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规律及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才发: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规律及动力
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规律及动力
宋才发*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内涵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源泉蕴藏于社会矛盾之中。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同样依赖于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前进。
列宁指出:引起发展的运动,是不可避免地通过矛盾的产生及其克服进行的。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1说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这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想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并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并且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矛盾统一起来,克服了在我国也存在的形而上学地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
他说:“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
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
这样,就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2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那种成为社会发展源泉和动力的矛盾,一开始就客观的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中。
我们要尽可能正确的反映和认识这些矛盾,并把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发展阶段与不一定的、可能的、可以选择的矛盾展开和解决的阶段加以区别。
对立统一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根本规律。
由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不同,通常使事物的矛盾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状态: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的相对稳定状态和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剧烈变动状态。
但是不管矛盾转化的情况如何,矛盾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没有一定的条件,斗争着的双方都不会转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不是均等的,矛盾的同一性总是相对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不同,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整体机制。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3社会主义社会是个新生事物,但它并不是一个永恒的事物。
不应该把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看成凝固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要前进,其动力正是它自身内部的矛盾变化、发展、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变化的轨迹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过程。
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属于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矛盾有如下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1)各方面的统一、一致。
这种一致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矛盾的运动和发展,而正是表现出矛盾的具体质态的特征。
(2)差别显现统一物之分为二,矛盾各方面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正是矛盾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使有可能在这个阶段与通过平衡矛盾的两个方面(即决定性方面和从属的方面)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统一
*作者简介宋才发(1953—),湖北武穴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8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6页。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6页。
物分裂过程的力量和尖锐性,重新促使矛盾以独特方式“回到”两个方面统一和一致的第一阶段(即使矛盾达到解决)。
(3)矛盾的解决、克服。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拥有在矛盾各方面不一致的阶段,就有解决矛盾的客观可能性。
因而在这个阶段,全部问题就在于及时揭露和解决这一矛盾。
1所以,毛泽东曾号召全党要学习辩证法,照辩证法办事。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本质内容。
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人类劳动的过程,又是人类需求不断产生和满足的过程。
人的劳动与人的需要的矛盾是人类社会贯彻始终的矛盾,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核心或本质内容。
马克思在致库格曼的信中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
”2正是由于劳动的不断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更新,才使社会不断得到改造和进步的。
这类不平衡状态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一般规律的内容。
社会生活说到底就是需求的产生并通过劳动加以满足的过程。
用以满足物质需要的生活是物质生活,用以满足精神需要的生活是精神生活,而用以满足人们政治需要的生活则是政治生活。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方式即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全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社会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手段的矛盾如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显示器,它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社会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实现社会主体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这就客观上向人们提出了相应的两个问题:(1)它要求人们积极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和社会产品;(2)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要随着生产的发展,适时地调整、改革、完善生产关系,协调生产关系内部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是同“克服”联系在一起的。
马克思在强调矛盾统一、联系的重要性时,十分重视矛盾斗争在促进事物转化和解决矛盾中的积极作用。
他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矛盾对立面的“积极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马克思把它理解为对立面的斗争。
“真正对立面的尖锐性以及这些对立面的转化……这种转化却不是别的,而是这些对立面的自我认识,以及它们对决定性斗争的热烈渴望。
”3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无疑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不克服点什么,不否定什么就不会有更新,不会有由旧质态向新质态的变化。
更新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解决矛盾的固定的和一劳永逸的模式。
只有经过一方对另一方的某种克服(或一方对另一方的某种否定),矛盾关系才能发生变化,矛盾内容才能有所更新。
我们已经说过,矛盾双方的“结合”、“调整”、“平衡”也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
这种缓解矛盾的途径属于稳定矛盾,它是在现有矛盾关系的范围内对于双方不适当的位置的调节。
这种调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是大量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在矛盾尚未充分发挥他们蕴含的潜在能量,尚未达到必须以新的矛盾去取代它的时候,是不适宜和不应当着手去解决矛盾的。
在这时,通过调整使矛盾双方处于协调、平衡的关系中,也是缓解矛盾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当然,矛盾的最终解决,必然是依靠克服、否定。
我们之所以要突出强调前者,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总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发生的,采取“调整”、“结合”、“平衡”的解决矛盾方法,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从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体系的巩固、完善与发展。
由此可见,矛盾的存在、解决矛盾的手段、方法和矛盾的解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
我们通常把这个系列所起的作用统称为矛盾的动力。
总之,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社会矛盾的最有效办法是推行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渐进性量变,是
1见(苏)B、T、马拉霍夫主编:《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6页。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好,经济体制改革也好,归根到底都是要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
人们在改革中所力图解决的许多具体矛盾,其斗争形式、飞跃形式,仍然是非爆发式的、渐进式的。
因为改革与调整,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证社会矛盾体系从总体上得到平衡与协调,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直接与阶级斗争相联系。
它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合理地调整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克服落后与先进的差别。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预防冲突局势发生的方法,也是全面地利用在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动力的手段。
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特点是动态的发展,这种发展正是通过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实现的。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的改革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的改革,这种矛盾发展的特征,从本质上讲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自觉性特点决定的。
因为在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个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因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因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体系。
在这个动力系统的结构中,有根本的动力和非根本的动力,最终动力和直接动力等,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这些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体系中,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矛盾系统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在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中具有基础的地位。
基本矛盾是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和统一,通过它们之间的既相适应又不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并成为社会发展动力的。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
在社会发展动力的体系和联系中,一切其他矛盾都围绕着基本矛盾这个核心运转。
这就如同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找到这个社会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只有认清基本矛盾,才能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其他矛盾的基础和源泉,抓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内在动力。
第二,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利益是客观上决定的主体对自己生活和需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推动社会共同体去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为改变或保存组成某一共同体的人们活动的条件而斗争。
需要是利益的原始要素、基础和源泉,利益又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原始动力。
利益表现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因素,它通常是指人们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与满足的程度。
在阶级社会中,物质利益是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2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3世界上不存在完全和物质利益脱离的思想和行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长远利益是人民未来的利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既要考虑长远利益,又要考虑人民现实利益。
由于现实利益是人们在目前情况下对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它既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动力,所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革命热情和干劲,从根本上说都是来源于他们对已经实现和即将实现的利益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必须兼顾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
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一致,是宏观决策的实质。
利益是社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3《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1213页。
会历史发展的动因、动力,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少数杰出人物的动机,而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1社会主义的“社会动力”概念,首先包括激励个人、社会集团、阶级、民族从事改造生活条件和加速社会进步的一切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当然,在贯彻物质利益的同时,又必须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使人民群众懂得:国家的利益是整体利益,个人和集体利益是局部利益,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和集体利益以确保国家利益。
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全面而正确地贯彻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才能有效地发挥物质利益因素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体系中的原动力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中,科学技术历来占有显赫的地位,它是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和科学的运用而产生的生产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把他运用于生产过程,就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甚至认为劳动生产力概念中应包括科学技术。
他在《资本论》第一稿中首先明确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在内的著名论断。
据统计,本世纪初发达国家的生产增长只有5—20%是靠科学技术取得的。
而自70年代以来,已有60—80%是靠科学技术。
据推算,到200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有一半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要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就不能离开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的这一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对于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为我们观察和研究现代社会生活,尤其是研究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做出的一个新概括,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科学技术不单是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是改造社会的巨大动力,是进步阶级向旧世界作斗争的精神武器,是克服各种落后保守观念的“强化剂”。
因此,科学技术已成为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兴亡、民族的兴衰起重要作用的一种推动力量。
目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说到底是通过经济实力竞争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学技术不仅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成为促进人们社会关系变革的强有力的因素和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公共事物和家庭生活的一切角落,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重大的进步和变革。
科学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正在成为现时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新趋势。
当然,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具体到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它始终又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诸因素结合在一起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第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3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质变的一种实现方式,“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4社会主义的改革,所要解决的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一种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完善的方面和环节,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革命”。
自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起,党的历次文件都强调要通过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和取代那些僵化了的旧的具体体制模式。
这个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阶级对抗消灭之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
如果说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是过去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发展形式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
4《邓小平文选》,第140页。
话,那末,实行改革则是当代社会主义和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方式。
它的哲学根据就在于这种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否定的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
我们之所以说改革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因为改革是探索社会主义社会“自己运动”的客观规律的钥匙。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无论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都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和必要条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社会主义的出路和希望在于改革。
第五,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个根本动力又是以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生产力那里去。
我们之所以说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一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演进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演化。
二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三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需要的直接手段。
反过来讲,需要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终极原因,“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同“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1是辩证的统一。
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现代化的生产力。
生产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必须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把生产力标准庸俗化,又要反对把坚持生产力标准斥之为“唯生产力论”的错误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动力体系的基本特征。
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发展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同样根源于自身各种社会因素组成的动力体系。
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特殊本质的内在规定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动力体系的结合和存在方式及其作用机制,又与以往的一切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1)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动力体系的优化结合。
社会动力体系的各种因素得到了解放,并被自觉地纳入社会总体运行的轨道,较好地消除了力量的内耗。
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发展的内在局限,使社会动力体系内的各种因素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或者只是被盲目开发而导致畸形发展,甚至相互抵消的状况。
(2)社会主义社会动力体系发挥了最佳功能作用。
在具体的社会形态下,一般历史动力总是通过历史动力的中介、补充而发生作用,并在统一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现了在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劳动者成了劳动的主人,蕴藏于主体内在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了高度发挥,因而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体系始终在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上,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还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为各种发展动力因素的独立作用、动力体系的综合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体系效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以至在一定的时期达到功能发挥的最佳状态,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过程。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作用机制处于良好状态。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体系作用的基本特征。
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整体性,是指社会发展诸动力具有相互区别的层次性,相互联系的耦合性,以及因一定结构而产生一定的功能的性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动力诸要素的作用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因而完整地构成了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总合力”。
由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进步性,所以,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合力性机制,保持着经常性地“正合力”状态,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义社会动力体系的正常运行。
研究和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动力体系的特点、组合形式和作用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社会动力体系的正常运行,以加快社会动力体系的节奏和功能。
为此,就必须全方位地开发社会主义社会机体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