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通用11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教案(通⽤11篇)
《论语》教案(通⽤11篇)
作为⼀名⽼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
【教学⽬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

2、理解课⽂思想,对照反省⾃⼰。

3、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1、介绍孔⼦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导⼊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明历史,产⽣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了巨⼤的凝聚⼒,⽽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仍有巨⼤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献中的⼀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化产⽣了巨⼤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朗读课⽂
1、孔⼦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公认的世界⽂化名⼈。

政治上,孔⼦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征伐,同情⼈民疾苦,俗话
说“孔⽈成仁,孟⽈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学说成为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被尊为“圣⼈”、“⾄圣”。

教育⽅⾯,他是我国历史上致⼒于教育事业的第⼀⼈,所以也有⼈呼吁要以孔⼦诞⾠为中国教师节。

他⾸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三千,贤⼈七⼗⼆。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也是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直是学童们的⼀本必读书,影响很⼤,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范。

学⽣体会语⽓、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

多读⼏遍,教师指导学⽣朗读,根据朗读的语⽓、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的意思。

4、正⾳、正字。

三、理解课⽂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先要掌握和积累⼀定量的⽂⾔词汇。

⽂⾔⽂中的基本词汇⼤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变化。

如成语“⾛马观花”中的“⾛”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
为“⾏⾛”,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再如“赴汤蹈⽕”中的“汤”是“热⽔”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

学习⽂⾔⽂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

另外,⼀些⽂⾔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较宽泛,在不同的语⾔环境⾥,它的意思可能不同。

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正确理解。

⑵⾃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遍。

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根据句⼦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

教师要求学⽣,⾃⼰理解了的,讲给同学、⽼师听听。

不理解的,四⼈⼩组讨论讨论。

实在不懂,请教⽼师。

教师参与学⽣的讨论。

学⽣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

学⽣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吾⽇三省吾⾝。

温故⽽知新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诲⼥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不可以不弘毅。

死⽽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所不欲,勿施于⼈。

2、理解课⽂:
教师导学:
关于课⽂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
⑴⼈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⑵吾⽇三省吾⾝。

⑶传不习乎?
⑷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巳诲⼥知之乎!
三、概括思想
指导学⽣将课⽂有关归纳到如下⼏点:
1、学习⽅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
提⽰: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必有我师见贤思齐⼰所不欲,勿施于⼈。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你认为哪些使你收获最⼤?谈谈感想。

2、与课⽂⾃相对照,谈谈⾃⼰在哪些⽅⾯做得好些,在哪些⽅⾯还有⽋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

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句。

五、教师⼩结
《论语》的思想博⼤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的⾔⾏。

今后我们要多接触⼀点⽂⾔⽂,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化,陶冶⾃⼰的情操。

六、作业
1、背诵课⽂。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

4、完成“研讨与练习”。

《论语》教案篇2
⼀、教学⽬标
(⼀)掌握常⽤的⽂⾔实词,能⽤现代汉语翻译课⽂。

(⼆)理解课⽂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三)积累成语、格⾔、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具书,通读全⽂,把握内容梗概。

(⼀)创设情境,导⼊新课
请同学⾃由发⾔,说出有关做⼈道德修养的格⾔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的情绪。

(⼆)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的相关知识
1.学⽣在四⼈⼩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交流:教师⽤多媒体展⽰⾃⼰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今⼭东曲⾩)⼈,是我国历史上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被尊称为“⼤成⾄圣”。

他对我国古代⽂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化乃⾄世界⽂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名⼈之⼀。

《论语》是“语⾔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和他的弟⼦⾔⾏的⼀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活情况,看出孔⼦和他的弟⼦们的⼈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法。

(三)朗读课⽂,扫除语⾔障碍
1.多媒体展⽰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

三省(xǐng)吾⾝传(chu2n)不习乎
终⾝⾏(xíng)之不成⼈之恶(è)
贫与贱是⼈之所恶(wù)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从吾所好(h4o)
2.学⽣朗读课⽂,教师⼩结朗读⽂⾔⽂要注意的问题,并⽤多媒体展⽰:
结合具体语⾔环境,读准字⾳。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齐读课⽂。

(四)整体感知
学⽣⾃读课⽂,思考《论语》⼗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

(学⽣交流后,教师概述) 明确:《论语》⼗则是儒家的修⾝之⾔,讲的是做⼈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试背全⽂。

2.完成⽂后“思考与练习”题。

《论语》教案篇3
知识与能⼒: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

2.积累⽂⾔词汇,积累成语、格⾔、警句。

过程与⽅法:
1.采⽤多种教学⽅式,提⾼学⽣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采⽤⾃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式进⾏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提出的学习⽅法。

2.借鉴孔⼦提出的修⾝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内容。

2.积累⽂⾔词汇、⽂⾔知识。

难点1.⽂⾔的理解。

2.积累⽂⾔词汇、⽂⾔知识。

教学过程
⼀、⾃主学习
(⼀)、⾃学课⽂
1.熟读课⽂。

2.根据注释理解课⽂内容。

(⼆)、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
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现⼭东曲⾩)⼈。

我国古代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

晚年致⼒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

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3000⼈,著名者有72⼈。

⾃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及其弟⼦⾔论的语录体的书。

《论语》和《⼤学》、《中庸》、《孟⼦》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哲学、政治、教育、⽂学、艺术乃⾄⽴⾝处世之道等。

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它是研究孔⼦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的影响,在⽂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化。

5.给加点字注⾳。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2)⼈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3)吾⽇三省()吾⾝。

(4)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5)由,诲⼥()知之乎!
(三)⾃学疑难摘要:
⼆、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三省吾⾝。

(4)学⽽不思则罔。

(5)⼰所不欲,勿施于⼈。

三、展⽰提升
1.朗读第⼆则
(1).学⽽时习之,⽽: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远⽅来。

朋:志同道合的⼈。

(4).⼈不知⽽不愠。

知:了解。

⽽:表却。

2.翻译第⼀则
3.第⼀则讲了那⽅⾯的内容?
4.背诵第⼀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则
(1)吾⽇三省吾⾝。

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则
3.第⼆则讲了那⽅⾯的内容?
4.背诵第⼆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知新。

故:旧的。

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

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师。

可,可以;以,把。

(3)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转折连词,译为可是。

罔:迷惑⽽⽆所得。

殆:疑惑,精神疲倦⽆所得。

(4)由,诲⼥知之乎!诲:教导。

知:知道,懂得。

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教案篇4
⼀、教学⽬标
1、知识⽬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标:熟读、背诵课⽂,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课⽂。

3、情感⽬标:感受古⼈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的学习实践。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并理解⽂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意,并能联系实际谈⾃⼰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古代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

《论语》是孔⼦的弟⼦及再传弟⼦关于孔⼦⾔⾏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朗读课⽂
三、分析课⽂内容:
第⼀则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是男⼈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

⽈: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兴。

乎:相当于“吗”。

朋:⽂章中指同⼀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不满。

君⼦:⽂章中指道德修养⾼的⼈。

翻译:
孔⼦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来,不也快乐吗?⼈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

有朋⾃远⽅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

⼈不知⽽不愠,不亦君⼦乎?——有君⼦的风度。

第⼆则
⼦⽈:“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师了。


第三则
⼦⽈:“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困境。


第四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

这⾥的意思是“以??为乐”。

意动⽤法。

翻译:
孔⼦说:“懂得它的⼈,不如爱好它的⼈;爱好它的⼈,⼜不如以它为乐的⼈。


第五则
⼦⽈:“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三:表⽰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说:“⼏个⼈在⼀起⾛,⼀定有我的⽼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上)不好的东西(⾃⼰⾝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吾⼗有五⽽志于学,三⼗⽽⽴,四⼗⽽不惑,五⼗⽽知天命,六⼗⽽⽿顺,七⼗⽽从⼼所欲,不逾矩。


有:通“⼜”,⽤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

逾,超越,超过。

矩,本指⽊⼯⽤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说:“我⼗五岁的时候⽴志研究学问,三⼗岁有所成就,四⼗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迷惑,五⼗岁的时候我懂得⾃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岁时⽆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

七⼗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定的程度便可以随⼼所欲地做事,⽽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教案篇5
教学简说:
“诗有之:‘⾼⼭仰⽌,景⾏⾏⽌。

’虽不能⾄,然⼼向往之。

余读孔⽒书,想见其⼈。

”谁有这样伟⼤的⼈格魅⼒,让司马迁这样的⼤历史学家⼼向往之。

古史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虽⽈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献巨著之⼀,蕴含着厚重的传统⽂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思想对中国传统⽂化的形成与发展产⽣了巨⼤的影响,同时对⼏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

《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

全书⼆⼗篇,语⾔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所云:微⾔⼤义。

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吸收前⼈思想精华中有益于⾃⼰品德修养的精神⾷粮。

《论语》⾥有许多句⼦发展成为成语、名⾔、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之核⼼思想“仁”。

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激发⽂⾔兴趣,⾃主探究学习;其⼆,注重⽣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格。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激趣热⾝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近儒家传统⽂化(结合北师⼤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近孔⼦(⾼中语⽂教材第⼀册主题活动:《孔⼦世家》司马迁、《孔⼦:第⼀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南怀瑾、《孔⼦家语》王肃、《儒学对⼈⽣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学习的“禁区”,学⽣相对来说⽐较陌⽣,同时⼜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较注意让学⽣搜集、分类并进⾏整理这⽅⾯的知识,依此作为⽂⾔学习的知识储备。

与“⾛进儒家传统⽂化”相⽐,“⾛进孔⼦”“⾛进《论语》”相对来说⽐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
题不解⾃知,⽽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派“乱花渐欲迷⼈眼”的情景。

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展开探究。

⼆、⽂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本交流汇报资料,从⽽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化”、“感悟传统经典”“我⼼中的孔⼦”“我与孔⼦的⼼灵对⽩”“⾛进《论语》”……依⼩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疑、质疑,进⽽为下⼀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的学⽣交流⾃⼰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我展⽰的热情,⼜要进⾏⽅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本,注重⽂本的⽣成与创新是⽂⾔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疑、质疑,进⽽围绕⽂本展开讨论,⾛进⽂本,深⼊探究。

(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可能对⽂⾔⽂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障碍,诸
如“说”同“悦”;“知”同“智”;“⼥”同“汝”以及“三省”、“三⼈⾏”中“三”的⽤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借助⼯具书进⾏正确诠释!同时,在进⾏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学习的最基本能⼒,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的整体感知能⼒,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

⽽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

由⽂本归纳总结成语、格⾔以及名⾔警句便是活学活⽤⽂⾔⽂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与⽂⾔⽂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省笃⾏(实践)
任务:沉浸⽂⾔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思想及《论语》
3、归纳⼤家的想法,进⾏类的升华
4、参照⽂本,强化⾃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搭建⼀个⾃我展⽰的舞台,内化⽂本知识,拓展学⽣视野,关注学⽣的知识构建和⼈⽂素养。

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依据《〈论语〉⼗则》的⽂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学⽣会更有可⾔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更能体现语⽂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

《论语》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论语》⼗⼆章
教学⽬标
1、通过学习重点⽂
⾔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阅读理解⽂⾔⽂的能⼒。

2、结合本⽂的学习认识并调整⾃⼰的学习⽅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结合本⽂的学习认识并调整⾃⼰的学习⽅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结合本⽂的学习认识并调整⾃⼰的学习⽅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化的热情
教学准备
背诵课⽂
教学过程
⼆次备课
⼀、背诵导⼊
⼆、合作探究
1、课⽂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2、学习⽅法上⼜强调什么?
学习⽅法强调独⽴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独⽴思考、复习:学⽽不思则罔;温故⽽知新;传不习乎?
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点?为什么?(2)在学习⽣活中,你在哪⼀⽅⾯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朗读体会
四、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所不欲,勿施于⼈ 2、格⾔警句类
(1)谈学习态度的
第7、9章
(2)谈学习⽅法的
第1、2、 4、5、12 章
(3)谈修⾝做⼈的
第1、2、6、8、 11、12章
(4)谈珍惜时间的
第10章
五、总结⽂⾔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虚词
(1)连词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且”“就”或不译。

例:学⽽时习之任重⽽道远(并且)
温故⽽知新见不贤⽽内⾃省也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就) 死⽽后已有⼀⾔⽽可以终⾝⾏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不知⽽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语
例:提⼑⽽⽴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识之(地)
(2)第⼆⼈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罪也。

(你)
(3)兼词(⼀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三⼈⾏,必有我师焉。

(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
则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五:布置作业
默写全⽂
本课时讲解
句的停顿、字⾳、字义及翻译。

多⿎励学⽣发⾔,⾃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章
学习⽅法
学习态度
修⾝做⼈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
珍惜时间
⾃我报告
教学反思
课堂完成背诵。

最好能当堂记住字义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论语》教案篇7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做⼈的内容,⼩结全⽂,背诵课⽂。

○教学设计
导⼊
儒家学说是为⼰之学,追求道德的⾃我完善。

下⾯我们来研读⽂中修⾝做⼈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教师正⾳。

②⾃主研读,疏通⽂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所不欲,勿施于⼈。

[探究第⼀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意思。

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组内交流后,教师⽤多媒体展⽰诗句。

教师要求学⽣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观点摘要:学习松柏⾼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找⼀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及其代表⼈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

联系⽣活实际,学习⼩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

由学习⼩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本来就不应该把⾃⼰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家庭是由若⼲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不得不要,⽐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有不可取之处,看你⽤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什么事。

[教师⼩结]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师、美国哈佛⼤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化将全⾯复兴,就让我们拭⽬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加深对课⽂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由朗读,从⽂中找出⾃⼰最喜欢的成语、格⾔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交流后对本⽂出现的常⽤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从三⼈⾏,必有我师
背诵课⽂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意,掌握本⽂得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法与学习态度得名⾔警句。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得教育思想。

⼆、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得基本⽂学常识。

2.掌握古⽂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法。

词语如“⽽”、“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平
1.孔⼦图⽚(参见本课PPT)
2.孔⼦资料
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今⼭东曲⾩东南)⼈。

他是我国古代伟⼤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化名⼈之⼀。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管畜牧)等。

五⼗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曾⼤⼒宣传“仁”得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焉知死”,提出“敬⿁神⽽远之”得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等观点。

⾸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三千,贤⼈七⼗⼆。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汉以后,孔⼦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化得正统,影响极⼤。

现存《论语》⼀书,是研究孔⼦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有⾮常崇⾼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再得追封孔⼦,封其为“⾄圣先师,⼤成⽂宣王”、“⽂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东得曲⾩得孔府是我国北⽅除北京外另⼀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弟⼦及其再传弟⼦关于孔⼦⾔⾏得记录,共⼆⼗篇,是⼀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思想得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体),仅指明是孔⼦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处事得⼀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对弟⼦(或其他⼈)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得话为主。

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活情况,看出孔⼦和他得弟⼦们得⼈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学》、《中庸》、《孟⼦》合
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

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