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未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

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人说鲁迅的文学如青铜器,张爱玲的是细致珠宝,沈从文的如明月流水,亨利•米勒的似香槟开瓶,日本著名作
家川端康成呢?有人说如青花素瓦,有人说像磨砂玻璃,透明而又迷蒙。

读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只觉得素雅恬静。

二、简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

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

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

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

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

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

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

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发现花未眠”,“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②由“花未眠”的新发现,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悟的?
④作者感悟到的这几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
①因为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

②作者由此感悟到:a、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需要反复陶冶的。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艺术美与自然美可以彼此融和,相得益彰。

③凝视插花,观赏画中花(当然不限于画花的画)。

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发的联想,发现岚山的美等方面不断强化作者的这种发现美的机缘。

④不是。

a、b、c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2节)交代作者对美的认识,这种新发现的机缘。

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3-5节)具体写作者的感悟。

作者认为“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需要反复陶冶的。


第三部分(6-10节)从多角度、多方面审美体验来不断强化作者的感悟。

第四部分(11节)点题,照应开头。

简约的语句包含丰富的意义。

四、深入揣摩
1、“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说明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美是邂逅所得”。

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话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

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
着,就能不断发现美。

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3、“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些话怎么理解。

明确:人感受美的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熏陶,需要不断陶冶。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同样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审美的能力,热爱事物,亲近事物,才能感受事物的美。

“美”是一种不期而遇的心灵感应,是对美的事物的美的特征的一种顿悟。

所以,只有热爱自然,增强审美能力才能在邂逅之中捕捉“美”。

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增长,不会自动增强人感受美的能力。

4、作者在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

“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跟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

5、第五节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美(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一句和本节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一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6、第7节“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

”第8节中说小狗的形象吓了“我”一跳,因为它与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

这些语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些语句说明观察仔细、具有写实精神的艺术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原型”的美。

简言之,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略到自然的美。

7、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8、作者发现岚山的美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明确:美是亲近所得。

9、作者为什么说“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明确:因为这是“邂逅所得”,作者又没有别的事来纷扰,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的氛围,再加上作者独到的审美能力,所以能有独到的发现。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

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以小见大
花未眠(触发点)关于生活、审美的哲理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感悟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③艺术美与自然美可以彼此融和,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