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测试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据历史记载,汉代的大地产有些是自己经营的田庄,这往往是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的生产组织,但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地主只向农民收取地租,而不是组织生产,地租率一般为产量的一半。
由此可见,汉代的大地产的存在( ) A.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B.突出体现了自然经济特色
C.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D.助推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材料“集农、林、牧、渔、园艺、手工业为一体”说明田庄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根据材料“更多的大地产是分配给佃农耕种的”可知庄园经济属于租佃关系,其特点是自给自足,故选B项;田庄经济是土地兼并发展严重的结果,排除A项;大地产不会冲击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D项与材料表述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排除。
]
2.下表是目前东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分布情况。
据表格可知东汉时期( )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
D.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
A[根据表格可知,大部分牛耕图出现在北方,由此可知,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故选A项;表格中只有牛耕图,体现的是农业耕作工具,没有体现政府政策,排除B项;唐代出现曲辕犁,而题干时间为东汉,排除C项;牛耕图主要在北方地区出现,可见北方农业发展水平高,排除D项。
]
3.(2020·潍坊高三期末)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X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迫使政府“以江淮为国命”“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
这表明( )
A.北方长期战乱不断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
C.南方经济地位提高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C[由材料“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可知,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从而说明南方经济地位提高,故选C项;“河东、镇冀、魏博、X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说明北方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但未涉及北方战乱,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南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
4.(2020·某某一模)唐朝前期的政治人物,大多数是北方人。
到唐朝后期,太湖流域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
到北宋时则出现了大批出生于某某、某某、苏南等地的政治人物,并且他们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也愈来愈重要。
材料表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程朱理学推动了文化发展
C.南北文化格局发生重要变动
D.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C[南方成长起大量政治人物,这说明我国文化教育中心并非经济重心南移到南方地区,南北文化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动,故选C项,排除A项;南宋以后程朱理学发展为官方哲学,与材料所述时间“北宋”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
5.(2020·某某三模)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
这里包含有某某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
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D[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业的发展,故选D项;闭关锁国政策是在清朝实施,明朝实施的是“海禁”,排除A项;B项与绢价下降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是绢价下降的次要原因,排除。
]
6.(2020·某某二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代婚俗的记载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俗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富绅渴望进入上层社会D.程朱理学受到冲击
A[材料分别表述了富商可与贫困贵族联姻、以财富多少论婚嫁、富僧可娶妇以及富商用金钱嫁女笼络士人等现象,说明宋代有钱之人可以更方便更容易与各阶层婚嫁,这是因为在商品经济发展之下,人们的婚俗观念受到影响,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瓦解,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出程朱理学受到冲击,排除D项。
] 7.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
增加了近3倍。
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某某、某某、某某)。
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败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D[在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前提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农耕文明已无法有效应对,这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危机,故选D项;人口增长幅度高于耕地增长幅度并不一定会导致王朝的腐败,排除A项;“革命性变化”说法欠妥,排除B项;人口与耕地面积的增加不一定扩大国家的疆域,排除C项。
]
8.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某某,史称“南北榜争”。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B[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考试制度对南北方士子相对公平,排除A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仅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而言,南北榜争属于地方对地方,排除D项。
]
9.(2020·某某三模)珠算被誉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
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动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B[由材料“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珠算的推广和发展,故选B项;由材料“明代
商人程大位”可知民间商业活动推动珠算的发展,排除A项;“衰落”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与珠算推广关系不大,排除。
]
10.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永佃制下,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则可依约退回、转租或典卖佃权。
田底、田面可分别转移,其前提是,田面转移不影响地主收租,田底转移不影响佃农耕作。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人地矛盾尖锐
B.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兴起
C.佃农经济独立
D.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D[根据材料可知地主对土地拥有所有权,但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丧失,反映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故选D项;材料只体现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不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永佃制下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关系的变化,看不出租佃农民抗租减租斗争,排除B项;佃农并未获得对土地的所有权,故不能经济上独立,排除C项。
] 11.(2020·某某一模)“明清时期,商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自尊自信,甚至言行间透出一股傲气,但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
”由此可知( )
A.明清商人价值观具有多重性
B.明清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C.政府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明清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
A[A项与材料中“充分肯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士仍是他们倾心羡慕并忘我追寻的目标”相符,故正确;明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没有显著提高,排除B、C两项;明清社会未能成功实现转型,排除D项。
]
12.1566年后,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辅政大臣都主X实行比较灵活的政策,先后开放海禁。
有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
这表明( )
A.明王朝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B.明朝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C.海禁是倭寇猖獗的原因之一
D.倭患解除促使海禁政策瓦解
C[学者认为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消除“倭患”,说明海禁政策是导致倭患的原因之一,故选C项;明穆宗、明神宗时曾开放海禁,说明明朝大体上实行海禁政策,排除A项;海禁政策是抑商政策的对外表现,排除B项;学者观点说明海禁政策的松弛有助于解除“倭患”,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
记载虽并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
《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写成“烸”,把煤称作烸)。
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
《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
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
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卝”(矿)人这一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X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17、18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
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
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
所谓新式煤矿,即使用机器的煤矿。
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力。
——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煤炭利用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与古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约中国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
(1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
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等信息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洋务派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使用机器的煤矿”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作答。
[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主要用于军事;掌握了初步的煤炭地质知识;以手工操作为主;有专门的矿业管理人员;长期领先世界。
(2)不同: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采用近代工厂制;引用西方采煤技术;主要满足工业的需求。
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实力的落后;技术人员的缺乏;管理体制的落后;崇本抑末政策的影响。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X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二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某某货币的大约一半……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发生,直接缘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人民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异乎寻常的巨大的且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技术、生产效率、竞争力和出口能力。
——[德]贡德·弗兰克《某某资本》
材料一、二关于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解析] 通过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一的观点认为“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说明明清时期与西方的发展相比,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二的观点认为“1400—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据着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全世界生产的某某货币的大约一半”,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任选其中一种即可,如果选择材料一的观点,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具体比较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不同之处。
如果选择第二种观点,我们就应该选择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流通货币等方面如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示例:
观点一: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
论述: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进步和转型;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开拓;文化专制,思想保守。
而当时西方国家经过文艺复兴、某某改革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殖民掠夺,开拓世界市场;开始向现代工业社会飞跃。
相比之下,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迟滞状态。
观点二:1400—1800年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业经济发达,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农作物产量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丝织品、瓷器等产品远销海外;商品经济繁荣,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棉花、茶叶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美洲等地的某某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当时中国不仅是东亚朝贡贸易体系中心,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