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含写作、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10.《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
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
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奇险
夏湍急
三峡--(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11.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古文二则》之一。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
抒情议论,各类皆备。
可谓尺幅能容千里。
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
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令人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走近作者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
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
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
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娱情山水的思想,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 (xiē)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2)解释词语
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全都。
③歇:消散。
④夕日:夕阳。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⑦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⑧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⑨奇:指奇山异水。
2、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理清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看看如何分才好?
第1句:总领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文眼)
第2—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四时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总括前文(先感叹,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四、语段精读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写景的特点。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
(1)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明确:形态、色彩、声音
3、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描摹景物的?
明确: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4、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明确: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6、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
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
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六、练习巩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山川之美,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文)
3、作者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景物变化的?(引原文)
4、积累描写山或水的词语、诗句: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比阅读: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冷冷做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弊,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如云”,“清流见底”与本文哪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3)本文与《答谢中书书》,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思考与练习和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赞“山川之美”“美”——文眼
山水相映成趣动静结合远近高低分:具体绘景——色彩配合如画视觉听觉如诗如画文章意境之
美
四时晨昏之美景对偶借代描写抒情
总:————感慨“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酷爱自然归隐林泉志趣教学反思:
11.2《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语文八上第18课《古文二则》的第二则,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文中的“闲”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闲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贬黄州,官职清闲之意,有一箭双雕之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文章的节奏,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怀。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学习方法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培养学生对逆境达观处世的心态。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语言,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课前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浣溪沙》,词作者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
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遂至 ( suì ) 亦未寝 ( qǐn ) 藻荇 ( zǎo xìng ) 竹柏( bǎi )
2、重点字词: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高兴的)念(想)无与乐者(……的人)遂至承天寺(于是)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重点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晚上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朗读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
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来概括。
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文中没有出现“月”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
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5、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明确:两层意思:
1.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2.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巩固练习:
(1)下列三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来说,各是什么?
(提示: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用表达方式提示来背诵课文
记叙:元丰……,……,……,……。
念……,……。
怀民……,……。
描写:庭下……,……,盖……。
抒情:……?……?但……者耳。
(3)理解填空 :
1、表明是在深夜赏月的句子是:
2、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3、表明张怀民与作者处境心境相同的句子是:
4、本文中心句,点睛之笔,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景
人苏轼张怀民
情郁闷乐观豁达惆怅
教学反思:
1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志趣美。
2.背诵课文。
3.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的含义。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深入探究,从审美的角度关照课文内容。
(由教师给出探究的角度,适当提出一些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合作解决问题,焦点问题,全班共同探讨,提倡有不同的见解。
)
学法方法:
1.朗读法。
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准备--生本对话
1、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朝)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富春江美景图片导入《与朱元思书》
交流分享--生生对话
1、解题。
2、各组互相展示并分享预习成果
(二)正课:
聚焦文本--师生对话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
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幻灯片展示,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a.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b.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c.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d.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3、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此部分可与前一部分的朗读提示相结合)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奇水异。
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2)、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的奇异的?
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加以概括,教师明确,多媒体展示:
与朱元思书吴均
水清夸张
异水
水急比喻、对偶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高山拟人
视觉静态
寒树
奇山
泉声
听觉鸟鸣动态对偶
蝉叫
猿啼
探究提升--对话作者
1、这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却以描写山水景色为主,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
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
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
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