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1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知识总结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
一、物质的分类
(一)分类方法
1.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物理)性质不同的单质。

碳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注: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3.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注: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如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不成盐氧化物
4.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注: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分散系的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3.分散系的分类:(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nm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0nm
4.胶体的分类: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5.胶体的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步骤:在沸水中滴入5-6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Fe(OH)3胶体。

反应原理:
6.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用于区分胶体和溶液
(2)电泳:
(3)聚沉:加电解质溶液或者加热都会使胶体聚沉
7.常见的胶体:
8.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
二、物质的转化 1.酸的通性
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

酸⎩⎪⎨⎪⎧
+酸碱指示剂,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活泼金属―→盐+氢气(置换反应)

⎪⎬⎪
⎫+碱性氧化物―
→盐+水+碱―→盐+水+盐―→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
2.碱的通性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 -。

碱⎩⎪⎨⎪⎧
+酸碱指示剂,如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
⎬⎪⎫
+酸性氧化物―→盐+水+酸―→盐+水+盐―→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
3.盐的通性
同一类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组成上含有相同阴离子或阳离子。

盐⎩⎪⎨⎪⎧⎭
⎪⎬⎪
⎫+酸→新盐+新酸+碱→新盐+新碱+盐→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 注:盐与盐、盐与碱能反应的条件一般要求二者都可溶。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的电离
1.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电解质: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

2.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部分非金属氢化物 3. 导电的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 4. 电解质导电时离子移动的方向:阴离子向阳极(正极)移动,阳离子向阴极(负极)
移动。

5.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融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过程叫电离
6. (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酸: 碱: 盐: 二、离子反应
1.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
BaCl2+Na2SO4===BaSO4↓+2NaCl。

(2)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的形式:
2Na++SO2-4+Ba2++2Cl-===BaSO4↓+2Na++2Cl-。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并将方程式化为最简:
SO2-4+Ba2+===BaSO4↓。

(4)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以及反应条件、沉淀符
号、气体符号等。

3.离子方程式中的“拆”与“不拆”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等可拆。

(2)不拆:弱酸、弱碱、氧化物、单质、水、气体、沉淀等不拆。

(3)在溶液中的NaHSO4应拆写成Na+H+和SO42-,NaHCO3应拆写成Na+和HCO3-。

(4)对微溶物,如Ca(OH)2,如果是反应物且为澄清石灰水,应拆成Ca2+和OH-的形式,
如果是生成物或是石灰乳等,则保留化学式Ca(OH)2。

4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三、离子方程式的判断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

如铁与稀硫酸的反应不能
写成2Fe+6H+===2Fe3++3H2↑,应写成Fe+2H+===Fe2++H2↑。

(2)看各物质的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

如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不能写成
CO2-3+2H+===H2O+CO2↑,应写成CaCO3+2H+===Ca2++H2O+CO2↑。

注意:微溶物在生成物中当成沉淀,不拆写,若为反应物且为澄清溶液则拆成离子,如Ca(OH)2。

(3)看是否漏写参加反应的离子。

如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SO2-4+Ba2+===BaSO4↓,应写成Cu2++SO2-4+Ba2++2OH-===Cu(OH)2↓+BaSO4↓。

(4)看原子和电荷是否守恒。

如Cu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Cu+Ag+===Cu2++Ag,而应写成Cu+2Ag+===Cu2++2Ag。

(5)看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如稀硫酸与Ba(OH)2溶液的反应不能写成
H++OH-+SO2-4+Ba2+===BaSO4↓+H2O,应写成2H++2OH-+SO2-4+Ba2+
===BaS
O4↓+
2H2O。

四、离子共存
“三看”突破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问题
(1)看要求
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是“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

(2)看条件
题干是否有隐含条件:①“无色透明”溶液不存在有色离子,例如: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红色);②酸性溶液不能大量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③碱性溶液不能大量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

(3)看反应(能反应的不能共存)
能否生成难溶物或络合物。

如Mg2+与OH-,Ca2+与CO2-3、SO2-4都不能大量共存;
能否生成水。

如在酸性溶液中OH-不能大量共存,在碱性溶液中H+不能大量共存;
能否生成挥发性物质。

如H+与CO2-3、HCO-3、S2-等不能大量共存。

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反应
2.主要特征: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反应过程中一定存在电子的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
(1)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2)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巧记:“升失氧,降得还,剂相反”。

4.双线桥法
表示反应前后同一元素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情况。

①箭头、箭尾必须对应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的原子;
②必须注明“得到”或“失去”;
③电子转移数用a×b e-形式表示,a表示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原子个数,b表示
每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当a=1或b=1时,要省略;
④被还原的物质和被氧化的物质得失电子数守恒。

5.单线桥法
表示反应过程中不同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

(2)注意事项
①不需要标明“得到”或“失去”,只标明电子转移数目;
②要用箭头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
③箭头由反应物中失电子元素原子指向得电子元素原子。

6.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7.常见氧化剂:
8.常见还原剂: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一、活泼金属单质——钠
1.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密度大
2. 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4Na +O 2===2Na 2O ,白色
加热时:2Na +O 2=====△
Na 2O 2,淡黄色 氯气反应:2Na +Cl 2=====点燃
2NaCl 。

(2)与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 +2H 2O===2NaOH +H 2↑;
离子方程式:2Na +2H 2O===2Na +
+2OH -
+H 2↑。

反应的实质:钠置换水电离出的H +生成H 2。

记:钠与水溶液反应的规律:遇水记四点,浮熔游响全,遇酸酸优先,遇盐水在前。

3. 钠的保存: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中 二、钠的几种化合物 (一)钠的氧化物 1.物理性质
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注意 Na 2O 2中阴、阳离子数之比是1∶2而不是1∶1。

2.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氧化钠与水反应:Na 2O +H 2O===2NaOH 。

(2)氧化钠与盐酸反应:Na 2O +2HCl===2NaCl +H 2O 。

(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 2O +CO 2===Na 2CO 3。

3.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Na 2O 2与水反应放热,化学方程式为2Na 2O 2+2H 2O===4NaOH +O 2↑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二)钠盐
1.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性及酸碱性的实验探究
Na 2CO 3:白色粉末(固体 ) NaHCO 3白色细小晶体
水溶液碱性:Na2CO3>NaHCO3
溶解度:Na2CO3>NaHCO3
碱性:Na2CO3>NaHCO3
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3.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碱的反应
(1)与盐酸的反应:
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碳酸钠:CO2-3+2H+===CO2↑+H2O;
②碳酸氢钠:HCO-3+H+===CO2↑+H2O。

(2)与NaOH溶液的反应:
①碳酸钠:不反应;
②碳酸氢钠:NaHCO3+NaOH===Na2CO3+H2O。

4.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比较
三、焰色试验
1.步骤
2.几种金属的颜色
3.应用
(1)检验金属元素的存在,如鉴别NaCl和KCl溶液。

(2)利用焰色试验制节日烟花。

(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及除杂
1、常用鉴别方法
2常用的除杂方法
(1).除杂原则(2).除杂方法
(1)不影响主要物质; (2)不引入新杂质; (3)除杂剂易除去。

3.侯氏制碱法
原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为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

制取原理与步骤
侯氏制碱法,低温下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可析出碳酸氢钠,再加入细盐末,因氯离子存在及低温条件使氯化铵溶解度突然降低,而食盐的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氯化铵析出而食盐不析出;再用氨饱和后通二氧化碳,结果相继析出NaHCO 3和NH 4Cl ,该法生产的纯碱质量优良,纯白如雪。

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 一、氯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易液化
2. 化学性质:
(1)与单质反应
与金属单质反应: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H 2+Cl 2=====点燃
2HCl 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上方出现白雾 (2)与水反应:Cl 2+H 2O===HCl +HClO
Cl 2+H 2O===H ++Cl -
+HClO
氯气的漂白作用:干燥的Cl 2无漂白作用,在有H 2O 存在的条件下,Cl 2有漂白作用,氯气溶于水能杀菌、消毒及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了HClO (3)次氯酸的性质
弱酸性,比碳酸酸性弱。

Cl 2+H 2O===H ++Cl -
+HClO 。

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

2HClO=====光照
2HCl +O 2↑。

强氧化性:(其氧化性比氯气强),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还可以用作漂白剂。

(4)氯气用于自来水消毒时,因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有机氯化物对人体有害,所以要严格控制饮用水中氯的含量,并开始使用二氧化氯(ClO 2)、臭氧等新的自来水消毒剂。

(5)新制氯水的成分
由于HClO 、H2O 是弱电解质,存在着微弱的电离。

①三分子:Cl2、HClO 、H2O ; ②四离子:H +、Cl -、ClO -、OH -。

3. 与碱的反应
(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漂白液: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

(2)漂白液的作用原理:
(2)与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2Ca(OH)2+2Cl 2===CaCl 2+Ca(ClO)2+2H 2O 。

(3)漂白粉的作用原理:
4.氯离子的检验:取少量被检测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硝酸,然后滴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被检测液中含有Cl -,若无白色沉淀则无Cl -。

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装置类型:固+液――→△

2.反应原理: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3.除杂: HCl:用饱和食盐水吸收 H 2O:用浓硫酸吸收水分
4.收集(Cl 2):向上排空法(或排饱和食盐水)
5.检验氯气是否收集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集气瓶口变蓝。

6.尾气处理:氢氧化钠溶液(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浓度太小,吸收不完全) 第三节 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符号n )
2.摩尔
规定:1mol 任何粒子的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约为6.02×10-23.
4. 阿伏伽德罗常数: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数叫做阿伏伽德罗常数(符号N A )
5. 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直径的联系:n =N
N A
6. 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符号M ) (1)计算公式:n =m
M
(M 的单位:g/mol 或g.mol -1 )
(2)粒子或物质以g/mol 为单位时,数值上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等 二、气体摩尔体积 1. 影响体积的因素
粒子大小
粒子数目
粒子间的距离
2.阿伏伽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
应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所含分子数目之比,即
3.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符号V m)
(1)计算公式:n=V
22.4(V m的单位:L/mol)
(2)只有在标准状况下V m=22.4L/mol
气体摩尔体积的公式时注意看:1条件是否是标况,2标况下物质是否是气体。

三、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 B,常用单位:mol/L)
2.计算公式:c B=n B
V(
n B:溶质的物质的量V:溶液的体积)
3.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主要仪器:托盘天平(分析天平)、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量筒。

(2)容量瓶: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容量瓶的结构与规格
4.以配制100 mL 1.00 mol·L-1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误差分析 1.误差的分析方法 (1)根据c B =n B
V
可知
(2)容量瓶定容时仰视、俯视对结果的影响(俯高仰低)
①仰视刻度线(如图a):加水量高于基准线(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大,c 偏低。

②俯视刻度线(如图b):加水量低于基准线(刻度线),溶液体积偏小,c 偏高。

2.配制100 mL 1.00 mol·L
-1
的氯化钠溶液常出现的误差
3.溶液单的稀释
(1)计算公式 C 1V 1=C 2V 2 (根据反应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注意:浓硫酸的稀释:酸入水
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
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 一、铁的单质
1. 物理性质:纯净的铁是光亮的银白色金属,有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能被磁铁吸引
2. 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2)与酸反应:Fe +H 2SO 4===FeSO 4+H 2↑ (3)与盐溶液反应:Fe +CuSO 4===Cu +FeSO 4 (4)与水反应:3Fe +4H 2O(g)=====高温
Fe 3O 4+4H 2
现象:用火柴点燃肥皂液,听到爆鸣声,证明生成了H 2 注:湿棉花的作用是受热时提供反应所需的水蒸气
3. 铁的制取:3CO +Fe 2O 3=====高温
2Fe +3CO 2 二、铁的重要化合物
与CO 、C 、H 2反应
生成单质铁及CO 2或H 2O
用途
Fe 2O 3常用作红色油漆与涂料,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 2O 3)是炼铁的原料
2. 铁的氢氧化物
(1)铁的氢氧化物的制备
Fe (OH )2 :Fe 2++2OH -
===Fe(OH)2↓(白色) 制备Fe(OH)2的关键是隔绝空气(O 2)
Fe (OH )3 :Fe 3++3OH -
===Fe(OH)3↓(红褐色)
(2)Fe (OH )2的还原性:先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在空气中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
变成红褐色
Fe 2++2OH -
===Fe(OH)2↓(白色);4Fe(OH)2+O 2+2H 2O===4Fe(OH)3 (3)Fe (OH )3稳定性:
Fe(OH)2=====△
FeO +H 2O
3. 铁盐和亚铁盐
(1)铁盐:(Fe 3+)——棕黄色溶液 亚铁盐(Fe 2+
)——浅绿色溶液
(2)Fe 3+、Fe 2+
的检验
Fe 3+:滴加几滴KSCN 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说明溶液中含有Fe 3+
Fe 2+
:先滴加几滴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再通入Cl 2(或滴加氯水)后溶液变
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 Fe 2+
(3)Fe 、 Fe 2+、 Fe 3+
之间的相互转化
(4)除杂问题(括号内为杂质)
FeCl 3溶液( FeCl 2):加足量氯水或者过氧化氢,或通入氯气 FeCl 2溶液(FeCl 3):加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FeSO 4溶液(CuSO 4):加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第二节 金属材料
一、合金
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 性能:硬度一般高于它的成分金属;熔点一般低于它的成分金属;与纯金属材料相比,
合金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

2. 结构:纯金属内原子排列十分规整,容易滑动;合金内原子之间的相对滑动变得困难。

二、铁合金
1. 铁合金的应用历程: 生铁(含碳量2%-4.3%)——钢(含碳量0.03%-2%)——不锈钢(加入铬、镍等元素)
2. 钢的分类(目前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合金)
不锈钢是一种重要的合金钢,合金元素主要是铬和镍,在大气中比较稳定,不易生锈,抗腐蚀能力强,常用于制造医疗器材、厨房用具和餐具,以及地铁列车的车体等。

三、铝和铝合金
1.铝——两性物质
(1)物理性质: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较小,质地柔软
(2)化学性质
与O2反应:
与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2Al+6H+===2Al3++3H2↑
与碱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2Al+2OH-+2H2O===2AlO-2+3H2↑
2.氧化铝——两性氧化物
(1)物理性质: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很高,坚硬(刚玉)
(2)化学性质
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6H+===2Al3++3H2O
与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Al2O3+2OH-===2AlO-2+H2O (3)用途:冶炼铝:
制耐火材料
3.氢氧化铝——两性氢氧化物
(1)与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
(2)与碱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
4.铝合金:铝合金是目前用途广泛的合金之一,硬铝是在铝中添加了一定比例的Cu、Mg、Mn、Si,密度小,强度高,具有较强抗腐蚀能力,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

四、新型合金
1.储氢合金
2.其他新型合金:钛合金、耐热合金和形状记忆合金等
3.稀土金属有着广泛的用途,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用于生产合金。

在合金中加入适量
稀土金属,能大大改善合金的性能。

因而,稀土元素又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

五、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量之比,(同温同压下)还等于气体体积之比。

例1 5.4 g铝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的体积是多少?
设:生成标准状况下氢气的物质的量为n(H2)
n(Al)=m(Al)
M(Al)=5.4 g
27 g·mol-1=0.2 mol
2Al +2NaOH +2H 2O===2NaAlO 2+3H 2↑ 2 3 0.2 mol n (H 2) 20.2 mol =3
n (H 2)
∴n (H 2)=0.3 mol
∴V (H 2)=n (H 2)·V m =0.3 mol ×22.4 L·mol -
1=6.72 L 答:生成标准状况下氢气的体积是6.72 L 。

(2)已知量、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计算
例2 医疗上颇为流行的“理疗特效热”,就是利用铁缓慢氧化放出均匀、稳定的热,使患处保持温热状态。

若56 g 铁粉完全氧化成氧化铁,则需要消耗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
4Fe + 3O 2===2Fe 2O 3 4×56 g 3×22.4 L 56 g V (O 2) 则56×4 g 56 g =3×22.4 L V (O 2)
V (O 2)=3×22.4 L ×56 g 4×56 g
=16.8 L 。

答:需要消耗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16.8 L 。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孙——葡萄干面包模型;1926-现在——电子云模型。

2. 原子的组成
原子⎩⎪⎨
⎪⎧
原子核⎩⎪⎨⎪⎧
质子:相对质量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相对质量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质量很小 (可忽略不计)
(1)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2)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
(3
能量最低原理:由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即按K→L→M…顺序排列。

第n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中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
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4.简单阴阳离子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R m+):质子数=电子数+m
阴离子(R m-):质子数=电子数-m
5.常见10电子微粒
二、元素周期表
1、排列原则
(1)依据:原子核电荷数由小到大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横行原则: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4)纵列原则: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2、元素周期表的组成
(1)周期:(7个横行——7个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三、核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核数: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中子的一种原子叫核数。

3、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1)天然存在的同位素,相互保持一定的比率
(2)同位素的用途:146C-考古年代推断;21H、31H-制氢弹
4、元素、核素、同位素、单质之间的关系
四、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
2、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主族元素主要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1)最高正价=主族的序号=最外层电子数(O、F除外)。

(2)最低负价=最高正价-8(H、O、F除外)。

4、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
由左向右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失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的能力依次增强,它们的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5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金属性是指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失电子的能力,通常用如下两种方法判断其强弱:(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判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碱性越强,则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通常用如下两种方法判断:
(1)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越易化合,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

(2)根据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6.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一、“四同法”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二、“三看法”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 一看层,层多径大; 二看核,层同核多径小;
三看e -
,层同核同e -
多径大,如Cl -
>Cl ,Fe 2+
>Fe 3+。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离子键
(1)概念:带相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成键本质: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 (4)组成元素和存在范围:
组成元素:一般是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铵盐,其中AICl 3除外) 存在范围:强碱、大部分盐(包括铵盐)、活泼金属氧化物等。

2、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形成条件:阴离子、阳离子
注: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为分子(与是否溶于水无关) 3、电子式
(1)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 原子的电子式: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
Na 原子:·Na Mg 原子:·
·
Mg 或·Mg· Al 原子:··
Al · 或·Al ·
· Si 原子:·
·Si ··或·Si ·
·· P 原子:·
·P ··· S 原子:·S ··
··· Cl 原子:··Cl ··
··· Ar 原子:·
·Ar ··
···
· 注:每个方向最多一对电子(两个电子)。

(2)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
简单阳离子是由金属原子失电子形成的,原子的最外层已无电子,故用阳离子的符号表示,例如:Na +
、Li +
、Mg 2+
、Al 3+
等。

(3)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
画出最外层电子数,用“[]”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以表示其所带的电荷。

例如:
氯离子、硫离子。

(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氧化钙:、硫化钾。

4.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左边写原子的电子式,右边写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中间用“―→”连接,例如:
(1)NaCl:。

(2)MgBr2:。

二、共价键
1、共价键
(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微粒:原子
(3)作用力实质:共用电子对
(4)组成元素和存在范围
组成元素: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AICl3,其中铵盐除外)
存在范围:多原子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复杂的离子化合物中
2、共价化合物
(1)概念: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2)形成条件: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化合物(铵盐除外)(3)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
NH+4:;OH-:;
NH4Cl:;NaOH:。

(4)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H2:H·+·H―→H∶H;
(2)NH3:;
(3)CO2:。

3、共价键的分类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主要由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决定。

四、氢键
(1)氢键不是化学键,通常把氢键看作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比化学键弱,比范德华力强。

(2)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水分子间的氢键可使其密度在固态时小于液态时的密度。

五、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比较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