽣的思维结构,利⽤提出挑战性问题、列举⽣活事例等⽅式启发学⽣积极思维,帮助学⽣在已有经验之间建⽴联系,并以不寻常的⽅式进⾏联结,进⽽形成新颖、有价值的新思想。

最后,教师要⿎励学⽣独⽴思考、⾃我反思,并给学⽣展⽰的机会。

教师要引导学⽣对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评估,培养学⽣的⾃我反思能⼒。

展⽰是学⽣⼤部分创造性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创造性产品的评价环节,展⽰创造性成果,是⾃我反思与他⼈评估的机会,同时也能够激发学⽣再创造的动⼒。

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的标准和⽅式也应坚持⼉童视⾓,在价值层⾯以⼉童标准⽽不是成⼈标准进⾏评价,在评价⽅式⽅⾯应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引导⼉童产出创造性产品,也同样⿎励创意想法和⼤胆实践。

(⼆)⿎励求异思维
独特性、新颖性是创意产品的重要特征,基于⼉童视⾓⿎励求异思维有利于提升⼉童的创意物化能⼒。

创新的想法不⼀定能够物化为创意产品,但是创意产品⼀定源于创新的想法。

因此,教师要创设安全、平等的学习氛围,⿎励学⽣⼤胆地联想和想象,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的求异思维,在互动中促进创意的产⽣。

求异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

第⼀,富有创意物化能⼒的学⽣应该富于联想与想象。

不管是⽂学创作(例如《海底两万⾥》)还是科技发明(例如雷达)都是源于创造者基于⽣活的、丰富⽽合理的想象。

第⼆,敢于质疑权威是创造者的重要特质。

创造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哥⽩尼的⽇⼼说理论、伽利略的⾃由落体定律等都是在质疑权威、⼤胆推测、⼩⼼验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不拘泥于常规是创造的必要条件,只有打破常规,勇于突破才能实现创新。

例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学作品,往往是由于出⼈意料的情节才使读者欲罢不能。

第四,善于反思是实现创意物化的基础。

任何创造过程都不是⼀蹴⽽就的,中间往往充满挫折、历经反复。

只有不断地对创造的计划、过程、结果进⾏反思,才能越来越靠近成功,增加创意成果的价值。

(三)回应现实需求
回应现实需求是评判创造成果的重要标准。

创意是思维的产物,最终的⽬的是将所学知识和⽅法进⾏迁移,实现创意物化。

由于⼉童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童阶段的创意天马⾏空,社会价值相对较⼩,但是同样需要尽可能地从⾝边的问题出发,回应现实需求。

⾸先,教师要引导学⽣关注⾝边的实际⽣活,发现⽣活中奇特的、不寻常的事情,或者是存在的不便和困难,从中挖掘问题,产⽣创造性想法,进⽽付诸实践,实现创意物化。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在知识经验间⼴泛建⽴联结,对信息进⾏重新解读、利⽤与转化,⽣成创造性的解决⽅案。

教师可以通过列表格、对⽐等⽅式帮助学⽣进⾏⽐较整合、逻辑推理,筛选较优的创新观念并进⾏实践。

最后,学⽣应该综合考虑⾃⾝能⼒、⼯具、环境等因素,反思⽅案的可⾏性、科学性和适切性,以保证⽅案的实施和⽬标的达成,最终实现创意物化。

创意物化是将创意转化为创造性产品的过程。

创造性产品具备独特性、新颖性、双重价值性等特征,基于⼉童视⾓、⿎励求异思维、回应现实需求正是对创造性产品特征的回应。

基于⼉童视⾓是前提,⿎励求异思维是⽅法,回应现实需求是价值。

由此可见,创意物化既是创造的过程,也包含创造的结果,既是⼉童创新的⽅法和途径,也是评估⼉童创造⼒的重要⽅式。

三、创意物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
(⼀)创意从哪⾥来
创意的主题应该源于学⽣的⽣活。

北京市呼家楼⼩学开展的“我⼼中的北极博物馆”⼀课,就基于⼉童视⾓进⾏了很好的尝试。

呼家楼⼩学的学⽣基于科学考察和⾃⾝已有经验,从地理环境、⽓候、物种等多个⾓度设计了⼀个能向⼩伙伴们展现典型的北极风貌的模型场馆。

他们先选出北极的100多种动物发给学校学⽣展开调查,让学⽣从中挑选⾃⼰喜欢的10种动物,最终确定了博物馆中重点介绍的14种动物。

动物的挑选就是⼀个尊重⼉童视⾓和价值的过程,学⽣能够⾃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动物,能够主动地调查濒危动物的⽣存现状,并借此呼吁⼈们采取措施保护动物。

学⽣经历了以⼉童为中⼼的问题和任务,有价值的创意便已然在他们的头脑中⽣成。

求异思维是创意的重要源泉。

富于联想与想象的学⽣敢于质疑,不墨守成规,他们不断地思考如何能将现有的事物变得更新奇、更有价值。

在建设“北极博物馆”的过程中,呼家楼⼩学的学⽣充分发挥想象,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看似稀奇古怪,实则充满了智慧和创造⼒。

学⽣们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北极熊不怕冷”,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北极熊⽪肤上的⽑孔有着特殊的构造,隔冷效果极好;也有同学希望能听到北极熊的叫声,因此场馆就在北极熊的展⽰台附近设置⼀个特殊按钮,在观看资料的同时可以按下按钮听到声⾳,使北极熊的形象更加鲜明⽣动;在“北极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上,由于场馆有限,学⽣们决定将其设计成⼀个球体,内部通过⼀个旋转楼梯连接海、陆、空三层空间。

整个场馆的空间设计和内容设计都充满了灵感和创意。

创意来源于现实需求,同时也应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来回应现实。

互联⽹和科技的应⽤并不是为了技术本⾝,⽽是以技术为⼯具来促进教育⽬标的达成。

“北极博物馆”课程有着极其深厚的教育、⽂化、审美等功能,⾯对场馆呈现出的如此鲜活却濒临灭绝的动物,学⽣内⼼会受到直观⽽真切的震动,进⽽真正思考如何保护动物、保护地球;学⽣可以将⾃⼰的所感所想写在场馆内的留⾔板上供⼤家分享,也可以与动物模型合影留念。

现实的需求是推动⼈们积极进步的⾸要因素,从现实中捕捉创意、产出成果并反过来影响现实,这便是创意物化更深层次的⽬的。

(⼆)创意物化的实现途径
创意的物化过程必须遵循⼀定的规律和流程。

不少学校基于项⽬式学习的理念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强调通过项⽬驱动的⽅式完成对⽣活和世界的价值建构,让学⽣学会将知识对接⽣活,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出成果的过程中实现创意物化的⽬标。

这些学校所开展的⼀系列课程为创意物化的实现探索出了⼀条⾏之有效的途径,即“在学习情境中确⽴主题,在研究中转化主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创意制作中回应现实”,对于提升学⽣创新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学第三附属中学借助互联⽹技术开发的古建筑课程,设计并再现了阿房宫的宫殿建筑,引导学⽣完成对⽂化和历史、⽣活和世界的价值建构,并呈现出⼀系列⽣动的物化成果。

1.在学习情境中确⽴主题
课堂情景中的“选题”是实现创意物化的第⼀步,也是⾄关重要的⼀步。

学⽣可以通过观察现实世界、观看影⽚资料等⽅式,在教师的帮助下寻找⾃⼰感兴趣的课题⾓度,挑选并确⽴新颖独特的选题,进⾏深⼊的调研分析,与他⼈进⾏讨论。

学⽣⾸先在语⽂课上接触到《阿房宫赋》这篇⽂章,通过⽂字领略到阿房宫规模宏⼤、造型精致的亭台楼阁,继⽽引发了他们对辉煌建筑被毁的思考。

学⽣们想到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复原出完整的宫殿模型,那将是⼀件⾮常有意义的事。

这种充满了创意、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构想就成为同学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主题。

2.在研究中转化主题
研究主题确⽴之后,要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案,即确⽴物化成果的设计⽅案和实施计划。

学⽣通过⾃主设计与合作将任务分解,并转化为不同⽅⾯的⽬标。

在搭建宫殿之初,学⽣⾸先通过查阅与阿房宫相关的古籍、⽂献以及建筑知识来设计建筑的整体结构,根据已经明确的核⼼要素和辅助要素确定各要素的呈现形式、组合⽅式等,并绘制出⼀系列相关的设计图纸。

通过⼩组分⼯,不同的同学负责不同宫殿类型的搭建。

为了在科技节上重现宏⼤的阿房宫建筑群,同学们还将其制作成微电影,组织专门的同学负责视频的制作和解说词的撰写,最终在校园科技节上以“电影+诗朗诵”的物化形式展现出来。

学⽣在研究中细化任务、明确分⼯,在每⼀处困难点上进⾏资料查阅、⽅案设计以及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是记忆深刻的,是鲜活⽣动的。

3.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在宫殿搭建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并克服了⼀个⼜⼀个知识和技术上的难题。

例如,学⽣在草图中设计了⼀⽚浩⼤的湖,湖上有着⽓派的拱桥,⽤以衬托阿房宫的宏伟。

但是查阅古籍的过程中,学⽣却发现拱桥的设计存在问题。

在秦朝时,⼈们并未掌握建造拱桥的技术,⽽且跨度如此⼤的拱桥并不符合物理规律,也与周围的建筑⼤⼩不匹配。

经过⼀番思考,同学们决定在湖上建⼀个湖⼼岛,并⽤两个⼩桥分别连接湖的两端和⼩岛,风景也由⽓势磅礴转为秀美婉约。

这体现了学⽣丰富的想象⼒和问题解决能⼒,在这个阶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设计解决⽅案并进⾏动⼿实践,知识与能⼒在现实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产⽣了有意义的关联。

4.在创意制作中回应现实
创意物化成果对现实需求的回应是实践与应⽤的再提升。

产品的根本价值在于它是学⽣知识和技能的外化,是学⽣动⼿操作能⼒、问题解决能⼒的体现,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只要学⽣得到适当、有效的指导,在未来的现实⽣活中他们就能够创造出有实⽤价值的成果。

“搭建阿房宫”课程的最后⼀个阶段是在校园科技节上将充满创意的视频作品呈现出来。

同学们经过⾟苦的准备,制作出⼀个全⽅位展⽰阿房宫建筑模型的电影,通过配乐与旁⽩渲染,加上⾝着素⾐的学⽣感情饱满的朗诵,最终带给全校师⽣⼀个有感染⼒的作品。

通过⼀系列的实践活动,学⽣们真切地感受到阿房宫的宏伟,在痛⼼它被楚王⼀把⽕烧毁的同时,对它所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进⾏了深刻的思考。

在那个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建造这样⼀个宫殿劳民伤财,不得民⼼,阿房宫就像是⼀个缩影,真正揭⽰了秦王朝⾛向倾覆的原因。

(三)创意物化呼唤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要理解⽣活中的事物或现象,需要多学科视野的汇集和融合。

创意物化的实现往往需要“多科会诊”的深度学习,它需要⾯向学⽣的整个⽣活世界,体现个⼈、社会、⾃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的内在整合。

北京师范⼤学第三附属中学的“搭建阿房宫”课程很好地展现了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阿房宫”的创意来源于语⽂课的学习,同时与历史、建筑、物理、信息技术、艺术、政治等学科知识相结合。

古建筑的搭建与复原不仅需要建筑知识与物理知识,更需要历史事实和技术⼯具来⽀撑其建造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宫殿。

中学⽣想要实现宫殿的复原,没有信息技术的⽀持,在现实中复原古建筑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虚拟平台却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建筑⼜与美学相关,学⽣的审美意识和能⼒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阿房宫赋》中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厚重的历史思考,能让学⽣真切地感受到国⼒的强盛与社会的和谐才是⼈们美好⽣活的坚实保障,⽴德树⼈的理念悄⽆声息地浸润着学⽣的⼼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