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类人物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院长单霁翔:“看门人”为何成为“网红”
执掌故宫博物院七年的院长单霁翔于2019年4月8日退休。

单霁翔在任这些年,故宫批量诞生“网红”。

从口红等故宫文创,到文化活动“上元之夜”等,故宫似乎“活” 了、“火”了,成了人们口中的“网红”了,单霁翔本人也成了故宫最大的“网红”。

有两件事,具有象征意义。

故宫的大门,从前只为皇上开启,后来只为贵宾而开。

因为一位东北大爷的抱怨,单霁翔决定设三个安检口,“让观众自由选择,想当皇帝当皇帝,想当大臣当大臣”。

再有,就是2019年的元宵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故宫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3500张票,3000万人抢……
在他任内,故宫开放面积逐步扩大,从2014年的52%,扩大到2018年年底的80%。

他还将186万多件文物藏品的影像信息全部上传网络。

单霁翔曾说:“有人介绍说我是网红',其实我不是“网红',我是被网红的。

”他还说过,自己不是故宫的“掌门人”,只是一位“看门人”。

“故宫有无数的庭园,进来一个小偷就能把一个院长搞下去……”如履薄冰的单院长,在故宫走破了20多双布鞋,值得这个时代给他一个美好的“下场”。

时论短评
每当“单霁翔”这个名字显现,总有新话题被引爆,总会引起无数网友围观。

一个有想法、有冲劲,想干事、干成事的人,永远受人敬重,单霁翔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人带活一座博物馆,一座博物馆带旺一个国家的文博事业。

不是每一座博物馆都有幸遇到这样一位馆长,但每一座博物馆都应当强化用户意识,树立服务意识,站在文化高度思考问题,站在游客角度改进服务。

倘若如此,“虽不中,亦不远矣”。

写作示例
曾经,只有皇帝和随从才能夜游故宫;而今,即使普通人也有了欣赏故宫夜景的机会。

一支口红,一片灯火,让故宫变得不再神秘,让故宫展示出迷人的魅力。

单院长,这位故宫的“看门人”,用睿智的思想和丰富的才情,为文化传承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如果能有更
多的专业“看门人”,用文化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高新科技的力量,让久藏深闺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成为吸引人们争相“打卡”的
“网红”之地,开发出源源不绝的文化创意产品,培育出创新型文化业态,那么,我们的文化将散发出更大的活力。

不能让京剧脸谱艺术失传
京剧脸谱“取其形,摄其魂”,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下京剧舞台脸谱艺术在传承上,出现了语式不准、技法混乱等现象,特别是年轻演员对勾画脸语的要领和谱式知之甚少,使得京剧舞台脸谱艺术面临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向国家艺术基金提出的“京剧舞台脸谱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得批准。

此项目通过著名老艺术家悉心讲解传授,填补国内花脸行当勾脸法系统培训的空白,促进京剧舞台脸谱艺术发扬传承。

在此次集中培训中,远道而来的龚和德、程少岩、孙元意、罗长德等一批老一辈著名表演艺术家亲自为学生授课。

这些老艺术家中,年纪最大的已有87岁高龄,最小的也已经57岁了。

他们针对行业现状对学员进行“补课”,以传授标准的揉、抹、勾、涂、破等勾脸技术技巧为准入点,重点弥补学员在着色、指揉、笔勾等勾脸基本技法方面的不足;以舞台脸语艺术的色移、人物、勾画等基本要求为切入点,补充学员在脸谱艺术基本理论方面的缺陷。

老艺术家不仅从戏曲美学等理论方面讲述对京剧脸谱的独特见解,更亲自在学员脸上现场勾画,几乎每堂课都要延长一个多小时才下课。

培训结束后,沈阳师范大学将编纂出版《京剧常演剧目舞台脸语教程》,为青年演员、学生及广大脸语爱好者提供借鉴。

时论短评
不同剧种的脸谱存在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如京剧脸谱,因其剧种的不断丰富而得以发展;而有些地方剧种的脸谱,则因诸多因素逐渐没落。

真正拯救“被遗忘的脸谱”,需要“三张笑脸”。

需要演员的“笑脸”。

让演员实现“靠脸吃饭”才是最终的出路。

辛辛苦苦学习了,却不能依靠这种技艺实现人生的理想,只是自己唱着玩玩的话,也就无法吸引学习者。

需要观众的“笑脸”。

说白了,还是需要观众接受这种古老的文化和剧种。

这就需要考虑保护与延伸、传承与变革的问题。

需要文化的“笑脸”。

当我们的文化载体加大传播力度,创新传播形式的时候,也能为拯救“被遗忘的脸谱”助一臂之力。

写作示例
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从诗、词、曲、赋到散文、小说、戏剧,从诸子学说到四书五经,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总之,无法一言以蔽之。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为世界各国所罕有。

京剧脸谱“取其形,摄其魂”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京剧舞台脸谱艺术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好在沈阳师范学院向国家艺术基金提出的“京剧舞台脸谱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得批准。

这将填补国内花脸行当勾脸法系统培训的空白,促进京剧舞台脸谱艺术发扬传承。

沈阳师范大学的这一举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了标杆作用,值得我们点赞。

李学勤: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
一生追索历史,他把自己也写进了历史。

2019年2月24日,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学勤先生于1933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2003年起全职在清华工作。

先生一生学术兴趣爱好广泛,对许多学科领城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贡献,尤其致力于中国先秦秦汉史、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等各方面,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但在广博的研究领域中,先生始终把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作为研究重心。

近年来,他主要专注于战国竹简“清华简”的研究保护工作,并大力提倡“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
历史,过去因为西方国家的种种偏见,被低估了。

更好地把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说明出来,对那些贬低的中国古代文明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历史学者的责任。


他常说,作为历史学者,必须当好“历史关键的链环”,让人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又将走向何处。

过去,国学界的一些专家认为,中华民族可信历史只有3000年,正是在李学勤的带领和努力下,将中国有据可依的历史年代,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时论短评
李学勤先生是国际公认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权威,被学术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研究范围颇广,从甲骨文到战国文字和青铜器,从马王
堆帛书到清华简,从古史、古文献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术研究。

先生一生孜孜以求,焚膏继晷,几十年如
日,就是为了探索古代文明,或者说是“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写作示例
爱因斯坦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怀热爱,用智慧和汗水浇灌了历史的花草,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是他,让外国专家不再质疑我们悠久的历史;是他,让中华民族的文明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多年的专注与执着,成就了他光彩四射的人生。

我们的生命有限,但潜在的价值无穷,我们要沿着前行者的足迹,执着追求,努力探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巴黎圣母院火灾
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7时左右,一把熊熊烈火撩动了全世界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1小时后,火势蔓延,教堂塔尖损毁坍塌。

巴黎圣母院建造于1163年到1345年间,正式名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是天主教巴
4
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教堂内藏有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文化版图中一
颗熠熠生辉的宝石。

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对哥特式建筑的精心描写,以及对教堂门窗的精准刻画,都让人印象深刻。

巴黎圣母院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早已成为巴黎乃至法国的文化符号。

视频中的标志性塔尖在烟火中的坍塌,更似砸在人们心中的一记大锤,让人感到沉闷、忧伤而沮丧。

据警方对巴黎圣母院火灾的调查,火灾纯属意外。

此前,警方称这起事故可能与大教堂的修复工作有关。

经过紧张的扑救行动,消防部门称,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得以保存和保护,但屋顶的2/3已被破坏。

1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到巴黎圣母院火灾现场,同参与救援的消防人员见面。

马克龙此前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巴黎圣母院被大火吞没,整个国家都为之震动,我的情感与所有法国民众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看到巴黎圣母院深陷火海,我备感难过。


“今天是所有巴黎人伤心的一天,我们祈祷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尽早熄灭。

”这是一名巴黎市民的哀鸣,恐怕也是全世界大多数人的愿望。

时论短评
走过800余年的历史风霜,躲过两次世界大战,而今,在巴黎市民焦灼的围观中,圣母院屋顶尖塔在熊熊烈焰中轰然倒塌一一如同围观雨果笔下的悲情女子艾丝美拉达被当众绞死一一悲剧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

在巴黎的石板路上,眼泪淌下,圣歌响起,这一刻,全世界
对文明的痛惜与哀叹相遇,达到顶峰!
写作示例
从亚述古城到巴米扬大佛,从巴西国家博物馆到如今的巴黎圣母院,许多人类文明长河中的印记苍白失色,如同一盏盏人类文化的指路明灯渐次熄灭,或长或短的历史遭到重创!人类注视着文明星辰从黑暗的天际陨落,这才惊觉:文化也是有生命的,也是
5
会褪色甚至死亡的,或毁于一场洗劫,或毁于一颗炮弹,或毁于群体漠视,或如今天的巴黎圣母院一般,一点星火酿成大祸。

随之而凋零失色的,不只是那扇雕花政瑰玻璃窗与一些文物,还包括人们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凝结的知识结晶、难以割舍的文化归属,以及踟蹰前行
的探索脚步。

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最奢侈的基础课”:一门课,六位院士,二十年
武汉大学(简称“武大”)有一门叫作测绘学概论的课程,它是由“爷爷级”的6位院士、4位教授共同讲授,有人称之为“最奢侈的基础课”。

上课不签到、不点名,阶梯教室后排却挤满了听者。

课后找院士签名的学生排成长队。

20年来,这门课走进了武大的通识课堂,听过课的学生有上万。

而今,站在讲台上的几位院士仍会常常提起自己的老师一一武汉测量制图学院(2000年与武汉大学合校)的创始人、新中国测绘界的大师们。

坚持给本科新生上课的传统,始于这些“老师的老师”。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这些前辈们甚至用生命守护一方神圣的讲台。

今天,他们从老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宁津生、陈俊勇、张祖勋、刘经南、李德仁,这6位院士被认为是测绘学领域内的“一代奠基人”,武大学生霸气地称这些院士为“测概天团”。

这个“偶像天团” 中,年纪最大的85岁,宁津生院士,最年轻的一位也60岁了。

他们教学风格多样,深入浅出,将测绘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讲得非常生动。

他们讲授的测绘知识,关乎哲学,也关乎历史、生物甚至天文,留住了很多想转专业的学生。

宁津生和其他几位院士的老师曾在战火纷飞中用生命守护着测绘课堂,并靠着书信合编出了中国第一套大学测绘教材《测绘学概论》。

宁津生等院士接过前辈们的事业后,在20年间将《测绘学概论》再版了3次,使其变成了150多所高校的专业基础课本。

同几位老先生一样,6位院士都将学生视为自己的最大成就。

宁津生和李德仁门下,各出了一位院士。

如今,他们也踏上了接力之路,踏上了这门课的讲台。

时论短评
6位院士和4位教授,不忘初心,继承自己师辈为大一新生讲授测绘学基础课的传统,20
年来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任凭黑发染上白霜。

宁津生等院士们把原本枯燥乏味的测绘学讲得生动有趣,而且广泛涉及多个学科,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因此,这门“最奢侈的基础
课”
受到学生们的异常喜爱,虽然课上不签到、不点名,但听课的人却挤满了教室。

宁津生等院士们用他们对教学的热情,对事业的执着,诠释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写作示例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更是传承。

一门测绘课连接着传统的文化与新兴的科学,“宁津生”们用身体力行演绎着已逝的二十年与未来的每个月夜,武大“最奢侈的基础课” 的一方讲台承载着大师的智慧与教育的力量。

6位院士、4位教授运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价值追求,不仅做到了“授业”,也做到了“传道”,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了一颗颗梦想的种子。

当学生们心中仰望的“遥远的一颗星”站在三尺讲台上给他们授课时,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知识的魅力,还有“精神的力量”。

武大“爷爷级”的“测概天团”令我们无限崇敬,但我们不能只是敬仰他们的思想和做派,更应向他们学习,去守护和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