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04篇:【教研有味】之重温黄厚江老师的《阿房宫赋》课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104篇:【教研有味】之重温黄厚江⽼师的《阿房宫赋》课例
中⼭市教研室/郭跃辉
黄厚江⽼师执教《阿房宫赋》的教学实录,我在数年之前就反复研读,甚⾄将黄⽼师的教
学设计原封不动地搬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昨天,我⼜在朋友圈⾥读到了这篇经典
课例,重温旧⽂,竟有新的感悟。
黄⽼师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致是这样的:第⼀板块是师⽣共同解决⽂中的疑难句⼦,第⼆
是缩写填空,整体把握全⽂内容,第三是通过诵读体会赋的⾔语形式特征、⽂体特征,第四是
通过对⽐,理解⽂章的主旨以及写作意图。
过去我主要是从“⽂体”⾓度把握这节课的,即黄⽼师
紧紧抓住了赋的⽂体特征,即刘勰在《⽂⼼雕龙》⾥提出的“赋者,铺采摛⽂,体物写志也”。
本
节课就分为两⼤板块,⼀是“体物”,黄⽼师⽤了缩写填空的⽅式达成这⼀⽬标,即将全⽂缩写成
省略了关键词的⼀段话,请学⽣在理解⽂意的基础上填⼊恰当的字词;第⼆就是“写志”,黄⽼师
⾃⼰创作了⼀段⽂字作为最后⼀段,请学⽣将其与教材原⽂进⾏对⽐,进⽽把握作者的写作意
图。
当然,黄⽼师的课上还有理解⾔语形式与表达意图的关系、理解四个“后⼈”的具体内涵等内
容。
现在我再看这节课,我体会较深的是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活动的组织艺术。
我有⼀个
不成熟的观点,语⽂教学就是组织⼀系列语⾔活动以提升学⽣的学科核⼼素养的活动。
语⽂课
堂上语⾔活动的组织者,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活动的⽬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的语⽂
能⼒与素养。
语⽂教学艺术的⾼低,主要取决于语⾔活动组织的⽔平。
我说的语⾔活动,不
是“划分段落、概括中⼼、鉴赏表现⼿法”等阅读教学的环节,⽽是以具体任务为驱动的、以语⾔
训练为抓⼿的甚⾄在⼀定情境下开展的阅读教学活动。
举⼏个简单的例⼦来说明,黄厚江⽼师
执教《猫》,第⼀个环节就是请学⽣为⽂中的三只⼩猫命名,这就是⼀个典型的语⾔活动。
给
⼩猫取名字,这是⼀个具体的任务;取名的过程,就是根据⼩猫的不同特征进⾏语⾔概括的过
程;取名⼜带有⼀定的情境性。
学⽣对这样的语⾔活动⾃然很感兴趣,同时也达到了理解⽂
意、⽐较三只⼩猫经历的⽬的。
⼀般教师是如何处理呢?都是按照教材课后第⼀题的指导,画
⼀个图表,设置⼀些选项,请学⽣在表格中填⼊猫的特征。
这个活动其实也是语⾔活动,但缺
少了⼀定的任务性和情境性,学⽣只能被动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再⽐如刘祥⽼师执教《荷
塘⽉⾊》,他将课⽂第四段的景物描写进⾏了改编,有意改变原⽂的词句,请学⽣进⾏对⽐阅
读。
这其实也是⼀个精彩的语⾔活动,学⽣在“师⽂”和“原⽂”的对⽐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朱
⾃清散⽂语⾔的魅⼒。
黄⽼师执教《阿房宫赋》,也有两个典型的语⾔活动。
⼀是缩写填空。
这是长⽂短教的⼀
个⽅法,即教师将长⽂缩写为⼀段话,省略关键词,请学⽣填空。
黄⽼师缩写的⼀段话是:阿
房之宫,其形可谓__矣,其制可谓__矣。
宫中之⼥可谓__矣,宫中之宝可谓__矣。
其费可谓__
矣,其奢可谓__矣。
其亡亦可谓__矣!嗟乎!后⼈哀之⽽不鉴之,亦可__矣!这就将《阿房宫
赋》压缩成了精炼的⼀段话,这段话也正是全⽂的主要内容。
这个活动的好处有:⼀是学⽣通
过这段话就可以把握整篇⽂章的⼤致内容,例如形、制、宫中之⼥、宫中之宝、费、奢、亡、
鉴等,这本⾝就是对原⽂进⾏的⾼度概括。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填空,但会在学⽣头脑中形成
相应的理解图式,便于对原⽂内容的把握。
⼆是需要填写的内容并⾮现成的,更多需要学⽣根据原⽂的内容进⾏概括。
例如有的学⽣认为宫中之⼥可谓“美”矣,这也没有错,但是不是原⽂的主要意图呢?作者究竟是侧重于表现宫中之⼥的“美”还是宫中之⼥的“多”?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原⽂。
那么这个语⾔活动的指向就⾮常明确,那就是要回到原⽂,依据⽂本本⾝进⾏理解并填空。
三是学⽣的答案可能不⼀样,有⼀些答案是可以并存的,有⼀些答案是需要辨析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个讨论甚⾄争辩的课堂教学氛围,学⽣在这样的氛围中更有助于训练⾃⼰的思维能⼒。
第四,教师可以随机请学⽣回答,也可以分⼩组进⾏汇报。
我倾向于学⽣先经过⼩组讨论形成共识之后,以⼩组为单位进⾏回答。
⼩组讨论的过程,本⾝就是⼀个使⾃⼰的思维逐步清晰的过程。
第五,教师的这个语⾔活动本⾝,也是学⽣语⽂学习的“⽀架”,这与我⽬前思考的“⽀架式教学”有吻合之处。
学⽣如何概括⽂意呢?黄⽼师的这段挖空的句⼦,本⾝就是⼀个思维⽀架、范例⽀架。
学⽣填空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如何概括⽂意的过程。
这段话的概括很全⾯,层次性很强,⽽且⼜是⽤相对规范的⽂⾔语体写成,本⾝就是⼀个学习的范例,例如黄⽼师⽤的⼀个词即“制”,这就是⼀个⽂⾔词,学过《岳阳楼记》的学⽣应该能够把握“制”就是“规模”,⽽不是“制度”。
黄⽼师的第⼆个语⾔活动是对⽐分析,即他⾃⼰改写了最后⼀段话:观古今之成败,成,⼈也,⾮天也;败,亦⼈也,⾮天也。
成败得失,皆由⼈也,⾮关天也。
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这段话与原⽂出⼊较⼤,甚⾄是对⽂意的不同理解。
这个活动,可以说是“进退⾃如”。
退,就需要回到原⽂,深⼊理解杜牧创作这篇⽂章的意图,需要联系⼀定的写作背景进⾏分析,甚⾄可以和对四个“后⼈”的分析结合起来进⾏理解;进,可以跳出原⽂,运⽤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进⼀步的审视。
例如黄⽼师提出了⼀个问题:这篇⽂章虽然有特定的读者对象,但对于“我”来说,⽂章的启⽰何在?“我”⼜不是唐朝的统治者,那么杜牧所说的“后⼈”中包不包括“我”呢?如果不包括,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样的⽂章?如果包括,它对“我”的价值何在?这其实就涉及到了阅读的深层问题,即作者与读者的深度对话,这⼀点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