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药
中药“补虚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中药“补虚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补虚药
凡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也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根据补虚药在性能、功效及主治方面的不同,一般又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
二、补虚药的药性功效
本类药物能够扶助正气、补益精微,根据“甘能补”的理论,故一般具有甘味。
各类补虚药的药性和归经等性能,互有差异。
补虚药具有补虚扶弱功效,可以主治人体正气虚弱、精微物质亏耗引起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气短、脉象虚弱等症。
具体地讲,补虚药的补虚作用又有补气、补阳、补血、补阴的不同,分别主治气虚证、阳虚证、血虚证、阴虚证。
此外,有的药物还分别兼有祛寒、润燥、生津、清热等作用,故又有其相应的主治病证。
三、常用“补气药”
主要有:人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红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蜂胶等。
四、常用“补阳药”
主要有:鹿茸、鹿角(胶、霜)、紫河车(脐带)、淫羊藿、巴亁天、仙茅、胡芦巴、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韭菜子、冬虫夏草、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海龙、哈蟆油等。
五、常用“补血药”
主要有: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等。
六、常用“补阴药”
主要有: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胶)、鳖甲等。
中药学第4讲补益药
阿胶性味甘平。有补血、滋阴、润肺、止血的作用。
阿胶块(烊化服,烊yang音羊,溶化之意)能补血、滋阴。常配合当归、熟地、白芍、白术等,用于血虚证。近些年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用本品治疗各种贫血。近代研究本品能促进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增加。配地黄、别甲、龟板、秦艽、银柴胡、青蒿等,能滋阴清热,常用于阴虚内热、骨蒸痨热等证。
养阴、补血、柔肝,用生白芍;和中缓急用酒炒白芍;安脾止泻用土炒白芍。
赤芍偏于行血散瘀,白芍偏于养血益阴;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散。
当归入肝,能动肝阳,白芍入肝,能敛肝阳;当归性动,白芍性静,二药合用,可互纠其偏,互助其用。
肝血不足,筋肉失荣,而出现肢体拘挛、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可以本品与伸筋草、苡米、鸡血藤、木瓜、甘草节、当归尾等配合应用。配甘草、牛膝、木瓜、红花、炙山甲等,可用于因阴液受伤而引致的腓肠肌痉挛(腿肚子抽筋)以及腿足挛缩难伸等。病重可加虎骨等。
白芍配当归、甘草、桂枝、饴糖等,可用于血虚肝旺或脾虚寒所致的腹中疼痛。配木香、黄连、黄芩、葛根、槟榔、白头翁等,可用于急性热痢腹痛。本品有缓急止痛的作用,对腹中疼痛效果最好。
配炒山药、白术、党参、茯苓、炒芡实等可用于脾虚泄泻。配花粉治消渴多饮。
本品有解暑除湿的作用。夏季感受暑湿之邪而致呕吐、泻利、烦渴、头昏、胸闷者,可以本品配合藿香、佩兰、荷叶、赤小豆、厚朴,白蔻仁等同用。
白扁豆生用消暑祛湿,炒用健脾养胃。
扁豆花解散暑邪之力大于扁豆,扁豆健脾祛湿之力大于扁豆花,扁豆衣清暑热、利暑湿之力优于扁豆,但健脾扶正之力则大不如扁豆。 绿豆性凉,能消心胃之暑,兼能利湿、解毒。扁豆性微温,能消脾胃之暑,并能健脾扶正。
用时,多生用(烊化服)。
《中医学》十二.补益药
3.2 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主治:燥热伤肺、阴虚消渴、阴虚火旺
诸证。 用法用量:6~12g,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
3.3 枸杞子
性味归经:甘、平,归肺、肝、肾经。 功效:益精补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 主治:肾精亏虚、肝血不足、肺阴虚诸
诸证。 用法用量:6~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
2.4 何首乌
性味归经:甘、涩、微温,归肝、心、 肾经。
功效:补血乌发、填精补髓、润肠通便、 解毒消痈。
主治:肾精亏虚、血虚肠燥、疮毒诸证。 用法用量:6~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滑肠,大便溏泻者慎用
3.补阴药
津用生地黄,养血填精用熟地黄。
2.2 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 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血瘀及肠燥便秘诸证。 用法用量:5~15g,水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滑肠,大便溏泻者慎用
2.3 白芍
性味归经:酸、苦、甘,归肝、脾经。 功效:滋补肾阴、填精补髓。 主治:补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适应症: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自 汗、阳气欲脱等病症。
4.1鹿茸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固冲止带。 主治:肾阳不足、肝血亏虚、冲任不固
等证。 用法用量: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剂,1~2g,
分三次服。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及外感实热者忌用
4.2 杜仲
用法:炼蜜为丸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少 腹冷痛,小便清长,五更泄泻。舌淡苔白,脉 沉细。
补益药
概念: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
特点:多味甘,或温或寒,均具补益正气,扶虚补弱的功效,适用于各种虚证。
分类: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
注意:无虚证表现者,不宜用。有病邪的实证者也不宜用,以免留邪。外邪未清而正气己虚的,可在祛邪药物中适当加入补益药以扶助正气。
补阴药
以退骨蒸,清虚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主要适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症,亦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而导致的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绛红脉细而数等症
麦冬
润肺养阴:适用于肺阴虚所致的干咳无痰、或咯血等症
益胃生津:适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症
阿胶
滋阴润肺:用于治疗肺阴虚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干,或痰中带血、或久咳不愈等症
补血止血:适用于血虚所致的面色苍白,心慌头晕等症
安胎:适用于怀孕期间胎动不安,流产,产后出血淋漓不尽等症
本品比较粘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不宜服用
当归
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所致的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等症
行气止痛:适用于治疗血虚血瘀所致的有经不调,痛经,创伤疼痛等
清热生津: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喘咳痰血,烦渴,肠燥便秘等症
党参
补脾益肺: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疲倦无力,饮食减少,大便溏泄等症
生津:适用于热病伤津所致的心烦,口渴等症。
养血:适用于血虚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面色萎黄,心慌头晕,气短乏力等症
人参与党参都具有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气虚,肺气虚证。党参作用和缓,药力较弱,适用于气虚轻证。人参补气作用强,大补元气,适用于气虚重症如气虚欲脱的重症,抢救时还得用人参,不宜用党参替代。人参兼有安神增智作用。党参兼有补血作用。
补益药
甘草
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心、胃经 【功效】益气补中;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
今用于性机能减退、血小板减少及白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
鹿茸
• 【用法用量】1~3克。研末冲服。一般不入煎剂。 • 【使用注意】宜从小量用起,逐渐增量,不可骤用大
量;忌用于阴虚阳亢、胃热、肺有痰热 、血热、外感热病。
附: 一、鹿角胶 二、鹿角霜
分类
补气药
功效
补益脾肺气
主治
当归
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大肠经。 【功效】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通便。 【应用】
一、用于血虚证(为补血要药) 二、用于血瘀证 三、用于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5g。一般生用,为加强
其活血之力,可酒炒用。 补血用当归身;活血用当归尾; 和血(补血活血)用全当归。
⑵肝气不和,胁肋脘腹疼痛、四肢 挛急疼痛及泄痢腹痛——常配甘草 同用。
三、阴虚盗汗、表虚自汗等
白芍
【用法用量】5~15克。生用敛阴柔肝,炒用养血,
酒炒兼可行血,醋炒止痛,炒炭止血。
【白芍VS赤芍】
白芍 止痛为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长于敛阴、养血、平肝
止痛
赤芍 止痛为活血祛瘀止痛 长于清热凉血、散瘀、清肝火
何首乌
【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肝、心、肾、大肠经。 【功效】 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发;
中药补虚药补气药
中药17-1补虚药-补气药.txt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习称补益药或补养药;本类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而治各种虚证;补气和补阳类药大多药性甘温,能振奋衰弱的机能,改善或消除机体衰弱之形衰乏力、畏寒肢冷等症;补血和补阴类药药性甘温或甘寒不一,能补充人体阴血之不足及体内被耗损的物质,改善和消除精血津液不足的证候;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1、气虚证:脾气虚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以及肺气虚之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2、阳虚证: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以及脾肾阳虚之泄泻、肺肾两虚之喘嗽等;3、血虚证:心血虚或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4、阴虚证:肺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喉燥,胃阴虚之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心阴虚之心烦不眠,以及肝肾阴虚之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分类:1、补气药:功主补气以增强脏腑机能活动,主治气虚诸证;2、补阳药:功主温补人体之阳气,主治虚诸证;3、补血药:功主养血,兼能滋阴,主治血虚、阴血亏虚等证;4、补阴药:功主滋阴补液,兼能润燥,主治阴虚亏虚诸证;气虚常致阳虚,而阳虚多兼气虚;血虚易致阴虚,阴虚多兼血虚;本类药为虚证而设,凡身体健康而无虚证者,不宜应用;邪实而正气不虚者,不宜乱用补虚药,以防“闭门留寇”;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人参五加科人参的干燥根;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本品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既善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又善补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诸证;还能补气而生津、安神、益智心、治津伤口渴、消渴、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1、气虚欲脱,脉微欲绝;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4、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人参配附子:人参甘温补气,力宏固脱;附子辛热回阳,补火救逆;两药相合,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人参配蛤蚧:人参甘温善补肺气,蛤蚧性平补肺益肾;两药相合,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人参配麦冬、五味子:人参性温补气,麦冬寒凉滋阴,五味子酸收敛阴;三药相合,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为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所常用;3-9g,宜文火另煎,对入其他药汤内服用;益气救脱可用15-30g;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本品有兴奋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学习记忆、抗休克、强心、抗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增强机体抗应激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调节糖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以及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增加等作用;党参桔梗科党参的干燥根;甘,平;归脾、肺经;本品味甘性平,不燥不腻,入脾、肺经;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多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又兼生津、养血,可治津亏、血虚等证;补中益气,生津养血;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本品有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的愈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加红细胞、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强心,强心,调节血压,抗心肌缺血,必善学习记忆,抗菌等作用;黄芪豆科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甘,微温;归脾、肺经;本品甘温升补,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2.自汗,盗汗;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5.气血又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黄芪配柴胡、升麻:黄芪甘温益气升阳,柴胡、升麻皆有升举阳气之功;三药相合,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为治中气下陷诸证所常用;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本品有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强心,扩张外周血管、冠状血管及肾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促进骨髓造血,调节糖代谢,抗病毒,抗菌,保肝等作用;白术菊科白术的干燥根茎;甘、苦,温;归脾、胃经;本品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功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及胎动不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2.脾虚水肿,痰饮;3.表虚自汗;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山药薯蓣科薯蓣的干燥根茎;甘,平;归脾、肺、肾经;本品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药力虽平和,但兼涩敛之性;既能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佳品;又能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还能固精止带,为治肾虚不固之要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3.肾阴虚证,消渴证;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甘草豆科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平;归脾、胃、肺、心经;本品味甘性平,主入脾、肺,兼入胃、心;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祛痰止咳、解毒;生用兼清热,补气缓急当蜜炙;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3.咳嗽气喘;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6.调和诸药;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补气缓急;白芍酸收,功能养血柔肝;两药相合,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本品能抗心律失常、抗消化性溃疡、解痉、镇咳祛痰、解毒、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并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西洋参五加科西洋参的干燥根;苦、微甘,寒;归心、肺、肾经;本品苦寒清泄,甘寒凉补,入心、肺、肾经,为寒补之品;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火津,主治气阴两虚或阴虚津伤诸证,兼热者尤宜;补气养阴,清火生津;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口渴;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宜另煎对服;刺五加五加科刺五加的干燥根;甘、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本品甘补辛散,苦泄温通;入脾经善补气健脾,入肾经善益肾强腰,入心经善养心安神,走脉络善活血通络;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1.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2.肾虚休弱,腰膝酸软,小儿行迟;3.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大枣鼠李科枣的干燥成熟果实;甘,温;归脾、胃经;本品甘温,能补能缓,入脾、胃经;既补中益气,又养血安神,为气血双补之品;与峻烈之品同用,能调和药性、健脾护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1.脾虚乏力、乏力便溏;2.血虚萎黄,血虚脏燥;3.缓和峻烈药的药性;太子参石竹科孩儿参的干燥块根;甘、微苦,平;归脾、肺经;本品甘平微苦,入脾、肺经,补中略兼清泄;虽功似人参,亦能补气生津,但药力却甚弱,多用于气津两伤之轻症,或兼热者更宜;补气生津;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2.肺虚咳嗽;3.心悸、失眠、多汗;白扁平豆科扁豆的干燥种子;甘,微温;归脾、胃经;本品味甘微温,补而不腻,除湿不燥,入脾、胃经;既能健脾化湿,治脾虚夹湿;又能化湿和中而消暑,治暑湿吐泻;还能解酒毒,治食物中毒等;健脾化湿,消暑解毒;1.脾虚夹湿之食少便溏或泄泻,妇女带不瞒;2.暑湿吐泻;3.食物中毒;健脾化湿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蜂蜜蜜蜂科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在蜂巢中酿成的糖类物质;甘,平;归脾、肺、大肠经;本品甘平滑润,入脾、肺、大肠经;既善补中缓急,治脾胃虚弱、脘腹疼痛;又能润肺止咳,治肺虚咳嗽、燥咳;还能润肠、解毒,治肠燥便秘、疮疡、烫伤;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1.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2.燥咳少痰,肺虚久咳;3.肠燥便秘;4.疮疡,烫伤;本品甘润滑腻,易助湿带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服;。
17.补益药
[附药1:西洋参]
苦、微甘,寒,归心肺
胃经,善于益气养阴和清火 生津。为治气阴不足而火盛 者的佳品,单用即有良效, 配入补气养阴生津炎品共用 更佳。还可清肠止血治肠热 便血。常用量3-6克,另煎兑 服。中阳不足,胃有寒湿者 忌用。忌铁器炒。也反藜芦,
畏五灵脂。
[附药2:党参
甘平,归脾肺经。力较 平和,不腻不燥,除大补元气 外,可替代人参用于其它每一 种虚证,还可益气生血治血虚。 也常常用于体虚外感和邪实正 虚之证,以扶正祛邪。常用量 10-30克。气滞、肝火盛而无 气虚者不宜用。亦反藜芦,畏 五灵脂。
〔1〕治病后身体虚弱,与人参同用,即
参芪膏; 〔2〕食少便溏,泄泻之脾气虚弱证候,
与白术同用,即芪术膏; 〔3〕治气虚阳衰,畏寒多汗,与附子配
伍; 〔4〕治中气下陷,久泄脱肛,子宫下垂
等,与人参、白术、升麻同用; 〔5〕用于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
紫癜等,与人参、龙眼肉等同用;
〔6〕治气血两亏,面色萎黄,神倦脉虚, 与当归同用(当归补血汤)。
(二)内容: 1.概述补虚药的概念;气虚、阳虚、阳虚血虚的原因、临床表现;补气、 补血、补阴、补阳四类药物性味、功效、适应范围的要点及配伍方法。
2、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3.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的性能、功效、应用。
4.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鹿茸、当归、熟地黄、阿胶、石 斛、龟甲、鳖甲的用法。
第十七章 补虚药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 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 为主的药物,称为补 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虚证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
但就其“证型”概括起来,不外 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类。 故本章药物主要分为补气药、补 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四类,以 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虚 弱诸证。
基础中医学:十一、补益药
使用注意 ① 虚弱证一般病程较长,补虚药宜作蜜丸、
煎膏(膏滋)、片剂、口服液、颗粒剂或酒剂等, 以便保存和服用。
② 忌“误补益疾”或“闭门留蔻”。 ③ 对虚极病人宜渐补而不宜骤补。
误补益疾:凡身体健康,并无虚弱表现者, 不宜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平衡失调。
闭门留蔻:实邪正盛,正气未虚者,以祛 邪为要,不宜用。
5. 还可用治血虚、正虚邪盛 等证,均取本品气旺生血、扶正抗 邪之功。
药理作用:
1. 预防和治疗机体功能低下,主要用作增强健康、 强壮和补益的药物,尤其适用于老年人。
《神农本草经》把人参列为上品,言其具有“补五脏, 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 延年”之功效。
人参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动物对 外部或内部因素引起功能低下的抵抗力和适应性即抗应 激作用与中医滋补强壮含义是接近的。现代医学的“促 智”和“抗衰老”与中医“益智”和“轻身延年”是对 应的。由于人参靶器官较多,尤其适用于各器官功能趋 于全面衰退的老年人,是老年人的保健理想用药.
•
目前较常见的伪品有豆科野生豇豆、马齿苋科
士人参、菊科山莴苣、桔梗科桔梗、商陆科商际等。
•
凡开头如参、无芦头或芦头较长,断面中央无
髓或可见数层同心环,闻之没有人参特殊香气,口
尝有后遗症气、或有粘滑、麻辣感者,均系伪品。
性味归经: 甘、微苦,微温。 归心、肺、脾经。
功 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
安神。
应 用:
1. 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证。 气虚欲脱,症见面色苍白,心悸不安,虚 汗不止,脉微欲绝者。单用人参浓煎服(独参 汤);若兼见四肢厥冷,阳气衰微者配附子以 回阳救逆(参附汤)。
2. 补脾益肺:可治脾、肺气虚。 脾பைடு நூலகம்虚弱:食少便溏,倦怠无力,呕吐泄
补益药的使用
补益药的使用补益药英文翻译tonifying and replenishing medicinal解释:a category of medicinals that replenish the healthy qi and strengthenthe body resistance, used for treating deficiency conditions 一.中文解释凡能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以增强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虚药,或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补益即扶正培本。
使用补益方药治疗虚证的方法,称为补益法;亦称扶正培本法或扶正培本治则。
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补虚药亦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四类。
补气药(益气药)主要是补益脾气、肺气和心气,用于气虚证;补血药(养血药)能补心、肝血虚、用于血虚证;补阴药(滋阴药)能养阴、滋液、润燥,用于肺、肝、肾、脾、胃阴虚证;补阳药(助阳药)能补助肾阳,用于肾阳虚证。
临床当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而选用相适应的补益药。
如气虚症用补气药,血虚症用补血药,阴虚症用补阴药,阳虚症用补阳药。
人系一整体,其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阳虚者多兼有气虚,而气虚者,常易导致阳虚;因此,补气药与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往往相须为用。
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者,则须气血兼顾,或阴阳并补。
补益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症病,因能“闭门留寇”,加重病情,但在实邪未除而正气已虚的情况下,在祛邪之中,可适当选用补益药,以“扶正祛邪”,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
补益药功在扶正,故凡正气不衰者,不可滥用,以免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
在用法上,因本类药属气浓味厚之品,若须久服,可作丸、膏剂服用,以利吸收,促使药效缓缓发作;作煎剂时,则宜久煎,利于煎出有效物质。
此外,还当照顾脾胃,适当配伍健脾胃的药同用,以免妨碍消化吸收,影响疗效。
补虚药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虚证。
不仅用于气血阴阳不足的病证,以增强体质、消除衰弱症状,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健康,也可用于病邪未尽,正气已衰的病证,可在法邪的药物中适当配伍补虚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法邪”,从而战胜疾病。
中药无毒分类
中药无毒分类
中药的无毒分类主要根据中药药性和毒性等因素进行划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无毒分类:
1.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芪、党参等,具有滋补作用,常用
于调养身体和增强免疫力。
2.清热药物:如连翘、金银花、荆芥等,具有清热解毒的效
果,常用于治疗发热、感冒等症状。
3.润燥药物:如银耳、白芍、玉竹等,具有润燥生津的效果,
常用于治疗口渴、干咳等症状。
4.止血药物:如血余炭、乌梅、莲花心等,具有止血敛伤的
效果,常用于治疗出血等症状。
5.安神药物:如黄连、丹参、龙骨等,具有镇静安神的效果,
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虽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并不代表所有中药都是无毒的。
中药的使用仍需根据具体药物和病情综合考虑,并遵循合适的用药剂量和方法。
此外,有些中药在超过合理剂量时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使用中药时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补益药
补益药:(P182)概念: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补益药。
分类: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一、补气药概念:凡具有补气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性味:味甘,性微温。
应用:适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所致的病证。
常用药物: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山药刺五加大枣白术甘草人参 *( 补药之王 )品种:按产地分:吉林参、辽参、高丽参、西洋参、东洋参按出产分:野山参、圆参、移山参按加工方法分:生晒参、红参、参须、糖参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心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1.益气固脱气虚欲脱——独参汤阳虚欲脱(亡阳)——参附汤气阴两虚之虚脱——生脉散2.大补元气——元气不足3.益气活血——血行无力、瘀血阻络4.益气摄血——气虚失摄、血不归经5.益气健脾——脾气虚、中气下陷此作用可用党参替代。
6.益气补肺——肺气虚、肺虚久咳7.益气生津——热病气阴两伤、消渴证此作用可用西洋参替代。
8.益气安神——心气不足之心悸、怔忡、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用量用法:煎服,3~10g。
抢救15~30g。
使用注意:1、人参滥用综合征2、不宜喝茶、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
3、实证、热证、正气不虚者忌用。
西洋参(花旗参)苦、微甘、寒补气功能与人参似,但其性偏凉,生津之力强于人参。
太子参甘,平,归肺、脾经功用同党参,主为补气健脾,润肺生津。
用于肺脾气虚及肺气阴两虚证。
黄芪*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肺、脾经。
功效主治:1.补气升阳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脾肺气虚——与四君子汤合用2.益气固表气虚自汗——玉屏风散3.益气利水气虚水肿——黄芪防己汤二、补血药 P183概念:指具有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
常用药物:熟地黄阿胶当归龙眼肉白芍紫河车何首乌熟地黄*性味归经:甘,微温。
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补血调经——血虚证、月经量少、后期2.滋阴填髓——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当归*性味归经:甘,辛、温。
补益药合理应用
补益药合理应用
补益药又叫补虚药,指能纠正人体气血
阴阳的不足的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
而虚证又有气虚、阴虚、阳虚之不同。
故补
益药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
药四类。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大多数人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应该“补一补”,再加上媒体的误导,很多人不经辩证便自行去药店购买诸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补虚药。
但有一句话值得深思: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显然这句话是一个偏见,反映了人们对补益药的偏好,但也从客观上说明了一个事实:人参用不好也可“杀人”,大黄用得好也可救人活命。
故应根据自身虚症的不同类型选择适宜的中药,如不分气血,不别
阴阳,不辨脏腑,不明寒热,盲目进补,不仅收
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所以在
服用补益药之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选择适合自
己的补益药。
服用补益药当心不良反应
服用补益药当心不良反应很多人对于中药的认知存在片面性,他们认为中药来源大自然,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很小。
而且补益类中药对人体大有益处,进而盲目进补,出现虚实不辨、寒热不分的现象。
滥服滥用可导致药源性疾病,现阶段有部分人群在没有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擅自购买补益药来服用,对身体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广义上讲,中药都是有毒的:“是药三分毒”,滋补药也不例外,因此在服药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例如皮疹等过敏反应、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等。
慎重用药是保证身体健康与安全的关键。
尤其是中药,更需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
中药也具有两重性,患者应在临床中医师正规指导下,正确遵守用法用量,禁止滥用与擅自服用。
一、常用补药及不良反应(一)人参: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等功效,用于体虚欲脱、肺虚喘咳、惊悸失眠、心力衰竭。
常见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眼皮肿胀、全身浮肿、多型糜烂性红斑、头痛、烦躁不安、狂躁、神昏不清、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心率减慢等。
(二)党参:有补中益气之功效,适用于气短心悸、虚喘咳嗽等,不良反应可引起视物模糊、步态不稳、意识不清等。
(三)红参:有复脉固脱之功效,用于肢冷脉微、崩漏下血、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反应有皮肤红斑、膝关节红肿、恶心呕吐、心房纤颤、气促、血压下降、血糖下降、抽搐。
(四)黄芪:有补气固表、排脓之功效。
应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表虚自汗、血虚萎黄,不良反应有皮肤瘙痒、头晕面赤、眼胀、失眠、血压上升等。
(五)熟地黄:有滋阴补血等作用,用于腰膝酸软、盗汗遗精、心悸怔忡等,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淡红色丘疹。
(六)枸杞:有滋补肝肾的功效,用于眩晕耳呜、目昏不明等,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潮红、荨麻疹、恶心呕吐、尿频尿痛、自发性鼻出血等。
(七)桂圆肉:有补益心脾等作用,临床用于失眠健忘、血虚萎黄等,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例如药疹等,并伴有头晕发热,出现红色斑丘疹。
(八)何首乌:有解毒消痈之功效,临床用于风疹瘙痒、高血脂等疾病治疗,不良反应有皮疹、憋气、心慌、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肝脏损害、胃凉反酸、双眼畏光、兴奋、心动过速、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益药(补阳):杜仲,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蛤蚧,
韭子/编辑·冰湖
杜仲
性味:甘,温。
归经:肝、肾。
功效:
1补肝肾、强筋骨——前人有“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之说。
本品善于补下焦肝肾而强腰膝,适用于肝肾不足所致腰膝乏力、*痛及阳萎、遗精滑精、夜尿频多者,可配补骨脂、川断、菟丝子、牛膝等同用。
亦可用于风湿日久、肝肾亏损之筋骨痿弱者,可与桑寄生、五加皮等同用。
2安胎——用于肝肾亏虚、胎元不固所致胎动不安或频惯坠胎者,常配桑寄生、川断、阿胶、白术等同用。
3降血压——用于高血压病肝肾不足者,常与补益肝肾之桑寄生、首乌、女贞子、牛膝等同用。
用量:6-15克。
注意:阴虚火旺者不宜用。
肉苁蓉
性味:甘、咸,温,质润多液。
归经:肾、大肠。
功效:
1补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阳萎、滑精、遗尿、腰膝冷痛等症,常配菟丝子、熟地、五味子等同用。
用于精血亏损,宫冷不孕,多与鹿茸(或鹿角胶)、当归、紫河车等同用。
2润肠通便——用于精血亏损之肠燥便秘,常与当归、胡麻仁、火麻仁等同用。
用量:6-15克。
注意:脾虚便溏者忌用。
巴戟天
性味:辛、甘,微温。
归经:肾。
功效:
1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之阳萎、宫冷不孕,常配人参、山药、覆盆子等同用;用于阳虚小便频多,常配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等同用;用于肾阳不足,冲任虚寒所致月经不调、少腹冷痛者,可与高良姜、肉桂、吴茱萸等同用。
2祛风湿、强筋骨——用于肾虚骨痿,腰膝冷痛或风湿日久、肝肾亏损之筋骨痿弱者,常与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同用。
用量:10-15克。
菟丝子
性味:甘、微辛,微温。
归经:肝、肾、脾。
功效:
1助阳益阴,固精缩尿——用于肾阳不足所致阳痿、滑精、遗尿、夜尿频多、腰膝*软等症,常配杞子、覆盆子、五味子等用用,如五子衍宗丸,或再加鹿茸、桑螵蛸等以增强疗效。
2养阴明目——用于肝肾不足、胎元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常与桑寄生、阿胶、续断等同用,如寿胎丸。
此外,本品尚有补脾止泻之功,用于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者,可配黄芪、党参、白术等药用。
用量:10-15克。
蛤蚧
性味:咸、平。
归经:肾、肺。
功效:
1补阳益精——本品有补肾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阳痿,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人参、鹿茸、淫羊藿等同用。
2补肺平喘——本品又善补肺气,有纳气平喘之功,常用于肺虚久咳、肾虚作喘者,可与人参、五味子、胡桃肉等同用;用于虚劳喘咳、痰中带血者,则与阿胶、生地、贝母等同用。
用量:10-15克;入丸,散剂用3-6克。
一般入药用全体,但去头足、鳞片用。
注意:
风寒咳喘及有外感实热者不宜用。
韭子
性味:辛、甘,温。
归经:肾、肝。
功效:
1用于肾阳虚衰、肝肾不足所致之阳萎、腰膝*软冷痛。
单用或配淫羊藿、破故纸、肉苁蓉等药用。
2用于肾阳不足所致滑精、白带过多者,单用为蜜丸服或与菟丝子、沙苑子、桑螵蛸等同用;用于膀胱虚冷之小便频多者,常配补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用量:6-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